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增上学与三育

──二十八年十二月在仰光华侨中学讲──

贵校是在全缅华侨所办学校中的最高学府,校舍宽敞,设备齐全,学生众多,固在各校董担任经费之充足,亦由校长及教师职员认真办理之所致。今天得来贵校参观,并与各位相叙谈,非常的愉快!但我除了佛学之外,没有研究过其他的学问,所以今天只好从佛学的平常戒、定、慧三增上学,与学校的智、德、体三育来谈谈,因此或可得到此类发明之益处。佛法中的戒、定、慧三学,亦名三增上学,以戒、定、慧为从凡入圣的阶梯,由此三学,使我们能增进上升,提高人格,将我们达到非常人的圣贤地位。

一、戒增上学与德育  三学中第一是戒增上学,这与学校的德育,同是生起长成道德的教育。已有道德的人,由德育可以增长,未有道德的人,可以生起道德来。故与佛法中戒的意义很相符合。

这可分四种讲:第一、难舍能舍:此即是牺牲,为趋向远大高尚的事业,如牺牲享受,牺牲嗜好,将平常的事牺牲,方可以希望成就非常的事。故在戒行中,第一、就是能舍。此牺牲是要难舍的能舍,如习惯上私人逸乐,在平时是不易舍的.因为要与大众谋利益,就能把个人的安乐等都舍去。佛法为僧受戒须先出家,将父母妻儿家业田产等,在平时不易牺牲的,实践学戒增上学时即都能舍去。第二、难止能止:平常所谓食色性也,自然而发生的贪欲等,在平常的人是不易停止的;随著本能俗习以行动,遂不能有更进一步之超越习俗,改进本能的胜行。而戒增上学则便在能止息此种难止之染习。第三、难忍能忍: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平常如身上的劳倦,心上的忧闷,以及其他种种不能忍受的困难,都要能忍受。从前曾国藩讲过一句话:“凡事都有难处,打得过即是好汉”。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平常难忍受的困难都能忍受,则心常安定,不为事变倾动。第四、难行能行:戒学中最重要的是难行能行,如舍身取义,杀生成仁,蹈汤赴火,勇往直前的勇猛精进,都是这种难行能行的精神表现。上述戒增上学之所实习的,也就是发育长成道德的德育。

二、定增上学与体育  佛教中的定,在梵文所谓三摩地、或心增上学,即是心专住一境,保持平正不偏不倚,这就是定增上学的意义。若是修得适宜,其功用与身体的健康上和发育上利益很大。这亦有四种:

第一、修习定学,须先调食、调身、调睡:饮食有节制,食不可多食,亦不可过少,多食则易生病。而要于生理、心理都能调合适宜,如素食、或不可过午,都是通常的卫生,很有利益的。并须把睡眠调好,因为睡眠要有一定的限制,睡眠时间不可太多或太少,这样才可使身体得到合法的休养并调理。使身体的行、住、坐、卧都有仪轨,就可达到通常体育的卫生。第二、 调身、调息、调心的特殊卫生:此指坐禅时端身正坐,以及调息都是使身息很适当的保持平均的态度。至最安适时,似乎身息都溶化了。在平常人,心静的时候就会惛沉,动的时侯就会浮躁,如猿猴一样不能止息。若我们能从调身、调息、调心而达到意止心静,成功一种特殊的心境,则全体清明;由心理影响到生理,身心得轻安妙乐,成为一种特殊的体育。第三、中国平常所传的国术,有所谓少林派、武当派,都说是达摩所传下来的。这种古传的体育,有所谓内外功,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增加体力。这种运动都是与修定有关联的;定使气息流通全身血脉,将病等除去,使精神充实起来。西藏密宗的气功,也是定增上学中的特殊体育。第四、离欲、离盖的心灵修炼:深一层的讲,心灵只可把七情、六欲及所有的烦恼等,从心的根源上除去了,成为纯粹精明。没有烦扰恼害等习气,所谓离五欲:如眼贪见色等,使心分散流动,如灯光为风吹动则光明不大,心亦如此,由情欲等将其分散而不明静,要藉定力将其凝集,成为离欲清净的心灵。复次、由定的力,使我们内心变化,所有的贪欲、憎恚等盖覆心灵而破坏寂静的,都要除去,乃安如泰山,无有动摇。否则、精神恍惚,什末事都不能作。故须离去五欲、五盖,而焕发精神到全身。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此皆是定的功用。

