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一(本末合)(尽第十地)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一(本末合)(尽第十地)

第六现前地中二。先料简。后释文。

前中略显二门。一释名。二次第。

初释名者。摄论云。由缘起智。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名现前地。世亲释云。谓此地中。住缘起智。由此智力。令无分别智而得现前。悟一切法。无染无净。无性论师亦同此释。谓由加行智。观察缘起。引根本智。证无染净法界现在前故。解深密云。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於无相。多修作意。方得现前地名现前。庄严论云。不住生死涅盘。观慧现前。名现前地。十住论云。除魔事已。菩萨道法。皆现在前。成唯识论同摄大乘。瑜伽同深密。

二次第者。有三义。一前地寄声闻。此地寄缘觉。约寄超前故。二四地虽显出世。不能随世。五地能随。而不能破染净见。此地观察无染净法界。破见故。三无相观者。成唯识云。前五地中。有为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中。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已去。纯无相。令此地中於无相观进少入多故。诸门分别。广如别章。

后释文中三分同前。

初赞请分中有九颂分五。初一颂。菩萨闻法欢喜雨华等供佛。二次有一颂。天众欢喜散宝等□□。□□□□。□□天王等。以宝云供佛。四次五颂。天女歌乐赞佛说法益。初一颂除惑。次一颂半显法性。后二颂半明说法所为。五末后一颂。结前请后。

第二正说分中。论说三分。一胜慢对治。二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下。明不住道行胜。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下。明彼果胜。此与四地何别者。四地以趣地方便及初住地。同名胜慢对治。此中初住地入不住道行胜摄。以渐胜故。论云四地中说众生我慢解法慢对治。五地中说身净分别慢对治。此六地说所染净法分别慢对治。初胜慢对治者。以前五地观四谛法染净相故名取染得障。是故十平等通一切法平等。

文中三。初牒前起后。二何等唯正显十门行。三菩萨如是下。结行入地。

就正显中三。初八句约无破有。次一句约有破无。后一句有无双破。又初一句总。后九句别。总云一切法无相者。论云。一切法谓十二入。释曰。入是识所依缘。今但言入。即已摄界及蕴。下皆准此。

言无相者。一切法自性无相平等故。谓相是妄想所作。无别自性。由此十二入差别之相即是无相故。云平等。后中九句。论主立九种相对治。以显无相故。说相无。然既想能现相想应是有。论破云。十二入自相想故。谓十二入之相。从自相起。无别自体故。

二无生者。外转立云。想从相起。可夫无体念别追忆。岂非有生。破云。展转行相故。谓念因前想。后方得记。但是想之展转行相。无别有生故。

三无成去。外转云。既念因前想后起非有亦可者。因集起之应不成。何故现见成就。论破云。生展转行相故。谓苦是集果。集从念念从想。如是展转行相成故。

四本来清净者。外转救云。若由展转等乃至无成者。世俗因果。岂断坏耶。论破云。净相故。谓彼因果相。本来性净。非待断怀说为不成故。此文准论经。是第六句。

五无戏论者。外转立者。杂染因果可从相想等无体。本来清净因果应是实有。论破云。分别相故。谓清净因果非分别相。由分别心取之为有。还非实有故。

六无取舍者。外转立云。若染净名义皆空。何故菩萨舍染求净。论破云。出没相故。谓净法可取名出。染法可舍名没。妄法即空。无可舍却。真性离念。不可取得。无舍求但约出没相尔。理实无取舍故。摄论云。於生死非舍非不舍。於涅盘非得非不得。维摩云。若达生死性即是涅盘。於其中不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中。皆此义也。

七寂静者。此文准义次第。及论经应在第四句。谓外转立云。苦是所生可说为空。集是能生。岂非是有。论破云。染相故。谓惑业与苦。皆是妄法缘起。无性本寂。非实有故。

八如幻等者。前来於真妄法起有见故。以无破之。今於二谛见并非有。应无过失。论破云。我非有相故。谓二谛因果离有。众生之我离无。我体亦尔。如幻梦。若一向无。便是断也。问此非有我。岂不正理。何故以为所治相耶。答此我非有相。若即是我非无相。不一不异。则非所治。由执一向非有。便为断见故。是所谓。

九有无不二者。外转立云。前既有无各别。不得今有无并立。应无过失。论破云。成坏相故谓成之与坏。是相违法。不得同时。有无亦尔。谓有是无之有。无是有之无。有无无有非一非异故。名不二平等。问法非一异。今云不二。非异何在。

答但解非一。即解非异。以将非一作非异非异作非一故。又有与无非一异。无与有。非一异。相望无别故。云无二平等。

三结行入地中二。先总结入位。后自性下别结。前总中。牒前所观十平等法观。后别中五。一自性净者。远离障垢故。二随顺平等真如法故。三无违等者。不生分别想违无生故。四得明利者。微细慢对治故。前四五二地同。此地得顺忍。除障未细。不名明利。以四地解法慢最粗故。得耎品忍。五地除身净慢障中庸故。得中品忍。此地取染净所分别慢故。得上品忍。故名明利。下品能治对上品所治。乃至上品能治对下品所治。障治相翻。理必然故。五随顺忍者。耎中忍故。顺者随顺无生法忍故。未得无生忍者。以七地已上是无生忍位。此非彼地故。云未得。然此顺彼名为随顺。理实初地即得无生。为寄五忍配诸地故。分满异故。谓仁王经说。三贤法中名伏忍。初二三地名信忍。七八九地故名无生忍。十地及佛地名寂灭忍。若璎珞经。寂灭忍位。亦有三圣。谓别前二加等觉故。又於初地。分得非满。七地已上圆满得故。胜幔对治竟。

第二大段。不住道行胜中二。先约初住地。明不住行。二作是念下。就正住地。以明不住。前地劣故。唯正住地。方名不住。此地胜故。初住地时。即明不住。

就初住中二。初牒前起后。二大悲等正显不住。於中四句。初三明能观之心。后一明观所观生灭。然此三以作六重释。一辨相者。愍心创起故云悲首。论意释以殊胜大悲摄三世众生故。二求果殷至称为增上。又上求佛果故。论意释於所知缘起令知净智。为佛果本故。三厌离有为心。论意释观一切种微细因缘。以生厌离。缘观细极故云满足。二次第者。我前观空。须念众生虚妄所缠故。先起悲。以悲念故。求佛果智。以益众生。以起增上。佛智必由离果而成。是故末后起观缘生过患终极。三约二利者。初一利他。后二自利。四约二护者。前二护小乘。一护狭心。二护小心。后一护烦恼。五约因果者。初后摄因中一求果。六约不住者。初一不住涅盘。后一不住生死。中一俱无所住。就所观生灭中。十二缘生顺生逆灭故。云观世间生灭。此是总观。亦以十门。别观彼法。

二就正住地。明不住中。广显缘起。於中有二。先以义分别。后依文正释。

前中总有二十八门。於中。前一十八门。引余教别说。后之十门。随当部文便释前一十八门义。具如别章。

后依文正释中二先。料简其文。后正释文。

前中有三。一就经本。二依释论。三经论相对。

初中。本经内二重。先别明十观。后显名重结。前中十观者。一有支相续。二一心所摄。三自业差别。四不相舍离。五三道不断。六分别三际。七三苦分别。八因缘起。九生灭。十随无所有尽观。於中各有顺逆观。以为不住行故。

二依释论者。论以三门。一就有为门中。释此十番。此即是前大悲满足观。二就深念众生心中。释此十番。名大悲随顺观。此即是前大悲为首观。三约求佛心中。释此十番。名一切相智分别观。此即是前大悲增上观。此与前三。次第少异者。谓前约生心次第。今据正行次第。谓先自利过。次念众生。后求大果。故与前别。於此三门。各观十番。成三十门。复各有逆顺。成六十门分别缘起观。

三经论对摄者。有二门。一相对。二相摄。前中。论但取经初住地处三心分别十门缘起。各各具逆顺。成六十门。若将下文。彼果分中三解脱门观因缘集。历前六十门。乃有一百八十门。显缘生观。论主更依初住地三心。一一各通。有此十观。是故经论合举。物为四重释。此缘生一一各十。即为四十门。又各有逆顺。即为八十门。以三空观之。总成二百四十门分别缘生法。二相摄者。论初门内。开为三段。一名成答相差别。此摄经中初一有支相续观。二名第一义差别。此摄经中第二一心所摄中半门观。三名世谛差别。此摄经中后八门半。於此三中。初一显於妄我非有。二真俗非无义理圆修。第二大悲随顺观中。摄十为四。一名观众生愚痴颠倒。摄十中第一门。二名余处求解脱。摄第二门。三名异道求解脱。摄次后四门。四名求异解脱。摄后四门。第三一切相智分别中。摄十为九。一名染净分别观。摄初半门。二名依止观。摄初中后半门及第二门。三名方便观。摄第三门。四名因缘相观。摄第四门。五入谛观摄第五门。六力无力入依观。摄第六门。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观。摄第七门。八无始观。摄第八第九门。九种种观。摄第十门。释相可知。

后释文中。释此十门。即为十段。一一段中。皆四门释。一依经别释。二约论厌离有为释。三约大悲随顺释。四约一切相起分别释。如是四重。依经及论。收摄方尽了。

就第一段中四门之内。先约经文。名有支相续观者。此中正显有支无我观。於中二。初明倒执有我妄起缘分。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下。约迷诸谛理起缘次第。前中三。一明无我。二复作是念下成缘起。三菩萨如是结依位行。初中二。先云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者。反举惑情执我非理。若理有我。则起我者。应得出世。既生世间。明知执我非理。复云若离着我。则无生处者。此顺举。若理有我。则离我。理应生世间。既得出世。明理无我。二迷谛起缘者。迷於无我胜义。起彼有我。於中二。先顺观缘起。后此因缘故集下逆观缘起。前中。初云凡夫无知等者。此无明支体用。谓无知即是无明体。余是业用。求有无。爱断常故。二不正思下明行支。谓不正思者。示无明因故。起妄行者。於解脱处不正行故。行邪道者。示菩萨胜义故。菩萨虽行於有。不名妄行。由迷随无明故。起罪行。由迷真实义无明故。起福不动行。谓感三恶道业及人天别报苦业皆是恶行。感欲界人天业名福行。感色无色界业名不动行。三积集下明识支。余论说此识支。有二种。一是所引。本识中异熟识种子。二是能引。谓五果种所依。本识名为识支。即现行第八。今此说后。不论其前。以行支。为能引。引起识中五果种子令至有故。云积集增长。乃至复起后有顺义。此文应云。於诸行中。植心种子。积集增长有漏有取。复起后有。谓随三行种植识中。五果种子积集渐增。乃至令熟至有故。此是能引所引一对言有漏有取复起后有有生老死者。谓由爱取有故。生生老死。此是能生所生一对。以五果是名言种子通无漏位。今行所引。明非无漏故云有漏也。无爱字者略故。四所谓下明识生名色等。然有六缘。如世福田种植。一业为田者。望所生根。为增上缘故。二识为种者。五果种子。为彼亲因故。如种子。但以能依种子不离所依之识故。云识如种子。此举所依。通取能依故也。三无明暗覆者。谓受生时无明迷父母。如世种植。地中虽有种子。要上有土覆。四爱水润者。於父母。起染爱心。润其受生。如种植虽有土要须湿润。五我慢溉灌者。计有己身能有所依。如虽湿润须人溉灌。六见网增长者。以我我所及慢我生不生等种种见网盖覆。夫无漏法不能侵损。如种子入土以网覆护不令众鸟侵夺。五生名色身者。次上六缘了。自下明识缘名色。此即显所生果随识入胎时。五果种子。为无明业引爱水润故。并熟生果。虽同润同熟。然现起则有前后。皆前引后起故。云名色增长生五根等。此但增上。非谓名色是诸根亲因。余亦如是。后六缘起。及忧悲等。文易可知。后逆观中。以因缘集即无集故显无我。此非对治性自灭故。三结位所行相显。后约迷谛理起缘次第中二。先顺观。后如是但有下逆观。前中。云於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者。此有二义。一通举。第一义谛是十二有支所依之本。明依真起妄。显有支无体。以无明最初故。无明依起。余支类皆依真起。二别显。此是无明所迷。谓此无明。由二谛。造於三行。是故论经名诸谛第一义。前段明所造三行。此中显所迷二谛。文绮互尔。由各为增上缘力。所前起后。令相续成立故生。四取蕴者。能引所引诸教四说。一此经以二支为能引。四蕴名色等五种为所引。此约识支。有二义故。一若赖耶为识支。余识即属名色支中。名支者摄也。若通第六识。亦入识支者。即色受想行四蕴为名色支。今依后义。或同集论。故作是说。二依成唯识说。能引二支。谓无明行。所引五支。谓五果种者。以本识内亲生五果。名言种子是因缘性。为曾业种是增上缘故。三集论所说。三支能引。五支所引者。依本识中有二种说。一以业种为识支故。二异熟识种是名色摄故。四缘起经上卷云。於诸分中。无明与行。及识一分。名为能引。后一分识及名色六处触受。名所引者。此异所说。通取二种。为识支。非如集论偏取。问彼经亦用业种为识。如何种非名色摄。论主为通此难故。出彼经意说。识是名色依。非名色摄故。后逆观中。无作者。是人空。无作事。是法空。依经释了。

第二依论。约相谛分别释中。三段内。初门名成答相差别。於中。门别有四相。相从为三。要摄为二。总别为一。四者。一举彼解惑显成无我门。二论经愚痴下。经本凡夫无智下。责情显理门。三依论经无智下。依经本行邪道下。名辨相显实门。四不知第一义下明依实辨相门。二相从为三者。四中。初一名成。谓释成无我。以二名答。显无我。后一名相。谓依诸谛理。立缘生相。要摄为二者。前之三门宗显无我故。一处举释。后之一门宗显缘生依真起相故。别举别释。总为一者。谓第一成答相差别也。论云五道中所有生死等者。释世间所有生处等。下开三门。就初释成中四句。一总释成无我。二一切世门下牒举。经即无我义成者。但摄经即见显成无我义。三若第一义下即事显成无我三义有二句。一若实有我不成凡夫过。二若我实有不成圣人过。何者若第一义中。实有我者。定其所取着我之心即为第一义。智者辨定能取也。不应世间生者。正出过。谓若第一义中实有我相者。凡应是圣。此为立宗。以有能证第一义中实我智故。此出因。如诸凡夫者。同法喻。此则凡同圣智过。应无凡夫。现见不尔。明知无我。又二圣应同凡。立宗。以理实有我。圣证为无违理。倒或非圣智故出因。如诸凡夫。应生世间。举同喻。此则圣同凡倒过。应无圣人。理既不尔。明知无我。此境失中准前。此文欠一句。应云离着我心即应非是第一义智。无我既非第一义谛。离我之心岂可得名第一义智。言应常生世间者。以理正征。谓若离我。以非胜义智。应不证涅盘。常生世间故。别句中凡者。既有第一义智。属道谛摄。应得涅盘。不在世间。此文显於无我真理。显然可见。四显示下举经对显。第二释答中。谓难在文外。故云答也。此有两难二答。初执情征理难。情乖正理答。难云。若理实无我。云何着我。既着於我。不着无我。明知有我。如虚空无人。岂有计人。立量亦可知下答。以痴所盲故。於无我处。而执为我。如目有翳。空中见华。岂可空中实有华也。比量可知。二如是实无有我下。执相征实难。相不依我答。难云。若当有我可令无明作缘行次第。既云无我。我谁为次第。乃至老死。此示现下举经正答。由痴造业业行起识。乃至老死。如世种植相生次第。何用我耶。答意如此。於中。希常为有。求断为无。希求是爱。无知是癞。烦恼虽广。以此二种是有支根本故。偏举尔。次释行中三句。一释邪念。二邪道。三妄行。以菩萨行有不妄行故。以释识支等。先仪举经文。是中下释。以异熟赖耶正是报体故。云示生老死体。又释。种子识为彼因故。云体也。又释。如来藏赖耶为生死性故。谓此识体。复能随顺摄持余支种子。令得成就能所引生故。云随顺摄取等也。罪福等业为地。远释云。以如是住者是色。如是生心者是名色支。结所生名色也。本疏云。今更释。如是住者。是识种业地。如是生心者。是痴覆爱润。此结上四文。又释。此物标经中我心灌等。谓作如是安住。生如是心我。是我所等。谓见已为我。如男子受生见父精为己有故为我所。又见母为己妻。亦是我所。女人反此。言我我想是慢者。牒前我及我所二想为慢。自见与父共竞女色。谓己得胜。便起想慢。女人反此亦尔。言我生等。释见网。远云见己唯在此处生不余处生故云我生不生。又云。见常为我生。见断为不生。本疏云。今释。见己正报以为我生见所游戏依报名为不生。以受胎时。或见游华林。或居殿堂等。异见非一故。云种种。以见执难舍。如网网覆也。下游逆观。以缘起法无性故灭。非是智力断故名灭。下结前生后。若缘无我。更依何法。缘相得住。下举经对显。明缘起相。依真而空。论中无明作业称名色者。远引婆沙云。名色有二种。一方便名色。二报名色。若言名色缘识。是方便名色。若说识缘名色。报名色。今既说行以为名色故。知是彼方便名色。言彼依止者。阿赖耶识是彼名色等所依止故。此约依持门说。二名色与识共生者。是相生义。三相依义。谓色由名色得起。名色由识得起。下释逆观作者作事人法皆空。是名结。前云何云彼证此真谛得解脱。答今举缘生以辨彼观故。

三约论大悲随顺。四段之内。此名第一愚痴颠倒者。不解无我名曰愚痴。谬执有我。称为颠倒。论中总释。谓菩萨观此第一门十二有支想是痴倒。随顺菩萨大悲之心故。云此事观也。下别释中。先解愚痴。后一切凡夫下释颠倒。前中先辨痴相。谓着我故生。离我故不生。举离不生。显着是痴。次释痴名。云何问也。无明暗者。先无慧明体是暗故。名为愚痴。经帖可知。二释倒中。痴盲着我如是倒者。是取我之倒。有相支中疑惑倒者。是取我所倒。此释经中无智求等。乃至尽此一门皆是颠倒。菩萨观此。於诸众生。深起大悲。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者。明此十二有支。总是一切种智所知之法。摄十为九。此初门中。前半名染净分别观。谓着我为染。离我为净。然此一文具含多意。且举四释。谓经中明是妄取我故。知此缘生次第之相。二论家初意。举此解惑。以显无我。成无我观。三举离我不生。显我是痴。顺成悲观。四取此解惑。以为所知染净之法。下半门以是依真起故。属彼依止观摄。释初门竟。

第二就一心所摄中。亦四门同前。初约经文释。分为三段。初总标。二何以故征。三随事下释。总中二。先显义。后如来於此下引说证义。前中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者。谓十二缘起是三界所有。此无别体。唯是一心。此一心言。通有二种。一者同类一。谓八识心品。同能积集。熏变种子。成因感果。此则所变现境。依能变心起。摄境从心。名一心故。二者一性一。谓即前所明八识心品。及所变现三界所有。总是生灭虚妄缘集。缘集无性。即是一心。此则会妄归真。摄相从性。名一心故。若尔世谛云何差别。若无差别。一心亦无。要由俗谛得证真故。论云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谛故。云何随顺观。观世缘生故。云何即入第一义谛。观世缘成时。便显无性故。后引说中。云如来於此者。於此缘生门中故。皆依一心者。真心随缘成有支故。前云唯是一心。则约会事归理。后云皆依一心。则为以理从事。其义是一。言左右尔。二征。意云十二有支既作一心。则有支皆无自性。既尔何有前后相缘。三释。意云一心不坏世谛缘生相故。论云。此是二谛差别一心杂和合因缘集观。谓二谛差别一心等者。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为阿赖耶识。故云二谛杂和合因缘集也。随事者。随其行业。於何趣中。从中阴内。起求生爱心故。云生欲心。此心起时。与本识中识支种子。同时起。至生阴时。此求生心灭。唯本识托哥罗逻等。如外种依牙生等故。云心是识。论经云贪欲心生者。谓第六识中求生时。贪欲共阿赖耶识。同时起故。於中阴末。贪惑心续。名为受生。彼所造行。变为境界。谓殿堂等。名为诳心。以不知故。虽取之为实。名曰无明。此是受生无明。非发业无明。此中大意。明受生时。行事是能引。欲心是能润。此二於识支前故名诳心。无明亦是能引心。诳故令取亦是能润。此二居后。引润本识中五果等种。生所生果。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名色等。是故十二有支。皆唯是识。

二约厌离有为。就相谛分别者。论释。此是染依止观。言二谛差别者。论主意。将所依心体是真谛能依有支是俗谛故。此一文名为二谛。此释总标文也。言一心杂和合因缘集观者。释所以者何下文。如别释竟。

三约大悲随顺分别者。论名余处求解脱。是诸凡夫。如是愚痴颠倒。常应於阿赖耶识及阿陀耶识中求解脱者。此是举正显耶。言乃於余处我我所中求解脱者。此显邪乖正。以诸愚夫背正从邪。深为可愍故。此对治下举经显治可知。

四约一切智分别者。论名依止观。谓分别有支依止有二种。谓真性及依止识。此中二谛通为二缘。明是大智所了之法。

第三自业差别中。亦四门同前。初约相用分别。此十二有支。皆有二义。一明自行相。二助成彼用。谓令众生迷於所缘故。是无明自相。与行作生死因。是助成业用。论经名自业成。问此十二支。於四缘中。具有几缘。

