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对于现代人类的贡献

──十八年五月在杭州各界欢迎会讲──

一 绪言  二 科学的思想上一个宇宙观的新信仰之贡献  三 工业经济上一个人生观的新信仰之贡献  四 平权政治上一个公仆观的新信仰之贡献  五 结论

一 绪言

人类是宇宙万有的自然界中之一部分,同时、在人为界又是社会的及政治的动物表现。自然界、人为界、且弥纶贯彻于其中者,惟是向心力与离心力之二种能力。此二力偏颇而冲突,则发生扰害困苦之变态;此二力均平而和合,则保持清宁快乐之常态。时时有小冲突,亦时时有小和合,时时有冲突,亦时时有和合;大冲突之极则,为死亡消毁,大和合所至,则为生存长成,而小冲突与小和合,则为生存长成期中之嬗化。然和合为常态而冲突为变态者,以诸事物皆是和合,非和合则无事物,虽冲突亦依和合而有冲突,设非和合则且无事物,安有事物之冲突。但依和合而又有冲突者,则因所依和合非圆满均衡,故有外内偏颇,偏故外有所不偏,而来对抗之冲突;颇故内有所不平,而起反抗之冲突。一切不圆满之和合,有时藉衡突而成进步,亦有时以冲突而致萎退。冲突虽可使事物萎退,或至死亡消毁,然不圆满和合,有进求较圆满之趋势,则冲突殆为不可免之事;且欲令由不圆满和合进于较圆满,则又非冲突不为功;故竞争为自然之现象,而革命为进化之策发。推究向心力与离心力,和合表现之自然界及人为界,本无精神与物质之区别,然向心力之特殊发达,则表著为精神之现象;离心力之特殊发达,则表著为物质之现象。而物质则由侧重向心力,故聚为无数恒星系之世界;物类侧重离心力,故散为无数极微点之原子、电子。精神亦由偏富向心力,故郁为悱恻强毅之情意;偏富离心力,故布为精辟明确之理智。在人类之精神生活中,情意表现为宗教,而文学、美术附之;理智表现为科学,而哲学、工艺附之。人与人之和合相资,则成为社会生活之维持;人与人和合之均衡,求减除其偏颇冲突,则成为政治生活。佛学非宗教、文学、美术,亦非科学、哲理、工艺,而为宗教、文学、美术、与科学、哲学、工艺之和合;以其精神为情意理智之圆满均衡,故谓之曰悲智圆融。佛法非精神亦非物质,而为物质与精神之和合;以其宇宙人生为向心力、离心力之圆满均衡,故谓之曰法界无障碍。悲智圆融的精神,与法界无障碍的宇宙人生,总而言之曰圆满均衡的和合;以和合故,而有宇宙人生,以和合不圆满均衡故,而有偏颇冲突,亦以和合不圆满均衡故,而求进化。佛学非他,即是由不圆满之偏颇冲突的宇宙人生,求进化为圆满之均衡和合的宇宙人生,所用无量方便法门之综合,当其在求进之过程上,则对抗冲突之竞争,与反抗冲突之革命,亦为无量巧妙方法中所应有之方法。但用之须有“得其环中而应无穷”之巧妙,切忌笨拙板滞,反令萎退堕落。故吾向来谓佛学为宇宙人生中,无论何时何地,皆通行之达道。但今以环游之实地观察,及与欧、美哲人智者讨论之结果,觉得佛学对于现代之人类,尤有特别重大之意义。在现代人类之迫切需要上,佛学将有伟大之贡献。近代人事之进展,当然以欧洲英、法各国为母亲,美洲不过其亲生的儿子,日本等亚、非各国不过其或肖或不肖的螟蛉子。然近代人事之趋势,实为离心力的分散,故人类之精神活动,社会组织,政治权威,皆趋向分散;其动机在感不平而求平等,其目的在去强制而得自由。近顷虽现反对之倾向,有由新发生之向心力以趋集中之势。然向为离心力的分散趋势中,一时一地之反动,犹趋下之水,以受撞激而腾跃耳。须得与近代的离心力伟大相等之向心力,且原来富有与向心力相等之离心力,绰然足以容纳近代之离心力者代之而起,不能成为离心力与向心力之均衡和合,亦不能更走上侧重向心力之趋势。因近代离心力之分散趋势,虽亦已有百弊丛生之现象,然由近代分散趋势所获成绩,诚有不可磨没之价值;故多数人尚认为过不掩功,而更有继续进展之希望。因之、思想之重心,仍在科学而不趋宗教;经济之重心,仍在工业而不趋农业;政治之重心,仍在自由而不趋统治。然此三者,今已各各如老鼠钻入牛角,愈钻愈狭,而有打通一条活路出来之需要。在此需要上,唯佛学乃能给予满足之贡献。兹请分述于下:

