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汤雪筠问(二项二十则)
甲、问对觉社及海潮音所欲参末议者
一:觉社宜多设支处,要多集同志,如北京、上海、广州、星洲等处,尤为最要地点。 二:宜在北京、广州、上海、星洲四处,开办日报、旬报。盖近世无论何国及鼓吹何种主义,皆须赖报纸之力以转移人心,然后易于筹款拨地。 三:海潮音宜增多影片,宜多古佛、名刹、名山及印度古迹等画像,以唤起阅者兴味。并宜辟同道住址一栏,以便大众函商。 四:宜多辟名山游记一栏,及近代名僧、居士事略。 五:宜以浅近之白描派文字著述,千万不可用白话文。因中国言语不能统一,惟文字能统一,若用白话文,反难明白。且白话文若除却哩呢的底这那等字,即是白描派文,尤觉了利直捷也。 六:杭州交通不如上海、香港、广州之便,宜速设支处。 七:宜有具体由浅入深之著作,使世人不致误趋歧途。 八:办日报只须筹开办费,若在广州开办,瑛可决入能敷出,且多得捐款举办其他报业。 九:宜提倡组织旅行印度、西藏、日本佛教旅行团。 十:宜提倡组织旅行演讲佛学团。
乙、问所未理解者
一:禅宗应从何入手?宜购阅何种书籍经卷? 二:六祖坛经,谓“以无念为体”。又云:“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云云。是六祖教人以无念为体,非如止门之百物不思,换言之即教人念本性也。且照坛经无念二字,非连缀而读,似属无字一解,念字一解也。然本性无形相,如何念法?若谓去诸妄念即是本性,但去诸妄念一切皆空,则经又云:“不著空,不著不空”。若准此言之,则念亦应不著念,不著不念矣。究竟如何为合? 三:坛经云:“心不住法,道即流通”。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则参禅者应一切不著,以心听心之所之,以自性听自性之发慧乎? 四:参禅何以要起疑情?究疑何物?何以一切忌著而疑情独不忌著? 五:楞严、华严及印光禅师,皆言佛土黄金为地,七宝为池,凡所用度皆是化现,无不如意,是以净土为实有也。何以经又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六祖坛经云:“东方人有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罪,念佛求生何国”?又曰:“迷人念佛,求往生彼土,悟人自净其心”,是以净土为无也。究竟净土是有是无?抑属寓言! 六:密宗所谓二乘地者,声闻地、辟支地也。有云:“若堕二乘地,是名菩萨死;若堕地狱地,毕竟得至佛”,若堕二乘地毕竟遮佛道,其理云何? 七:坐禅要摄六根,惟耳最难摄,敢问坐几许年月方能有效? 八:坐禅之经过若何?乞法师说法师初时坐禅,由入手之日以至今日,其经过所见之境地如何? 九:坐禅何以著魔?魔何形相?魔是否系佛譬喻诸妄之词?抑是实有魔鬼?乞为详示,并示不著魔之法。 十:古德云:“禅宗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净土无禅宗,万修万人去;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味其词,是净土、禅宗须合冶一炉始得,乞示其故!
