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之 研 究
──十一年四月在黄陂县前川中学讲──
中国文“心”之一字,含义最广。通常之心字,多指吾人身中之肉团心而言,然此肉团心不过专司人身血液之流行,其本质为一物体,于空间占一位置,其时非永久不变坏,此非佛法上之所谓心。近代人多误以脑筋为有知觉思想之能力,遂指此为心,殊不知脑筋亦为一种物质,亦应属于肉团心;惟吾人心念发动时,在身体中之各部,常与此一部分有关系耳。
佛法上就心之功能力用及发动之方向,由浅至深,由粗至细,将心分作三类:一、虑知心,二、集起心,三、真实心。虑知心者,将吾人能思想知觉之功力而姑认为心者也。此虑知心虽无边际方所、时劫短长,非形色可限,非容量可局,然实为一心之所起,作用时不免虚妄错误而非真实。人身中能表现之功用者,厥惟六根,根者非为心所从生,乃是心之所托,与六尘接而发为六识,心之用于是始显。就此种心之功用言,似可指此功用即是心,然前五根仍非是心,而第六根亦虑知心耳。
意识之背后,尚有所谓我识──即第七末那识──此识常处黑幕,念念执我,而为前六识心之主动。前五识为根境所限故,其用有时而穷;意识之用,则能横遍十方,竖彻三际,广漠无垠。其所以能具如是之大用者,因其背后有我识为之主宰,以此我识极广大,故意识之功用及境界亦极广大,孟子谓万物皆备于我,与此相似。我识一面为前六识之主宰,一面念念收罗一切万有而藏于藏识之中。此藏识能含藏万物,有任持一切之力。藏识喻如专制时代之国土,我识则如专制之国王。前说之八种心识,皆属于虑知心。
藏识虽贯彻三际十方,永不断灭,而又生灭成坏之相相续不断、刹那不停,而所以现此生灭相者,因我识念念执之,遂见其有生灭耳。如朝代更异,国土本无变动,而国王或遂以为国亡焉。
┌──明 ┌───眼───┐ ├──空 ├───耳───┤ ├──色 虑├───鼻───┤ ├──眼根 知┼───舌───┼识 眼识┼──意 心├───身───┤ ├──我 ├───意───┤ ├──藏 ├───我───┤ ├──种 └───藏───┘ └──作意(动)
眼识以明等九缘生。耳识去明,以声易色为八缘。鼻、舌、身三识去明、空,以香、味、触易色为七缘。意识为五缘识,我识、藏识均为三缘识。
境 意识────我识 我识────藏识 藏识────种 作意
见┐ └───能虑知─┐(精神现象) ├虑知心…………体 ┌───所虑知─┘(物质现象) 相┘
虑知心于起不起,体恒常在,其现起时,见、相二分同时而起,即精神物质两现象同时起矣。(王净元记)(见海刊三卷十一十二期)
猜你喜欢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四·法云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佚名 深密纲要·太虚 在仰光与宇顶宇爱貌宇峇汉谈话·太虚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八·佚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八·佚名 卷三百二十三·佚名 净慈要语目次·永觉元贤 目录·通云 中国文化之佛教因素·太虚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一卷·佚名 孙孝则先生书问·聂先 佛说月上女经卷下·佚名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