二 科学的思想上一个宇宙观的新信仰之贡献

宗教为人类精神向心力的情意之表现,科学为人类精神离心力的理智之表现。近代人类精神,由向心力而转趋于离心力,即发端于欧洲之宗教革命。由宗教革命而产生许多自由信仰之新教会,英国要求自由信仰之清教徒,且迁居新大陆,而为建立美国之权舆。继自由信仰而起者,则为文艺复兴。古文艺从宗教控制中解放出来,遂开哲学自由研究之风气;同时、各科学亦由此萌芽。欧洲中古以来,文艺、哲学、科学等,本各统摄于耶教,继由文艺哲学为过渡,终乃悉分裂为一科一科之科学,耶教仅以神之信仰仪式保残喘;其余一切,若文学、哲学、美术、工艺、以至伦理、政治、教育、经济等,无不皆脱离宗教。而重建于科学之上的科学,剖解了自然界的全宇宙,且改变了人为界的全生活。于此科学思想的宇宙中,更不容耶教所谓创造且主宰万有的神之存在;影响所及,全球各教所崇拜之同性质的神,当然亦随此摧破。旧时以信仰集中一切思想力量的宗教向心力,至是为之消灭。然由离心力的科学理智剖解之所存,数学中形数,理学中名相,化学中的质,物理学中的力,天学中的天文、气象,地学中的地理、矿质,生物学中的植物、动物、人类,惟是各件之死的标本,无复全整之活的自然。虽达尔文于生物界,寻出演进之变化;孔德、斯宾塞、赫克尔扩充为从原子演进,以至人类构成机械之宇宙;乃至如最近之层创论的宇宙观等,皆不免露出缝缀科学的碎片以成之穷相,无以引起人心之信仰。倭铿、柏格森,别走非科学的途径,又全与科学思想不相容受。宗教之神的宇宙既不存在,哲学之理智的、或反理智的宇宙亦不成立,但存下一堆科学的碎片,使全整活的人生,竟无栖托之宇宙。虽高唱美术之人生,亦不过如借酒浇愁之暂时颓醉于此渺茫空漠中!佛学乃贡献与一个因缘生成即空假中的观法,一尘一心皆是全法界。各因亲生,不失多一之独立众缘,互成一多之交遍。既全合科学之思想,而又出于大觉圆智之明证,确为法尔如是之活的自然,绝非摄合科学思想中的碎片以构成之死机械,何等丰富!何等优美!于是在科学思想上,乃能得著一个新宇宙观的新信仰。

