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深密纲要

  ──十二年下学期在武昌佛学院讲──

  一、翻译经名   翻译经名,判为二解:先论翻译,后释题名。然此经译者,乃有四人:一者、南朝刘宋时元嘉年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在润洲东安寺,翻出两本:前本名相续解脱地波罗密经一卷,后本名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观此两本,虽各别行,如其次第,当今译后之二品焉。二者、北朝后魏延昌二年,菩提流支在洛阳少林寺,翻出一本,名深密解脱经,有其五卷,可谓全译此经之始。三者、陈朝保定年中三藏真谛法师,在西京四天王寺,翻出一本,名佛说解节经,仅有一卷,正此经今译之第二品也。四者、唐三藏玄奘法师,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于西京弘福寺,译出今本五卷,名解深密经,至七月十三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然释此经题,略有同异,四本不同,如上所列:“相续解脱”,“深密解脱”,“解节”,“解深密”。此中觉爱、玄奘,同译深密,跋陀罗译相续,真谛译节;详此三异,盖由梵文一名三义之故。虽可各标殊胜,欲令文义贯通圆足,应以今译名义为准。兹释如下:  一、约教理:解即解释,是能诠之教,深密是所诠之理。谓此经所明义理甚深,法相玄密,难可通达,难可解释,唯此无上无容中道了义之教,乃能解释之,故名解深密经也。二、约智境:解是了解之智,深密是真实之境,谓以智慧解了通达此真实境,故说此经名题,亦从境智得名也。三、约解缚:解即解脱,缚谓无始烦恼,一切杂染品法坚固结缚,凡夫二乘不能全破。若由达真实理,发真实智,便能灭此深染,故说所解之缚名为深密。如金刚般若经,以金刚喻智,后译为能断金刚般若经,则以金刚转喻所断之妄心,能所互通,莫可拘泥也。四、约照惑:解为能照,深密谓所照,意谓一切众生心中所有无明习气深惑,微细难破,如了此经之理,依理起观,必能照破,故说此经乃从照破深密之惑得名,亦无不可也。以前一二义观之,如下文第二品云:‘我于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等胜义相,现正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照了’。以后三四义言之,如下文第六品云:‘譬如有人,以其细楔出于粗楔,如是菩萨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内相故,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然则四本译题,独解深密文义明净,故今释此唐本。

  二、余经比较   此经与诸经之比较,非四本之比较也。一、分齐隐显:如金刚般若经等,文义囫囵,虽经昭明太子释成三十二分,后人犹非斥之。此经虽文言幽赜,密义甚深,乃条段晰然,如镜眉目。二、叙说事理:如法华、地藏等经,多述本生、本事诸部。此经则论议方广,事少而理多也。三、土众秽净:诸经所明大众居处,或在净土,或在秽土,或在秽土而入净土。如华严之即娑婆而显华藏,非离堪忍别有净土;此经亦然,虽不离娑婆,而法会之众皆住于出过世间之净土。至于诸经大众,或小或大,或大小俱集;此经则纯是大机,以其声闻众亦为回小向大之不退菩萨故。四、诠旨偏均:如来一代时教,应病施药,有偏有均,般若等偏于境,华严等偏于行果;此经则于境行果三法平均总施,理事双显矣。总之、深密一经,木铎沙界,玄奘翻文,独超众师,研究法相,舍斯奚归!

  三、全经大义   深密于教,为渐教第三时中道,不同华严顿教中道。初为发起声闻乘者,波罗奈国施鹿林中,创开生死涅槃因果,此即第一四谛法轮。次为发趣菩萨乘者,鹫峰山等十六会中说诸般若,此即第二无相法轮。后为发趣一切乘者,莲华藏等净秽土中,说深密等,此即第三了义大乘。言大乘者,有共不共,此属不共大乘,独菩萨法,不同法华同教大乘。究其大乘境行果法,具分为三:一、约大乘境,即前除序品,次之四品文也。第二一品,明真空谛,如下文云:‘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相’。第三四两品,立世俗谛,如下文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第五品显中实谛,如下文云:‘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要之、真空不空,俗有非有,中道圆实,即其境也。二、约大乘行,即第六品及第七品也。意谓第六品为行中之行,曰行行,如下文云:‘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第七品为带果之行,曰果行,如下文云:‘诸地摄想所对治,殊胜生愿及诸学,由依佛说是大乘,于此善修成大觉’。如是名为大乘行也。三、约大乘果,即第八品也。果是如来自受用身,方便善巧示现化身,故下文云:‘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由此法身,故说有差别功德无量,即其果也。统上三法,概括全经,因果事理,罔弗周足。

  四、经文判释   通常分科,必具三分。此经五卷,有其二分。但明其故,且示为三:一、序教缘起分,即初序品,约有二页,以证信序,为发起序。二、依理广成分,谓后七品──一、胜义谛相品第二,二、心意识相品第三,三、一切法相品第四,四、无自性相品第五,五、分别瑜伽品第六,六、地波罗密多品第七,七、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总有五卷,共八十页。或者据此文广,故分为几部,如刘宋异译是也。三、无流通分者,因第五品以下四品,各自结属流通,不待再结,故无流通分。经末虽有依教奉行等语,实是品中流通,非全经流通也。(嘿庵记)(见海刊四卷十一期)


