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九众生居品第四十四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九众生居处。是众生所居之处。云何为九。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所谓天及人也。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所谓梵迦夷天。最初出现也。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光音天也。或有众生。一身一想。所谓遍净天也。或有众生无量空。所谓空处天也。或有众生无量识。识处天也。或有众生不用处。所谓不用处天也。或有众生有想无想。有想无想处天也。诸所生之处名为九也。是谓。比丘。九众生居处。群萌之类。曾居.已居.当居。是故。比丘。当求方便。离此九处。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嚫愿有九种之德。汝等善思念之。吾今当敷演其义。是时。诸比丘受佛教诫。

佛告比丘。彼云何名为嚫愿九种之德。比丘当知。檀越施主成就三法。所施之物亦成就三法。受物之人亦成就三法。彼檀越施主云何成就三法。于是。檀越施主信成就.誓愿成就。亦不杀生。是谓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所施之物云何成就此三法。于是。施物色成就.香成就.味成就。是谓施物三事成就。云何受物之人成就三事。于是。受物之人戒成就.智慧成就.三昧成就。是谓受施之人成就三法。如是。达嚫成就此九法。获大果报。至甘露灭尽之处。夫为施主欲求其福者。当求方便。成就此九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为成就九法。云何为九。强颜.耐辱.贪心.悭著.心念不舍离.健忘.少睡.隐匿淫泆.亦无返复为九。是谓。比丘。为成就此九法。恶比丘亦复成就九法。云何为九。于是。恶比丘强颜.耐辱.贪心.悭著.健忘.少睡.淫泆静匿.亦无返复.念不舍离为九。

云何恶比丘强颜。于是。恶比丘不应求者而求之。违沙门之行。如是比丘名为强颜。

云何恶比丘耐辱。于是。恶比丘在诸贤善比丘所。自称叹说。毁呰他人。如是比丘名为耐辱。

云何比丘生贪心。于是。比丘见他财物皆生贪心。此名为贪也。

云何比丘悭著。于是。比丘所得衣钵不与人共。恒自藏举。如是名为悭著。

云何比丘健忘。于是。恶比丘恒多漏失妙善之言。亦不思惟方便。论说国事兵战之法。如是恶比丘成就此健忘。

云何恶比丘少于睡眠。于是。恶比丘所应思惟法而不思惟。如是恶比丘少于睡眠。

云何恶比丘匿处淫泆。于是。恶比丘所为隐匿。不向人说。我今行淫勿令人知。如是比丘所隐匿淫泆。

云何恶比丘无返复。于是。恶比丘无恭敬之心。不奉事师长.尊贵重之人。如是恶比丘无有返复。

若恶比丘成就此九法。念不舍离者。终不成道果。是故。比丘。诸恶之法念当舍之。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孔雀鸟成就九法。云何为九。于是。孔雀鸟颜貌端政。音响清彻。行步庠序。知时而行。饮食知节。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于睡眠。亦复少欲知于返复。是谓。比丘。孔雀之鸟成就此九法。贤哲比丘亦复成就九法。云何为九。于是。贤善比丘颜貌端政。音响清彻。行步庠序。知时而行。饮食知节。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于睡眠。亦复少欲知于返复。

云何贤善比丘颜貌端政。所谓彼比丘出入行来进止之宜。终不失叙。如是贤善比丘颜貌端政。

云何比丘音响清彻。于是。比丘善别义理。终不错乱。如是比丘音响清彻。

云何比丘行步庠序。于是。比丘知时而行。不失次叙。又知可诵知诵。可习知习。可默知默。可起知起。如是比丘知于时节。

云何比丘知时而行。于是。比丘应往即往。应住即住。随节听法。如是比丘知时而行。

云何比丘饮食知节。于是。比丘所得遗余。与人共分。不惜所有。如是比丘饮食知节。

云何比丘少睡眠。于是。比丘初夜时。习于警寤。习三十七品无有漏脱。恒以经行.卧觉而净其意。复于中夜思惟深奥。至后夜时。右胁著地。脚脚相累。思惟计明之想。复起经行而净其意。如是。比丘少于睡眠。

