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甲一 序 分

  【释经文】

  本经二十八品,计分三分:首、序品为序分;次、自方便品至常不轻品,共十九品,为正宗分;次、自神力品至嘱累品,共八品,为流通分。正宗分有诸释之不同,试分说如下:唐窥基大师将正宗分约为境、行、果三门:以自方便品至持品,共十二品,为显一乘之境。安乐行品、从地涌出品二品,为显一乘之行。自如来寿量品至常不轻品,共五品,为显一乘之果。又、嘉祥吉藏大师,则将正宗分约为乘

  权实与身权实两大分:以自方便品至安乐行品,共十三品,为明乘之权实。以自从地涌出品至法师功德品,为明身之权实。天台智者大师之分迹本二门,似之。而以窥基大师之科判,较诸家为特胜,因由了解妙境,即可发起因行,趋入佛果故也。序品第一

  甲一 序分

  天亲菩萨论说此序品,有七种成就,为他宗所无,兹述如下:一、序成就,即由如是我闻至耆阇崛山中一节是。以亲闻之人,说教之时,说教之主,说教之处,圆满胜余故也。二、众成就,即与大比丘众一节是也。三、时成就,即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以下一节是。以先说无量义经具十七名,胜于余经故也。四、随顺威仪住成就,即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一节是也。五、依止说因成就,即尔时佛放眉间光一节是也。六、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即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一节是也。七、文殊师利答成就,即以宿命智显现过去因果,能作是答,并为余经所无故也。第一与第二种成就,为通序,以与通常之序相似。第三至第七种成就,为别序,则以别叙此一经之所由缘起也。

  乙一 序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我闻,一切经首多置此语,兹释其义:一曰、遵遗教:因佛临涅槃时,酬优波离、阿?少免 楼陀、阿难等之请,特命置此四字于经首,故经首用此遵遗教也。二曰、断三疑:众生之疑有三:一疑,佛因大悲从涅槃起,更说妙法。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三疑,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今标明如是所说之法,为我昔日侍佛亲闻,则非佛更起及他方佛至与自己转身成佛所说之法矣。三曰、生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首述如是我闻,则先确然自信,因以起大众之信顺矣。四曰、离过失:如是之法,由我亲闻,则我于此经初无增减之过失也。

  以上四种,均为经首置如是我闻之因由。兹更因文释义如下:一、常语如是二字,恒为譬喻,例若如是妙法、如是莲花之类。而阿难则亦云:如是一部妙法莲华经,实为我所亲闻也。二、有教诲之义,犹言如是一部妙法莲华经,乃我所亲闻,汝等应当受持是也。三、有问答之义,如人问此经是否亲闻,而阿难答言:如是乃我亲闻也。四、有允许之义,如人言可否开示此经,而阿难答言:如是当说我之所闻者,乃欣喜答应之意也。

  我之义有三:有凡夫外道等我执之我,有依法性常住自在而假名施设之我,有通俗对人称谓之我。今阿难所说我闻之我,乃对人称谓之我耳。言我闻者,别于众闻也。以上为总显己闻。

  一时之义,非一刹那,非亿万劫,非佛成道后之说法三时、五时,亦非通常之年月日时。盖自有众生感佛说此妙法莲华经以迄于终,皆谓之一时也。以上释说教之时。佛、梵语为佛陀,亦简称为佛。梵经中多题婆迦梵,义译世尊,此方多名为佛,译云觉者,即具有无上正等正觉之智者。觉之义,约分为三:自觉以超于三界凡夫,觉他以超于二乘圣人,觉行圆满以超于菩萨而为佛也。以上释说教之主。住、非行住坐卧四仪中之住,凡佛所居止游化之处,即谓之住于是处。王舍城为摩揭陀国王之都。耆阇崛山即灵鹫山,亦称鹫峰,最称高胜,过于余山,以喻法胜超越二乘也。以上释所化之处。

  乙二 众成就  丙一 众类成就

  众成就所摄,即经文自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至与若干百千眷属俱一节是也。众成就有五义,分释如下:

  一、明众之缘由,复判为五:甲、证信,以所集妙法为有名大德所同闻,可证此妙法为当信。乙、显德,以在会大众多有威德,如诸大菩萨及帝释天王诸天子人王等诸圣围绕于佛,益以彰佛之德。丙、启请,以舍利弗三次请求而为说法,显妙法之可尊宝。丁、当机,以此经既已显现,大小乘及凡夫等众各被其机,随类获益。戊、引摄,以当时众集,可引余生发心,经法所垂,可引今众发心,显佛法于法界中最为功德圆满,能摄受一切也。

  二、明众之权实:如在佛实报庄严土中,惟菩萨众为实,而应化示现之声闻众为权。在凡圣同居土中,声闻等众为实,而菩萨为应化及示教善巧之权。此经即化土是报土,即化报土是法土,权实互融。

  三、明众之有无:本经通序所列十五众,有六殊异:一、在会三乘之中无独觉众,以独觉多出于无佛之世,彼无果成,故不与会。二、在会三界之中无无色界,以无色界机缘未熟,佛光不加被故。三、在会五趣之中无地狱,以佛光虽可加被,而无缘不能即至。四、四众之中无优婆塞、优婆夷。五、八部之中无夜叉及摩睺罗伽。六、二王之中无转轮圣王,唯有小王。观此,可具见异于余经也。

  四、明众之次第:初众分为四类。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八部众,四、诸王众。声闻、菩萨则为内护,八部、诸王则为外护,故以内护、外护为次。内护之次,则声闻居先,菩萨居后。外护之次,则八部居先,人王居后。在八部之中,则以天非天为次。天之中,又以地居、空居为次。地居中,帝、臣为次。空居中,非禅主、禅主为次也。后众之中亦分六类:如证法众,开塔众,经利广大众,持法无边众,他方行法众,他方劝持众是也。

  五、释众成就之偏全:众成就有四解:一、数成就,谓万二千人等。二、行成就,如声闻比丘等修小乘行,菩提萨埵及示现四众身之应身菩萨,修大乘行是。三、摄功德成就,如经文赞叹声闻、菩萨之功德等是。四、威仪住成就,如四众绕佛威仪恭敬是。在此十五众中,菩萨、声闻具足四种成就;其有学无学及比丘尼,未赞功德,只具三种成就;其余天、龙、人王等,未赞行与功德,只具二种成就。

  ┌─类数  ┌─比 丘──┬─有名高德─┤ 叹德  ┌─内护─┬─声闻┤      │      └─列名  │    │   │      └─无名大德  │    │   └比丘尼──┬─尊重诸尼  │    │     ┌─类数│  │    └─菩萨──┤ 叹德└─内眷诸尼  众┤          └─列名  │                 ┌─帝  │    ┌─非人─┬天─┬─地居─┴─臣  │    │    │  └─空居─┬─欲界  └─外护─┤    │       └─色界  │    └非天1龙2紧捺落3健闼缚4阿素洛5揭路荼  └─人