答成唯识第八云。诸支相望增上定有。所余三缘。有无不定。契经依定。唯说有一。爱望於取有望於生有因缘义。若说识支是业种者。行望於识。亦作因缘。余支相望。无因缘义。而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者。依无明时业习气说。无明俱故。假说无明。实是行种。瑜伽论说。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依现爱取唯业有说。无明望行。爱望於取。生望老死。有余二缘。有望於生。受望於爱。无等无间缘。有所缘缘。余支相望。二俱非有。此中且依邻近顺次不相杂乱。实缘起说异此相望为缘不定。本疏解云。缘起经说。唯增上缘。一切定有因缘。有四位。谓二是实。一但增爱为取。无别种故。二有支中望五果种。望生。有亲生义。若说业以为有支。则无因缘。二是假说。无明时行种。识为业种。等无间缘四位。谓无明行爱取生老死。所缘缘有六位。於前四。加有望生受望爱。所余六支。总无所缘及等无间。

二约厌有为分别者。於染因观内。名他因观。以前支望后。异故名他。前能起后。与他为因。故云他因。若辨行相显他义名能生。后显因义。论释死支以不见知。令相续者。此是无明。何故属死。释此是死时无明因死而起故。

三约大悲分别中。四门内。此当第三异道求解脱。於颠倒因中。求解脱。倒因三种中。此文治彼自性因故。云不应如是求。何以故者。将欲广释故征也。谓我佛法中。因前支起后支。断前因故后果不生。即得解脱。汝说冥性为因。纵知之何由可脱。故云不应。言因缘有支等者。总举经文。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中九门之内。此当第三名方便观。因缘有支二种业能起因缘事者。略释显。谓前巧起。后名方便等。余文可知。

第四不相舍离观中。亦四门同前。初约不相离者。谓前能起后。离前无别。后依前起。离前无后。不相离故。各无自性。无性缘起。如心现前。此为顺观逆成一真理平等观经文可知。

二约厌有为分别。论名自因观。无相等自生因。观缘事故者。谓无明生行是自生因。问无明行异。云何名自。答以行赖无明。无自体故。缘力全摄。非是分故。前明不即故说他因。此显不离名为自因。有人引此子果之文。证无明支有种子现行者。非此文意。又远法师。以五义释此文。明子时是前无明。能生后无明令行不断。与行别时。果时是后无明。从前生助成行故。与行同时等。本疏云。今寻此文意。只发行无明为子时。所发之行为果时。以行是无明果故说无明有二时。问无明望行。无亲因义。云何说行即是无明果时。

答无明是行增上缘故。名为子时。行是无明增上果故。名为果时。文中有四。初开义门。二自因下释不相离义。三若不离下释不即义。四自生下总类结。初中。先开。后是中下释。言子时令行不断者。以无明为行因故。二种义缘事示现者。以子时为缘。果时为事故。余文二义。类此可知。故云余因缘分等。二释不相离义中三句展转释成。初自因者不相离故。二云何不离以现见离前支无后支故。此显离子无果故。说果为子果。三云不离无明则成行者。此顺释不离子无明成果故名离三释。不即义中无明二种过失。后引中论颂释成。言不即因以是所生非能生故。不异因者。从於能生生所生故。以果不即因故。果不断因不常。以不异因故。果不常因不断。又以不即因果俱不断不异故。因果俱不常。又亦反此思之。又以不离是不即故。即不常为不断。四总类结可知。

三约大悲分别者。谓邪见众生执颠倒因内自在天。为众生因。为可伤愍。今此文中。显无明行等故。对治彼执。故为因观。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者。当第四因缘相观。有支无作故者。明此有支非直后依前故后无性。亦乃前能作后前亦无作故。诸缘起是种智境界。

第五三道不断中四门同前。初约经为三道不断者。此中烦恼有二。谓能发能润。虽诸烦恼皆能发润。然发业位无明力增。润业受生爱取力胜。是故偏说。由元熏发。立一无明。数数溉灌故。分相显名。行业立生因。爱取已润近生当果。立名为有。此约唯业有说。在名有二。谓在因及果。识等五种唯是报因。生等二位但是报果。以就所引因位难。去差别相故。据当果位。别显立支。谓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名色相增。次根满时六处明盛。依斯发触。因触起受。尔时乃名受果究竟。依此位立因。为五支。果位易了。差别相故。总立二支。以显三者然所生若在未来。为生厌故。说生老死。若至现在。为令了知分位相生。说识等五。具如成唯识第八卷显。又此惑业苦三。为流转之相。如净意菩萨所造十二因缘论颂云。烦恼初八九。业二及与十。余七说为苦。三现十二法。从三故生二。从二故生七。从七复生三。是故如轮转。一切世间法。唯因果无人。但从诸空法。遂生於空法。此依三道显二无我也。

二约厌离有为分别者。论名摄过观。所谓三道摄苦因苦果深厌离故。

三约大悲分别者。论名异道求解脱内对治苦行因。谓邪苦行但是烦恼业妄想因故。非乐因故。如经无明爱等。

四约大智分别者。观名入谛观。三道是苦集谛故。是大智所知法也。瑜伽云。几支苦谛摄。及现识为苦。答二。谓生及老死。问几支苦谛摄。当成为苦。答五。谓识乃至受种子性。问几支集谛摄。答所余支。谓余五因二果。俱是苦谛。惑业五是集谛摄。又成唯识第八云。皆苦谛摄。取蕴性故。五集谛摄。业烦恼性故。此中苦通十二。以是取蕴性故。集唯摄五。

第六分别三际中。亦四门同前。初约经。分别先后际者。此十二支。初二是能引。次五是所引。次三是能生。后二是所生。於中。分别三际。诸圣教中。略有三说。一依此经。开能所引分先后中际。合能所生。总为后际。以行远故开之。生近故合之。二依成唯识论。开能所生。合能所引。是故前十现在。后二未来。以十因二果。分二世故。三生引俱开。如智度论。初二过去。次八现在。后二未来。故成三世。如成唯识等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次三。或同或异。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又由此三际因果轮转。人法二我永无所有。问何故此经不言生老死耶。答略故不说。

二约厌离有为者。论名护过观。谓外人与此缘道理。出三种过。一一切身一时生者。列过名。何以故者。外人自征立过所以。无异者释立过相。以无我异同。何为不得五道之身一时并生。二中列释名征立可知。无作者故者。释立过相。若无我作业。谁受来报。三中别征可知。释中既无有我。谁持是业令夫至果。是故应知。前不受报据前望后说。此中失业据后望前说。此三种下总牒显护。谓过现因别名为异。以此答前三种难故名为答。亦通取下句未果异因云何得有一时生过。又差别因得差别报。云何乃言有不受报。差别之报由异因生。云何得有生业之过。下释文中。先释过去内无明缘行。是见过去者。牒举经文。下释中二句。初明过因能作现二果。由过因说现识等以为当来。此中但从过去因即足。何须彼说现为其当。欲以因果相属防三过故。即是见下释已总结过去是因义。二释现在中。言识乃至见现在者。牒经文。释中二句。初明现由过因。二复能下明过因得现果。现在是彼过去之未来故。云得未来果。三爱取下。释未来中。先牒文。言后有生者释。从爱取等起有生死。名有生也。问前释过现皆二世相对。今解未来。何故不然。

答以彼过现经中自分为两世故。须相属。以成护过。经中自说爱取有三从果。为未来不假论主相属故不论也。言一往定结别前文。以上来所说是一分三世。名一往现数。如是称为定下释展转三世相。生无尽故。云复有彼世生转故也。此说何义下释相护过。有三义。一泛明业不得果。二举经明得。三双结得不。前中先总举。由三义故。令过去业不能得报。一或有未作者。就过去求爱所有等尔时未作故。於现在不得生老死果。本疏云。问观此文意。以说过去无明未作业行。何因乃云爱等未作。

答若无明未作业。何因乃言过去业。三义故不得报。言式有已作未得报者。就现以求爱取有等。虽已作竟。以未熟故。现在不得生老死果。或於此生。若得圣果者。断爱取故。今已熟业。即便燋亡不得报。二是中无明下举经三义得报。谓过去既有无明缘行。故知已作不同爱等现在得识等五果。明知则是业已得果。由现在爱取。无圣道断。令未来生死相续不绝。三是故下双结中。已作是行支。未作是有支。已得果是识支。未得果是生支等。圣人已断凡夫未断下正结。护业既有如是差。何容有一切身一时生过。谓有作未作。何缘一时有得报未得。云何一时有断未断。如何一时。若示下重牒显示。非一切当受者。是前已断也。亦非不受者。是前未断。亦非一时者。显前作未作得未得。若自作下护。第二不受报过。谓自作自受。何不他受以他不作故。三离彼三事护第三失业过。谓由离於三种不得。是故诸业无不得果故。无失业过。下结可知。

三约大悲分别者。菩萨见诸外道行异道求解脱中计无因等。起大悲心。观此缘生。救彼邪见执。论言先中际因者。过去二支是先际与现在识等中际为因。言及中后际因者。中际爱取有与未来后际为因。言中际前后二际故者。於中际内。识等五果分属前果。爱等三因分属后际。既有此因。云何言无。是故结云。若无如是同事。则种种众生果事亦无也。

四约大智分别者。名力无力信入依观。过去二支望现有力。望后无力。爱等三支望后有力。望前无力。又释过二有力。现五无力。现三有力。后二无力。以皆能生为有力。所生为无力。菩萨举此化人令离。入正故。云信入依。菩萨智照故云观也。言先中后化缘者。重释成。先中后是力无力。化缘是信入。谓照三际。以化众生。为种智故。

第七三者聚集中亦四门。初约经。明此有支皆是苦聚。将释三苦因。辨受俱分别。瑜伽云。几果受俱行。谓除二所余。即除受及老死。余十有乐受。以受不与受俱故。老死位中。多无乐故。几苦受俱行。谓即彼及所除中一。即唯除受支。余十一是苦受。几是舍受俱行。如乐受说。以老死位多无容舍故。几不与受俱行。谓所除中一。即受支。以受不与受俱故。成唯识中。亦同此说。次三苦分别有二门。一理实遍通门。如瑜伽中。坏苦摄十支全及受支中一分。谓乐受除受支中苦及老死支苦苦摄。十一支全及受中一分。谓苦受行苦摄苦。摄苦皆是行苦。或有十苦。非二支所摄。谓不苦不乐受。是故行苦通摄十二。成唯识第八同此。二随相增显门。如此经说。谓初五支迁流相显。故称行苦。触受二种触对生苦。故云苦苦。余为坏苦者。但坏乐名坏苦。老死支既无乐可坏。何故名坏者。释曰。坏有二种。一乐坏为苦。望所坏说。二以坏即是苦。故名坏苦。此老死支。能坏生故。属坏苦也。余文可知。

二约厌离有为。论主。世谛观。亦种种中。此当第五。名不厌厌观。谓凡夫不厌。菩萨厌故。云不厌厌。此约粗苦。又二乘不厌。菩萨能厌。此约细苦故。云种种微苦。以分别此等皆苦故。及厌种种粗苦者。二乘所厌。菩萨亦厌。又亦得前细是行苦此粗是彼余二苦故。

三约大悲随顺分别者。愍诸外道。不达真理。求异解脱。真脱有四。举正显邪。一离一切苦相者。涅盘乐德也。二无为相者。是是常德。三离流相者。是净德。四出世相者。是德。涅盘云。於世间法自在远离名为我。言彼诸行苦下辨邪异正。於下四段经文。各配一义。今此当初。言苦事随逐乃至无色有转者。举此三苦。显彼外道求非想等为涅盘者。菩萨观之。皆是十二缘生三苦之法。何有涅盘乐德之义。故顺起悲。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者。此当第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观者。声闻人不觉细者。自谓无苦。名增上慢。然觉粗苦。名非增上慢。举此彼二乘信入大乘缘生微细苦事。菩萨照此故名为观。不如实知下释成慢相。此之一门。前约大悲。以化外道。今就大智。以摄二乘。以文言多意。论重善取故也。

第八因缘生行者。亦四门。初约经文。理实无明望行。无因缘义。而言因缘生行者。有二义。一自种为因。无明为缘。合说故。云因缘。然隐彼亲种。显此胜缘。故云无明因缘。二但彼增上缘。望自增上果。还是亲因。故说无明为引因缘。余亦如是。欲明果不自起要从因。因缘形夺复各无性。是故言因缘生乃显无生。此从顺观逆观一泯非生不生可知。

二约厌离有为中世谛观六门内。此当第六。名深观。此深观中。摄后三门。合成四句。一不自生。二不他生。三不共生。四不无因生。释此四句。诸论不同。略有三说。一约破外道。谓诸法非自性生故。云不自生。二不从梵天自在天等生故。云不他。三亦非劫初极微和合生。故云不共。四不无因生。离因缘外。无别果法故。云不无因生。二约因缘形夺。杂集云。自种有故不从。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非无因。凡诸缘起但亡双苦已为甚深。况总亡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三约缘起无碍门。但因缘生果。因缘相望。各有二义。一全有力。二全无力。谓因望於果。有全不生。缘必全生故。因不生缘生故。二缘望果。亦全不生因必全生故。云缘不生。自因生故。三二力不俱故不共生。四二无力亦不俱故。不无因生。言无明因缘生诸行者。论经云。无明缘行生也。此彰因起果。明非他作。言因缘能生行者。明果由因。显非自作。又以无明是行自因故非他作。亦先无行体。在无明中。后还生行故。非自作。余亦如是。准思之。此门中。论主开为不自不他二句也。

三约大悲分别者。明诸外道求异解脱中。显彼所求非想天等以为涅盘。观之但是有支缘生法。非是无为涅盘常德。是故菩萨随起大悲也。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者。於九门内。以第八第九二门。合为一无始观。远法师云。是真谛观。见法缘集无本性故。名为无始。本疏云。因缘起法。约无元本。依之始起。故云无始。维摩中。依无住本。立一切法。同此也。中际生故后际生者。举法释成。谓此缘生即是不生。故名无始。是谓大智所知之法。

第九生灭系缚者。亦四门。初约经无明缘行是生灭系缚者。谓此十递互相望。顺则相生。逆则相灭。然生与灭。不离有无之缚。若观相生无生。则灭亦无灭。方离於缚。经意在此。文中先明顺观。后无灭下明逆观。可知。

二约厌离有为深观四门中。此是第三不共作。言非二作者。或因为自。以缘为他。或果为自。以因缘为他。此二自他。俱不作故。若自他俱不作。何得为缘生。为释此疑故。云但随顺生。谓随俗说生。理实无生。言无知者。正由因缘互相待故。各无自能可以相共也。岂无成辨果耶。正成辨时即无成辨。故云作时。

三顺大悲分别者。谓诸外道求异解脱。以非想等。为涅盘。菩萨观之。但是有支。非离染缚。失於涅盘真净三德。故生大悲。故云如是复染生缚也。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门无始观中。名随顺缚故。谓生灭唯缚。随顺无本故。

第十无所有尽观中。亦四门。初约经。明此有支虚相既尽随顺无所有缘。至第一义。此显不坏俗而恒真故。云无明因缘诸法行生。是随顺无所有。问无明生行是顺有。何故言顺无所有耶。

答乘诸行次第至此。显无明正生行时即顺无生入理故。问顺观既尔。逆复云何。

答生既性尽。则所有无所有俱离故。云随顺无所有。尽观思之。

二约厌离有为中名第四。非无因作随顺有故。何故经中顺无。论名顺有。释经意。以缘归理说。论意以性从相说。各显义别。不相违也。又论中顺有意。显无生。是故与经意亦不别。下别破无因中。一纵破。谓应常生。二夺破。谓恒不生故。三此非法下呵诘破。谓说无因最大邪见。若尔下结非无因。是名下释讫。总结言相谛者。相是前成答相也。谛是前二谛差别。

三约顺大悲分别者。谓诸外道求异解脱。以为涅盘我德。菩萨愍此顺起大悲。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者。此是第九。名种种观。谓三有总别各多类状。云种种也。随顺下释显其相。此是三有世俗之境。大智照此故。以为门。上来别释十门竟。二如是逆顺下总结十章。既云逆顺十种。明知前十门中。皆有逆顺。前文中有无逆观者。是略故也。一有别行别。二摄归一心。三力用相生。四前后相属。五三道轮还。六三际因果。七三苦过失。八从因无性。九似有若无。十泯同平等。配结前十文皆可见。释不住道行竟。

第三大段。彼果胜中二。先明彼果胜。后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已下。明位果。前中论分为五。一得治行及离障。是前胜慢对治果。二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大悲转增下。得修行胜。是前不住道行果。三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得入下。得三昧胜。望前治胜以说果。谓前修三脱。以说对治。彼治转增故。四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复更下。得不坏心胜。望前离障以说果。由灭障故。三昧之心不可破坏。五佛子菩萨以此心顺佛菩提下。明得自在力胜。谓望前修行心说果法依。前修行上进无碍名自在力。释此五果。即为五段。

就初文中二。无明治胜。后菩萨如是下。显离障。前中三解脱门义。五门分别。一辨体。二释名。三治障。四摄行五差别初体者。以前坏中定教为性。二释名中二。先得名。后释名。前中初通后别。前通者通名解脱。即出离涅盘。门者方便之义。谓此定门。是涅盘前方便故。解脱之门。依主立称。若总言三解脱门。带数释也。后别者。若依萨婆多宗。约四谛苦下空无我行。名空门。灭下四行名无相门。所余十行。名为无愿。依大乘中。遍计所执生法无我名为空。缘此三摩地。名空解脱门。相谓十相。即色声香味触男女生老死等。涅盘无此法相故。名无相。缘此三摩地。名无相解脱门。愿谓求愿。观三界苦。无所愿求。故名无愿。缘此三摩地。名无愿解脱门。具如佛地论说。又智度第六云。知一切地实相毕竟空名空三昧。知是空已。不观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无等。名无作三昧。知一切无有相故。於一切法。不受不着。名无相三昧。复次十八空名空三昧。於种种有中。心不求。名无作三昧。於一切法相。知破坏。不忆念。名无相三昧。此中释名。初从解脱行及坏为名。后二皆据无他受称。余门分别。如别行章。门中二。先总显前十门有支皆有此三空观门。后知无我下正显。显中先明空门。论分有三。初三句明生体空。言知无我者。主寄无故。无人者。人以现住为义。观现住者。不可得故。无寿命者。寿以摄后为义。观从此寿命与后寿命相摄者不可得。二次一句自性空者。此显法体空。三后两句无作者受者者。此显前生法上用空即得。结名可知。二云灭此事下明无相门亦三义。一灭障者。观彼有支自性灭故云灭此事。问此与前无我何别。

答前就诸法以明无我。此中欲遣能取相心故。不同也。二得对治者。论经云。常解脱现前。经云在毕竟解脱也。三相念相不行者。见因缘处。无少法相可生故。云余不相续。远曰。此三中初灭障者。取性心亡。二得理为治。三取相心灭。不见少法生故。离分别取相之心。前灭取性。不同凡夫。今离取相。不同二乘。三知此下明无愿门亦三。一前二则是无愿所依故。云依止。二受不乐有者。显无愿故。云体性。三唯大悲等缘出二乘故。云胜。二明离障初中。初离彼我等。是空门所离也。二离有相者。是无相所离也。三离无相者。是无愿所离故。云离有无相。以不取无相故。说无愿。心无相故。无所愿求。论云。如是次第。於前五地下。举劣显胜。初举五地。显此空门离我之胜。此文是倒。若正应云。以十平等深净心故远离。即远离四地身净我慢。令以深空灭彼二我故。此胜也。二举四地离障。此文中离作者受者胜。三此六地等举此地初十平等处破有无等。显今地满无相无愿。破遣有无。一切蕴尽故。云胜故。

第二明修行胜中二。初正修行。后即得下明修行胜。前中二。初明勇猛修行。后菩萨如是观下明丈夫者修行。言勇猛修行者。初修更绝故。丈夫者修行者。果决修成故。前中二。初修行心。谓以三空。观彼有支。愍诸众生处而不觉故。云悲心转增。由悲增进是利他心。未满菩提等是自利心。下明修行胜中二。先修智不着有为。后他众生下。修悲不住无为。前中亦二。先知。后厌。就知中。烦恼业生合散具阙有增有减。二既知此法有是过患。即生厌离。不应令合故。云我知有为等故。论云知有为法多过。远离生业烦恼等。下修悲化生可知。后文者志修行中。先智。后悲。智中。论名厌对观者。有为名对。见多过观者重释成也。灭对者。明有为性灭故。云无性等。后明修行胜中二。先胜相现前。论云。智及大悲胜随顺者。牒前二行中。各有悲智。能上顺也。依不住道。无碍般若现前者。明依前悲智不住之道。令佛地无碍智光现前。知有为与涅盘平等。解智悲不住。所以不共住者。解不住义。谓智不共有为法住故。云而亦不住等。又悲不共无为法住故。云亦不住其中等。彼助道行不满故者。释不住所为。为满智助道不住有为。功德助道不住无为故。云欲具足等。

第三明三昧胜中二。先明空定。后显余二。前中先举十空上首。后结多门。此中一万。论经名百千万也。前十空中。论摄为四。一观是观解。二不放逸者。依解起行。离过为名。三得增上者。因修成德。得上功德。四因事者。依德起用。三昧是大用本故。故名因事。初中除第四三昧。余五名观。一生空观。二法空观。三合取二空名第一义。四依本识观。二种如来藏中。是空如来藏故。云大空。五观七转识。不离如来藏。和合而起。皆无自性故。云合空。楞伽云。七识亦如是。以俱和合生。又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是也。二不放逸者。分别对修。是自分也。修行无厌足。胜进也。二修满足故云究竟。三得增上功德者。胜德依空。生起现前故。云生空。四因事去余三三昧。一依此空定。令智障净。因是事故。名如实离妄。二依空起悲。不舍众生。是故论经名不舍空。三依空三昧。愿在三有。远离染着。名离分别。然随顺有离不分别。余文可知。

