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一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精进学

义一也。而 解有深浅。解在人。而义不在人。夫义者固天以之覆。地以之载。人以之生也。然能知天之所以覆而载其上。知地之所以载而履其下。知人之所以生而处其中。此解之浅者。若其深者。则一念之覆物之感其义者通乎天。一念之载物之感其义者通乎地。一念之生物之感其义者通乎人。此无他。精进力也。精进其可以声音肖貌为哉。然以义解感通二科系其下。学精进者其察诸。

义解科

晋于法开

不知何许人。法兰弟子也。善放光法华。慕耆婆以药施人。多神验。尝乞食村家。值妇人在草危急。众医拱手。开曰。此易治耳。其家方宰羊淫祀。因令先以少肉作羹以进。即随气针之。顷之羊膜裹儿而出。升平五年。孝宗疾。开视脉知不起。固辞不复入。康献后令曰。帝小不佳。昨呼于公视脉。到门种种辞逊。宜收付廷尉。诸未卒而帝崩。还石城。住元华寺。又移白山灵鹫寺。与支公争色空义。庐江何默。申明开义。高平却超。宣述遁解。并传於世。弟子法威。清悟有辨慧。最知名。开尝使威出都曰。汝还山阴。道林方讲小品。至某品汝往见之。则宜致难。且示其语数十番。曰此中旧难通。威曰诺。既至遁讲。果如开所指。因致难攻之。遁遂屈。厉声曰。君乃受人寄载来耶。开於哀帝时累征。至京师。讲放光。谢安石王文度尤敬之。或问。法师人天师。乃复游戏於医药乎。曰吾以六度药。治四魔病。[颢-京+隹]不伟欤。年六十四殁。

晋于道邃

炖煌人。少孤。养於叔父。而奉母尤孝敬。年十六。事法兰为沙门。兼内外学。善方药草隶。其诣理剧谈。在师弟子皆莫优劣。嗜泉石。渡江为谢庆绪赏识。偕其师西游以殁。春秋三十一。

晋僧光

冀州人。常山渊公弟子也。少与道安相遇於逆旅。时俱未受具。因悉披陈志慕。临别谓曰。苟长大毋相忘。后厉行。精通经论。石氏之乱。隐飞龙山。道安从之论议。安曰。古所立义多违佛意。光曰。顾当自尽。何敢於前辈置优劣邪。安曰不然。弘赞理教。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后。既南游。复还襄阳。遇疾而卒。

道护冀州人。有气节。学解通达。亦隐飞龙山。

晋竺僧辅

邺人也。以讲学鸣京洛。值西晋饥乱。与道安等。隐于濩泽。研析精微。后止荆州上明寺。礼忏进修。誓生兜率。为琅琊王忱授戒师。寿六十。无疾而化。

晋竺法雅

河间人。凝远有器度。少工文。长通佛经。衣冠喜从之游。其诲人。因其所习。以譬晓其义。以外书准佛经。谓之格义。毗浮昙相辈。亦效之以训徒。所居寺。在高邑。众千指。弟子昙习能世其学云。

晋昙徽

河内人。年十二。师事安公为童子。精神大於其身。安使受诗礼。又四年乃落发。专心教诲。及壮以讲授有高名。随安在襄阳。冠平乃东下荆州。止上明寺。或问法师道化。何如印手菩萨。徽曰。和尚内行深浅。未易可测。外缘所被。多诸应验。在吾一渧宁比江海。太元二十年殁。寿七十三。着立本论九篇。六识指归十二首。皆奇作。传於世。

晋道立

不知何许人。少事安公。善放光般若。每讲授。缘饰以庄老。学者因所习。易得开悟。嗜闲旷。隐覆舟山岩。不受供事。每深禅更旬日不起。忽出山集众讲大品。或问其故。曰我至秋当远行耳。及秋果化。

晋竺道一

出陆氏。吴人也。自落发。则痛加晦藏。人无能知者。琅琊王兄弟独知之。而敬事焉。大和中。至都止瓦棺寺。从汰公受学。数年妙臻堂奥。汰有弟子昙一。亦有雅风。时呼大小一别之。简文皇帝尤所钦重。帝崩。汰化。一东还依止虎丘。学徒蚁慕而至。若耶山有帛道猷者。以诗寄之曰。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一得书。遂东适耶溪定交林下。后太守王荟。起嘉祥寺。请一充僧首。久之还吴。止虎丘。以病卒。隆安中也。

晋昙影

不知何许人。静退好学。貌重迟而机变迅激。讲法华经。光赞般若。声驰关中。姚兴敬之。罗什曰。影僧之标式也。入逍遥园。助什传译。初出成实论。其中问答语影结为五番。呈什。什大善之曰。深得吾意。因着法华经义疏。又注中论。以义熙中没。寿七十。

晋道祖

吴国人。史不书氏。少师事台寺支法济。有敏才。与僧迁道流。依慧远学。远叹曰。此辈易悟。不复忧后生矣。俄迁流蚤丧。远尤痛惜之。道流撰诸经目。未就。祖为成焉。后还京师瓦棺寺讲说。桓玄每往观听。谓人曰。道祖愈於远公。但闻见之博未逮耳。玄辅政。欲使沙门敬王者。祖乃辞还吴之台寺。玄篡位。敕郡送祖至京师。祖以疾辞。元熙元年殁。寿七十三。