  丁一 内护五众

  以下当先明内护五众,即声闻比丘中之有名高德众,与无名大德众;声闻比丘尼中之尊重诸尼众,与内眷诸尼众;及菩萨众是也。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戊一 声闻众

  此一、内护声闻比丘中之有名高德众也。比丘、举其类。万二千人、举其数。与者、共同和合之义。依大智度论,与字有七义:同处、同时、同心、同见、同戒、同道、同解脱,是名为与,明无有不同道之余众与俱也。大有六义:一、数大,以万二千人故。二、解脱大,以离一切烦恼故。三、位大,以皆为大德大阿罗汉故。四、德大,以具足功德故。五、名大,以名称普闻故。六、识大,以众所知识故。比丘有五义:一曰、乞士,以依法出家乞食自活故。二曰、净持戒,以渐入僧数应持戒故。三曰、怖魔,以发愿出家,天魔震慑故。四曰、净命,以三业清净,不依贪邪活命故。五曰、破恶,以能依佛智,摧灭烦恼故。众之义,与僧同,惟此众字兼括四众而言也。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新翻及旧论中,自皆是阿罗汉以下,共有十六句,本经只此六句,赞大比丘众之德也。阿罗汉,为梵音,其义甚广,而有一通义足以赅之:即应已断烦恼,应己尽诸漏是也。阿罗汉所成就之功德,共有十五,其最大者有三:一、应受人天供养,以尽断烦恼诸漏,已为人天福田故。二、应无分段生死,以已尽后有,超出三界故。三、已成智通殊胜功德,应正智解脱故。

  凡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污损物体,深可厌恶者是。故有漏者,皆烦恼种子未尽断绝故也。凡有烦恼之众生,即为八种大随烦恼若昏沉、散乱等缠绕,起伏轮转无有休息。由烦恼起业,因业受死生果报,所修功德永无圆满之望,故名有漏也。漏之种类非一:一曰、欲漏,三界中之欲界诸烦恼最为深重,而其根株悉由贪欲而起,故别名欲漏。二曰、有漏,有即三有──亦称三界,亦称二十五有;色界、无色界诸众生,虽已无嗔,而因根本烦恼未断,致仍受三有之果报,均为三有之漏。三曰、无明漏,烦恼为漏之体,无明又为烦恼之本,烦恼之至隐微者为无明漏。已尽者,已伏断无余之谓。漏之义,亦兼果报而言。如受人天果报及受凡夫禅定果报者,至报尽时复又堕落,故此种果报亦名有漏之果。而此果报既尽之后,即又复有烦恼。经言无复烦恼,正赞诸大阿罗汉之诸漏已尽无余也。逮得己利者,弃舍重担,已证涅槃,即以涅槃为己利也。证阿罗汉果者,为有余涅槃,因三界分段生死之因虽可断灭,而现有业果之身,仍然存在尚未解脱,仍是有报,故为有余涅槃。阿罗汉若以三昧火自焚其身,正智解脱,则亦谓证无余涅槃也。结,即三界二十五有之结。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九种,均系结缚之义,仍为烦恼之因。以是之故,仍不能解脱于三界,甚至复起业力,重招果报。如十二因缘中无明缘爱、爱缘取等,即是有结之义。尽者,销落无余也。心得自在者,即以定力修习增上心学已得圆满,能出入自在,此以定力得自在也。若于真俗二谛,了知无结无缚心得解脱,此以慧力得自在也。真如实相本来自在,漏结既尽,则本来自在之相全体显现。经云得者,亦得而无得之谓也。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少免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列举声闻比丘有名高德众、上首大弟子之名也。是时阿难尚未证无学阿罗汉果,惟多闻第一,佛所称叹,众所知识,故亦列诸大阿罗汉之内。又前列声闻比丘众之原因,约有数义:一、比丘出家,形同佛仪。二、此常随众,常依佛住。三、令诸菩萨于声闻众舍离我慢。至诸有名上首之次序,亦各具有意义,如阿若憍陈如,为僧宝之始──五比丘中最初得度者,故列为首。至他经或因阿罗汉中智慧最大,故列舍利弗为第一,其例非一。阿若亦译阿若多,了解之义。憍陈、姓也,此云器。摩诃、大也。迦叶、为上古婆罗门姓,义言饮吞日月之光。此迦叶年最长老,身光能蔽日月,功德最大,故名大迦叶。优楼频螺,译言木瓜,以此迦叶胸瘤如木瓜,故名。又伽耶、山名。那提、河名。此二迦叶,均因地得名。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盖三弟兄也。舍利弗、译言鹙子。大目犍连、译言大采菽氏,亦婆罗门古姓,神通第一。迦旃延、译言翦剃,论义第一。阿?少免楼驮、译言无灭。劫宾那、译言房宿。憍梵波提、译言牛相,以有宿业身带牛相故。离婆多、译言室星,北方星也,与劫宾那均以星宿得名。毕陵迦婆蹉、译言余习,言有婆罗门我慢之遗习,此以过失得名。薄拘罗、译言善容。拘絺罗、即大膝之义,舍利弗之舅氏也。难陀、译言喜。难陀之名非一,如孙陀罗难陀,阿难陀等是。此难陀非佛之弟,系一牧牛人,曾问佛闻法,心深欢喜,故名。孙陀罗难陀、译言艳喜,此佛亲弟。孙陀罗、译言艳,其妻名也。富楼那弥多罗尼,译言满慈,谓满慈氏之子也。须菩提、译言善现。阿难、译言庆喜,此佛堂弟,世尊成道时阿难始生,故名庆喜。罗睺罗、译言执日,佛之子也。声闻比丘凡万二千人,势难遍举,特举诸上首弟子众所知识者耳。言大阿罗汉等者,等此诸阿罗汉众中非尽已证阿罗汉,如阿难辈是也。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此二、内护声闻比丘中之无名大德众也。凡声闻等众,修习戒、定、慧,学未圆满者为有学。至进趣圆满,已证阿罗汉果者,则为无学,以无须再学也。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

  此三、内护声闻比丘尼之尊重诸尼众也。波阇波提、译言胜生主,本系天名,亦义翻大爱道。为佛姨母,佛母命终,由此姨母养佛,故言大胜生主。佛门本无比丘尼,最初因波阇波提获闻佛法出家,遂为比丘尼之始,故称为大。尼者、梵音,犹言女也。眷属、即彼所摄之大众也。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此四、内护声闻比丘尼之内眷诸尼众也。耶输陀罗、译言持誉,为佛在家时之妻,生罗睺罗者是也。

  戊二 菩萨众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菩萨摩诃萨、以标其类。八万人、举其数也。梵言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略言为菩萨摩诃萨也。译义为觉有情,其义有三:以发四弘誓,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故;以具足自觉、觉他功德故;以遍十方世界,历阿僧祇劫,勇猛精进自度度生故。此菩萨皆八地以上之菩萨,故云摩诃萨也。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云无上正等正觉。言无上觉者,显菩提清净法界也。言正觉者,别于外道邪觉也。言等觉者,别于二乘偏空之觉也。又言正觉者,即遍正之义,圆满之义,别于因地菩萨觉行未圆满之觉也。退转者、退失与转变之谓。退失者,已成就之功德而复退失;转变者,虽未退失却已转变。不退转者,即于已成就未成就之功德,不退亦不转而究竟成就也;故八地名为不动地。