云何比丘少欲知于返复。于是。比丘承事三尊。奉敬师长。如是比丘少欲知于返复。如是。贤善比丘成就九法。今此九法当念奉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女人成就九法系缚男子。云何为九。所谓歌.舞.伎.乐.笑.啼.常求方宜.自以幻术颜色形体。计尔许事中。唯有更乐。缚人最急。百倍.千倍。终不相比。如我今日观察诸义。更乐缚人最急。无出是者。随彼男子系之牢固也。是故。诸比丘。当念舍此九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优迦罗竹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与汝当说妙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清净修行梵行。此经名曰。一切诸法之本。汝等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佛告之曰。彼云何名为一切诸法之本。于是。比丘。凡夫之人不睹贤圣之教。亦不掌护如来言教。不亲近善知识。不受善知识言教。彼观此地如实知之。此是地如审是地。如实是地。亦复是水。亦复是火。亦复是风。四事合以为人。愚者之所娱乐。天自知为天。乐于天中天。梵天自知为梵天。大梵自知为大梵。无能出者。光音天还自相知由光音天来。遍净天自知为遍净天。果实天自知为果实天而不错乱。阿毗耶陀天自知为阿毗耶陀天。空处天自知为空处天。识处天自知为识处天。不用处天自知为不用处天。有想无想处天自知为有想无想处天。见者自知为见。闻者自知为闻。欲者自知为欲。智者自知为智。一类自知为一类。若干类自知为若干类。悉具足自知为悉具足。涅槃自知为涅槃。于中而自娱乐。所以然者。非智者之所说也。

若圣弟子往觐圣人。承受其法。与善知识从事。恒亲近善知识。观此地种皆悉分明。知所来处。亦不著于地。无有污染之心。水.火.风亦复如是。人.天.梵王.光音.遍净.果实.阿毗耶陀天.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见.闻.念.知。一种.若干种。乃至于涅槃。亦不著于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善分别.善观察。若彼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尽生死原本。平等解脱。彼能分别地种。都不起想著。地种.人.天.梵王。乃至有想无想处。亦复如是。至于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坏淫.怒.痴之所致也。比丘当知。如来.至真.等正觉善能分别于地。亦不著于地种。不起地种之想。所以然者。皆由破爱网之所致。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皆悉除尽。是故如来成最正觉。佛说此语时。是时诸比丘不受其教。所以然者。由魔波旬闭塞心意故。

此经名曰。一切诸法之本。我今具足说之。诸佛世尊所应修行。我今已具足施行。汝等当念闲居树下。端意坐禅。思惟妙义。今不为者。后悔无益。此是我之教诫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罗阅城中有一比丘。身遇疾病。至为困悴。卧大小便。不能自起止。亦无比丘往瞻视者。昼夜称佛名号。云何世尊独不见愍。

是时。如来以天耳闻彼比丘称怨。唤呼投归如来。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与汝等。悉案行诸房。观诸住处。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世尊与比丘僧前后围绕。诸房间案行。尔时。病比丘遥见世尊来。即欲从座起而不能自转摇。是时。如来到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止。止。比丘。勿自动转。吾自有坐具。足得坐耳。

是时。毗沙门天王知如来所念。从野马世界没。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是时。释提桓因知如来心中所念。即来至佛所。梵天王亦复知如来心中所念。从梵天没。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四天王知如来心中所念。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是时。佛告病比丘曰。汝今患苦有损不至增乎。