慧要昙顺昙诜。皆远公弟子也。要长於巧思。以木刻芙蓉十二叶。流转水中。定山中晷。漏无少误。又尝作木鸢。飞可至数百步。

宋慧观

出崔氏。清河人。十岁以警慧称。弃家为沙门。始诣庐山从远公。又诣长安从什公。於是精通奥义。学者所至围绕。什既没。乃游荆州。州将司马休之。建高惺寺以延之。化行荆楚间。宋武平荆州。见观如旧识。时文帝以中郎从行。尤相敬爱。载还建邺。止道场寺。元嘉三年上巳。驾幸曲水。公卿毕集。观亦至。诏皆赋诗。观先就以献句。有奇胜之韵。帝大悦。以示百官。皆叹服其高材。殁年七十一。同时有僧馥者。亦着述有高行。

宋慧安

不知何许人。有讲学。幼诵经。三十余万言。为沙门。止庐山凌云寺。学者自远而至。尝投一杖。光色香洁。上有旁行字。人无识者。云得之西域僧。罗什见之惊曰。杖乃随子游乎。译其字曰。本生天竺娑罗林。南方丧乱草付兴。后得罗什道教隆安。以杖付西域僧波沙那以归。宋元嘉中殁。

宋慧静

出王氏。东阿人也。少为沙门。游伊洛间。有高名。状黑瘠。悟解绝人。时有沙门道经。耳长大而博学。时人语曰。洛下大长耳。东阿黑如墨。有问无不酬。有酬无不塞。静每握尘奋辩。千人俱废。诵法华小品。注维摩思益经。着涅盘略记大品指归达命论。元嘉中没。寿六十。

宋僧苞

京兆人。史失其氏。为沙门。受罗什法道。日诵万言。宋永初中。又从黄山静定二公。增益智证。而普贤齐忏之修。多致祥应。至京师。值祇洹寺方讲。苞弊衣垢面。系所乘驴。立户外。高座唱题竟。苞趋出欲问。高座曰。客何名。对曰名苞。又曰。尽何所苞。对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於是折难数番。无敢抗其词者。乃自为主客征析。一众[目*咢]眙。高座媿而止。时王弘范泰。闻之叹赏。愿结友。请住祇洹寺。谢灵运见苞叹。以为非常胜侣。有问。或者曰。谢公何如。苞对曰。灵运识不殆苞远甚。才差相揖耳。元嘉中没。时瓦棺沙门法和。亦精通经论。为高祖所礼。

宋昙鉴者

出赵氏。冀州人也。师事竺道祖。以解律称。诣关中。从罗什受学。什曰。子真一闻持者也。住江陵新寺。厉志求生安养。临终果见奇祥。方敛目有异香。寿七十。

宋昙无成

出马氏。扶风人。避乱居黄龙。年十三。为沙弥。性姿颕异。未受具。负笈入关中。从罗什。什问。沙弥乃能远来乎。对曰。道之所在。安问近远。什喜。於是授以诸经奥旨。一日姚兴谓曰。马季长。硕学高明。素傲当世。法师固不当尔。对曰。以道御心。正欲除此过耳。兴叹异之。及姚祚衰替。住淮南中寺。常讲涅盘大品。着实相明渐等论。元嘉中殁。寿六十四。

宋僧念

不知何许人。博学精天文。弃家为沙门。深入法窟。讲大涅盘。为学者宗向。元嘉七年。新兴太守陶仲祖。建灵味寺以居之。时彭城任函着无三世论。舍因作神不灭论以抗之。又作圣智圆鉴法身无生等论。及法华宗疏义。无疾而化於浔。

宋僧弼

吴人。史亡其氏。善仪止。与沙门昙干。同依罗什受业。有讲学。什称之。使预参译。后游历名邦。或请弼为寺主。辞以自非定慧兼足。无以镇立风猷。后南居楚郢。大化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逊。闻其名。遣使衬遗。时入都讲。既於彭城寺。文帝尤加器重。元嘉九年没。寿七十八。

宋僧彻

出王氏。太原人。初客寄襄阳。年十六。造庐山远公。公异之。问曰。宁有出家志邪。对曰。远尘离俗。是其本心。成就法器。当烦匠者。远笑曰。种性已能无畏。它日其可量哉。於是落发。以精究经论。文学有称於时。尝至山南。拊寒松而舒啸。谷风远至。山鸟和鸣。超然自得。因而问远。律禁丝管。绝歌舞。固也。若乃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谓违法。於是终身不妄谈笑。远使讲小品。辨倾辈流。难者不能折。南游止江陵五层寺。为彭城王义康所敬。元嘉二十九年没。寿七十。

宋慧静者

生邵氏。吴兴余杭人。有成仪。文学。志节高峻。善泥洹经。居冶城寺。太始中殁。寿五十。

宋梵敏

李氏子。河东人。少游关陇为沙门。往来彭泗间。博通内外经书。有美名。留丹阳讲授。谢庄张。永刘虬。吕道惠。皆相友善。得法华要旨。没於丹阳。寿七十许。

宋道猛

西凉人。史失其氏。学三藏九部。大小数论。皆精思洞彻。尤善成实。名重讲席。元嘉二十六年。至京师止东安寺。宋明帝特加敬礼。建寺於建阳门外。以猛为纲领。以皇兴名寺。每讲授。帝亲临幸。公卿毕集。施与甚厚。元徽三年殁。寿六十五。

宋道猷

吴人。史不书氏。生公弟子也。相从居庐山久之。生公亡。乃游临川见新出胜鬘经叹曰。先师所说义。暗与经合。惜先师不见之耳。乃注之以示不忘遗训。宋文帝问慧观生公。顿悟成佛义。谁能复通者。观以猷对。即诏临川津发至都。反乎伸述。则竞辩之徒。关责互起。猷必乘机挫锐。无不摧衄。上搏髀称善。因叹曰。生公孤情绝照。猷公直辔独上。可谓克明师匠。无忝徽音。住新安为镇寺法主。武帝践祚尤敬礼焉。元徽中殁。寿七十。

