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萨的人生观与公民道德

──十九年十一月在重庆大学讲──

今天承贵校校长及李公度先生等招待,来贵校参观,很为荣幸!顷蒙李先生提及本人之志愿,然颇以未见诸行事为憾!佛法虽深广难测,据我所见到者,非离开世间而别有佛法之存在。佛法能普及一般人而为一般人立身处世之大经;将佛法原理见诸于人类或非人类、之实际行为,非是玄想空谈的。所以、提出“菩萨与公民”一题来讨论之。

想各位对于菩萨一名词与公民一名词联为一句,大抵以为奇异;因中国人心理上,久已误会菩萨为偶像之代名词,但其实不然。菩、即菩提,是觉义;萨、即萨埵,是有情义。凡具有情意知觉之人与非人等,皆名有情。所谓菩萨者,即有了觉悟的有情。质言之,即有了觉悟的人,根据了现今已有的觉悟而去更求进步以至最高的觉悟者,就是菩萨。纪念他为之立像,在于引起后人之景慕;如近来各国之立铜像,亦即此意。然若以菩萨义而征之于人类,如各位来此大学研究学问,是先有了普通学问的根抵,而来更求高深之学问的;如更发大志愿去求圆满彻底的觉悟,则亦即为菩萨。若已有觉悟之菩萨,欲更求最高深之觉悟,其出发点究竟何在呢?因菩萨之本身是有情,觉到一切有情皆同体性而平等的,因为、是同有血气灵性觉悟的。然人类与非人等一切自然界中之有情命者,以形类小有不同,而莫不演成互相吞啖、互相争杀之惨痛,菩萨因同他平等之关系,不期然而然的发起了普遍的悲愍心,誓欲为之解脱其苦恼。但如何方能解脱其苦以得到共同长久之安乐?观察此诸苦果从何而起?若谓自然是苦而不可救者,为悲观派之谬见;若见能安于痛苦,即谓非痛苦而不须救者,为乐观派之谬见;此皆落于边见,而实无救度之办法者。菩萨研究有情痛苦之由来,以为凡自然界,人为界,皆是结果,非凭空而有,亦非神所造成,更不是机械性的物质所构成,实实在在是因缘所成;而其因亦非单独之因,而为许多关系众缘所集合之结果,凡人类或非人类同没于自然界之痛苦中者,其因果正复如是。在许多因缘中,各各有情众生之心的活动,就是许多因缘中最重要之缘。如心中有了何种情感、意思,见诸于言行,即有种种事业之表现。故集成一切事事物物的众缘,又皆随心之力量以为变迁。其在心之活动态度上,若不曾认得清楚,即于万有变化与人类生存之道,无有深切之认识与真确的觉悟。于是凡有举动,皆不正当,而得到的反应,即为痛苦之结果。从此可知凡欲解除人为界与自然界之痛苦,非将各各有情的心变成一个觉悟心不可;而菩萨之所以为菩萨者,即由具有此觉悟。有情心之觉悟,其方法种种不一,但不同其他宗教、教人凭信一神便可解脱,佛法须使人人皆于自心上得到觉悟方能解脱。但菩萨欲令众生觉悟,而自己须先有很完全之觉悟,故须先求更进步乃至最高之觉悟。故其求最高觉悟之动机,在观有情同体平等而起了大悲悯心,由此乃确立求正觉心,依正觉之力乃能从实际上解除众生之痛苦,得大自由。如此、遂成为一个菩萨。菩萨之义既明,今应讲到公民了。中国政变已有二三十年之历史,其尚未能达到平等自由之目的,实因国人缺少了公民道德的原故,故今日中国国民最需要者,即为公民道德。若不能养成国人的公民道德,无论军、政、实业等变化至如何程度,而欲建近代的国家社会,终无安定之一日。在中国以前之情形,从人的方面来讲,多数农民及工民、商民皆有大家族之组织,只知各顾身家,凡国家政治、地方公众之事,概视为毫无关系,以为一切自有皇帝与官绅去作,纵欲去作亦不可能,其无国家社会观念者如此。然现在之国家,乃人民建立之民治国家,人人皆有国家的、社会的关系。欲建立此民治的国家社会,必须先养成公民道德为根本之要素。而公民道德之第一点,须知全国民众是同体平等的,皆视为同胞兄弟一样。有了此心,无论一举一动皆当以国家社会之公众利益为前提;凡起心用事,皆从此心发出,则即成具体而微之菩萨行为,亦即成为公民之道德了。如此、则全国人民可无相争相斗之痛苦,而生起同情博爱之心以解除痛苦,而得到种种利益安乐;其全国人民之利益既以达到,而我之利益亦自在其中。然由此博爱心上,又当进求种种学问知识,以养成各种实际能力,向国家社会去实行各种为全体人民谋福利之事业,如此、乃完成公民道德。若人人有此公民道德,自能实现民治之国家社会。然而中国之旧习惯积染甚深,欲养成此公民道德,实非易易。若能从研究佛法得到了一种菩萨的人生观,则方知实现公民道德并不困难:故我们今日最需要的,在从菩萨的人生观去修养公民道德。(见海刊十二卷六期)

  


