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十三、记青州府中学堂(一)

  火车到青州府车站,约在下午两三点钟,因为在青岛已经打了一个电报去,府衙门里已经派人到车站来接了。

  安伯夫妇和一位先在青州府中学堂教算学的胡菊如同居,他们早先已约定了,我没有带家眷来,就住在学堂里。

  我到学堂还没有坐定,正想去拜谒这位青州府知府曹耕翁,堂役忽报:“太尊来了!”太尊者,知府的尊称,(清制:知县称大老爷,知府以上,方称大人,不过太尊是知府专有名称。)原来在青州府的文官,以知府为最尊,他每次出衙门,必定要放炮吹打,所以合城皆知,他要到那里去,也先有人快马通报,因此学堂里,也先已得到了消息,堂役们即赶紧来通报。

  果然不一刻儿工夫鸣锣喝道,府大人已来了。他是翎顶辉煌,朝珠补服的坐在会客厅里,这就使我很窘了。因为那时穿了祖母的孝服(我母亲的孝服未满,又接穿了祖母的服,因为我是承重孙),虽然有一套素衣冠,却不曾带来。这时他衣冠整肃的先来拜客,面我却便衣出迎,未免失礼不恭。但这也无可如何了,不过我当时曾经和彭诵老曾轻说过:我是不懂官场规矩的,诵老说:曹耕翁最和易可亲,熟不拘礼的,到此也没有办法,只得穿上了一件布马褂,便去迎接他。我以乡长者之礼,依苏俗唤他为老伯,并请一切指教。又说:“在守制中,未具衣冠,殊为不恭。”他说:“我们概不拘礼。”又说:“我们做了官,只能衣冠桎梏的了。”

  这个青州府中学堂监督,是青州府里聘请的,好像人家请了一位西席先生,而他们以尊师之礼,一定要先来拜见。他去了以后,我立刻便去回拜。他请我在花厅相见,什么升坑咧、献茶,完全是一套官场仪式,使我真有些吃不消。幸亏我在南京蒯礼卿先生处,稍为懂得一些,不然,真的要闹出笑话来咧。譬如官场的会客送茶,那茶是不能轻喝的。徜然主人招呼用茶,或是客人自己端茶,傍边的仆从人等,立刻高声喊“送客!”客人便立刻起身了。但是我呢?当主人端茶时,他便招呼一声道:“随便喝!”只这“随便喝”三个宇,仆从们有了暗示,便不喊送客了。

  为了学堂的事,我初来时,茫无头绪,自然要和他详谈一下,他也谈得非常坦白而诚恳。他说:“我们是科举出身的人,当京官磨蹬了好几年,放了外任,对于现在办学堂的事,完全外行。至今政府要厉行新政,通令外省各府要办中学堂,各县要办小学堂。这里本来有个云门书院,我把它改办了一个中学堂。起初以为也照从前的书院制度,选取几个高材生,在此肄业就是了。那知现在的新法必须要英文、算学、理化等等,要成为一个新式学堂规模,那就要请一位专家来办理了。彭诵翁推荐阁下到此,一切都要借重了。山东虽是圣人之邦,风气却还闭塞得很,据说:青州一府,还算是较优秀之区咧。”

  原来青州府城内有三座学堂,一座是青州府中学堂,那是青州府办的官立学堂;一座是益都县小学堂,这是益都县办的官立小学(益都县是青州府的首县),还有一座是青州蚕业学堂,是省里办的,而由益都县兼管的,因为这地方宜于养蚕呢。这三座学堂以外,便只有私塾了。晚清自拳变以后,上下内外,都想变法厉行新政,办学堂对于外任府县,上司有个考绩,不能马马虎虎,于是他们遂有不得不办的趋势了。

  青州府这个中学堂,对于学生真是优待极了。不但是不收学费,而且供给膳宿,所有膳宿费一概不收,并且还有膏火,真是极尽招徕之道。因为当时此地风气未开,父兄都不愿子弟到这种他们目为洋学堂里去读书。青州一府所辖有十余县,十余县里的青年子弟,都可以到青州府中学堂来肄业,然而来者却很寥寥。在我初来的时候,学生还不到六十人,但到后来渐渐扩充,到我两年以后走的时侯,也仍不过八十余人。因为学生全都住在学堂里(他们是各县来的),斋舍有限,再添学生,便要再建斋舍,并且府里的办学经费,也有一定限度,不能随意扩充呀。