宋慧通

生刘氏。沛国人。少为沙门。神情奥秀。讲学精明。止冶城寺。从之听采者倾朝市。东海徐湛之。陈郡袁粲。尤加敬。孝武皇帝诏与海陵建平二王为友。有胜鬘杂心毗昙义疏。作驳夷夏显证法性三论。及易爻象记。雅为宋武所敬。升平中没。寿六十二。

宋僧柔

生陶氏。丹阳人。幼耿介。有出尘志。九年为沙门弘称弟子。落发。研究大小乘经论。年二十。即登讲席。一时名公卿等。争师事之。去游禹穴。与慧基同夏入剡。止白山灵鹫寺。齐大祖建寺。征至京师。止定林寺。文惠文宣二王。日夕问道。延兴元年春没。寿六十。柔克意求生安养。至是果见殊祥云。

齐僧渊

生赵氏。颕川人。魏司空俨之后也。少为书生。忽弃去。为沙门。游彭城。从白塔法师僧嵩。受成实论及阿毗昙学。以慧辩。致声称。姿彩丰硕。腰带十围。吐词如锺。颀然行万僧中。如鸡群中鸾凤。隐君子刘因之。舍所住为精舍。以延之。魏太和五年丧。寿六十八。建元二年也。弟子昙度慧记道登。

齐道慧

生王氏。余姚人。客建邺。年十一。师事僧远落发。读庐山远公传。慕其为人。游庐山见其遗迹。卜居西林三年。还都。时王式大聚学徒。辩三相义。慧方年十七。即发问数番。意造玄微。诠牒有次。众咸爱其奇俊。又就猛公。讲成实论。猛以张融构难稠迭。尤厌苦之。因使慧与抗。融见慧少。有相骄稚意。慧盛气必出其上。楮灯谢超宗皆加敬焉。以母老。移居庄严寺。就养。母怜之亦落发。以宅为寺。建元三年卒。寿三十一。有玄趣僧达者。皆精经论。见称於时。

齐弘充

凉州人。史失其氏。少通庄老。善清言。弃家为沙门。解经论。大明末渡江。止多宝寺。宿学耆衲多敬畏之。讲法华经十地论。听者盈堂。文献王义恭。特加礼敬。明帝践祚。诏住湘宫寺。齐求明中没。寿七十二。注文殊问菩提首楞严经。

齐僧慧

生皇甫氏。安定朝那人。移居襄阳。世为衣冠。少师事荆州竹林昙顺。年二十五。讲涅盘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又善庄老。每说释不用都讲。吐词如云。高士宗炳刘虬张畅等。皆事之。齐高祖下诏曰。荆州僧主。风韵高简。恊道辅世。有功於国。年运已往。特听肩舆赴都。人聚观以为荣。与玄畅俱被知遇。称黑衣二杰。永明四年没。寿七十九。

齐昙度者

出蔡氏。江陵人。性敬慎。为沙门。善威仪。以戒范称。游学京师。备贯涅盘法华维摩大品。后至彭城。从僧渊受成实论。遂以此部见推於时。魏孝文闻其名。征至平城讲受。学徒千余人。撰成实蔬。大和十三年没。

齐慧次

尹氏。冀州人。少师事沙门志钦得度。时以徐州沙门法迁有重望。经论精练。钦由以次托焉。迁公南游。随止京口竹林寺。年十五。随还彭城。以成实三论驰誉讲肆。入京师止谢寺。沙门智藏僧旻法云。皆当时俊杰。然所学亦依次折中。文惠文宣二王。师事之。永明八年。讲百法论。至破尘品微笑而化。寿五十七矣。

齐慧隆

出成氏。平阳人。少贫。学无师友。卓然自悟。年二十三。始为沙门。仅十余年。凝心教乘。贯穿百氏。学者宗之。宋太始中。止京师何园寺。明帝请止湘宫。讲成实论。乃立实法断结义。以开张先旧诸说。负[失/衣]之士余八百。汝南周颙目之曰。隆公萧散森疎。若霜下松。永明八年没。寿六十二。

齐慧基

出钱唐吕氏。幼俊迈。初弃家去。依祇洹寺慧义为童子。至年十五。义为启宋文帝落发。立操刻苦洞晓经史。僧伽跋摩自西域来。义遣基入室事之。诣蔡州受具足戒。跋摩曰。汝当道王江东。不可久留京邑。於是徧历江淮讲肆。精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般若胜鬘等经。然义爱其纯懿。久留京师。与之同住。义亡。还钱塘止显明寺。已而绝浙栖会稽山阴法华寺。学者千余人。宋太宗诏之。以疾力辞。元徽初又诏。不得已而行。次浙江疾作。还龟山建宝林寺。启普贤忏法。高士周颙刘瓛张融。并抠衣问道。文宣王慕仰致书。讯法华宗旨。基乃着法华义疏凡三卷。注遗教经。世敬仰其书为僧主。名重三吴。建武三年冬卒。寿八十三。

齐法安

生毕氏。东平人。魏司隶校尉轨之后也。七岁弃家去。依白马寺慧光为童子。光以其精神秀出。为落发。使诵书传。性强记。奇俊之誉。闻一时。张永请斌公讲。问都下少年。斌以安对。邀至使诵佛性义。诸书无底滞。永问年几何。曰年十八。永叹曰。昔扶风朱勃年十二。能诵书咏诗。未足多也。王僧虔出镇襄州。载与俱。遂游番禺。以涅盘义难攸公。攸媿服。让其席。住二年。道化海上。还京师。讲涅盘成实维摩。一时名士多从之。永泰元年没。寿四十五。着净名十地义疏高僧传五卷。