三、慧增上学与智育  佛法中的慧增上学,第一、就是闻所成慧,由多闻博学所成。如学校上课,听讲演以及到图书馆阅书等,此是依前人的教化而承受过来的。第二、是思所成慧,不但承受前人的,更能从自见闻上、思考上,把心的力量发挥出来,将身外天地人物乃至万有,都依耳目心思能力观察思维,凡接触到的均能发挥成系统思想。如此所成之慧,即思所成慧。至于从古今的道理,抉择到成为信仰,向身心体验修习,得成决定明见,此即修所成慧。闻所成慧是学问,思所成慧是思想,修所成慧是体验实证到的。此与学校的智育,完全相符。不过、佛法专在佛法上修习、体验,与普通不同。

四、三育即包括群育  我说三育即包括群育,是因为有人在三育之外另立群育的缘故。其实、群育就包括在智、德、体三育之中,佛法的三学也是如此。如佛法中出家人所过的僧团生活,同受戒,同学佛法,乃至同衣食,同言动,这岂不是群育吗?何况大乘佛法中,所谓饶益有情戒,专以作利益众生的事业为必守之戒条,所谓“菩萨不舍众生,常行化导众生”。又如各种运动的竞赛等,有共同遵守的规则;现代提倡的童子军及国际运动大会等,都认为是世界人类最好的联合。在中国修习禅定的大丛林,坐则同坐,走则同走,一切的行动,均是合群的动作。由能修定有群众共同的训练,实为良好的群育。

五、辨悟他与五明成佛  由自悟而悟他,佛法中有四无碍辩:所谓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因为这四无碍辩词,都是依逻辑方法的。要观在何群众,乃作何说法。今贵校都是智识份子,所以讲比较精粹的道理;由自己觉悟,使他人亦同得觉悟,都是需要到群众中的。在大乘佛法中,谓菩萨于佛果菩提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五明就是:声明、因明、工巧明、医药明、内明;等于现在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要成满菩提佛果,就是要从不离群众学术中寻求。

概括起来说:教育不出智、德、体三育,佛法亦不出戒、定、慧三学;如此、佛法就是教育的三育,三育的育教也可通于佛法,故特将此意提出,供各位的参考!(苇舫记)(见海刊二十五卷七八期合刊)

 


猜你喜欢
  卷第一·佚名
  六度集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九·佚名
  教学品第二·佚名
  标应读典籍·印光
  梵志品第三十三·佚名
  一六 大般涅槃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六·澄观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佚名
  卷下·佚名
  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太虚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卷第七(金刚部卷上)·佚名
  净土圣贤录卷九·彭希涑
  清净品第八(此品摄第九叹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璧·唐圭璋

      璧号芸崖。词综补遗以为即陈云厓。按南宋陈璧不止一人,不知此为何人,俟考。   踏莎行   江阔天低,楼高思迥。春烟蘸淡如秋景。今年芳草去年愁,分明又报明年信。   燕子还来,归期未定。可堪醉梦红尘境。世间万事

  • 卷八·阮阅

      ●卷八·博识门  尝观临川“解我葱珩脱孟劳”,冒不晓孟劳何等物。及观《谷梁传》注:孟劳,鲁之宝刀。〔黄常明《溪诗话》卷九〕  子美“於菟侵客恨”,乃楚人谓虎於菟。“土锉冷

  • 列传第十四·李延寿

    宋隐(从子愔) 愔(孙弁 弁孙钦道 弁族弟翻 弟子世良) 世轨翻弟世景 许彦(五世孙惇) 刁雍(子遵 曾孙冲 柔) 辛绍先 韦阆 孙子粲 杜铨宋隐,字处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奭,祖活,父恭。世仕慕容氏,位并通显。慕容俊徙邺,恭始家于广平列人

  • 卷十五逆贤羽翼纪略·刘若愚

    李永贞者,通州富河庄民李经之子也。经原宝坻县人,侨寓于此,先娶高氏,生长男失其名,流落不知何往?次男李奉,三男李成,又生一女嫁虔村李家,今嫠矣。高氏故,继室者申氏也,生第四子失其名,少与永贞阋墙,遂轻生自缢于房后枣树上。永贞第