比丘对曰。弟子患苦遂增不损。极为少赖。

佛告比丘。瞻病人今为所在。何人来相瞻视。

比丘白佛言。今遇此病无人相瞻视也。

佛告比丘。汝昔日未病之时。颇往问讯病人乎。

比丘白佛言。不往问讯诸病人。

佛告比丘。汝今无有善利于正法中。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视病故也。汝今。比丘。勿怀恐惧。当躬供养。令不有乏。如我今日天上.人中独步无侣。亦能瞻视一切病人。无救护者与作救护。盲者与作眼目。救诸疾人。是时。世尊自除不净。更与敷坐具。

是时。毗沙门天王及释提桓因白佛言。我等自当瞻此病比丘。如来勿复执劳。

佛告诸天曰。汝等且止。如来自当知时。如我自忆昔日未成佛道。修菩萨行。由一鸽故。自投命根。何况今日以成佛道。当舍此比丘乎。终无此处。又释提桓因先不瞻此病比丘。毗沙门天王护世之主亦不相瞻视。

是时。释提桓因及毗沙门天王皆默然不对。

尔时。如来手执扫彗除去污泥。更施设坐具。复与浣衣裳。三法视之。扶病比丘令坐。净水沐浴。有诸天在上。以香水灌之。是时。世尊以沐浴比丘已。还坐床上。手自授食。

尔时。世尊见比丘食讫。除去钵器。告彼比丘曰。汝今当舍三世之病。所以然者。比丘当知。生有处胎之厄。因生有老。夫为老者。形羸气竭。因老有病。夫为病者。坐卧呻吟。四百四病一时俱臻。因病有死。夫为死者。形神分离。往趣善恶。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或为畜生。为人所使。食以刍草。受苦无量。复于不可称计无数劫中。作饿鬼形。身长数十由旬。咽细如针。复以融铜而灌其口。经历无数劫中得作人身。榜笞拷掠。不可称计。复于无数劫中得生天上。亦经恩爱合会。又遇恩爱别离。欲无厌足。得贤圣道。尔乃离苦。

今有九种之人。离于苦患。云何为九。所谓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种性人为九。是谓。比丘。如来出现世间。甚为难值。人身难得。生正国中。亦复难遭。与善知识相遇。亦复如是。闻说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生。时时乃有。比丘当知。如来今日现在世间。得闻正法。诸根不缺。堪任闻其正法。今不殷勤。后悔无及。此是我之教诫。

尔时。彼比丘闻如来教已。熟视尊颜。即于座上得三明。漏尽意解。

佛告比丘。汝以解病之原本乎。

比丘白佛。我以解病之原本。去离此生.老.病.死。皆是如来神力所加。以四等之心。覆护一切。无量无限不可称计。身.口.意净。

是时。世尊具足说法已。即从座起而去。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今速打揵椎。诸有比丘在罗阅城者。尽集普会讲堂。

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集诸比丘在普会讲堂。前白佛言。比丘已集。唯愿世尊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往至讲堂所。就座而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学道为畏国王.盗贼而出家乎。比丘。信坚固修无上梵行。欲得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亦欲离十二牵连。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佛告诸比丘。汝等所以出家者。共一师.同一水乳。然各不相瞻视。自今已往。当展转相瞻视。设病比丘无弟子者。当于众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离此已。更不见所为之处。福胜视病之人者。其瞻病者瞻我无异。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

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

尔时。世尊说此教已。告阿难曰。自今已后诸比丘各各相瞻视。若复比丘知而不为者。当案法律。此是我之教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九种之人可敬可贵。供之得福。云何为九。所谓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种性人为九。是谓。比丘。九种之人供之得福。终无耗减。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满呼王子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满呼王子白世尊言。我曾闻。朱利槃特比丘与卢迦延梵志共论。然此比丘不能答对。我又曾闻。如来弟子众中。诸根闇钝无有慧明。无出此比丘上者。如来优婆塞中在居家者。迦毗罗卫城中瞿昙释种。诸根闇钝。情意闭塞。