甲、答对于觉社及海潮音各节
第一节尊议,原觉社之初愿。但真正发自觉觉他人心,有己利利人能力之同志,卒难多得,故尚无一处能成立,非有所靳之使然也。 第二节与第一节同,要之此皆非所不欲,特未能耳。如何使能为此,尚请赐教!第三节亦因办事无人,及办事无财,故难期完美。 第四节、则尽可依议,或收入杂记栏中。 第五节、无可不可。因海潮音对于文体,原无何主张,但随顺时机之所宜耳。第六节、尊议诚然。但觉社原设于上海,嗣因无有真正同志办事,故姑移设于杭州而已。 第七节、编辑此项佛书,亦尝计及,但终须有经费及有多人帮同作事方可。实告之,现在觉社作种种事,仅有一二人而已,其余但自修耳。 第八节、阁下如能本乎觉社之名义与宗旨,在广州开办日报,固觉社同人所极其馨香顶祝者也! 第九、第十节,以言提倡,则觉社所出之书报上,无不可尽力提倡之者。但要期其实现。必别有何种巧妙方法乃可,否则亦空言以提倡而已。盖吾十余年来,凡关于宏扬佛法、振兴佛教之举,千端万绪,应提倡者无不尽力提倡;驯至今日,乃百千万亿分中尚无有一丝一毫之成效可观也。浊劫众生缘浅障深,恶重如山,善轻如毛,于佛之无上甚深微妙清净之法,绝无所能心契。纵得一二向风餐化者,亦但有急求自度之怀。欲求符觉社之名义者,未之逢也。噫!此佛所由往往言菩萨道之难行欤!
乙、答对于所问教义各节
一:禅宗入手,端在“发明本心”。心在何处?心是何物?于此二问题参究穿透,方有商量门路。参究时不拘行住坐卧均可,用不著阅看经书。要参看者,则楞严经、金刚经、楞伽经、圆觉经等经,六祖坛经、黄檗语录、宗镜录、指月录、宗范等书,须一一反向自心研究之。 二:但将大乘起信论“心真如门”一章,及“真如三昧”一章,熟读深思,义无不了。三:但先“参究发明本心”,此义自了;否则终依稀仿佛,千言万语,亦不能为解说清楚也。 四:有疑故不得不研究,有疑故必须要求一个真明白;著即不疑,疑即不著,疑即参究,疑即要求个明白,有奋进之力,无住著之事。 五:有净佛土,是言其结果;自净其心,是言其修因。譬如吾人以无始心未清净,造诸染业,生于此五浊忍土为人。人身、世界,推厥本因,皆是心业造成。但业成果生,业果未谢,则固实有此人身、世界,然则岂以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而净土为无哉!正以身净之故而净土是有耳。念佛求往生,是佛为未能悟心之众生所开之一异妙方便门,无论迷悟皆可修证。六祖则专为悟心之士,说切实得生净土之所修因行而已,法无不相通会。我们以前造了恶业,现在既实有这个恶浊之人身世界;诸佛诸祖心业清净,亦便有净佛国土。我们现在能依照诸佛所言而行,即便与诸佛祖清净心行一致,岂不决定往生净土!其义昭昭若是,何有是有是无抑属寓言之疑惑哉!六:菩萨以能成就无上佛果尽未来际普度众生为义。二乘地是已得到解脱众苦之地位者,自已没有苦恼,便不知众生之苦,不易有所感动而发心度人,转不若地狱中众生以苦极之故,推己及人而能发普度众生之心,故其说如此。然亦抑扬之谈,未为了义。如实言之,应曰堕二乘地者,其菩萨心较堕地狱者尤难发耳,盖二乘亦非毕竟不能发菩提心也。 七:可修楞严经“旋闻”法门,快则百日,迟则十年。 八:可将憨山梦游集年谱详细阅之。 九:可将楞严经详细研究之。 十:先由禅宗悟心,后依净土修行。禅宗是顿悟法门,净土是顿修法门。非禅宗、恐一生不能顿悟彻底,非净土、恐一生不能顿修到家。不到家则不免蹉跎,故合之为妙。(见海刊一卷十期)
猜你喜欢 释鉴稽古略续集(三)·佚名 第十二則 洞山麻三斤·胡兰成 卷第三十五·居顶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佚名 大吉义神咒经卷第四·佚名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卷第四·佚名 天请问经疏一卷·文轨 玄鉴五宗引·佚名 文武群己事器一致之教育·太虚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四卷·佚名 卷第三十二·呆翁行悦 三增上学与三育·太虚 成唯识论 第九卷·护法 卷十六·赜藏主 道行经不可尽品第二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