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止观序

钱唐胡子浸云。问。于华藏单子曰。何谓道。单子曰。性是也。胡子疑焉。曰。修可废欤。单子曰。在璞之玉。匪剖弗见。在矿之金。匪炼弗纯。在缠之性。匪修弗显。必曰。性也。而可以废修也。彼芸芸者。熟无性耶。于是以灵峰老人所注南岳大乘止观。授于胡子而告之曰。修道之要。尽于大乘止观一书。而大乘止观之要。尽于转无尘智之一言。何也。心也者。万法之体也。华严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首楞严云。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彼凡夫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六尘所缚。则六尘。尘也。声闻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四谛所缚。则四谛。亦尘也。缘觉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十二因缘所缚。则十二因缘。亦尘也。菩萨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六度所缚。则六度。亦尘也。不宁惟是。昔有僧问先德曰。拨尘见佛时如何。曰。佛即是尘。由是观之。若心外见有纤毫之法。无论若凡若圣。皆尘也。而抑知夫即心是尘。即尘是心也哉。缘论云。更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悉从自心生。还与心为相。良以世出世间诸法。惟是一心。苟于此谛了而不疑。则即舍情忘。驰求心歇。而无尘之智转矣。今之时。慕道者如牛毛。明道者如麟角。执性而废修者。恪守无为。执修而废性者。罔知本妙。加以游谈不根之徒。目不覩三藏之灵文。耳不闻五宗之(糸八)旨。俨为人师。如盲导瞽。余虽辞而辟之。其如一传众咻。法焰智灯。危若一綫。诚能流布是书。俾知夫寂照者。性之体也。止观者。性之用也。由寂故。而起于止。而即以止。合乎寂。由照故。而起于观。而即以观。合乎照。是则全性起修。全修是性。圆悟圆修之道。莫详于此。然而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则曰。转无尘智而已矣。是故修道之要。尽于大乘止观一书。而大乘止观之要。尽于转无尘智之一言也。胡子忻然。与其仲弟用和。季弟济之。并吴子宝林。邵子南崖昆季。姚子三摩。谋而付诸梓。而乞余言弁其首。爰述胡子相往复之语。而为之序。

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己酉仲冬之吉富春华藏居士单照谨撰。

夫饮百川之泉者。须穷其源。攀万木之条者。须知其本。况佛法心灯。普照一切。为人天之眼目。作凡圣之依归。岂可晦其所由来也。天台智者嗣法于南岳慧思禅师。习止观。尝读法华药王品。至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师叹曰。非汝莫见。非我莫知。由是观之。其师功行岂等闲哉。所著甚富。其大乘止观一书。会灵峰蕅益旭公。分以科注。合四卷。名大乘止观释要。岁久淹没。而智者大师名满天下。其师著述。竟罕人知。此皆饮水不穷其源。攀木不知其本故耳。当知智者大师。五分法身。由师所生。灵峰云。重子而轻父。斯之谓欤。真寂寺苾刍源洪法师。徧觅是论。复购得故板。见其残缺。悉校正无讹。拟重补刻。适有海宁沈维树先生。解囊乐助。成此胜因。(圆)见而随喜。顿忘浅陋。敬为之序。

道光六年月在太簇人日苾刍尼悟德通圆。书于孝圆庵之摩诃衍室。

南岳大乘止观序

两浙路劝农使兼提点刑狱公事朝奉大

夫行尚书度支员外郎护军借紫朱頔撰

鹤林示灭而来。贤圣应世者非一。咸以六度万行。通达大智。安住于法界。拔济于群迷。金文宝轴。具载于诸法之藏。若夫空一切法。证一切性。不于三界现其身意。达正觉之真源。显毗卢之实相。则见乎南岳大师之止观也。大师灵山佛会之圣众。三世化缘于衡岫。密承佛旨。亲听法音。总马鸣龙树之心要。具菩提涅槃之了义。故著止观。上下二论。遣真妄于一念。明体相之无迹。空拳舒手。无物可见。则止观之理。自是而显。寂照其门。由是而入。为出世之宗本。作佛种之导师。不历僧祇。直超圣位。嗟夫斯教。虽大显示。启来者而人世未之普见。流于海外。逮五百年。咸平中。日本国僧寂照。以斯教航海而来。复归圣朝。天禧四年夏四月。灵隐山。天竺教主遵式。将示生生之佛种。咸成上上之胜缘。乃俾刻其文。又复以序为请。重念如意称珠。已还合浦。虚室生白。坐见法身。顾钻仰之未至。抑称赞之无取。但愿一切信心。见者能修。修者能证。对诸境而不动。于诸法而无染。一受不退。一得永得。尽未来际。常与南岳大师俱生。行如来事焉。

附目录。(一)单子序。(二)通尼序。(三)朱序。(四)原序。(五)释要序。

○释题(七页半)○初。略标大纲(至十三页止)○二、广作分别(分五)○一、明止观依止。从第一卷(十三页)起(至)第三卷(三十页止)○二、明止观境界。从第三卷(三十一页)起(至)卷末(止)○三、明止观体状。从第四卷初起(至二十九页止)○四、明止观断得。从第四卷三十页起(至)四十页前半张(止)○五、明止观作用。从四十页后半张起(至)四十七页半张(止)○三、历事指点(至)卷终(止)。