  学生是由各县保送而来的,并不是像科举时代的县考府考的考取的。据说:当时徵求学生,也和徵兵一样难。贫家子弟,不是没有读书的,他们大都务农为生,要在农隙时,方才读书,谁能舍农业而出门读书呢,富家也持保守主义,不相信那种用夏变夷之法,他们还是相信科举不能废,考试有出路。所以这个中学堂,虽是极力徵求,百般提倡,来者究竟不多。

  我在这个中学堂里,却有几位学生,年龄比我大的。我那年是二十九岁(旧历虚岁),他们有年龄过三十岁的。

  这时候大家拖着一条辫子(我也拖着一条辫子),我见那些学生,有的是红辩线的,有的是黑辩线的,不解何故?因之请问于那位监学李先生(他是监学而兼庶务的),他是安徽人,年约五十左右,是一位老山东了。他告诉我道:“这里面有分别,凡是红辫线的,是没有结婚的人;黑辫线的,是已经结婚的人。”我一看,学生中黑辫线的人很多,那都是已结婚的人了。已结过婚的人,要他们来当学生,住在宿舍里,半年不得回去,无怪他们视学堂为畏途了。

  这些学生中,有已进过学的秀才四五人,而且还有一位举人先生,这使我很为惭愧,因为我只是一名诸生,而我的学生,却是一位孝廉公,这如何说得过去呢?我便去请教曹耕翁,他说:“他虽是个举人,学问也浅薄得很,他是本地益都县人,其人颇想知道一点新学,他要进中学堂来,我们也不好拒绝他呀。或者,请你特别给他谈谈,他是只领膏火而不住斋舍的。”我便约了他谈谈,此公姓李,年不满三十,果然,除了八股之外,一无所长,但其人甚为谦抑,常对我“老师”“老师”,叫不绝口。我想:在我们江浙两省中,一个举人,往往有目空一切,而自命有绅士资格了。

  这个中学堂,是此地的云门书院改造的,云门书院不知何时建造,我未考据,大约甚古。因为距离非远,就有一座云门山,在青州是著名的。自从改了中学堂后,只不过把房子修饰了一下,无多改建。据说:本来是没有斋舍的,后来添建了斋舍。这些斋舍,土墙泥屋,与青州那种普通民房一样,作为学生修习之地。学堂中空地甚多,如果经费充裕,再添造数十斋舍,也绰有余裕。进大门后,一条很长的甬道,直通到大厅,这个厅现在已改为课堂了,东西两侧为会客室及学监室。后面一大院落,还有厅事、房舍,我与有两位住在学堂里的教员们,便住在那里。傍侧又有一园子,园虽荒废,但是里面古木参天,都是百余年前大可合抱的柏树。进门以后的甬道两傍,也排列着很多的柏树,还竖立着几块碑碣,是一种学院威严的气象。

  我到了第二天,便和学监李先生,同到各处巡视一下。第一件事是改正课堂。原来的课堂,朝南正中,设一师位,桌上围一大红桌围,上设笔架及朱墨笔砚。学生的桌子,坐南面北,正对着师位。我命他们立即撤去,这不像是课堂,而像衙门里审官司的法堂了。乃改为师位向东,什么大红桌围,及朱墨笔砚等,一概除去。并命制了高一尺的讲坛,又备了一黑板及粉笔之类,学生的坐位,也改为坐东向西。这个课堂,已改为嵌玻璃的纸窗了,倒也很明亮。但是中间进门处,却又装了一个大红黑镶边的棉门帘,这是北方规矩。不必去改它。

