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
参学门人许元钊 录
德清居士蔡武 仁和居士卓发之 仝校
万历庚申。季夏之日。麦道人抱影松窗。万念灰冷。有设难者。过道人之门。相与跏趺而坐。时熏风南来。殿角微凉。设难者倾诚以告道人曰。或谓初祖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扫除观行。不立文字。参禅一句。已是[病-丙+赘]疣。云何曹洞.临济诸师更立三玄三要.五位三关。如是等岂不悖初祖西来之意耶。
答曰。冰轮既涌。有目者不待指标。妙性圆明。人人本具。直指二字。早成[病-丙+赘]疣。况其他哉。
问曰。如师所言。则佛法二字得不成断灭去耶。
答曰。诚矣哉。启予者。是言也。何则。祖佛出兴於世。其柰众生处处成滞。是以观根逗教而设种种法门。请试言之。世尊出现。始则周行七步。终则瞬目拈花。乃至谈经三百余会。住世七十九年。节节目目。必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柰众生乐禅定者。一味沉空滞寂。博知见者。入海算沙。沉空滞寂者。迷性而不返。入海算沙者。途岐而无获。是以达摩大师扫除观行。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问曰。单传之旨。既闻命矣。云何初祖已还。观行虽除。心性之文。不无流布。
答曰。正道寂寥。虽有修而难会。邪途喧扰。实无习而易侵。初祖始则不立文字。虑恐后代儿孙不能神悟。将使邪正无分。紫朱莫辨。只得向语言上说心说性。一一指陈。重重开晓。是则言言见谛。句句朝宗。岂与寻行数墨之徒同日而语哉。
问曰。初祖已下。心性之说。直捷简易。领荷者不难。云何二派之后复立种种门庭。
答曰。心性之说。只贵一信到底。永无疑惑。如二祖之安心。三祖之忏罪。乃至大梅只管即心即佛。一任非心非佛。可为明鉴。其柰法久弊生。学者知解依通。而魔外狗偷鼠窃。动成窠臼。差落顾伫。情见坑深。无可哀救。劳他尊宿互相提唱。或君视臣。臣奉君。而君臣道合。或主看宾。宾验主。而宾主相参。颠拈倒弄。喝素为缁。大都使人情见消忘。偷心断绝。如临济大师云。山僧有时一喝如金刚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时主看宾。有时宾看主。有时主看主。有时宾看宾。三玄三要。七事随身。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不得已而为之也。是与直指之道。间不容发。岂与今之趂口舌利便。兢人我是非。为能事究竟者同耳。殷因於夏。周因於殷。损益可知。则古人如是乎简易。后人如是乎奇特。智者了之。一而已矣。
问曰。古人作家相见。师资雅合。亦以此为禅悦法喜。云何临济谓三玄七事皆辨魔拣异之说。窃恐未必尽然。
答曰。作家相见。师资雅合。如永嘉之参六祖。黄蘖之归百丈。觌面相呈。当机不让。如见家里人说家里话。岂以科判料拣习学而为之耶。实家常之说耳。无奇特之有。无穷尽之有。又如北人见北客说北话。源源不已。何须习学而能。其南人见之。但瞪瞢瞻视。不知所措。以为奇特。其南人见南客说南话。疾捷无滞。而北人亦然。是则或有可学者焉。
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而相喻以形。其以形语也。捷於言。使予学之。不亦难乎。是以学语之流。兢口舌是非者。祗益自劳。而於道实无毫末之益。汝能一回亲到。则不学而能。故轲氏云。欲其子之齐语也。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不可得矣。
时人称善知识者。始则把古人公案一一思维计较。望空穿凿。或复以讹传讹。递相聋瞽。终则装大模样。弄小聪明。不鉴来机利钝。一味以大帽子盖戴。使新学者倾心渴仰。及乎微细盘桓。则宗门教门.玄学义学。触事面墙。云门大师呼此辈为半日师也。楞严云。如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夫子亦曰。色厉而内荏。其犹穿窬之盗。诚法门之衰相也。
问曰。直指之道。一而已矣。分而为五者。何也。
答曰。千途万辙。百家异唱。同归一致。皆悉以心印心。发扬直指之道也。但六祖以下。人物繁昌。机宜不一。观根逗教。应病与药。门庭施设。自是不同。授受之间。不失故步。五家宗派。由是分焉。何则。当机痛快者。无尚临济。唱和谨严者。无尚沩仰。施设高古。不容辏泊者。无尚云门。剖柝详明。而了无壅滞者。无尚法眼。照用潜密。若万派之会沧溟。权实圆该。如千灯之共一室。安得不归於曹洞矣。斯皆不分而分。异而无异。苟欲妄分同异。而彼是此非。是为辨空花之浓淡。较兔角之短长。一何谬哉。
问曰。直指之道。机前领荷。已涉廉纤。言外承当。早成途辙。安有下疑情。看话头之说。至若死坐蒲团。如守尸鬼。称究竟者。无乃污辱佛祖门庭者乎。