三 工业经济上一个人生观的新信仰之贡献

往者人类生活之所资,皆出于农业,社会生产力全基于农业作地,虽有工商,以农为本;关于日用品之手工业,殆皆附属于农业。商人既不需有分业之学习,而农人亦惟凭其遗传之习惯经验,从事农作,不需专门之知识。故国民之经济,成为官出于民、民出于土之简单组织。盖除军政教化阶级之贵族、官吏、士师之外,大抵可统括之为农民农业,及农民兼操之水陆交通,以及牧畜等之副业,殆皆藉风调雨顺等之天然恩惠,人力所能左右于天威之赏罚者甚鲜。由是、自然而然发生对于人力以上之天神敬畏,信仰唯一之天神,与信仰许多之天神、地祇、人鬼虽有区别,然大抵皆统一于至高无上之大神,故其精神仍集中于宗教。而近代自工艺革命发生于英国之后,迅速的遍及于全地球,汽机、电机之次第发明,水陆空之交通,海陆空之战争,土木建筑、纺织、缝纫、舂磨、烹调、灯明、清洁等日常生活,无不皆用人力所造钢铁煤电之机器;驯至矿场、农地、农具、森林、牧畜、园艺等农事,商店之设备,商场之布置,商具之应用等商事,无不皆利用汽机、电机。及人工日新月异之改进,于是社会生产力之基本,从农业移至工业,亦即生产之向心力转移为离心力。即从事农、商者,除少数之地主、厂主、行主等资本阶级之外,亦无不分化为析而又析的专门职工。至于各项服役机器工作者,分而又分,专而又专,有终年工作于数尺之地上,唯照管一小机件者,殆为机器之附件;而又无不凭其各种各样之专门知识、经验能力的工作以生活。故一方面组成各业专门职工之团体,一方面又各为独立自谋生活之个人。同时、人类所依以生活之全个自然界,又皆为人工所造的机械力所征服、控制、管理、役用,于是人类精神亦发生严重之变化:一者、对于“各人自身权力”,发生强烈之信仰;二者、对于“众人团体权力”,发生强烈之信仰。然此二者之反面,皆为不复信赖天然恩惠以信仰天神。人生既无天神信仰上之来源与归趣,纵的生命横断,遂只有现实之唯物史观的身世。然各人自身的存在,皆不过数十寒暑,团体亦不过各人自身的聚集与赓续,实际唯各人的自身,除自身肉体的享用而外,更无人生的意义。各人之精神力,乃各各横溢为无限之物欲。加以近代生产力之进步,生产品之丰美,少数之资产阶级遂恣其穷奢极侈之物质生活,而多数职工眼见由自身及众人身力所造成之物品,反不能同享同用;又习知资产阶级所以能有占有之力量,在于组成团体而握有政治、经济、教育之权力,于是亦组为无产的劳动团体,倡为阶级争斗,以期从选举的、或革命的,夺取国家统治权力,施行无产专政。马克思主义之唯物史观,阶级争斗,无产专政之三大要素,盖皆从工业中心社会之伦敦察验而来。另一方面,则工业中心国家,为搜括全球之工业材料,及推销其工业出品于全球,组成强大之海陆空军,侵夺弱小的国家民族为殖民地、或保护国、条约国等,以为商场及原料地。由此、有强国对抗强国,及弱国小民族反抗强国之民族的国际的战争。同时、反对资本的私产,与帝国的强权者,则为无政府、共产主义。统言之,要皆为近代工业革命后、所顺成或反抗之趋势,其根本则在只信有现实之有限身世,不复知有超现实之无限天神;只信有人的自身与国体之权力,不复信有天神之赏罚威权;只信有人的物质之快乐,不复信有超人的精神之安乐;于是人类闳富之精神力,皆横溢为物欲,用自身或团体的权力,拚命的夺取、占有,及拚命的斗争,而走入愈走愈危险之死路。然工业社会既无复退为农业社会之可能,则天神信仰即无恢复之理由;于是唯有佛学乃能贡献一个因缘和合生灭相续之身命观。诚然、只要信有现实之身世,然现实之身世就是无限;诚然只要信有自身与国体之权力,然自身与国体各有由业招报之法尔制裁;诚然只要信有人生之快乐,然人身之身命即是诸法和合三世相续之无边无终的身命,故人生的快乐亦当为无际无尽之快乐。于是从个人及团体的本身,既有相当之制裁力,不致以纵求物欲,用争斗残杀之恶行害人而自他俱害;而从无限的现实与无尽之身命,得以充分发挥其精神力,自然能提高人格,修和爱扶助之善行,利人而自他兼利。由是、从工业经济上得著一个新人生观的新信仰。

