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天请问经疏一卷

(前阙)

经曰。世尊告曰。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持戒恒端严。破戒常丑陋 述曰此答也。即次第答前少欲最安乐者。答第一问。俭约为少。耽嗜名欲。世间耽嗜唯少唯广□□愚情速即破坏。寻生追恋。苦恼切心。佛法反俗贵尚无为。少欲少求最为安乐。又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直尔少欲尚应修习。何况能生诸功德。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涅槃之乐乐中之最。如此最乐因少欲得。因含果说。故言少欲最安乐也。知足大富贵者答第二问。世间凡愚虽得富贵 贪求转甚常怀不足。知足之人无为无事。无可减夺。常自有余。故大富贵。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如顶生王等即是其事。又云。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故言知足大富贵也。持戒恒端严者答第三问。持戒之人尸罗清净。近得人天可喜妙相。远得三乘端严法身。故言持戒恒端严也。如优陀羡王有相夫人持一日戒。其夜命终即生天上得端正身。依王先契。还下报王。嫌王身臭 却归天上。即是其事。破戒常丑陋者答第四问。破戒之人罪业增长。堕三恶道。受避陋身。若生人中。诸根不具。边地下贱形仪鄙拙人不喜见。经百千生。故言破戒常丑陋也。

经曰。天复请曰。谁为善眷属。谁为恶心怨。云何极重苦。云何第一乐 述曰。此下第五请答。此即请也。亦有四问。一问善眷属。二问恶心怨。三问极重苦。四问第一乐。谁为善眷属者此第一问。眷谓家眷。属谓亲属。世间眷属或父不慈。或子不孝。或兄不顺。或弟不恭。或内外亲不仁不义。情相乖阻状若怨家。虽名眷属。而非是善。若父慈子孝兄顺弟恭内外诸亲仁义相向情无乖阻。水乳和同。如此眷属名之为善。未知法中谁得名为纯善眷属。云何恶心怨者此第二问。妒贤嫉胜名为恶心。欲相加害名为怨也。未知法中谁是行者恶心怨也。云何极重苦者此第三问。世间杀缚枷锁囚禁怨会爱离病死所逼名之为苦。未知法中更有苦恼重过此以不。云何第一乐者此第四问。世间富贵乘肥衣轻。目观美艳耳听丝竹。田游杀猎淫酒是耽。放纵欢娱名之为乐。未知法中更有快乐过此以不。

经曰。世尊告曰。福为善眷属。罪为恶心怨。地狱极重苦。无生第一乐 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问。福为善眷属者答第一问。福谓施戒修三德。施有三种。一财施。由无贪善根成。二无畏施。由无嗔善根成。三法施。由无痴善根成。戒有三种。一摄他戒。谓身三。由无贪善根成。二不娆他戒。谓口四。由无嗔善根成。三饶益戒。谓受持此二福相续生。由无痴善根成。修有三种。一四静虑。由无贪善根成。二四无量。由无嗔善根成。三四无色。由无痴善根成。又六度中前五亦是福也。如此福德皆以十善业道为性。若施戒二福。生生之处内感欲界人天胜身。外招十善清净眷属。所谓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之人以为眷属。若修定福。感得色无色界殊胜之身。此之三福乃至远得三乘圣果也。答意云。世善眷属暂会永离。难聚易散。不保终久。未知法中三福善业真实牢固。常资行人多有利益。诸眷属中此为最善也。罪为恶心怨者答第二问。破灭三宝五逆十恶并名为罪。由此罪故。能令众生轮坠三涂。长劫受苦。此答意云世间恶心但害一身。尚名为怨。法中罪业。能害多身。岂非大怨。故言罪为恶心怨也。地狱极重苦者此答第三问。梵音云那落迦。旧云泥犁讹也。唐云不可乐处。然以不可乐处即是地狱。多在地下故云地狱也。地狱有三热二寒三边。热地狱有八。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烧热。七大热烧。八无间。此八在赡部洲下。重累而住。前二有主治。次三少主治。后三无主治。然此八为本。一一各有十六园。一面有四。四面合十六。通本为十七。八个十七合有一百三十六所。罪人于中受热恼苦。寒地狱亦八。一頞浮陀。由寒苦所逼肉生细胞。二尼赖浮陀。由寒风所吹通身成胞。三阿吒。由唇不得动唯舌得动。故作此声。四阿波波。由舌不得动唯唇得动。故作此声。五呕喉喉。由唇舌皆不得动振气故作此声。六郁波罗。此是青莲华。此花叶细。由肉色细坼似此花开。七波头摩。此是赤莲华。由肉色大坼似此花开。八芬陀利。此是白莲华。由彼骨坼似此花开。前二从身相受名。次三从声相受名。后三从疮相受名。又前二了叫。次三不了叫。后三不叫。此八在四洲间。著铁围山底。仰向居心。罪人于中受寒冻苦。边地狱有三。一山间。二水间。三旷野。受别业报。寒热杂受。此答意云。虽有人间杀缚枷锁怨会爱离病死等苦及以畜生饿鬼之苦。比于地狱百分不及其一。乃至千万那由他分亦不及其一。故言地狱极重苦也。无生第一乐者答第四问。涅槃之体名曰无生。以无生故。毕竟不灭。圣人证此。寂然涅槃。常住安稳。故是极乐。此答意云。世间乐乐极则苦。岂若涅槃无苦常乐。故经云。高者必堕。常者必尽。合者必离。乐者必苦。此偈明生死妄乐乐极必苦。又云。诸行无常有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偈明涅槃无苦。毕竟常乐。故言无生第一乐也。

