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一

明古吴沙门智旭述

夫佛祖授受。不过以心印心。此心之体。即是大乘。欲证大乘。莫若止观。止则不随妄想。而一相永净。观则不滞空寂。而妙用恒兴。顿了诸法。触处皆通。可谓成菩提于弹指。功越僧祇。入法界于微尘。理绝分量者也。粤自大师曲授之后。韬晦海东。逮夫咸平复归之时。重晖斯土。不谓延至今时。又将置诸高阁。习台宗者。尚多逐流而迷源。禀异传者。宁知探本而摄末。自惟闇昧。解行俱荒。窃仰灵文。饥渴方甚。是以輙忘固陋。略辨旨归。将释法门。大文为二。初题目。二入文。

 【(甲)初中又二。初正释题。二出师号。(乙)今初】

大乘止观法门。

总题六字。具有能起所起。能依所依。能通所通。能繇所繇。能简所简。能成所成。能诠所诠。能解所解。八双十六只义。初能起者。所谓大乘。梵语名摩诃衍。即是众生自性清净心。依此能起止观法门。葢众生心性本来寂照。繇寂义故。能起妙止。繇照义故。能起妙观也。二所起者。即止观法门。乃三世诸佛背尘合觉之要术。良以众生心性本来寂照。然但有性德。未有修德。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念起便成动相。违于本寂。无明便成昧相。违于本照。遂举心性之全体。而为阿黎耶识。名为业相。此则全真成妄。妄分能所。能名转相。所名现相。三细即呈。六粗随具。惑业苦三。连环不息。苦极思本。返察苦源。知苦无性。繇于惑业。惑业无性。有而非有。惟是一心。诸妄永寂。名之为止。知无性苦。及与惑业。非有而有。差别万殊。洞明缘起。亦惟一心。大用繁兴。名之为观。此二皆依大乘自性清净心而得起也。三能依者。即是止观。谓繇意识能知名义故。闻说诸法自性寂静。本来无相。但以虚妄因缘。非有似有。然复有即非有。惟是一心。亦无心相可取。如是意识能解了故。攀缘永息。说名为止。如理观察。说名为观。当知修止观者。则是意识之功能也。四所依者。谓以大乘自性清净心为依止故。依本寂义而修于止。依本照义而修于观。当知修止观者。必以心性为所依也。五能通者。谓止观法门。此复有三。以教为门。能成闻慧。以行为门。能成思慧。以理为门。能成修慧。是中约分别性以修止观。一往是教为门。约依他性以修止观。一往是行为门。约真实性以修止观。一往是理为门也。六所通者。谓大乘自性清净心。此亦有三。所谓理乘。随乘。得乘。一往为语。随乘是观门所通。得乘是止门所通。理乘是止观不二门所通也。复次大乘。亦可名能通。止观亦可名所通。以教为乘。通至相似止观。以行为乘。通至分真止观。以理为乘。通至究竟止观也。七能繇者。谓大乘止观。此复三义。大三义者。谓大多胜。乘三义者。谓理随得。止三义者。谓止息义。停止义。不止止义。观三义者。谓观穿义。观达义。不观观义。众生现前一念自性清净心。体绝对待故大。具足诸法故多。无法可比故胜。性具三义。名理乘。悟达三义。名随乘。契会三义。名得乘。体此三义一心。徧能息灭见思尘沙无明幻惑。名止息义。安住三谛不思议境。名停止义。实无能息所息能停所停之殊。名不止止义。了此一心三义。徧能穿彻三惑蔽障。名观穿义。具知一境三谛平等差别因缘。名观达义。实无能穿所穿能达所达之殊。名不观观义。惟此大乘止观。能繇圆教圆行圆理之门也。八所繇者。谓大乘法门。三千性相。俱名为法。即法能通。复名为门。诸法之性。非有非无。非亦有无。非非有无。四句圆离。亡泯清净。悉檀说之。得具四门。四非定四。一一圆融。通为止观之所繇也。若欲粗点示者。约染分。分别性修止观。是繇空门。约染分。依他性修止观。是繇有门。约染分。真实性修止观。是繇亦有亦空门。约净分。三性修止观。是繇非有非空门。亦可约分别性。是有门。约依他性。是双亦门。约真实性。是空门。亦可一一性。各论四门。以三性咸离四句。咸得四句说之故也。又修止。是繇空门。修观。是繇有门。止观双行。是繇双亦门。及双非门。为令易解。作此分别。得意为言。一门一切门。一切门一门。方是所繇大乘门也。九能简者。谓大乘二字。简非诸余止观法门。十所简者。谓止观法门。有于多种。若体真止。入空观。但能自度。不能度人。不名大乘。若方便随缘止。出假观。虽能度人。不到究竟。若二止为方便。得入息二边分别止。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观。一往说是大乘。然次第历别。则前二不高。后一不广。亦不名大。在因能运。至果休息。复不名乘。今依自性清净心而为依止。即动而静。即昬而明。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尽未来际。无二际想。方是大乘之止观也。十一能成者。谓繇妙止观力。克证大乘自性清净平等一实之心。十二所成者。谓本源自性清净心大乘无上极果。为妙止观之所证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十三能诠者。总此六字。皆是能诠。大能诠于体相用三绝待之义。乘能诠于从因至果自度度他之义。止能诠于会妄归真之义。观能诠于即体起用之义。法能诠于轨物任持之义。门能诠于就路还家之义。十四所诠者。谓即此字下所显之义。能起吾人闻思修慧。十五能解者。谓识心明利故。因文得义。不同牛羊眼视。莫辨旨归。十六所解者。谓名句文身。是闻慧所行之境。乃至慧力殊胜故。则能广历一切六尘诸境。悉于其中得见大乘止观法门也。若欲五重说者。即是以法无名。自性清净心为体。止观为宗。除障得益为用。无上醍醐为相。

