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天台传佛心印记

元传天台宗教兴教大师虎溪沙门 怀则 述

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显佛界性善。是为缘理断九。非今所论。故止观所明十乘妙观。观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一一皆成圆妙三谛。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岂有圆顿更过于此。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于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为总无明心。若就总明别即第六识。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若不入者然后历余一心例余阴入。乃至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莫不咸尔。方显九界三道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法门。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修恶既即性恶修恶无所破。性恶无所显。是为全恶。是恶即义方成。是则今家明即永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相翻。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何须断除烦恼生死。方显佛界菩提涅槃耶。又应须了此性善恶。在诸大乘立名不同。广略有异。立名不同者。华严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迷则十界俱染。悟则十界俱净。十法界离合读之三因具足。三字合呼九界。为恶正因。佛界为善正因。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即了因。十法合呼界字。独呼即缘因。法华云。诸法实相不出权实。诸法是同体权中善恶缘了。实相是同体实中善恶正因。九界十如即恶缘因。佛界十如即善缘因。三转读之了正不缺。涅槃经中。阐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恶。名为善恶缘因。三因既妙言缘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缘言正必具缘。了一必具三。三即是一。毋得守语害圆诬罔圣意。若尔九界三因性。染了因性恶缘因。染恶不二是恶正因。岂唯局修。佛界三因性善缘。因性净了因。善净不二即善正因。此性善恶亦名性净性秽。或名理明理暗。或名常无常双寂之体。如请观音。或单名毒害。毒害即性恶。皆一体之异名也。随机利钝广略有异者。略则十界广则三千。故知善恶不出十界。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界十如则成千如。假名一千。五阴一千国土一千。如此三千现前一念修恶之心。本来具足非造作而成。非相生而然。非相含而然。一念不在前。三千不在后。一念不少三千不多。须知情可破法不可破。执法成病亦须破。是则善恶净秽是法门理体。体本明净不断纤毫。是则断证迷悟。但约染净而论。往人无择法眼。情理不分药病不辨。才闻空中名遮一相不立。便作断灭而解假观名。照三千宛然。定谓三千立法。若三谛俱遮。又如何立法耶。迷情须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达此一念修恶之心。即是三千妙境。修恶既即性恶。是理具三千。而此修恶便是妙事三千。但观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自然摄得事用三千。三千皆实相相宛然。事理本融非头数法。不属所破宁非所显。故曰诸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点此一意众滞自消。问曰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修恶满足。诸佛断修恶尽修善满足。问修善修恶既是妙事。乃属所显何名所破。答修善恶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论。斯是断义故。诸佛断修恶尽。阐提断修善尽。修善恶既即性善恶。修善恶何尝断。斯不断义。断与不断妙在其中。问阐提不断性善修善得起。诸佛不断性恶还起修恶否。答阐提不达性善为善所染。