经曰。天复请曰。何者爱非宜。何者宜非爱。何者极热病。谁是大良医 述曰。此下第六请答也。此即先请。亦有四问。一问爱非宜。二问宜非爱。三问极热病。四问大良医。何者爱非宜何者宜非爱者此第一第二问。且如甘饭杂毒虽是所爱。而损身害命。不宜食之。又如良药苦口即非所爱。而利于病。所宜服之。又如谄辞顺情虽是所爱。而损于行。不宜听之。忠言逆耳虽非所爱。而利于行。所宜听之。未知法中何者是情所爱。而于身不宜。何者于身有宜。而非情所爱也。何者极热病者此第三问也。迦摩罗病世称热病。遇此病者必定当死。世医拱手。未知法中颇更有病极过于此热病以不。谁是大良医者此第四问。良者善也。医者意也。善识病源。沙闲药性。疗者必差。称曰良医。良医有四义。一知病。二知病因。三知病差。四知差已不生。未知法中颇有良医大过如此良医以不。

经曰。世尊告曰。诸欲爱非宜。解说宜非爱。贪为极热病。佛是大良医 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问。诸欲爱非宜者答第一问。诸欲谓可爱色声香味触五欲境也。能生欲心为所取故名欲也。经云。五欲诳人。如蜜涂刀舐者伤舌。犹如炙疥初虽少乐。后即大苦。如逆风执火如其不放必定烧手。如国王贪色遂失其位。仙人爱声从空坠林。比丘嗅香河神责骂。沙弥尝味投池作龙。蓝弗染触退失神足。又此五欲现受三苦。谓觅时生勤劳苦。守时生怖畏苦。失时生热恼苦。又为非法追求五欲。复堕地狱饿鬼畜生多时受苦。后生人天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增会苦。如此等苦皆为贪著五欲因缘。故知五欲虽是凡情欲心所爱。而于行者极非所宜。故言诸欲爱非宜。解脱宜非爱者答第二问。涅槃无为体绝众缚。故名解脱。证解脱者永离生死。常住湛然。如其解脱资润行者极是所宜。而凡夫愚情之所不爱。故言解脱宜非爱。故经云。凡夫宁乐癞野干身。不乐涅槃。野干犹有眼耳心。涅槃无故。贪为极热病者答第三问。贪是贪使。体通三界。遍障五问。六识俱行。六尘齐染。生死脚足苦恼根源。世间热病岂能比此。如智度论说。欲火炽发烧于天祀。岂非贪爱是极热病耶。现在尚自火烧。来生宁免汤镬。故言贪为极热病也。佛是大良医者答第四问。如来五眼。内明六通外朗。竖观三际。横睹十方。至于身心病源对除药法悉皆洞照无非目前。故设教逗机皆称根性。随病授药无不获益。是故佛是极大良医。阿含经说。佛有四智。一知苦。二知苦因。三知苦灭。四知苦灭道。故曰良医。又经云。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必竟不复发。故言佛是大良医也。