 【(乙)二出师号】

南岳思大禅师曲授心要。

师讳慧思。姓李氏。元魏南豫州武津人也。儿童时。梦梵僧勉令入道。尝于空冢。及移托古城。凿穴栖身。除乞食缘。昼夜读法华经。顶礼精勤。不事寝息。久雨湿蒸。举身浮肿。忍心向经。忽尔消磨。又梦普贤乘白象王摩顶。所摩顶上。隐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受具。梦二十四僧为加羯磨。圆满戒法。因读妙胜定经。见赞美禅定。乃徧亲禅学。后谒北齐慧文大师。咨受口诀。授以观心之法。坐禅达旦。遂动八触。因见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将受岁。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此后宏通大乘。初河南兖州。次郢州。次光州开岳寺。次大苏山。每讲大般若经。时为诸恶论师。竞以毒药。欲断师命。师一心念般若。毒即为消。繇此发愿。造金字大品般若经。及法华经。造毕。制愿文一卷。命弟子智顗代讲。至一心具万行。忽有所疑。师曰。如汝疑者。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于夏中。一念顿证。诸法现前。吾既身证。不必有疑。顗问所证是十地耶。曰。吾一生望入铜轮。以领徒太早。损己益他。但居铁轮耳。后避地居南岳。登祝融峰。遇岳神会棋。神诣师曰。师何来此。师曰。求檀越一坐具地。神曰。诺。即飞锡以定其处。(今福严寺是)神曰。师已占福地。弟子当何所居。师即转一石鼓。下逢平地而止。(今岳君圣像犹在石鼓之上)岳神乞戒。师即为说法要。师将顺世。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寒心。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方等忏悔。常坐若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如无此人。吾当远去。竟无答者。即屏众敛念。将入寂。弟子灵辨不觉号哭。师诃之曰。恶魔出去。众圣相迎。方论受生处。何惊吾耶。即端坐唱佛来迎。合掌而逝。颜色如生。异香满室。陈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寿六十三。夏四十九。师身相挺特耳有重轮。顶有肉髻。牛行象步。不倚不斜。平昔御寒。惟一艾衲。缯纩之属。一切不受。所居之处。灵瑞重(水/臼)。供物严备。瓶水自满。有诸天童。以为侍衞。或现形大小。或寂尔藏身。异香胜迹。不可胜纪(已上出天台山方外志)。今言思大禅师者。后人尊称之辞。言曲授心要者。以观心之要。不过止观体状。今为徧决众疑。故说前后诸文。又初文略说止观。义无不了。次文广作分别。皆是曲垂开示也。按此法门。唐末流散海外。有宋咸平三年。日本国寂照。持此本至四明。慈云师得之。为作序流通云。

