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行品第一

尔时世尊,为令四众各得欢喜。说是般若波罗蜜经使获利乐。即说伽陀曰:所有菩萨为世间,灭除盖障烦恼垢。发净信心住寂静,当行智度彼岸行。

诸江河流阎浮提,华果药草皆得润。龙王主住无热池,彼龙威力流江河。亦如佛子声闻等,说法教他方便说。乐最圣行求果报,此诸如来胜威德。

云何佛说此法眼,令诸弟子如佛学。自证教他及方便,此亦佛力非自力。最上般若不可知,非心可知非菩提。如是闻已不惊怖,彼菩萨行知佛智。

色受想行识皆无,不著纤尘无处所。彼若不住一切法,行无受想得菩提。菩萨若求出家智,照见五蕴无实相。知此不求於寂静,彼是菩萨之行智。

复次云何智所得,照见一切法皆空。不著不惊照见时,自觉觉他诸菩萨。色受想行及识蕴是蕴见行而不知。菩萨照见蕴皆空,行无相化不著句。

无色受想行识等,不行是名无相行。若行不得最上智,无相寂静三摩地。若菩萨行自寂静,过去诸佛咸授记。身苦乐等皆不及,由知因果法本性。

若行於法不可得,行如是行乃佛智。行无所行了知已,是行最上般若行。彼无所有不可得,愚痴著相谓有无。有无二法皆非实,出此了知乃菩萨。

菩萨若知诸幻化,色受想行识亦然。寂静行离种种相,此名最上般若行。善友方便令知觉,使闻佛母不惊怖。恶友同行及化他,坏器盛水非坚牢。

云何得名为菩萨,一切乐行皆无著。求佛菩提无所著,是故得名为菩萨。云何得名摩诃萨,得第一义众生中。断众生界诸邪见,是故得名摩诃萨。

大施大慧大威德,佛乘最上而得乘。发菩提心度众生,是故得名摩诃萨。幻化四足俱胝数,多人众前悉截首。一切世界皆幻化,菩萨知已得无怖。

色受想行识缠缚,知不实已不求解。行菩提心无所著,此名最上诸菩萨。云何得名为菩萨,乘大乘行度众生。大乘体相如虚空,菩萨由得安隐乐。

大乘之乘不可得乘涅盘往诸方所。行已不见如火灭,是故名为入涅盘。菩萨所行不可得,初後现在三清净。清净无畏无戏论,是行最上般若行。

大智菩萨行行时,发大慈悲为众生。为已不起众生相,是行最上般若行。菩萨起念为众生,修诸苦行有苦相。是有我相众生相,此非最上般若行。

知自及诸众生等,乃至诸法亦复然。生灭无二无分别,是行最上般若行。乃至所说世界等,名离一切生灭法。最上无比甘露智,是故得名为般若。

菩萨如是所行行,了知方便无所求。知此法本性非实,是行最上般若行。若不住色亦无受,亦不住想亦无行。

复不住识住正法,是名最上般若行。

猜你喜欢
  卷三·佚名
  卷中四·道宣
  走在心灵皈依的路上·李叔同
  法华论疏卷下·吉藏
  人天眼目卷之三·智昭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三·澄观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三·成寻
  佛之修学法·太虚
  卷第九十八·霁仑超永
  卷五十四·道世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中·佚名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灌顶
  序·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八·王亨彦
  佛法要在起行·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外集卷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外集卷六言志明意赋【有序        晋】傅咸侍御史傅咸奉诏治狱作赋用明意云舎控款以弥载令栖迟以淹留吏砥身以存公古有死而无柔彼背正以从邪我没世而是尤敷肾肠以为效兮岂文饰之足修

  • 第三十八回 于少保沈冤东市 徐有贞充戍南方·蔡东藩

      却说景帝方卧疾斋宫,正值残梦初回。炉香欲烬,忽闻钟鼓声喧,来自殿上,不禁惊异起来,忙呼问内侍道:“莫非是于谦不成?”此语颇奇。内侍错谔未答。既而内监走报,说及南宫复辟事。景帝连声道:“好!好!好!”说着,气喘不已,面壁而卧

  • 大明熹宗悊皇帝宝训卷之四·温体仁

    兴学天启三年六月壬申礼科给事中郭兴言奏视学之典蒙兪旨来春举行一切合行事宜谨列款上陈一修学宫一习礼乐一取回四氏博士一令监生复□□□□□□育人才必先崇重师儒今□□□□□□□□久尚滞家园乞责令刻期□□□□□