经曰。天复请曰。谁能覆世间。世间谁所魅。谁令舍亲友。谁复障生天 述曰。此下第七请答。此即先请。亦有四问。一问覆世。二问魅世。三问舍友。四问障天。谁能覆世间者此第一问。覆谓障蔽。世间眼目为暗盲覆蔽。不见色像。未知法中更有何物覆蔽世间。不识道理。世间谁所魅者此第二问。如世间鬼魅魅人令痴。或悲或喜。未知法中更有何物能魅世间。令其迷乱。谁令舍亲友者此第三问。朋流交密即为亲友。若因财密。财尽则疏。若因势亲。势歇便阻。如张陈凶终萧朱隙末是也。未知法中谁令众生舍于亲友。谁复障生天者此第四问。天之胜报人皆受乐。由谁为障不得上生。

经曰。世尊告曰无智覆世间。世间痴所魅。悭贪舍亲友。染著障生天 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问。无智覆世间者答第一问。无苦集灭道四谛智。或无真俗二谛智。名为无智。无智即无明使也。由无智故。不知生死苦果集因。不知解脱道因灭果。不知真谛一相无为。不知俗谛三世因果。此答意云。世间盲暗但覆肉眼。无智能覆世间慧眼。故言无智覆世间也。世间痴所魅者答第二问。痴即无明别名也。由痴魅故。于无常见常。于无我见我。于不净见净。于苦见乐。所有行解并皆颠倒。如此颠倒并由愚痴。故言世间痴所魅也。悭贪舍亲友者答第三问。悭是吝于己物。贪是欲于他财。如律中说。有一比丘池边习定。池龙敬德以身绕之。比丘心恶欲令其去。方便说偈从索珠云。光耀摩尼宝。璎珞庄严身。若能施我者。是名为善亲。池龙悭惜说此偈答。我爱摩尼宝。遇汝比丘身。我终不施汝。任汝不相亲。佛因此事复说偈云。多贪人所恶。数乞朋友乖。比丘乞龙珠。一去不复回。故知悭贪能舍亲友也。又由贪故唯欲他财。由于悭故不行惠施。所生之处贫穷乏少。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善知识。无亲友人。故言悭贪舍亲友也。成实论有五悭。一施悭。二家悭。三处悭。四赞悭。五法悭。此之五悭并舍亲友也。染著障生天者答第四问。天谓二十八天。皆须厌下而得上生。若染著下地。不得生上。若染著人中五欲。纵情放逸不肯厌离。不得上生六欲天中。如经广说。佛弟难陀厌孙陀罗欣天上女。方始持戒愿生天。如若染著六天五欲。不得上生色界天中。若染著色天果报。不得上生无色天中。故言染著障生天也。又三乘圣人名为净天。若染著三界二十八天有漏果报。不得入彼三乘圣道。亦名染著障生天也。

经曰。天复请曰。谁非火所烧。风亦不能碎。谁非水所烂。能浮持世间。谁能与王贼。勇猛相抗敌。不为人非人。之所来侵夺 述曰。此下第八请答也。此即先请。问有两意。一问谁无七难。二问谁有一能。七难者。一火难。二风难。三水难。四王难。五贼难。六人难。七鬼难。火以烧燋为难风以飘碎为难。水以溺烂为难。王以威力为难。贼以劫杀为难。人以侵害为难。鬼以精魅为难。世间之人多不免此七种灾难。未知法中谁能免此七种灾难也。经文可解。一能者能浮持世间也。世间有二。一器世间。即依报。二众生世间。即正报。如世水轮能浮持地轮及众生类。未知法中谁能浮持此二世间。此由水有二用。一能烂物。二能持地故。问水烂之次即问浮持也。

经曰。世尊告曰。福非火所烧。风亦不能碎。福非水所烂。能浮持世间。福能与王贼。勇猛相抗敌。不为人非人。之所来侵夺 述曰。此答也。答前二问。福谓施戒修三种福也。如前善眷属中释。答无七难意云。凡遭七种灾难。为造十恶罪因。既修三种福德。宁罹七种灾难。问。贼行非理容可拒之。人法属王。何得抗敌。答。如殷纣暴虐周武拒之。虽是王人。有相抗敌。又王是总语。兼称臣属。衔王命者并亦名王。如此王臣暴行酷虐。非理同贼。亦得抗之。且如经说。有王责臣令簿录家财。其臣遂录已修福物。王嗔责言。已修福物今并见无。何不录汝家中现物。臣答王言。已修福物是臣之物。家中现物元属五家。非臣独有。所以不录。王心开悟。遂亦修福。故知其福非他能夺。答有一能意云。由三福故。感得人天殊胜正报。兼感器界屋宇资缘种种依果。故言福能浮持世间。问。孔老等云。从道以生一。从一以生二。从二以生三。从三生万物。道谓虚通。一谓元气。二谓阴阳。三谓天地人。万物谓离畜草木等。又云。人头圆像天。足方像地。感天地精灵以成于人。据此而言。即是外器世界能持众生世间。岂是众生内福能持水外器世界。答。孔老所说则天地生人释宗所明则人生天地。谓由众生共相业力外感器界天地依报。若成若坏如余处广说。故经云。三界所作皆是一心。又论云。外由内得成。此则孔老但观外相先后。即谓天地生人。如来洞知内体因果。故说人生天地。三教深浅观此可知。

