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应世

勿 欺

天下无肯受欺之人,亦无被欺而不知之人。智者,当境即知;愚者,事后亦知。知有迟早,而终无不知。既已知之,必不甘再受之。至于人皆不肯受其欺,而欺亦无所复用;无所复用,其欺则一步不可行矣。故应世之方,以勿欺为要,人能信我勿欺,庶几利有攸往。

处事宜小心

事无大小,粗疏必误。一事到手,总须慎始虑终,通筹全局,不致忤人累己,方可次第施行。诸葛武侯万古名臣,只在小心谨慎。吕新吾先生坤《吕语集粹》曰:“待人三自反,处事两如何。”小心之说也。余尝书以自儆,觉数十年受益甚多。

大节不可迁就

一味头方亦有不谐,时处些小通融,不得不曲体人情。若于身名大节攸关,须立定脚跟,独行我志。虽蒙讥被谤,均可不顾。必不宜舍己徇人,迁就从事。

宁吃亏

俗以“忠厚”二字为“无用”之别名,非达话也。凡可以损人利己之方,力皆能为而不肯为。是谓宅心忠待物厚。忠厚者,往往吃亏,为儇薄人所笑。然至竟不获大咎。林退斋先生遗训曰:“若等只要学吃亏。”从古英雄只为不能吃亏,害多少事?能学吃亏充之,即是圣贤克己工夫。

勿图占便宜

譬如路分三条,中为公,甲行其左,乙行其右,各相安也。甲跨中之左半,乙犹听之。跨至中之右半,乙纵无言,见者诧矣。若并乙之右一条而涉足焉,乙虽甚弱,不能忍也。倘遇两强,安能不竞至相竞,而曲直判,是非分,甲转无地可容。“占便宜者失便宜。”千古通论。

勿任性

不如意事常八九。事之可以竞气者,多矣。原竞气之由,起于任性。性躁则气动,气动则忿生,忿生则念念皆偏。在朝、在野,无一而可。到气动时,再反身理会一番,曲意按奈,自认一句不是,人便气平;让人一句是,我愈得体。

遇横逆尤当忍耐

凶狠狂悖之徒,或事不干己无故侵陵,或受人唆使借端扰诈,孟子所谓“横逆”也。此等人廉耻不知,性命不惜,稍不耐性,构成衅端,同于金注,悔无及矣。须于最难忍处,勉强承受,则天下无不可处之境。曩馆长洲时,有丁氏无赖子,负吴氏钱,虑其索也,会妇病剧,负以图赖,吴氏子斥其无良,吴氏妇好语慰之,出私橐赠丁妇,丁妇属夫急归,遂卒于家。耐性若吴氏妇,其知道乎?

让人有益处

且横逆者未尝无天良也,让之既久,亦知愧悟。遇有用人之处,渠未必不能出力。

断不可启讼

不惟官断十条路,难操胜券也。即幸胜矣,候批示,劳邻证,饶舌央人,屈膝对簿,书役之需索,舟车之往来,废事损财,所伤不小。总不如忍性耐气,听亲党调处,归于无事。彼激播唆讼者,非从中染指,即假公济私。一被摇惑,如纵孤舟于骇浪之中,彼第立身高岸,不能为力。胜则居功,负则归过于本人无用,断不可听。

勿斗争

逞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圣训切著,有理不在高声。争且不必,况斗乎?余阅事数十年,凡官中命案,不必多伤,亦不必致命也,偶然失手,便为正凶。故争竞之时,万万不可举手挞人。

言语宜慎

多言宜戒,即直言亦不可率发。惟善人能受尽言,善人岂可多得哉!朋友之分,忠告善道。善道云者,委婉达意与直言不同,尚须不可则止。余素戆直,往往言出而悔。深知直言未易之故。若借沽直之名,冷语尖言,讦人私隐,心不可问,贾祸亦速,又不在此例。古云“出口侵人要算人受得”。又曰:“伤心之语,毒于阴兵。”非阅历人,不能道也。

小人不可忤

与君子忤,可以情遣,可以理谕,谅我无他,不留嫌怨。小人气质,用事志在必胜。忤之则隐怒不解,必图报复。故遇小人无礼,当容以大度。即宜公言,亦须稍留余地,庶不激成瑕衅。