答曰。黄蘖大师云。参禅一事。乃为最下根众生所设之法门也。上根利智之人安有下疑情。看话头之说哉。其柰情与世异。道随物迁。学者不以生死大事为重任。惟期明会机缘。向古人舌头上安身立命。望空穿凿。人我是非逾高逾大。生死牢关逾深逾固。呜呼。欲求禅道之兴。其可得耶。所以大慧.高峰一味教人看话头。下疑情。孜孜密密。苦口叮咛。如猫捕鼠。如[几*鸟]抱卵。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开悟。可谓庆快平生者矣。观彼死坐蒲团。一念不动者。乃告子之弗求。无想之异熟。佛祖叱此辈为外道。孔孟拒此辈为异端。污辱宗门。无过於是。
问曰。死坐蒲团。一念不动者。与告子之弗求。无想之异熟。其宗趣何如。而圣贤皆弗之许。
答曰。圣贤之学。以见道为本。一彻永彻。一悟顿悟。彻悟之后。无纤毫系念者。才是达摩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道也。此中纤悉不存。何修证动静之有哉。虽然如此。要非断灭虚无之说也。何则。如一剎那三昧。世尊发心出家。多劫学道。成佛利生。入微尘国。遍坐道场。直至涅盘。皆不离一剎那三昧。一剎那三昧亦摄世尊如是等事净尽无余。剎那剎那。皆悉如是。故云一念普周於沙界。又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所以楞严云。於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知直指之道。不可以有无.修证.得失.是非.邪正.久近.生佛.凡圣而目之也。故曰理法界可说禅乎。曰不可。事法界可说禅乎。曰不可。理事无碍法界可说禅乎。曰不可。事事无碍法界可说禅乎。曰可。
吾观德山棒.临济喝.麻三斤.乾屎橛与世尊一剎那三昧。曾无一间之别。其间观行文字尚不容其毫发。况死坐蒲团如守死鬼者。名为跛驴乘.瞎驴事.担板汉.只眼龟。何足道哉。岂但最上一乘而以见道为本。至於小.大.偏.圆之教。兼但对带之乘。皆以见道为宗。而以修证随之。故曰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所以小乘四果三道具焉。何则。须陀洹为见道。斯陀含.阿那含为修道。阿罗汉为证果。大乘亦然。何则。初地初心为见道。初地后心至金刚道后为修道。妙觉果海为证果。是为三乘渐次无差。但心有大小为异耳。云栖大师云。不见道而率意修行者。愚也。无烛夜游。昧所向故。岂直昧所向而已。行之不止。将不免堕坑落堑之患矣。何道业之可究竟也。
告子曰。不得於言。佛求於心。不得於心。弗求於气。斯乃不知顿明自性。但将识心勉强遏捺。如石压草。名为不动。与今之盲修瞎练者无异也。何则。机前领荷。言外承当者。不待言也。其次则当有疑有悟。然后有修有证。看话头。起疑情。即此意耳。不得於言。当求於心以起疑。不得於心。当加精进以使悟。得於言者。机前领荷者也。求於心者。有疑有悟者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疑得去。悟得来。世出世间之共辙也。若能明悟自心。自心尚无有静。何况有动。今告子之不动心者。非勉强遏捺而何也。况乎内守幽间。犹为客尘分别影事。流注生灭。曾无暂息。此与动静双忘之地。何止千里万里。故祖师叱此辈为落空忘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黑山鬼窟曾无有异。
无想之异熟者。无想。乃天名也。异熟。第八识名异熟识。无想之异熟。乃证无想天之异熟识也。楞严云。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生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是人因中不闻法故。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即拘舍利等。非色非空。昧为冥谛者也。此人以不闻正法。不悟自心。不知方便渐次。死坐蒲团。如守死鬼。以称究竟。是为迷中倍人。如来号为可怜愍者。
问曰。如师所言。法门之弊。莫甚枯禅。已闻命矣。古人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今时门头。不舍一法。岂一心而有两地也。
答曰。妙含万法而方圆任器者。一心也。何两地之足异哉。况一心元有体用之名。其体则曰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其用则曰今时门头。不舍一法。方其不受一尘之地而能万有迭彰。是为体中之用。方其万有迭彰之处而能法法皆真。是为用中之体。又体中之万用。而法法具真空之妙体。即用中之性体。而头头含妙有之无穷。所谓尘尘混入。剎剎圆融。是为体用如如也。此即曹洞宗五位偏正君臣。何则。其体为正中来●。其用为偏中至○。体中之用为正中偏[○@(?/─)]。用中之体为偏中正[○@(─/?)]。体用如如为兼中到。如他宗之四宾主.三玄要。莫不皆然。
