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在今后人世之意义
──十九年二月在厦门大学讲──
一 佛学的定义 二 佛学对于文化之意义 三 佛学对于哲学之意义 四 佛学对于道德之意义
一 佛学的定义
要想把整个的佛学加以如实的说明,予一般人以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是须费很多的时间才可能。通常的讲:佛学者,是佛的学问。譬如我们是一个人,就要归到动物里的人类去;所以讲佛学是佛的学问,自然是不错的。但佛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学问?据近今中外一般的学者观察所得的结果,有如下的三种:一、佛学是宗教,二、佛学是哲学,三、佛学是科学。主张前两种的是多数,后者仅是少数,于是把整个的佛学三分五裂的归到各方面去了。其实、我们加以具体的观察和综合的研究,佛学不要下呆板的定义,说是宗教,是哲学,是科学,我们直接的叫他“佛学”罢!因为、他的内涵成分,也可是宗教,是哲学,是科学;反之、从整个的佛学来讲,佛学是非宗教、非哲学、非科学的。所以、我们下了呆板的定义,祗能说到这一边,同时说不到那一边。我们还是还他一个佛学就是“佛学”的原来名称吧!现在我要把我提出来的题目,分作三项来讲:
二 佛学对于文化之意义
佛学在现在将来,对于人类世界之文化的意义是怎样?未说明这问题之前,先一讲文化的意义。文化这东西,可说是人类生活的特征。因为、自然界的动物──人也是自然界动物之一──,都忙著它自身的生活。我们和其他的动物,明显的区别,就是人类是有文化生活的动物,其他的动物是但有生活没有文化的。所以、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特征,同时也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
文化的使命,是负有改善人类自然生活的企图。原始的人类和高等的动物,同生活于自然界里,没有十分特殊的地方。但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近之于本身,远之于外物,在在努力改善,渐渐摆脱了初民的与其他动物相似的生活,成功了一种人类的生活。所负的使命,是将素朴的人类,变成为文明的人类,野蛮的生活改善为文明的生活──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所负的使命。在时间上讲,文化是有历史性的,无论那一种文化,决不能和以前的文化全无关系而凭空生出来的。新的文化,具有和旧的文化相异的特质,但它又是旧文化的承继者,改善者。在空间上讲,文化是含有社会性的,因为人类原为生活而生活,要取得自然界生活资料,须多人协力去作,故发生种种交互关系,同时对于自然界所取得的生活资料协力改造。文化所负的使命如彼,而它本身的性质又如此,在人类生活的特征上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我就叫它是文化。这文化关涉的方面非常之多,如宗教、哲学、政治、经济、科学、工艺、文学、美术、礼俗、方言……,总称曰文化;因为、这都是文化的成分,都负有改善我们人类生活的使命,使素朴、野蛮的生活改善为文明的生活,都涵蕴著历史性与社会性的。在人类生活史上看起来,个人与个人之间,为著生活上关系,使之有适宜组织成为社会的结合,要算宗教的力量最为伟大。宗教是适合某区域、某时代人们心理上普遍的需要而产生;在各种宗教产生时,都能把当时人们信仰精神结合起来,成功为共同一致的行动。它的本身将过去优良的文化承继过来,同时向著将来新的园地去开展新的文化。中国的儒家,西洋的基督教,及其他各国的宗教,都是继承过去、开展未来的。还有一重要的意义,就是集中现在──即当时──使社会人们的思想和信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们知道从前的宗教已成为过去的了,但它确是曾为过去的那时那国的文化集中点。我们要讨探世界现在的文化和过去的文化,非研究世界各国的宗教不可。文化内容是最复杂繁乱的,我刚才说过它的成分,有宗教等做主要成分的。在实际上观察起来,人类的文化,是依各宗教为集中点而彼此有歧异的,这并非是过分武断的话。