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上学与三育
──二十八年十二月在仰光华侨中学讲──
贵校是在全缅华侨所办学校中的最高学府,校舍宽敞,设备齐全,学生众多,固在各校董担任经费之充足,亦由校长及教师职员认真办理之所致。今天得来贵校参观,并与各位相叙谈,非常的愉快!但我除了佛学之外,没有研究过其他的学问,所以今天只好从佛学的平常戒、定、慧三增上学,与学校的智、德、体三育来谈谈,因此或可得到此类发明之益处。佛法中的戒、定、慧三学,亦名三增上学,以戒、定、慧为从凡入圣的阶梯,由此三学,使我们能增进上升,提高人格,将我们达到非常人的圣贤地位。
一、戒增上学与德育 三学中第一是戒增上学,这与学校的德育,同是生起长成道德的教育。已有道德的人,由德育可以增长,未有道德的人,可以生起道德来。故与佛法中戒的意义很相符合。
这可分四种讲:第一、难舍能舍:此即是牺牲,为趋向远大高尚的事业,如牺牲享受,牺牲嗜好,将平常的事牺牲,方可以希望成就非常的事。故在戒行中,第一、就是能舍。此牺牲是要难舍的能舍,如习惯上私人逸乐,在平时是不易舍的.因为要与大众谋利益,就能把个人的安乐等都舍去。佛法为僧受戒须先出家,将父母妻儿家业田产等,在平时不易牺牲的,实践学戒增上学时即都能舍去。第二、难止能止:平常所谓食色性也,自然而发生的贪欲等,在平常的人是不易停止的;随著本能俗习以行动,遂不能有更进一步之超越习俗,改进本能的胜行。而戒增上学则便在能止息此种难止之染习。第三、难忍能忍: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平常如身上的劳倦,心上的忧闷,以及其他种种不能忍受的困难,都要能忍受。从前曾国藩讲过一句话:“凡事都有难处,打得过即是好汉”。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平常难忍受的困难都能忍受,则心常安定,不为事变倾动。第四、难行能行:戒学中最重要的是难行能行,如舍身取义,杀生成仁,蹈汤赴火,勇往直前的勇猛精进,都是这种难行能行的精神表现。上述戒增上学之所实习的,也就是发育长成道德的德育。
二、定增上学与体育 佛教中的定,在梵文所谓三摩地、或心增上学,即是心专住一境,保持平正不偏不倚,这就是定增上学的意义。若是修得适宜,其功用与身体的健康上和发育上利益很大。这亦有四种:
第一、修习定学,须先调食、调身、调睡:饮食有节制,食不可多食,亦不可过少,多食则易生病。而要于生理、心理都能调合适宜,如素食、或不可过午,都是通常的卫生,很有利益的。并须把睡眠调好,因为睡眠要有一定的限制,睡眠时间不可太多或太少,这样才可使身体得到合法的休养并调理。使身体的行、住、坐、卧都有仪轨,就可达到通常体育的卫生。第二、 调身、调息、调心的特殊卫生:此指坐禅时端身正坐,以及调息都是使身息很适当的保持平均的态度。至最安适时,似乎身息都溶化了。在平常人,心静的时候就会惛沉,动的时侯就会浮躁,如猿猴一样不能止息。若我们能从调身、调息、调心而达到意止心静,成功一种特殊的心境,则全体清明;由心理影响到生理,身心得轻安妙乐,成为一种特殊的体育。第三、中国平常所传的国术,有所谓少林派、武当派,都说是达摩所传下来的。这种古传的体育,有所谓内外功,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增加体力。这种运动都是与修定有关联的;定使气息流通全身血脉,将病等除去,使精神充实起来。西藏密宗的气功,也是定增上学中的特殊体育。第四、离欲、离盖的心灵修炼:深一层的讲,心灵只可把七情、六欲及所有的烦恼等,从心的根源上除去了,成为纯粹精明。没有烦扰恼害等习气,所谓离五欲:如眼贪见色等,使心分散流动,如灯光为风吹动则光明不大,心亦如此,由情欲等将其分散而不明静,要藉定力将其凝集,成为离欲清净的心灵。复次、由定的力,使我们内心变化,所有的贪欲、憎恚等盖覆心灵而破坏寂静的,都要除去,乃安如泰山,无有动摇。否则、精神恍惚,什末事都不能作。故须离去五欲、五盖,而焕发精神到全身。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此皆是定的功用。
三、慧增上学与智育 佛法中的慧增上学,第一、就是闻所成慧,由多闻博学所成。如学校上课,听讲演以及到图书馆阅书等,此是依前人的教化而承受过来的。第二、是思所成慧,不但承受前人的,更能从自见闻上、思考上,把心的力量发挥出来,将身外天地人物乃至万有,都依耳目心思能力观察思维,凡接触到的均能发挥成系统思想。如此所成之慧,即思所成慧。至于从古今的道理,抉择到成为信仰,向身心体验修习,得成决定明见,此即修所成慧。闻所成慧是学问,思所成慧是思想,修所成慧是体验实证到的。此与学校的智育,完全相符。不过、佛法专在佛法上修习、体验,与普通不同。
四、三育即包括群育 我说三育即包括群育,是因为有人在三育之外另立群育的缘故。其实、群育就包括在智、德、体三育之中,佛法的三学也是如此。如佛法中出家人所过的僧团生活,同受戒,同学佛法,乃至同衣食,同言动,这岂不是群育吗?何况大乘佛法中,所谓饶益有情戒,专以作利益众生的事业为必守之戒条,所谓“菩萨不舍众生,常行化导众生”。又如各种运动的竞赛等,有共同遵守的规则;现代提倡的童子军及国际运动大会等,都认为是世界人类最好的联合。在中国修习禅定的大丛林,坐则同坐,走则同走,一切的行动,均是合群的动作。由能修定有群众共同的训练,实为良好的群育。
五、辨悟他与五明成佛 由自悟而悟他,佛法中有四无碍辩:所谓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因为这四无碍辩词,都是依逻辑方法的。要观在何群众,乃作何说法。今贵校都是智识份子,所以讲比较精粹的道理;由自己觉悟,使他人亦同得觉悟,都是需要到群众中的。在大乘佛法中,谓菩萨于佛果菩提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五明就是:声明、因明、工巧明、医药明、内明;等于现在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要成满菩提佛果,就是要从不离群众学术中寻求。
概括起来说:教育不出智、德、体三育,佛法亦不出戒、定、慧三学;如此、佛法就是教育的三育,三育的育教也可通于佛法,故特将此意提出,供各位的参考!(苇舫记)(见海刊二十五卷七八期合刊)
猜你喜欢 卷第一·佚名 六度集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九·佚名 教学品第二·佚名 标应读典籍·印光 梵志品第三十三·佚名 一六 大般涅槃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六·澄观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佚名 卷下·佚名 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太虚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卷第七(金刚部卷上)·佚名 净土圣贤录卷九·彭希涑 清净品第八(此品摄第九叹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