四 平权政治上一个公仆观的新信仰之贡献

古代的政治,无不是“朕即国家”的制度,土地人民皆在独揽统治权的君主掌握之中。同时、依托的信仰,亦无不是“神即宇宙”的宗教,天地万物皆在创造主宰者的上帝掌握之中。故神权与君权,原是相依为命的。自英国的革命,美国的独立,继以法国的革命,改成立宪的三权分立制,或迳废除世袭之君主改为民选之总统,波及各国,鲜不改为君宪或民宪之分权制度。根本之原则,乃在承认人民平等之地位及自由之权利。故最后之权力,不在天神或受天命之君主,而在立于平等地位上、各有自由权利之人民。从平等自由的人民之公意,选出代议士,组织议会,订立宪法,及选出行政首领──总统或总理──,组织行政机关,及独立之司法机关。换言之,即是将集中的神权,分散为平等自由的万民权力;将集中的一君权力,散为议会、行政、司法三种机关的权力。而散在万民的民权,以无由表现而集成为党团以表现之;犹神权无从表现而寄之于宗教教会。故今日之政治党团,即为昔日之宗教教会之化身。然今每国最少有二个以上作政治运动之党团,互相竞争,亦是向心力转移为离心力之趋势。此种平权政治,行之未百年,而已弊病丛出!举其大者言之,约为二端:一方则以多党多派之互相抵制牵掣,且时倒时起,或复时生内争;虽有贤明之治者与良美之政策,皆不能贯彻施行,除敷衍弥缝,更无他术,以致衰乱相寻,时有摇动不安之现象。一方则以平面而不平底,加之受近代工业革命之影响,少数在经济上竞争占胜之资产阶级,完全操纵党团及立法、行政、司法之机关,多数农、工、商、学、兵之无产职工,徒有作人傀儡之投票权,或并此而无之,实无参预政治之真正权力。于是又生二种弊端:一者、资产阶级,益利用其掌中政治权力,垄断而占有人民之生产品,使多数人民受经济之压迫;二者、资产阶级的国家政府,只求自己工业品有原料及销场,拚命制造强大军队,以侵略弱小国民为商场为原料地,并与其他强大国家,由争夺商场及原料地而起大战争。欧战后,反初一方之弊而乘时崛起者,则为意大利之黑衫党专政;反初次二方之弊而乘时崛起者,则为俄罗斯之共产党专政。他若新起的土耳其,及欧洲许多旧新之二三等国,皆有一党或一人专政之出现,似有由离心力而转趋向心力之势。然彻底反对次一方弊病者,更有无政府共产党。而默察国际政治之大势,平等自由之原则,既深入人心,而又在教育普及知识发达之后,决难再复活迷信一神的宗教般之一党党权,故专政仅为平权趋势中一时之反动;而无政府共产主义,将为今后之倾向。于上数者中,最调和得当者,则为孙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以世界主义为民族主义之理想,民族主义为世界主义之实行,则是去除帝国之弊病:以无政府主义为民权主义之理想,以民权主义为无政府主义之实行,则是去除资本及帝国主义全部之弊病;以共产主义为民生主义之理想,以民生主义为共产主义之实行,则是去除资本主义之弊病。虽主张平民的民权,而有一训政时期以行党治,在思想信仰力量摇惑散乱中,亦可稍救分崩离析之弊病。一过训政时期,即行平等民权之宪政,又不违背今后世界政治之趋势。党员果能真依主义而实行,国民真能齐一心志以拥护三民主义,则不唯为中国政治之芳轨,且将为国际政治之良模。盖政治之形式虽变,而政治之事实不无;虽至无政府主义实行,亦不过成为真正人人平权之政治,而非无政治也。但平权政治最大之病根,乃在由分散离乱以致衰退,而不易和合调协以成进化,以离心力过于发达而几无向心力故。然一神的宗教,当跟著君主国家消灭,更不能复成为今后之信仰,故于此唯佛学乃能贡献与一个众生皆可发达成佛之菩萨观。众生皆可成佛,犹众人皆可为政治领袖,但须精进勇健的力行菩提萨埵之道。菩提是觉智,萨埵是仁勇,以他为自,除为众人求利益外无自身;以自为他,除为众人服劳役外无他务。人人是力求觉智之自由者,同时亦人人是力行仁勇之公仆,则自然和合调协,而成亹亹之进化。于是平权政治上,乃能得一个新公仆观的新信仰。