世界各国不同,民族殊异,故所采取的生活手段不同,于是产生的文化也各别。他虽有别的种种原因不同,如天然地理的隔离,人民种族的歧异,但他各有他的集中点,即集中在他所有的宗教上,形成世界一个一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文化、无论属于宗教、哲学、科学等任何方面,他本身的使命,是改善人类生活向前进步的,但采取方法和手段是可有各不相同方面的,所以、结果也成为各式各样的文化。有些民族的文化,向自然界方面去改善生活,如我们觉得衣食住行不适意,都向著人以外的自然界去改善我们的生活,于是形成一种征服自然的文化。反之、也有偏重集中人以内的生活,他们有时觉得对于人世、外界有什么不满意的时候,他就用内省的功夫来改善内心的生活,于是形成一种冥思深想所谓“玄想”的文化。还有一种不积极去改善内心和外物,但集中在内和外调的和谐,以为改进生活的方法,于是又形成一种身心和自然融合的文化。再进一层,还有一种觉得现实身心方面的生活,和现实宇宙万有方面的生活资料──即内和外──,虽有调和相通的可能,但他觉得有一个缺憾非内外调和所能救,所以他就根本上谋内外全盘的改善,于是又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过去世界各种民族的文化,虽种种不同,归纳起来不外如上的四种;都是依著各种宗教的力量为集中点,这是谁也不能不承认的。
讲到这里,我要转移到今后世界人类的文化究竟怎样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海陆空的交通非常发达,于是全世界国际民族成为密切的关系。倘是此民族与彼民族之间,因文化生活的不同,不能互相谅解,在在易引起彼此互相异视、互相排拒。如我们视外国人为洋鬼子;反之、外国人对于我们中国人,自然也是这样。这唯一的原因,就是各民族文化生活不同的缘故。我们耍免除这错误的成见,须研究各民族文化生活相异点和相同点,彼此能完全了解,将以前的互相异视隔膜的情形无形消灭,把世界各民族的特长文化,综合起来构成为世界人类的文化,此为将来世界人类文化重要的意义。
佛学对于人类文化有什么意义?我对这个问题是很感兴趣,同时、也是人人所亟要知道的。全世界各种民族的文化,虽极其复杂,比较上相类似的,将它归纳成三大线索,可以作我们研究的对象:一、现在欧、美、澳洲各民族的文化,表面上所流行的,差不多可说是科学和工业的文化,但一探究其骨格,还是二千年以还的基督文化;如风俗习惯等,觉得还是基督教的成分为多。它──基督教就是欧、美、澳洲各民族文化的总线索,可以作我们研究的对象。二、红海两岸,即亚西和非洲各民族的文化,近今虽有一部分大起变动,然对于旧有文化不能一时完全毁灭,可以作研究这区域各民族文化总线索的,不能不把回教拿来作对象。三、上两区域中两种总线索的文化,经过西洋学者深刻完整的研究,大概都能明白了。唯对于波斯湾之东的所谓亚南、亚东的各种民族文化,尚没有人起来做荜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工作,把这亚洲内部占世界大半数人类文化的总线索,给我们以明晰的概念。研究人文史上有了这样的缺陷,国际间异类相视的情形就不能免,世界不安宁的媒介也可以说就是这个。所以、我们无论怎样的困难,应找出一个可以作研究这区域内文化的总线索。
我们知道,道教不出中国本部,神道教不出日本,婆罗门教不出印度,儒教不出中国本部及日本、朝鲜、安南,只有佛教曾为印度、阿富汗、波斯、新疆、及南洋群岛的教化,和到现在还为锡兰、缅甸、暹罗、安南、西藏、蒙古、满洲、中国本部、与日本、朝鲜的教化。其关涉所及,不仅为人民信仰而已,而成为风俗、习惯、政治、礼制、文学、美术等全民族思想行为中心的文化生活。且蒙古、西藏、日本、锡兰、缅甸、暹罗等文字,亦直接由佛学产生。故我以为亚洲各民族文化的总线索,舍佛学外恐怕找不出同这样具有伟大性的、作我们研究的对象了。故真能从事佛学的研究,即可以得到研究亚南、亚东各民族文化的总线索。
把上列三大总线索,作分析的贯通的研究,使各种民族文化生活上相异点和相同点,明白的揭示出来,使世人由共同了知而互相了解。进一步、将这三大系的文化镕冶在一炉,使之铸成为全人类瑰玮灿烂的新文化。在这里,我不能不喊一声:佛学为今后造成人类文化之要素!
