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之修学法

──十六年一月在上海尚贤堂讲──

 一 佛学之根本精神    甲 独立与发展──自觉的     (一)绝对独立之特德     (二)无限发展之自由    乙 和合与增上──觉他的     (一)缘起性空之和合     (二)相应互资之增上   二 佛学之特殊性质   三 修学之适当态度

向来佛教内,有所谓学佛与佛学之二语。学佛者,谓依佛所说之教法,实践修行,以期证悟佛之知见,而佛学者,即讲明佛自所证之万法真理。实则、凡学佛者必先了解佛学之真理,然后学佛始能贯澈实行,欲贯澈实行,必先究明佛之学理。佛之学理,非如哲学,空谈理想,难成事实;亦非宗教,假定一尊,使人崇拜以求解脱。乃依法界万有之真相实理,方便解说,毫无谬误;使迷昧众生依之修学,以解脱世间学说──哲学、科学、神学等──所不能解除之痛苦 , 使达到人生真实平等自由之幸福。故佛学所以可宝贵者,在乎使人得以实证;而佛学所应注重者,则又在于依教修行。若认作哲学研究以供求知之欲望,则失佛所以说法之本怀矣!盖诸佛出世说法度生,意在使一切众生咸皆成佛,故所有言说,皆讲明成佛之方法,使信佛者依之学习以修成佛道。今此标题云“佛之修学法”者,意指佛当时修学之法;而又表示今人学佛,于佛所说五乘法中,应以何法为学佛可以修习者。但欲讲佛法,必先信有佛。佛者、乃觉行圆满者之义,即指已得无上正遍觉之人;曾有释迦牟尼,在此世中修行成佛,说法度人,号称佛教。其能诠教,即现在流行之三藏、十二部,其所诠法,即宇宙万有诸法缘生之真实理。吾人若能实行修证此真理至于圆满者,亦即名为无上正遍觉之佛;惟在未成佛以前,欲求成佛,不可不先研究佛之教法。佛之教法,共分五乘,惟吾人以有限之生命,若游意于五乘之教法,深惧难任!今观诸仁者信佛之来意,咸欲得一修学成佛之善法,故不辞为一述五乘共通修学之大乘佛法。大致当分三节:一 学佛之根本精神根本二字所含之意义,乃泛指能为诸法产生之依据者。例如树木,若无根本,则树叶决不能生存;而精神又为支配身体活动之机关,凡百事业之成立,皆精神指导身体活动之结果。今吾人学佛,乃有生以来之唯一大事,若不知于佛法中择取一法以为修学之根本精神,决难望成。兹就管见所及,略述二种:甲 独立与发展──自觉的世间宗教,由探索万有之本体不得,或于万有之外,或随于万有之中,别执一物,以为万有从生之大本因,超出万有之上,具全知全能之用;而又不许人对于万有之大本因稍加怀疑,故养成人类依赖之性,促成帝王专制之政。不怀疑,则人类只知保守原有之状态;性依赖,则缺乏独立发展之精神;此所以束缚人群之思想,而阻碍其进步也!惟佛教建设人类于绝对平等自由之上,其所言皆提高人类之个性,使发展本有独立之特德,与奴于他人而抑制个性之宗教,实不可以同年语矣。为广利乐,畅演此义,复分为二:

(一)绝对独立之特德此绝对独立之特德,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凡夫迷此而流转生死,菩萨悟此而圆成佛道。故佛名大觉,即觉悟此独立特别之德性。此又不专限于动物,凡有形范围之内所有万事万物,皆有独立特别之德性;乃至无情之草木瓦石,亦复圆满具足,盖若无独立特别之德性,即不能完成其为物。凡物之生也,皆各有此性以为能生之因,无则决不能生。是故此性,于人于物极贵极尊,而人觉悟此性,则可以统摄一切而为诸法之王 。 释尊生时,因悟此性,故发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云门则曰:‘老僧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此皆各为发挥其独立特别之德性。后世学者不达此义 。 闻说学佛亦仗他力,遂唯点烛烧香以求成佛,与死守教下以冀悟入者。前者衍成祈祷之宗教,后者变为哲学之空谈,此皆由未觉独立特有之德性,而执著文字或盲拜偶像,反为此所限制,不能成佛。昔蕅益大师将出家,其舅问之曰:若出家,必不屑为讲经之法师,而欲为禅宗之善知识。师答曰:法师是乌龟,禅宗是亡八。推而上之,则佛亦可说是乌龟,菩萨亦可称为亡八。若能从此而悟入,则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丈六金身作一茎草,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典,皆不足为奇;若不明悟此理,则所学皆为枝叶,纵经尘劫亦不能成佛。故学佛之根本,必须觉悟此本有特立独存之德性,方有学佛之资格。

