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心 之 研 究

──十一年四月在黄陂县前川中学讲──

中国文“心”之一字,含义最广。通常之心字,多指吾人身中之肉团心而言,然此肉团心不过专司人身血液之流行,其本质为一物体,于空间占一位置,其时非永久不变坏,此非佛法上之所谓心。近代人多误以脑筋为有知觉思想之能力,遂指此为心,殊不知脑筋亦为一种物质,亦应属于肉团心;惟吾人心念发动时,在身体中之各部,常与此一部分有关系耳。

佛法上就心之功能力用及发动之方向,由浅至深,由粗至细,将心分作三类:一、虑知心,二、集起心,三、真实心。虑知心者,将吾人能思想知觉之功力而姑认为心者也。此虑知心虽无边际方所、时劫短长,非形色可限,非容量可局,然实为一心之所起,作用时不免虚妄错误而非真实。人身中能表现之功用者,厥惟六根,根者非为心所从生,乃是心之所托,与六尘接而发为六识,心之用于是始显。就此种心之功用言,似可指此功用即是心,然前五根仍非是心,而第六根亦虑知心耳。

意识之背后,尚有所谓我识──即第七末那识──此识常处黑幕,念念执我,而为前六识心之主动。前五识为根境所限故,其用有时而穷;意识之用,则能横遍十方,竖彻三际,广漠无垠。其所以能具如是之大用者,因其背后有我识为之主宰,以此我识极广大,故意识之功用及境界亦极广大,孟子谓万物皆备于我,与此相似。我识一面为前六识之主宰,一面念念收罗一切万有而藏于藏识之中。此藏识能含藏万物,有任持一切之力。藏识喻如专制时代之国土,我识则如专制之国王。前说之八种心识,皆属于虑知心。

藏识虽贯彻三际十方,永不断灭,而又生灭成坏之相相续不断、刹那不停,而所以现此生灭相者,因我识念念执之,遂见其有生灭耳。如朝代更异,国土本无变动,而国王或遂以为国亡焉。

                         ┌──明     ┌───眼───┐           ├──空     ├───耳───┤           ├──色    虑├───鼻───┤           ├──眼根    知┼───舌───┼识        眼识┼──意    心├───身───┤           ├──我     ├───意───┤           ├──藏     ├───我───┤           ├──种     └───藏───┘           └──作意(动)

    眼识以明等九缘生。耳识去明,以声易色为八缘。鼻、舌、身三识去明、空,以香、味、触易色为七缘。意识为五缘识,我识、藏识均为三缘识。

        境    意识────我识    我识────藏识    藏识────种          作意

  见┐     └───能虑知─┐(精神现象)             ├虑知心…………体     ┌───所虑知─┘(物质现象)    相┘

    虑知心于起不起,体恒常在,其现起时,见、相二分同时而起,即精神物质两现象同时起矣。(王净元记)(见海刊三卷十一十二期)

  


猜你喜欢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四·法云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佚名
  深密纲要·太虚
  在仰光与宇顶宇爱貌宇峇汉谈话·太虚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八·佚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八·佚名
  卷三百二十三·佚名
  净慈要语目次·永觉元贤
  目录·通云
  中国文化之佛教因素·太虚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一卷·佚名
  孙孝则先生书问·聂先
  佛说月上女经卷下·佚名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于伯渊·隋树森

    于伯渊,平阳(今山西省临汾)人,孟称舜《录鬼簿》录作“平阳令”。生卒年不详。《录鬼簿》将其更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可知他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庄一拂先生认为其“约元世祖

  • 卷53 ·佚名

    陈宗远 有感 天地不磈立,人为天地心。 世无经济学,何以任弥纶。 沛兴园绮隐,渊启虬髯惊。 汉唐造草昧,数子留其名。 我非烟霞徒,息养离世氛。 我非云水客,眼空观劫尘。 有身必有用,用世非荣

  • 列传第四十一·魏徵

    ○文学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传》曰:“言,身之文也,言而不文,行之不远。”故尧曰则天,表文明之称,周云盛德,着焕乎之美。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

  • 前汉孝武皇帝纪三卷第十二·荀悦

      元光六年冬。初算商车。春。穿漕渠通渭。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卫青者。卫夫人子夫之弟也。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初