嫉恶不宜太甚

余性褊急,遇不良人,略一周旋,心中辄半日作恶。不惟良友屡以为诫,即闺人亦尝谆切规谏。临事之际,终不能改。比读史至后汉党锢,前明东林,见坐此病者,大且祸国,小亦祸身。因书圣经“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十言于儿,时时寓目警心,稍稍解包荒之义。涵养气质,此亦第一要事。

善恶不可不分

然善恶之辨,断不可小有模糊。或曰:皂白分则取舍严,取舍严则门户立,非大度之说也。曰:不然。不知而徇之,谓之闇;知而容之,谓之大度。闇则为人玩矣。毋显受人玩,宁佯受人欺。

勿苛人所短

此即使人以器之道也。人无全德,亦无全才。鸡鸣狗盗之技,有时能济大事。但悉心自审,必有能、有不能,自不敢苛求于人。故与人相处,不当恃己之长,先宜谅人之短。

勿过刚

刚为阳德。正人之性,大概多刚。然过刚必折,总非淑世淑身之道。千古君子为小人谗陷,率由于此。当为受者层层设想,使其有以自容,则宽柔以教,原不必全露锋棱。

遇事宜排解

乡民不堪多事,治百姓当以息事宁人为主。如乡居,则排难解纷为睦邻要义。万一力难排解,即奉身而退,切不可袒■激事。如见人失势,从而下石,尤不可为。为者,必遭阴祸。

勿预人讼事

切己之事尚不宜讼事,在他人何可干预?如邻佐干证之类,断断不宜列名。盖庭鞫时语挟两端,则易遭官府诃遣;公言之,必与负者为仇,大非保身之哲。

勿轻作居间

姻族中遇有立继、公议之事,于分于理不能自外者,不得不与。即不得已而讼案有名,亦不得不昌言。此有公议可凭,非一人所得偏也。若事关田产资财,恐有未了者,总不宜与事居间,后干讼累。至官司交易,一涉银钱,便为赃私过付,牵连获罪,尤当避而远之。

势力不可恃

恃势逞力,必有过分之事,损福取祸,万万不可。谚云:有一日太阳晒一日谷。“又云:”有尺水行尺船。“皆刻薄语也。有太阳时,须算到阴云霖雨;有水时,须算到河流浅涸,自不敢恣所欲为。能以礼下人,全在有势力时,若本无势力可倚,不得不畏首畏尾,非让人也。天道恶盈,凛之哉!

信不可失

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果能事事取信于人,即偶有错误,人亦谅之。吾无他长,惟不敢作诳语。生平所历,愆尤不少,然宗族姻党,仕宦交游,幸免龃龉。皆曰某不失信也。古云:“言语虚花,到老终无结果。”如之何弗惧!

勿傍人门户

他人位高多金,与我何涉?依门傍户,徒为识者所鄙。且受恩如受债,一仰人鼻息,便终身不能自振。惟竖起脊骨,忍苦奋厉,方为有志之士。

勿贪受赠遗

势当穷迫无路,亦不得不藉人援手。无论姻亲、朋友,望其提携,切不可受其遗赠。盖品题作佳士,在人不费,在我有益。世无乐于解橐者。至靳我以言,酬我以资,其情分尽矣。断不能再为发棠之復。是受一人惠,即绝一人交,不可误贪近利。

贫贱勿取厌亲友

贫贱之人,仆仆于富贵亲友之家,纵一无干求见之者,总疑其有所请乞。且地处富贵,类无闲空工夫。我以闲散之身,参伍其间,原不免有众里嫌身之状。久则厌生,或为同辈所轻,或为阍人所慢,甚无谓也。

富贵勿薄视姻邻

生女无人道喜,载生男子,姻邻并贺,非贱女而贵男也。谓女生外向,而男子兴宗,荣可旁及也。原思辞禄,夫子即教以与邻里乡党,其义甚明;幸而得志,当存此心。如倚势以逞,至邻党寒心,姻亲侧目,未有不速祸者。

刻薄之名,又其余事已。故身处富贵,遇单微戚友,必须从优礼款,并训约子弟、僮仆,不许稍有亵狎,俾可久远往还,以尽笃亲重故之谊。

须予人可近

春夏发生,秋冬肃杀,天道也。惟人亦然。有春夏温和之气者,类多福泽;专秋冬严凝之气者,类多枯槁。固要岩岩特立,令人不可干犯,亦须有蔼然气象,予人可近。孤芳自赏,毕竟无兴旺之福。