  原来这学堂最初设立时,只有国文,教师有总教习,副教习等名目。至于英文、算学、理化等课程,都是没有的。国文先生上课,没有一定时刻,他要上课了,使令堂役向斋舍去摇铃召集。上课时,教师并不点名,亦不讲解,命学生们圈点什么书(从前书本,都无圈点的),由教师指定,师生们均默坐无哗。不过有些学生,看书有看到疑难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老师坐在课堂上,觉的有些倦了,随时可以下课。此外便是学生们到斋舍的自修时期。那些学生肯自修吗?看闲书,着象棋,还算是安份守己的,否则便溜出去胡闹了。

  学生上的什么课呢?曹耕翁已告诉过我了,他曾经托人在上海买了十部资治通鉴(某书局石印的),分给学生们圈点,供给他们研究史事之用,这便算是历史课了,至于地理课却是没有。处在这时候,中国也没有什么合乎中学生的教科书,只不过选读几篇古人的文章,如“古文观止”一类的东西。不过我们此番来时,在上海,杜安伯为了选取英文教课书,我也选取了几种合于中学程度教材与参考书,以资应用。自然这一回,要定出一个课程表来了。每一天,上课几小时,逢星期日休假,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马马虎虎了。

  学生的斋舍里,我也看过,脏得不成样子。我写了几张条子,请学监李先生,贴在斋舍里,要他们保持清洁,自己扫除。所有被褥衣服,要自己整理。学堂里所用工役有限,不能来服务,要养成学生自治之风。学堂里虽然也有几个茅厕,然而学生们都喜欢在草地上大便,粪秽狼藉,臭气薰人,因请李先生招人把这几个厕所修治整洁,以后再不许他们在草地上大便。饭厅里也去看过,学生们是吃馍馍的。(南方人呼为“包手馒头”,又称“高脚馒头”,作椭圆形。)

  此外有小米子粥,煮得非常稀薄,也有几样蔬菜,大蒜是家常必需品了,肉类就很少。我们南方去的先生们,是吃大米饭的,鸡肉荤腥,鱼类比较少一点,无论如何,不能与他们学生同餐。学生们的饭食是包给厨房的,每一学生,每天若干钱,学生告假,却要扣算的。但是厨子却来诉苦,说是:“先生们(他呼学生为先生,呼我们为老爷)在饭厅上,尽管吃,我们,没有话说,但是他们吃完以后,还要带几个到斋舍里去,常常闹馍馍不够吃,我可亏负不起呀。”

  我问李先生:“果有此事吗?”他说:“确有此事。因为这个缘故,厨子不肯包饭,便换了几个厨子。而且每次开饭,学生总嫌厨子馍馍太少,不够吃,甚至要打厨子,饱以老拳。他们每一餐,要吃四个馍馍,像我们南方人,吃两个已经够饱了,可是他们吃了四个,还要带着几个走,厨子就吃不消了。”我说:“现在只有理喻他们一番,如果在饭厅里,不要说四个,就是五个、六个,也尽他们吃,要带出去,可是不能。”李先生去劝说了一番之后,学生们不承认把馍馍带出去。我说:“不承认最好!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以后不带出去,那就解决了。”

  但是过了两月,厨子又不肯做了,说是先生们依旧带馍馍出去,并且敲破了他的盘子。那个时期,苏沪之间,学生闹饭堂,风行一时。记得我友叶楚伧,在苏州高等学堂肄业,也是为了闹饭堂而被开除。(说来可笑,饭厅里每桌坐学生八人,有一样菜,唤做“虾滚水豆腐”,是苏州家常菜。端上来时,楚伧用筷子一掏,说我们有八个人,而里面的虾只有七只,怎么吃呀?于是附和他的同学,便把台面一翻,卷堂而去。)其实这是当时学生不满于高等学堂监督蒋君,闹饭堂是借端发挥,楚伧被开除,就此走广东闹革命去也。

  不过我当时想到学生果然喜闹事,厨子也多刁顽。就是说砸破了一只盘子,这种粗劣的盘子,能值几文钱,他便大惊小怪的把破盘子,送给我看,好像是我打破了的,我心中很是生气。我就说:“厨子不肯做,另换一个。”李先生虽是唯唯答应了,但是他说:“府里限定学生饭食费若干,厨子若是亏本,谁也不肯做的。”