 【(甲)入文为三。初略标大纲。二广作分别。三历事指点。(乙)初中三。初一番问答泛标正法。第二番问答标宗大乘。第三番问答标示止观。(丙)初中又二。初问。二答。(丁)今初】

有人问沙门曰。夫禀性斯质。托修异焉。但匠有殊雕。故器成不一。吾闻大德。洞于究竟之理。鉴于玄廓之宗。故以策修。冀闻正法尔。

沙门以勤息为义。乃出家之都名。不改名性。即指自性清净心。一期果报。五阴名质。有其质者。必禀其性。所谓性相近也。所缘名托。造进为修。随于染净缘。成逆顺二修。遂有十界差别之果。所谓习相远也。匠喻师友。雕喻训诲。器喻学人。秉教修行。所尅之果不一者。三乘七方便等种种差别也。究竟之理。指本性言。玄廓之宗。指妙修言。玄则不滞于浅近。廓则不局于偏隅。不滞不局。乃名正法。葢已密请大乘止观法门矣。

 【(丁)二答】

沙门曰。余虽幼染缁风。少餐道味。但下愚难改。行理无沾。今辱子之问。莫知何说也。

此谦退以观机也。染缁风。餐道味。是明其习于正教。下愚难改。是谦言未臻行理。繇行理无沾。所以不能悬鉴他心。莫知问者。欲何所说。然大师示居铁轮。已属行位。今言无沾。实谦辞耳。

 【(丙)第二番问答亦二。初问。二答。(丁)今初】

外人曰。唯然大德。愿无惮劳。为说大乘行法。谨即奉持。不敢遗忘。

未达惟心。心游理外。名为外人。发大乘心。求大乘法。斯可与言大乘矣。

 【(丁)二答】

沙门曰。善哉佛子。乃能发是无上之心。乐闻大乘行法。汝今即时已超二乘境界。况欲闻而行呼。然虽发是胜心。要藉行成其德。但行法万差。入道非一。今且依经论。为子略说大乘止观二门。依此法故。速能成汝之所愿也。

能发大心。便名佛子。以其堪绍佛位故也。昔有罗汉。畜一沙弥。沙弥忽发大心。师即让令前行。故知一念发心。实超二乘境界。然既发胜心。尤须胜行。行虽万别。止观为要。以止观二门。能摄能生一切行故。

 【(丙)第三番问答亦二。初问。二答。(丁)今初】

外人曰。善哉愿说。充满我意。亦使余人展转利益。则是传灯不绝。为报佛恩。

佛以度生为事。惟有传法。能报佛恩。此正大乘自利利他之深心也。

 【(丁)二答】

沙门曰。谛听善摄。为汝说之。所言止者。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所言观者。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犹如幻梦。非有而有。故名为观。