先儒亦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者。体也。已发者。用也。方其未发之中。已发者存焉。方其已发之中。未发者存焉。此曹洞宗所谓正中偏。偏中正也。未发即发。发即未发。本来一体。初无两事。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若能於此尘尘无碍。彻底掀腾。百尺竿头。翻身更入。此曹洞所谓体用如如。兼中到也。
问曰。既称体用如如。则举体即用。举用即体。何有空劫今时之别。未发已发之分。
答曰。此一言为偷心衲子之大病。钝根沙弥之赤帜。何则。祖师门下。三玄五位各有所归。掠虚头者一味瞒盰佛性。儱侗真如。岂识法海之幽玄。禅宗之微妙。但西域无惭外道以此儱侗为宗极。作相违之邪见。所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惧之哉。惧之哉。
问曰。道人业报至时。或顺或逆。境界现前。甚至求取头目髓脑.妻妾眷属。如是等事。如何排遣。
答曰。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何须排遣。然了之说。难言者也。何则。有一彻永彻。一悟顿悟。无了之了。有善巧方便。了达之了。所以古德云。道人日用境界现前。皆前业也。梦幻也。纯真一如。离异致也。若以前业观目前。则境从业起。业从心生。心若无生。业自何有。若以梦幻观目前。则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尚无大千。有何境界。若以纯真一如观目前。则法法虚融。心心寂灭。劫夺毁辱。何曾非我本师。征违纳顺。怨债由来善友矣。南岳所以轻安如故。肇师犹如剑斩清风。良有以也。
问曰。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由禅定生。云何祖师又云菩萨观禅定如牢狱。
答曰。楞严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乃菩萨修行之定论也。又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何则。盖以圆顿大乘。利物为上。不拘拘终滞死灰。故云菩萨观禅定为牢狱。况禅定之学。邪正甚多。利害不少。故曰枯木山前叉路多。世人到此尽蹉跎。何则。禅定之多。难以广举。略而言之。有世间禅。有出世间小乘禅。有大乘禅。有最上一乘禅。
世间禅有九种。即九次第定。初禅曰离生喜乐定。因离五欲。而生身心喜乐故。二禅曰定生喜乐定。因入禅定而生喜乐故。三禅曰离喜妙乐定。身受寂灭。心生妙乐故。四禅曰舍念清净定。身心受灭。苦乐双忘故。五曰无想定。粗想不行故。六曰空无边处定。色相既除。空境现前。无边际故。七曰识无边处定。色空双泯。识心无际故。八曰无所有处定。心境俱忘。毕竟空寂故。九曰非想非非想处定。识性不动。以灭研穷。若存不存故。此皆穷空。不尽空理。独无想定。外道所修。其余八种。邪正所共。若从豫流见道修者。即名钝根二乘。若从外道穷空不归。不遇佛僧。不悟正法。迷漏无闻。当入轮转。故名世间禅也。以不能超色无色界故。
出世间禅即真如三昧。又名灭尽定。又名一行三昧。唯见道者。或须陀洹.或阿罗汉.或初地初心.或八地等位。既悟一切诸法。唯是一心。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入三昧时。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三界九地。心及心所。一切不行。名出世间禅。大乘小乘。观法无差。但度生.不度生为异耳。最上一乘禅者。即前一剎那三昧云云。
问曰。圆觉经三观之理。与四病之文。似无差别。此则曰。取静为行。静慧发生。彼则曰。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此则曰。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彼则曰。我於本心作种种行。此则曰。了知身心皆为挂碍。不依诸碍。永得超过一切碍无碍境。烦恼涅盘不相留碍。彼则曰。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只一经之内。一般修习。何故。此则为观。彼则为病。