等四得不坏心胜中。十句分二。初一总。深心者。深微难动。论经不坏心者。谓坚固不退。余九为别。一於理信观。二行堪受调。三於深秘密法。心不惊怖。四自分不失。五胜进无歇。六不嫉他德。不破己戒。二行普净故。云广心。七慈普益生。八求上地智。九巧化众生。

第五自在力缘中三。初标举信行满更起进之心。次满足下正显。后佛子菩萨以此下总结。标中。云后更等者。修无厌倦故。正显中。十心分二。初一总。余九别。总中开出故。一下伏力。二解力。三舍小力。四信深力。五摧魔力。六治惑力。七遍治力八巧他力九治障力。并如论显。三结可知。

自下第二明位果中。三果同前。初调柔中三。调柔行内。听受正法。如说行者。论经得三昧慧光。释以得义持能如说行。因事彼者。因彼义持事。是故说此依胜三昧。得奢摩他。是如实三昧。毗婆舍那。是前智慧光明胜行。行已忆持者。能持彼行故。所练净中。云是人乃至明净者。解脱彼障。释所练净。证彼义故。释知佛法藏。释喻中出世间智增上者。显证智体净光明胜者。亦现用胜。以显体。以教智光胜。显证智。亦增上乃至以方便智等。释合喻文。无碍般若是佛智光明也。方便是前不住道智。二释教智净中。前地取月轮喻故小。此地取月光喻。宽大故胜前。随顺四流是魔所引故。云魔道。此名恶魔。是彼魔道。三是名下结说相摄报愿智。准前可知。

自下第三大段。重颂分中三十四颂分五。初二颂颂前十平等法胜慢对治。二次有十一颂。颂不住道行胜。於中。初有一颂。颂初住地心总观缘起。二有二颂。颂初因缘分次第观。三有一颂。颂一心所摄。四有一颂。颂自业差别。五有半颂。颂不相舍离。六有半颂。颂三道不断。七有一颂。颂三苦差别。八有一颂。颂三际差别。九有半颂。颂生灭转观。十有半颂。却颂第八缘起观。十一有一颂。颂随顺无所有尽观。十二有一颂。颂结十门名。三次四颂。颂彼果胜。於中。初二颂。颂前对治胜。次一颂。颂修行胜。次半颂。颂不坏心胜。次半颂。颂自在力胜。四次四颂位果。於中初二颂。颂调柔果。后二颂。颂摄报果。略不颂愿起果。五后一颂。叹胜结说。第六地竟。

第七远行地中。释有二种。一料简。二释文。

前中。略以二门分别。一释名。二来意。

初释名者。略有三种。一约功用尽故为名。摄大乘云。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世亲释云。谓此地中。於功用行。得至究竟。虽一切不动摇。而於无相犹名有行。二约二义。解深密云。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无相邻接。故名远行。本疏云。无缺无间远於前六。邻接净地近后第八。三约三义。成唯识云。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我道故。故名远行地。同十地论释。金光明云。无摄无间无相思惟解脱三昧远修行故。是地清净。无障无碍。名远行地。庄严论云。菩萨七地中近一乘道。名为远行。问谁远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远能去。由此远去故。名远行地。十住论云去三界远。近法王位故身地。仁王经名远达地。於远已达故。

二来意者。今三义。一前寄二乘。今显菩萨。渐次第故。二於无相观前地未纯。今此观进入无相故。三前地功用未满。今此满故。更有诸门分别。如别行章说。

后释文中三分。一赞请分。二尔时金刚藏下正说分。三重颂分。

就初赞请中。十二颂分四。初三颂明供赞。於中。前二天众供宝赞说法主。后一天王香光供佛。二有一颂。天众自庆赞得闻地法。三有六颂。明佛力令天女乐中赞佛。初一述赞所依。后五正显赞词。词中。初一颂明无住行三业。次一明无取行三业。次一兴供三业。梵本中云。由得智慧自在故。剎佛我想皆除灭也。次一二剎三业。后一离过三业。四有二颂。明请法。於中。前一结前供赞生后有欲。后一赞众请说心得愿说有想有欲。

第二正说分中二。先明地行。论分为五。一乐无作行对治分。二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七地已入无量下。彼障对治分。三佛子此菩萨以深智下。发行分。四尔时解脱月问下。前上地胜差别分。五何以故菩萨从初地下。彼果差别分。初云乐等者。前六地中爱着三空名乐无作。此地随有不着於空。故名对治。此是地皆修舍法也。二彼障等者。前加行中。虽治前地乐空之心。以其有量有功用故。即复是障。是故初住地时修无量无功用行。以为对治故。以为名。三发行者。垢障既除。上观俱运故。四前上等者。此地功用过前六地。胜后三地故。五彼果者。地满足故。前发行究竟故名彼果。自下广释。

就前初分内有三。初结前举后劝修趣入。二何等下正显行相。三菩萨以如是下结行功能。

初中二。先总举前地乐无作障。后当修下能治方便者。不舍众生。法无我智对治。摄取增上行。此治无作行中生乐心也。修十种等者。此行修空不滞空。行有不着有。由此能治一向住无作行故。名方便慧。能成此地智故。云殊胜道因也。又此行。於前世出法中最胜。彼皆劣此故云此胜。即初二三地寄配世间。四五六地寄配出世故。

二正显中。先征。后释。释中十行。一一皆是权实发行法无我慧。论中明四种功德。摄十行。为四门。谓初三各别一德。后七合为一德。此中。初句云虽善修空等者。论经大同。但无量与助道稍异尔。此初功德。谓财及身胜因事。随所须随意取得财及身胜因功德集故。言财及身胜因事者。举方便智。谓菩萨无尽财果。无碍身根。由不滞寂福行所成。故说方便。为彼胜因。随所须是财。随意取是身。谓随意受生故。二云虽得诸佛等者。论经云入诸法无我无寿命无众生而不舍。起四无量故。准论。后释与此经异。谓此文意。显证得己身之佛平等三慧。然不碍乐常供佛。论经乃是明护恶行因事。得胜无量修。於众生中。不起妄行。言护恶行因事者。举方便智。谓慈不恼众生。名为护恶。方便与此为因。故名也。以即空而起悲。名不妄行。此是有第二功德也。三入观空等者。此中。先空智。后集福德。论经先起福德。后观无所取。文虽稍异。大意同也。此是第三功德。谓护善根因事。得彼胜因增上故。功德法增上行。以波罗蜜行。谓以方便智。摄护善根。令得生长。故以为因。下明发起胜行。言得彼胜因增上者。牒前起后。言功德增上等者。正显胜相故。云广集等。论主判意。前三句自利行。后七句利他行故。同名摄众生因事。俱以方便智。为摄生因。七中。初一此云虽远离等者。随物受生。次二他令离障下四摄令住善。初中愿力受生作彼上首故。云庄严三界。论经云。庄严三界行故。何故唯作首。以将众生随逐受化故。二毕竟下令离烦恼障。说对治故去。断惑之智。必不见有惑可断也。故毕竟寂灭诸烦恼焰也。正此不见惑。正是断之行相故。断不断不相碍故。言虽也。三虽知诸法如幻等者。令离智障故。四虽知一切国土等。明为物严土集起法会。维摩云。虽知诸佛国及以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众生。同此说也。五知诸佛法身等者。为物现正报三业。先辨自业。法离相何故现色者。为与众生化生福五缘故。一见。二闻。三亲近。四供养。五受法修行故。六知诸佛等者。语业为生转法轮故。七随诸佛等者。意业了差别多时不离一念。然不碍随机种种别说。

三总结胜能。可知。上来释殊胜。下释方便智。论云。此十发起胜行共对者。明共方便智对。谓於空不着名方便智。即空之有名殊胜行。今明释方便智摄取对治者。明不碍空而起有行故。此有行方能对治乐空之心。是为方便智所摄故言摄取。下略举经。初二句以对显。余皆等之也。

第二明彼障对治分中。二种相。一修行无量种。二此无作是念下明修行无功用行。

前中修行无量种者。前乐对治有量为障故。修无量为能治。后修无功用行者。前乐对治作意修习功用为障故。修无功用为能治。先明修无量中二十句。摄为十对。一一对中。皆先明所应境。后明能随行。准论。十对修行。以六句摄。皆云入者。随也。谓能随化者业。随所所化之故。皆云入也。初一对。云众生界诸佛教化等者。是随所作。利益何等众生。谓於无量众生界中。以无量业教化故。此亦总句也。二次一对。云世界网诸佛净土等者。是众生经何处。谓於无量世界中。令依净土行故。三次二对。是以何等智慧。谓一云种种差别法诸佛现觉智。二云劫数诸佛觉了三世智等。谓以无量种种法界智慧觉故。无量劫数通达三世。亦入智慧觉故。四次二对是以何等心。谓一云众生差别信解诸佛乐现种种名色身。二云众生欲乐诸根等诸佛语言等。谓有众生。信种种天。身以随同行。随彼信说故。知过去心习。耎中利根。如应说法故。五次一对。是以何等行。谓云众生种种心行。诸佛了知广大智德随众生心。说对治故。此一或属前三品心内利也。六次三对。是置何等乘。谓一声闻乘中信解。诸佛智通令信解故。二辟支佛中信解。诸佛说甚深智慧门令入故。三诸菩萨方便行。诸佛说大乘集成事。令菩萨入故。谓於三乘中。各随应运置故。

后无功用行中二。先明观解方便。后佛子此菩萨下正显修行。前中亦二。先举修行无量中诸佛无量境界可知。后我迷应下起趣求心。於中。云无分别者。论经云自然。不以分别等。论释云自然者。自性缘无分别故。谓八地已上无功用心。名自然等。以纯任性。能起善行故。名自性。依彼能起佛境势力。是故修习。以分别心。不能亡缘等。照法界不成。要以无分别。不取相故。即无功用也。后正修行中。修习方便慧者。是前十种方便智。何故前以为障。今复为治。谓治障有二种。一染为障净为治。二行生为障。行熟为治。今约后说。以前是创修。励力而起功用。故是障。今此段修纯熟故。是治。此是修学无功用故。不同八地也。安住不动者。行坚不退。不同八地功用不动也。

第三发行分中四。一二行发无间。二常不舍下是信胜。三此菩萨於念念下。能作大义。四佛子此十波罗下明菩提分差别。论主判此大义结文。入菩提分中。似错。所以者何。若此十度菩提分摄。大义亦应名菩提分。俱十度故。虽然且依论主。此四段中。初一自分。后三胜进。初谓内证行熟止观俱现名二行发。外修常续名无间。

前中三。初一念等明二行发现无碍故。论云一念中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行现前故。二行位等明二行无间常起。论云一切行中彼修行时无间不断不息行故。不断者不全停绝故。不息者不暂休癈故。三乃至睡梦等。明离恶住善。

二信胜者。始起信心。於上决定名胜。论云。彼无量智中殊异义庄严相现前专念故。谓於随佛所现应机境。专注故。云常不舍於如是想念。

三能作大义者。依信起行。行有义利。义利胜名大修称作故。於中二。先总标。后何以故下别释。别释中先释能具之智。后所有下释所具十度。前中二。先征。意云十度行广。何故念念中。能得具足。后释中。以大悲为首者。救众生也。修行等者。求菩提也。后别释所求十度中。一念念舍己善根与生名檀度。即此念中能息烦恼。名戒。悲物不损名忍。进求无厌。不起异念。忍法无生。巧起此行。大愿转增。异论不坏。妙达所宜。是故一念起一施时。即具十度。余念相续皆尔。虽前诸地皆欲修此。要到此地。最胜成就。论释后四度。释方便中。云起无量智事者。释方便体相。以是下释方便功能。谓以方便。能起施等无量行时。能以愿力具足摄故。二起上上智者。释愿体相。以是下释愿功能。谓以愿功能。能起上上智。以此智。能起彼施等。令上上行生。皆摄取殊胜故。三魔等不坏。显力体相。以是能离施等障者。是力功能。四如实前法者。显智体相。以是下明智功能。谓由智力。显施等差别。以化众生故也。

四菩提分差别中四。一依大乘行。谓十度自利故。二依他众生者。谓四摄摄生故。上二明摄善行。下二明离过行。三依烦恼障净。谓住菩提分法。以般若观。修三解脱门。照於障理。净烦恼障。净障苦果。此净烦恼障因缘。都名四家。亦名四持。四别名者。谓般若二谛舍烦恼苦清净家者。各住分位义故。亦名持。住持自分不相离故。四依智障清净。谓依一切菩提分法。於念中。具足修故。

第四明前上地胜差别分中二。初明六地。后明胜三地。

就前中二。先问。后答。答中先总。后别。总中先标。次何以故下释。谓既诸地齐具菩提分法。何故此地独名为胜。下释中以此地中功用行满故。云功行具足能入第八无功用道。论经云得入智慧神通行。旧经入智慧神通道。今此经云得入智慧自在行。行与道俱是因义。自在与神通名用有殊皆无违也。智慧是八地证智因行等名即是此地也。下别释胜相中。论主先总问起云。何此地中方便行满足者。方便行是功用行。彼余下更起殊胜行。举此第七。是故下结胜劣。初地愿力缘遍满真如。名为大法。二地戒除以恶。三地求於佛慧。以益生。名转增得。四地智光名得法明。四地入出世道。五地还能随世。六地入深缘起。上六各是一行中具一切。今此地中一切中具一切故。过别也。论中下地上等。是结前也。云何下生起后。彼修行下略显智方便。是前方便慧。菩提分是前所起菩提分行。於此地中。功用行满。总结满也。

二何以故下正显胜。后地前中二。先明此胜过。后解脱月下因辨诸地染净之义。前中先征。意云既言此地菩提分胜。故得名胜此胜前。后有何业用下释中。先法。次喻。后合。初中慧所行道是发行之道。以此力下正显胜相。谓以此势力。令八地已上任运之行自然成。更无加行。二世界者。无功用位。如净世界有功用位。如染世界隔位难超故。以此喻。又前六地喻染界。后三地喻净剎。喻第七地。名染净位。以能超染。到此净处。既染由此越。净由此到。是故此地极为安胜。合中云行杂道者。是染净道故。论经名染净世界也。

后因辨诸地染净义中。先问。后金刚藏言下答。答中二。先通明诸染净之相。后佛子此第七地无超下。别明此地染净相。前中有法喻合。法中先总标。次征责。云前言是流。今复云净。此有何义。下释。以回向菩提。名离烦恼业。论中二句释一向菩提大心故名离染业。二随道行。如是深心故。名离烦恼。喻中二。先举轮王。喻於七地未名纯净。后举梵王。喻后三地乃名为净。合轮王中五句。一菩萨亦如是。以合轮王。二始从等合乘象。三知法等合知贫者。四不为等合而不为等。五然未名超烦恼行等。合然未名超过人等。合梵王喻。准释可知。后别明此地染净相中二。初明此地离障胜前故。云过多贫等。后住此地下明此形前望后。得名不定。以不能常在纯无漏观。是故出观求佛。以为烦恼故。

第五彼果分。亦名发行果。於中二。先明彼果分。后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下。明位果。

前中理实此果通前诸分。以彼发行是正地体故。名彼果。於中。论分为四。一业清净。是前彼障对谓果。二佛子菩萨住此地入下。明得胜三昧。是发行果。三是菩萨得此三昧善治下。明过地。是前上地胜果。四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何地来下。明得胜行。是前乐无作作对治果。以彼方便。及起胜行。满足在此故。初中四。一戒净有二种。一就具明戒故。言以深净心等。二待行明戒。谓断恶修善故。云所有一切不善等。二世间所有下明世间智清净胜。三於三千下明自身胜。论云心行二平等无与等者者。谓深心及妙行为二也。四诸禅下明得胜力得禅等。现前胜者。略释。谓等取神通等。禅是四禅。定是灭定故。云寂灭等行。故云灭定。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谓作意专注唯在定。心。不同等持通於五识。谓定位身心安和平等名等。此由定力。令身心至此等位。又等义如前。由於加行。伏沉掉力。令身心至此等位故。名等至。神通依根本定起故。云等至神通也。

二明得胜三昧中二。先别列十门。后总结多类。前中。先五起解分别。后五成行分别。前五中。一依未之义伏心令观。二依己之义。重更审思上二知理法。三依义持力。一句无量义进益心慧。四由文持力。依一义。说无量名故。能分别义也。上二知教法。五依通一切五明处智。此知事法故。云如实分别。后五中。初一烦恼障净显其行深。后四智障净显其行广。初中以真如观坚固不坏故。治惑障。后四谓智障中。一胜功德障者。谓不能发起智通胜德故。以为障。对治可知。二不能具起无碍法界自在业行故。以为障。依定起此故。以为治。三前深上佛法怯弱障者。谓如来所说深玄之法。情碍不入故。以为障。对治可知。四不住行障者。不能寂用无碍俱行故。以为障。对治中皆二种生死向无住涅盘故。结可知。

三明过地中三。初行修善巧过。二佛子菩萨住此地善净无量下。明作业广大过。二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得甚深下。明行修胜业过。初中四句。一巧智。二深悲。三过声闻等。对下彰出。四趣佛智对上彰入。谓能入八地已上法流水中。止观俱现。任运流注。入佛果海故。二作业广大中二。先正显过相。后解脱月下彰过分齐。前中亦二。先对下彰出过二业故。后得无生下对上明入。前中。论云无量三业无相行。论云入定远离相无量。声闻缘觉亦有净业远离相。然无量不能利益一切众生故。此释过二乘。后次此无量胜余下地者。此显过於六地等。后对下明入。云得无生忍等者。得八地无生忍光明相故。能照明也。后彰过分齐中。先问。后答。问中脱月将后同前难。刚藏简后异前答。答中法喻合。法中二。先彼超过是纵也。后然但下夺也。夺中先简非。后今第下显是。论云方便行尽念观住故者。方便慧及殊胜行满足名尽。於上境界。念观相应。名为位。合中。求大法者。求佛身所得法。二乘无心求。此故超也。三行修胜入过中。云甚深名远入故者。能上入故远离。名彼障灭者离前障故。无行者。彼余出世间地。不能行故。言身口等者。论云。声闻辟支佛虽离彼。相业不如是。得少为足。不求上行故。谓二乘虽亦离相业用。不如菩萨。以少为足。不求上故。虽行实际等是双行果过二乘地也。

四明得胜行中二。先明三摩钵底胜行。谓在空不住故。后佛子此菩萨得如是下。明发起胜行。谓起殊胜行故。前中先问。后答。答中。从六地等。明得法分齐。生住此地等。辨胜过劣。於中有法喻合。法中。先总明得而不证。后此菩萨下别显。以不舍众生。即寂起用故。云成就不思心等。喻合知。具释灭定。如后十通品第十通中。

后发起胜行中。十句分二。初一句明能发起缘。为后九行所依。亦名为总。后九行是所发起行。为其能依。亦名为别。谓由定慧力。而得善巧。於生死涅盘等真俗界。俱无住着故。皆言虽。虽者即是非一向义。亦名权实发行义。以此言之。十句共是一向一义也。然论中。摄此十句为八者。以后三句。合为一故。八种行共对治摄者。谓此八行皆共所治俱而不污。又障能治俱而常立。如示现生死而恒住涅盘等。以能所治俱故。名共对治。二门互收故。后云摄初中三昧智力是能发起。虽现下是所发起行。二既现世间。以何等身。谓上首之身。方摄生故。三既处世间。何得不染。谓以愿力取有故。四处世不染者。与世逈异。作不染耶。释云。不尔示有妻子。名家不断。在斯炽然。而不为烧。五不唯同凡而行摄化。亦得能转二乘上入佛智。故名入行。六示资生行。谓饮食资身睡眠长养皆顺生是魔境界。七示有衰退老病死三是魔所行。上二转魔行。八转行者。转诸凡夫烦恼之行。所转烦恼。不出三种。谓见爱无明故。有三句。初化转见。谓外道着见名为见贪化。离名转。转亦灭义。二化转无明。谓智不能达世及出世。名障碍化。三令离为转。三化转贪结。菩萨现受胜妙乐具。过天龙等。受而不着。为令觉之生尊重。以即便令彼舍贪五欲故。名摄取。转彼贪心。又此三亦是菩萨自行。常正欲明菩萨处邪恒正。居碍不碍。在贪不贪。俱名转也。

自下第二明位果中三果科释同前。练行中云护持正法。论云。於三千界得为大师。故能护法。次二句释师义。方便行满者。功用行终自行胜故。守护上首利他行胜。故堪为师。所练净中。云利益众生法忍清净者。法忍转显也。此地释名应知者。谓利生是有中殊胜行。法忍是空中方便起。此二发行。名善修无相行。言善根胜者。修行功用尽至故名远行。言尽至者。是功用毕极故。喻中众宝严金者。亦显一切菩提分法方便行功用满足故。释教起净中。日光如前地说者。前地取日光胜月轮。今取日光。不取轮义。同前地月光故。指彼也。此地胜者。日胜月故。余文准释。