先诫谛听。令生闻慧。又诫善摄。令生思慧。以阶修慧也。梵语奢摩他。此翻为止。而有三别。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三息二边分别止。就一一止。各有三义。体真止。止息见思。停止真谛。见思真谛。如水与冰。同一湿性。性则不当止与不止也。方便随缘止。止息尘沙。停止俗谛。尘沙俗谛。亦如冰水。性非止与不止也。息二边分别止。止息无明。停止中谛。无明中谛。亦如冰水。性非止与不止也。谓知一切诸法等者。知之一字。即所谓作是观之观字。乃繇观以入止也。一切诸法徧指十界十如权实性相。所谓因缘所生法也。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所谓我说即是空也。十界俱空。不同但空而已。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所谓亦名为假名也。十界互具。不同偏假而已。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所谓亦名中道义也。法法皆中。不同但中而已。观即空故。令界内外见思。妄念不流。观即假故。令界内外尘沙。妄念不流。观即中故。令界内外无明。妄念不流。为令易解。次第分别。得意为语。三止圆在一心之中。故为大乘止门。梵语毗钵舍那。此翻为观。亦有三别。一从假入空观。二从空入假观。三中道第一义观。就一一观。亦各三义。从假入空。观穿见思。观达真谛。见思真谛。性元非二。不当观与不观。从空入假。观穿尘沙。观达俗谛。尘沙俗谛。性元非二。不当观与不观。中道妙观。观穿无明。观达中谛。无明中谛。性元非二。不当观与不观也。此示观文。与止稍别。前约因缘所生。即空假中。以明妙止。则三妙观。已在其中。但是就事显理。摄末归本。譬如大佛顶经所明。阴入处界。皆如来藏也。今言虽知本不生。今不灭。即牒上文全事即理言之。所谓随缘即不变也。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犹如幻梦非有而有。乃即指彼一切诸法。随拈一法。无非缘起法界。所谓不变随缘。即性具相。俱体俱用。譬如大佛顶经。所明如来藏中七大互融。方为大乘观门也。夫以背尘合觉。所有三止三观。总名为止。全体起用。所有即寂即照。总名为观。既非敌对之功。永异偏小之旨。得此意已。广历下文染净三性。若竖若横。种种止观。从始至终。罔非圆极。方知智者大师徧立十境。备论十乘。要不出于此矣。只缘根有利钝。致使说有详略。何容重子。而反轻父哉。初略标纲要竟。

 【(乙)二广作分别二。初重问。二详答。(丙)今初】

外人曰。余解昧识微。闻斯未能即悟。愿以方便。更为开示。

 【(丙)二详答三。初许说。二立科。三解释。(丁)今初】

沙门曰。然。更当为汝广作分别。亦令未闻寻之取悟也。

 【(丁)二立科】

就广分别止观门中。作五番建立。一明止观依止。二明止观境界。三明止观体状。四明止观断得。五明止观作用。

一明止观依止。有两卷半文。即慈云所谓初卷开止观之解者也。二明止观境界。至五明止观作用。有卷半文。即慈云所谓次卷示止观之行者也。次第者。依止即迷悟之源。繇迷故。有三性境界差别。繇有所观境故。得辨止观体状。繇修止观。便有断得。繇得体故。便有作用也。

 【(丁)三解释即为五。初明止观依止(至)五明止观作用。(戊)初中二。初分科。二各释。(己)今初】

就第一依止中。复作三门分别。一明何所依止。二明何故依止。三明以何依止。

 【(己)二各释即为三。初明何所依止(至)三明以何依止。(庚)初中二。初标列。二释成。(辛)今初】

初明何所依止者。谓依止一心。以修止观也。就中复有三种差别。一出众名。二释名义。三辨体状。

先标一心。次列三别也。一心。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其性元与诸佛及众生等。所谓三无差别。葢既全真成妄。即复全妄是真。故名一心。非于妄心之外。别立一真心也。譬如指即波之水性。即沤之海性耳。

 【(辛)二释成即为三。初出众名。二释名义。三辨体状。(壬)今初】

初出众名者。此心即是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复名法身。又称如来藏。亦号法界。复名法性。如是等名。无量无边。故言众名。

