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七。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零零零零

百济本纪第五。

[威德王][惠王][法王][武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元年

○[威德王],讳[昌],[圣王]之元子也。[圣王]在位三十二年薨,继位。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零一年

○元年,冬十月,[高句丽]大举兵来攻[熊川城],败 而归。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零六年

○六年,夏五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零八年

○八年,秋七月,遣兵侵掠[新罗]边境,[罗]兵出击败之,死者一千余人。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一四年

○十四年,秋九月,遣使入[陈]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一七年

○十七年,[高齐]后主拜王为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带方郡]公[百济]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一八年

○十八年,[高齐]后主,又以王为使持节都督[东靑州]诸军事[东靑州]刺史。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一九年

○十九年,遣使入[齐]朝贡。秋九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秋七月,遣使入[陈]朝贡。冬十月,侵[新罗]西边州郡,[新罗]伊 [世宗]帅兵,击破之。

十一月,遣使入[宇文周]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遣使入[宇文周]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冬十月,长星竟天,二十日而灭。地震。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王遣使入[隋]朝贡,[隋][高祖]诏拜王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带方郡]公。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春正月,遣使入[隋]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冬十一月,遣使入[陈]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三三年

○三十三年,遣使入[陈]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三六年

○三十六年,[隋]平[陈]。有一战船,漂至[耽牟罗]国,其船得还,经于国界,王资送之甚厚,幷遣使奉表,贺平[陈]。[高祖]善之,下诏曰:"[百济]王旣闻平[陈],远令奉表。往复至难,若逢风浪,便致伤损。[百济]王心迹淳至,朕已委知。相去虽远,事同言面,何必数遣使,来相体悉。自今已后,不须年别入贡,朕亦不遣使往,王宜知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秋七月壬申晦,日有食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四一年

○四十一年,冬十一月癸未,星 于角亢。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四五年

○四十五年,秋九月,王使长史[王辩那],入[隋]朝献。王闻[隋]兴[辽东]之役,遣使奉表,请为军{乡}道。帝下诏曰:"往岁,[高句丽]不供职贡,无人臣礼,故命将讨之。[高元]君臣,恐惧畏服归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厚我使者而还之。[高句丽]颇知其事,以兵侵掠国境。冬十二月,王薨。群臣议谥曰[威德]。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惠王元年

○[惠王],讳[季],[明王]第二子。[昌王]薨,卽位。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惠王零二年

○二年,王薨。谥曰[惠]。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法王元年

○[法王],讳[宣][或云[孝顺]。],[惠王]之长子。[惠王]薨,子[宣],继位。[『隋书』以[宣]为[昌王]之子。]

冬十二月,下令:禁杀生,收民家所养鹰 ,放之,渔猎之具焚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法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创[王兴寺],度僧三十人。大旱,王幸[漆岳寺],析雨{祈雨}。夏五月,薨。上谥曰[法]。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元年

○[武王],讳[璋],[法王]之子。风仪英伟,志气豪杰。[法王]卽位,翌年薨,子嗣位。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零三年

○三年,秋八月,王出兵,围[新罗][阿莫山城][一名[母山城]]。[罗]王[眞平]遣精骑数千,拒战之,我兵失利而还。[新罗]筑[小 ][畏石][泉山][瓮岑]四城,侵逼我疆境。

王怒,令佐平[解 ],帅步骑四万,进攻其四城。[新罗]将军[干品][武殷],帅众拒战。[解 ]不利,引军退于[泉山]西大泽中,伏兵以待之。[武殷]乘胜,领甲卒一千,追至大泽,伏兵发急击之。[武殷]坠马,士卒惊骇,不知所为。[武殷]子[贵山]大言曰:"吾尝受敎于师,曰:'士当军,无退。'岂敢奔退,以坠师敎乎?"以马授父,卽与小将[ 项],挥戈力鬪以死。余兵见此益奋,我军败绩,[解 ]仅免,单马以归。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零六年

○六年,春二月,筑[角山城]。秋八月,[新罗]侵东鄙。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零七年

○七年,春三月,王都雨土,昼暗。夏四月,大旱,年饥。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零八年

○八年,春三月,遣杵率{ 率}[燕文进],入[隋]朝贡。又遣佐平[王孝邻]入贡,兼请讨[高句丽]。[炀帝]许之,令 [高句丽]动静。夏五月,[高句丽]来攻[松山城],不下,移袭[石头城],虏男女三千而归。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零九年

○九年,春三月,遣使入[隋]朝贡。[隋]文林郞[裴淸]奉使[倭]国,经我国南路。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二月,遣使入[隋]朝贡。[隋][炀帝]将征[高句丽],王使[国智牟]入请军期。帝悦,厚加赏锡,遣尙书起部郞[席律]来,与王相谋。秋八月,筑[赤 城]。冬十月,围[新罗][ 岑城],杀城主[赞德],灭其城。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一三年

○十三年,[隋]六军度[辽],王严兵于境,声言助[隋],实持两端。

夏四月,震宫南门。五月,大水,漂没人家。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一七年

○十七年,冬十月,命达率[ 奇{芍奇}]领兵八千,攻[新罗][母山城]。十一月,王都地震。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一九年