(前序三篇共五页。卷一。三十九页。卷二。四十五页。卷三。四十一页。卷四。六十一页。后序二篇。共四页。文虽有四卷。修行大要。在第四卷止观体状三十页书。其余前后三卷半文。为学者开解决疑而已。)

 【原序天竺寺沙门遵式述】

止观。用也。本乎明静。明静。德也。本乎一性。性体本觉。谓之明。觉体本寂。谓之静。明静不二。谓之体。体无所分。则明静安寄。体无不备。则明静斯在。语体。则非一而常一。语德。乃不二而常二。只分而不分。只一而不一耳。体德无改。强名为万法之性。体德无住。强名为万法之本。万法者。复何谓也。谓举体明静之所为也。何其然乎。良由无始本觉之明强照。照生而自惑。谓之昬。无始无住之本随缘。缘起而自乱。谓之动。昬动既作。万法生焉。捏目空华。岂是他物。故云。不变随缘。名之为心。随缘不变。名之为性。心昬动也。性明。静也。若知无始。即明而为昬。故可了今。即动而为静。于是圣人。见其昬动可即也。明静可复也。故因静以训止止其动也。因明以教观。观其昬也。使其究一念即动而静。即昬而明。昬动既息。万法自亡。但存乎明静之体矣。是谓圆顿。是谓无作。是如来行。是照性成修。修成而用废。谁论止观。体显而性泯。亦无明静。豁然谁寄。无所名焉。为示物旨归。止成。谓之解脱。观成。谓之般若。体显。谓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三。如伊三点。如天三目。非纵横也。非一异也。是为不思议三德。是为大般涅槃也。呜呼。此法自鹤林韬光。授大迦叶。迦叶授之阿难。阿难而下。灯灯相属。至第十一马鸣。鸣授龙树。树以此法寄言于中观论。论度东夏。独淮河慧文禅师解之。授南岳大师。南岳从而照心。即复于性。获六根清净。位邻乎圣。斯止观之用验矣。我大师惜其无闻后代。从大悲心。出此数万言。目为大乘止观。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分为二卷。初卷开止观之解。次卷示止观之行。解行备矣。犹目足焉。俾我安安不迁。而运到清凉池。噫。斯文也。岁月辽远。因韬晦于海外。道将复行也。果咸平三祀。日本国圆通大师寂照。锡背扶桑。杯泛诸夏。既登鄮岭。解箧出卷。天竺沙门遵式。首而得之。度支外郎珠公頔。冠首序。出俸钱。模板广而行之。大矣哉。斯法也。始自西传。犹月之生。今复东返。犹日之升。素影圆晖。终环回于我土也。因序大略。以纪显晦耳。

 【大乘止观释要自序】

大乘者。心性之异名也。止观者。寂照之异名也。世顾离心性。别觅大乘。离止观。别谈寂照。何异骑牛觅牛。丙丁童子求火乎。儒者之道。有见而知之。有闻而知之。佛道亦然。北齐大师。悟中论四句偈义。直接龙树心印。一传南岳。再传天台。天台述为摩诃止观等书。由是止观法门。盛闻于世。顿、渐、不定、三法并圆。乃南岳所示曲授心要。世皆罔闻。今试细读。实为圆三止观总纲。文不繁而义已备。独慈云忏主。五百年后。序而行之。迄今又将五百余年。微言将绝。予愧不敏。未能闻道。姑效盲人摸象。述为释要以助其传。李石兰张孺含二居士。集众缘付梓。大乘缘起。为弁简端。古吴蕅益沙门智旭谨识。

(序目。皆照流通本所刻。分卷音释。依藏本。故不同也。)

猜你喜欢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五·子璇
  卷第四十·普瑞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三·欧阳竟无
  华严经决疑论序·李通玄
  天台传佛心印记·怀则
  第四·佚名
  潭州开福报慈禅寺道宁师语录序·开福道宁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八·佚名
  嘱累品第十五·佚名
  居士分灯录卷上·朱时恩
  卷五·佚名
  人生观的科学·太虚
  卷二十一·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四卷·佚名
  卷第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乙集第七·钱谦益

    刘御医溥六十九首【看花吟】白日已堕地,回光烛青天。人生时景只如此,莫将眉目夸盛年。花开容易落,花落难复开。开落竟谁有,对之心为摧。君不见玉山山下树,曾见主人罗笙歌。主人去后亭馆废,空余满树秋风

  • 卷二十七·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七李翱洗墨池剩有临池兴,人称协律郎。至今蝌蚪迹,犹带墨痕香。 【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湖广通志》卷八九。】朱庆余惆怅诗梦里分明入汉宫,觉来灯背锦屏空。紫台日落关山晓,肠断君恩信画工。 【见