三 佛学对于哲学之意义
在从前哲学称霸时代,宇宙观、人生观,尽可以凭借纯粹思想以构成之,故举凡自然与人事的研究,都仰承哲学的鼻息。但到了科学发达的现在,哲学似已不为人类所需要了,以此哲学将来运命,是否能继续延长下去,似乎成了一个问题。但我觉得哲学与科学,皆专心致志于真理之发见,其所不同的,科学的方法、研究大自然界的各种学问,分门别类的组织起来,一科一科作分析的研究,其方法愈精密,其成功亦愈足惊人,故科学所得的知识,比之以哲学来得可靠。科学老老实实的研究各种事实,这种态度非常的可以佩服!但我们知道,自然界里无论那一种存在的或有生命的东西,它是整个的或全个活动的东西,一施以科学的解剖分析或化验,巳非原来的本身了。所以人生宇宙,果然可以分析,而事上它是整个、或是有生命的东西,故科学在这方面实在不能一手包办,而哲学对科学所不能包办的事情,不能不尽些义务。故哲学不仅是冥思玄想,他的职务是:通盘的彻底的、一种了解整个宇宙人生的企图,它周密的把科学零零碎碎的散材,加以综合与批评,组织成一个毫无矛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故科学无论怎样发达,而哲学依旧不可废;因为宇宙和人生,终究是和合、连续的缘故。所以宇宙和人生的问题,仍得由哲学来解决。不过须注意者,科学发达后之哲学,同以前纯主观的哲学不同,必须由谨严的科学为基础,以建立宇宙观和人生观。哲学的使命,是讨论宇宙的本体与构成。近世纪所发生哲学,差不多都是集中在认识论上。在科学未能整个透底解决的问题,哲学很忠实地加以更进一步的精密研究,所以西洋哲学的新趋势,与十九世纪以前完全不同;这无非因有新的科学为基础,故产生新的哲学出来。讲到现在哲学的各派,如新康德派,新实在论,唯用论,创造进化论,层创进化论,都以“非实质论”为出发点。虽或者以为存在的非都是被知识的,而且是不受知识的变动的;或者以为存在的东西都是被知识的,而且为心的力量所变动的。然都和旧有的唯物论或唯心论不同,以所说的存在的,都是“无实质”的。新实在论所认为中立的元子,最根本的即是“直接感觉事”,并不是一个一个固定的实体。唯用论则认为都是“纯粹经验”,纵使这存在的可以离开经验或知识,它的存在依然不是一个一个固定的实质。那末、平常所认为一个一个的东西,究竟怎样来的呢?新实在论则说是“论理构成”的;唯用论则说“知识雕成”的。这就可以引用佛学中一个名辞是:‘因缘所成’的,或‘唯识所现’的,无论说为心的或说为物的,都是许多关系的和合及许多刹那的连续,所以都现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或者更进一步主张,这因缘所成、或唯识所现的东西,一度被经验、被知识的时候,就受了精神力的变化,于是便能创生新的东西了。这种见解,可说是哲学的进步,也就可代表最近哲学的新趋势。
西洋哲学,由这新的趋势,它的理论渐渐地和佛学的理论相接近了。佛学最普遍最澈厎的对于宇宙的说明,就是:“诸法众缘生,诸法唯识现”;而新实在论知道存在的东西是论理的构成品,而唯用论、创化论又知都是被经验被知识而受了精神力变化的,这与诸法众缘生、诸法唯识现,可说酷似了。在此、乘便将诸法众缘生与诸法唯识现说一下:怎样叫“诸法众缘生”呢?宇宙无论什么事事物物,大至于地球,小至于微尘,乃至于整个的宇宙,没有那一法孤立的离开一切关系,和前后悬绝不相联续的,它通是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前前后后,彼彼此此,互互为因,互互为缘,以成为一一组合体。进一步讲,就是所谓因缘也者,也是由因缘而成因缘的。所以讲到“诸法”,他的本身也就是众缘,离开众缘根本谈不到诸法,此为佛学的“诸法因缘论”。怎样叫“诸法唯识现”呢?“现”有“显现”和“变现”两种意思:显现、是指宇宙万有存在的,为五感官及意识等所知觉所显现的理法和事象;变现、是指能觉知的心具有变动的力量,一切显现的理法和事象,经了觉知时,它就有一种能力使之为变动的显现。简单的说,凡是一切所被知识的,同时由心的力量使之变动,此为佛学的“诸法唯识论”。
把上面的两句话、合成一句为“一切法众缘生唯识现”,可以全始全终的贯澈佛所说一切经论,对于宇宙透明圆满的理论。在此、我们须注意佛所说明的理论,不专是推论出来,乃是由修持效验中、智慧上所证明的,然后再用言论去说明,以启发未证明到此理的人们。所以新哲学有完成科学所未能的职务,而佛学呢,是使新哲学作百尺竿头重进一步,对于全宇宙如实的得一个透明清晰的具体的观念。
四 佛学对于道德之意义