○十九年,[新罗]将军[边品]等,来攻[ 岑城],复之,[奚论]战死。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冬十月,遣使入[唐],献果下马。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秋,遣兵侵[新罗][勒弩县]。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遣大臣入[唐]朝贡。[高祖]嘉其诚款,遣使就册为[带方郡]王{公}[百济]王。秋七月,遣使入[唐]朝贡。冬十月,攻[新罗][速含][樱岑][ 岑][烽岑][旗悬][冗栅]等六城,取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冬十一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遣使入[唐],献明光铠,因讼[高句丽]梗道路,不许来朝上国。[高祖]遣散骑常侍[朱子奢]来,诏谕我及[高句丽],平其怨。秋八月,遣兵,攻[新罗][王在城{主在城}],执城主[东所],杀之。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秋七月,王命将军[沙乞],拔[新罗]西鄙二城,虏男女三百余口。王欲复[新罗]侵夺地分,大举兵,出屯于[熊津]。[罗]王[眞平]闻之,遣使告急于[唐]。王闻之,乃止。

秋八月,遣王侄[福信],入[唐]朝贡,[太宗]谓与[新罗]世 ,数相侵伐,赐王玺书曰:"王世为君长,抚有东蕃,海隅遐旷,风涛艰阻,忠款之至,职贡相寻,尙想嘉猷,甚以欣慰。朕祗承宠命,君临区宇,思弘正道,爱育黎元,舟车所通,风雨所及,期之遂性,咸使乂安。[新罗]王[金眞平],朕之蕃臣,王之 国,每闻遣师,征讨不息。阻兵安忍,殊乖所望。朕已对王侄[福信]及[高句丽][新罗]使人,具 通和,咸许辑睦。王必须忘彼前怨,识朕本怀,共笃 情,卽停兵革。"王因遣使,奉表陈谢。虽外称顺命,内实相仇如故。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春二月,遣兵攻[新罗][ 峰城{ 岑城}],不克而还。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零年

○三十年,秋九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春二月,重修[泗 ]之宫。王幸[熊津城]。夏旱,停[泗 ]之役。秋七月,王至自[熊津]。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二年

○三十二年,秋九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三年

○三十三年,春正月,封元子[义慈]为太子。二月,改筑[马川城]。秋七月,发兵伐[新罗],不利。

王田于[生草]之原。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四年

○三十四年,秋八月,遣将攻[新罗][西谷城],十三日拔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五年

○三十五年,春二月,[王兴寺]成。其寺临水,彩饰壮丽。王每乘舟,入寺行香。三月,穿池于宫南,引水二十余里,四岸植以杨柳,水中筑岛屿,拟[方丈仙山]。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七年

○三十七年,春二月,遣使入[唐]朝贡。三月,王率左右臣寮,游燕于[泗 河]北浦。两岸奇岩怪石错立,间以奇花异草,如 图。王飮酒极欢,鼓琴自歌,从者屡舞。时人谓其地为[大王浦]。夏五月,王命将军[于召],帅甲士五百,往袭[新罗][独山城]。[于召]至[玉门谷],日暮,解鞍休士。[新罗]将军[阏川]将兵,掩至 击之。[于召]登大石上,弯弓拒战,矢尽,为所擒。六月,旱。秋八月,燕群臣于[望海楼]。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八年

○三十八年,春二月,王都地震。三月,又震。冬十二月,遣使入[唐],献铁甲雕斧。[太宗]优劳之,赐锦 {袍}幷彩帛三千段。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春三月,王与嫔御泛舟大池。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四零年

○四十年,冬十月,又遣使于[唐],献金甲雕斧。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四一年

○四十一年,春正月,星 于西北。二月,遣子弟于[唐],请入[国学]。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四二年

○四十二年,春三月,王薨。谥曰[武]。使者入[唐],素服奉表曰:"君外臣[扶余璋]卒。"帝举哀[玄武门],诏曰:"怀远之道,莫先于宠命,饰终之义,无隔于遐方。故柱国[带方郡]王{公}[百济]王[扶余璋],栈山{航}海,远 正朔,献琛奉牍,克固始终,奄致薨殒,追深 悼。宜加常数,式表哀荣,赠光禄大夫。"赙赐甚厚。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七。

二八卷零零零零零零

猜你喜欢
  帝纪第四 惠帝·房玄龄
  卷二百四十九 列传三十六·赵尔巽
  卷六·贾谊
  卷五百 元符元年(戊寅,1998)·李焘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十八·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八十·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九·佚名
  第八七分谕光绪二十年三月十四日一一二一七-四·佚名
  卷八十四下上·郝经
  七六 江苏巡抚萨载奏再陈苏州书局续购书目及蒋曾罃献书折·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十二·佚名
  后晋纪四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下天福七年(壬寅、942)·司马光
  孙梅堂·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郑雪岩·唐圭璋