故修善得起。广治诸恶。诸佛能达于恶。故于恶自在恶不复起。广用诸恶化度众生。妙用无染名恶法门。虽无染碍之相。而有性具之相。博地但理名字。初闻观行未显。验体仍迷。六根似发。初住分见妙觉果成。究竟明显是则理须亲证。其相方彰。如曹公相隐解衣方见事可比知。如孙刘相显了然在目。又如全波为湿全湿为波。波相易识湿性难彰。如此事理宛有三用。只一事理三千即空性。了因即假性。缘因即中性。正因三谛若不性具即义何由可成。非但三千即三谛亦乃三谛即三千。故云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三千即中。以中为主。即一而三。名为本有所观妙境。以空假即中三皆属性中。即空假还归二修。三千即空以空为主。名全性起修。是为因中能观妙观。以假中皆空三皆属观空。即假中还归用。境三千即假以假为主。名为果上解脱大用。以中空即假三皆属用。假即中空还归境观。只一三法。各对二明。论乎三境。三观三用不即不离。不纵不横即遮即照。二义同时玄妙深绝。如三点伊。一不相混。三不相离。名大涅槃。今就能观论乎三观。所观即是三谛。言三观者。以即空故破染碍情。一相不立。显此三千同一性故。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弥合故。如众珠咸趣一珠。毕竟清净非断无空。以即假故互具互摄。诸相宛然显此三千。不失自体一即一切。虽复同居一念即之弥分故。如一珠影入众珠。不可思议非赖缘假。以即中故显此三千。非一非一切。非分非合。双遮二边。无有二相双照二谛。空假宛然。岂同但中。不具诸法一空一切空。三观皆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三观皆假总假观。一中一切中三观皆中总中观。是则终日破相诸法皆成。终日立法纤尘必尽。终日绝待二边炽然。是为即破即立。即立即破。非破非立而破而立。亦名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说虽次第行在一时。若尔无理不立无情不破。岂与断无之空赖缘之假。出二边中同日而语耶。故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稻麻二乘恒沙菩萨。并不能知斯义少分。如此三千通依诸部的在法华。盖由昔经。一有兼带之过。二有隔偏之失。今经非但纯一无杂。复能开粗即妙。题称妙法。良在兹焉。是知用此绝待妙法为观体者。方譬日光不与暗共。此乃终穷究竟极说。是为佛祖正传心印。佛以是传之于迦叶。迦叶以是传之于阿难。乃至二十四代传之于师子比丘。师子遇难不得其传焉。是为金口祖承。皆见而知之者出付法传。或有前加六佛后添四祖。说偈付法。拈华微笑唱为教外别传经论无凭。人皆不许。洎汉明夜梦佛法流东至北齐之间。有慧文师。因探释论悟一心三智。横宗龙树推而上之。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师。文师则闻而知之。以此授之南岳。南岳克证法华三昧获六根清净。传之于天台。天台灵岳亲承大苏。妙悟持因静。发证不由他故。用法华妙旨。结成三千绝待妙观。传之于章安。章安结集法藏传之于二威。威传左溪。左溪传之于荆溪。荆溪广作传记辅翼大义。昭如日星。复推而下之。皆见而知之者。一家教观光被四海。始则安史作难中因会昌废除。后因五代兵火教藏灭绝。几至不传。螺溪访失。旧闻网罗天下。钱王遣使高丽日本。教观复还无行江浙。传至于四明。荆溪未记者记之。四三昧难行者悉行之。中兴此道。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此亦闻而知之者。故翰林梁敬之。谓之抗折百家超过诸说。员外柳子厚谓之去圣逾远。异端并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二贤者岂虚美而谄附之耶。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虽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鸟空有言无旨。必须翻九界修恶。证佛界性善。以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故有人云。即心是佛。真心耶。妄心耶。答真心也。又有人云。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此乃独标清净法身。以为教外别传之宗。拣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若解通报化即滞染污。缘非护念不能顿见法身。是皆不出但中之义。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三身岂能知九界三身耶。以善恶言之偏属性善。