上述各义,颇近禅宗。世有不达此理者,谓佛法之衰落原于禅宗之兴盛,故抑禅宗而倡唯识。不知禅宗实为佛法之精蕴所寄,而又能圆摄各宗而无碍。今第二段,试就唯识宗而一探此义。

(二)无限发展之自由唯识宗言宇宙万有皆为因缘所生。而彼所指之因缘,又非于世界之外别有其物。因者、以世界万有各各之特别种子为因,缘者又以世界万有各各相互增长为缘。盖因之与缘亦所生法,故一切法皆因缘所生,因缘又即为一切法。此能生诸法之因,与关系诸法能生之缘,皆具有特立独存之德性,在唯识家之术语,名之曰藏识。其特德有二:一曰、摄统性,二曰、持续性。能摄纳统一诸法之种子者,名曰摄统性。因缘中之因,即能生诸法之功能未发现者,亦名种子;万法之种子,皆含纳于此识中,故名藏识。能使刹那生灭之诸法,在此生彼灭彼灭此生之中,得永持以连续而不断者,曰藏识之持续性。今此所云独立特有之德性者,即此识中所含藏能生佛果──果指佛身佛土而言──之不共善性。一切众生各有藏识,而藏识又各有此摄持性,故无论沉灭三途,而独立特有之德性皆不能遗失,不能破坏。往昔诸佛,因觉悟自他皆有此独存之德性,故自述其所证悟之方法,以教化一切众生,使开发本有不共之特德,出离世间之苦恼,达到永久安宁之目的,所以有吾人今日所从事之佛学出现于世。故吾人学佛之根本,必须悟此独特之德性,方能向外发展 , 乃不受环境之所支配而能改造环境,独身冲决一切障碍而享受自在。法华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是即我佛当时打破环境而改造环境之明证。禅宗亦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此所谓“没量英雄,盖天盖地”!古德有言:‘转得大地山河归自己,转得自己为大地山河’。其自由发展之精神为何如哉!

世间诸人、每因环境所障碍而失败,学佛之人,又多为佛法所障碍,致未能成佛。推原其故,则由于缺乏此大雄无畏之根本精神,故只成委靡猥鄙之不智的弱者。乙 和合与增上──觉他的将述此义,复开二分:

(一)缘起性空之和合宇宙万有诸法,世或言上帝造成,或言大梵天生,或言地、水、火、风生,或言阴、阳、太极生,或言化学元质生,或说由虚空生 。 依佛所说,世界诸法,凡是有的,无论一事一物,皆众缘集起,空无自性,唯是众缘和合相互资助而得生起。比如眼识,本能见物,若生盲人虽有眼识亦不能见。识喻如因,根喻如缘,有因无缘固不能生,有缘无因亦不能生,故一切法起唯缘起 , 灭唯缘灭,无有一法而能独起独灭者。何以故?本无离绝余法之此一法故,一切法各有其因,则无外道一因不平等因之过;因复待缘,则无离绝余法之外而有能生此法自性之执,无外道固定之自性。所以能众缘和合而生起,所以能各变各缘而相似一。此不独佛说为然,即庄周所谓“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亦冥契缘起性空之真义。

(二)相应互资之增上佛教立四缘:一曰、因缘,二曰、增上缘,三曰、所缘缘,四曰、等无间缘。第一种因缘,即能生诸法之亲生因,下三种皆缘,即与诸法相应而相互资助之缘。一切诸法之现行也,除直接能生之亲因,复有互相关系互相资助之疏缘。色法有与色法之相应互资,心法有与心法之相应互资,乃至色法与心法之相应互资,情界与器界之相应互资,自身与他身之相应互资,自心与他心之相应互资,自地与他地之相应互资,佛界与生界之相应互资,推而至于世出世间法无一不有相应互资之义 。 但须两法以上,方能相应助资,何以故?对待而生故。譬如今人讲国际互助主义,必须彼此皆有特立独存之国家,方有互助可言。即念佛往生,亦因凡夫与佛皆具有独立特存之德性,故能互相关系,互相资助;否则,佛亦不能度生,生亦不能见佛。诸佛菩萨由悟缘起性空之和合,故能等视有情,发无缘之大慈,由悟相应资助之增上而发同体之大悲,以灭度一切众生而圆成无上菩提。是故学佛之根本,必须有此和合增上觉他之精神也。近来学佛者失此根本之精神,故只成凉薄偷惰之不仁的小人。

二 佛学之特殊性质三 修学之适当态度(注一)

(唐大定记)(见海刊八卷十二期)(注一)二三两节,已纂入佛法救世主义心的净化立志第一中,今不重出。

 

  


猜你喜欢
  第五 问犍度章·佚名
  卷六十二·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八·佚名
  二谛义卷下·吉藏
  卷四·佚名
  二〇 大会经·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梵志品第三十三·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欧阳竟无
  佛七开示录·太虚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一·念常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卷·佚名
  目录·神清
  佛说十二游经·佚名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七(本)·窥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徐□·唐圭璋