  那时学生又举代表来说:“厨子供给馍馍,不够吃饱。”那我真担当不起呀!传到曹耕翁处,他要说:我是请你来办学堂,却教学生饿肚皮。我发狠道:“我也上饭厅,与学生同吃馍馍。”几位南方来的同事,劝我道:“何苦呢?你的身体不大好,吃一星期,就得生胃病。况且他们仍旧拿馍馍,你近视眼,看也看不见。”

  我试了半个月,实在吃不消,因为我从小娇养惯,父母宠爱,对于饮食的营养,向来是好的。后来做了教书先生,适馆授餐,都是富家,待先生馔肴,又都是最丰的。从来也没有吃过这样的饭食,但是在我饭厅里同食的时候,却还安静,以后厨子又向学监先生噜苏不已了。他们的斋舍,我是通常不大去的,因为这是李先生的责任。有一天,我偶然进去观察一下,却见斋舍里剩余的馍馍,丢在墙阴屋角,任它霉烂,如此暴殄天物,实难隐忍,明明拿了,而又矢口说不拿,而且拿了以后,又尽量糟塌,这我可生气了。于是我请李先生,站在从饭厅到斋舍的通道中,一全一个的搜检,搜出了一大堆。因为他们所穿出的大褂子,袖口有一尺多宽,藏几个大包子在内,还绰有余地呢。

  因说:这一次不记名,搜出的还给厨子,以后可不能再拿,要记出他的名字来了。这位李先生,初时还不敢搜检学生,恐怕得罪了他们。他是一位好好先生,越是不敢得罪他们,他们也就不大客气。我说:“你不要怕,由我负责,越怕越不成功,你若一再让步,那就闹饭堂,打厨子的风潮来了。”但是我后来想想,也不免自悔孟浪,青州府的学生还是驯顺的,要是在上海等处学潮正盛的时候,敢于搜检学生,我这中学堂监督,怕不被他们拳而逐之吗?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八十二 嘉祐元年(丙申,1056)·李焘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七百七十二·佚名
  卷二十六·王当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九 金纪三·纪昀
  评鉴阐要卷九·乾隆
  后主本纪·姚思廉
  哥舒翰传·欧阳修
  任圜传·薛居正
  程钜夫传·宋濂
  盛寅传·张廷玉
  熊概传·张廷玉
  卷之三·姚莹
  附录 与顾颉刚论古史书·傅斯年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士榖·唐圭璋

      士榖,武经大夫。宋太宗第四子商王元份四代孙。见宋史卷二百二十八,宗室世系表十四。   醉蓬莱   春寿府   正春风初雨,梅蕊飘香,雨馀晴昼。箫鼓声中,麝烟喷金兽。幕府宾僚,杜诗韩笔,竞吐奇争秀。共指乔松,同瞻峻岳,

  • 林横舟·唐圭璋

      知不足斋丛书本霁山集卷二有“送横舟真士游茅山”诗。章祖程注:任真,平阳人,姓林氏。   大江词   寿仙尉十一月初一   一蓂呈秀,近迎长佳节,拟书云物。隐隐虹桥天际下,光照梅仙丹壁。鹏路横飞,蟾宫直上,早脱麻衣雪

  • 八月的忧愁·林徽因

    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

  • 卷495 ·佚名

    张耒 赠无咎 快哉亭下水连城,落日断霜相映明。 人在卷帘尊俎里,诗从挥麈笑谈生。 扬州何逊风流在,江夏黄香句法清。 □□□□□□□,□□□□□□□。 张耒 赠无咎 欺马街泥未肯干,重城含雾晓漫

  • 卷九 晚唐三·佚名

    全唐诗续遗补卷九 晚唐三李漼 【懿宗】赏花短歌长生白,久视黄,共拜金刚不坏王。 【谓菊花也。《清异录》二】皮日休题惠山泉 【二首】丞相长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马卿消瘦年纔有,陆