齐僧印

生朱氏。寿春人。少沈厚。耐劳苦。弃家得度。从彭城昙度。受三论。又从庐山慧龙。受法华义。还京师止中兴寺。大明中。征君何默。请印为法匠。以大阐讲席。听者七百余人。印学虽博涉。而偏嗜法华。故捉尘尾者。凡二百五十二遍。永明元年没。寿六十五。

梁智秀者

生仇氏。京兆人。客寓建邺。少弃家。依蒋山灵曜寺得度。善大小涅盘净名般若诸经。以辩慧为一时师宗。天监三年卒。寿六十三。

梁道超

姓陆氏。吴郡着族。丞相敬风之六世也。祖昭尚书金部。父遵散骑常侍。超少以勤笃。与同郡慧安友善。游上京。时旻法师。讲成实於灵基寺。谘仰之至。以夜系昼。每抚髀叹曰。为尔漠漠生肇笑人。又闻龙光寺僧整受众请开演。叹曰。柰何以七尺躯。居人后耶。因礼诵求加被。令如旻。事载旻法师传。顷之果若有所得。独语独笑。负气凌俗。及乎解析疑伏。每无遗逸。若遇机临敌。求相击抗靡不应蹑。同寺道贲。齿腊微长。虽随众同学。而性殊怠堕。他日谓超曰。我与卿优劣何如。超盱衡啸傲而已。所居坟典拥膝。屏绝宾伴。尘埃满屋。蟋蟀鸣壁。中书郎里人张率咄曰。安能对此而无忤耶。答曰。吾政以此为乐耳。时人高其放达。平三十六。以天监初卒。慧安卒于湘宫寺。仅三十二。呜呼二人者。志同学同出处同。而寿亦差同。惜哉。

梁慧琳者

马氏子。扶风郡人。年十六。师事荆州竹林寺道馨。入湘山岳麓习禅观。诣彭城。受僧渊成实论。还荆州为僧主。化行荆楚间。天监三年没。寿七十四。令露骸松下。弟子不忍。

梁僧盛者

生何氏。建邺人。少为沙门。聪敏绝人。解经论。有高行。颇工文章。为公卿所敬。天监中卒。寿五十。

梁僧韶

姓王氏。齐国高安人。宋元徽初。居京邑之建元寺。闲房自守。不妄交游。齐受禅。始事讲说。毗昙之学。流化海内。齐文惠竟陵王。雅相钦礼。清河崔惠北面谘承。天监三年。终于所住寺。春秋五十有八。建元间。法亮法朗兄弟也。吴兴武康沈氏亮。履行高洁。经学修明。诏住药王寺。朗集注涅盘。并卒于天监中。

梁僧密

未详氏族。幼出家於安乐乡。蚤负令声。然终以其见闻未广。将事游方。请於其师。而不之许也。乃竟遁去。从道明沙门受业。泰始初。济江。住庄严寺。其器望风仪。深沈详正。不以利害婴心。虽同居。未有测其量者。时人以方之法汰。虽兼讲众经。而专志成实。然自以其学力。所至恃材使气。少所推挹。或构其短於竟陵王。密弗自辩。遂受摈淮南拥笈。而与俱者三十余人。天监四年卒。七十有三矣。

梁智欣

丹阳建康潘氏子。幼聪警。世之琐屑事。经耳不忘。年七八岁。入栖静寺。正值上讲。闻十二因缘义。曰生死轮转无有穷已。便慨然。即其寺就僧审禅师求出家。博学好习鄙事。师谓之曰。观汝若非率尔者。而所玩非奥远何也。答曰。正欲广其节目耳。受具后。从东安寺道猛。听成实论。才四徧。结袟而返。及至讲说。文义精悉。四众推服。听者八百余人。永明末。太子数幸东田。携诸内侍。亟经过其寺。欣厌之。因谢病锺山。居宋熙寺。绝不与富贵者游往。天监五年卒。寿六十一。葬山中。

梁法令

董姓。未详何许人。寓建康。少出家。住定林上寺。好学经论。多所通达。善涅盘大小品。尤精法华阿毗昙心。其讲则先标纲要。旋析条流。言约指远。驰名京邑。且常禅燕。以观心体。而动婴疾瘵。事亦废损。每自讼。先身执相分别。起诸违害。今获斯报。自是足不下山三十三载。清净调和。随顺梵行。仍课大品一部以袪封滞。天监五年卒。寿六十有九。

慧泰慧纂同所住寺。俱以学闻。泰笃勤禅智。纂心性清率。皆有国士风。

梁智顺

出徐氏。琅耶临沂人。年十五。事锺山智度为沙门。少颕异。博通群经。尤精涅盘成实。门徒数百。尝罹俗事所折困。而顺无易所守。竟陵文宣王厚遇之。延居冶城寺。司空徐孝嗣高其行。师承之。及东昏不德诛孝嗣。孝嗣子绲。赖顺营护而免。尝夜有盗。而使令者获之。顺留密室中。黎明遗以金帛而导之善。乃遣去。游禹穴。寓云门。名振江左。而神情肃物。见者惧焉。天监中卒。寿六十。临终遣弟子露骸以施禽鸟。门人窆之寺侧。