佛告王子曰。朱利槃特比丘有神足之力。得上人之法。不习世间谈论之宜。又王子当知。此比丘者极有妙义。

是时。满呼王子白世尊言。佛所说虽尔。然我意中犹生此念。云何有大神力。而不能与彼外道异学而共论议。我今请佛及比丘僧。唯除朱利槃特一人。

是时。世尊默然受请。是时。王子已见世尊受请已。即从座起。头面礼世尊足。右绕三匝。便退而去。即其夜办种种甘馔.饮食。敷好坐具。而白。时到。今正是时。

尔时。世尊以钵使朱利槃特比丘捉在后住。将诸比丘众。前后围绕。入罗阅城。至彼王子所。各次第坐。尔时。王子白世尊言。唯愿如来手授我钵。我今躬欲自饭如来。

佛告王子曰。今钵在朱利槃特比丘所。竟不持来。

王子白佛言。愿世尊遣一比丘往取钵来。

佛告王子。汝今自往取如来钵来。

尔时。朱利槃特比丘化作五百华树。其树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坐。

尔时。王子闻佛教已。往取钵。遥见五百树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于树下坐禅。系念在前。无有分散。见已。便作是念。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是满呼王子即还来世尊所。而白佛言。往彼园中均是朱利槃特比丘。不知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

佛告王子曰。还至园中。最在中央。住而弹指作是说。其实是朱利槃特比丘者。唯愿从座起。

是时。满呼王子受教已。复至园中。在中央立。而作是说。其实是朱利槃特比丘者。便从座起。

王子作是语已。其余五百化比丘自然消灭。唯有一朱利槃特比丘在。是时。满呼王子共朱利槃特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满呼王子白佛言。唯愿世尊今自悔责。不信如来言教。此比丘有神足大威力。

佛告王子曰。听汝忏悔。如来所说终无有二。又此世间有九种人周旋往来。云何为九。一者豫知人情。二者闻已便知。三者观相然后乃知。四者观察义理然后乃知。五者知味然后乃知。六者知义.知味然后乃知。七者不知义.不知味。八者学于思惟神足之力。九者所受义鲜。是谓。王子。九种之人出现世间。如是。王子。彼观相之人于八人中最为第一。无过是者。今此朱利槃特比丘习于神足。不学余法。此比丘恒以神足与人说法。我今阿难比丘观相便知豫知人情。知如来须是。不用是。亦知如来应当说是。离是。皆令分明。如今无有出阿难比丘上者。博览诸经义。靡不周遍。又此朱利槃特比丘能化一形作若干形。复还合为一。此比丘后日当于虚空中取灭度。吾更不见余人取灭度。如阿难比丘.朱利槃特比丘之比也。

是时。佛复告诸比丘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变化身形。能大能小。无有如朱利槃特比丘之比。

是时。满呼王子手自斟酌。供养众僧。除去钵器。更取小座。在如来前。叉手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朱利槃特比丘恒至我家。随其所须衣被.杂物.沙门之法。尽在我家取之。当尽形寿供给所须。

佛告王子。汝今。王子。还向朱利槃特比丘忏悔。躬自请之。所以然者。非智之人欲别智者。此事难遇。欲言智者能别有智之人。可有此理耳。

是时。满呼王子即时向朱利槃特比丘礼。自称姓名。求其忏悔。大神足比丘。生意轻慢。自今之后更不敢犯。唯愿受忏悔。更不敢犯。

朱利槃特比丘报曰。听汝悔过。后莫复犯。亦莫复诽谤贤圣。王子当知。其有众生诽谤圣人者。必当堕三恶趣生地狱中。如是。王子。当作是学。

尔时。佛与满呼王子。说极妙之法。劝发令喜。即于座上。得演此咒愿。

祠祀火为上经书颂为最

人中王为尊众流海为首

星中月为先光明日第一

上下及四方诸所有形物

天及世间人佛者最为尊

欲求其福者供养三佛业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即从座起。

是时。满呼王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有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有善知识故。便别有父母.师长.兄弟.宗亲。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善知识非恶亲法非为食

