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研究佛学之目的及方法

──十八年冬月在世界佛学院研究部讲──

研究佛学以何为目的?又以何种方法能达到此目的?目的,就是自利利他,在自利利他中所得到的三德。

                     ┌─真实愚    自利─┐ ┌─断德…………所断之本在─┤       ├─┼─智德          └─异熟愚    利他─┘ └─恩德

断德、即是平常所谓了生脱死,单属自利。以平常人皆畏死,死了不能断灭又要生,死死生生,总断不了死苦。以死了不能断灭又要生,生了又要受种种生苦。以生而有死,又不得不死,因为苟延此死,遂造贪、嗔、痴、杀、盗、淫,起种种的烦恼,致成更加增盛的生死苦,于是六时中所感觉的无一不是苦了。此苦皆基于死苦,由死而逼迫身心,流转不已。以有此死苦,我们想作一种永久的功德,就不能即身成功;一死之后,生前所作的点点功德,全盘抛弃。世人要想得到自利上的要求,因为有死苦的逼迫,都不能够。要解除种种逼迫的苦,实为人之大目的。如世人所求所作,无一不是由苦而动:如腹觉饥苦,就要去作食,身感寒苦,就要去谋衣,为避风雨虎狼等苦,就要去构舍造屋,感觉自己欲望不满足的苦,就要起革命。大家若无死苦的逼迫,慢慢的总可想一种好的方法来解除他;可是、不久又要死了!在世人之种种的救济方法,所谓头痛医头,足痛医足,日日调护免死,可是终久要死!

上来是谓世人不得解除此死苦的方法。依佛法上言,现在要解脱此苦,得永久的安乐,就要由了生而得脱死。如何了生?进一步观,此死苦果何而来耶?倘若是上帝造的,或自然生的,那就无法去解脱他了!依佛法讲,也不是上帝造,也不是自然生,乃由因缘和合而生;以是观十二缘起支,就可为解脱此死苦的方法了。以无明、业、爱、取、有、而有生死,此“有”直接取“生”的力量有限,故不久即死。有者,能有后来生了又死之苦果者,如地中谷种经爱取水土的滋养,已发出芽头,而尚未出生地面。不久、就生长出来了。识、名色、六入、触、受种,由业摄植滋助,成感生死种。此业由无明所发,即吾人现前第六识心上之二种无明:一、真实愚,二、异熟愚。真实愚、谓对于诸法的真实相不能明了,即是不了生空法空。不明众生缘生性空而起人我执,不明诸法亦由众缘生故空无自性而起法执。有此愚故,对于诸法真实之理不明、曰愚。平常所谓了生脱死,就是要了知“生”之真实相。所谓缘生性空,是说从众缘所生之人生宇宙,本来空无自性,若尔、更何死之可得?我们既见到无死,亦即不想种种之下劣方法来苟延生命了。异熟愚、谓不明业报之身心世界,是由前之无明业等而成的异熟,而妄于此中执我执法,曰异熟愚。有此二种无明,即发有漏业,招生死等苦。以由此二种无明断故,不发有限业、招有限生,若有限之生无、则限尽之死亦无,而生死之不断,即是于有限生上起有限心,造有限业之所致。能将此二种无明变为二明,即是了生;以了生故,则死自脱。真能了知众缘所生,若人若法之性空实相,即可解脱死苦,名曰断德。此德在小乘阿罗汉等,但脱分段死,曰择灭涅槃,单属自利。若究竟得脱分段、变易二死者,唯佛果,所谓无住涅槃;即是将无明、有漏等苦,灭除干干净净,得到永远真正圆满的安乐,曰涅槃。

智德可通二利,与断、恩德有密切之关系。智为能断之智,能够了知生相,解脱死苦,得永久的安乐,皆由智德。而在自利上,亦通本后二智,以在能断执障上说,皆名自利智,然能断所知障之智,即能利他。能断所知障者,谓对于世出世应当了知的诸法相性而能了知。法华经云:佛之知见,而开示有情皆令悟入,即是利他智。若于众生无大悲心,则唯自利,而不能得成此利他智。然大乘菩萨、在初发心时,即非为自己而求安乐,是为大乘之不共智。