梁法护

姓张。东平人。年始十三。善於草颖。其师道邕亦有清誉。尝抚其首曰。汝意气如此。必能振起遗法。既受具。仍遭父丧。房居四载。不与法席。宋孝建中。至都住建元寺。常讲毗昙。言去浮华。趣通文理。从之者百有余人。齐竟陵。於法灵寺建竖义斋。以护为标领。所交皆名辈。齐侍中陈留阮韬。光禄阮晦。中书侍郎汝南周颙。并虚心礼待。天监六年。卒于所住寺。享年六十九。于时新安寺志远。天宝寺僧达。并勤学守志。不务讲说。好修福业。

梁宝亮

出徐氏。其先东莞胄族。避晋乱。徙东莱惤县。亮年十二。从青州道明师为沙门。明义学。高於世。亮精勤有日新之功。及受具。欲留以报训育。明谓曰。沙门异俗。以宣通为理。岂可留滞爱网。使吾道不东乎。亮感悟。游京师。止中兴寺。袁粲见而异之。与明书。其略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然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宜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所得专也。自是名益着。亲亡。路阻不能归。因屏居却扫。竟陵文宣王躬临。亮不得已而应王请。结菩萨四部因缘。复移灵味寺。讲学盛於京邑。弟子三十人。亮英气逼人。词锋错逸。或有蔽於理者。亮释之莫不涣然。天监八年。上诏着涅盘义疏十万余言。上为之序。后十月卒于灵味寺。寿六十六。葬于钟山之南。

梁法通

出褚氏。河南阳翟人。晋安东将军[((素-纟)*力)/石]之后也。龆齓中而器量英发。年十二为沙门。博观三藏。而尤深於方等大品法华。学徒千里毕集。游京师。初止庄严。后居定林上寺。学者亦向风而至。齐竟陵文宣王。宰辅文献王。皆慕德焉。谢举陆果张孝秀。躬造之而受戒法。黑白弟子千余人。居钟山三十余年。精修禅诵。天监中没。寿七十。

梁慧集

出钱氏。吴兴人。年十八。弃家入会稽。师事慧基。性质而不华。精於毗昙。学者服膺。天监中卒。寿六十。有毗昙疏义十万余言。行於世云。

梁僧询

姓明。太子中庶山宾之犹子也。始成童。常听山宾共客谈论。追领往复。了无遗谬。宾抚其首。以为当起吾宗。其父奉伯。笃信大教。年十二。因令於奉城寺出家。为僧辩律师弟子。辩性廉直。戒品冰严。精进自持。常讲十诵。询后居冶城寺。从光宅法云。咨禀经论。历耳涉目。略无忘失。每覆述。如瓶泻。散带伽蓝。不营杂务。时人嘉之。凡所见闻悉为记注。同学门友莫不传写。天监十六年卒。寿三十五。时有道遂道标。既同为海陵人。又於法云同受业。

梁昙裴

出王氏。会稽剡人。少弃家。事慧基。洞明方等深经。善庄老儒墨之书。游方考究经典疑义。还乡居法华台寺。学徒甚盛。裴神情秀朗。辞吐韵胜。如风行川流。声华於当时藉甚。衡阳孝王元简。及庐江何胤。皆师事之。张融周颙并从其游。天监中卒。寿七十。同时有沙门明庆者。余姚人。戒行明白。而蕴藉尤甚。

梁僧若

僧璩之兄子也。璩见前传。若十五岁。隶虎丘东山出家。性好学。经数通达。道俗器赏。出都住冶城寺二十余年。太常卿吴郡陆惠。尚书陆澄。深相待纳。三十二年。反虎丘栖遁。虽复蔬茹或不充。禅复或不赡。任运放懹。未尝计虑。琅耶王斌守吴。每法集为乐。还都谓知己曰。在郡赖得若公。大忘衰老。比岁见其业於放生。仁及飞走。讲说虽疎。津梁不绝。何必灭迹岩岫方谓其高。但出处不失其机耳。天监八年。诏为郡僧正。普通元年。春秋七十卒。其兄令亦以硕学知名。不幸早世。定林寺之法度。庄严寺之慧梵慧朗。并获时誉。梵本剡之吴氏刚决强断。朗肌貌霜洁。号白朗。

梁明彻

夏氏。吴郡钱塘人。六岁丧父。即出家於上虞王国寺。性好学。尤多感激奋厉。尝遇客读晋道安传云。少孤为外兄所养。因歔欷呜咽。良久乃已。他日究寻。见安弘法之美。抚髀叹曰。人生斯世可不尔乎。自是专志。不弃寸阴。其房屋朽故。风吹且仆。众皆惧其压而去。彻习业其下自若。会稽孔广闻以为当成名器。齐永明十年。竟陵王请律师僧佑讲。彻从受十诵。随至杨都。居建初寺。建武初。依旻法师更业经论。太傅萧颕胄领荆州。携以俱就第开净名。太傅薨。赠麈尾软几以别。天监初。反都邑。常为旻公覆述。武帝钦待不次。诏於华林园宝云僧省类集毗尼简要。将成。忽遘沈疾於寿光殿。帝躬临尉问。迁就医于所住寺。中使参候不绝于道。彻有遗表。文多不录。帝省表哀动左右。诏於寺设三百僧斋。帝为制发愿忏悔文。普通三年十二月七日也。诏给东园秘器。窆于定林寺墓。

梁僧迁

姓乐氏。襄阳杜陵人。少出家。游都邑。住灵根寺。从灵味寺宝亮谘学。武帝引为家僧。吴平侯萧炳尤欵遇。天监十六年夏。帝尝夜见沙门慧诩。他日因法会问诩曰。御前夜见何所道。诩曰。卿何忽问此。而言气甚厉。迁抗声曰。我与卿同出西州。俱为沙门。一时邀逢天接便尔。陵驾侪辈。我惟事佛。视乡等蔑如也。诩殊惭赧。普通四年卒。寿五十五。