猜你喜欢
  十地经论 第三卷·佚名
  卷第一百一十五·佚名
  怡山礼佛发愿文略释·书玉
  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静泰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所希望于星洲佛教徒者·太虚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四(末)·窥基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二(本)·窥基
  大乘密嚴經卷中·欧阳竟无
  罗湖野录跋·晓莹
  药师三昧行法序·天溪受登
  序·佚名
  卷第十八·李通玄
  论母·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十出 合笺·周履靖

    【荷叶铺水面】〔外上〕称槟相。佐吉筵。吉筵词赋几多篇。口若河悬。〔丑上〕月下老。冰上僊。红罗体缠。金花帽攒。华堂高会。谁敢居先。〔合〕疎失处。赖周旋。〔揖介外〕礼都摆着。专候驾临。〔丑〕有烦通报。〔

  • 卷65 ·佚名

    戴复古 与侄南隐等赓和 梦回啼鸟聒幽棂,古篆香烟结画屏。 谈麈一挥尘事少,离骚才读醉魂醒。 闲居便是人间乐,克己何须座右铭。 但了耕桑□门户,我生安分合宁馨。 戴复古 雨后有感 逐日愁闻雨,

  • 卷四百四十二·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二白居易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吴七郎中山人待制班中偶赠絶句金马东门只日开汉庭待诏重仙才第三松树

  •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司马迁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 卷之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凤洲杂编六·王世贞

    王世贞 古赏格最重复军破城者至黄金千斤彩帛万段我朝规制最为不浮今得而畧志之 太祖破陈友谅降武昌赏常遇春廖永忠田土余有差 吴元年平张士诚赏格 洪武三年赏平中原将士功 征南功 守御功 洪武四年赏平蜀功 洪武三年大

  • ·试院谕诸生(六条)·丁曰健

    一要保身:读书上进,将来为国家出力,须要精神。若谓年力方强,任意游荡,习为佻达,即学问优良,场中精神不到,必犯规被黜。一要敦行:家道素殷者,切勿内听妇言、外交损友,以致兄弟不和,贻父母忧。贫苦者须守分安命,果能孝

  • 民国四年(1915)十一月廿五日至五年(1916)四月十七日·胡适

    (在哥伦比亚大学)一、许肇南来书(十一月廿五日)许肇南自南京(十月廿三日)来书:目下帝制运动极形活动。中华民国早变官国,其必有皇帝,宜也。时局危险,当局亦岂不知之?然爱国之心不敌其做皇帝与封侯拜相之瘾,故演成现时怪状。自我观

  • 163.杜甫写“诗史”·林汉达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

  •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李宗吾

    我同友人谈及达尔文,友人规戒我道:“李宗吾,你讲你的厚黑学好了,切不可涉及科学范围。达尔文是生物学专家,他的种源论,是积数十年之实验,把昆虫草木,飞禽走兽,一一考察遍了,证明不错了,才发表出来,是有科学根据的。你非科学家

  • 南游杂忆·胡适

    我这一次因为接受香港大学的名誉学位,作第一次的南游,在香港住了五天,在广州住了两天半,在广西住了十四天。这些地方都是我多年想去而始终没有去成的,这回得有畅游的机会,使我很快慰。可惜南方的朋友待我太好了,叫我天天用嘴

  • 卷二十五·胡广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大全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卷二十五明 胡广等 撰坊记第三十【严陵方氏曰君子之坊民舍礼何以哉故经解曰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当周之衰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多矣则坊之之道

  • 觚不觚录·王世贞

    笔记。明王世贞(1526—1590)撰。一卷。世贞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已著录。书约成于万历十四年(1586),凡五十五条,近万字。作者感于世风日降,可叹者多,故取孔子伤“觚之不复旧觚”之意名书。专记明典章制度,尤详于今昔沿革。

  • 太上感应篇·李昌龄

    道教劝善书。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现《正统道藏》收入有南宋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太上感应篇》30卷。另有刻本、注本多种。主要内容是劝导世人行善去恶。从“天人感应

  •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佚名

    太上大道君述存思五星步空常飞纲之道,以逃形变景,飞行玉清,又授诸符以变化飞升。此经可校勘多种古经。

  • 道迹灵仙记·佚名

    《道迹灵仙记》,原不著撰人。从其内容体例看,疑即南朝刘宋道士顾欢所撰《道迹经》(一名《真迹》)之一部分。原书卷数不详,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书分八节。前四节记叙酆都山鬼神六宫之名,天下山川鬼神之主

  • 平胡录·陆深

    呜呼元政不纲久矣其乱亡之成实自顺帝帝之至元二年丙子广东朱光卿河南捧胡首难光卿增城人与其党石昆山锺大明聚众作乱国号大金改元赤符时惠州民聂秀卿亦称兵与光卿合捧胡陈州人以烧香惑众作乱于信阳州破归德鹿邑焚陈州

  •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佚名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对弥勒说东方佛余九方九佛之名号功德及神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