  • 卷一百七十九·毕沅

      ◎宋纪一百七十九 ∷起著雍执徐十月,尽玄黓涒滩七月,凡四年有奇。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咸淳四年蒙古至元五年   冬,十月,戊寅朔,日有食之。   皇子宪生。   参知政事常挺罢,寻卒。   蒙古以中书、

  • 二○○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请准候补誊录额外効力并添篆字绘图誊录折·佚名

    二○○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请准候补誊录额外効力并添篆字绘图誊录折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十九日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谨奏,为奏闻事。查四库全书并荟要二处,需用誊录人员,前经遵照谕旨,于乡试落卷内挑取备用。现在赴部投纳履历

  • 陈·陶菊隐

    欧战时,德国金融紊乱,马克狂跌,银行限制本国人,仅能以外币易马克,不许以马克易外币,并规定兑换时间极为短促。如时而往者,往往以万头攒动,不能排众而入,废然而返。是时不独以马克易外币难,即以外币易马克亦不易办。投机者设摊肆

  • 周纪三 慎靓王元年(辛丑、前320)·司马光

    周纪三 周慎靓王元年(辛丑,公元前320年)[1]卫更贬号曰君。[1]卫国国君再次把自己的爵位由侯降到君。二年(壬寅、前319)二年(壬寅,公元前319年)[1]秦伐韩,取鄢。[1]秦国进攻韩国,夺取鄢陵。[2]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见而出,语

  • 卷一百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十三 朱批黄元骧奏摺 雍正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山东登州总兵官【臣】黄元骧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一介武夫至愚极陋蒙我 皇上殊恩由副将 特擢【臣】广东琼州总兵官旋调登州总兵官【臣】何人

  • 二十一年·佚名

    (辛巳)二十一年清道光元年春正月1月1日○癸丑朔,御仁政殿受賀,頒敎文:若曰。海屋添籌,迓三陽於椒掖,舟梁衍慶,屆六紀於蓂階,誕擧彝章,庸申孚號。恭惟太母之懿範,丕嗣京室之徽音。配我東堯、舜之君,叶六五黃裳之元吉。躬女中曾閔之

  • 卷四十二·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四十二   元 王天与 撰冏命第二十八       周书穆王命伯冏爲周太仆正作冏命【汉孔氏曰伯冏臣名太仆长太御中大夫唐孔氏曰周礼太御中大夫太仆下大夫此太仆正为周礼太御非周礼太仆若

  • 诗故卷四·朱谋玮

    明 朱谋玮 撰魏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武以封同姓鲁闵元年晋献公灭之以与毕万此诗七篇皆未灭时之诗仲尼何以録乎魏者舜禹之故都其民俗俭约勤谨有先王之遗风焉是可尚也葛屦刺褊也何褊乎褊服饰之过俭也礼嫁者三

  • 刻周礼全经释原防·柯尚迁

    刻周礼全经释原防大忠守庐无状猥辱部使者西蜀傅公捐金勒周礼全经释原檄忠董梓事刻既竣读而叹曰嗟乎事固有迷于数千百年者而一旦显白使洞见圣人之心如此书者乎周官六典乃周公致太平之具孟子曰诸侯恶其害已而皆去其籍遂

  • 中国人用中国法之自救·太虚

    中国人向来自成为一天地,中国之外则胥为蛮夷戎狄;虽由佛教尝认印度为大国,然除佛教外既鲜他种之政治、经济等关系,亦夷之狄之而置于不见不闻耳。虽明季以来,干、嘉以前,曾有传教、经商之欧人来往,其等蛮戎犹昔也。故中国与今

  • 佛说善乐长者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城。与大众俱。是时有一释种长者。名曰善乐住在本处。而彼长者信重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信佛法僧不复信于诸余外道。唯求佛法僧

  • 壬占汇选·程树勋

    《壬占汇选》成书于清乾嘉年间,为壬家程树勋编辑、誊抄,间有程氏夹注。主要是囊括集录了中国历代六壬名著中的所有全部经典占验案例,堪为古今壬书占案中的集大成之作。

  • 帝学·范祖禹

    八卷。宋范祖禹 (1011—1098)撰。范祖禹字梦得,一字淳父,成都华阳 (今四川双流)人。嘉祐进士,官至祐谏议大夫,礼部侍郎。雍熙三年(1070)参修《唐鉴》,费时十五年成书。史志有著录。是书元祐初年祖禹为帝讲经时所进献

  • 金身陀罗尼经·佚名

    佛说金身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佛为众生说一陀罗尼,念诵之,能得金刚身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