恩德之立场、在大悲大愿,以己能成利他智故,能尽未来际利乐众生,永远为众生作一切恩德 。 谓自己能解脱一切苦,复能尽知诸法实相、开示众生,令解脱一切苦,所谓恩被群品。若未得佛智,即非恩德。虽菩萨度生,犹以利他成自利。研究佛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自利利他的三德。要成就此三德,就要发大悲大愿之大乘菩提心,所谓因果相应。若根本上无大悲心,无论如何亦不能达到此目的。纵得小乘涅槃,不过断、智二德的少分。从佛所说的一切学说,曰佛学。断障证果,是很长的一条路,不是一天能走得到的。现在研究佛学所要达到的最近目的是什么?此目的有三种:一、正见如眼,二、正信如手,三、正戒如足 。 人有手足,就可以活动作事,取物行路;若无眼,取物行路必遭危险,以致伤身失命 。 由正见而生正信、正戒,信无正见、则成见取;戒无正见、则成戒取;见不正,即成身见、边见、邪见。我们现在身心所现行的皆是迷执,不可依他来求正见,必须依佛菩萨得正见以后所说的圣教──三藏教典,由研究此圣教来成就我们的正见。正见成就后,正信、正戒自然成就。正见即是眼,眼有五种: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瑜伽摄为二眼:

  肉眼───┐    天眼───┤    慧眼───┼─慧眼     慧眼───┐    法眼───┤        法眼───┼─瑜伽慧眼    佛眼───┘        佛眼───┘

世间平常人作事,依肉眼去见。天眼是定中所成功的,对于除异熟愚亦可有益,然对于究竟解脱生死苦上,则无助。肉眼助平常作一切事,虽有益,然不但求不到究竟安乐,往往反而造烦恼业,增生死苦。天眼在天以下之异熟报上,虽稍能明白,而在天之本报上,仍不能够明白。那末、此二眼当然不能依他来除生死苦了。证得二空无相真如,曰慧眼。能见诸法之无量差别,曰法眼。对于宇宙万有,一时普及,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差别无量,无量差别,同时而见,曰佛眼。此三眼,以无漏清净慧为体。我们现在所有者,唯肉眼,若依此眼去作事,反增染业;天眼又未得到,即或得到亦不能达到了脱生死苦的目的。慧眼、在小乘初果,大乘初地始得。佛眼、八地菩萨方得。法眼分二种:一、至教法眼,二、自证法眼。至教法眼,由闻思慧研究三藏圣教,成就自己之理解,所谓虚心受教,即闻成就。由闻而思,再加以定等修习,即成就正见。有此正见,即可自利利他。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诸位,皆依此至教法眼;不尔、就如盲人骑瞎马,其害无穷矣!自证法眼,亦初地方得。我们现在急要成就者,即法眼中至教法眼之一分,是曰“正法眼藏”;此“正法眼”、具一切佛学之正法无漏功德,曰“藏”。我们要达到此至教法眼的正见,依正见为自利利他之基本。依佛法论,正见未得,虽然自利利他,其实是自害害他。

研究佛学的方法 , 依涅槃经略出四种为标准: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智不依识。

                 ┌─语       ┌────至教────法┤  ┌─了义  ┐    佛法─┤           └─义┤     ├识       │              └─不了义 ┘       └───────自证──────────────智