      真珠帘   落红几阵清明雨。忆花期、半被睛悭寒阻。新柳著春浓,早翠池波妒。粉雨云消息远,温旧日、秋千庭宇。凝伫。正春醒帘外,一声莺语。   尘锁宝筝弦柱。自眉峰惹恨。六么慵舞。深院不成妆,有泪弹谁与。记得踏

  • 胡仲弓·唐圭璋

      仲弓字希圣,号苇杭,清源(今福建省仙源)人,流寓杭州。蒲寿宬心泉学诗稿卷四称为苇航料院。   谒金门   蛾黛浅。只为晚寒妆懒。润逼镜鸾红雾满。额花留半面。   渐次梅花开偏。花外行人已远。欲寄一枝嫌梦短。湿

  • 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四·食货三·宋濂

        ◎食货三   ○岁赐   自昔帝王于其宗族姻戚必致其厚者,所以明亲亲之义也。元之为制,其又厚之至者欤!凡诸王及后妃公主,皆有食采分地。其路府州县得荐其私人以为监,秩禄受命如王官,而不得以岁月通选调。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二十二·佚名

    嘉靖四十二年六月丁未朔○己酉周王在铤言奉国将军安河有孝行其子睦欲自建祠庙乞赐额名令有司岁时崇祀上允之令睦主祠事○庚戌改封庆成王知火□廉嫡子故封长孙新土□提为长子其孙奉国将军慎钟为长孙从王请也○命锦衣卫

  • 别集上卷八·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八 宋 李幼武 纂集 王居正 字刚中上世故蜀人其高祖徙家维扬宣和三年登进士第二名赐上舍出身丁母忧吉调饶州安仁丞荆南教官大名镇江两浙帅牒辟府学教皆不就时诏二千石各举所知部

  • 卷三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一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秦晋交兵表贾生有言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呜呼此周秦兴废之一大机也考春秋之世秦晋七十年之战伐以争崤函而秦之所以终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惠公

  • 卷一百二十六·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六宋 赵汝愚 编方域门宫禁上仁宗论皇门禁    马 遵臣闻古者常刑宥过无大至臣子之於君父则义有所不容故舟船饮食之类有不如法皆不称误所

  • 卷二十一·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二十一宋 真德秀 撰师道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朱子曰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

  • 卷二百三十九·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九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军礼七出师周礼天官太宰作大事则戒于百官赞王命【注谓助王为教令春秋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观防同宾客之戒具军旅亦

  • 卷十八·聂崇义

    钦定四库全书三礼图集注卷十八宋 聂崇义 撰輁轴      龙輴熬筐       耒耜蓑       笠折       抗席抗木       茵苞       遣车筲       瓮甒       桁赗

  • 卷二十一·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一孟子二离娄上离娄之明章上无道揆则下无法守傥上无道揆则下虽有奉法守一官者亦将不能用而去之矣朝不信道工不信度信如凭信之信此理只要人信得及自然依那个

  • 禹贡说断卷一·傅寅

    宋 傅寅 撰禹贡【夏书】孔氏曰此尧时事而在夏书之首禹之王以是功唐孔氏曰此篇史述时事非是应对言语当是水土既治史即録此篇其初必在虞书之内葢夏史抽入夏书或仲尼始退其第事未可知也林氏曰鄘卫之诗地所采者则谓

  • 小学序·朱熹

    古者小学,敎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穉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读者往往直以古

  • 兵守第十二·商鞅

    题记:兵守即军队防守,这一节商鞅论述了防御的方法。四面受敌的国家重视打防御战,背靠大海的国家注重打进攻战。假如四面受敌的国家喜欢发兵进入自己邻国,国家就危险了。因为四面的邻国一旦不同发起战争,而自己就要四处派兵

  • 佛说四谛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比丘应唯然。比丘便从佛闻。佛便说是。比丘真正法说。为是四谛。具思惟见开了分别发见。若所有比丘过世时。从如来无所著正觉。是亦从是

  • 卷第四十一·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过于东方无数世界,复过尔所世界微尘数世界,于彼诸世界中入此三昧,或刹那入,或须臾入,或相续入,或日初分时入,或日中分时入,或日后分时入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九·明佺

    大唐天后敕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小乘重译经目卷之二(二百七十九部三百八十一卷)&middot;出曜经一部十九卷右秦代凉州沙门竺佛念译。出长房录。&middot;承事胜已经一卷(出第十四卷)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middo

  •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佚名

    全一卷。又作婆罗门子命终爱念经、爱念不离经。东汉安世高译于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148~170)。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中阿含第二一六品爱生经、巴利本中部第八十七经 Piyaja^tika Sutta、增一阿含第十三品第三经、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