将导于善路此亲最尊说

是故。阿难。勿复更说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之人也。

尔时。阿难从佛受教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之众五百人俱。

是时。释提桓因从三十三天没。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天及人民有何想念。意何所求。

佛告之曰。世间流浪。其性不同。所趣各异。想念非一。天帝当知。昔我无数阿僧祇劫亦生此念。天及众生之类。意何所趣向。为求何愿。从彼劫至今日。不见一人心共同者。释提桓因当知。世间众生起颠倒之想。无常计常之想。无乐计乐之想。无我有我之想。不净有净之想。正路有邪路之想。恶有福想。福有恶想。以此方便。知众生之类。其根难量。性行各异。

若当众生尽同一想。无若干想者。九众生居处。则不可知。亦难分别九众生居。神识所止亦复难明。亦复不知有八大地狱。畜生所趣亦复难知。不别有地狱之苦。不知有四姓之豪贵。不知有阿须伦所趣之道。亦复不知三十三天。设当尽共同一心者。当如光音天。以众生若干种。想念亦若干种。是故。知有九众生居处.九神所止处。知有八大地狱.三恶道。至三十三天。亦复如是。以此方便。知众生类。其性不同。所行各异。

是时。释提桓因白世尊言。如来所说甚为奇雅。众生之性。其行不同。想念各异。以其众生所行不同故。致有青.黄.白.黑.长.短不均。又且。世尊。诸天事猥。欲还天上。

佛告释提桓因曰。宜知是时。

是时。释提桓因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止.嚫.孔雀系缚.法之本

病.供养.槃特梵行.若干想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

猜你喜欢
  佛教的护国与护世·太虚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一卷·佚名
  卷三·佚名
  杂譬喻经(失译)·佚名
  卷一百二·佚名
  解深密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五十五观章第七·佚名
  卷二百五十七·佚名
  卷第二十八·佚名
   第六十九則 南泉歸宗麻谷同行·胡兰成
  华严金师子章一卷·法藏
  卷二十二·佚名
  目录·袾宏
  法界宗莲花章·续法
  般若灯论释 第九卷·清辨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六出 觅鸾·叶宪祖

    【凤皇阁】〔小生上〕风花拈咏。谩把才情夸宋。尽堪踪迹似飘蓬。不换醉乡一梦。觅凰求凤。近有个人儿意中。 天付功名会有时。人生不必浪愁眉。且将洛下愁眉客。暂作长安游侠儿。小生温庭筠。春闱不第。自谓才高寡和

  •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九十二·柯劭忞

      陈思济 梁贞 申屠致远 雷膺 徐毅 滕安上 萧泰登 张完 权秉忠王兴祖 黄肯播   陈思济,字济民,睢州柘城人。幼读书,即知大义。世祖在潜邸,闻其名,召之以备顾问。廉希宪等行中书省于陕西,命思济佐之。中统三年,召希宪入

  • 东都事略卷五十八·王称

    列传四十一  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夀人也后徙开封之雍丘少力学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洛城县为治有声真宗幸澶渊以亿掌机事通判陈澶二州时河决属邑亿集濒河丁夫就民役亲督筑不赋于民而河患平真宗尝览其文欲召试以亲嫌知

  • 春秋别典卷一·薛虞畿

    鲁隠公【元年己未在位十一年周平王四十九年】晋昭侯立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昭侯邑也】成师号为桓叔靖侯庶孙栾賔相桓叔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 五○○ 谕内阁检讨王太岳在四库馆行走勤勉着加恩改为革职留任·佚名