失意人当礼遇

趋炎附势,君子不为。然热闹场中遇落寞人,多不暇照应。不知我目中无彼,而彼目中有我,淡泊相遭即似有心倨侮。余年十四、五时,身孤貌寝,家难多端,几不为宗亲齿;数山阴李惟一先生,族姑夫也,一见相赏,谓“孺子不凡”。辄有知己之感,益自奋励,至今犹常念之。故生平遇失意人及孤儿、寒士,无不加意礼遇,亦有无意中得其力者。俗传:“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言近指远,当百复也。

保全善类

浇薄之徒,恶直丑正,非其同类,多被谤毁,受摧折。专赖端人君子为之调护扶持。遇此种事务,宜审时察势,竭力保全;切勿附和随声,致善类无以自树。事之关人名节者,更不可不慎。

敬官长

朝廷设官以治尊卑相统。不特富户、平人当守部民之分,即曾居显宦,总在地方官管内,礼宜谦恭致敬。俗所谓“宰相归来拜县门”也。若身在仕途,亦宜约敕子弟、家人,谨遵法度。投鼠忌器之故,不可不知。万不可被里人怂恿,把持抗阻,为官长之所憎嫉。

勿交结官长

仕路最险。同官为寮,可以公事往来。宦成退居,已不必与地方官晋接。若分止士庶,断不宜交结官长。盖略与官近,易为乡里属目。即不敢小有干预,而姻友之涉讼者,不无望其盼睐。谢而绝之,嫌怒遂生,彼不知自慎,以致身败名裂,更无论已。

睦邻有道

望衡对宇,声息相通,不惟盗贼、水火呼援必应,即间有力作之需,亦可借佽将伯。若非平时辑睦,则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矣。辑睦之道:富,则用财稍宽;贵,则行己尽礼;平等,则宁吃亏,毋便宜。忍耐谦恭,自于物无忤。虽强暴者,皆久而自格。

受恩不可不报

士君子欲求自立,受恩之名,断不可居。事势所处,不得不受人恩,即当刻刻在念,力图酬报。如事过辄忘,施者纵不自功,亦问心有愧。

索债毋太急

负债须索,常情也。其人果力不能偿,亦勿追求太急。迫之于穷懦者,典男鬻女,既获罪于天;强者,征色发声,亦取怨于人;甚有抱惭无地酿成他故者,不可不虑。

贷亲不如贷友

炎凉之见起于至亲。倘境处贫困,向富戚告贷,我原意在必偿,彼先疑我必赖。以必偿之债,被必赖之名,无论未必肯贷。即肯贷矣,其声音笑貌总有一种夷然不屑光景。自爱之士,谁能堪此?且十年消长不一,他日有求于我,稍不遂意,辄以前事相苛。余为童子时,闻邻家有先世叨亲戚之助,至其子孙尚苦訾议者,故向当奇穷之日,每从朋友通融,不烦亲戚假借。盖朋友有通财之义,果称相知,自关休戚。既偿之后,无他口实。故存必偿之念者,贷于亲,不若贷于友。

宜量友力

然竭人之忠,尽人之欢,则又不可。虽密友至交,前逋未偿,必不宜再向饶舌。即我处必贷之势,亦先须权友之是否能贷。倘友实力有不及,而我必强以所难,安得不取憎于人?

讳贫伪贫皆不必

富少贫多,古今一致,故士以安贫为贵。然非佚居无事也,特不肯为悖理远天之事耳。有道而贫,儒者所恥,自当劬躬循分,求可免于长贫。若以贫为讳,将饰虚为盈,必致寡廉不顾。至实己不贫,而伪为贫状,此在居家则欲疏亲简友;在居官则图亏帑婪赃。鄙哉!不足道也。

受怜受忌皆不可

我丈夫也,何事可不如人而下气低头、乞人怜我,耻乎不耻?若才智先人,事事欲求出色,则锋棱太露,为人所忌,必至获咎。故受怜不可,受忌亦不可。

与人共事不可不慎

不幸与君子同过,犹可对人;幸与小人同功,已为失己。况君子必不诿过,小人无不居功。与人共事,何可不慎?故刚正若难逢时而坚守不移,终为人重;唯阿似易谐俗,而得中无主,卒受人愚。欲处处讨好,必处处招尤。乡愿固不可为,亦不易为也。

勿破人机关

此远怨之道也。一切财利交关、婚姻撮合、至亲密友相商,自应各以实告。如事非切己,何必攻瑕讦隐,破人机关?昔有愿人为盗诬引,屡质不脱,莫知所由。久之身以刑伤,家以讼破。盗始曰:“吾今仇雪矣。某年除夕,吾鬻缸已售,汝适路过,指缸有渗漏,售主不受,吾无以济用,因试为窃,后遂滑手为之,致有今日。非汝,吾缸得鬻,岂为盗哉!”呜呼!天下有结怨于人,而己尚懵然者,大抵自口召之。金人之铭,可不终身诵欤?