今后人生的生活,自然是很丰富的。因为科学进步,发现到自然界无尽生活资料的宝藏;同时、利用科学的工具与方法,都一天进步一天在那里努力,于人们利用厚生方面,是深有意义、大有贡献的!我们知道,科学于人生生活上的恩惠,是很大的!但在人生道德的意义上观察起来,没有什么大功;不仅没有大功而已,数千年来建筑在哲学基础上的人生道德,经科学尖锐进步的攻击,也失其根据了!其建设于神权的宗教基础上的人生道德,更被根本的推翻。由此之故,全世界人类道德行为的重心点,全般失掉了!科学对于人生道德方面,有没有功,就此可以明了了。同时、因科学的进步,生活一天丰富一天,人们的欲望也一天增高一天,利用科学的知识与工具,尽量的向著大自然界去谋发展──所谓征服自然。故人类的力量愈形澎涨扩大,以欲望增高与力量扩大而引起的冲突,演成为有史以来所未有的严重形势,成为一个不易解决的困难时期!如上古初民时代所发生的困难,是不容易抵御毒蛇、猛兽、洪水、天灾、与寻觅生活──衣食住的不易。在现在科学发达的时代,毒蛇、猛兽早已不成问题;洪水、天灾也有方法可使之减少;衣食住方面,虽人数率增加,但恰有科学的进步来解决,都不足为虑。现在成为最困难的、足为忧虑的,究竟是什么?简单的说:是人们已失掉了的道德中心啊!人类的生活欲增高,科学知识进步,机械精巧,但没有了道德作重心,于是各人发展个己一切的本能,以谋个己生活欲的满足。同时、免不了攫取掠夺他人的所有,故人与人之间,就起了互相冲突,互相残杀──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各尽量的暴露他利己之兽性私欲,争斗残杀的空气,紧张地充满在地球上。但这种祸患,不是人以外的侵袭,──若毒蛇──却是人类自身的祸患。就是:要达到自己利益为目的,以残害他人为手段,故形成现在将来的大祸患,大危机。要救济这祸患,就不能不需要于人类的道德。此所谓人类道德,是指全人类而言,仅就某人种、某民族一部份是不够的。
考察古代的宗教道德与道学道德,被科学推翻的原因:一、是建筑在神权底下的,说人是神的儿子,它不建筑在人类自身上面。一、仅凭某一种的思想为出发点,没有使全人类起同一的信仰的坚强性。因此、可以作今后人类道德的标准,恐怕只有佛学吧!因为从佛学的宇宙观,演成一贯的人生观,即可以重建今世全人类所需要之道德标准的根据。佛教的宇宙观,毫无神秘的意味,它不但把印度相传世界神造的宗教一脚踢翻,而并且不承认任何一特定不变的本体作宇宙的起源。它主张宇宙万有没有一个孤立的东西,无论大的小的,都是由彼此、此彼的众缘互相和合,刹那刹那连续以成功的。在这宇宙大集团里的万有,谁也不能灭谁的,因为、消灭其他,同时就是消灭自己。宇宙是万有众缘所集成,故万有的本身,也即是依万有为众缘所集成故。佛教把这宇宙观运用在人生的道德方面,就成为:“利他成为兼利,害他则成兼害”。其理由是:我们所以求自己的利益,而个己并没有离开其他的群众,就是自己生活的来源。倘若害他,那就是断绝自己生活的来源。反之,为群众谋利益,也就是培养自己的来源。因为其他的群众,就是构成我的或我们的国家社会众缘的原素,所以有我的个己存在。同时、因我的个己,也为构成其他国家社会群众众缘的原素,所以有其他群众的存住。由这众缘成故的关系,利害得失既不能独享,也不能独免。万有构成的宇宙,和人群组成的社会,其原理是一样的──所谓诸法众缘生。究竟宇宙的构成与社会的组织,以什么为他的原动力呢?在这、我们要同时了解:凡存在的东西,都是被知觉且被变动的,而我们又都是有自觉力量的。这自觉的力量,虽微乎其微而不易见到,但我们一生的生活,全在这经验立场中;我们只要有自信的力量,可以改善人生,改造宇宙,把这自觉的能力扩充到宇宙人生的全境,那就成功为完全觉悟的人了──所谓诸法唯识现。所以、我们在人群社会里,对于自己思想行为,是有相当之自由的,故应负有相当的责任,使淑善的行为自由地去扩充,把那不善的行为自制地去减少,这为佛教于宇宙间的道德行为、和人生道德的实际。
进一步讨论佛教之道德方式,有下列的三种:一、佛教道德的基本形式,是自他相对的,一面是自身,一面就是其他的;一个人、一个团体、全人类乃至全宇宙,在他方面、不能离开个己的自身,同于个己不能离其他的全体一样。二、以不害他为消极的道德。三、以能利他为积极的道德。后两者,是从明白了前者自与他的真相出发的行为,就是佛教中所谓菩萨行。
我觉得现代世界人类的缺点,就是乏少这以利他而自他兼利的菩萨行的人。要知道佛教中所指的菩萨,并非指泥塑木雕的偶像,是称谓一种有改造宇宙、改善人生的伟大思想的人。我们各各都能发这样大心,那末我们各各都是菩萨了。但附带的有一个条件,须要把整个的佛教有全般深刻的认识和实行,方当得起这种称谓。(芝峰记)(见海刊十一卷四期)
猜你喜欢 行品第一·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下·道宣 指月录卷之二十四·瞿汝稷 第二十七章 瞿毗旃陀罗王等时期·多罗那他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智顗 中国佛教会两大问题·太虚 先觉宗乘卷五·圆信 法界安立图卷上之下·佚名 般若灯论释 第十一卷·清辨 卷七·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六·岱宗心泰 评组织论中的全化论·太虚 论净土之要义·太虚 卷四·野竹福慧 卷十五·赞宁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