此略列七种名。以为释义之本也。

 【(壬)二释名义三。初标章。二广释。三结成。(癸)今初】

次辨释名义。

 【(癸)二广释为七。初释自性清净心(至)七释法性。(子)今初】

问曰。云何名为自性清净心耶。答曰。此心无始以来。虽为无明染法所覆。而性净无改。故名为净。何以故。无明染法。本来与心相离故。云何为离。谓以无明体是无法。有即非有。以非有故。无可与心相应。故言离也。既无无明染法与之相应。故名性净。中实本觉。故名为心。故言自性清净心也。

言此现前。一念心之自性。自从无始以来。虽被无明染法所覆。而清净如故。性不可改。譬如虚空。虽被狂华于中起灭。而空性无改。以彼狂华体非有故。不得言其与空相应。是名离也。非如两物异处。而名离也。言中实本觉者。性非有无。名之为中。不同空之对有得名。理非虚谬。名之为实。不同空之因色显发。元无不觉。名为本觉。不同空之晦昧无知。故但可以空为喻。不可认空为心。

 【(子)二释真如】

问曰。云何名为真如。答曰。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望于诸法。法悉虚妄。有即非有。对此虚伪法故。目之为真。又复诸法虽实非有。但以虚妄因缘而有生灭之相。然彼虚法生时。此心不生。诸法灭时。此心不灭。不生故不增。不灭故不减。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名之为真。三世诸佛及以众生。同以此一净心为体。凡圣诸法。自有差别异相。而此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之为如。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实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为真如。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实。亦不如是。即为伪异相也。是故起信论言。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此义故。自性清净心。复名真如也。

初两番释真。次一番释如。次一番合释真如也。真者不妄。如者不异。初释真者。一切诸法。种种差别。悉是虚妄伪相。心则即差别而非差别。如金即器。器有差别。金性无差。器相是伪。金体是真也。又释真者。诸法虚妄。因缘生灭。心则即生灭而不生灭。如金即器。器有成坏。金无成坏。成坏。即是生灭增减之妄。无成坏者。名为真也。次一番释如者。举凡圣之万殊。同真心之一体。体非有二。故言无异。相惟实相。故言无相。次合释真如者。心外无法。法惟是心。真实如是。故名真如。引论证成。在文易见。

 【(子)三释佛性二。初略释。二广辨。(丑)今初】

问曰。云何复名此心。以佛为性。答曰。佛名为觉。性名为心。以此净心之体。非是不觉。故说为觉心也。

 【(丑)二广辨三。初约不觉辨。二约觉辨。三释余疑。(寅)初中二。初直明心非不觉。二双显二佛性义。(卯)今初】

问曰。云何知此真心。非是不觉。答曰。不觉即是无明住地。若此净心是无明者。众生成佛。无明灭时。应无真心。何以故。以心是无明故。既是无明自灭。净心自在。故知净心非是不觉。又复不觉灭故。方证净心。将知心非不觉也。

无明自灭。净心自在。乃约在缠真如。以明非是不觉。不觉灭故。方证净心。乃约出缠真如。以明非是不觉。此心虽有。在缠出缠之异。而元非不觉则同也。

 【(卯)二双显二佛性义】

问曰。何不以自体是觉。名之为觉。而以非不觉故。说为觉耶。答曰。心体平等。非觉非不觉。但为明如如佛故。拟对说为觉也。是故经言。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此即偏就心体平等说也。若就心体法界用义以明觉者。此心体具三种大智。所谓无师智。自然智。无碍智。是觉心体。本具此三智性。故以此心为觉性也。是故须知同异之义。云何同。谓心体平等即是智觉。智觉即是心体平等。故言同也。复云何异。谓本觉之义是用。在凡名佛性。亦名三种智性。出障名智慧佛也。心体平等之义是体。故凡圣无二。唯名如如佛也。是故言异。应如是知。