  • 两汉刋误补遗卷七·吴仁杰

    驺虞一囿驺虞之珍羣刊误曰此言驺虞可致于囿中欧阳公曰贾谊谓驺者文王之囿名虞司兽也仁杰按韩鲁诗传曰梁驺者天子之田也驺虞天子掌鸟兽官贾生所云盖本于此记礼者亦云驺虞乐官备郑康成注周官王奏驺虞云驺虞圣兽疏引山海

  • 绎史卷一百二十五·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卫嗣君之治史记嗣君五年更贬号曰君独有濮阳战国防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羣臣谏曰以百金之地赎一胥靡无乃不可乎君曰治无小乱无大敎化喻于民三百之城足以为治民无亷耻虽有十左氏

  • 史记集解卷六十九·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蘓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谷先生【徐广曰颍川阳城有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骃案风俗通义曰谷先生六国时从横家】出游数歳大困而归兄弟嫂妺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

  • 梁师都传·欧阳修

    梁师都是夏州朔方县人,世为该郡豪族。仕隋为鹰扬府郎将。大业末年罢归,交结党徒起为盗贼,杀害郡丞唐世宗,占据该郡自称大丞相,并与突厥连兵。与隋将张世隆交战,将他击败,随即派兵略定雕阴、弘化、延安等郡。自称国号为梁,僭即

  • 卷六十二 中庸一·黎靖德

      ◎纲领   中庸一书,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做得一个文字齐整!〔方子〕   中庸,初学者未当理会。〔升卿〕   中庸之书难看。中间说鬼说神,都无理会。学者须是见得个道理了,方可看此书,将来印证。〔赐〕夔孙录云"

  • 卷四十八·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四十八少仪第十七正义孔氏頴达曰案郑目録云名曰少仪者以其记相见及荐羞之小威仪少犹小也此於别録属制度 方氏慤曰篇中所言不特主於少者然壮者之仪亦

  • 管子轻重九·马非百

    山至数何如璋云:&ldquo;目曰山至数者,山有金玉可以立币,以币准穀,以穀权物,以物应币,操币以衡穀物,轻重在上,如环无端,故名为至数。&rdquo;张佩纶云:&ldquo;此篇文已错乱。《事语篇》&lsquo;桓公问管子曰:事之至数可闻乎?管子曰何

  • 明网菩萨光品第一·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加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六万四千,菩萨七万二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逮得总持,辩才无阂。三昧已定,慧无所畏。晓了诸法自然之行。得不起法忍。其名曰溥首童真、宝事童真、宝印手童真、宝首童真、空藏

  • 注维摩诘经卷第五·僧肇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肇曰。文殊师利秦言妙德。经曰。已曾成佛名曰龙种尊也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什曰。言乃超出我上。岂直诸贤。此盖深往之情耳。岂其实哉。肇曰。三万

  •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第六段又普眼菩萨闻如来称叹普贤清净功德有三十二行经。于此段中复分为七段。一尔时普眼菩萨已下至俱亦不见有三行经。明普眼菩萨以十不可说三昧求觅普贤亦不能见分。二时普眼菩萨已下至悉皆不见可有三

  • 辟支佛因缘论卷下·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王舍城大长者悟辟支佛缘  波罗奈国王月出悟辟支佛缘  拘舍弥国王大帝悟辟支佛缘  拘舍弥国王悟辟支佛缘  波罗奈国王亲军悟辟支佛缘  转轮圣王最小子悟辟支佛缘  王舍城大长

  • 瑜伽论记卷第五(之上)(论本第十三至第十五)·遁伦

    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十三上来释摄经宗要竟。自下释杂义经。文分为二。初十一。复次别引经释。后以四法摄持圣教。初经明身心远离引如实觉。第二经善修止观觉了所知。第三经等持等至等互善巧中。文分为三。初引经标。第

  • 鸿庆居士集·孙觌

    宋代诗文别集。42卷。孙觌撰。前7卷为诗,其余各卷依次为表状、书、启、记、外制、札子、杂文、序、跋、铭、赞、墓志铭、行状、传等各体文章。其中书3卷、启8卷、记3卷、外制3卷、墓志铭8卷。卷端列周必大序。据周序

  • 猪肠子的悲哀·张天翼

    短篇小说,张天翼著。1931年12月,张天翼以中学同学戴望舒为原型,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一篇小说。“猪肠子”是叙述者“我”的中学同学,两人在车站偶遇。“猪肠子”在问候“我”时,说“你还记不记得同学都叫我猪肠子?那时候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