十界言之偏属佛界。真妄言之偏属于真。九识言之偏属真常净识。四教言之偏属别教。阴等十境言之属菩萨境。未离三障四魔。何名圆顿心印。故知诸师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则合云菩提即菩提。涅槃即涅槃也。既非即阴而示。又无修发之相。偏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若非别教缘理断九推与何耶。又复不了性恶即佛性异名。烦恼心生死色。皆无佛性。烦恼心无佛性。故相宗谓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生死色无佛性故。彼性宗谓墙壁瓦砾不成佛。须破九界烦恼生死修恶。显佛界性善佛性故。但知果地融通。不了因心本具。若尔非但无情无性有情亦无。何者须约真如心说唯心。则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说唯色则成寂光有佛性。何关有情烦恼心无情生死色耶。具如金錍中说。问有人云。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是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禅八定。诸禅行相唯达磨所传顿同佛体。今此所明何相反耶。答良由他人见今家。立第六识为所观阴境。乃谓权教所诠。观第九识方同佛体。如斯指斥谬之甚矣。前虽已辨今更评之。若论境者唯尚近要。即以第六识心。以为所观之境。知妙三识未尝暂离一见一思。虽唯一识未尝不以三识为观。未尝不以三识为境。若直以此心缘于佛界实相理者。如用蕅丝悬山徒增分别绝念无由。何者。此第六识既是见思熏起。能起忻厌分别作善恶因。即是修恶体。此修恶即是性恶。是为能观观法。复是所显法门。故荆溪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以由修恶即性恶故。三观十乘无惑可破无理可显。方名无作妙行。乃至果上普现色身。垂形九界游戏六道。全性恶起得名无谋而应。若也翻恶为善断恶证善。因中行成有作果上。作意神通何异外道。如此称为顿同佛体。乃认鱼目作明珠。指山鸡为鸾凤。虽三尺童子亦知其谬。若以性恶对乎性善。约十界次第迭论者。六界为恶二乘为善。八界为恶菩萨为善。九界为恶佛界为善。此之九一乃是恶之际善之极。故今所辩盖就极论圆人性具善恶。故如君子不器。善恶俱能体用不二。别人不具性恶。故如淳善人不能造恶。为无明所牵方能造恶也。释论云。淫欲即是道。痴恚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淫欲痴恚修恶也。具一切佛法即性恶也。又经曰。弹指散华低头合掌皆成佛道。弹指等修善也。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夫如是莫不咸使法界有情。复此本有自性而已矣。故得山林之下草泽之士。精究佛乘弘宣圣化。或于师门耳提面命见而知之。或于经疏研几索隐闻而知之。见闻之间两心相照。玄领默契名之为传。我心本具不从他得名为不传。心虽本具点示方知是为传。此不传之妙如印即心是名心印。知此者名妙解。行此者名妙行。证此者名妙果。如此则能事毕矣。如上所论且在自行未涉化他。何者迦叶于譬说中一闻即悟不假修持。具领五时施化故。曰说法据此故施开自在。遂蒙如来述成授记。故知迦叶传此心印的在法华。闻譬者妙解也。悟入者妙果也。故曰。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迦叶既尔余可例然。金口既然今师亦尔。北齐一披其文朗然大悟。南岳九旬乃证。天台二七方克。故知从闻而思。思修而证。根性不同证有迟速。若论化他名为付托。亦曰嘱累。仍有通别。通该四众。别在迦叶。如劝持读诵嘱累流通。乃至余深法中示教利喜。声闻则具有八千。菩萨则无量无数。别则唯在迦叶。付嘱不局一处。故涅槃中虽不在会。欲令四众咸知敬信有在。乃曰我今所有无上正法。以付摩诃迦叶。又付法传云。化缘将毕垂当灭度。告大弟子摩诃迦叶。如我今者将般涅槃。以此深法用嘱累汝。汝当于后敬顺我意。广宣流布无令断绝。若尔经必有文不尽度耳。所以独付迦叶者有三意故。一者如来缘谢迦叶缘兴。二者迦叶苦行能令佛法久住。三者附于小果化导易行。例如净明德佛付嘱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广令流布是也。盖由缘不在彼。是以付托于斯岂传佛心印。独在迦叶余皆不了耶。世人昧此欺罔圣贤妄生戏论。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传之旨也。呜呼。是为一家古今绝唱佛祖正传。但白雪阳春唱高和寡耳。则幸逢嘉运不辞鄙陋。辄凭纸墨以广见闻。效法华若田若里。涅槃若树若石。或生谤毁。庶几强毒如兽渡河。岂敢顾于濡尾者也。