      水调歌头   甲辰皖山寄治中秋招客   甫营亭子小,花柳斩新栽。衰翁馀暇,何妨领客少徘徊。堪叹人生离合,恰似燕莺来往,光景暗中催。芦荻晚风起,明日满沙堆。   去年秋,如此夜,有谁陪。欲挽天河无路,满眼总尘埃。未了

  • 卷之二廨宇胜迹格言·梁章钜

    廨宇徐州府为古彭城,今为河漕重地,专设监司管之,盖兵备道而兼管河防者也。宛平张观察鼎自撰道署楹联云:“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滴皆从心上过;官作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

  • 第三十三出 死忠·梁辰鱼

    【挂眞儿】〔净上〕眼见年华眞一瞬。只图快乐朝昏。近国皆投。遐方未顺。须自领三军前进。我夫差收楚服越。声振四方。只有齐晋二国未顺。必要伐他。昨遣太宰先领一枝军去。与齐战于艾陵之上。杀得他片甲不存。好笑

  • 卷五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十一宋之问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人弱冠知名初徵令与杨炯分直内教俄授雒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预修三教珠英後坐附张易之左迁泷州参军武三思用事起为鸿胪丞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时中宗

  • 卷七·应劭

      ○穷通《易》称:"悬象著明,莫大乎於日月。"然时有昏晦。《诗》美"滔滔江、汉,南北之纪"。然时有壅滞。《论语》:"固天纵之,莫盛於圣。"然时有困否。日月不失其体,故蔽而复明;江、汉不失其源,故穷而复通;圣人不失其德,故废而

  • 列传第四十一 方伎·李百药

    由吾道荣 王春 信都芳 宋景业 许遵 吴遵世 赵辅和 皇甫玉解法选 魏宁 綦母怀文 张子信 马嗣明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莫善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又神农、桐君论本草药性,黄帝、岐伯说病候治

  • 读礼通考引用书目·徐乾学

    仪礼注防周礼注防礼记注防周易注防尚书注防毛诗注防春秋左传注防春秋公羊传注防春秋谷梁传注防论语注防孝经注防孟子注防尔雅注防大戴礼记国语孔子家语朱子仪礼经传通解黄榦仪礼经传通解续杨复仪礼图敖继公仪礼集说汪

  • 卷之七百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事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程思廉传·宋濂

    程思廉,字介甫,其祖先系洛阳人,元魏时迁云中,安家于东胜州。思廉因太保刘秉忠的荐举,在裕宗王府内供职,以谨慎老实称著。后命为枢密院监印。平章政事哈丹巡视河南,任命他为都事。丞相史天泽尤其器重他。此时,正规划攻取襄樊,任

  • 卷第九十七·佚名

    军职三王超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加恩制同上门下。礼毕禋天。恩覃率土。伊方面专统戎之寄。而山河分作翰之权。三神终大飨之仪。百顺均受厘之锡。都虞候、天平军节度、郓州管内观察处置河堤等使、特进、检校太傅、使持

  • 卷八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八十五歌颂二十五【词臣十七】万夀诗【五言律十首】翰  林 院 检 讨【臣】李周望虹渚开宸极嵩呼启帝阊日临三殿晓春到九天长礼乐超千古车书统

  • 议练民兵守淮疏·辛弃疾

    臣闻事不前定不可以应猝、兵不预谋不可以制胜。臣谓两淮裂为三镇,形格势禁,足以待敌矣,然守城必以兵,养兵必以民,使万人为兵,立于城上,闭门拒守,财用之所资给,衣食之所办具,其下非有万家不能供也。往时虏人南寇,两淮之民常望风奔

  • 提要·真德秀

    【臣】等谨案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宋真徳秀撰德秀字希元浦城人庆元五年进士中词科绍定中拜叅知政事进资政殿直学士卒諡文忠事迹具宋史道学传此书惟大学一卷中庸一卷为德秀所手定大学章句序后有题记一行称寳庆三年八月丁夘

  • 卷一百四十·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四十   宋 卫湜 撰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子曰事君可贵可贱

  • 合理的人生生活·梁漱溟

    这个问题似乎是人人都当留意的,无须解释。但是在什么时候的人最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在青年时代,尤其较优秀的,愈觉这种寻求的急切。我在中学时即如此,有几个朋友也如此。后来到北大,那边有几个同学也如此。都是感觉烦闷,因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良贲

        青龙寺翻经讲论沙门良贲奉 诏述  观如来品第二明观照般若。  从此第二明观照中文分为二。且初第一波斯匿王问。  经。波斯匿王白佛言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智云何照。  解曰。举前法性以问智也。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二·法藏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初篇盗戒第二将释此戒十门同前。初制意者。略辨十种。一业道重故。谓非理偷劫障道尤深。负此重愆岂堪入道。二坏禁法故。古来诸国无不同制盗为重罪。佛教道俗大小乘戒悉制为重。三生恼深故。谓财即

  • 开封府状·佚名

    靖康后宋金间公文档案集。一卷。最初编者不详,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确庵把此书收编入《同愤录》下帙。此书内容包括开封府《白札事目》、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和三月十四日《大金副元帅府下开封府书》二文,以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