  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坚信正法,不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信心坚固。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位,谓不复退入于小乘也。三、证不退,初地以上为证不退,谓证于真如法身永不退转也。盖未证以前,修真如止观等法亦能相应,但未能不退耳。四、行不退,八地以上名念念行不退转地,至此究竟不退,一切所行念念不退,已成就未成就之法均决定可成就不退也。此不退者,即是不转。以上一段,依天亲菩萨法华论,为总叹其德。

  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此下至能度百千无量众生句,均为别释其德。陀罗尼、犹云总持。总持有二;一、摄持一切,谓于一法、一义中,能摄无量法、无量义以自持也。二、散施一切,谓以所摄持之法义,散施于众使随机受益也。得者、闻法受持终不退失之谓。故云得陀罗尼,即谓之住闻法不退转。

  辩才有四:一、法无碍辩,即能说明一切法之性相用。二、义无碍辩,能于一法中说无量义。三、词无碍辩,不碍于种种方言音声差别而演圆音,能得一切音声言语陀罗尼。四、乐说无碍辩,能契于一切众生之机而为说法;乐说者,即能随顺众生心所好乐以为说法,而自亦以说法为愿乐也。故云乐说辩才,即谓之乐说不退转。

  转法轮者,即说法之谓。法者、佛所说之法,以轮为喻,具有数义:一、轮为圆相,以法义圆满,故名为轮。二、佛法能转恶为善,转染为净,转生死为涅槃,有转动之义,故名为轮。三、法能摧破一切无明烦恼,如轮可碾破糠秕等,故名为轮。说法之退转与不退转亦有二义:说法者功德未圆满具足,往往此时能说法,彼时未必能说法,此生能说法,他生未必能说法,此皆名为退转。而此菩萨功德,已达于说法不退转之地位。更就法言之,若所说之法,非究竟了义之法,则亦有时退转。而此所说,即为究竟了义之法,无可退转也。故云转不退转法轮,即谓之说法不退转。

  供养有二:一、财供养,布施供给。二、法供养,如实修行。如此供养,成就福、慧二德,斯为植众德本。德本、即善根,不外此福德智慧二德之本也。由供养诸佛,故能植众德本;由植众德本,斯能供养诸佛,皆八地以上菩萨之功行也。故云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者,即谓之依止善知识不退转。诸佛称叹,明非一佛。由此可断二疑;一、菩萨以佛为师,不知自身所修之行与佛合否,故恒自疑,今为佛所称叹,则自疑可断。二、法会大众,有疑此菩萨功德胜劣者,今诸佛既尽称叹此菩萨之功德,则众疑亦断。由断二疑,故第八地名决定地。故云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者,即谓之断疑不退转。

  身者、菩萨之无生身,无生而无不生,无生故超三界,无不生故示现六道。修身者,即修此在一切法界中所示现之身。内自证入,外说利他,而悉以大慈悲心为本。故云以慈修身,即谓之以大慈悲说彼彼法入彼彼事不退转。

  善入佛慧,即谓之入如实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转。

  通达大智,即为证我空、法空不退转。

  到于彼岸,谓证于所证之真如法性、大般涅槃,即谓之入如实境界不退转。名闻于无量界,即能住持于无量世界,使法不灭,以成就菩萨度生之大事业,即谓之应作所作住持不退转。

  以上十种不退转,为别释其德。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此下列名。文殊师利、译言妙德,具足不可思议之智德,是为大智。观世音菩萨、能观一切世界音声以大悲心救度众生,是为大悲。得大势菩萨、具足大威势力,救度十方世界众生,成就此大威势力,是为智悲双运。勤求佛智,自利利他,名常精进。无有疲倦,为不休息。宝掌、谓手中具足财宝、法宝,能与众生以乐。药王、具足世药、法药,能拔众生于苦。勇施菩萨、兼以此宝、此药施舍众生,使去苦得乐也。宝月、月光、满月者,以月生于夜,有破闇导明之义。十波罗蜜中,有力波罗蜜,以有力故,能摄一切世界,度一切众生,非八地以下菩萨所能及。无量力、更非如大力之尚可称量矣。越三界者,具足超越三界生死烦恼之功德,并能说法令人超越一切染污之法。跋陀婆罗,义言贤护,即护守善法令不散失也。弥勒、义言慈氏,姓也。宝积、积菩提法宝与人。导师、导引归于涅槃也。

  上列菩萨竟,诸大菩萨随德列名,称名即称德也。──以上明内护五众已竟。丁二 外护十众此下当明外护十众。外护中先判为人与非人二类,非人中复判为天与非天二类,天中更析地居天、空居天为二。外护十众者,即地居天中之帝众与臣众,空居天中之欲界众、色界众,非天中之龙众、紧捺洛众、健闼缚众、阿素洛众、揭路荼众,及人众是也。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

  此一、地居天中之帝众也。释、能也,提婆、天也,桓因、帝也,即能天帝之谓;亦云天帝释。住持妙高之顶,为三十三天之帝主。

  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此二、地居天中之臣众也,亦云四王众。凡日月星宿之天,均为四大天王所摄,四大天王为天帝释之四大将,住须弥山半腹之四方面,其所统亦住七金山之顶。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此三、空居天中之欲界天众也。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此四、空居天中之色界天众也。梵天即禅天,无五欲之烦恼,仍有形色之相。梵天王、即摩醯首罗天之王。尸弃、义言火顶,此梵天为二禅天。三灾中之火灾,至此梵天即止。光明大梵,即二禅天中之少光天、无量光天等。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此五、非天五众中之龙众。难陀、云喜。跋难陀、云贤喜。娑伽罗、咸海也。和修吉、云九头。德叉迦、云多舌。阿那婆达多、云无热恼池,在雪山之顶。摩那斯、云慈心。优钵罗、云红莲华。此八龙王皆龙众之上首也。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此六、非天五众中之紧那罗众。紧那罗,即歌神也。法、教法也。妙法、法之妙义也。大法、法之大功行也。持法、佛果功德之法也。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此七、非天五众中之乾闼婆众也。乾闼婆、此云作乐神。乐、指乐器。美、指乐美。美音、专指音之美也。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此八、非天五众中之阿修罗众也。阿修罗、此云非天。以无天德、好为斗诤,为天谪降故。婆稚、云被缚,亦云勇健。佉罗骞驮、云广肩。毗摩质多罗、云宝锦,谓以此文其冠服也。罗睺、云执日,阿修罗之前锋也。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此九、非天五众中之迦楼罗众也。迦楼罗、即妙翅鸟,具大威德,能使龙类怖畏。大身者、两翅相去三十亿万里。大满者、腹恒饱满。如意者、颔下有珠。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此释外护中之人众。韦提希、即无量寿经所因缘发起者,乃阿阇世之母。佛住阿阇世王城说法,故独举之。