第三大段。重颂分中。此一颂分七。初四颂颂十妙行乐无作行对治。於中。第二颂虽等如来者。梵本云。虽行平等勤供佛。次云虽观等者。梵本云。虽了法空福无厌。二次二颂颂彼障对治分中无量行。略不颂无功用行。三次三颂颂发行无间分。於中。第二颂内斯字。梵本是为字。即字是是字。四次五颂颂上地胜分。於中。初颂云攀缘者。梵本云缘念。五次三颂半颂发行果。於中。第二颂。云菩萨等者。准梵本。应云智者住。於第七地。超过声闻缘觉行昔愿利物。今智成辨。如王子力具足。次颂云成就等者。梵本云得甚深法又进行。六次二颂半颂住果。七末后一颂叹胜结说。第七地释竟。

第八地中二。先义料简。后正释文。

前中。略以二门分别。一释名。二来意。

前中二。先得名。后释名。得名中三。一摄论云。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名不动地。无性释云。第七地中。行动相不动。今此地中行相俱不动。世亲同此。金光明云。无相正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故名不动。成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解深密云。由於无相。得无功用。於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故。名不动。十住论云。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动其愿。故名不动。后释者。摄论有二义。一无他受摄无彼功用故。二有财释。谓功用是所有。不为彼动故。余多同此。

二来意者有三。一寄世出世。谓初三地直寄显世间。四五六地寄出世间。从彼此已去寄出出世间故。二行用差别。谓前地虽纯无相观。然有功用作意现前。此地任运不待加行故。三分段变易有差别故。若广分别。如别行章。

后正释文中有三分。

初赞请分中。有十二颂分二。初三颂天王天众庆法兴供。次九颂天女歌乐赞德供养。於中分四。初一颂经家标能所供赞。次一颂佛力令乐音说法。次六正显法词。於中。一小处有多佛。二小中有多剎。三小处有多众生。四於前第二颂多剎中有佛为能化。五於前多剎中有生为所化。六神力化。末后一颂经家述众闻乐音法已嘿住欲听后地。后一颂上首赞众请法。

第二正说分中二。先明地行。论分为七。后佛子菩萨住此不动已下。明位果。前中七者。一总明作集地分。二入一切法本来无生下净忍分。三佛子菩萨成就此忍下得胜行分。四佛子界住此第八地以大下。明净佛国土三世间自在行分。五佛子菩萨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下明自在分。六此菩萨如是入已下明大胜分。七佛子此菩萨智地名下明释名分。就七分中。初二是趣地方便。谓前是远方便。总前七地。作起此地集成方便故。彼是近方便。前地所得无生忍光明至此。修熟令深净故。第三是初住地行。依前净忍发起胜修故。第四是正住地。初依前胜行。更起净修佛国土行。第五是正住地满。由净土行。成德无碍。第六是地满行。此地望前。通皆是胜。今复地满足。胜中之胜。故云大胜。第七约德显名。德通始终。释在地满。就初分中。总摄七以为二相。诸地通行名为同相。诸地异修名为别相。同中三句。妙行慧者。是证道。谓二无我上上证故。从初地来。证二无我。转胜至此。故云上上。二方便道净者。是不住道清净。谓悲智俱游。无偏住着。三善集助道法者。彼方便智行摄满足助菩提分法。谓行是前证方便。智是前不住。彼二所摄助道之法。下明别相有七。一初地十大愿能令心住。二地中行十善等行。是佛力护也。三地中厌得不退禅定等者。等取神通无量等。名自善根力也。得通达故。名得力也。四地中所说十种法起教化众生前者。论中名智障净胜也。念通达佛法者。释此同彼。谓彼十法智此名佛法。五地中十种深净心平等。名直深心。六地中前大悲为首。及大悲增上也。观因缘集。是大悲满足。亦是举成观法成就福智。释此同彼。七地二句。初是前空中方便智。有中殊胜行。言不舍众生者。释彼同此。谓大悲等。二以无量众生界故。入无量智道。是前十种无量也。何故前六各唯一句。此第七地有二句耶。释云。以是近方便。或可但求於理。语言多少。不烦问答。问何故於此。总集前地。

答圣教中。其例有四种。一十住初总集十信。如本业经说。此约成位不成位分际故。二初地加行。总摄地前。如前回向品说。此据此证分际故。三第八地初总集前七地功行。如此义说。此就功用无功用分际故。四第十地初总集前九。如下说。此约因位成满。总摄前因分际故。又初约十千劫满。二约初祇满。三约二祇满。四约三祇满。故有此说。

第二净忍分中。文有三。初十句正明无生忍。次四句明众生忍净。后一句结忍入位。论中。但释前二。摄为四种。一破相。二破性。三因泯。四果离。又前二破相入如。后二证实舍相。又约寄法。初一加行。次一在正体。后一在后得。其数差别。一种通始终。佛法论三性品云。如经中说。若人既得无生法忍。则不退堕。此云何成立者。由三性故。则得成立如来。为约分别性故说本来无生忍。约依他性。说自性无生忍。约真实性故说垢苦本性无生忍。就初事无生中。论摄为七。初四明不增。后三明不减。即是无增减法界。四中第一立七实。对治此实。以显无生。一入一切法本来无生者。对治计净分法中本有实。谓计自性住性。为有为事物故。二无起者。对治新新生实。谓斗习所成性为实故。三无相者。治计前二性所生行相故。四无成者。治计后际实。谓於佛果。计后际出缠故。无实缠可出故。无成佛也。五无坏者。治计先际实染分中烦恼故。对佛果后际说。佛凡夫时实有惑本净先坏故。论经云不失失坏。义不相违。六无尽者。治尽诸众生实向涅盘故。般若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入无余涅盘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七无转者。治杂染实净分中。谓修法中。背染向净。来实无来。论经云不行行。与转义不相违。第二自性无生中。云无性为性者。是法无我。自体无性故。论经云。非有有性。文异义同。论云彼观事故等者。明理不无。谓前诸地诸观事故。亦是此地所忍法故。不得言无。下明理不二。谓非事外故名不二。同上文。有不二不尽。第三数差别无生中云。初中后际皆悉平等者。谓於三时中。染净法不增减故。第四作业差别无生中。云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者。谓於真如中净无净分别佛智故。如是下总结十句释无生忍。次释四句无生忍净者。一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者。一切有二种。一离报心境想分别故。云现行远离等。二离方便心境想分别故。云摄受分别性相故。想者远离障法想。非无作法想者。简无滥也。彼治想。於下地中。有三种胜事。一无所取着者。谓无功用自然行故。云无所取着。谓於上佛果。不待起贪求。任运起行故。二遍一切法相者。显能治广故。云犹如虚空入一切法。三入真如不动自然行故者。显治深也。故云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此入一切位四字。论通前后句。共用应知。

第三明得胜行分中二。初明深行胜。谓对别彰出。二佛子此地菩萨下明发起胜。谓对后障入。

前中二。先总明深行。谓此位行玄奥故。下别有七相。从为三。初三一分。明此地中境分殊绝。次二一分明此地中正行广大。后二一分。明此地中离障寂灭。喻中有三。从后向前。喻此三分七中。一难入深故。名深行菩萨。二同行深。诸净地菩萨同故。谓纯无漏位名为净地。与此位人同故。云难可知差别。如麦在麦聚中不测无差别故。论经名无能分别。三境界深。能取可取不现前故。云离一切相等。言护一切障想者。防护一切障法之想。为简持法想故。名离执着。四修行深。自利利他广大故。云无量无边。五不退深。谓彼二乘不能形夺坏其胜故。云一切声闻等。六离障深。谓离功用障故。云离法喧诤。七对治现前。谓能治之常现在前故。云寂灭现前。下释三喻。喻前所说灭尽。喻中示彼行寂灭故者。释显喻意。释喻中。云无彼依止故者。谓灭尽定中心王不行想等心数无所依故。亦不行也。此亦傍显菩萨灭定与此差别。以得无功用自然行者。释勤方便。三业行息灭故。论经报行成有二释。一约教道故。云得彼相违法。二约证道故。云善住阿赖耶真如法中者。谓本识有二分。凡时住妄染分。今此住真净分。若至佛地。唯住真如。不云梨耶真如。今此为有变易报在。是故双举释。第二梦窹喻中。示此行护彼过想。有正智想者。如从梦窹。虽无梦想。而有窹想。所喻如是。虽舍前地妄修过想。非无此地正智之想。言此行寂灭者。显此正智即用常寂故不同。别显此深行故。是中依下重分别。依清净世间涅盘。二心不行者。此释经中二行相。行悉不现前。谓梦中度河。此岸喻世间。彼岸喻涅盘。既觉窹已。此彼已名依清净故。云二行不现前。释第三生梵天喻中。云如生梵世。六结不行下地心。一向不行得报地故者。对此彰得说离胜。结明喻意。下重分中。顺行是世间心。不顺行是出世间心故。名二分也。心等者。举心。等取意之与识及忆想等。即是顺行。佛等者。举佛。等取菩提涅盘等。即是不顺行也。就不顺行分中。更开三门。经中但就大乘。论主对辨大小。一言差别者。非是大小不同。但是大小乘中生法两异。二言大小乘中众生生法差别。非生法异名差别。明此大小乘中生生行自异法法自别。三言无学学行差别者。就小乘中。辨人差别。非学无学不同。但学学不同。无学亦尔。上开门竟。佛等涅盘差别说者。举经对显。谓菩萨心是第一句等取中间二句。涅盘是第四句。应知何故世间行中而不开异。出世行中开此差别。以出世是大人所求。恐有染取。故委释令离。下释显中。先释顺行。后释不顺行。中言大小差别。是总举。下别中大小同。佛菩萨是人。涅盘是法。小乘中涅盘是法。罗汉是人。二释人法各差别。小乘罗汉者。如毗昙中。六种不同。谓退思护住胜进不动。成实有九。广说如彼。

二明发起胜中二。先明本愿力住诸佛劝发。后若诸佛不与下明劝利益。

前中二。初本愿住。后诸佛世尊下明劝发。

前中本愿力故者。释住地所由。准论经云。本愿力住故。谓从前地来。同求此地无生忍门。名为本愿。得己心息。故名为住。然住义释有二门。一显义。二说意。前中明诸菩萨住与不住。泛释有四。一观入分别。谓初时不住。终则乐住。从前地来。求趣无生。以未得故。是以不住。今既得乐之故住。二起用分别。谓初时乐住。终则不住。今此地中。初得无生乐寂故住。后以佛劝发起胜行。所以不住。三就寂分别初终常住。谓佛菩萨随所证入。无暂时舍。四起用分别。谓诸佛菩萨。一切不住。常随世间。利益众生。今此文中。约后二说。二明说住意。亦有四义。一为渐悟菩萨有寂习故云。本愿力住。二为引定性二乘。明菩萨此地大寂灭处。犹有观起。况彼所得。岂无究竟。三为显此地甚深玄奥。难舍故住。四但有此深奥法流之处。必有诸佛。作七劝指。是故无有一人坠堕。

后明劝发中三。一总劝。二作如是下别劝。三佛子诸佛世尊下结劝。

初中法流门中者。在无生忍。不起功用。任运起行。趣於佛果。如大河水不待人力流趣大海。何不前地与智。以得法未深故。何不后地与。以依此劝发修不住故。何故唯与智。理实通与余行。以智是行主故。何故在此位与。以此忍门摄德本故。下文云。亦莫舍此忍门。依此力能成大行故。何故与如来智。以约果说故。

后别劝中二。先叹所得第一是上法。后然善男下明所未得劝令修习。於中七劝摄为二。前六举多未作。转其住心。后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凡劝如是。前六中摄为三对自利利他。初对中。一明自总未成。后一所成未出。第二对中。一化愿未满。后一身得未胜。第三对中。一明化业未广。后一明自得法未穷。

初中句别有三。初举力等彰其未得。二为得正劝修习。论云不得修。释此句。三亦莫舍等。明起行所依。论云若不舍此等。明反释可知。依彼有力能作者。顺释。

第二劝中云汝虽得此等。明自所得。然诸凡夫下明他未出。於中亦三。初就凡夫。总劝名依彼众生无利益事。二种种烦恼下显其过失。谓在家去种种烦恼觉观侵害恒现行故。三汝当愍念等结劝。

第三劝中二。初总。后别。总云汝当忆念者。追忆明记本发誓愿故。别中显本誓愿。有二种。一普大等欲利益众生。是广心愿下化有情故。二皆令得等。令得不思议智。是大心愿。上求佛慧。论中伏愿化生。释上句。智行广释下句。能转者。依前二义劝持。名依名转。

第四劝中三句。初此诸法法性等。举所得理法尔常事。不令将为奇生於乐着。二诸佛不以等。明上未得於佛。谓佛具大用。非唯寂灭。三一切二乘等者。明下同二乘。谓定性住寂舍离益生。此为抑挫之言。论云不共义者。释第二句。功行疲者。释第三句。有此二过。名为彼垢。依此劝转。名依名转。

第五劝中二。初云汝观等者。举佛六种化业。后汝今宜应下结劝起修。论中牒举经文。彼佛法成就有力者。彼身等佛法修成之时。明此有能化众生力。言示现依利益众生者。辨定其行。谓其六法皆依利他而说。次此利益众生事下广释六种皆为化生。於中。摄伏者。谓善者以光摄之。恶者以轮伏之。谓三轮也。二如来作无量下释结劝起修之文。

第六劝中亦三。初云汝今适得等明所得劝之令起。论中三种。谓入作转。入是所入法门。作是法门业用。转是业用不断。余准知。

第七劝中明少所作在增其心。於中三。初举三种无量。次悉应下劝通达。论云少作去。望佛果不远。故云少在。随所见等。释三无量也。少观即成。释如实通达。以此增其者心故云转也。

后佛子诸佛世尊下结劝。自下第二明劝利益中二。先对上本愿住彰不劝之损。论释即入涅盘者。又云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门等者。此释经意。谓举此灭为显佛与智故。二以诸佛下对上佛劝彰劝之益。於中有法喻合。法中亦三。初明佛与智者。论释彼行中摄功德因缘者。明与智所依。谓彼发起行之无生法忍。摄功德同最胜故。佛与智也。同作教授说者。正解与智。诸佛共劝。名同教授。二於一念下明由劝故起行速疾。三何以故下问答辨释。谓向前二大阿僧祇所修。比此一念所起之行不及者何。下释中。先以一身等。明知不及。今此无量者辨过前。问前初地百身二地千身。何故言一。

答实报唯一变化百等故非实也。於中十一句。初无量身者。一切菩萨信解。如自身故者。胜解力故。以身身合同一切菩萨身故。是故一切所修是自修也。此是同体智力。又释以胜解力。令自身无量如一切菩萨所量分齐等。此岂非是变化耶。释以此菩萨既不出观。即摄法界。而起身云。实德非化。此是文意。音声等类身。应知。言此十句。一依化众生者。十中初六利他。二依助道者。次二句自利行。三依障净者。明后二句德用净。应知十句有此三义。下别显之。随身住者。是无量身。谓随住法。当现彼身。如观世音住大悲身等。二随说者。是无量声。谓随所说法音声亦多。三随依起多随所知故。四随所取生者。多生形类异。此是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五随何国土者。多得国。六得教化众生多化众生。次释二句明德用净。一神通障净。二无量大会。明正觉障净。以於大会知根说法等故。言此一切处随顺无量身口意业等。此释结文。无间不断释不动义。二释喻中。中船行疾应知因缘胜者。显疾所因。以无生忍是行胜因。令行疾。三善集下释合文。善集等是前七地中所修行助发於此。故曰资粮。余文可知。

第四净佛国土分中。有三自在行。一器世间自在行。二佛子此菩萨随诸下明众生世间自在行。三佛子此菩萨远虽下明智正觉世间自在行。初是化处。二是所化。三是能化。具后二净方净土。於此三种。知化无碍故名自在。

就初中二。先总标举。后所谓下别显。

前中云大方便善巧智者。是此地无功用智因也。所起等者。此地智也。观者智用也。等一切等者。即器等。是佛所行境故。

后别显中。论分为五。第一所谓观世间成等。是随心所欲彼能现及不现。此有二义。一於此世界。随自己心。欲知即知。二随众生心。欲知即知。此是智自在也。彼能现及不现者。是通自在。此亦二义。一能现是成不现是坏。二能现是能坏不现反上。由此业下明随何欲彼能现。谓随何业成及坏。即知能现同前。业集故成。业尽故坏。智能彼知故。云业集尽智。三几时成等下明随时欲。彼即时现故。谓随世间几成坏。成住坏住即能随现及知。智能随知故。云皆如实知。论释名随世间成坏智。四又前地界下。明随广狭欲彼能现故者。於中二。先明外四大差相。后随何下通显内外。前中后二。先粗。后知微下明细。前中四相。初三名境界相后一名起相。前中一小相者。非定地故谓欲界所知境狭故。二大相者。定地故。谓上二界所知境广故。三无量相者。谓佛所知境。无限量故。上三俱约所缘分齐。同名境界。知彼之智。名境界智。后一差别相者。谓自相同相互望别故。自相者。谓四大色。是变碍为相故。同相者。诸有为法。同一无常故。空相故。同亦名共。知此相之智。名为相智。后明细中。细是小相。差别同前。余二相略而不说。并准前知。后通内外中三。初总标。二随何下别辨。三知众生身下逐难重释。初中云随何者。通相之言。不定方所故。於中二种尘聚者。尘集成事物故。差别者。不集别住故。二别辨中三。一显知差别尘聚尘。二显内大尘。三显前内外所依世界尘。三逐难重释者。谓前略标众生身言。今此广显故。於中二。先显大小身尘。后辨六趣尘数。此中大身小身者。论经名粗身细身。此是三界差别。论云。身粗细者。色粗。无色细。色中欲界粗。色界细故。云如是次第。准此文。大乘宗。无色界中。亦有微尘。此乃定自在生色。以知六道身微尘成者。以假想慧。分折所成显尘。无实性故。第五又知欲界下明随心几许欲。於中三。一知三界成坏。二知欲界下知大小等相。三佛子此菩萨后起下。知众生随之现化。初知成坏者。如俱舍世品中说。可知。后二。论释云。欲界等境界智相。智者亦开二门。举欲界等取上二界。於此三界知事分齐境界。智知法分齐。名相智。知三界小相等者。谓欲界人境界名小相。天境界名大相。色界初禅有觉有观。中间禅唯觉无观。名小相。二禅已上无觉无观名大相。言无色界佛法中等者。为简外道。彼将无想天报。为得涅盘故。云佛法中凡夫境小相。声闻菩萨大相。一切三界是佛所知境。宽广故。云无量相差别相。结准前复可知。三知众生随之现化中三。初众生。二随其所应下随知现化。三此菩萨下起化自在。论释。初中先牒文。善知身不同。总释所知众生。方便等者释现化巧同彼生也。异生同生差别应知者。是所现同类身也。诸佛国土下。彼处处去身体示现者。释起化自在身遍三千界等。法喻合可知。

第二明众生自在行中三。一总明自。二所谓下别显自在。三佛子如是下总结自在。论云彼调伏自在者。是总释其相。以此菩萨调众生中得自在故。能作种种方便。言彼行化众生者。此释经中随众生信解於大会现皆往示现。名行化生。言身自同事。释别文同化同物身。谓菩萨自身随众生心。以自己身。同形事故。云身心自同事也。言身心等示现者。此释经中化物。应以菩萨随身随众生心称机而现。名为等分。如云等分烦恼称境起故。此中称所化。现於世。出形类。且略显一十九种。若尽菩萨化力分齐。其类无边故。下文云此菩萨能放光明。照百万佛剎微尘数世界。令诸众生灭烦恼火而得清凉故。

第三明智正觉世间自在行中有二。初明第一义谛智。后佛子此菩萨下明世谛智。

前中远离一切身想分别者。於身取相之分别。悉远离故。住於平等者。显得身平等。於自他身不见二故。谓己身为自。十身为他。照同一性。故不分别。何故说此。欲显法身相作所由故。此不同二乘第一义谛智。以二乘第一义谛智。不知无差别身即差别身差别身即无差别身胜义世俗不一异故。菩萨久修此观。观得成就。三昧通明总持不思解脱。能以诸身相作无碍。