经曰。天复请曰。我今犹有疑。佛应为除断。今世往后世。谁极自欺诳 述曰。此下第九请答也。此则先请。上半叙问。下半正问。叙问意云。上蒙广答。已析诸滞。下情多惑尚有余疑。愿佛慈悲为我除断。正问中云。今世谓现在。后世谓未来。谓从今生身往后身也。问。有为无常不来不去。又无主宰。说谁往耶。答。前灭后生不常不断。因招果续假说往来。譬如将灯从此至彼。虽念念灭。假说往来也问。三世轮环果因员备。何故偏请现未。不问过耶。答。前事已经。无劳更问。后身未受。故须请之。如诸天礼白骨饿鬼鞭死尸即是。已经之事多分自知。故不问也。此问意云。世间欺诳但欲侵损他人。未知法中更有从今向后而自侵损极欺诳耶。

经曰。世尊告曰。若多有珍财。而不能修福。今世往后世。彼极自欺诳 述曰。此答也。珍谓金银八珍。财谓钱绢等物。世人愚惑。自谓常存。不识果因。多积财宝。于悲田所无惠施心。于敬田中无供养意。忽然命尽无一福资。轮坠三涂。长时受苦。钱财珍宝他人用之。己无片善。岂非自负。故云若多有珍财而不能修福。今世往后世彼极自欺诳。又如经云惜财不布施。藏积畏人知。舍身空手去。饿鬼中受饥。又如经云。亲眷皆分离。唯业不相舍。善恶未来世一切时随逐。此中应引畜三妻人为喻又应引有三子人为喻。又经云。宁自割身肉而啖食之。不肯持钱财布施求后世之福。此人当堕地狱畜生饿鬼等苦。

经曰。尔时彼天闻佛世尊说是经已 述曰。此下第三依教奉行分即是流通有三。一闻法。二申敬。三隐还。此即闻法也。

经曰。欢喜踊跃。叹未曾有。顶礼佛足 述曰。此申敬也。既闻好法。不觉欣然为申敬德。故复叹礼。

经曰。即于佛前欻然不现 述曰。此隐还也。来为咨疑。已蒙析滞所怀既遂。故隐还宫也。

天请问经疏一卷

猜你喜欢
  论神通·印光
  古农佛学答问卷七·范古农
  叙·智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三·明盂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佚名
  第六 利得与供养相应·佚名
  卷第六·佚名
  卷第六·佚名
  指月录卷之二十六·瞿汝稷
  卷五百一十六·佚名
  家齐国治天下平之大本原·太虚
  菩萨诃色欲法经·佚名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一·佚名
  华严法界玄镜卷下·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赌棋山庄词话卷五·谢章铤

    荔支天 闽中以六月为荔支天,宋莆田黄师宪公度好事近词,所谓还家应是荔支天。刘后村住宅 刘后村居金凤坊柳行庵,俱见王实之迈贺新凉词,一云驰玉勒归金凤,一云人顶礼柳行路。陈孟周词 陈孟周,瞽人也。闻人填词,问其调

  • 元诗选三集乙集目录·顾嗣立

    卢承旨挚(疎斋集)

  • 第三十四出 冥途·姚茂良

    【山坡羊】〔净占鬼上〕黑沉沉暝途迢递。冷飕飕阴风括地。性烈烈没面目的夜叉。恶狠狠催促登程去。心暗思。身居相位日。熏天势业成何济。今朝做囚魂无所依。〔合〕夫妻。苦哀哀受禁持。夫妻。苦哀哀受禁持。〔鬼〕

  • 祭日·戴望舒

    今天是亡魂的祭日,我想起了我的死去了六年的友人。或许他已老一点了,怅惜他爱娇的妻,他哭泣着的女儿,他剪断了的青春。他一定是瘦了,过着飘泊的生涯,在幽冥中,但他的忠诚的目光是永远保留着