  丙二 礼仪成就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礼佛退坐,明众礼成就,余明众仪成就也。此处四众,依智者大师所说:以在坐默然者为影响众,启请说教如弥勒等为发起众,闻教悟解者为当机众,现未悟解已结后缘者为结缘众也。

  以上通序已竟。

  乙三 时成就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凡说法不应于众生根性未熟时遽说,必至众生根性已熟,如舍利弗等三请说法,始为说此妙法,此为时至因缘成就。

  说法者佛,而佛为说者,非地狱、饿鬼、畜生,非人、非天、非二乘,乃为菩萨而说。又所说之法,非人、天之法,非二乘之法,乃大乘之法也。大乘者、乃佛本智所证之大法,此大法因随顺众生之机,能演为种种方便法,而此一一方便法即无不摄于大乘法中,如是所说法之文辞,即名大乘经。诸大乘经之中,惟是经有独得之名,曰无量义,曰教菩萨法,曰佛所护念。依天亲法华论,此经有十七种名,如维摩诘经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及楞严经有五名之类是也。此无量义即为十七名中之第一,教菩萨法为十七名中之第四,佛所护念为十七名中之第五。无量义者,以虚空无量故世界无量,世界无量故众生无量,众生无量故众生之心欲无量,众生心欲无量故佛随顺众生心欲说种种法亦复无量。无量者、不堕于数量,即所说法之义不可称量测度之谓。此无量义,皆从佛智所证实相之一法所生,而此一法实相亦即无相无不相,虽假言语文字以显现此实相,而此实相并无言语文字之相可得,此即本经之实相也。以是义故,是经为佛唯一无上之至宝,以能生一切佛故,以一切佛以此法度三世十方众生故,以众生皆当由此唯一无上之法究竟成佛故。是法所被之机,尽为菩萨,故又名教菩萨法也。是法皆称佛之本量而说,如佛之本智而说,为佛所自证之法,唯佛乃知,非他众生可得此究竟了义之法,故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而名是经为佛所护念也。

  又、大以常遍为义,竖穷三际为常,横遍十方为遍。乘以运转为义,能运载一切、能转变一切故,此见大乘之用。若以大乘之体言之,即一真法界平等真如之法性是。以乘体大故,修此大法之菩萨即以此为境,由是发四宏誓,对治烦恼,救度众生,成就佛业,是为境大。因境大故起于大行,六度万行自他双利,是为行大。因行增悟,了二无我,是为智大。净心修习菩萨功行,无有疲倦,是为精进大。随顺众生心性,说种种法令得受益,是为方便善巧大。一切功德无不修习,究竟证于根本佛智,是为证大。遍十方界,穷未来际,修菩萨道,建立佛事,是为业用大。以上七种大,等同一味。大乘即妙法,妙法即大乘,是为教授菩萨之大乘法也。佛所说法,皆从一实相起,流为无量义,或顿、或渐、或大、或小。而此无量义法,或教六凡,或教二乘,均无二致,唯是一乘:以教菩萨故;以此法皆教菩萨法故;以闻佛所说一句一义,悉当成佛故;以此所说之法及受持此法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故。

  乙四 说法所依随顺威仪成就

  如来说法,能随顺十方三世诸佛说法之威仪,无不具足,故曰成就。

  丙一 依三昧之威仪成就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佛为大众既说无量义经,此无量义无非随顺众生说方便法,而实从一真法界之平等实相所生。故佛说此无量义经已,仍证入于此无量义所缘起之实相,是即无量义处三昧也。趺、足根。跏字,古无足旁。交加也。谓两足交加向上,以左足加右足,为降伏坐,谓降伏妄想。以右加左,为吉祥坐,说法时多用之。三昧、亦译三摩提。三、即正等之义。狭义亦译正定,亦译等持,谓平等正住其心,住一实相,如如不二。此即通用定字之义,以心住一境,心境相契于一,故曰定。至证于真如定,无有心境可分,即入无量义处之三昧也。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者,即佛已说从一实相起之无量义后,复归证于无量义所从起之究竟实相也。夫佛心常在定中,何有入定出定之相可言?佛智常证于实相,何有不证之时?此言入者,系结经者就会众观察佛身之记载,见佛由语而默,身相由动而不动,心相由动而不动,遂以为佛此时入于三昧,及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耳。又、既证三昧之后,则身亦实相,心亦实相,身心既皆为实相,实相不动故身心亦不动也。又、佛本常定,以大智大慈故为一切散乱昏沉之不定众生,示现入定──身心不动而己。

  丙二 依器世间之威仪成就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器世间、即有情众生所共得之依报。每一众生堕于某器世间,即为某器世间所限,即有一共同分心理以为依住。器世间之威仪,为二:一、雨华,二、动地。雨华,华自空而落也。曼陀罗、云适意。摩诃曼陀罗、云大适意,言适大众之意也。曼殊沙、云柔软。天雨众华,为器世间所现瑞相之一。天雨者、不必为天神所散,天界之中自有众华缤纷而下也。华必有果,故华有因义,古德恒以华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因行。此经所说,正显示佛乘之因行,故有此华以为瑞应、即表示四位之因行也。地动有六义,动、涌、震、击、吼、爆六种是也。形摇为动,凹凸为涌,有声为震,互扣为击,巨响为吼,声异为爆。一切诸法,不外六根、六尘、六识。六种震动,隐有震落一切根、尘、识,使众生同能证入无量义三昧之意。又有惊怖诸魔,警觉放逸之意。

  丙三 依众生世间之威仪成就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本节所列,为人众中之四众,非天中之八众,及人王等众是也。优婆者、近事之义,塞、言男,夷、言女也。夜叉、勇健暴恶之义,有天行、地行、空行三种,为四大天王所属神将。摩睺罗伽、系腹行类,如大蟒之属,亦神道中之有大威力者,寿命甚长,往往于庙中享受香火、血食等。小王、为一国之王。转轮圣王有四种,以福德果报,分金、银、铜、铁四轮王,亦称飞行王。凡初地以上菩萨因报示现,及有闻法之缘之转轮圣王,得因佛力来预法会。以上大众叹未曾有者,知此瑞相由佛入三昧而现,故赞叹欢喜。以未知所因,故一心观佛以求开示也。

  乙五 依止说因成就说因者、佛虽示现于十方世界,然无众生恳切之感求,则无说法之因以为依止。今诸大众现见种种瑞相不可思议,于是发生渴仰希求之心而求说法,是名依止说因成就。

  丙一 放光照境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

  凡佛说经,均有放光之瑞。其义略述如下:一、使一切众生见佛光明之德,知佛为世出世间之最殊胜。二、无光末由显示一切境界。三、佛光本无放不放之相,特随顺众生以为显现。又、佛所放之身光各各不同,此所放光为两眉中间之白毫相光。毫长一丈五尺,其形右卷,为佛三十二相之一。眉间放光,在本经之义,即以两眉喻二乘,为开二乘之权;于其间放光者,即显一乘之实也。又、众生修习,或从有门入,或从空门入,而眉间则非空非有正以显示中道。