梁法开

吴郡余杭俞氏。幼从北仓寺昙贞出家。贞有解行。其弟子僧流昙[这-言+(衣-〦)]。家盈财服。食富丽殊。忽开而学。则莫之逮也。后开西游居禅冈寺。依柔次二公。究成实论。虽贫窘而益勤甚。业既充优。滋以佚[示*象]。然性躁锐。善谈论潜登窃发。当者辄挫。吏部尚书琅邪王峻。永嘉大守吴兴兵墀。皆揖敬推赏。还乡止西寺。先相陵驾者。望风隐避。以至于死。因尔讲筵相接。道俗趋向。法师智藏讲成实论於禹穴。开往观之。鲠难累日。藏曰。开法师语论已多。自可去矣。吾欲入文。开闻之谓曰。释迦说法。多宝涌现。法师指南命众。而遣客何也。藏有惭色。普通四年卒。春秋六十五矣。

梁慧超

王姓太原人。永嘉之乱。寓居襄阳。七岁出家。为檀溪寺慧景弟子。以众太喧杂。乞移禅房。依止僧崇禅师习定业。年十二。又从同寺僧授学。通三玄。齐永明中。竟陵王请智秀法师。随方讲授。士之愿游从者无所限。超因受业。逮秀还都。居灵根寺。仍乞具足於法常。诵戒不盈二日。听律未终再席。皆文融义会。得其微奥。普通初。武帝诏其师总正州之僧事。以节俭闻。及师亡。依智藏探讨经论。藏曰。此子秀发。必成美器。因是出处与偕。备谈诸部。至於使之代讲。让不肯当。复究毗尼。慧集叹曰。不谓始学已冰寒於水矣。诏为寿光殿学士。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於正观寺。诏笔受。性不矜伐。善论辨。投机抵郄。应蹑如神。安成康王萧雅秀吴平侯萧炳出之蕃镇。俱邀以行。皆有弘宣之益。卒年五十二。寔普通七年也。

梁慧澄

姓兰氏。番禺高要人。年十四。依和尚道达出家。住随喜寺。齐季之乱。人易操行。而澄循持斋戒。闭户礼诵不辍。天监初。世向廓清。南路犹梗。间关寄托。遂至京师。止庄严寺。从僧旻学经律论。钩深索隐。勤苦十年。桂杨王萧象。闻其名。[这-言+(衣-〦)]屈讲说。由是近远钦服。桂阳镇南岳。请与之俱。然以违亲岁久。将暂言旋。且徇乡社招徕之意。普通四年。仍居随喜。阐扬微妙。会者如林。仅五载间。法利无限。大通元年。卒於所居寺。春秋五十二。时同学有慧朗慧略法生慧武等。并业成实。朗贫而好学。博达变通。巧於传述。略聪明俊警。宣演有则。生访异寻奇。铨以秘奥。武振扬文义。省约不繁。虽皆久当师匠。奈何未广流通。俱年三十余卒。

魏道宠

即故儒生张宾也。高齐元魏之际。国学有雄安先生者。博学能文辞。为时师范。其徒李范齐镳安席。皆材艺所归。而宾其一也。尝至赵州堰角寺。即今之应觉寺也。渴因从寺索水。沙弥问宾。水具几尘。必言之。乃可以饮。宾罔然。沙弥遂浇其面。宾大惭。谓其人曰。非直以辱我而已。亦足以见佛法之不易知如此。吾今投诚趋向矣。於是悉辞去其从者。而从寺出家。寺法当三年历试而后剃落。以宾名士故。即日使受具戒。乃入西山。广寻藏部。造诣渊微。叹留神之晚。宣武皇帝崇尚大教。永平元年。诏西竺三藏菩提流支於紫极殿。勒那摩提於太极殿。翻译十地。然各置禁卫。不相往来。四年方讫。及雠校义句恰同。其所不同者。特一字耳。盖或以为不二。或以为不尽。后那的定为不异。而众共称美。谓合圣心。宠闻之。因访流支以所译指趣。支授十地曲教。而宠於三冬之间。尽为疏出。寻而讲演。听侣云臻。邺下歆艳焉。时魏收邢子才扬休之等在座。宠默识之曰。诸贤既皆国华朝彦。颇忆受业有所自来否。答以为始皆北面张君。君兹厌俗。罔知所向。宠咄曰。师资之礼。典籍具存。今乃尔何耶。三子遽拜伏谢过。转以闻上。诏日赐黄金三两。以旌异之。而终其身。

齐慧顺

姓崔。侍中光之弟也。幼厌尘罔。长为居士。从听涅盘无遗义。就座假寐。梦中闻有言者曰。此解乃明。犹未为极。心疑之而莫能决也。年二十有五。即投都下光律师出家。而依之学。教证两途涣然冰释。讲十地地持华严维摩。并立疏记。年将知命。又东归乡里。博授戒法。胜筵才启。会者千余人。齐赵瀛冀莫不信向。仆射祖孝征奏为国都。年七十二。终于邺下总持寺。