后明世谛智中三。一列所知十身。二此菩萨知下明法身相作。三此菩萨知众生业下广显十身义。初中。十身内初三是染分。次六是净分。后一是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法界中分别为十故。论重分别中染分三身内。云彼二生因业烦恼者。是第三业报身。显前二身生起之时因烦恼业故名为报。言是染分者。结其三身也。次明净分中。云三乘净者。声闻乃至如来四身也。此三乘随何智者。举智身。随何法者。举法身。是彼能知及所知法彼显示者。结上六种是净分。虚空非前二相故。名不二分。二诸身相作中。以十身及此地菩萨自身。转次互作计十一身。有十一翻。合起一百十一身。今文家略示四翻。余可思准。四翻。谓一以十中初身为首。作自身。及作余九。二以国土为首。作自及余九。三以业报身为首。作身身。及作余九。四越第十虚空身。以自身为首。作众生身。及作余九。其相作义。广如悬谈第九门显义中说。论云以众生身作自身者。彼自在中所作摄取行故。种种示现者。谓起正觉中。作摄他行。法身相作名种种示现。皆随物心现也。三广显十身义中。初释众生身内五句。一业。二生。三烦恼。此三亦名杂染。四色。五无色界差别。二国土身有十相。论云千等者。千是小千。等是等中大二界。即初三相。谓小相。大相。无量。如次应知。净不净差别者。释染净相。广等释余。指同初地。然有异前。须此会释。谓云普入者。入是趣入。意彰入剎。由路普是都言欲显诸剎趣入。方网者。十方诸剎。如因陀罗网故。次四身假名差别者。论云自相差别假名分别无我人故。谓诸身各各当体名自相。而假名义齐名同相。若就人说假。佛身之处何不说耶。以佛胜德超余人故。七如来身自有十身。一菩提身。示成正觉故。二愿身者。愿生兜率故。三化身者。所有佛应化故。四力持者。自身舍利住持故。五相好庄严身者。所有实报身故。六威势身者。所有光明摄伏众生故。七意生身者。所有同不同世间出世间心得自在解脱故。谓随意现生示同世间故名同。理实出世故名不同。次释所由。云以於出世自在解脱故能现同。以於世间自在解脱。能示不同。八福德身者。所有不共能作广大利益因故。谓福超凡小。名不共。因此大福。广现无量身财等相。广摄众生。九法身者。所有如来无漏果故。谓诸佛断德名无漏界。即十佛中涅盘佛。又是如来内证法身。名无漏界。十智身者。谓佛所有无障碍智故。此智能作一切事。彼事差别。皆悉能知。谓能作一切。释无障碍义。彼事下结能知。八智身者。论经有八释。初二句三慧分别。一思量者。闻思慧。二善如实观相是修慧。三果行所摄者。因果分别所得名彼因名行。四世出世者。就位分别。道前名世。见道已上名出世。五三乘者。大小分别。六共不共者。粗细分别。粗则因修。细则唯大。七乘不乘者。种性分别。已习三乘种性名乘。未习非乘。八学无学者。约修分别。习求名学。果极无学。第九法身者。有五句。一平等相者。无量法门明等一法身故。谓佛无量法明同一法身。故云平等。此是理法。二不坏相者。如闻取故。此是教法中实教。称理而闻。故云如闻。三随时随俗假名差别相者。谓随所化根性。相应时。说差别故。随彼世俗言音所宜。差别说故。四众生非众生者。谓有根性堪可授法名众生。不堪授法。同於木石。名非众生。五知三宝者。名知第一相。谓三宝殊胜故。十虚空身有六句。一无量相者。广大无限故。二周遍相者。周匝遍满色法故。三无形相者。不可见故。四无相者。一切处同故。五无边相者。无初际后际故。六显现色身相者。能通容受相因色彼分别。谓因於色显空。成此处彼处等差别故。

第五自在分中二。先牒前。亦是显得此自在所因。后得命下正明自在。於中十自在义。六门分别。一释名。二辨体。三对治。四行相。五显因。六问答。初中二。先总。后别。总名十自在者。谓於命等十种。随应转变之力。在自。不在於他。此即在之自故。是依主释。都云十自在。带数释也。后别中。一命者。谓随悲愿力住寿分位非随业转故。又能令寿随所欲乐尔许时住故。二心者。证智定故。又随所乐。於诸三昧。入出无碍故。三财者。资用无限故。又令净土庄严及变化财宝随应现故。四业者。造净因故。五生者。随益物处受报故。六愿者。随所希求必称遂故。七解者。於所缘境得决定故。又随自胜解转大地等为金银等故。八如意者。随心现通故。现神摄化有情皆遂故。九智者。随应成正觉故。又於法义训释言词无滞辨说圆满究竟故。十法者。随宜宣教无障[得-彳]故。又以无量种名句文身。建立素怛缆等无上教法。随其所应故。上十种名。有其通别。若直云命以等。即为别名。自在之目。是其通称。十中唯如意一名。是有财释。谓如所意乐故。所余之名皆一字故。非六释摄。若依通称。皆依主释。谓命之自在。乃至法之自在故。依摄大乘两家释论。并云忍为胜解因。精进为愿因。即合解是第六愿是第七。今此第八地中。经本。乃愿在第六。解在第七。此回文者误也。又第九第十。唯此第八地。云第九是智。第十是法。离世间品及十地论等。皆云第九是法。第十是智。其因既同。是般若於义者无违也。又解是胜解。广略可知。十地论名信解者。亦胜解也。以胜解是信深忍故。又此第八自在名如意。余处皆神力。世亲释云。神力者五通所摄。准无违。余门分别。具如别章。

第六明大胜分中二。初牒前。亦是显得大胜所因。后则为下正显。於中三。一智大。二此菩萨如是下明业大。三佛子菩萨住此下明彼所住功德大。初中四句。初句总。谓於生死涅盘俱不住故。寂用难测名不思议。后别中三。一修尽至不思议证理甚深。二所知不思议照境广大。三除障不思议破取相极。二业大中二。先牒前。后毕竟下十二句正显业大。於中。初三句。明三业净是业大。体下九句。约修辨业摄为四。一起能起起同时者。谓前三业是所起智慧。起彼是能起。彼业起竟。共慧相随。名曰同时。故名身业隋智行。二般若下智摄。不染作利众生行等者。明智悲一对。故云般若增上大悲首等。三善起愿下因摄。自行他行因等者。此能感所感为一对。谓自起大愿名自行。此自行与他佛行。能加为因。故名他行因等。故云善起愿善为佛护。四常劝下作业所持者。谓三业行成不坏名持。於中三句。初二利他成就。一说法益生。二普住下净土神通化。后一自行增。三明彼二所住功德大中。十三句。於中。前十句正释。后此菩萨下三句结成。前中。论摄为七。初四为一。是住德体故。名善住道功德。后六各一。是约修辨德。前中四句。初二自行。一净心离障。二深心摄善。不离道故名对治坚。后二利他慈悲不舍救也。后约修辨德中。一不忘德。是意业总持德。二成就语业说德。三定以自在。是身业德。依定发通故。四依愿力起行。五修行成就者。明行力集法。六与智者。行成证入佛境。名佛与智。此后六及前一合七也。后三句结定者。初智力者。牒前智大。无增爱不分别众生有恼无恼故。能现下牒前作业大。谓平等作业故。无过咎者。是前彼二所住功德大。以得前七种功德故。法行事中无过矢也。

第七释名分中二。先显地释名约法明位。后佛子菩萨成就下辨智者释名约人彰得。

前中十句。论摄为六。谓第三第八各为一。余八两两为一。故有六也。一初二句明染对治。一下地功用行小乘愿诸魔业故名不动。二谓烦恼习行故名不转。二次一句明能得难得甚深无生故名难得。三次二句明发行清净。一友净。谓如童子无染欲之过。纯无漏慧。世莫能测故。论经云。王子者。如王子生在王家。尊贵无有讥嫌卑门之过。菩萨亦尔。得在此地。一切所作无功用失。二行得者。住生地所欲事自在成就故。四次二句明世间出世间有作净胜。谓教道修起名有作。有作名成。福德名世间。慧名出世。出世之慧善决择智障净故。名究竟。五次有一句。明彼二无作净胜。谓证道真理非修行作。梵云无与变化相似故。二译致异由愿非滞寂故云变化。六以二句明菩萨地胜。谓位分过前故。一力持者。愿力任持故。论经名加地者。愿力所持。如他力加故。由先愿护持故。他不能动。由先善起导行。今得无功用也。此胜六地者。发起殊胜行故。此显过前也。他事念动故。彰前劣也。此即六地观空。以有为他。动其空观。今则不尔。故过前也。二先修善名无功用地者。明胜七地有功用。显前劣此。此地善起等。彰此胜彼。余文可知。

后明智者释名中二。先总牒前所成能起前后。后入佛下正显。前中谓何故此菩萨得名不动。有二义故。一一向不动。谓行修上顺故。二一体不动。谓与诸菩萨行同体故。后正显中二。先广释二种不动。后於无量下总结。前中二。先明一向不动。后佛子菩萨如是入下显一体不动。前中十四句。先四句释明一向义。后十句明不动义。前中初云入佛境界者。论经名入佛性。由梵云。驮都。此云界。亦云性故。二处译异。然义无别。言此菩萨智契佛所证境界故。满足胜者。近同佛果故。随顺因者。标后三句随顺佛因也。二佛功德照者。名摄功德善清净义故。明观解摄德。三顺佛威仪者。名为正行故。依解起修。四佛境现前者。近佛境故。佛即是境。非佛之境。后十句释不动者。初一是总。常为等者。上果下加故。余九是别。论摄为五。谓前四各一。后五为一。前中。一释梵等者。是供养功德。明感天供养。二金刚等。守护功德。先来密护。从此现形护。三恒不等。依止功德。谓依定成德。四能现等。国土清净功德。谓前净土分中现身差别也。次五句五。一者是化众生功德。於中。一於一一等。是愿取诸有中生。此身业化益。二报德等。是报心便智。智力能知众生诸根欲烦恼等。此意业化也。三三昧自在者。是无量法力转法轮故。此语业化。依定证法。以此法力。能转法轮。故云语业。四能受无量记者。是受力。谓堪能领受多佛记故。此句。论经有。今此脱。(勘梵本)五随有等者。是护力。谓示现成佛说法度人。后明一体不动中十句。初一句总。余九别。别依总开出。总中云入大乘会者。谓此菩萨得预此无功用位菩萨大会众数。言入大乘众数者。是不破义。后别中九句。一获大神通者。是智不坏。以内证法实故。二数大等者。是说不坏。以依证起说故。三入无碍等者。解脱不坏。以无碍法界业用自在。四知世界等者。佛国土清净不坏。以於诸佛大自在无碍故。曰善知。五示现等者。入大乘不坏。意业入法能示现。六随意等者。神通不坏。是身业。七善能等者。能解释义不坏。是语业。八普伏等者。坐道场不坏。谓降魔怨。九深入等者。正觉不坏。心能现佛说法。后总云心修行得不退转无碍不断绝故。名不动地菩萨。

第二明位果中。三果同前。就调柔法说中。云受世界差别等者。等取众生及智正觉二世故。以依此三能无量净土作用名为法明故。说所受为彼因相。喻中依人显胜。谓得清净地身心胜故。即纯净无漏也。善根光明更明净示现者。释教智净。摄报果中。云能与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波罗蜜道者。梵本中无诸字道字余准可知。

第三大段重颂分中。二十二颂分九。初一颂半颂前方便作业地分。二有一颂半颂净忍分。三有七颂颂胜行分。於中。初二颂颂胜行。后五颂颂发起。即七劝等。於中。初一颂第三句。梵本云语言我等佛法力智广。谓佛法广大。力广大。智广大。四有六颂颂净佛国土分。於中。初二颂颂器世间。次二颂颂众生世间。后二颂颂智正觉世间。五有半颂颂自在分。六有一颂颂大胜分。七有一颂颂释名分。八有二颂半颂位果分。九末后一颂结说分齐。释不动地竟。

第九善慧地中二。先义料简。后正释文。

前中二门。一释名。二来意。

前中亦二。先得名。后释名。前中七释。一摄大乘云。由得最胜无量智故。名善慧地。世亲释云。由无[得-彳]解智。说名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无性释云。谓得最胜四无碍解。无[得-彳]解智。於诸智中最为殊胜。智即是慧。故名善慧。二庄严论云。於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於一剎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异音异义异问。此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翻众疑。由此说言。名为善慧。三金光明云。说法自在无患累故。增长智慧自在无碍故。名善慧。四解深蜜云。於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罪广大智慧。故名善慧。五瑜伽住品云。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清净。建得菩萨无[得-彳]解慧。由此善能宣说正法。是故此地名善慧地。六十住论云。其慧转明。调柔增上。名善慧地。七成唯识云。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名为善慧。

第二来意中三。一前地虽得无相中无功用行。而未能以四无碍解随机说法。今此进修令彼证法。二为知众生三性等诸法行随其化故。三为知众生心业等诸稠林。随应化故。略说如是。若广说者。乃至为无量因缘故。诸门分别。具如别章。

后依文释中。三分同前地。

初赞请分中。有十三颂分四。一初二颂显前地益。二有二颂。明菩萨天王供养。三有八颂半。辨天女供赞。於中。初二颂述天女喜乐音赞佛。次有三颂。叹说法菩萨。於中初颂云寂静等者。后半颂。梵本云。利益十方得自在心如行空演佛行。次有三颂。叹说法菩萨应机巧说。后有半颂。结诸天女美赞佛。四末后有半颂。显上首请说。

第二正说分中二。先明地行。论分为四成就。后佛子菩萨住此第九地下。明位果。前中四者一法师方便成就。二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善慧地如实知下。明智成就。三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如实知众生心下。明入行成就。四住此地已了知众生诸行差别下。明说成就。

初成就名者。此地能起辨才说法师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成就。文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欲更下正显。前中谓无量智者。是前八地深广之智。后正显方便中。依他利自利。一一五三句示现者。初一句利他。次一句自利故。云一一也。次五句亦利他。后三句亦自利故。云五三示现也。初云求转胜寂灭解脱者。依无色得解脱根。可化众生作利益故。化彼令得真涅盘故。二复修等者依未得究竟佛智自利益故。下五句亦明利他。三入如来等者。化根熟菩萨。令入深蜜。四观察等者。化耶念修行可化众生。令得正念之行。五净诸等者。化未知众生。转法轮令得。谓总持定智皆是说法所依故。大具广等者。以大神通。化耶归依众生。令入正法。七入差别等者。以通达世界。八修力无畏等者。欲得佛内证正觉大智等故。九随诸等者。欲得外化摄生法轮大智。十不舍等者。欲得佛无住涅盘不舍悲愿。后入结可知。

第二智成就者。知法智成故。文中二。先总标。后有漏下展转别闻。前中总知三性净染不二。后转别开中有三重一就前净中。开漏无漏。谓见道前善名有漏。见道已上善名无漏。或我我所心修善行名有漏。为此相违名无漏。就无漏中。复开世出世。谓依修阿含行名世间。正证真行名出世间。或加行所修行名世间。正体智证真行名出世间。后得智所修行法名世出世间。又若行法是可破坏堕虚妄中名为世间。与此相违名出世间。二复就彼净中。开思不思。谓地前可思。地上不可思。就可思中。间定不定。若大乘权教十回向已名定。已下名不定。若依实教。十住已去名定。已下名不定。故仁王受持品云。习忍已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譬如轻毛随风东西。乃至云是不定人。三复就净中。开出三乘。谓四谛缘生六度等法行故。云彼复於三乘中也。就三乘中。开为无为。谓能证修起名有为。所证真理名无为。又若约教分别。大乘权教。依事观修行。名有为法行。依理观修行名无为法行。若大乘实教。依即理之事观修行。名有为法行。依即事之理观修行。名无为法行。若双观为无为非即离性而修行。名有为无为非一异法行。言依顺行者。谓依三乘法各随顺行故。

第三入行成就者。知所化器故。文中三。初略标十一章门。二此菩萨如实知下依章广释。三佛子菩萨随顺下总结安住。

就初标章中。论释有三。初略解。二别释三结释名义。

初中一依共者。是心稠林。以是染净所依故。名为共烦恼业是次二也。生是第九以与烦恼业是三。杂染次第故向前列也。次言共者。是根解性欲此四根似故。名为共。共同故。次云染者。是随眠杂染种子。次云烦恼染净等者。是习气。此即是前种子残余。气分未断绝故。谓之根续。次云依定不定等者。举三聚稠林也。二别释相似义。言根次第者。明依根起解等故。言次第。何故依起。以相似故。云何相似。谓宿习为根。依根生解。解必似根。论经名信者。信之深忍。是胜解故。又即由深忍。方起乐欲。即由乐欲。数习成性。由后后得起必依前前故。实相以信等。后解欲性三故后起必依於前名定。能依所依名字时分别故名为不定。故云依定不定时。三结释名义中。众多释林。谁知释调者。应作四句。此是亦多亦难知句也。行是不正信义者。远云。法理证信。能灭心根。心根灭故。一切不行。由无证信。心等集起。故名为行。问此行一字。贯通十一章。如远所云。则此菩萨。但能了地前菩萨及凡小等心等诸法。不能了知地上菩萨心等诸法。所以者何。由彼地前无证信故。又心集起。既释行义。根等既不名集起。应非是行。又心章中清净相。论云自性不染故。幻所作相是因相。诸菩萨愿力生故。知此二不是地上证信菩萨心耶。

今助一释。谓此所有心等诸法。相是有为。性即无为。由未究竟契会为无为非一异故。是不正信。名之为行。若反此者。一切契会。是离不正信。不名行也。

第二依章别释中。即为十一段。

初知心稠林中三。初一句总标。二所谓下别释。三如是下总结。标中云种种者。略显则十种。广辨则有百千万亿故。是中一一皆云相者。行相义也。别中。论经有九。摄之为八。令有十句。可摄为九。谓前八各一。后二为一。远云。八中。前四忘心。后四真心者。此判未定。所以者何。谓三中不坏非唯妄故。四无形觉。论云第一义相故。又论云以自性清净心故。第六第七染不染故。心练故。此二句烦恼染示现。第八句随道故生染示现。释曰。详论所解真妄明矣。就九中。初云杂起者。杂相故。谓八识缘境各异名杂。杂即差别。并头生名起故。云心意识六种差别。谓心及意并六识故。释心意识异同如常。可知。二速转是行相者。谓四相迁流。是行剎那生灭。一灭已是迁速。况一剎那。复有九百生灭。此速转极也。三坏不坏者。前句显行心速转故名坏。此句显行心正为生等相转时。能转所转俱不可得故。名不坏。此句。论经元脱。全本与晋并有故。前科十句。论摄为九。此与古说不同是也。四无形质是第一义相者。观彼心离心。心身不可得故。五无边是自相者。顺行无量境界取故。谓心随境界。无限而取。此唯心之所能。故云自也。六清净是自性不染者。谓本性清净故。七垢无垢是同烦恼不同烦恼者。在缠而不染故。八缚不缚是同使不同使者。谓心与贪相应。同缘爱境。境缚心故。名为同使。与此相违。名不同使。余使余缚。准此应知。下二句合为第九句。言幻所作随诸趣生同是因相者。谓菩萨以悲愿受生。余众生随身业生。此二受生心俱是感当报之因故。然菩萨不自为己求於生处。但有利乐众生处。愿生其中。生既不定。方所随缘而现故。云幻所作也。余众生生皆随自业。业不离系故。云随诸趣生。

第二知烦恼行稠林中。文三同前。别释中九句。论摄为三。谓初二各一。后七为一故。初一久远随行者。谓远入乃至有顶故。小宗中说。惑最后边。是有顶地故。依大乘宗。至金刚心。但缘界说非根地惑为最后边。大小通说。理亦无违。二无边引起者。修诸善根时。烦恼随行难知故。谓惑因修善起此惑细难知也自下七句分三。初三明烦恼深。次二约生显烦恼。后二约业明烦恼妄根。初三中。一俱生不舍者。是随所缚故。谓所缘缚心不得自在。由贪等俱不相舍故。二眠起一义者。是以何缚故。谓随眠与现起种现各别。惑性是一故。此中现行是使。以有使故。不得解脱。言烦恼使一义者。举经会释。谓此辨烦恼何故说使。以是一义故。若一义者。何故下文复明使行。使但有系缚义及随逐义。此依前义。下约后义。故不相违。三与心相应不相应者。是所缚事。谓若心与惑不相应者。可得解脱。不尔缚。次二句约生明烦恼。一随趣受生而住。二三界差别者。论合释云。谓身是生道界因故。上句道生。下句生界。后二句约业显烦恼妄根。一爱见痴慢如箭深入过患者。於三分中。业因障解脱故。谓爱是欲求。痴是有求。见是耶梵行求。俱障解脱。其过如箭入木深难出。彼入恶道亦尔。二三业因缘不绝者。随顺世间身口意业故。不断起因故。谓憍慢愚痴造重罪业。而烦恼是三业造罪因故。云是不断起因也。后总结中。云八万四千者。依贤劫经。世尊一代施化。总有三百五十度功德。始从先辉光极度。终至分布舍利度。一一各以六度为用。则为二千一百。以此对治四大六衰十种恼患。即成二万一千。四大是内报。六衰是外尘。衰损善法故。以此二万一千。各化四种众生。一多贪。二多瞋。三多痴。四等分。总成八万四千诸度法门。能障之惑即是八万四千烦恼。下业等诸门亦尔。并准知之。

