唯生论读后
──二十三年秋作──
去夏、中央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黄凌霜先生同休暑庐山大林寺,暇读余所著真现实论,见其中以唯生论的中国哲学、与唯物论的西洋哲学、及唯识论的印度哲学相鼎立,告余陈立夫先生近在中央政治学校讲唯生论,所言颇多同点。今夏、在庐山闻陈立夫先生至,曾拟邀一谈,而陈先生适因他约未果来。然以中国文化为唯,又稍稍发舒其意于化声序。秋间至武昌,东方文化研究院唐大圆院长见之,邀至院讲唯生哲学,又微有宣绎,而次日阅申报,忽睹陈立夫先生著唯生论出版广告,乃亟购一册以阅,体大思精,诚三民主义哲学之创设,而纵阐中国固有之所蕴,横吸西洋现代之所长,足为建立现代中国之基本思想者也。然阅后略有微意,兹贡献辨择焉:其一、以中国为唯心的精神文明,与西洋之唯物的物质文明对立,虽可使中山先生唯生论增高综合中西之价值,以唯生论兼包近代西洋的物质文明;然文明之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原不过比较上有其特胜之方面,而实无绝对之区别。察中国之文化,于物质方面,固不及近代西洋之发达;但于精神方面,亦未逮古代印度──以佛学代表──之深远。故不如用历来许多人对于世界文化之三分法,以唯心的──或唯识──归之印度,而以原来是综合心物之唯生的位置中国。推中山先生为继承唯生的中国文化融摄唯物的、唯心的文化而充实之、发皇之、光大之,以成现代中国文化或世界新文化者,尤较为平实而有力。盖大学之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虽有完备之纲目,而考之内容,代表中国正统文化之儒道,其较优详者只在修齐治平;至于格物致知之须藉西洋物质研究为补充,而诚意正心可引印度佛学修养为资助,实为最契理契机之办法。此其摄持格致诚正为修齐治平之精蕴,亦唯物唯心为两面而唯生为总体之旨也。其二、唯生论殊不宜有“元子”之概念与名称。盖以原子律说明万有之生起,虽为古代之印度及希腊所同有,不仅为近代的西洋学说,然此实为唯物论物质分析之所限极,由分子析到原子,再由原子析到电子,皆不越物质之质点,故为形数之可测量,而得以“极微”、“最小”或“无穷小”等以小大形之。然近起而未成立之“能子”说,已非属质点而不可以小大形之,何况唯生论之“元”可从分析至无穷小以求之,且名之以“子”哉?盖一拘小形,即落于“形而下”,是唯物而不成唯生、唯识矣。故不如用“生元”──或生气──之一名,区别孙文学说上之生元为“通俗的生物之生元”,而另以唯生论上之生元为“哲学的万有之生元”。诠明此唯生论的生元,无穷小亦无穷大,非小大可形而遍为小大形,前无始而后无终,非前后可时而通为前后时,则庶其近于易之“太极”。而太极无极无不极,则无极一名,亦蛇足也。此之二义较为重要,故略为提供,其余惜未遑详也。(见海刊十五卷十一期)
猜你喜欢 答黄子理问(二则)·太虚 卷第十二·李通玄 卷十九·佚名 卷三·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唐慧琳 大唐内典录卷第七·道宣 卷第十五·李遵勖 玉泉祖印宗法师塔铭并序·太虚 佛教影响华族思想之最大者·太虚 卷十五·佚名 卷四十七·性音 卷第二十八·佚名 卷第二·行策 中国禅学之发展·胡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