  • ●目录·沈行

    咏雪集句序 咏雪集句题词 卷上之一咏雪集句(七言律诗共二百四十首内禁体一百二十首) 卷上之二咏雪集句(七言律诗一百二十首) 咏梅花集句序 卷下之一咏梅集句(七言律诗共一百二十首内禁体六十二首) 卷下之二咏梅集句(七言绝句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佚名

    万历八年十月丁酉朔上御皇极殿钦天监进万历九年大统历○是日 上亲享 太庙○应天巡抚孙光祐请咨送朝鲜国飘流夷人梁成贵等二十余人给与沿途应付押还本国从之○戊戌 孝洁肃皇后忌辰遣宣城伯卫国本祭 永陵○是日免经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纪昀

    列传宋 【九十八】○宋九十八郑瑴【王庭秀】 仇悆高登娄寅亮 宋汝为 王信汪大猷 袁燮吴柔胜游仲 鸿 李祥王介宋德之 杨大全郑瑴仇悆高登娄寅亮宋汝为王信汪大猷袁燮吴柔胜游仲鸿李祥王介宋德之杨大全△郑瑴郑瑴

  • 一、回忆童年·林语堂

    我生于光绪廿一年乙未(一八九五年),就是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那一年。我父亲是热心西学热心维新的人,所以家里一面挂着一幅彩色石印的光绪皇帝的像,一面挂着一个外国女孩子的像,堆着一个笑脸,双手拿着一顶破烂草帽,里边承着

  • 甲申传信录卷一·钱士馨

    睿谟留憾大明大行皇帝御讳由检,光宗第五子,熹宗弟。初封信王。熹宗七年丁卯秋八月崩,遗命以上继大统,遂即位。(按熹庙大渐时,逆珰等将谋逆,以魏良卿为辅,母后临朝称制。张后心不允,力赞熹庙密旨召上受禅。上欲辞,张后遽曰:『皇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 洪武十六年六月癸酉朔,命各府选举儒士吏员练达时务、谙晓治体、善于词命者,或三四人,或一二人,赴京录用。 贵州宣慰使霭翠、宋诚贡马,赐以文绮、钞锭。 甲戌,刑部尚书开济等官议定五六日

  • 进化之轨道·李宗吾

    人世一切事变,从人类行为生出来的,人类行为,从心理生出来的,而人之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故世界进化,逃不出力学规律。  世界进化,乃是一种力在一个区域内动作,经过长时间所成之现象也。其间共有三物,一曰力,二曰空间,三曰

  • 卷一·范处义

    <经部,诗类,诗补传>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一     宋 范处义 撰 国风 周南【召南说附】 昔者先圣孔子诲人以经固莫详於诗而圣人之论诗又以二南为大故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盖不学墙面古之格言

  • 卷二·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说卷二翰林院侍读惠士奇撰隐公四年春王二月庚戌卫州吁弑其君完【庚戌公谷皆作戊申】左传卫庄公娶於齐曰庄姜无子又娶於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

  • 重刻禅源诠序·宗密

    道不能自鸣。假人而鸣。鸣虽不同。道则未尝不同也。苟不同不足以为道。如仲尼之一贯。老聃之无为。释氏之空寂。人异道同。此其证也。况夫禅教两宗同出于佛。禅佛心也。教佛口也。岂有心口自相矛盾者乎。奈何去圣时遥

  • 卷第九十八·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九十八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六世随录襄阳檀溪梓舟船禅师成都潼川何氏子。参宝安谧。一日谧在方丈。因打知客。师曰。和尚打

  • 醉茶志怪·李庆辰

    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又名《奇奇怪怪》。四卷三百五十六则。题“津门李庆辰筱筠戏著”。李庆辰(? —1897),字筱筠,号醉茶子,天津人。成书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醉茶志怪》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李庆辰在借鉴纪昀的

  • 黄帝阴符经心法·佚名

    金末胥元一注。三卷。经文采用四百一十四字本, 分三章。卷上发明天理章, 卷中开示养生章,卷下胜欲复命章。主旨在明天理,绝私欲,外则人事和悦,内则心神安静,乃养生入道之门。胥注以儒家理学之旨解《阴符》,承朱子《阴

  • 金身陀罗尼经·佚名

    佛说金身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佛为众生说一陀罗尼,念诵之,能得金刚身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