五 结 论

佛学之真际,对于现代人类的需要上,确能有此伟大之贡献,并不曾加上丝亳的吹嘘粉饰。然返观现在各国遗传的佛教,又觉得实在不能负起此责任,此则非世界上对于佛学已有相当认识的人们,大家来努力工作一番不可。此项工作,要分做三重来说:一者、要将拘蔽于各民族、各文语、各宗派的佛教学行,作一番联合融贯的研究,整理成世界性的佛教学,乃能得世界学者成为一种思想之运动。二者、要将分隔于各寺院、各宗派、各国民的佛教徒众,作一番和合亲近的团聚组织,成全世界之佛教会,乃能起世界民众的同情,成为一种社会之运动。三者、要将隐沉于各偏见、各陋习、各迷俗的佛教功德,作一番勤勇威毅的施设,庄严成就世界之佛净土,乃能致世界人类的安乐,成为一种政治之运动。此三者,余于个人兴趣之所在,欲先从整理成世界性的佛教学做起,乃发起世界佛学院。不必只是一个,各地各可设立,但须联合各族、各语、各语、各派之佛徒,融贯各族、各语、各派之佛法,作互为师资的研习。(见海刊十卷五期)

  


猜你喜欢
  传法正宗记序·朱时恩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六卷·佚名
  辨中边论颂释·太虚
  大方等陀罗尼经 第三卷·佚名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九·丈雪通醉
  国清翼庵和尚和寒出诗卷之上·善酂
  近代人生观的评判·太虚
  卷第七十三·佚名
  复李虎居士书·太虚
  雪關和尚語錄卷一·雪关智訚
  佛说四自侵经·佚名
  选刻角虎集小序·佚名
  第一 蛇品·佚名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佚名
  天帝释品第二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一·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一 宋 郭知达 编近体诗宗武生日【宗武小名骥子防州籍中有宗武生日诗盖老杜入蜀而象在鄜州武时尚幼此则已能诵书乃又越数年而作也】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自从都邑语巳伴老夫名【礼自

  • 卷一百 北燕录三·崔鸿

    冯素弗 冯素弗跋之长弟也慷慨有大志姿貌魁伟雄杰不羣任侠放荡不拘小节故时人未之竒也惟王齐见而异之曰拨乱才也惟结交时豪为务不以产业经怀弱冠自诣慕容熙尚书左丞韩业求婚业怒而拒之复求尚书

  • 读礼通考卷二十七·徐乾学

    丧期二十七通论上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隂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

  • 卷之一百八十七·佚名

    洪武二十年十一月丁丑朔普安卫军民指挥使周骥奏古州一十二处长官司所统民九千二百一十七户愿纳秋粮八千九百二十九石命户部籍其数○戊寅复置狭西延安府保宁县大盐池盐课司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其盐利所出令各税课司局从实

  • 卷之十九·佚名

    光绪元年。乙亥。冬十月。甲子朔。享太庙。遣顺承郡王庆恩恭代行礼。外起居注○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  ○遣官祭穆宗毅

  • 许王李素节传·刘昫

    许王素节,萧淑妃生,高宗第四子。永徽二年(651),年六岁而受封为雍王,受雍州牧。素节能日诵古诗五百余言,授业于学士徐齐联,精勤好学不倦,高宗很爱他。后又任岐州刺史,年十二岁,改封郇王。当初,武则天还不是皇后,与素节的母亲萧淑