问意单取觉义。答则双非二边。然心体实非觉与不觉。亦得说为觉者。以具如如佛及智慧佛二义故也。约如如佛。则非觉非不觉。然既称佛。亦可强名为觉矣。约智慧佛。既具三智之用。便可直称为觉也。无师智。即一切智。了达十界一相。不繇他悟故。自然智。即道种智。了达三千性相。无量差别。不繇作意故。无碍智。即一切种智。了达一相无相。无相无不相。一一相中。具见一切诸法。真实之相。究尽边底。无障蔽故。又无师智者。谓一切智等。三智一心中得。不从他授故。自然智者。谓一心法尔具足三智故。无碍智者。谓一切智。三谛俱空。道种智。三谛皆假。一切种智。三谛并中。无隔碍故。夫如如佛与智慧佛。全体即用。全用即体。安得非同。但智慧佛。凡夫但有其性。未彰其用。而如如佛。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安得非异。又复应知智慧佛性。凡夫用虽不彰。而性元无减。如如佛性。凡夫体虽无减。而迷不自觉。则异仍非异。直是非同非异。说有同异之义耳。

 【(寅)二约觉辨四。初辨智慧佛性。二辨报应佛性。三辨出障佛性。四辨平等佛性。智慧佛。即自受用报身。报佛即他受用报身。应佛即胜劣二应。及随类应身。出障。即果头法身。平等。即在缠法身。如此单复三身诸佛。咸以净心为性。故皆得名为觉也。(卯)初中三。初双许二义。二约修广释。三举喻结成。(辰)今初】

问曰。智慧佛者。为能觉净心。故名为佛。为净心自觉。故名为佛。答曰。具有二义。一者觉于净心。二者净心自觉。虽言二义。体无别也。

 【(辰)二约修广释二。初约迷真起妄成不觉义。次约返妄归真具二觉义。(巳)初中四。初明二熏。二出名相。三明互依。四结流转。(午)今初】

此义云何。谓一切诸佛本在凡时。心依熏变。不觉自动。显现虚状。虚状者。即是凡夫五阴。及以六尘。亦名似识似色似尘也。似识者。即六七识也。由此似识念念起时。即不了知似识等法。但是心作。虚相无实。以不了故。妄执虚相。以为实事。妄执之时。即还熏净心也。

初言心依熏变等者。谓一真如心。虽复体常不变。然法尔有随缘之能。繇其从未悟故。不免依熏而变。繇其但有性德。未有修德。不觉念起。妄为明觉。此明觉者。即是无明。无明一动。三细六粗遂具。名为显现虚状。所谓五阴六尘是也。受想行识。名似识。色阴。名似色。六尘。名似尘。皆言似者。一心所现虚妄影状。无实体故。尘即是色。不言可知。识即前六识。及第七识。此七皆无别体。依心而起。如水起波故也。此明根本无明熏变力也。次言由此似识念念等者。妄执只是见思。亦名枝末无明。繇此无明增上熏力。令本净心锢蔽五浊。变作住地无明。此明枝末无明熏变力也。

 【(午)二出名相】

然似识不了之义。即是果时无明。亦名迷境无明。是故经言。于缘中痴。故似识妄执之义。即是妄想。所执之境。即成妄境界也。以果时无明熏心故。令心不觉。即是子时无明。亦名住地无明也。妄想熏心故。令心变动。即是业识。妄境熏心故。令心成似尘种子。似识熏心故。令心成似识种子。此似尘似识二种种子。总名为虚状种子也。

先明似识不了之义。名为果时迷境无明。即界内十二因缘中无明支也。亦名为痴。以不了境虚故于三漏中。即无明漏。其余见惑及三界思惑。名为欲漏有漏。次明似识妄执之义。即是妄想。所谓三界见思惑也。次明所执之境。成妄境界。心若不执。境界本虚也。次明迷境无明。还熏净心。令彼净心成不觉义。此以枝末无明转熏根本无明成现行也。次明见思妄想还熏净心。令彼净心举体变动。名为业识。此以六七识现行。转熏阿黎耶识成现行也。又以妄境熏心。即成似尘种子。谓阿黎耶中。具有十一色法之种子故。以似识熏心。即成似识种子。谓阿黎耶中。具有前七识及诸心所之种子故。虽有二种种子。同一虚状。别无实体。不过全揽一心以为实体耳。