第三知业稠林中。文三同前。就别显中十句。初善等者。道因差别故。谓通说三性。为六趣因。故云差别。引业唯善恶。满业通三性。名言熏习中。表义唯无记。显境三性故。又准俱舍十七。以三性因。对五种果。分别说有无记业故。彼颂云。善等於善等。初有四二三。中有二三四。后二三三果。五果谓异熟。等流。士用。增上。离系也。论曰最后所说皆如次言。显随所应遍前门义。且善不善无记。一一为因。如其次弟。对善不善无记三法。辨有果数。后例应知。乃至释第四句云。后无记业以善法为二果。诸士用及增上。以不善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等流。云何谓有身见边执见品。诸无记业。以诸不善为等流故。以无记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二有表示等者。自性差别故。此有二种。一筹量时。二作业时。筹量在意地。有审虑决定二思。作业在身语。各唯动发思。此中意显三业业体皆思为性故。云自性别也。又若通说三乘。则唯身语。若唯菩萨。则通在意地。表业如此。又小宗身语二表。即色处声处。以为其性。身语色声。即二业体。意相应思为意业体。大乘不尔。色声二处。是身语表。而非二业。以身语二业思为性故。成唯识云。动身之思名为身业。发语之思名为语业。以身语色声是无记故。若广分别。如余处章。三与心同生等者。方便差别故。谓心共生熏心不别生果故。明此业思与意识共生。随其善恶。生已即熏本识。成种种似能熏故。云不别生果。此释不离义也。四因自性剎那坏而次第集果不失者。尽集果差别故。谓无始时业自然念念灭坏。而集果不失故。云有为作业者。释自然灭坏。谓有为法必无常故。因尽集者。显功能不已。释集果次第。此念念灭因全能引果也。五有报等者。已受果未受差别故。谓过去报业现在已受。名为有报。过去后报果现在未受名。为无报。非谓全无。约已未说故。六受黑黑等众报等者。对差别故。谓黑业对白业。白业对黑业。不黑不白业。对二业。二业对不黑不白业。此中重言黑白者。各因果二故。言对二业者。前单黑白业故。杂集第八云。有四种业差别。一黑黑异熟业。谓不善等由染污故。不可爱异熟故。二白白异熟业者。谓三界善业不染污故。可爱异熟故。二黑白黑白异熟业。谓欲界系杂业善不善杂故。如何一业亦善不善。此约意乐及方便故。总说一业。非据一剎那业即善不善。谓或有业。意乐黑。方便白。谓如有一。为诳他故。先现其相。令他信已。行於慧施。方便黑意乐白者。谓如有一。欲令于门徒等远危处安。由怜愍故。现发种种身语粗恶。遂於此时。发生杂染。四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者。谓无漏业故。又俱舍第十六云。诸不善业一向名黑。染污性故。异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业一向白不杂恶故。异熟亦白。是可意故。契经中说。有处亦说。欲界善业名为黑白。恶所杂故。异熟亦黑白。爱非爱果杂故。此黑白名依相续立。非据自性。以无一业及一异熟是黑亦白互相违故。七如田无量者。因缘差别故。谓随多因缘。皆能起业故。八凡圣差别者。未集已集差别故。谓出世业未集。世间业已集故。九现受生受后受者。定不定报差别故。谓现作现受名现报业。现作次来生受名生报业。现作至第二生已后受名后报业。於三种时。定不定故。十乘非乘定不定故。乘者三种乘定不定故。非乘者世间定不定故。谓有退不退故。於非乘者。於世间中。易度难度。为定不定故。论经於乘非乘。各有定不定乐。下结八万等可知。

第四知根稠林中二。先别说后略说。下总结。前中十句。论主摄为九。谓五六两句合为一句故。一耎中胜者。说器差别故。谓说法时授法之器也。耎下也胜上也非二中也。亦名钝中利。速受名利。迟受名钝。非二名中也。二先后际等者。根转差别故。前后根者。释先后际根也。前根下增平故者。释别异不别异。谓前是能生。后是所生。所生若增前根则下。所生若下前根则增。根以则平。三上中下者。三性差别。谓三乘性。上者菩萨乘。中者独觉乘。下者声闻乘。四烦恼等者。烦恼染差别故。谓喜乐等五受根随烦恼习使染故。云俱生不相离故。俱舍第三云。於杂染中。乐等五受。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经说。於乐受贪随增。於苦受嗔随增。於不苦不乐受无明随增故。释曰。增上用是根义。五乘非乘者。定不定相。淳调柔相者。定不定差别故。於三乘中。於世间中者。释乘非乘也。定不定熟不熟故者。总释也。谓大乘中。熟者定。不熟者不定。小乘中熟中不定。转向大故。於三乘中。各定者。各於自乘中解脱故。云一一乘等也。报定者。舍者。於世间中。定不可化令入道故。舍者暂舍也。谓依三乘。各在自乘。未发增进时说故。六随根网轻转怀者。有三种顺行。一依身顺行。递共相转。六入展转故。此释随根转也。二生灭顺行轻坏故。此释易坏也。三观行取相故者。此释深取相相。七增上等者。声闻净差别行增上障灭能成义故。望凡为行增此释初句次断障行成释不可坏八退不退差别者。菩萨净差别。地前转。地上不转。又前七名转。八地已上名不转。九远随等者。示一切根摄差别故。谓始行方便报熟根差别也。即根与行。俱名为共生。以行有始终。根亦随尔。后结可知。

第五知解稠林。解谓胜解。於所缘境使即持故。

第六知性稠林。性谓积习成性故。

第七知乐欲稠林。於所乐境。起希望故。此中三章。皆各略显耎中上一句。即云略说等结者。论云如是性入故。此释不广说所由。以根等四法性相顺入故。唯广说根。余皆略者。以其相似无别义故也。

第八智随眠稠林中二。先总标。后所谓下别显。前中晋本及论经。皆名为使。彼依现行。此约种子故。然按文意。通取为胜。使者从喻为名。如使逐贼得便系缚。烦恼亦尔。随逐众生。得便系缚故。随眠者。谓二障种子。随逐行者。眠伏不起故。信等善种不名随眠故。瑜伽第二云。若信等善巧品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何以故。此法生时。所依自体。有所堪能。非不堪能故。后别显中十二句。论摄为二。谓前六句名何处随逐。后六句名以何随逐。前中初二句。论经合为一。言与深心等者。报非报心故。此约心明所随处。谓报生心名深。以久远来有故。修行心新有不名深也。今云此使常修行心相违起故。故云心不离现事故。二相应等者。欲色无色上中下差别故。谓约界明所随处。欲界下。色界中。无色界上。言不离相者。唯与异界心相应故。不相应者。不与异界心相应故。又当界起心名相应。异界相望名不相应。使仍不尔。一切相应故。云不离相也。三久远随行者。随顺乃至有顶故。此约位明所随处。谓非想地惑穷尽处已来故。四无始不拔者。无边世界唯智。怖畏如怨贼。未曾有闻思修智。是故不灭。谓此使与三慧为留难。知常怖畏恒随系缚恼众生故。五与一切禅乃至相违等者。世间禅定等不能灭心随顺行故。此约行明所随处。谓由此使故。令禅解脱等不得出世。禅等名义。如五地中释。后明以何随逐六句中。一三界等者。有不断随逐。以有不断相似使作转故。谓以有使故。能令三有相似相续。故云三界系。此约前处以明随逐。二令无边心等者。远时随逐故。谓无始来心虽无边。然念念相续未曾间断。为使逐故。所作共集相续既起亦无间也。三开诸处门者。诸处即内六处。论经名入。与此同也。一身生随逐者。使遍一身根识境故。眼等诸入门六种生集识同生随逐者。依根生识所集与使同生故。及阿赖耶熏故随遂者。依识缘尘。熏本识。成种时。亦随逐故。四坚实难谓者。不实随逐对治实义故。谓不得其实。以为对治也。五地处成就等者。微细随逐。於九地中。六入处烦恼身随逐故。谓遍三界九地一切处。随逐难除。无想非想处不成就。此使行相微细难可知故。六唯以圣道拔出者。离苦随逐出世间行。余行不能离故。谓此使最极微细。唯无分别智起对治出离非六行等也。

第九知受生稠林中二。初总标。后所谓下别显。总中云种种者。受种种身形类异故。别中八句。从前总中开出故。亦即显前受种种生之所因。一随业者。由业种种身种种故。二六趣等者。住处故。谓六道也。三有色等者。色想上下种种故。谓约界上下有色无色也。四有想等者。想无想上下故。五业为田乃至后有身等者。同外色因种种故。谓类同草木依地等生故。云业为因等。六名色等者。自相种种故。谓名色共色生。是报自体故。云名色共等。七痴爱等者。本顺生因种种故。谓顺本生因。从痴爱生。还顺彼故。云痴爱。八欲爱等。此下两句。合是一义。集苦谛种种故。谓现在能集未来之苦。三求众生集苦不同名种种言欲受者。乐贪共取受受求故。此是欲求众生以贪及取。处处追取故。欲生者。后有乐有众生爱自身他身心着相往来上下界取着故。此是有求众生爱。自他身者。自界他界也。由心着相上下往来也。无始乐着相等。是耶梵行求众生。谓大无量。是通显贪求欲色无色界。此中实无出离。妄谓有出。无想相出有轮者。彼将无根是涅盘云三有轮转。而实而谛展转不离也。

第十知习气稠林中。文二同前。此中习气者。非种子。非无堪任。但是惯习故名尔。别显中十句。一行不行差别者。与果现在非现在差别故。谓过去惯习。如恒河女恶口习。舍利佛蛇习故。闻佛诃责食不平等。所食吐出。大迦叶闻乾闼婆王鼓瑠璃琴起舞习等。此中云行不行者。谓虽有宿习。有现起不现起者故。二随趣熏习者。道熏差别故。谓随六道中后受生趣有受前趣中习。如人曾生地狱受苦。见同受罪者。虽不忆识。然见之不喜。或怖畏。若见曾同人天中受乐者。欢喜乐见爱。净习不净习。卧乐仰覆等习。乃至广说应知。三随众生行者。亲近众生重故。如人狎习善人则善。狎恶则恶。唯上智下愚。其性不易。其中庸者。畜亦有之。如说战象近寺安之即不复肯战。近屠安之战斗如故。四随业烦恼者。功业烦恼重故。谓内心放逸。或由富贵自恐好行淫欲饮酒等言成就惯习。如涅盘云。如人好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五善不善等者。三性业重故谓凡所营业。不出三性。营善业者。通漏无漏。不善业及无记者。一向有漏。此三性业人。乃至梦中。亦营习其业。六随入后有者。中阴重故。谓在中阴时。有前本有习。如人乐修梵行。至中阴中。亦无欲染故。七次第重者。与果次第重。故谓随一惯习。於诸趣中。次第受身。皆有彼习故。八不断烦恼等者。离世间禅因重差别。远入重不断烦恼烦恼掌故。差别下释上句。谓由禅中不断烦恼烦恼掌故。生於上界。犹有彼习故。云远入也。九实非实等者。同法异。外道行解脱重者。谓以诸外道不同佛法故。名为异。彼取无想以为解脱。於此邪正。各有习气故。云有实不实。实是小乘。不实是外道。十见闻等者。乘重差别故。谓大小相对。三乘人法随有见闻亲近。皆有重习故。

第十一三聚稠林中。文二同前。别中五。一约种性以分三聚。谓无涅盘法者。是邪定。有涅盘法者是正定。正定中三乘各别一向各自定。离此二种是不定性。论约位言。非定五性不会意者。妄纷净尔。二约解惑以分三聚。谓正见是善行因。三善根中正见一种。定起善业名为正定。无贪无瞋不定起善。名为不定。邪见是恶行因。谓烦恼中邪见一种。定起恶业。名为邪定。余名不定。三约行业。以分三聚。谓五逆中一一逆罪。定招恶道。名为邪定。梵本中。名五无间。邪定相者。此但因果。名义不相违。信等五根定感善趣。名为正定。与上相违。名为不定。四约邪正二位。以分三聚。谓翻八正名为八邪。因此以立外道邪位。名为邪定。正性离生名为正位。因此以立声闻正位。名为正定。五直约大乘菩萨得失。以分三聚。言染着邪法邪定者。论经妬吝恶行不转邪定相。谓舍可化机名妬。不善施财名为坏波罗蜜。相违者此中六蔽障六度行故。名相违。谓妬障后三慧定进。吝障施行。恶行障於戒忍二行。由此障故。令诸菩萨正行不成。说为邪定。正定不定。准即可知。

第三总结上三种成就。结善安住地。可知。

第四明说成就中二。先总标。后佛子此菩萨善能下别显。

前中知众生诸行者。牒前。入行知法器令得解脱者明称根说法故。

后别显中四。一智成就。二佛子菩萨住此善恶地作大下。亦智成就。亦口业成就。三以无量下唯口业成就。四佛子菩萨住第九地下法师成就。

初中二。先明随所知者是所说法。后一切行处下明随所依。是所逗器。前中云善能演说声闻乘等者。说解脱器得熟故。谓说化法令众生解脱器熟也。解脱体正度故。解脱差别。以三乘法。乃至令得佛果解脱故。后随所依中三。初总明随器说法。二能随下别显所说。三令生信解下总结化益。初中云一切处行者。随所对器心等所行处故。(〔兹〕入行成就中有心调林此中脱也)智随行故者。谓就说者智随彼器者。心等行处行故。论云何者随所依说所法对器故。名释随根等。言於随应者授对治法故者。释论经随使。谓随使对治故。上二句是化法。(即此中总句是也)言所说法器成者。明法器。释随根等。以器成说法故。随根随信而为说法。此义二句说者此是。末后结文。二别显中。能随众生四字。及后而为说法四字。遍配中间十句。此文与前入行稠林大同。略无心行。与论经多少数异。名目有殊。此经有十称。论经有十三种。一心者。论经有。此经前文亦有。明此文无。二使者。此中云眠缚。三根者此彼同有。四信者。此云解。前已会释。五境界差别种种行习气者。此是乐欲。谓於可爱事起希望故。差别者。与不希须境异故。种种行者。境非一故。六随顺一切境界智者。此是报生智通三性。非闻思修。七性。八生。九烦恼。十业。十一习气。十二三聚等六此彼同有。十三乘者。此无也。论总科为六种器。一初五名譬喻器。然后即引第五句。证以前四。若无乐欲。为器不成故。所以者何。闻重聚集成教体中。只言随堕乐欲闻者识。不云随余心所法故。言譬喻器者。谓若化物令成器性。如稼穑法具五因缘彼所种物成就堪用。一种有心堪生者。此喻心王。二除生碍缘喻治使。三有根增益益生力。喻信等根。四是决定究竟生喻胜解。五种已后根等运运速能长进此喻乐欲故。名譬喻器。二次一随顺一切境界智。名种种异行器者。此是报生智。通有漏善等三性故。三次一随顺性行稠林名乃至得成就器。此是譬喻器家果。彼是此因。从因数习究竟成性故。云乃至成就。四次一随生烦恼业习气。名随词办器者。谓彼起生烦恼业。三障与作。同行功辨化之重。成习令转故。五次一随聚差别名定不定根转器者。谓随其所宜。转令胜进故。六后一随乘信名随乘因能乘出器者各依自所乘。乘之出离故。此文是今经木总结前诸器随自乘获益也。三总结前诸器。由随顺信解。增益智慧。各随自乘解脱也。

二亦智成就亦口业成就者。论中先微问口业。结云智成。从前为智。知说仪故从后口业。具二十种法师德故。论中说者是口业。入深义也。持者。是智成就。显守护法也。二十种法师。具如论说。

三唯口业成中二。先明无[得-彳]智能起语言。后何等下正显四无[得-彳]。

前中四。一明法师行。谓护法。二以无量等者。名前所说。为善巧智。以能起此四辨故。知菩萨四辨不依寻伺。从净觉起。三用菩萨等者。言词柔耎故。四常随等者。一切时所说不离无碍智故。后广分别中。四无碍解。略以四门分别。一释名。二辨体。三所依。四漏无漏。初释名中二。先总。后别。言无碍者。说法称根自在成就。总名四无碍。带数释也。别者。法义词辨辨亦乐说。轨生物解。及持自性。名法。教所诠显。名为义。剖折明白。名为辨。亦说称物根。令其生喜。名乐说。四是所缘境。解是能缘智。谓即能缘教法之智。於所缘一名句等中。能现一切能诠句故。此法之无碍解。依主释也。余三准知。余门分别。具如别章。

后正显四无碍中。先略明。后广释。

前中二。先征。后所谓下释。释中先列四名。后此菩萨下正显。此四无碍体。但一后得智。就所缘境。分为四种。一法体者。明法自体。二依境界体者。於法体上。有差别义。三正得与众生者。依自所得。说与众生。四正求与无量门者。随诸众生正求差别。与无量门。下重释中。初释法无碍。内远离二边生所摄者。遮余法故。名离二边。表自体故。名生法摄。如色碍相。举例显示。等余一切。二释义无[得-彳]中。彼远离等。牒举前法。如实智下就法辨境。菩萨住彼。约人辨境。如色下亦举类显虚妄分别。正显差别之义。若小乘。说色有苦无常等义。今约大乘。说此色法。但是妄情。理实本无是色之言。三释词中。随他所喜言说正知者。解於他所乐之言。释正智也。随他等释与也。四释乐说中。先牒举前词无量。后约辨乐说无量种义。语是词中差别。释无量门也。随知下释与也。亦名辨无碍解者。谓剖折分明令他乐说故。

自下广释中。理实此四於一切法随说皆具。今约一周圆数之则列其十门。以显无尽。一自相。二同相。三行相。四说相。五智相。六无我慢相。七小乘大乘相。八菩萨地相。九如来地相。十作住持相。於中。初五泛知理教。后五知三乘净德。前中。初四正就所知。明无[得-彳]。后一约能知智。前中初三知义。后一知教。前中一约知事法。事法缘别。各住不杂。名为自相。二知理法。理法遍通。名为同相。此二当相明法。三约时辨法。谓三世迁流故名行相。四对机宣教名为说相。五约能知智。分四无碍。非是知於智故。名为智相。后五中。初一总知三乘离相净证。名无我慢。后四。前中。一通知小大。余三别知大乘菩萨地因。后二知果。一体。二用。可知。下次第释中。释此十章。即为十段。

就初自相中。法义是总别一对。於缘生法。总知自相。别知差别。词及乐说广略一对。少名显法名为词。众多异名。坚固彼义。令他爱乐。名为乐说。言想坚者。想是起言所依。是故余论中。或云想。或云声。或云名。或云字。或云施设。皆是名之异称。以言名显义。令义坚固。故名想坚。想坚多种。名想差别。重释中不坏牒词。随所觉明自解。此云无错谬说也。随彼等显应机说也。次第不断名不息者。是常说也。无量众多等。於一一法。就以无量异名广说也。为坚彼义者。谓以异名多说意。成本义故。令坚固也。

第二下明同相。於中法义约二谛分。后二约广略分。初一切法同。一无性。二有为法。同无常相。三假名同者。法同无。俱假以说。四假名假名同者。复以假名更重显之。下重分别无常入无我者。释义顺法。谓观无常即解无我。是故第二门入初门智境。如第六地中云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二义谛。是也。次牒词文。於前假名法上。复以余假名。随应根说故。云不断。次不坏无边者。牒乐说文。不坏前假名。而能以余异假名说。谓异名虽说。不乖前词。故云不坏也。

第三明行相。了知一念缘生现行名法。知过未缘生行名义。於前二法假设名字词。即以此名宣说彼事。名乐说。下重释中。一一世现在故者。通论过未。各有现在故。云彼彼世间摄。是一一世中各有多门异说。言见过未知现在者。释义顺法。如是菩萨下结后成前。谓以后义成前法无碍境。下释乐说。言事行相不出三世者。释前所说事。经中一一世皆不出三世。言无边法明者。异法明。异法明则是闻思慧照法故。

第四明说相中。就教本释。以分法义。约所随心言。分词乐说。谓随物言音说故。云随顺说。随心异说。意义不殊。故云相似说。余文可知。

第五明智相中。法义约现比智。以分词与乐说。约浅深。以分故。论云。一现见智。二比智。三欲得方便智。四得智谓计智。现前见法谓四行相境。境非一故差别也。比智不现前见。比类知故。余如前说。然法比二智。诸宗说异。菩萨婆多宗。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后智境智与前相似名为类智。如俱舍二十三说。若经部宗。知现在世名法智。知余残名比智。如成实论二十六说。依大乘宗。法类差别自有三对。一三心法类。依别总缘於生法假故。谓治二障。各分二品。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耎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遍遣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是法智。是无间道。后一是类智。是解脱道。除二障上品随眠。如成唯识第九卷说。二二种十六心法类。约能取所取别故。八观真如八观正智故。亦如唯识及杂集第九说。三据观现不现境。辨法类异。谓欲界及上二界故。亦如唯识第九及瑜伽十六说。此中法有二义。一教故。二所缘理法故。类有一义。谓种类故。今此论文通诸说。以现见之言。即是缘现所取如境。亦缘欲界现在境故。词中云欲得方便者。谓词说世谛。与得第一义。作方便故。乐说中云得智者。说第一义。令正证得故。重释中。释初法智。云知谛差别者。是二谛不同。又一义如前释。言不异方便者。释不坏方便。谓见不异法。名不坏法智等。举经对显。释比智。云如此如实等。释显此义。以现所知类余知法。释乐说中非颠倒异说者。称理说故也。

第六明无我相中。真俗二观。以分法义。谓观真一相无我不坏故。观俗蕴界等方便入无我故。说中胜妙分词乐说。谓令世归敬故。说法言词愚智共识。名易解了。音声慈耎闻者皆欣。名为美妙。乐说中理渐深益转多故。下重释内。释初无碍中。先顺释。谓无我不坏故下反显。谓取己能解名为我知。取己能得名为我证。如是坏。则明不取名为不坏也。阴等方便下释义顺法。谓观阴等以为方便。得入真谛无我法故。是故下结后成前故。是菩萨智境也。一聚积下释显无我。谓迷阴故计聚积我。以迷界故计异因我。以迷入故计欲着我。以迷四谛缘生故计作者我。说此阴等。对四我。以显无我。杂集第一中。广显蕴等所治之义。云云。

第七明大乘相中约权实以分法义。谓同观唯是一乘。约权异性。说三差别词及乐说。依总别以分。总说三乘令得解脱。名词无碍。随物心念。於一一乘。无量种说名乐说。下重释中。文显可知。

第八明菩萨地相中。约地体相。以分法义。词与乐说。同体义分。谓说地名为词。词中差别名乐说也。智相是地体。说相是地相。谓随相说十地故。巧授十地。名与方便。随物心乐。於一一地。以无量门。令具入也。下重释中。释菩萨行内。法行智行示者。以此二行。合为菩萨行。谓证法成行名法行。即智成行。名智行。以此智行。能入地故。名随智行。言观智说故者。释所由。谓何故智行是菩萨行。答以说观智为菩萨行故。释义无碍中。云十地差别。谓心者此出地体。谓地别由心说为口言。释门中。云不颠倒释不坏说。教授释随顺地道。