  • 卷一百九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三兵考【十五】马政【臣】等谨按周礼夏官自校人至圉人凡辨马颁马阜马养马诸制靡不备举诚以军政之莫重於马也顾马政之得失首视乎牧场唐宋及明

  • 二十四年·佚名

    (己丑)二十四年大明嘉靖八年春正月1月1日○戊戌朔,御仁政殿受朝賀,行會禮宴。〈百官皆揷花醉酒,或扶持而出。〉1月2日○己亥,臺諫啓前事,不允。1月3日○庚子,臺諫啓前事,命遞申壽麟,餘不允。1月4日○辛丑,臺諫啓前事,命遞柳繼宗、

  • 論衡校釋卷第十三·黄晖

      效力篇廣雅:「效,考也。」   程才、量知之篇,徒言知學,未言才力也。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文吏以理事為力,而儒生以學問為力。   或問楊子雲曰:「力能扛鴻鼎、揭華旗,知德亦有之乎?」答曰:「百人矣。」見法言孝至篇

  • 卷五十三·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三杂记上第二十之一正义孔氏頴达曰案郑目录云名曰杂记者杂记诸侯已下至士之丧事此於别录属丧服依曲礼檀弓分上下篇 方氏慤曰此篇虽以记丧为主而

  • 儒佛异同论之二·梁漱溟

    佛教传入中国后,社会上抵拒之者固有其人,而历来亦有不少躬行修养之儒者领悟于彼此相通之处辄相附会而无辨焉,是不可不再一申论之。儒书足以征见当初孔门传授心要者宜莫如《论语》;而佛典如《般若心经》则在其大乘教中最为

  • 卷二十九·道世

    △感通灾第二十一(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敬寻释教,肇自汉明。继至皇唐,政流历代,年将六百。轩继接,备尽观方。千有馀国,咸归风化。莫不梯山贡职,望日来王。而前後传录,差互不同,事迹罕述,称谓多惑。虽霑馀润,幽旨未圆。夷夏殊音,文

  • 第七卷·僧祐

    释迦子罗云出家缘记第十三(出未曾有经)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所以者何。母

  • 慈宗三要序·太虚

    远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风;迩征大唐,续慈恩之芳焰:归宗有在,故曰慈宗。三要者:谓瑜之真实义品,及菩萨戒本,与观弥勒上生兜率经也。义品、戒本,慈氏之说;经则释尊谈慈氏者,故皆宗在慈氏,如次为慈宗境行果之三要也。夫世亲大师尝集境行

  • 电贺草堂寺宗镜和尚·太虚

    成都草堂寺自立佛化初中学校宗镜校长慧鉴:接诵大函,藉悉近感僧材缺乏,创办佛化初中学校,于九月念一开学等由。仰见仁者高瞻远嘱,于抗战期中不殚艰劳,拼此热心毅力,预为储材辨器。将来龙象辈出,荷担如来家业,正可拭目以待也!特电

  • 第七回·胡兰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说三世众觉者,都是依照这到彼岸去的智慧心法,证得无上正等净圆觉。是圣哲对我们的鼓励。释迦曾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今此身,永绝后有]。中江藤树疑惑地认为,释迦应不至

  • 郡阁雅言·潘若冲

    笔记著作。宋潘若冲撰。潘若冲,或作若同,太宗时人,曾官郡守、赞善大夫。事迹不详。此书二卷,据《郡斋读书志》著录,共五十六则。今本仅八则,系以人为纲,分别记载杜牧、李远、王易简、裴皞、崔公佐、张祐、王定保、王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德清

    凡八十卷。明代德清撰。简称《华严纲要》《华严经纲要》。收于卍续藏第十二册。本书系提举澄观所撰《华严经疏钞》之要义,合八十华严之经文,而总成一部。作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成于天启二年(1622)。书中往往设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