猜你喜欢
  第二十二卷·佚名
  第一 蕴相应·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佚名
  卷之三十五·别庵性统
  卷第六·李遵勖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大雲初分电转健度第十三·佚名
  卷三百八十六·佚名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卷四·佚名
  十地经论 第四卷·佚名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四·佚名
  关于近人辨证法的讨论·太虚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卷·佚名
  密咒圆因往生集·智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佚名

    (二净上,云)今日是蓝采和哥哥贵降之日。众弟兄送将些礼物来,安排下酒果,与哥哥上寿。哥哥嫂嫂有请。(正末同旦上云)今日是我生辰之日,众火伴又送礼物来添寿。兄弟将寿星挂起,供养摆上,装香来。今日喜庆之日,咱慢慢的吃几杯。

  • 卷十九·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十九明 梅鼎祚 编相和歌辞瑟调曲【古今乐录曰王僧?技录瑟调曲有善哉行陇西行折杨柳行西门行东门行东西门行却东西门行顺东西门行饮马行上留田行新成安乐宫行妇病行孤子生行

  • 卷三十二·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盛唐一 玄宗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 送李邕之任滑台 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课成应第一良

  • 第三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过湘江中渡惊风·蔡东藩

      却说秦始皇欲出外巡游,特令天下遍筑驰道。驰道便是御驾往来的大路,须造得平坦宽敞,方便游行。当时秦筑驰道,定制广五十步,相距三丈,土高石厚,各用铁椎敲实,两旁栽植青松,浓阴密布,既可却暑,复可赏心,真是最好的布置,不过劳民

  • 卷之九十·佚名

      顺治十二年。乙未。三月。丙戌朔。喀尔喀部落丹津喇嘛车臣汗等、贡驼马方物。宴赉如例。  ○丁亥。谕吏部等衙门。朕屡经降谕求言。祗因兵民疾苦、积弊丛生。内外大小诸臣。必有嘉言良策、可佐治平。是用广咨

  • 尚史卷十四·李锴

    世家七宋世家【始成王元年终赧王二十九年凡八百三十七年传三十二世】微子 微仲 宋公稽 丁公 湣公 炀公厉公 僖公 恵公  哀公 戴公 武公宣公防子名启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也【前事见殷传】周公承成王命

  •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三 我离开了家族·溥仪

    为什么把我和家族分开?我到很晚才明白过来,这在我的改造中,实在是个极其重要的步骤,可是在当时,我却把这看做是共产党跟我势不两立的举动。我认为这是要向我的家族调查我过去的行为,以便对我进行审判。 我被捕之后,在苏联

  • 山涛传·房玄龄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人。父亲山曜,是宛句县令。山涛早年丧亲,家中贫困。少年即有器量,独立不群。喜好《庄子》、《老子》,常隐居乡里,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与嵇康、吕安为友,后又遇阮籍,常在一竹林中交游,志趣契合,为莫逆之交。

  • 阳货篇·王夫之

    一程子创说个气质之性,殊觉崚嶒。先儒于此,不尽力说与人知,或亦待人之自喻。乃缘此而初学不悟,遂疑人有两性在,今不得已而为显之。 所谓&ldquo;气质之性&rdquo;者,犹言气质中之性也。质是人之形质,范围著者生理在内;形质之内,

  • 缪称训·刘安

    【原文】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无梦,物来而名,事来而应。主者,国之心,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故其心治者,支体相

  • 儒佛异同论之三·梁漱溟

    儒佛异同既一再为之析论如上矣,忽又省觉其有所遗漏,宜更补充言之。何言乎有所遗漏?人类实具有其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之两面,不可忽忘。儒佛两家同为吾人个体生命一种反躬修养的学问,是固然矣;顾又同时流行世界各地,为中国、

  •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欧阳竟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一]安樂行品第十三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爲難有.敬順佛故發大   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佛告

  • 佛说毗奈耶经·佚名

    尔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与无量菩萨及持咒仙大贤梵王地神等俱。说咒法。时执金刚从座而起。顶礼佛足而作是言。我今乐说持咒律法。复愿世尊诸大贤等。各说其要。示现一切诵持咒辈。复作是言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佛告执金

  • 大乘掌珍论卷上·清辨

        清辩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普为饶益一切有情。正发无上菩提大愿。等观世间。常为种种不正寻伺。纷扰暴风乱心相续。邪见罥网之所罥网。生死樊笼之所樊笼。无量忧苦毒箭所射。诸有所行皆

  • 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麦浪明怀

      参学门人许元钊 录  德清居士蔡武 仁和居士卓发之 仝校万历庚申。季夏之日。麦道人抱影松窗。万念灰冷。有设难者。过道人之门。相与跏趺而坐。时熏风南来。殿角微凉。设难者倾诚以告道人曰。或谓初祖西来。

  • 卷第十一(本末合)(尽第十地)·慧苑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一(本末合)(尽第十地) 第六现前地中二。先料简。后释文。 前中略显二门。一释名。二次第。 初释名者。摄论云。由缘起智。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名现前地。世亲释云。谓此地中。住缘起智

  • 第七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卯三 会十二处即藏性 分二  辰初 总征  二 别破  今初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总标十二处即藏性。处者方所也,定在也。以权教相

  • 兴善南明广禅师语录·佚名

    1卷,明慧广说,妙用集,悟进重辑并跋,明方序,黄承昊序,有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