知受侮方能成人

为人所侮,事最难堪。然中人质地快意时,每多大意,不免有失。无端受侮,必求所以远侮之方;遇事怕错,自然无错;逢人怕尤,自然寡尤;事事涵养气度;即处处开扩识见。至事理明彻,终为人敬礼。余向孤寒时,未知自立,幸屡丁家衅,受一番侮,发一回愤,愈侮愈愤,黾勉有成,故知受侮者方能成人。

老成人不可忽

少年之人惟天分颖异者,见理早彻,处事能周。如非过人之质,类多血气用事,壮往致悔。涉历一番,则精细一番。故持重之说,专归老成。不独学问中人,即野叟鄙夫,阅事既多,识议亦时中肯。綮谚云:“若要好,问三老。”大舜之察迩言,诗人之询刍荛,非务乎其名也。言出老成人,须反覆寻绎,不可以其易而忽之。

先友宜敬事

先人取友,必有数事相契,方与定交。其言论、风采,亦必有与先人相类之处。手泽犹珍,况先友乎?余不幸少孤,不逮事父,吾父执友一无识面。年十八,授徒郡城,遇山阴会稽先辈,询及吾父名号,肃然敬对。有曰向曾同文会者;有曰向尝共师门者。余皆谨执犹子之礼。或以为太过,余曰:“先人既蒙垂念,非友而何?敬父执即所以尊吾父也。”至今念之此意,差可上质先人。

故人子宜念

读嵇叔夜《绝交书》,令人气结。彼所谓交本非义合,■怪其然。果以文字相知,性情相洽,非攀援声气可比,不■宿草更新,只鸡增痛,遇其后嗣,自当为之保护。如孤儿■立,有待扶持,更不宜冷眼相看,致负故人于泉下。

不必议论二氏

老释二氏之学,固儒者弗道。然庸夫、愚妇,不畏物议,而畏报应;不惧官长,而惧鬼神。存其说,未始不足阴辅。皇治何必以隶籍儒门力与为难?且今之道士、比邱,诚不尽守老子、如来。法律即我辈谈性命、为文章,亦岂人圣工夫?无昌黎、考亭之精实学诣,而摭拾辟二氏陈言,虚张吾帜,不几躬自薄,而厚责于人乎?余生平于二氏之徒一无还往,而未尝放言攻击。自愧业儒浮浅,无以折其心而关其口也。故佞奉二氏妄求福佑虽断断不可,要不妨听其自为生灭,置诸不论不议之条。

猜你喜欢
  商书·仲虺之诰·佚名
  难四第三十九·韩非
  卷八 魏相篇·王通
  法言義疏十·汪荣宝
  卷十七·湛若水
  卷三十二·朱熹
  御制题此木轩四书説·焦袁熹
   十、居室与庭园·林语堂
  卷十八·鄂尔泰
  第44章·老子
  卷一·朱熹
  卷十五·张尔岐
  放光品第一·佚名
  比丘听施经正文·佚名
  诸法集要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诗学源流考 全文·鲁九皋

    新城鲁九皋山木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自春秋迄战国,又数百年,于是屈子兴于南服,作为《离骚》、《九歌》、《九章》之属,以上继《风》、《雅》、《颂》之音,其徒宋玉之徒和之,号

  • 翠红乡儿女两团圆·臧懋循

    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杂剧(元)杨文奎撰●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白鹭村夫妻双拆散 正名 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楔子〔搽旦扮李氏同二

  • ●卷七·葛立方

    杜牧、张祜皆有《春申君》绝句。杜云:“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张云:“薄俗何心议感恩,谄容卑迹赖君门。春申还道三千客,寂寞无人杀李园!”二诗语意太相犯。呜

  • 卷二百五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五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二十二 揭奚斯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 皇明属休期侧席伫贞良游麟既集薮鸣凤亦在冈君子乘时兴出饯何辉光车马塞江介笳鼔迎羽觞时秋风雨交四顾野茫茫晨钲激中流