第九明如来地相中。约佛体用。以分法义。依彼广略。以分词乐。初一念证得名法身相。二时处应现名色身相。三谓前二身中智德差别名正觉相。四随物乐。广显佛德无量差别。名为说相。下重释义中。随何等劫成何等佛者。释事中。言随以何国是成道处也。随何等佛。是现佛身。释相中云。随名所记可得见闻者。谓如名所记。身土声色。可见闻故。释词无碍中。云随正觉等者。以十佛中最初名为正觉佛。故云依说。

第十明作住持相中。依知佛说总别。以分法义。即说法义名词。词中差别名乐说。初觉相者。是佛起说住持德。二差别相者。是佛随机现差别德。三说相者。依前差别。为众生说。四彼无量相者。随物心乐异说故。下重释中。佛语者。此本云如来语。谓能说故。力是神力。破憍慢众生故。无畏降邪不共异小。悲能常说智为说依。转法则是随顺正说。此上皆是一切智摄。释义无碍中。随心性者。是种性差别根欲可知。言诸佛智行等者。释乐说中。智行名法身。此行利生不坏名圆满。随彼信等。释随信说故。

第四大段明法师成就中四。一持成就蕴法在心。二此菩萨得如是百万下说成就依持起从。三佛子此菩萨假使下问答成就善答他问。四佛子此菩萨后更下受持成就能更受胜法。为他宣说。

初中二。先牒前起后。后得义陀罗下正显总持。於中。先略列十名并依乐用。后如是下牒略结广。谓初三起意。一业知义。二知教。三知起化通。次三起身业。一身放光性善耎者。慈光摄取。二性刚强者。以威巧摄。三上供佛下摄贫乏。后四起口业。一於大乘中。狭劣众生。示大乘教救拔威德。令舍劣归趣不难故。二无间断障碍常说故。三无尽乐说。四种种义乐说广说也。后牒略结广。可知。

第二明说成就中三。初明能受多法。二此菩萨得如是陀罗下明能随乐广说。三此菩萨受於法座欲以下。明能起说自在。於中。云初见於佛等者。梵本云。才礼佛时。即於无限佛所。得无量法门光明。所得法门下同。次后云坐於法座而说於法。准梵本。应云而演说法。

第三问答成就中二。初明一世界答难。后如是乃至下明一切世界答难。

第四受持成就中二。先於一毛端处。后如一毛下。类一切处。领受可知。

自下第二明位果。三果同前。不烦重说。

第三大段重颂分中。二十四颂分六。初二颂颂法师方便。二有二颂。颂智成就。三有七颂。颂入行成就。於中。初颂云若欲等者。梵本云。智者能入无边识。推求众生心稠林。种种心行速疾转。以微细意得是智。第二颂初两句云烦恼等者。梵本云。随眠起作趣相续此速。为一句也。

第四颂中第三句。云与者等者。梵本云。意乐随眠同伴主。谓同伴及同生故。第四句云常等者。梵云与心相随练不断。第五颂云但等者。梵本初句同。下三云不住於心亦不离。虽难可了禅能退除。金刚道余无断。第七颂第四句。云惑溺等者。梵云虽行智道溺诸见。四有九颂。颂说成就。於中。第八颂。云十方等者。梵本云。十方所有诸众生。一切咸来同会坐。一念悉知其意乐。能以一音使充满。五有三颂。颂地果。六末后一颂叹深结说。第九地释了。

第十法云地。二门分别。先以义料简。后依文正释。

前中略显二门。一释名二来意。

前中略有六处。一摄大乘。说法云地者。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譬如大云。无性论师。自有三释。一由得总缘一切法智。总缘一切契经法等。不离真如。此一切共相境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法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功德故者。此通二释。若智云含功德法水。名法云。是有财释。若依共相境智含德水。名法云。是依主释。前释为胜。二又如大云蔽。如空粗重。犹如大云隐覆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隐覆如空广大无边惑智二障。言隐覆者。断义隔义者。此总缘一切法智名法。即此智法如云隔断广大二障虚空。此法即智故。持业释也。三又如大云注清冷水充满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出生无量殊胜功德。充满所谓无依法身者。若依总缘一切法智云出功德法水。此即从所出名法云。是有财释。若依所充满法身名法云。是依主释。后释为胜。二依成唯识第九。三释同前。不烦重叙。三金光经云。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遍覆一切故名大云。真谛释云。如虚空者譬三如如虚空有三义。一容受义。譬自性法身不碍生死故。二无边义。譬显了法身。虽得显了。犹未究竟。如空有清净处有尘雾处。譬道中法身通解惑故。三清净无尘雾空。譬圣果法身也。智慧如云者。譬如如智有三道。一道前性得。二道中修得。三道后至得者。虽有三释。经意本诠障尽智圆证法身满。名法云。此即智从所证得名。依主释也。四庄严论第十三云。二门如云遍雨法雨。名法云者。菩萨第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遍满阿梨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於一一剎那一一相一一好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名法云地者。二门如云能受。佛法雨复能与所化。降法雨。此即法雨之云。名为法云。通二释。望受上法。是依主释。望下降法雨。是有财释。五解深密第四云。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故名法云。依梁摄论。由二重障不得圆满法云地。一六神通慧无明。二入微细秘密佛法无明。此二无明所感生死。名粗重身。灭此障已。入第十地等者。此依断障证法身故。名法云。即从所证得名。依主释也。六十住论云。此菩萨。於无佛世界。能雨法雨。名法云地者。此即能说者名云。所说名法。有财释也。上来六处十释中间。除唯识。三释全同摄论。

二来意者。略有五种。一前地虽得巧辨广说。然未能证法身圆满。为於此地圆证现前故。二为令地满足故。三欲令修行智觉满故。四为得受一切智胜职位等百万阿僧祇三昧故。五为得受职位。故来也。略此二门料简。更有诸门分别。如广章辨。

后依文正释中三分。一赞请分。二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下。明正说分。三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下。明重颂分。

初中十六颂分五。初一颂明净居天众供佛。二次一颂明菩萨众烧香熏众为供。三次颂自在天王及众天衣供佛。四次十一颂天女供佛赞佛。於中四。初半颂明供佛。次八颂半赞佛。次一颂劝修利益。后一颂结赞嘿住。初半可知。次赞佛中二。初半颂标赞词所从。后正明赞。赞中。先八颂赞佛体用无碍德。於中分三。初五法说以半喻况。后二半法合。就法说中三。初一颂明一身即多身。次一颂赞毛孔光灭众生惑。后三颂赞佛。以八相等应机。於中。云或现出家等一句。梵本云。为诸世间现出家。次半喻显可知。后法合中四。初一颂明随俗即真。次半颂明於真现俗。次半颂明即俗依真。次半颂明真俗平等。次观修及后结赞嘿住。并可知。结赞第三句云身心等者。梵本云。心乐止息诸攀缘。末后两颂。明上首请。

自下第二正说分中。论科为八分。一方便作满足地分。谓摄前九地所修诸行。总为方便。满此地故。二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下。明三昧满足分。谓初住地行行德无量。以此地受职必依三昧。故偏举之。三此三昧现在前下得受位分。谓正住地行。依止胜定。能摄佛智故。四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云地如实下。入大尽分。谓此地望前诸地。已是穷尽。就此地中。此复是地满之行。此既尽中之极故。名大尽也。五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下。地释名分。谓地学穷辨德显称故。六佛子此地菩萨智慧下。神通力无上有上分。谓地满足已。妙用不测。用过前地。名无上。比如来神通力故。名有上也。已下二分。虽通十地。由将前摄后故。此地摄也。七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十地行相下。地影像分。谓以喻显法。如因像知质故。八佛子此集一切种下。地利益分。谓彰说胜益劝信趣入故。

就初分中二。先总标告。后以如是下正显。显中二。初总说。后善满下别辨。前中云无量等是广智。已善思惟等是深智。前诸地中。具起此二。通名善择智业。即是从初地至九地。妙慧使择故。后前辨中十句。论摄为七种相。一初三句名善修行相。谓於诸地。皆同善修证助不住似前八地中同相也。一善满足白法者。是证道。二集无边等者是助道。三增长等是不住道。不住无故。论云。此三句次第相释者。谓何因得证。由起助道故。何因成助。由不住道故。二次一句。广行大悲者。是随顺自利利他相。谓普遍释广。余通释大。悲行以自利亦为救众生故。此句摄前七地二利行相。第八地初已辨七地差别之行故。此总摄一句显之尔。三次一句知世界差别者。是合佛土净相。谓此显第八地修净佛国土行故。自下四句别举第九地中行。初一句自分行。后三句胜进行。初句即是从前第四句。入众生界稠林者。是教化众生相。谓此显第九地中自分化众生行故。五次二句入如来所行处等者。是善解相。谓解佛所行真如境处。又顺佛解证寂灭行故。六次一句当观等者。是无厌足相。谓当观趣求力无畏不共法等故。七次一句名为等者。是七地尽至入相。谓十地位极名地尽。依行证名至入。以此地中受佛智职故。云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自下第二三昧分中二。初牒前起后。后即得下正显所得。所得中四。一别显十种。二如是下通结百万无数。三菩萨於此下明於三昧乃入出及善知业用。四其最后下显定名。表位极故。初中。论意举初等后。故云离垢等。举后百万等故。方眷属离烦恼释显其相。以此位中是障尽极处故。不加功力。任运相应故。余九是别。以六七二定共离垢一故。离垢有八种。一入法界差别。是入密无垢。谓法界深奥。名为密处。二庄严道场。是近无垢。是行近佛果。三一切种华光。谓身光业。四海藏者。是口辨总持。五海印者。是意业起通。六虚空界广大。七观一切法自性者。二句俱显净土。无量者释广大也。观一切者。释观也。上来明自利德。八知一切众生心行者。是化众生。谓利他德。上二利是自分行。九一切佛等者。是正觉无垢。是胜进行。上觉名正觉。谓将成菩提时。一切诸佛。递共现前。证知如此。下文受职受说二通结可知。三巧入出等。善知定方便及所作故。四定名表位极中。一切智智无分别者。释前文一切种正体智也。一切智智平等受位者。释后得智受职位也。

第三明受位分中六。一随何等座者。如世王子受职位时。在阎浮金白象宝座。菩萨亦尔。受佛职时。在大宝莲华王座。二何等身者。如轮王子。玉女宝生。具足王相。为得位身。菩萨亦尔。姝殊之形。为受职身。三随何等眷属者。如轮王子受位时。文武百僚。咸共辅弼。菩萨如是。受佛职时。诸大菩萨。共所围绕。四随何等相者。如王子受位时。严治国内。悬缯幡盖。鸣钟击鼓。宣布遐迩。菩萨亦尔。受佛职时。震动大地。恶道休息。光明普照。世界严净。以此为相。五随何等出受者。如世王子受王位时。告令宰臣。思赦天下。大施无畏。令脱苦厄。赏锡群臣。菩萨如是。十受放光。休息恶道。菩萨增行。六随何所得位者。如轮王子。受国位时。父王手执金钟。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尔时得名灌顶轮王。菩萨如是。受佛职时。十方诸佛。於白毫放一切智光。入菩萨顶。此时名为受佛职位。此六段中。前三论同处释。次二亦同处释。后一别释。

就初座中。有十相。一华王是主相。以自在故。二周围等是量相。以广大故。三众宝等是胜相。以具德故。四超过等是地相。以是生处故。五出世等是因相。以从彼生故。六知诸法等是成相。以空慧所成故。如世莲华种植成故。七恒放光等。是第一义相。如世莲华开敷四照。菩萨华座善照法界。八非诸等是功德相。是所照所生果故。九瑠璃等体相。以华等为体故。十其华常等是庄严相。以德修故。

二尔时下明随何等身。身相妙大。称可华座。

三无量下明随何眷属。谓受座得定心敬目瞻。

四佛子此大下明随何等相。其相有九。一光音充遍。二动地。三息苦。四严界。五众集。六奏乐。七益物。八供佛。九佛现。

五佛子此下明随何等出处。以出光明故。此总释时出处也。文中有三。一十五处放光中间二二同者。合名一光。总是十光。二尔时诸佛下明因光明照诸佛菩萨咸觉知。三佛子是时下明由觉知故下位菩萨俱来供养。初中此十光明。论摄为三。一前九是利益业。於中。初五是凡夫。次二益二乘。后二益菩萨。又八九十。此三名发觉业。以第八能发觉初发心。及乃至第九地者故。第九能发觉第十地菩萨。第十光能发觉诸佛故。又八九二光名摄伏业光。谓第八光能摄九地已还菩萨。令咸来供养。第九光名能伏业光。能使魔宫隐蔽。就第十顶光中。有四初照十方。二成光细。三设供养。四入佛足下。初二可知。就供养中三。一显供胜。二正供佛。三见知者益。言於阿耨菩提不退者。论二释。一於地中决定义。谓於地决能证故。二后有异义。定不放逸所作之事决定心故。谓定能离恶集善故。言入佛足下者。远法师三释。一就教相顶光入足显深敬故。二约相显实菩萨智光证入佛境。从下趣入。名入足下故。论名为平等智摄。三约实论菩萨自己因行趣求果时。从下证入。名入佛足。第二由光照佛菩萨智觉中文易了。第三知己佛菩萨来中二。先下地菩萨。来此与供。后常尔之时下同位菩萨德光相助。前中二。先供。后得益。后相助中。亦先光入德相。后明益。此表示内德圆满。而外彰其相。其相。梵名室利[革*未]瑳。此曰吉祥海云。众德深广。利物如云。海云即吉祥。吉祥即海云。古人误译洛剎曩。为恶剎攞。遂谓相为字。又以相表利物深广多故。称之为万。理实此中无万无字。唯云金刚庄严臆室利[革*未]瑳相。其万字之言。都为谬妄尔。

第六明随所得位中四。谓法喻合结。初中亦四。一放光。二入顶。三得益。四结位。初中光有十业。一名益智是利益业。二眷属是因业。三照示佛力。令他恭敬。名敬业。四开悟是劝进等名劝进业。五十方等名震动业。六灭除恶道苦是止业。七蔽魔宫是降伏业。八示一切下示现业。如是普照下卷舒业。十示现下。论经有示大神通光明之言。此本阙。此名变化业。二入顶者。事光入身顶。亦表法光入心顶增位故尔。论名如来光明彼菩萨递互智平等授者。谓菩萨顶光入佛足。是上进故。佛光入菩萨顶者。下摄故。因果递合故。云平等身光。即知故云智。三得益可知。四结位中入佛境所证。同於十力行德因故。随在佛数。如才出家。虽未受具。即堕僧数。喻合结位并可知。

第四明大尽分中五。一智大。依正觉实智义故。二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下解脱大。依心自在义故。三如是乃至下。三昧大。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故。四无量百千下。陀罗尼大。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故。五无量百千下。神通大。依堪能度众生义故。前二自利。一内知。二外用。后三利他。一意业用。二依发语用。三身业变化用。

就初智大中七种智。一集智大。谓智法缘集智力断疑。二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是下。明应化智大。谓化智业用。依身而起。三又如实知佛持下。明加持智大。谓化业住持化用非一故。重言如是常化不绝。名转行力。四又如实知诸佛下。明入微细智。谓一法中现一切法。是难知境界故。於示成佛八相中。一现一切故。依彼应化等。牒前三智。依显微细。一化。二如。三集。合此三智。名为不二。依此成佛故。名为作。正是微细。五又入如来秘密处下。明密处智者。此是秘密隐显门。谓将获初心根未熟者。显粗隐细。令彼不怖。依彼说此微细智也。六又知诸佛所有入劫下。明入劫智。谓善解诸劫互相涉入。名入劫智。时劫相续。说为命。迁流名行。一摄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为舍。癈己随他故。劫随心转。名自在意。七又知如来下。明入道智。谓知诸世法。堪为出世对治用。名为入道。

初集智大者。论释云因缘集智。应知。彼复随所有。分染或净或灭者。此是总释。於中有六重。一或唯染。谓初三句及识集众生集一分世界集诸见烦恼集。二或唯净。谓涅盘集及声闻等集。三或唯灭。谓虚空集。四染净合。谓世界集有为界集及一分识集。五通净灭。谓无为及涅盘。六通染净及灭。谓法性集。论经名法界。即不善法界名染。善法界名净。无为法界名灭。论别释中。言随所有三界处者。释三句可知。随所有众生者。释众生集可知。随所有染净等心者。释识集可知。随所有有为无为法无知知故者。释有为有心故名为知无为无心故名无知。随所有处虚空等者。释虚空集。次是世界等所依处故。随所说正不正法者。释法界集。即净法名正。染名不正。等取灭也随所证不证等者。释涅盘集。以圣人所证故。随所邪见下明不证。即释邪见等集。谓何因不证。以邪见故。是谁邪见。谓余外道等。彼不能证故。随所有器世间成坏者。准释可知。随所有二乘彼集差别者。释声闻等。应知。结文可知。

第二释应化智中三。初标。次众生下别显。后如是下总结。别中十句。初三句明众生世间自在化。谓化现众生。及所化业。化现贪等。及示诸恶见故。论云应示烦恼染见作故。谓现起贪瞋等十使烦恼。诸见等化令众生见名见作。次一句是器世间自在化。法界化者。所说法行故。谓作法师处众说十二分教等。名法界化。彼应化故。次四句是智正觉世间自在化。化现三乘皆有有觉义故。末句结云一切分别等者。此有二释。一云分别化者。化作有情类故。无分别化者。化作非情类故。一云作意现化名分别化。任运现化名无分别化。虽有两释。前释为胜。

第三明加持智中。文三同前。别中十一句。初三是境界持。谓常化不绝。名佛持。法僧亦尔。后八是行持。初二是运行持。如观佛三昧海经第七。佛为化诸淫女。现马阴藏相。化作三男童子。与淫女行欲。令厌发心。又为降伏外道令发心故。现马阴藏相故。烦恼持者。如骂调达为食小既故。此皆加持所应度者故。皆示现故。如论应知王示瞋害相。婆须密多示贪欲相故。皆示烦恼相。任持行故。次五句是顺行任持。谓多时积行名时持。由愿起行名愿持。由於佛所供养福力。成金刚种。任持究竟。不毁灭故。依行起行名行持。依说劫令乐修。即此说为能持故。一切智智名为智持。谓佛后得智缘俗化世。论云此智能作一切定故。

第四明入微细智者。谓知佛化用。於一法现一切法。炳然显现。难知之境。佛智能知彼微细境。名微细智於中文三同前。别中十句。初是示出家修苦行故。二示命有尽故。三示王宫生故。乃至住寿命者。示八十阙一故。般涅盘者。为随所宜种恋佛善根法事故。余并可解。

第五明入佛秘密处智。谓知佛所示秘密义等。於中文三同前。别中初三乐密者。一身量密。量即无量。在此即在彼故。二语密。一言应一切言。寻声无边际故。三意密。如来心识无有所作。然能成就。随时随根不失其宜。如来所有施作佛事。犹如化人无心想念而能成就。广说如密迹力士经。四筹量根器生熟堪度未度时故。善根微故。远故。劣智不测故。云秘密。五授记密者。谓为诱进实声闻人。与变化者授记。或恐有退。非时与记等。六摄众生密者。呵骂调达爱语罗睺等。七种种乘密者。如法华云。虽后说三乘。但为化菩萨。此之谓也。八知根行密者。谓信等五根。或二十二中。随其所应。或利钝等差别多种。非下位能测。故名为密。九业所作密者。或过去所行远难知故。或於一事。三性同造。或多业同时造异时熟。或同时熟。如是无量。十得菩提行密者。或逆顺起故。或依法性。相应所修。非二乘凡夫等境界故密也。

第六明入劫智中八句。论总相释云。是中入者。平等解脱一切劫递相入故。谓知诸佛依业用门不思议解脱法力。能以互差别时分。彼此相入不异。名平等。第二句云有数劫入无数劫者。有两释。一云有数劫者。是僧祇劫。即是阿僧祇品中第一百二数也。无数劫者。即是阿僧祇劫。是彼第一百五数也。一云有数劫者。可以此剎中劫数量所及故。无数劫者。是阿弥陀剎等已上诸剎中劫故。第四句云劫入非劫非劫入者。此约劫时分与不至劫之时分。说相入广显。古释顺违并释余文。并如上发心功德品说。

第七明入道智者。善识众生入道不入道方法故。文三同前。别中十四句。一入毛道智者。依凡夫地。有微信心。感道缘发。为说世间闻等三慧等法故。二入微尘智者。为我慢众生。此有二释。一云为恃异术起高慢众生。佛将彼入尘中。彼不知己所往。示之令知。摧伏故。一云为我慢者。令观色蕴但是聚尘。破其慢故。三入国土身智者。依信生天者。智现净土令见。转彼信天为胜之心故。四五六入众生身心行三种智者。依觉观众生。谓烦恼乱心通名觉观。随说对治故。七入随顺等者。谓众生万品对各异故。总言之。一切处故。八入示现遍行智者。众生思觉心多。佛悉遍至彼心所至。先与同。后说过断故。九顺行等者。众生造顺世间行者。亦先同后断故。十逆行等者。无漏行能违生死。佛久修满今示修故。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皆是为众生故说同。其事同世故思议。所作难测故名不思议。余准思释。