 【(午)三明互依】

然此果时无明等。虽云各别熏起一法。要俱时和合。故能熏也。何以故。以不相离。相藉有故。若无似识。即无果时无明。若无无明。即无妄想。若无妄想即不成妄境。是故四种俱时和合。方能现于虚状之果。何以故。以不相离故。又复虚状种子。依彼子时无明住故。又复虚状种子。不能独现果故。若无子时无明。即无业识。若无业识。即虚状种子不能显现成果。亦即自体不立。是故和合方现虚状果也。是故虚状果中。还其似识似尘虚妄无明妄执。

此明枝末根本二种无明。及前七第八若现若种。皆必互依而互熏也。前云。果时无明熏心以为子时无明。妄想熏心以为业识。似乎各别熏起。实必俱时和合。方成熏义。以似识等四。相藉而有。不相离故。当知现行熏起。非各别矣。又色心虚状种子。必依根本无明而住。必依业识而成现行之果。既成果已。还具六七之似识可以熏心。再成似识种子。还具十一色法之似尘。可以熏心。再成似尘种子。还具虚妄果时无明。可以转熏子时无明。还具妄执之妄想。可以转熏业识。当知现种。更互相熏。亦必俱时和合。非各别矣。

 【(午)四结流转】

由此义故。略而说之。亦不觉故动。显现虚状也。如是果子相生。无始流转。名为众生。

本来无非不觉。无非妄动。无非虚状。果既生子。子复生果。无始流转。岂于心外有少许实法哉。约迷真起妄成不觉义竟。

音释

豁(呼括切)韬(音叨)辽(怜萧切远也)晦(音诲)鄮(莫候切县名)箧(乞协切箱箧)頔(音狄)弁(音汴)顗(鱼岂切)缯纩(上疾陵切帛也。下苦谤切绵也)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一终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一十七·佚名
  忆先品第二十二·马鸣
  卷第十九·李通玄
  番大悲神咒·佚名
  佛说求欲经·佚名
  怎样去作军官·太虚
  新华严经论 第一卷·李通玄
  十住毗婆沙论 第八卷·佚名
  卷八十一·佚名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四·佚名
  胜鬘宝窟卷下(之本)·吉藏
  天然是禅师梅花诗·函昰
  例言·行策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八·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零一·彭定求

        卷101_1 【海上作】宋务光   旷哉潮汐池,大矣乾坤力。浩浩去无际,沄沄深不测。   崩腾翕众流,泱漭环中国。鳞介错殊品,氛霞饶诡色。   天波混莫分,岛树遥难识。汉主探灵怪,秦王恣游陟。   搜奇大壑东,竦望

  • 五集卷九十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九十九古今体四十九首【乙卯七】翠云岩叠去岁韵二首去年季夏兹仲夏一例喜晴景讵非【去岁六月下旬虑此间雨多幸自廿六开霁越五日来此有五日快晴畏方释连朝继朗愿无

  • 卷一百八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八十一砚类【附砚山】三四言书砚铭         【周】武 王石墨相着而黒邪心谗言无得污白五言古咏砚          【唐】杨师道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将军欲定逺见

  • 四夷附录第一·欧阳修

    呜呼,夷狄居处饮食,随水草寒暑徙迁,有君长部号而无世族、文字记别,至于弦弓毒矢,强弱相并,国地大小,兴灭不常,是皆乌足以考述哉!惟其服叛去来,能为中国利害者,此不可以不知也。自古夷狄之于中国,有道未必服,无道未必不来,盖自因其衰