答曰。前不云乎。大小偏圆之教。兼但对带之乘。一切皆以见道为首。然后修证随之。经有明文。汝自昧焉。何则。空观云。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净为行。假观云。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於根尘皆由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中道云。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是则三观之文。皆以见道为宗也。行人如悟而修。如修而证。何迷谬之有。故曰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因此得成道。四病云。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我於本心作种种行。我今永断一切烦恼。我於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盘。生死涅盘。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是则未悟觉心。坚持我相。虽修诸行。而生死之轮永炽。故曰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相。无始妄流转。不得成菩提。
问曰。如是三观。总别修习。即复名为二十五轮。经云。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是则如悟而修。如修而证。十方如来无不因此。云何顿觉之人而能超越。
答曰。如悟而修。如修而证。果三世之达道也。即信即悟。即悟即修。即修即证。即证即了。乃教外别传之旨也。前不云乎。一彻永彻。一悟顿悟。彻悟之后。更无毫厘系念者。才是达摩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所以祖师拈槌竖拂。棒喝交驰。皆是剎那三昧。其间不落修证。故曰唯除顿觉人。黄蘗心要云。六度万行是魔说。四谛十二因缘是魔说。圆修三观是魔说。一真法界是魔说。何则。宁为心师。无师於心。故曰并法不随顺。
问曰。大小诸乘与直指之道既闻命矣。敢问净土一门与圆顿之旨相为矛盾耶。共为表里耶。
答曰。圆顿之旨与净土一门。实并行而不背者也。何则。山河国土共转根本法轮。鳞甲羽毛普现色身三昧。杂居尚然。弥陀净土会心以为别乎。此则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彼则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此则以狗子佛性.万法归一使上根者机前领荷。中下者朝夕参疑。彼则以寂光真境.万德洪名使上根者直下承当。中下者孜孜在念。古德云。举心尽是轮回业。动念无非生死根。要与太虚无句背。如非吞个铁混沦。当知万法归一与万德洪名皆铁混沦也。况迦叶.阿难同禀灵山。共传兹土。六朝远祖。罗十八员不世出之英才归心莲社。五季永明。总千万种无小大之善行回向乐邦。然皆各盛一时。功垂万世。
殆今末法。佛道下衰。自我。
成祖之后。典籍残缺而无征。僧行徒有其名而不知奚事。茫茫八表。求一律寺且不可得。何曾有禅教净土之丛林耶。突出阳明夫子。以应化大权。创良知之说。揭禅宗语。和会融通。使儒门英杰始知趣向。然而未光大也。时有云栖大师。实古佛之应身。愍斯恶世。来生此间。少禀生知。为当代巨儒。顿除恩爱。示菩萨徧行。其以身教众生也。则有万德种之妙行。其以语教众生也。则有百千卷之牙签。禅则有禅关策进等。教则有楞严模象等。律则有戒疏发隐等。净土则有弥陀疏钞等。校谬则有正讹集等。典籍迷谬者。必援古以证。僧行邪倒者。必善巧摄持。三槐硕德。八表高流。莫不望风归附。其亲炙者。必倾心伏膺。罗列祖之行门。罄无不尽。振千载之頺纲。万目毕张。虽其大用如此。皆以净土为指归也。故知圆顿之旨与净土法门何矛盾之有哉。
问曰。云栖大师谓。良知非真知。又云。王阳明於佛法未有深得。斯言何谓也。
答曰。学道之人。切莫竞执名言。贵在真实体认。用处幽玄。体认得真。是亦可也。非亦可也。体认不真。是亦不可。非亦不可。何则。古德云。老僧把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也得。把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也得。云栖大师云。良知非真知。即把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也。可谓用处幽玄矣。阳明夫子云。良知即真知。此则把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也。固不敢保其真实亲证。亦可谓随顺信解矣。何则。世尊发明三界惟心。万法惟识。而摄之以三性。曰成自性。曰缘起性。曰徧计性。一切诸法。缘会而生。见闻知觉。皆缘起性。轲氏云。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是则缘亲而心起孝。缘兄而心起悌。达之天下。则缘君而起忠。缘民而起仁。皆良知也。故知孝悌忠爱。的为缘起性矣。祖师道。若唤这个是。是头上安头。若唤这个不是。是斩头觅活。不落二边。方为究竟。