齐道凭

姓韩。平恩人。年十二。依贵乡邵寺出家。始习维摩经。一闻即忆。后学涅盘。复寻成实。尤於禅观有所向慕。既徧历漳淦伊洛。以访其指趣。乃於少林寺。摄心长坐者八夏。於是问道之侣。披荆而至矣。逮乎光师弘扬戒本。因往听之。允惬大乘。深副期愿。留十年。阐化赵魏。涅盘华严四分。皆手不举笔。目不寻文。吐辞清爽。洞会诠旨。有若亲证。故京师语曰。凭师法相上师文句。言其俱绝世也。或有以其辩比身子。信哉。天保十年三月七日。终于邺城西南宝山寺。寿七十有二。初誓生安养。临终独见光明满室。来者尤闻有异香气。寺旧有大钟二。至是其一亦小触而破。且凭家门富豪。而乞食自资。素出衣冠之裔。而袒肩洗净。胫臂无服。兼以不待文字语言之饰。而弘唱莫及。其造诣可量哉。

齐灵询

生渔阳傅氏。童丱出家。无所师授。即能以成实论涅盘经删注行世。后依光公十余载。研究备至。而微旨密意。罔有凝滞。虽博通群籍。而擅业维摩。兼有疏记。至迁京漳邺。游历燕赵。化沾四众。然尤爱书画篇什文笔之华。美容貌。善风仪。辞辨雅净。听者无倦。初为国都统。末为并州僧统。齐初卒於晋阳。时年六十九矣。

齐道慎

姓史。高阳人。十四出家。既受具。入洛依光师学。仍禀上统地论。专志涅盘。然性度虚简。以大法为己任。每参说戒。跪听终席。讲逗群机。辞无繁长。智者不嫌其少。愚者不患其多。垂槖捆载。五众爱重。文宣诏为国都。绥抚无亏绪。时禅匠如僧达。论士如法灵。其辨对之才。世皆钦伏。至风流蕴藉矫俗厉物。则真过之远矣。后因乘车送帝回。两辕并折。遂终於邺城定国寺。春秋六十有五。

周慧善

幼依杨都栖玄寺出家。征击法胜毗昙之理。听者叹伏。会梁绪不振。逃于秦壤。承圣之季。住长安崇华寺。为大冢宰所知。别修供养敷导以终。时天和间也。寿六十。善之开演智度论也。每引小乘证成其义。譬诸星月助朗太阳。亦如众华缤纷也散。故其所述名散华疏。其序略曰。着述之体。贵言约而理丰。予颇悉诸作今而覼缕者。正由斯辙。罕人谙练。是以触义殷勤。逢文指掌。有详览者尚监兹焉。

周宝彖

安汉赵氏。徙居绵州隆昌之苏溪。始周岁。父母以诸物罗置其前。观其所取。以见其宿习。彖悉拨弃。而独取书疏。众共叹异。七岁至巴西。太守杨眺问曰。或谓儿颇读书。且道老子何以得名。答曰。以其生则头白耳。年十六为道士童子。事梁平西王。使知营功德事。偶见佛经。读而喜之。由是每求访奥旨。以袪昏蔽。年二十有四。乃获出家。受具戒。先究律藏。后研成实。乐於传授。有欲得其私记者。即以付之。无所靳惜。未几。又听韶法师讲。武陵王门师。大集摩诃堂。命讲请观音经。此经素无文疏。而创兹开演。标叙委悉。词义允畅。四席欢庆。因辑其言。为文疏行世。复还涪川。化度道俗。内外坟典相续训释。拔邪归正。十室而九。且钞写医方以疗疾苦。或报以金帛。无所受。因之以投诚舍俗者甚众。不然犹持八戒。以致其虔恪云。尝着大集经疏。至虚空藏品。义未通彻。方闭目长想。不觉身在空中。去所坐床三四尺许。豁然大悟。疏成。益州武担寺僧宝请讲。属僧崖菩萨为造经本。遂流通至今。又着涅乐法华等疏。每言吾命不久。忽染风疾不能出声。临终遽诲戒弟子。分付衣物。既而如故。侍者以浆饮进。闭口拒之。兀然终日略无顾恤。惟称佛名。辄合掌加额。竟卒于潼州光兴寺。即今之绵州大振响寺也。当保定元年十月二十三日。寿五十。先是寺山无故崩裂。山北人见寺像乘空北逝。幡华列前。僧众拥后。彖时方讲。或以其所见白之。彖曰凡为我也。已而卒。

周宝海

生巴西阆中龚氏。少出家。闻京师佛法隆盛。即下峡。依云法师。听成实。旁阅诸席。亟发清誉。因别聚徒属。卒冠于时。梁武帝躬开涅盘诏海升论榻竖佛性义。而手执鍮鉐香炉。帝曰。法师既断悭贪。而炉执鍮鉐。是岂理乎。海应声曰。陛下方行慈忍。而帽簪戴纛。亦有说哉。帝大悦。后还蜀住谢西寺。武陵王纪作镇。每过海宿。谈玄理。昼夜忘倦。一日蚤作。王盥见霁景可喜。顾海曰。日晖粉壁状似城中风动剎铃。乃知寺内。已而车盖迎王马群嘶。海遂曰。遥看盖动喜遇陈思。忽听马鸣庆逢龙机欣笑而出。王谓其御曰。与海法师语。真令人盘桓不能去。其辩终类此。及周氏兼有梁益。州牧庸公尤加敬。年八十。戒门人法明曰。吾死当露尸施鸟兽。苟作图塔。终堙灭耳。弟子不敢违。建德间果屏除图塔云。