  • 明名臣琬琰续録卷二十·徐紘

        (明)徐纮 撰    南京刑部尚书张公墓志铭  童轩    公讳瑄字廷玺别号古愚晚号安拙翁再号观庵系出宋忠定公后世家句容曾祖日宣元滁学教谕因侨寓于滁国初徙江浦遂占籍居焉祖克让忠信孝友为乡人所重考俊

  • 二百三十七 苏州织造李煦奏催齐商人应得馀银交曹(兆页)补亏摺·佚名

    康熙五十六年九月初九日 奴才李煦跪奏: 窃曹寅於壬辰一纲,有应得商人馀银十一万两,因江宁织造衙门有亏空钱粮,遂留此十一万两未向商人取去,以抵亏空内之数,会经题明在案。今年奴才遵旨清补积欠,已将此十一万两向商人催齐,於九

  • 三八○ 江苏巡抚杨魁奏缴《国朝诗别裁集》原本及应毁书籍折·佚名

    三八○ 江苏巡抚杨魁奏缴《国朝诗别裁集》原本及应毁书籍折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十八日江苏巡抚臣杨魁谨奏,为汇缴应毁书籍,仰祈圣鉴事。窃照沈德潜选辑《国朝诗别裁集》,仰蒙圣明指示错谬,精校重锓,其原板自应销毁。上年十二

  • 刑部·佚名

    亦无捏丧有人犯罪捏称父母之丧希图缓致其罪也匿丧不举哀官员闻父母之丧即报丁忧去任倘有隐匿而不举行者例有重刑恳乞留养军流之犯以老亲并无兄弟成丁之人例准恳乞留家以养父母免其远流并无以此成丁军流之犯以老亲并无

  • 卷一百二十六之十八·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六之十八 朱批田文镜奏摺 雍正七年九月初三日河东总督【臣】田文镜谨 奏为恭报黄河秋汛工程平稳仰祈 睿鉴事窃查黄河水汛平稳自本年

  • 卷四 四之四·孔颖达

    《丰》,刺乱也。婚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婚姻之道,谓嫁取之礼。○丰,芳凶反,面貌丰满也,《方言》作“妦”。缺,丘悦反。倡,昌亮反。和,胡卧反。[疏]“《丰》四章,二章章三句,二章章四句”至“不随”。○正义曰:阳倡

  • 卷第六·朱熹

    二先生语六此卷间有不可晓处,今悉存之,不敢删去。质夫沛然。择之茫然,未知所得。季明安。兄〔一〕厚临终过西郊,(一作洛。)却相疑,平生不相疑。叔〔二〕不排释、老。惟善变通,便是圣人。圣人于天下事,自不合与,只顺得一作佗。天

  • 卷七十九·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七十九【礼器图二】案周官司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郊特牲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

  • 卷一百九十三·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九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六十六观象授时东方苍龙七宿角宿二星角两星南北正直着【今测角一星黄经九宫一十九度二十六分纬南一度五十九分赤经九宫一十七度一

  • 卷第四 文章 名实 涉务·颜之推

    文章第九夫文章者,原出五经〔一〕:诏命策檄〔二〕,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三〕,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四〕,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六〕,生于春秋者也。朝廷宪章〔七〕,军旅誓诰〔八〕,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

  • 卷一·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祇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六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众所知识。皆从十方世界来集。得陀罗尼无碍辩才。进入念慧惭愧具足。其志坚固犹如金刚。善修成就一切佛法。志意清净成就具足。自不忘

  • 佛说泥犁经·佚名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言。凡有人有三事。愚痴不足人所平相何等为三事。痴人所念恶所言恶所行恶。今世即得其殃用身苦用念苦用忧苦。何等为忧苦。痴人与智者相随。智

  • 涅槃宗要·元晓

    元晓师撰是经有其二门。一者略述大意。二者广开分别。述大意者。原夫涅槃之为道也无道而无非道。无住而无非住。是知其道至近至远。证斯道者弥寂弥暄。弥暄之故普震八声通虚空而不息。弥寂之故远离十相同真际而湛然。

  • 果堂集·沈彤

    诗文别集。清沈彤(1688—1752)撰。十二卷。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后收入《果堂全集》。又《四库全书》本。阮元收入《皇清经解》者仅1卷,只收关于经义诸条。沈彤(1688—1752),字冠云,清吴江(今江苏)人。师事何焯,而

  • 欢喜冤家·西湖渔隐主人

    即《贪欢报》、《欢喜奇观》、《艳镜》、《三续今古奇观》、《四续今古奇观》。白话短篇小说集。题“西湖渔隐主人”著。十二回并续十二回,共二十四回,每回演一故事,都属婚姻爱情悲喜剧。如第三回“李月仙割爱救夫”,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