  依法不依人者:法、谓一切法之本来真实相。当依持正法,苟于正法不合,就是佛说的亦在所不从;因为、魔王亦可现佛身而说法。现在研究佛法,亦当要依翻译来的经论为标准;因为经是佛言,西域各大师造论,皆根据佛说之经而造的 。 中国诸师,往往多臆说,故不可依为正量 。 依义不依语者:能诠所诠皆是法。又、能诠是语,所诠是义;实有其事曰义,但有言说曰语。同是一语,不应当固执其语就决定是对的,当进观其所诠的义,以义实语,勿执语取义 。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者:究竟显了,谓之了义。同是一义,更须观其究竟不究竟,显了不显了。佛陀说法,如对人治病,应症与药,不必凡是佛说的、皆可执为究竟了义,亦有不了义的,是故盲从者非是。依智不依识者:谓四加行以前所修,皆是依诸佛至人共同所证所说之教义,所谓似文、似义、似言,乃至观空、仍是识变;要依能证真如二空智者所说之法为依,勿随情识之说。又当求入真见道,依自真智,勿依于思识分别。

  佛法传到中国几千年,大德代出,分鏕扬化,各树门庭;然所造论,不似印度诸师根据坚确,条例精严,每本自意取喻一时。故我们不要在宗派上著手,而直接从印度所译来之经律与论去著手研究,先明依法不依人;所依之法、是诸佛圣人共证共说之法,欲依此法、必须从佛及菩萨等所说经律论为根本,如是研究圆满,方有正见,而后以抉择中国古德各宗派之所说;对于古德之宗派明白了解,复对于外学加以研究,即成为济度一切众生之无量方便法门矣。 (绍奘记)(见海刊十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佛说求欲经·佚名
  四谛论 第二卷·佚名
  卷十二·性音
  卷二十三·佚名
  毗婆尸佛经卷下·佚名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七·怀感
  卷二十九·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雪峰真觉大师语录卷之下·雪峰义存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卷二·为霖道霈
  撄宁禅师语录序·佚名
  在留沪日侨欢送会答词·太虚
  卷第四十四·霁仑超永
  卷第二十三·佚名
  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印念诵法(千手千眼轨出)·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五出 奸谋·陆采

    【番卜算】〔净上〕名位庙堂尊。掌握乾坤运。鹍鹏奋翼逞风云。不奈乌鸢哂。〔笑介〕自家不是别人。卢丞相的便是。幸然遭际圣明。端的恩宠无二。一味甜言。直教天子点头。半腔歹意。惊得百官心碎。断公事只逞私心。

  • 玉山名胜集卷七·顾瑛

    元 顾瑛 编书画舫题句【呉孟思篆顔】书帖画图浮彩鹢 笔牀茶灶狎轻鸥记防稽杨维桢廉夫隠君顾仲瑛氏居娄江之上引娄之水入其居之西小墅为桃花溪厠水之亭四楹髙不逾墙仭上篷下板旁櫺翼然似舰牕客坐卧其中梦与波动荡若

  • 读礼通考卷三十一·徐乾学

    丧服二衰 裳仪礼丧服记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袧【注削犹杀也大古冠布衣布先知为上外杀其幅以便体也后知为下内杀其幅稍有节也后世圣人易之以此为丧服袧者谓辟两侧空中央也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 疏自此已下尽袪尺二寸

  • 卷二十八·叶盛

    ●水东日记卷二十八杨文贞叙谱至多文章正宗叙论许文宗交吴闲闲许中丞旧第杀虎及射野豕法旧碑石前元加封孔子制碑论兴安禽声类人言禀受厚薄○杨文贞叙谱至多庐陵胡文穆公、杨文贞公两人同被文皇馆

  • ◎野鸡大王之贞节坊·吴虞公

    阅者见此标题,不将疑我言乎,是诚有此实事者也。苏属某县陈姓某监生之母氏十年前固以妓家致富,在春申江上有“野鸡大王”之绰号。及起家辍业归里,大厦渠渠将比缙绅,抚其子延师教读。及子成人结纳一二当道声势赫奕,乡人无敢忤