自下第二明解脱大中三。初标。次略辨。后此十下结广。略辨中十句。一不思解脱者。谓依神转变外事妙用难测故。二无碍者。以愿智力。能速至十方无量世界。而无碍故。三净观察者。净智所知故。净行有三。一知世出世。约位分别。二知学无学。约因果分别。三知声闻等。随人分别。此是所知自在。前二是通。后一是智。此知三乘根性有障无障。上知佛。下知二乘。智优劣故。并是净境故。名净智差别。四普照明者。随意转事。谓随众生。於一切色像门。示现种种自在身故。五如来藏者。是法陀罗尼。谓所知真性蕴恒沙德故。六随顺等者。能破他言。而不退故。七通达等者。於三世劫。随意回转故。八法界藏解脱解脱者。梵本唯有一筒解脱。无重言也。谓一切法一切种因缘集智。此中法者。世谛万有非唯一故。名一切法。众生所迷多在世谛生着。不会真谛。要善达世谛因缘。称虚实而知。得名善化。此同上集知。九光明轮者。光不离身而普照故。十无余境界者。依一切时。知无量世界众生心故。后结可知。

第三三昧大。第四总持大。第五神通大。并准前解脱大中。略广标结等应知。大尽分竟。

自下第五大段。释名分中三。一能受诸佛云雨说法故。名法云地。二佛子此菩萨以自愿力下明能注法雨灭众生烦恼尘焰。名法云地。三佛子此地菩萨於一下明能注法雨生物善根。名法云地。

初中若从所受。应名法雨。若从能受。应名法海。今但就彼受法之处。名法云地。是故论释。一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闻法相似者。此所闻法宽广遍覆。是故名云。与法相似也。言如虚空身遍覆故。明能闻法身。谓受云出处。其唯虚空故。说能受法身如空。若随对於佛。则佛身如云。说法如雨。此所受若雨。能受如海。若对所说法。如云遍覆。则所受若云。能受如空。二灭尘。三度生。论显可知。

就初中。先总明成就念力者近说受持义。二於一念下明能受法。於中三。初於佛所听受多法。二佛子譬如大海下於多佛所听受正法。三解脱月下。问答显前二分齐。

就初中。有法喻合。论释中二。先总释。谓十方诸佛同时说名说众多故。后别中三。一释初法说内无量法明也。二入如来微密处释合中微密法雨。三速疾释一念须能受。以此地中闻胜故。能多受法。所受虽多。若是粗浅。不足为难故复云密。法虽多密。若积时渐受。亦不为难。今复一念速疾能受故。是胜也。论云。是中无量下别释前三。初二是所闻法。后一显能闻之德。先解所闻法。谓性故作故开为二相。谓三慧所知。名法自性。说授众生。名之为作。别释性中。大法明是闻思智摄受故。大法照是修慧智所摄受故。云何作大法雨。如大云与他法雨故。下释能闻。起信名受。领教名安。是文持取义名摄是义持也。摄受前文义不失名持。论经名安为堪。名摄为思。

第二释於多佛所受法中。大海喻有四义。相显可知。

第三问答辨分齐中二。先问。后答。答中亦二。先授量显示所闻广大。显前初段。二如一佛所下。类多佛。显前第二段也。前中云三世法藏者。论释於法界中三种事藏。谓明照雨为三种。蕴在法界。名为藏也。

第二释名中二。初寄云电等。以显菩萨能化之德。后一念等下明化时促。於上等处。明化处广。余是化益胜。又云雷电等。如论应知。

第三释名中。八相现成渐增物善。文易可知。

第六大段。明神通力无上有上分中。论开为六。一依内者。通依内德。此有四种。谓一不思解脱。二三昧。三起智总持。四神通。此亦是前大尽分中五种大。以智与陀罗尼大合。说为四。以并是此地德用故。同说此文略也。二随其心念下。依外大神通业用依外境起三即前门中互相作力名自相。谓转变作用是神通相。此后二门。经文是一。义开二释。故为二门。四或随心念相一念中示现下。作住持相。常用不绝。五尔时会中下。是令喜相断众疑恼。六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能安住下。是大胜相超过前地。

就第二依外通业用中。外事地等是所动。剎依报故也。复有外事自他身等。是后现身等。即正报也。何故身等说为外邪。释以对前解脱大等。是内得故。说此身等以为外事。

三自相亦二种。一转外事等云及他身俱名外等。二应化自身等此二亦摄此一段文也。初转外事有三。一是同类略广转。二垢净异事转。三尘容世界等是自在转。第三自相可知。

第四作持中三。初总标。次示现不可说下别后佛子总结。别显中十。一者身语供赞。二八相应机。三身现三世之事。四身内容剎。五毛孔出风。六海华现佛。七身光遍照。八口嘘地动。九示起三灾。十身剎作相。后结可知。

第五令喜者断疑故。此有二种。一显示自体通力以断众疑。二佛子此菩萨住如是智慧下。明说法以断众疑。前中有二问答。前问答显神力无上令众欢喜。后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若菩萨下。明后问答。是神力有上令众欢喜。前中亦二。先大众疑。谓举佛疑菩萨非是疑佛也。后解脱月领疑为请。刚藏答中四。一人定断疑。二尔时解脱月下显定名字。三又问下业用分齐。四佛子菩萨住法云下类显广多。就初中亦四。一法主入定。二众现入身。三身内见佛。四摄用还本。二显名中。先问。后答。前入定时已显其名。何故更问。释云当时法主嘿然入定。后结集家。取以安之。既当时不显。故此问也。答中言佛国土体性者。入此三昧。能现佛国故。三业用分齐中二。先问。后答。答中非但如前现一切剎其身乃能现过恒沙剎尘佛剎。四类显广中三。一所得广多。谓此地所得非一二故。故云得如是无量等。二故此下明业用难测。於中十二种分二。先别说。后略说总结。初三业业具难测。二神通是前神通大。三观三世是三达智。四三昧是前三昧大。五智力是前智大。六游戏解脱门是解脱大。七变化等是变化外事等。及后结并可知。

第二明有上问答中二。先问。后金刚藏下答。前中举菩萨疑与佛齐。问词同上疑意有准答可知。后正答中二。初总呵问非。后复次下别显问非。前中二。先喻况。后法。喻中。一块土者。论经云二三豆土。余并可知。后显中二。初总明佛不可以法云德比。后佛子我今下方便显其非比之相。前中先喻。后法。喻云如四天下取少许土者。此喻前来说法云地德。余者无量者。此喻前说之外多未说者也。后法中。此法云等者。即是合前余未说者也。况如来者。具说菩萨地德当无量劫。况今始说少说。即欲比如来邪。此中有三重。一豆许土。二四天下土。三无边世界地土。将四天下土比无边世界土。当自不可。况以豆许土比邪。以法云具德当不比佛。况其少分比如来邪。后方便显非比中二。先总标。后佛子假使下正显。显中二。初能比。后此一如来下所比。前中三。一所依处多。诸十方各无边剎数剎。二能依人位高。谓得此地菩萨。三彼位高者多。谓於前多剎中。肩排相次住。如稻麻等。四彼多菩萨各是多时积行。谓百千亿那由他劫。后所比中二。初明以多比少。谓多位高者。多劫之行。比一如来故。后百分下明犹非其比。谓非直前多望一非其比。亦乃相一佛德中百分之内比一分乃至少相近分比亦不及。后明说法断疑中二。初明调柔行。后此地菩萨智慧下教智净。上二文皆有法喻合。并准可知第六大胜二二。初明说自在。后佛子是名下结其地相。前中二。初明神通胜。后摄报中若勒行下算数胜。以此二空胜前诸地。故名大胜。前中二。先牒前。后诸佛下正显。显中六句。初五别。后一总结。别中五句。论摄为三。初二各一。后三为一也。一三世智者。是断疑行。以通三世为出世道。故名道义。二法界智者。是速疾神通行。闻说如来秘密法故。三下三句名等作助行。谓於众生平等化益故。於中。一遍等者。作净佛国佛平等化众生故。二照等等者。作法明平等是教智化故。三慈念等者。作正觉平等证智化故。后一句总结可知。

第七大段。地影像分中四喻。喻地四德。前三阿含。后一证也。前中前一池喻修行功德。谓诸地中起修之行。二山喻上胜功德。谓依前修成德。德位高出。三海喻难度能度大果功德。谓前修所成德能至大果。度取到义。四珠喻转尽坚固功德。谓从初地进阶法云故。名为转。位极障尽名为转尽。证理终极名为坚固。就初修德中。有法喻合。法说中。始从欢喜终至法云。名次第行。因成大果。名趣一切智。喻中阿耨达池。此名无热恼池。从龙王得名。此表地德。离障恼故。出四河者。胜鬘经出八河。阿含经云二十河。下出现品中。但云阎浮出二千五百河水流入大海。不言出处。出四大河。据根本说故。俱舍十一云。此瞻部洲。从中向北。三处各有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在黑山北。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雨有大池水。名无热恼。出四大河。余略同下十定品说。而十定最具。寻即可知。其二十河者。大婆沙云。四河去池。各四十里外。复各分四。从池一匝。各於本方。流入大海。是故并四根本。成二十也。(检)法合中四摄利他合四河。满足无尽至一切智增成自利得大菩提。合入大海。论云依本愿力修行者。释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摄作利益他行者。释彼四摄满众生自善等。释自利可知。

第二山喻上胜功德中三。一总举法。二如因下喻显。三佛子此十下总结。初中十地因佛智故有差别者。谓由佛智。为所依因。超此十地。此则佛智一味平等。为十地差别所依。如大地平等为高下山之所依。论云依一切智增上行故。二喻显中二。先列十山名。后佛子如雪山下。一一别合。前中云[鞥-合+(白-日+田)]陀梨等诸山梵名并如音义上卷中显。后别合中。初药草者。喻初地圣智善五明故。二诸香者喻二地或香故。上二不约慧为名故。以土山为喻。余八依慧立名故。皆取宝山为喻。三地是定。以三慧为体故。亦慧摄故。云诸宝喻者。喻八种地。又厌地善清净者。从三地已上八地是宝。此重显也。三一切众宝者。彼以净禅。厌离烦恼。此禅与慧皆可贵故。四五通神仙者。喻四地出过世间。神仙人间超胜故。五夜叉神者。喻五地。於真俗善巧。难合能合。通自在故。六诸果者。因缘集观。寄声闻果故。七龙神者。喻七地空方便智。寄独觉果故。又此上二地前寄声闻。菩萨超彼。说彼果证。问答不可穷尽故。彼山出果无尽喻此也。后寄独觉。菩萨超彼。说彼果证。问答不可穷尽。彼山出大力龙神无尽喻此也。八诸自在众者。喻八地不起功用普应如水镜像。得十自在故。九阿修罗者。喻九地菩萨巧摄生大力之相故。十诸天者。喻殊胜义。第十地於余地中最胜故。论云复次诸山下。释诸山中所有物。谓神仙等是众生数。药宝等是非众生数。其药等。能资内报。名受用事。谓除病名增损对治。香果资身名长养事。其宝体非是资身。但可贮积以除贫乏。名守护等。言依雪山等者。指定其处。谓初三及第六。是非众生数。所依下释是众生数。於中治六种难。一五通福田供。以得富治贫难。喻四地菩萨。行道品。化治身见贫穷。益众生故。二夜叉威制眷属不令害众生故。治死难。喻五地菩萨。行不住道。虽俱无住。常在生死。救苦故。三龙降雨治俭难。喻七地功用究竟行十度益生治功用俭故。四得自在众治不调伏难。此喻八地菩萨。有二义故。一得密迹金刚现形守护刚强众生见之受化故。二得十自在调众生故。五阿修罗说咒治恶业难。喻九地菩萨。得四十无碍辨才善说法况治惑业故。六大威德诸天。论云自在四天王治怨敌难。经论说异名。经云大威德。是显帝释等三十三天王能降阿修罗怨敌故。论云治四天王怨者。邻近释故。喻第十地受佛位时得力无畏降伏魔怨外道故。论云此一切山集在其中者。如所从事能生一切物故。谓诸山中所有物也。言集在其中诸不可穷尽者。顺行不断不休息故。谓次第相续名顺行。不永断故。名不断。非暂无故。名不休息。下释山海相因名者。谓山因海故。得高胜名。海因山故得深广名。前说依地。今说依海者。由彼十山依此二处故互举尔。释法同喻。谓佛智如海。依起十地。高深相显故。云因果相显。此则一一山下皆有大海。一一地内悉有佛地。当知佛体遍在诸地。若尔佛身亦即遍在十地诸菩萨身。此依性相非一异义说。

第三大海十相显难度能度大果功德。於中二。先喻显。后菩萨行下法合。各有总别。前中总云不可移夺者。谓此十相同一大海不可移易夺其一味。地法亦尔。同一佛智。义分为十。不可移夺令异。论云难度能度大功德者。因果相顺故。十地如大海能度难度。得大菩提果故。谓能度世海。得无价宝故。下释别中。摄十为八。以六七为一。以九十为一。故成八也。一易入功德。初地渐起大愿故。二净功德。二地不与破戒死尸住故。三平等功德。三地诸世间假名数故。四护功德。四地护自一味。恒无失故。五利益功德。五地无量方便。起世间所作。多利乐故。六不竭功德。六地观甚深缘起集法故。七地即空方便广大无量故。七住处功德。八地菩萨一念分身遍十方。如船入海因风济故。得等众生类身故。具足十身故。名为大身。此地如海。如此大身者住处故。八护世间功德。九地菩萨应机说法不失时。受佛说法无厌足。如海潮不过时受百川水不厌足故。第十地菩萨能受一切大雨无厌足故。

第四宝珠十事喻转尽坚固功德。於中二。先喻。后佛子当知下合。各有总别。喻中。论先释总内。转尽坚固功德者。大摩尼宝喻过十宝性。谓摩尼宝过毗瑠璃等。以出故取者。此是经中初句。谓从大海出故取之为用。放光是第九。示现是第十。越中取后。故云乃至。摄十为八。以合六七八故。此八中。初后二句喻显法。余但释喻。初出海益物故。云功德以善观者。显法也。谓初地圣智。出烦恼海。善观察故。二体色明巧匠治故。三形相圆妙故。四无垢秽故。五光净明彻故。六异相庄严名为起行。三句合释。七神力放光故。八随王意雨宝。是无护惜也。能与一切众生一切宝物。正智受位故。一切众生同善根藏故。过十圣性者。过声闻辟支佛等四向四果八种行性故。并可知。影像分竟。第八明地利益分中三。初显法利益。二如此世界下结通十方。三尔时复以下他方来证。若依论经。更有第四如来随喜第五结说究竟。今且依此。初中有二。先明生信功德。后雨华等起供养功德。前中二。初闻经益。后尔时下动地。明起生信功德。谓以神通力动地。令生信故。前中二。初总举法难闻。后问答显益中二。先正显。谓举类法举法类闻。后何以故下释成。以得至一切智地要由闻此法故。释十八相震动。具如前说及别行章。结通证成等。亦并如前初会中释。

自下第三大段。重颂分中二。先长行。明说偈意。十种所为。释同前会。后正说颂中。有四十二颂。分九。初十三颂半。颂方便作满足地分。於中。初三颂半总颂九种地中善择智。初颂第三句。梵本云。远离诸垢住智道。次一颂半别颂初地。次半颂颂二地。次半颂颂三地。次一颂颂四地。次一颂颂五地。次一颂颂六地。次一颂颂七地。梵本中。第二句云我体无受离有无。次一颂颂八地。次二颂半颂九地。二有一颂半。颂三昧分。三有五颂半。颂受位分。四有三颂半。颂大尽分。五有三颂。颂释名分。六有四颂。颂神通力无上有上分。初颂云神通等者。梵本云。大威德住此地。现佛境界满十方。神通无量亿千数。世思其行皆迷惑。次后云举一足等者。准梵本中。此是前颂中。於十方说佛神变。七有二颂半。颂调柔行等。八有七颂半。颂地影像分。於中三。初三颂半。颂山喻。初半颂云如是等者。梵本云此具功德净者地。常住佛智如山王。次颂第二句。梵本云。三如毗陀多妙华。次后颂初句。梵云。五如乾陀不思议。次二颂。颂海喻。后二颂。颂珠喻。余他及地利益等。并略不颂也。九末后一颂结说无尽。第十地释竟。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一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八·唐慧琳
  佛法之真价·太虚
  卷第六·宗密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四·佚名
  御制拣魔辨异录卷四·雍正
  卷一百六十·佚名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上·佚名
  大乘四法经(实叉难陀译)·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四·白岩净符
  阿罗汉具德经·佚名
  卷二百七·佚名
  福州雪峰东山和尚语录·雪峰慧空
  杂宝藏经卷第八·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潘德舆

      危太朴初以文学徵起,士君子皆想望丰采,或问於虞道园曰:“太朴事业当何如?”答曰:“太朴入京之後,其辞多夸,事业非所知也。必求其人,其余阙乎?吾於其文字见之。”道园之知人如此。然道园作《范德机诗序

  • 第二折·关汉卿

    (外扮李嗣源跚马儿领卒子上,云)靴尖踢镫快,袖窄拽弓疾。能骑乖劣马,善着四时衣。某乃沙陀李克用之子李嗣源是也。因为俺阿妈破黄巢有功,圣人封俺阿妈太原府晋王之职,俺阿妈手下儿郎都封官赐赏。今奉俺阿妈将令,着俺数十员名将

  • 东都事略卷九十四 ·王称

    列传七十七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军新涂人也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举进士又举贤良方正自台州司户召试文仲对策极论新灋之害不爲王安石所喜黜不用文仲范镇所举也哲宗即位爲校书郎迁礼部贠外郎有建议皇族惟杨王荆王得称皇叔余

  • 卷二 天启元年辛酉始、至七年丁·计六奇

      沈阳陷  总兵贺世贤驻沈阳。正月大兵数万骑抵浑河,昏候报渡河近城矣。世贤大惊,备火药于堞间,登城望大兵尚离城四里即命发炮,未伤一骑而火药已尽。须臾围城。次日副总戎尤世功率万人出战,杀伤过半而返。坚守不出,经略

  • 雍正向天下颁布《大义觉迷录》的始末·雍正

      雍正六年秋,湖南永兴失意文人曾静,于当年秋,遣徒张熙(化名张倬)赴西安向陕西总督岳钟琪投书策反。九月二十五抵西安,次日上午,当岳钟琪正乘轿抵总督署衙门前时,张熙手捧书信拦轿阻道,声言要亲交总督岳钟琪,并有要事与他讲。

  • 卷二十七·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二十七 【起丙午宋明帝泰始二年魏献文帝天安元年尽癸亥齐武帝永明元年魏孝文帝泰和七年】凡十八年 【丙宋泰始二年魏显祖

  • ●海东逸史卷十一·佚名

    列传八黄斌卿号虎痴,兴化卫人,以恩例授把总。崇祯间,官至翁洲参将。福王时,擢浙江(小腆纪年作江北)总兵。南都亡,遁归。唐王立,得附劝进,乃上言「舟山为海外巨镇,番舶来往,饶鱼盐之利。西连越郡、北达长江,此进取之地也」。王善之

  • 卷之一百六十五·佚名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九月丙寅朔上驻跸乌里雅苏台达巴汉地方  ○戊辰上驻跸穆禄喀喇沁地方  ○己巳上驻跸坡赖噶山  ○大学士等奏请彻三等侍卫特古思等、新设驿站。上曰、极当彻此驿站。归化城有费扬古右卫

  • 卷之十九·佚名

    光绪元年。乙亥。冬十月。甲子朔。享太庙。遣顺承郡王庆恩恭代行礼。外起居注○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  ○遣官祭穆宗毅

  • 王守诚传·宋濂

    王守诚,字君实,太原阳曲人。气度和蔼纯洁,尤爱学习。因与邓文原、虞集交往,文辞日益进步。泰定元年(1324),礼部考试得第一,朝廷赐给进士出身,任命为秘书郎。升迁为太常博士,参加续编《太常集礼》若干卷。既而升迁为艺林库使,参

  • 赵炳然传·张廷玉

    赵炳然,字子晦,剑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任新喻知县。诏封为御史。与给事中李文进一起核实宣府、大同、山西的兵饷。弹劾前后督抚樊继祖、史道,监司杨锐,指挥冯世彪等一百七十七人的侵冒罪,定罪受贬各不相同。又逐条

  • 门人黄修易录·王守仁

      〔1〕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2〕问:“近来用功,

  • 卷六十五 易一·黎靖德

      ◎纲领上之上   △阴阳   阴阳只是一气,阳之退,便是阴之生。不是阳退了,又别有个阴生。〔淳〕   阴阳做一个看亦得,做两个看亦得。做两个看,是"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做一个看,只是一个消长。〔文蔚〕   阴阳各有清

  • 第十九章 2·辜鸿铭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辜讲同一位学生(子张)说:“如果只是紧紧抓住信仰,而不扩展思路,如果只是相信真理而没有坚持原则。这样的人还不如没有去做这些事情。”

  • 授记品第十一·佚名

    尔时大德摩诃迦叶告萨遮善男子言:善男子,汝已供养无量诸佛。具足成就无量无边诸功德聚。何故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萨遮答言:大德迦叶。我若有见此是菩提此是证者,我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言:萨遮善男子,无量无边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一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一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清净品第八之二论曰。复次应知说悔过行。如金光明经偈云十方住世  两足之尊  以悲慜心当证知我  若我先造  

  • 宗门玄鉴图·佚名

    夫信迹者。先圣之蘧庐。后人之龟镜也。苟昧其源。焉能发明於大事哉。恐后学之流以金沙混用玉石同观。既迷宾主之谈。莫究尊卑之理。由是采古圣机玄之妙。总其纲要作十二门。从流列派各有所归。自浅及深俱无异趣。名曰

  • 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

    校勘注释《抱朴子·内篇》的著作。中华书局1985年增订本,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第1辑,20卷。王明撰。《序言》部分对葛洪其人及《抱朴子·内篇》的价值有颇为详尽的介绍。《附录》1列清严可均辑《抱朴子·内篇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