  所照之境,依本经三种译本,均为东方,则东方众生之与佛有缘可见。又、东方为日所从出之方,世间之光以日为本,故东为诸方之始,即东方为诸佛因行之始。此之世界,指每一个大千世界而言。万八千世界,即一万八千个大千世界也。言一万八千者,以万显万德圆满之果德,以八显八正道之因行也。周遍者、普照之义,此指横界而言。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此兼竖界而言矣。地狱、非有定处,非无定处,非别有处,亦非别无有处,原义即指各器世间之苦趣而言。阿鼻、云无间,即无休息之义。阿鼻地狱居地之最下,苦无休息之所也。阿迦尼吒、有顶之义,即色界天中之色究竟天。最高之天,以无色界之非非想处天为最,然为定中之空境,无依报,无方所,故佛光不能照及。惟色究竟天有果报色,故佛光亦照至此天为止。

  丙二 光中所见

  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此释光中所见,共分为三:一、生死流转,即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是也。趣、归趣之义,以六道众生所造有漏之业,不出三种:一、造恶业者,趣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恶趣。二、造五戒十善业者,趣人道及欲界诸天。三、造不动业,如修有漏诸禅定者,趣色界、无色界诸天。是为六趣众生。尽见者,尽见此诸趣众生,造何种因趣何种果,由生趣死由死趣生,轮回不息。于东方万八千土,一一显现于佛光之内。二、三宝出现,即众生以佛光故,能于彼净国土中亲见诸佛;亲闻彼诸佛说法;并亲见诸声闻四众修行得道,复见彼诸大菩萨以何因缘而发大行,因何信解而登住地,以何相仪行菩萨道是也。三、佛化流行,谓于佛光中见诸佛应化示现,行圆示寂,及以佛身之坚固身分舍利,建造宝塔,以明佛灭后之行化。乙六 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佛光照境,显现种种瑞相,故大众遂生渴望闻法之心。因既现如是相,必说如是法也。

  丙一 弥勒示相怀疑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弥勒已曾亲近供养诸佛,为一生补处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文佛之上首弟子,对此瑞相之因缘,已一目了然,本无有疑。但为此经将欲宣布饶益将来大众,特于此示现怀疑,因问征答以显露将说妙法莲华之一线消息耳。神变、即神境变。佛有十八变神通,地动为震动变,放光为流布变,皆为瑞相。世尊、梵语为婆伽梵。婆伽梵具六义,其一义为最尊,故译称世尊。佛既入于三昧,身心俱寂,一切声闻、天、人等众,无能令佛由定而起。佛在定中,虽雷鸣、地震亦不能动。故弥勒云:今有此希有事,不能向佛亲问,当以问谁,及谁能答此问也。不可思议,即不可以思量拟议、测度而知其因缘也。法王、指佛言,佛于一切法均能自在,为万法之王,故称法王。文殊师利、具根本妙智之德,最初证法性,能生正智;且在一切法会中皆为上首,又为诸法王子中之最多亲近诸佛者,于法会之因缘事实必多经验,故弥勒欲问之也。弥勒既知文殊曾见此瑞相因缘之事,可知弥勒亦既已知之矣。

  丙二 众人实心生惑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此众人实心生惑也。念者,心缘前境,重作是想之谓。

  丙三 弥勒申意问因  丁一 长行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长行,即散文体,如本节之辞。

  丁二 重颂  戊一 颂所见瑞相  己一 依世间之威仪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旃檀香风,悦可众心。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偈、梵语祇夜,此译应颂。每四句为一偈,即一颂也。重颂,即下节之四字偈也,重颂即重述前文之意。重颂有二义:或为后到法会者令得全闻,或为未甚了解者使之易解。

  己二 放光照境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

  己三 所见六趣众生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己四 所见三宝出现  庚一 诸佛说法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菩萨、阿罗汉,皆为出世之圣人,故佛为圣主。师子、兽中之最勇猛无畏者,佛能断众生一切疑惑,使之由凡入圣,故以师子为喻。佛说法时,必具因缘,即以佛之大悲心为因,以众生之乐欲为缘,能以无量譬喻显明佛法,使众生得因开示而悟入于佛之知见也。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此述所见佛为声闻说四谛法也。能知厌苦,则不生贪、嗔、痴之烦恼。涅槃、即灭苦解脱之法。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此述所见佛为缘觉说因缘法也。缘觉、无师自悟,从十二因缘修入者。其人本有福德,曾种福田,至因缘成熟时,遂志求解脱生死之胜法。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此述所见佛为三界内之菩萨,说无上菩提之清净道也。无上慧、即无上菩提。净道、即由自心清净般若所生之道也。

  庚二 结前生后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庚三 菩萨修行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此总述诸大菩萨求道因缘。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码瑙、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此述所见菩萨行布施波罗蜜之道。金银车马等物为外施,身肉头目等为内施,

  妻子为内外施,言一切施与也。所施之人经未指明,大概布施有二意:一、因恭敬,如布施以供养诸佛及师友等是。二、因悲悯,如施济贫乏,救其求不得苦等是。布施之时欢喜欣乐,则无勉强之意,回向佛道,即于施与时,不见能施之我,不见所施之人,不见所施之物,三轮空寂,是为不住相布施,故不起福报,是即回向佛道之布施也。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此述菩萨行持戒波罗蜜。诣佛向道,遂舍家国,遵佛律仪,被著佛服,此即能持净戒之表示。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此述菩萨行忍辱波罗蜜。处静穷经,耽研佛法,是为谛察法忍,能摄一切忍,即忍辱之义。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此述菩萨行精进波罗蜜,因求佛道发起猛利之乐欲,名被甲精进,以被甲入阵接战之勇猛为喻也。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此述菩萨行禅定波罗蜜。离欲者,远离色、声、香、味、触五欲之乐。处闲绝缘以修禅定,已得初禅能超欲界,更深修习遂发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之五神通,此为安住禅定。此仅五通无漏尽通者,以未至佛境故。又以般若智慧修习禅定者,合掌赞佛,随境能定,此为办事禅定。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此述所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以加行之智修习佛道,疑而能问,意乐不坏故能志固。佛子定慧具足,即已证于根本智。说法欣乐,即已满足后得智也。破魔、破烦恼之魔。击法鼓、即以智慧振法性而发教言也。又菩萨不喜恭敬,反之即不怒毁谤,八风不动,是智德也。放光济苦,又即菩萨之悲德也。──以上次第述所见菩萨行六波罗蜜之道。以下复杂序之。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此述精进。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此述持戒。戒能出生人、天、三乘乃至于佛,故净戒如宝珠。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此述忍辱。凡未得谓得,少得谓多得者,名为增上慢人。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此述禅定。戏笑则心起散乱,故应离。痴眷属则不求脱离五欲,故亦应离。心戒散乱,惟自摄念以修于定。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直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旃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此述布施。旃檀、香水之名。卧具,非仅寝卧之具、包房舍而言。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此述般若。说寂灭法,为后得智。观法性空,为根本智。心无所著,求无上道,为加行智。