  • 序·佚名

    元诗若干卷合古诗歌行律诗若干首宁波孙原理采辑陈孟诚编选定海邑丞张侯中达校正其子再昌再隆请锓梓侯俾予叙诸篇端予谓侯之诗已板行于时脍炙人口孟诚以科第进宰古田而归尤精于诗原理亦精于诗者也用心若是予可已于言哉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撷华小録》·张次溪

    (清)沅浦痴渔(余嵩庆) 撰●目录《撷华小録》序《撷华小録》自序撷华小録 逸品嘉颕主人李德华锦雯主人刘润熙春主人钱青佩华主人张棻麟春主人诸桂枝遇顺陈喜凤 丽品乐安主人孙釆珠韵秀主人尉迟喜绚春主人姜双喜近信孟金

  • 列传第七·刘昫

    ○裴寂 刘文静 弟文起 文静子树义 树艺 李孟尝 刘世龙 赵文恪张平高 李思行 李高迁 许世绪 刘师立 钱九陇 樊兴 公孙武达 庞卿恽张长逊李安远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人也。祖融,司本大夫。父瑜,绛州刺史。

  • 第十四卷 江都 甘泉 仪征·缪荃孙

    江 都经 部春秋国语十卷 晋·孔 衍榖梁传解十四卷 孔 衍左氏训注十三卷 孔 衍公羊集解十四卷 孔 衍春秋后国语十卷 孔 衍博雅十卷广雅音四卷古今字图杂录一卷 隋·曹 宪尔雅

  • 史记集解卷四·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四周本纪第四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韩诗章句曰姜姓原字或曰姜原諡号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説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

  • ●雪交亭正气录卷十一·高宇泰

    明鄞高宇泰檗庵撰特纪檗庵曰:死事诸公而外,又有任事之臣矢志报国,首与清为难。然或积劳而死,或以持正为弁将伤害以及弁将互相戕杀者,齎志而殁;九泉未瞑,不更悲乎!予甚惜乎熊、钱诸公之不克竟其事也!熊汝霖郑遵谦孙嘉绩钱肃乐翟

  • 卷六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六十九职官略【六】奉天府府尹【一人又  特简奉天侍郎一人兼管掌一府之政令兼辖锦州府属初名辽阳府顺治十四年改今名其首领经历一人奉天府县各官向俱满汉兼用乾隆十六年定制专用旗员】府丞【

  • 卷二百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象纬考月五星凌犯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六月辛巳月犯心前星又犯中星十月丁酉荧惑入太微十一月庚申月入太微 十七年正月戊申荧惑留守太微垣东上

  • 续娑罗馆清言·屠隆

    饥乃加餐,菜食美于珍味;倦然后卧,草荐胜似重裀。流水相忘游鱼,游鱼相忘流水,即此便是天机;太空不碍浮云,浮云不碍太空,何处别有佛性。富室多藏万宝,夜深犹自持筹,愈积愈吝,窖中时见精光;老夫第得一钱,宵卧何能贴席,不散不休,箧里如闻

  • 卷一上·吴澄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一上     元 吴澄 撰曲礼【吕氏大临曰曲礼礼之细也礼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曲礼者威仪之谓经礼盖若祭祀朝聘飨燕冠昬丧纪之礼今仪礼是也曲礼盖以小大尊卑亲疎长幼并

  • 卷九·朱朝瑛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略记卷九    明 朱朝瑛 撰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仲孙蔑会晋栾黶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石氏曰哀二年齐卫围戚不曰卫戚不与齐卫之助子围父也此围彭城则系之宋不与楚之取

  • 弘戒法仪目录·法藏

    授在家二众三归依法仪第一(补述以三归为入法之首故)审在家出家求授五戒八戒并求剃度十戒等遮难法仪第二(补述以必先审忏前愆故)授出家在家五戒八戒法仪第三(出戒坛古本补赞附补授八戒法)沙弥得度法仪第四(出百丈清规

  • 魔娆乱经·佚名

    全一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魔王波旬化作微小身,入尊者目犍连腹中,而目连入定加以看破,魔王遂从目连口出,立于其前。目连乃为之解说其与魔王过去世互为冤亲之本生故事,其后并以善恶果报之教法诫劝之。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