  • ◎洪宪家臣之墨宝·李定夷

    都中春藕斋,在袁世凯时代,尝为国务重要会议之所。今尚有若干遗物,最刺目者,则为东屋之条屏数种(裱糊于壁上者)。有一屏,署款为臣郑沅敬书。郑沅者,袁世凯之内史也。其联语为七绝诗一首,录如下:“阊阖重重夜不扃,琼楼十二敞银屏。

  • 通志卷一百二十四上·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三十七上晋皇甫谧【子方囘】挚虞 束晢 王接 郤诜 阮种华谭【袁甫】陆机【孙拯 弟云 云弟耽 从父兄喜】夏侯湛【弟淳淳子承】潘岳【从子尼】张载【弟协】江统【子

  • 楚语(查东山笔、沈墨庵阅)·查继佐

    ●楚语(查东山笔、沈墨庵阅)何腾蛟何腾蛟字云从,贵州五开卫人,浙江山阴籍也。天启辛酉乡荐。崇祯初,知南阳,流寇每躏其境,腾蛟训练乡健为二十四营御贼,多有斩获,威惠大着。九年,从巡抚陈必谦败贼于安皋,论功入为武库主事。佥事怀

  •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司马迁

    邱永山译注【说明】张释之、冯唐都是汉文帝时杰出之士。他们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这些都是令人折节佩服的。司马迁对他们充满景仰之情,才由衷地称许他们的言论是“有味哉!有味哉!”。在这篇

  • 斛律光传·李延寿

    斛律光,字明月,长着一张马一样的面孔,老虎一样的身躯。神情清爽,气宇雄杰。寡于言笑,善于骑射。最初为侯景的部下,彭乐曾对高敖曹说:“斛律家的这个小孩不可三次封为将军,今后一定会超过别人的声望。”他以库直小吏的身份侍奉

  • 刘义传·欧阳修

    刘义也是一个有节操的士人。他年轻时放纵自己行侠义,酒后杀人逃亡。遇到赦免,他回来了,竟改变志向读起书来,并擅长写诗歌。他倚仗过去的抱负,不肯屈事权贵,常常穿着木屐、破衣裳。听说韩愈招纳国内的士人,他步行归附韩愈,写了

  • 卷三十三·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圣祖仁皇帝圣训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三十三治河一康熙九年庚戌九月丙辰工部议覆河道总督罗多疏言修河工程额用协夫请於江南山东

  • 卷三十六币制·冯煦

    银币皖省铸造银圆局,在东门城内火药库旧址。光绪二十三年,巡抚邓华熙奏:"皖省制钱缺少,筹议铸造银圆以便民用而维圜法。"原折援引户部议复陈其璋《奏请鼓铸银圆折》:"沿海、沿江各省可自行设局仿办。"奉朱批:"该衙门知道。

  • 元年·佚名

    (丁酉)元年清乾隆四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戊辰朔,親行朔奠于孝明殿。○放付處罪人韓翼謩、金相福,敎曰:「纂輯將成,義理可明,況歲律已更者乎?」仍特放。又敎筵臣曰:「兩人皆先朝舊臣,年且衰老,予有所不忍也。」義禁府以合啓方張,不

  • 卷五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五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五十七傩蕙田案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幽明之故圣人通之故有傩礼以驱疫焉疫者四时不正之气邪鬼或凭之以为疠鬼神之有邪正

  • 卷十三·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十三宋 黄干 ?丧变礼 丧礼十一补奔丧之礼始闻亲丧以哭荅使者尽哀问故又哭尽哀【亲父母也以哭荅使者惊怛之哀无辞也问故问亲丧所由

  • (八)·钱穆

    第八目治国平天下之道。士人出膺政府职位,亦有为贫而仕者。然治平大道则平素即当讲求。范仲淹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顾亭林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有辞有处有退而不出仕者。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四子言志,而孔子

  • 五家正宗赞卷第一·绍昙

    曹溪六祖大鉴禅师师讳慧能。新州人。俗姓卢。家贫。樵辨以给。一日。负樵至市。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悚然问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师遂白其母。至黄梅。谒五

  • 众经目录·静泰

    五卷。唐代静泰撰。又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静泰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乃增补隋代彦琮等所撰之众经目录而成。本书虽大部分同于彦琮录,然阙本中新访得二十部,二十一卷,并增加玄奘前后新翻之七十五部,一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