  己五 所见佛化流行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

  此言恒沙国土供养舍利,造诸高塔,兼有严饰塔庙之诸宝物也。由旬,梵语,驿站之义。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此述供养舍利塔庙之众,及供养之功果,严饰塔庙,国界妙好,有二义解;一、有宝塔以为庄严,则国界自然见为妙好。二、有佛舍利塔庙,共伸供养,则众知趋善修道,国土自然安宁妙好,如天树开华之敷荣也。

  戊二 述问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此述正问文殊师利以征其答。瞻仁及我,仁、指文殊,我、弥勒自谓也。佛子、指文殊。时答、谓当及时而答也。弥勒于此重颂中,预问是否将说妙法,抑将为弟子授记,已为后文诸品隐示其机,亦可见弥勒已了然于此瑞相因缘,特示现怀疑以征答耳。

  乙七 文殊师利答成就

  文殊师利答成就者,释文殊师利、以宿命之智,现见过去因果之相,故能答弥勒之问,非以拟议测度之常见所能答也。

  丙一 标名总告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

  丙二 正答所征  丁一 示相筹量答

  ‘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此下直至本序品重颂之末句,为正答所征。

  能起大行成大业者,谓之男子;复具足世出世间之一切善法,为善男子。惟忖、思惟忖度也。大法、指由佛实智所自证之法性中所流出之法,圆融绝对,不但大乘法属于此法,即三乘种种方便法亦皆归趣于此一乘之法,故名为大。又、说此法者,非但使善根成熟者信闻受益,即一切心识俱空之焦芽败种亦能闻之,如获灌溉得复萌芽其本有之大乘种子,故说此大法即为雨大法雨也。吹大法螺者,引导发行之义。法鼓、指法性,击者、振起之义。或说小乘,或说大乘,无非使众生究竟趣于大乘;众生闻法受益,随类得解,如击大鼓而群众咸闻也。又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大法,而分说三乘究竟仍归一乘,即为演大法之义。文殊师利忖度现见瑞相,系佛欲说大法,故为示相筹答。

  丁二 举古成今答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世间、非仅指凡夫世间,兼包圣人世间言,谓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圣人也。凡夫固不易信此大法;而唯一佛法,惟佛与佛乃能究竟;声闻、缘觉以闻佛教得证涅槃,自谓已证无生,故不信更有无上菩提之道。故此大法,并为一切凡夫世间、圣人世间所难信。殊不知佛教二乘之解脱法,即是教菩萨大乘法之方便法也。

  丁三 指陈别事答  戊一 长行  己一 赞扬希有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自下至重颂之末句止,为文殊师利之指陈别事答也。

  首为赞扬四种希有,本节赞三种希有:一、时久远希有,即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是。二、佛名号希有,即佛之别号为日月灯明如来,与佛之通号应供、正遍知等十种是也。三、法胜妙希有,即演说正法、深远巧妙、具足众相是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为佛心量中数目之名。日月灯三字,皆具光明之义。以佛之如来藏心,具有大智慧光明,故以三光喻德:日比佛果上之智德,以日能生一切世间光,能生长成熟一切物,而佛智亦能生一切明、及生长成熟一切众生之智慧也。月比佛果上之断德,以月光既出,则断除昼之余热而获清凉,而佛亦能断除世界众生烦恼之热、使获清凉也。灯比佛果上之恩德,以灯能破闇,而佛之大悲,亦能破除众生痴闇;且佛法展转流传于世间,如灯灯相传无尽也。此三种德,皆由自心本来清净之大光明而起,故随德列名曰日月灯明如来,此为佛之别号。应供、梵语阿罗汉,谓已断一切烦恼,解脱生死,应受人天供养,此为阿罗汉应供之义。至佛之应供,即已断一切烦恼,应受九法界等觉菩萨以下之供养是也。正遍知、即无上正等正觉,以别于二乘之偏觉、外道之邪觉也。明行足、释为明足行足二种:明足者、即三明具足:一、宿世念智明,二、生死智明,三、漏尽智明。能了然于自他一切夙世生死果报之因缘,并究尽解脱于一切有漏之法,而证一切无漏之果是也。行足者、即遮行与行行具足,谓一切恶行无不遮止,一切善行无不奉行是也。善逝、亦有数解:一、佛善入于无量无边世界,随顺众生心欲以为说法;并由生死烦恼中而善往于无住大般涅槃;又令众生闻法,能善往于无上菩提是也。世间解者,谓佛于有情世间之一切众生种种心欲、种种果报,及器世间之体相形状、成住坏空、寿命增减,悉能了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士与丈夫均具大力成大业者之称。无上、具无上觉也。调御、谓以种种法调御法界一切众生,使未种善根者种,未成熟者成熟,已成熟者趣无上菩提也。天人师、谓为天与人之导师,以一切众生欲了知佛法便于修持者,惟天与人二众果报之身最易成办,故佛为天人师。师者、引导轨范之义。

  初善、谓闻法能生信解,中善、谓如解能实修行,后善、谓究竟远离诸垢──此总括佛法教化之善。三者皆正信、正行、正果,故曰正法。法义无上,故曰深远。说法随顺众机能令获益,故曰巧妙。又说法令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染为净,皆为趣于究竟无上菩提,不落二乘,故曰纯一无杂。所有种种方便法,即皆开示令悟入于佛知见之法,皆为显清净洁白之本心,出离染污以趋于佛智,故佛所说法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本节赞生利益希有也。求声闻乘者志在解脱,故应其求法之机,为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四谛法,令得灭度。辟支佛、指独觉与缘觉而言。独觉者、无师自悟,出于无佛之世;若闻十二因缘说而修入者,名为缘觉。菩萨志在自度度他,故应其机为说六波罗蜜。波罗蜜者,言到彼岸,谓到生死之彼岸,以证于无上涅槃而得一切种智之佛乘也。成一切种智句,亦可总结声闻、辟支、菩萨而言,谓此三乘圣人闻佛说法,究竟皆成一切种智也。

  己二 显后胜妙

  追述各日月灯明佛之故事,是为显后胜妙。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此显先后二万佛同名、同姓、同说善法之胜妙。颇罗堕、译利根,为婆罗门十八巨姓之一。

  己三 委陈别事  庚一 受用大因  辛一 示相同今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自本节至下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句止,为文殊师利委陈别事以为答也。委陈别事分五,今一受用大因。受用大因复判为四,今第一示相同今之众成就也。往昔诸佛说法之相,同于今日,亦有六种成就。此八王子出家修行,为众成就。