  • 一百四十九 曹寅奏请圣安并陈蝗蝻全尽摺·佚名

    康熙五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本月十八日夏至,时雨大降,塘坝有水,田亩俱遍插秧,今年丰收可望。再,六合、江浦二处,微有蝗蝻,插秧之时不能为患,署总督差人前往扑灭,值此大雨时行,蝗已全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佚名

    成王上卜年卜世【孙邰】翦桐叶封弟【栁州】辨周礼田制【颍滨】周制事在末【老泉】成王周公恭信【东坡】卜年卜世孙邰曰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夫帝王括囊宇宙位重忧崇天生利民非乐兆民之上故君民者遇夫圣则

  • 卷六·汪越

    高祖功臣年表第六〔序〕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爲統紀,豈可緄乎?〇孚遠曰:此數語無註,蓋不敢斥言漢家少恩,故爲隱語也。〔平陽〕以中涓從。〇師古曰:中涓,親近之臣,若謁者、舍人之類。涓,潔也,主居中涓潔也。〔信武〕後元三

  • 六十三、记青州府中学堂(一)·包天笑

      火车到青州府车站,约在下午两三点钟,因为在青岛已经打了一个电报去,府衙门里已经派人到车站来接了。  安伯夫妇和一位先在青州府中学堂教算学的胡菊如同居,他们早先已约定了,我没有带家眷来,就住在学堂里。  我到学

  • 卷三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三十八祀杂録皇统六年三月奏禀宗庙诸陵脩完守防等事依唐六典大宗正府庆元宫崇奉太祖皇帝神御亦合与太庙一体其祭祀礼数等事合依旧太常寺管勾外太社属郊社署合置令丞虽太常寺缘脩完守防

  • 第十九章 溺婴堕胎·佚名

    黄藜乙曰。溺婴之事。虽狠毒妇人所为。亦出于丈夫之意。丈夫决意不溺。妇亦无可奈何。若系婢女所产。妻不能容者。满月后。过房他姓。寄养于人。亦可保全性命。是在处置得妥耳。如谓贫而不能养。彼岂终身向父母求活者

  • 墨子卷十一·墨子

    钦定四库全书墨子卷十一大取第四十四天之爱人也薄于圣人之爱人也其利人也厚于圣人之利人也大人之爱小人也薄于小人之爱大人也其利小人也厚于小人之利大人也以臧为其亲也而爱之非爱其亲也以臧为其亲也而利之非利其亲也

  • 卷第二十三·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二十三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杂诵跋渠法之一世尊成道五年比丘僧悉清净。自是已后渐渐为非。世尊随事为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四种具足法。自具足。善来具足。十众具足。五众具足自具足者。

  • 四分律卷第九(初分之九)·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三十舍堕法之四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畜钵,好者持、不好者置,如是常营觅好钵,畜钵遂多。时有诸居士诣房观看,见六群比丘畜多钵,见已皆讥嫌言:“沙门释子求欲无厌,不知惭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九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九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九梁萧代都建业(亦云前梁)自武帝天监元年壬午。至敬帝大平二年丁丑。凡经四主五十六年。缁素九人。所出经律论及诸传记等。并新集失译诸经。总四十

  • 卷之三十六·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三十六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曹洞宗 大鉴下第二十四世 报恩秀禅师法嗣 顺天府万寿雪庭福裕禅师 字好问。太原文水张氏子。生宋宁宗嘉泰癸亥。九岁日诵千言。里中有圣小儿称。未几遭世变。失

  • 卷第十五·佚名

    禅林类聚卷第十五 衣钵 服饰(把针附) 鞋袜 珍宝 琴碁(书画乐附) 帘帐 舟楫 衣钵 世尊一日勑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佛云。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之仪式。佛

  • 西夏记·戴锡章

    二十八卷。近人戴锡章撰。编年史西夏史书。锡章字海珊,开县人。曾入史馆任职。赵尔在是书序中称“纪盖本张氏鉴《西夏纪事本末》、吴氏广成《西夏书事》、陈氏昆《西夏事略》而增辑之者,益以丛刊搜猎之广使一代得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