问曰。一切诸法皆缘起性。既闻命矣。其成自性。云何体认。
答曰。成自性者。真知之体也。缘起性者。真知之用也。遍计性者。真知本具。为外道邪见众生以妄想识情迷谬妄执者也。故华严云。奇哉。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楞严亦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
所言真知者。即常住真心。亦名实相般若。是诸法自性。圣凡本具。非中外而彻十方。无去来而通三际。为一切众生本来面目。一而不二者也。其体绝相绝称。纤尘不立。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而遂通者。真知之用也。故曰圣心无知而无所不知。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良有以也。先德云。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於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於事外。知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中。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是为无知之所知。神圣之所会也。子亦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问曰。如上所言。则阳明夫子为头上安头。云栖大师为斩头觅活。何大言若是之无惭也。
答曰。痴人面前莫说梦。信矣。前不云乎。学道之人。莫兢名言。贵在真实体认。用处幽玄。云门老祖云。吾有一句函盖乾坤。吾有一句截断众流。吾有一句随波逐浪。当知良知即真知者。乃巧心妙手。函盖乾坤之说也。良知非真知者。乃独露真常。截断众流之说也。何则。前不云乎。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发即未发。未发即发。谓之致中和。良知亦然。轲氏云所不虑而知者。乃未发之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乃发而中节之良知也。阳明夫子据未发之良知。故曰良知即真知。云栖大师据发而中节之良知。故曰良知非真知。
又真知者。极其广大渊微。如上云云。而今人不知从何所诣。阳明夫子欲使人就路还家。故向孝悌上一点。曰良知即真知也。后人见与么说。便执此外更无真知。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奚止孝悌忠爱与见闻觉知而已。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云栖大师欲破其病。使人直穷到底。故曰良知非真知也。洞山老祖亦云。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却似入京朝帝主。未到潼关卒便休。当知百尺竿头。更须进步。
问曰。如师所言。不落二边。方为究竟。究竟之说。愿垂开示。
答曰。经云。十方如来及大菩萨。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於中有是非是。以本无所有故。不可头上安头。以元是菩提故。不可斩头觅活。如病目人。见空中华。空本无花。病者妄见。故不可说是非二相。
问曰。或谓良知者。孝悌也。阳明之说良知者。真知也。所谓仁也.性也.常住真心.实相般若。皆一体也。奚止孝悌而已。不识二者之说同耶。异耶。
答曰。前不云乎。阳明以巧心妙手。欲使人就路还家。作此说也。况体外无用。全用即体。故曰良知即真知。又云学人贵在体认真实。莫兢名言。良知.真知。皆名言也。须体三性之所归。始悟自心之玄妙。何则。仁也.性也.常住真心也。皆成自性也。孝悌忠信也.见闻觉知也。皆缘起性也。或人以缘起性达成自性故云云。阳明以缘起性即成自性故云云。二者但顿渐有异耳。非见理有别也。时人执此为究竟者。如认潼关之卒为九五之尊。良可悲夫。
问曰。遍计执性。其相云何。
答曰。教有明文。无劳广举。请说其略。即时人不识真知之微妙。亦不悟见闻知觉乃自性之缘起。妄指运动施为即良知之究竟。皆遍计执也。所以宗门下呵此辈为弄精魂。呈诈伪。驴前马后事。又云认贼为子。唤奴作郎。如是名言。种种不一。
问曰。成自性者。体也。缘起性者。用也。缘善则善。缘恶则恶。皆缘起性也。此与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何以异也。