  • 卷二十七·胡文学

    钦定四库全书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七 监察御史胡文学编 御史李公尚默 字子静生有异才以进士出知确山县调桐城治行并第一徵入御史台出行部辽东卒于官公在台持风裁权贵侧目及卒槖无遗金吏民共资送其丧归 除夕 羽檄无虚日

  • 卷八十三·列传第十三·脱脱

        耶律休哥(马哥) 耶律斜轸 耶律 奚低 耶律学古(乌不吕)   耶律休哥,字逊宁。祖释鲁,隋国王。父绾思,南院夷离堇。休哥少有公辅器。初乌古、室韦二部叛,休哥从北府宰相萧干讨之。应历末,为惕隐。乾亨元年,宋

  • 卷七十四 前凉録五·崔鸿

    张玄靓[一作玄靖] 张玄靓字符安重华之少子母郭夫人所生也祚既被杀宋混张琚等上玄靓为持节大将军凉州牧护羌校尉西平公时始年七岁废和平之号复称建兴四十三年大赦境内及张瓘至姑臧推玄靓为使持

  • 卷之四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绎史摭遗卷八·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纂目录粤中阁辅督师诸臣列传严起恒朱天麟文安之张孝起杨畏知(罗国瓛、朱寿琳李干德、范文光、詹天颜、米寿图附)顺治六年(已丑、永明王居肇庆称永历三年)春,孙可望内附请封,乃杨文烈公畏知诱之而来也。朝端集议

  • 附录一·冯玉祥

    冯玉祥将军致李济深将军最后的一封信任潮先生并转各位同志先生:在几个月以前,拜读任潮先生大函,希望祥到欧洲并到苏联看看,几个月来,同苏联朋友商酌已经准许,此次出发,也费了很多周折,因为祥之护照,已经过期,小袁世凯,同美国资本

  • 卷十 十之三·孔颖达

    《车攻》,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焉。东都,王城也。○攘,如羊反,除也,却也。竟音境。械,户戒反。《三苍》云:“械,总名也。”《说文》云:“无所盛曰械。

  • 第七章 37·辜鸿铭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辜讲在记载孔子的书籍当中,孔子总显得和蔼可亲而严肃认真 ,令人敬畏但不艰苦卓绝,诚挚热心而不矫揉造作。这美丽的姑娘带着乡间的清纯,能站在她的身边就让人感到多么幸福!顿觉晴空万里,豁然开朗,可

  • (三十)朱子之杂学·钱穆

    以上略述朱子之文学,此下当续述朱子之杂学。当时理学家风气,为学务求一出于正,于旁杂之学皆欲删薙。即文史之学,亦尚以旁杂视之。学术影响于生活,故理学家常不免有拘束枯燥之嫌。其途严而窄。朱子力主博通,又其兴趣横逸,格物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欧阳竟无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一分(一)典尊經第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執樂天般   遮翼子於夜靜寂無人之時放大光明照耆闍崛山來至佛所頭面禮佛足已在

  • 中国佛教会(临时办事处整理委员会预备处)结束通告·太虚

    顷因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在延搁中,太虚又别有要务他去,乃将北碚缙云山之中国佛教会临时办事处,暨南岸狮子山之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预备处,于十月底概行收束。历办上下行公文函电三百余件,用款二千余元,除收魏隆慧居士捐五

  • 香港登九莲华山佛教公墓弁言·太虚

    十方佛土,亦复皆空,觅身心世界都不可得,何生养死葬之有!然理性常寂,而事缘恒差别无尽,现通自出神火而化,佛与阿罗诃尚矣。舍利建塔,以作人天福田,本异乎世俗之墓,隋信行禅师,高唱第三阶普法;寂后,其徒多依附师塔而葬,不期形成佛教公

  • 叙观心觉梦钞·太虚

    观心觉梦钞,一册三卷,民国六年,余游日本西京,购之旧书肆者。查此书,日本续藏亦未收入,殆为孤本。据江户沙门典寿校刊引,已不知撰者名,相传是良遍治师或中观法师作。尝反复观玩,所言虽不无偏至之处,要为日本传慈恩学者之一大师所

  • 准提净业目·谢于教

    一卷  准提陀罗尼经  陀罗尼布字法  持诵便览  持诵仪轨二卷  观行仪轨三卷  显密双修观行说(五首)  净业圆修说(六首)  (附)供佛利生仪

  • 湖山叙游·刘暹

    湖景丽于昼,湖情暇于夜。主一舟焉,以司昼夜之长。晴开雨泊,傍树依云,栩栩然也。虽然,犹未也。神飘忽而无所着,其为游也,不静矣。于是舍舟而僦居。半在山,而半在水。背高而凭流,浣以红,而沃以青。眠食于其间,徘徊于其上。极朝昏之

  • 春秋分纪·程公说

    九十卷。程公撰。程公说字伯刚,号克斋,丹稜(今属四川)人,宋代着名经学家。此书采用《史记》之纪传体体例重新编排原为编年体的《左传》。其第一部分为《年表》,包括周王及列国、王后,鲁、晋、宋、郑四国执政之卿,共九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