  天台教有观心释之例,今用以解释八王子出家,其义如下: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即言依如来藏而生八种识也。心、意、识三名义相通,故此亦名八意。有意、即阿赖耶识,为诸有之本故。善意、即末那识,乃善恶染净之依故;此取其起于如来藏者,故名为善。无量意、即第六意识,以能遍缘一切法故。宝意、即身识,增意、即舌识,除疑意、即鼻识,响意、即耳识,法意、即眼识也。八王子威德自在领四天下,即八识心王各统领诸相应心所及所缘境之义,谓统领心所缘境之分际也。闻父出家得无上觉,亦随出家发大乘意者,谓八识亦转为如来藏心之妙用,即转识成智也。法师之意有二:一、以法为师,二、以自所修习了解之法为众生之师。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示相同今之时成就也。

  ‘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此示相同今之威仪成就也。自身心不动以上,为依三昧威仪成就。自六种震动以上,为依器世间威仪成就。自一心观佛以上,为依众生世间威仪成就。悉与今日释迦如来说法时同。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此示相同今之说因成就也。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此示相同今之欲闻法成就也。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此示相同今之答成就也。妙光、妙智之光,谓以根本无分别智证于实相,而发生智慧之光,以德列名也。此妙光菩萨,盖当时以菩萨而示现声闻者。劫有大小之别,此云小劫,或指一年、或指一若干时为一小劫也。身心不动,谓如食顷,无有懈倦,表当时大众乐欲听法之诚也。

  辛二 唱灭异即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日月灯明佛说是经已,唱于大众,言将灭度入于涅槃也。梵、即清净之众。沙门、息心止恶之义。婆罗门、净行之义。佛之法性身,无来无去本无生灭。惟应化之身应众生之机缘以为说法,迨机缘已毕,则此应化之身即示寂灭无余,故云入无余涅槃。

  辛三 当成佛记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含持众善,名曰德藏。净身、清净法身。多陀阿伽度、译言如来。阿罗诃、即阿罗汉。三藐三佛陀、即正遍知,即无上正等正觉。

  辛四 现入涅槃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庚二 摄取诸佛转法轮因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

  佛既灭度,妙光菩萨持经化众,明转法轮不断也。持有数义,闻法了解,解而能行,行而自证,复行化他,均谓之持。述此故事,即为佛将说此妙法之因。

  庚三 善坚实如来法轮因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子皆师妙光,皆能坚固无上觉心,教者及受教者均为善坚实教化,即不退转之意。

  庚四 能进入因

  ‘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

  谓能进入于如来法轮究竟之地。供养、兼财供养、法供养而言。

  庚五 忆念因

  ‘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然灯佛成佛,在释迦牟尼佛修行圆满之第二阿僧祇劫以前。贪著利养者,自于经义不能通利,故被号求名。然以善根深重,得值诸佛,终亦成道。

  己四 古今相即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即者、离即之即。自汝身是也以上,为古今之人相即。自佛所护念以上,为古今之法相即。前释说法时至成就节中,佛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此无量义经亦别名妙法莲华经。此节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而此妙法莲华经亦旁名无量义经。盖就本经方便品中所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观之。则可证知佛所将说之经为妙法莲华经。以其所说为一乘妙法,而非说由一法所起之无量义也。

  戊二 重颂己一 颂指陈别事  庚一 颂赞扬希有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此颂时希有,佛名希有,法希有,利益希有。

  庚二 颂委陈别事辛一 颂佛在宣扬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此颂众成就。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

  此颂时至成就。

  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跏趺入三昧,名无量义处。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

  此颂威仪成就。

  ‘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

  此颂说因成就中之放光照境。

  ‘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

  此颂说因成就中之所见也。首二句、颂生死流转。以下,颂三宝出现。如来、佛宝也。法义、法宝也。声闻、僧宝也。

  ‘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此颂说因成就中所见之菩萨行六波罗蜜也。法寂灭相,非证根本智不能知之,故知法寂灭相即为般若,说法求佛道即后得智也。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此颂大众欲闻法成就也。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此颂答成就也。天人所奉尊,即天人师,指日月灯明佛。世间、谓有情世间。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烦恼能障慧眼,尘沙能障法眼,无明能障佛眼。妙光菩萨智慧第一,故能为世间眼。受持、有境界受、自性受二义:闻此一乘妙法领之以为境,为境界受;复因信解以证于自心,为自性受。由能受,故能持也。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 此颂唱灭异即也。诸法实相之义既已尽说,则应化已毕,故应示寂。又佛入涅槃,亦有警众觉悟之义,令勿恃佛久存恒自懈逸也。悲恼、非世情之悲恼,以佛为世间之光明,一入涅槃,如昼无日,如闇无灯,众生失导,故可悲恼也。

  ‘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

  此颂当成佛记也。前既警众生之放逸而入涅槃,此复慰众生之悲恼而示授记。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此颂现入涅槃也。以上颂受用大因已竟。

  辛二 颂灭后行化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

  此颂摄取诸佛转法轮因。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

  此颂善坚实如来法轮因。

  ‘供养诸佛已,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

  此颂能进入因。

  ‘最后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其后当作佛,号曰名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此颂忆念因。仙、指舍离愦闹、寂静修行之沙门言,非指神仙道之仙。

  己二 颂古今相即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今佛放光等于往昔,是即佛之方便,欲以显发诸法实相难显之义也。

  丙三 劝诫听法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求三乘法者,或疑、或悔,约有三种:修小乘之初心菩萨,谓佛以小乘示我,遂自疑不能成无上菩提。修菩萨乘者,复疑大乘法为我等所独有,非小乘人所堪。已证小乘果者,复自叹所证尚非究竟,悔未由大乘法修入。此三种疑悔,皆当待佛以大法为之除断也。

  方便品第二正宗分共十九品,方便品为正宗分内之首品。兹先释本品之来意:在序品中,已委曲显示将说妙法之意,故应继说本经之宗;而本经之宗,即是一乘大法,刊落枝叶,直截根源,故有先逗上根之方便品。

  次释本品之名:方者、方法轨式之义,便者、善巧便利之谓。方便之对待为真实,故欲明方便,必须先明真实;欲明佛之方便智,必先明佛之真实智。佛之真实智有二:一曰、实法,二曰、实智。实法复分为二:一名、体实,即一切有为无为等法;二名、真实,即妙真如性也。实智亦分为二:一名、如体实智,即观体实之无漏真智,谓于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法皆了其究竟;二名、证真实智,即根本智,此智所证之法,即一切法根本之妙真如性,此真实智与所证之法,皆名为般若也。以上合为佛之真实智。 佛既自证圆满,今欲应机开示众生,是为佛之方便智。方便智有四:一曰、进趣方便,譬旅行者之有筹备,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皆名为方便位,以未证于真如法身故,恒修种种方便,如六度万行等,要皆以智为先导。二曰、施为方便,即事实行为上之方便,包下二种:一、如说法教众,以自证者开示众生,为教导方便;二、了知自他所证境界,假何方便可以修入,为证道方便──上二均属施为方便。三曰、集成方便,如来说法圆融,一法一义皆成总持,如唯识为门,般若为门,各摄集一切法尽。四曰、权巧方便,随机权说令众获益,亦施为方便之一。分之又有三类:一、接下方便,谓以权说接引诸根;二、显上方便,谓以权智显示实相;三、通彰上下方便,谓以种种譬喻言辞,随顺开示,使知三乘诸法皆是一乘是也。以上皆是佛之方便智,而此中所云方便,正属通彰上下方便。盖方者、秘也,便者、巧也,惟佛始有此秘巧,以显现如来一切种智圆满之智,非等觉菩萨所能也。此为本品方便之义。