答曰。唯识论云缘起性即依他起。虽只一名。而有二种。一曰净分依他。缘善而起。犹水之就下也。一曰染分依他。缘恶而起。犹水搏而跃之也。告子言性四章。皆以知觉运动而言。正所谓遍计执也。不悟自心。弥满清净。其迷谬邪执。不待言矣。西域九十六种外道。曾无如是之卑劣者。但宋儒曾不知佛法之毫末。而妄言佛氏以作用为性者。略相似。其自安浅陋甚至於此。可笑。可笑。
问曰。孟子谓性善。告子谓性无善无不善。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如是诸说。何者稍似。
答曰。固不敢保孟子见处与祖佛相等。然其言说了无渗漏。何则。其以仁义礼智。则曰我固有之矣。又指四心为仁义礼智之端。其利於世。孰能加焉。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其义有三种。一而不异。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故曰总相法门。告子曰无善无不善。则真性失妙有之宗。至道落偏空之咎。孟子曰性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此与三大之文颇有似处。何则。此曰。性善。论曰。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此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则未动已前。信为空空如也。论曰。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其他诸说皆徧计执也。
问曰。今之学道者。前后苍黄。其故何哉。
答曰。唯识论云菩萨於一阿僧祇修胜行时。有三退屈。后以三事练磨其心。勇猛不退。梵语阿僧祇。此云不可数。况初心者。何等为三。一.闻无上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练磨其心。勇猛不退。谓诸佛与我同为凡夫。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也。二.闻六波罗密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施等。练磨其心。勇猛不退。即所谓是路何愁不可行也。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已妙因练磨其心。勇猛不退。谓三世诸佛举首低头皆成佛道。况其他哉。彼初心者。见理不彻。信道不笃。但向皮肤上着力。所以始欲为多。末遂减少。或触事。则依事生心。或缘无。则依无息念。直待其见理渐深。根器成熟。或一念开悟。自然究竟不退。
问曰。宗门下有死句活句。何以分别。
答曰。古人虽有死句活句之分。其实用处在人不在句也。智者用活句。自然是活句。又将死句作活句用。愚人用死句。自然是死句。又将活句作死句用。凡一句语。不落言诠。不堕理路。不入思惟。不容拟议。千变万化。八面受敌者。谓之活句。落言诠.理路.思惟.分别者。谓之死句。如古德问僧云。九峰和尚有何言句。僧云。某问九峰。如何是学人自己。九峰云。丙丁童子来求火。古德云。汝意如何。僧云。丙丁是火。即是以火求火。古德叱之。僧求示。古德厉声云。丙丁童子来求火。僧豁然大悟。九峰所谓丙丁童子来求火。乃活句也。如僧之分别拟议。乃将活句作死句用也。如古德厉声云丙丁童子来求火。乃将死句作活句用也。一千七百祖师三千七百公案。其用处莫不如此。
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终)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二·昙噩 护命放生轨仪法·义净 第四十二章 二王章·佚名 佛说息诤因缘经·佚名 第十二 婆蹉种相应·佚名 诸天女问四大品第二·佚名 护国言论集及全缅视察录序·太虚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佚名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惠洪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七卷·佚名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三·法藏 宗镜录卷第三十三·延寿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六十卷·佚名 卷二百九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