    五○○ 谕内阁检讨王太岳在四库馆行走勤勉着加恩改为革职留任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十七日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十七日内阁奉上谕:检讨王太岳因前在云南布政使任内办理裁营军械,并不详请覆估一案,已照部议降调,但念其现在四库馆行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十五·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孙学士洙墓志铭李清臣元丰二年十一月天子有诏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洙学术行谊有名于时博习坟史多识典故其以为翰林学士入谢赐黄金带廐马涂金羁勒文韀勑从官同燕集内侍监治具悉如故事名声光荣赫然惊众士大

  • 六十九、在小说林·包天笑

      在报馆里编新闻,于每日的时间,很有关系。编要闻,时间最晚,因为要等北京的专电到来。那种专电,往往要到里十二点钟以后,甚而至于到午夜两三点钟送到,也说不定。为什么这样迟呢?原来那时的电报是分几等的,如一等电、二等电是

  • 隐忧续记·林西藩

    《隐忧续记》者,林西藩先生所作也。先生为浙之名士,弱冠有声庠序间,事亲孝,交友忠,平居酒酣耳热,每谈及天下事,不禁抚膺太息,有希文先忧后乐之志。岁在庚申辛酉间,杭城两次失陷,其德配先期殉,先生偕其介弟幼子仓皇出走。为贼所获

  • 杨润之·佚名

    杨润之先生小传杨先生名国枢字润之粤人幼时赴美留学不幸抱病而归旋复东渡日本求学考入明治大学法科习法律得辩护士学位回国后出而从政以知府分发奉天旋回沪受任会审公堂总翻译供职五年民五民六之交任外交办事处秘书长

  • 尹文子序#1·尹文

    山阳仲长氏撰定尹文子者,盖出於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先於公孙龙#2。公孙龙称之。着书一篇,多所弥纶。《庄子》曰:不累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於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见

  • 卷九·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九乡射礼第五之二司马命获者执旌以负侯获者适侯执旌负侯而俟【注今文俟为立】正义郑氏康成曰欲令射者见侯与旌深有志于中敖氏继公曰使之执旌于侯中以示射

  • 襄公·襄公二十七年·左丘明

    【经】二十有七春,齐侯使庆封聘。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卫杀其大夫宁喜。卫侯之弟鱄出奔晋。秋七月辛巳,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冬十有二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 真理与错误·梁漱溟

    对旁人人格总不怀疑,对自己知识见解总觉得不够,人类彼此才可以打通一切。这态度是根本的。顶要紧的是彻始彻终不怀疑人家心术,彻底的觉得自己的知识见解不够。彻始彻终追求下去,才能了解各派;了解各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超越

  • 佛法是否哲学·太虚

    ──十四年初春在武院讲──佛法是哲学抑非哲学?在通常人之心目中似无研究之必要。无如乐道探玄之士,从幽渺之心曲中放其智慧之光焰,必欲照澈宇宙之谜以为快,于是佛法是否哲学遂成问题。又若佛法,大家公认其为哲学,则不生问

  • 佛学会与实现佛化·太虚

    ──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中国佛学会闽南分会讲──在缘成本会的意义上,大家对于本人的过誉之处,顶好可以免掉!因大家同是在佛法上携手进行,则十方一切佛及菩萨所有无尽的功德与光荣,人人都是有分,人人都是现现成成的具足,各人本

  • 佛说鸯崛髻经·佚名

    西晋沙门法炬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众多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众多比丘入舍卫城乞食。闻王波斯匿宫门外。有众多人民各携手啼哭唤呼。便作是说。于此国土有大恶贼名鸯崛髻。杀

  • 通鉴总类·沈枢

    二十卷。宋沈枢编撰。沈枢字持要,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年)进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禄卿,生卒年不详。所编《通鉴总类》,仿照《册府元龟》体例,将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书中所记载的史事分为二

  • 华严略疏·佚名

    佛典章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前者首残尾存,尾题:《华严略疏卷第一》,有题记:“比丘法渊供养流通。”卷中有朱笔校改字。后者首尾俱全,首题:《华严略疏卷第三》;尾题:《略疏卷第三》。有题记:“渊许”。两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