  复释本品之体:一切方便皆智为主,佛之方便即佛之不思议智,故即以智为体也。


猜你喜欢
  佛教中医慈济院缘起·太虚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道宣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卷中·佚名
  第十九章 阿婆耶木杈伽摩尼·佚名
  法海观澜卷第一(目录)·智旭
  上海佛法僧园法苑之新建设·太虚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二·念常
  卷第十六·佚名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上·佚名
  卷第四十七·德清
  佛学即慧学·太虚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一卷·龙树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一卷·李通玄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二·欧阳竟无
  卷三百五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萱园诗话(原名随笔 卷)·蒋箸超

    汉魏之诗酝酿深厚,一以雅驯为主。至六朝而体格一变,至唐之天宝而又一变,元和体老妪都解,则日趋卑弱矣。昌谷出而救之,以古茂出入《骚》、《雅》,自是健才。如“黑云压城城欲催”、“欲剪湘中一尺天”、

  • ◆项处士炯(可立集)·顾嗣立

    炯字可立,台之临海人。端行绩学,通群经大义,为时名儒,晦迹不仕。一时名公硕士,若金华黄溍晋卿、晋宁张翥仲举辈,多从之游。尝居吴中甫里书院,时与玉山唱和。其古乐府如《吴宫怨》、《公莫舞》、《空井辞》、《江南弄》等篇,酷

  • 第一折·佚名

    (外扮魏公子领丑郑安平、卒子上)(魏公子诗云)始祖成周号毕公,不知何代失侯封。一自三卿分晋后,大梁惟我独称雄。某乃魏昭公太子申是也。始祖毕公,乃文王第十三子,武王之弟,分封于魏。已后失职,辅佐晋文公为卿。至周威烈王之

  • 卷十二·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一诗类卷十二目录山水类纯甫出释惠崇画【宋王安石】惠崇画【宋王安石】题巨然画【元王冕】僧巨然画【元鲜于枢】巨然山水【元袁桷】巨然小景【明高啓】秋日写巨然笔意与若休【明李日华】题董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宋濂

        塔本   塔本,伊吾庐人。人以其好扬人善,称之曰扬公。父宋五设托陀,托陀者,其国主所赐号,犹华言国老也。塔本初从太祖讨诸部,屡厄艰危。复从围燕,征辽西,下平滦、白霫诸城。军士有妄杀人者,塔本戒之曰:“国之本

  • 卷十五 晋语九·左丘明

    1士景伯如楚,叔鱼为赞理。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邢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韩宣子患之,叔向曰:“三奸同罪,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宣子曰:“若何?”对曰:“鲋也鬻狱,雍子贾之以其子,邢侯

  • 契丹國志卷之十九·叶隆礼

      列傳   馬保忠   馬保忠,營州人也。疏眉目豐下,謹重寡慾,斤斤自修,士人賢其行。自力讀書,不謁州縣,節用以給親里,大穰則賑其餘於鄉黨。太平年間,授洗馬,改著作郎、殿中丞。興宗朝為樞密使、尚父、守太師兼政事令,封燕國

  • 卷六 外篇一·章学诚

      ○方志立三书议   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徵。三书相辅而行,阙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惧人以谓

  • 东都事略卷七十·王称

    列传五十三  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也都官员外郎渎之子而翰林学士洙之犹子也洙字原叔性彊敏学问过人自六经史记百氏之书至于图纬隂阳五行律歴星官算法训故字书无所不通举进士为舒城尉坐事免官久之调富川簿晏殊留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杨士奇

    宣德元年八月壬戌朔汉王高煦反高煦 太宗皇帝第二子母仁孝皇后高煦为人狡黠狠愎初 太祖皇帝召秦晋燕周四府世子及郡王之稍长者就学京师高煦与焉而与晋恭王第三子济熿周定王第二子有勋相好言动皆轻佻素不为 太祖所爱 太

  • 第五章 潜往东北 四 白河偷渡·溥仪

    动身日期是十一月十日。按照计划,我必须在这天傍晚,瞒过所有的耳目,悄悄混出静园的大门。我为这件事临时很费了一番脑筋。我先是打算不走大门,索性把汽车从车房门开出去。我命令最亲近的随侍大李去看看能不能打开车房门

  • 石熙载传·脱脱

    石熙载字凝绩,河南洛阳人。后周显德年间,考中进士。为人疏俊有度量,居家严谨,有礼法。宋朝初期,太宗以殿前都虞候兼任泰宁军节制,征召他为掌书记。太宗任开封府尹时,上表推荐他为开封府推官。授任他为右拾遗,升任左补阙。遭父

  • 萧拜住传·宋濂

    萧拜住是契丹石抹氏人。曾祖丑奴,善骑射,见广识多,在金做官,带领千户驻古北口防守。后投降元朝,因攻取平、滦、檀、顺、深、冀等州及昌平红螺、平顶诸寨,又在邦君甸两败金兵,授檀州军民元帅。太祖西征,丑奴驿送竹箭弓弩弦各一

  • 卷二十一 聘礼第八·郑玄

    摈者出请。(不必宾事之有无。)[疏]“摈者出请”。○注“不必”至“有无”。○释曰:自此尽“以束帛如享礼”,论享礼之事。宾裼,奉束帛加璧享。摈者入告,出许。(许受之。)庭实,皮则摄之,毛在内,内摄之,入设也。(皮,虎豹之皮。摄之者,右

  • 迎敌祠第六十八·墨子

    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高八尺,堂密八。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长八尺者八,弩八,八发而止。将服必青,其牲以鸡。敌以南方来,迎之南坛,坛高七尺,堂密七。年七十者七人,主祭赤旗。赤神长七尺者七,弩七,七发而止。将服必赤,其牲以

  • 卷十·杨复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图卷十      宋 杨复 撰觐礼第十【郑目録云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朝宗礼备觐遇礼省○疏曰案曲礼下云天子当扆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

  • 昭公·昭公二十五年·左丘明

    【经】二十五年春,叔孙□若如宋。夏,叔诣会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黄父。有鸲鹆来巢。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冬十月戊辰,叔

  •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张万福

    唐张万福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为斋醮仪法,用于醮祀上清仙箓、灵宝真文、八景五法、六甲秘符、正一盟威箓等道教符箓书中出现的神真仙灵、将官吏兵、玉童玉女等大小神灵,旨在「荐诚于天地,祈福于冥灵」,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