后梁僧迁

姓严氏。吴郡吴人。师事钟山灵耀道则法师。后游讲肆。尝难招提慧琰禅品义。招提为更新章句。高帝法集兴善殿。锐辩如流。帝嘉之。且特诏迁。敷述帝所制胜鬘义疏於寿光殿。皇储尚书令何敬容。并加扣击。中兴。为荆邺大僧正。恂恂七众不肃而成。天保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卒於大宝精舍。寿七十九。葬江陵之中华北山。还弱冠诵法华六千部。亲见普贤於梦寐中。香光洞烛摩顶加被。秘而不言。及是始以告人云。且梁明帝有疏致迁。其说以为。等观北面归依。时移三纪。拥经问道。十有三年。终识苦空。功由善导。等观帝法名也。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猜你喜欢
  大乘无生方便门·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朱棣
  序·书玉
  出家品第十一·佚名
  白云端和尚语录卷四·守端
  十二门论疏 第三卷·吉藏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佚名
  述佛品法句经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佚名
  21.说行道智见清净品·佛音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梁启超
  卷下·佚名
  答薛集芙先生书·太虚
  序·彭绍升
  卷第十·智旭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五卷·马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吴仁卿·隋树森

    吴仁卿,名弘道,号克斋。金台蒲阴(今河北安国市)人。曹本、《说集》本、孟本《录鬼簿》均作名仁卿、字弘道,唯天一阁本《录鬼簿》作名弘道。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据元人许善胜大德五年(一三○一)《史

  • 志第五十 艺文四·欧阳修

    丁部集录,其类三:一曰《楚辞》类,二曰别集类,三曰总集类。凡着录八百一十八家,八百五十六部,一万一千九百二十三卷;不着录四百八家,五千八百二十五卷。王逸注《楚辞》十六卷刘杳《离骚草木虫鱼疏》二卷杨穆《楚辞九悼》一卷郭

  •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五十六·柯劭忞

      伯颜 相嘉失里   伯颜,巴邻氏。曾祖失儿古额秃,为巴邻部长,率二子阿剌黑、纳牙阿归于太祖,授巴邻部左千户。纳牙阿为太祖中军万户,自有传。   阿剌黑,伯颜祖父也。袭父职,兼断事官。从太祖伐西域,攻拔忽毡城,遂双忽

  • 第十九章荆公之家庭·梁启超

    荆公以孝友着闻于时,其家庭,实可为家庭之模范者也。公十七而孤,逮事王母者且十年,其王母永安县君谢氏,曾子固铭其墓,见南丰集。其父都官公名益字损之,公自有先大夫述,见集中。其母仁寿县太君吴氏,子固亦铭其墓,见南丰集。兄弟七

  • 卷之四百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陈寿

    (杜微传、周群传、杜琼传、许慈传、孟光传、来敏传、尹默传、李譔传、谯周传、郤正传)杜微传,杜微,字国辅,梓潼郡涪县人。他年少时在广汉人任安门下学习。刘璋征召他为从事,因病而去官。待刘备平定蜀地,杜微常常装作耳聋,在家

  • 卷五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四礼部祠祭清吏司丧礼五凡民公溘逝之礼子截发去冠纬夫人侧室女子妇等去簪珥剪发兄弟以下仆婢以上皆男去冠纬女去首饰设帷堂立丧主内丧主赴告於

  • 附錄·佚名

    ○景泰五年甲戌四月春秋館,受命始撰,景泰六年乙亥十一月畢。纂修官〈前後官幷錄。〉領館事:輸忠衛社協贊靖難同德佐翼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領議政府事領經筵藝文館書雲觀事世子師河東府院君臣鄭麟趾。知館事:推忠佐翼功臣

  • 卷一·马骕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事纬前集卷一    灵璧知县马骕撰晋杜预春秋左传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逺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周礼有史官

  • 卫献公出奔(1)·戴圣

    ——一碗水难以端平 【原文】 卫献公出奔,反于卫(2)。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靮而从(3)?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4)?弗果班.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

  • 拥护品第八·佚名

    颰陀和菩萨。罗邻那竭菩萨。憍曰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伦调菩萨。见佛所说,是八菩萨皆大欢喜。持五百劫波育锦衣。持珍宝布施。持身自归供养佛。佛语阿难。是颰陀和等。於五百

  • 大意经全文·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佛告诸比丘,昔有国名欢乐无忧。王号曰广慈哀。国有居士名摩诃檀。妻名栴陀。生一子姿容端正世间少双。堕地便语。便誓愿言:我当布施天下

  • 杀人不难·阿加莎·克里斯蒂

    杀人不难,又译作:谋杀并不难,是由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撰写的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在马扬海峡从事警察工作多年的卢克·菲茨威廉终于回到了他的故乡英格兰,在前往伦敦的火车上,他偶遇一位平克顿老小姐,她自称要去苏格兰场

  • 乾坤体义·利玛窦

    二卷。明利玛窦(1552—1610)撰。利玛窦意大利人,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万历十年(1582)来中国,初在广东肇庆传教,万历二十九年到北京,进呈自鸣钟等物,与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周子愚等交往,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知

  • 马氏文通·马建忠

    原名《文通》。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汉语语法著作。十卷。清·马建忠著。分为“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正名”篇介绍基本概念; “实字”、“虚字”篇分析各类实词、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将实字

  • 五经文字·张参

    字书。唐张参撰。3卷。书成于唐大历11年(公元776年)。该书收集经典中的疑文互体,并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吕忱《字林》、蔡邕《石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等,刊正谬失,辨其异同,相承隶省,引而伸之,共收3235字,依偏旁分160

  •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佚名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简称大妙经,唐 达磨栖那译

  • 金光明经文句·智顗

    凡六卷。隋代智顗口述,门人灌顶笔录。略称金光明文句、光明文句。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为天台五小部之一。随文解释北凉昙无谶所译之金光明经,并排斥江北及江南诸师三分科经之分法,而自‘如是我闻’至寿量品之‘悉来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