  • 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义 董搏霄河北捐躯·蔡东藩

      却说脱脱流徙滇边,忽又接到密诏,竟是要他的性命,还有一樽特赐的珍品。看官道是何物?乃是加入鸩毒的药酒,原来这道诏敕,实是哈麻假造出来,他此时已接连升官,进为左丞相,因脱脱未死,总是不安,所以大着胆子,假传上命,赐脱脱鸩酒,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七·徐乾学

    元纪十五【起昭阳大渊献正月尽阏逢困敦十二月凡二年】英宗睿圣文孝皇帝至治三年春正月癸巳朔禹城县去秋霖雨县人邢着程进出粟以赈饥民命有司旌其门 己亥思明州盗起湖广行省督兵捕之 庚子刑部尚书乌玛喇坐杖免 壬

  • 卷之三百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封轨传·魏收

    封回的族叔封轨,字广度。封轨为人朴实稳重,勤奋好学,博通经传。他同光禄大夫武邑人孙惠蔚志趣相投交情很好,孙惠蔚屡次推举封轨说:“封生对于经书的义理,不但在章节句读上有不同的分析,而且他能标明其纲要和格式,概括其旨意和

  • ●图民录卷四·袁守定

    丰城袁守定易斋着 治民如治病 悃愊无华 包荒 无忿疾于顽 官自尊则不尊 善言足感人 勿烦文告 勿掩上官 事上敬 不切切遵教令乃善于遵教令 得调停消息之道 用法微权 狱囚勤加抚问

  • 礼三三·徐松

    后丧三温成皇后【宋会要】仁宗至和元年正月八日,贵妃张氏薨,治丧于皇仪殿,诏近臣、宗室入奠。移班奉慰帝于殿东楹。特辍朝七日。命参知政事刘沆为监护使,入内内侍省内侍押班石全彬、勾当御药院刘保信为监护都监,殿前都虞候

  • 附錄·佚名

    行狀○其申禮部行狀曰:國王姓某諱某,懷簡王第二子,母妃韓氏,議政府左議政確之女也。以天順丁丑七月辛卯生王,懷簡王爲世子早薨,王祖父惠莊王,育王于宮中。王天資穎異器度雄偉,惠莊王特奇愛之,封爲者山君。王嘗與同母兄月山君婷

  • 内篇&middot;齐物论第二·庄子

    [题解]《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

  • 礼论第十九·荀况

    [题解]本篇论述了礼制的起源、内容、作用等各个方面。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为了满足欲望,就会发生争夺混乱,统治者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于是就制定了礼来加以约束。制定礼不但是为了用来调节与满足人们的物

  • 齐俗训·刘安

    【原文】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

  • 罗湖野录序·晓莹

      愚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杜门却扫。不与世接。因追绎畴昔出处丛林。其所闻见前言往行。不为不多。或得於尊宿提唱.朋友谈说。或得於断碑残碣.蠹简陈编。岁月浸久。虑其湮坠。故不复料拣铨次。但以所得先后。会粹成

  • 卷第二十六·道宣

      若夫慈济之道终古式瞻。厚命之方由来所重。故蠢蠢怀生喁喁哨类。莫不重形爱命憎生恶死。即事可睹岂待言乎。然有性涉昏明情含嗜欲。明者恕已为喻。   不加恼于含灵昏者利己为怀。无存虑于物命。故能安忍苦楚纵

  • 卷之十·佚名

    禅林备用卷之十女 日用清规无量寿禅师。嘉定间。分座信之龟峰时述也。兹笔以备日用。序云。脱尘离族。圆顶方袍。大率经历丛林。切要洞明规矩。举措未谙法度。动止不合律仪。纵有善友良朋。讵肯深锥痛札。循习成弊。

  • 瑜伽大教王经·佚名

    五卷,赵宋法贤译。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说瑜伽大教王经。即金刚界之秘法也。序品第一,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与阿閦等四佛,及菩萨贤圣天龙八部围绕。世尊顾视金刚手菩萨,放光普照,还入佛身。金刚手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