  天台传佛心印记终

猜你喜欢
  卷一·佚名
  卷三·佚名
  二 沙门果经·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佚名
  第三卷·佚名
  摄大乘论释论 第四卷·世亲
  本团之宗旨与访缅之感想·太虚
  发菩提心论开题(注)·太虚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五[宋刻]·惟白
  答郑贤宗函·太虚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五·慧立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五卷·佚名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三·怀感
  第一(元本三卷今为八卷故安此题)·宗鉴
  卷一·徐昌治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折·朱凯

    (丑扮和尚上,诗云)我做和尚无尘垢,一生不会念经咒。听的看经便头疼,常在山下吃狗肉。小僧是这幽州昊天寺一个小和尚。有杨令公的骨殖在塔尖上挂着,每日轮一百个小军儿,每人射三箭,名曰百箭会。到晚夕取将下来,锁在这里面,则怕

  • 吴梅·龙榆生

    吴梅字瞿安,号霜崖,江苏长洲人。光绪十年(一八八四)七月二十二日庚午生。专究南北曲,制谱、填词、按拍,一身兼擅,晚近无第二人也。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凡二十余年。抗战军兴,转徙湘、桂间,以

  •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范晔

    郭太 符融 许劭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

  • 第八回 河朔修和还旧俘 郑兵战败保孤城·蔡东藩

      却说武周闻金刚败还,料唐军必攻并州,即开城遁往突厥。世民入并州城,不戮一人,再进军攻晋阳,守将杨伏念举城迎降。侍郎唐俭,前与永安王孝基,同被擒禁,俭至此得释,惟孝基已为武周所杀。孝基为世民从叔,尸骸暴露,由世民收尸殓

  • 卷之五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五十九·佚名

    光绪三年。丁丑。冬十月。壬午朔。享太庙。遣肃亲王隆勤恭代行礼。  ○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辛亥皆如之。内起居注  ○颁光绪四年时宪书。  

  • 尚史卷八十二·李锴

    系二孔子系孔子下孔子居陈三歳防晋楚争彊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尝被冦于是孔子去陈过蒲防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乗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従夫子遇难于匡今又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

  • 第一章 绪言·李叔同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 民国三年(1914)八月十一日至九月十五日·胡适

    (在康乃耳大学)一、悉尔演说欧战原因(八月十一日)昨夜,听本校古代史学教长悉尔先生讲演欧洲战祸之原因。悉尔先生颇为德皇开脱戎首之罪。以奥之政策初不受柏林政府指使,但恣其所欲为。及祸端既开,德人骑虎难下,不得不为奥后援

  • 卷二百七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七十封爵表三宗室封爵三【郡王贝勒贝子】郡王<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七十二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七

  • 经礼补逸卷五·汪克宽

    元 汪克寛 撰凶礼大丧礼周礼大宰大丧赞赠玉含玉典瑞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小宰以法掌朝觐防同宾客之戒具丧荒亦如之令百官府共其财用丧荒受其含禭币玉之事宰夫大丧小丧掌小官之戒命帅执事而治之膳夫大丧则不举宫正大丧

  • 卷三十八·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三十八宋 李明復 撰襄公程頤曰襄公名午成公子簡王十四年即位襄諡也因事有功曰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孫蔑會晉欒黶宋華元衛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圍宋彭城謝湜曰楚以兵入魚石于彭城魚石以

  • 卷五百三十二·佚名

    △第三分妙相品第二十八之五尔时具寿善现便白佛言:世尊,若依世俗施设因果分位差别不依胜义。则应一切愚夫异生亦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及佛无上正等菩提。佛告善现,於意云何。愚夫异生为如实觉世俗胜义二谛理不

  • 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太虚

    ──二十年五月在南京基督教青年会讲──一 现代人生与古代人生之区别      二 现代人生之特点  三 现代人生之烦闷  四 佛学之要义  五 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一 现代人生与古代人生之区别论到现

  • 昭觉丈雪醉禅师语录序·丈雪通醉

    濟宗孤迥,只餘一條白棒入泥入水為人;一言半句,吐氣總在白地光明錦中掀翻播弄,直是百尺無枝、千里絕跡,惟能截斷眾流,便能函蓋乾坤,單傳直指之道亙古亙今,所繇特著也。後來枝葉繁滋,牆壁倚傍,徒廓門庭,無關窔窱,如來禪、祖師禪,全無

  • 卷之二·牧云通门

    嘉兴大藏经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卷之二东吴 毛晋子晋 编阅鄂州 记室智时 较订文(乙)说衣说释迦老子出世提挈五浊人常为一事乃五浊人则见释迦老子有千亿教门顾诸弟子同在灵山均受法味亦各有持循者

  • 西曹秋思·黄道周

    一卷。明黄道周、叶廷秀、董养河倡和诗。黄道周,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细遵,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著有 《易象正》、董养河生平履迹待考。著有 《罗溪阁诗》。叶廷秀字谦斋,山东濮州人。天启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