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 纲 宗

  凡演讲一经之先,必先提挈此一经之纲宗,故天台宗分五重玄义,贤首宗有十门玄谈。兹于讲此妙法莲华经之先,仍依窥基大师所撰玄赞,略以六门分释。兹胪列如下:

  一 叙经之起意

  此起意复析为五:甲、酬因请,乙、破疑执,丙、彰记行,丁、利今后,戊、显时机。

  甲、酬因请  此复析为酬因、酬请二义:酬因之义又有六:一曰、酬行因。凡学佛者,必有因行方成果德。佛既亲近无量阿僧祇佛,尽修六度万行,能圆满无上功德,显现一乘实相,仍愿众生亦能如是修习因行,是为酬行因。二曰、酬愿因。在佛本因地中,原具最大誓愿,愿一切众生得入于佛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愿众生亦尽如我能发此愿,是为酬愿因。三曰、酬求因。佛于无量劫来勤求无上菩提,曾不退转,如本经提婆达多品所说是已。佛即以所求得之妙法,答众生之所求,并愿众生亦尽如我能作此无上妙法之希求,是为酬求因。四曰、酬持因。佛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供养承事,值多善友,长时受持。又释迦过去为常不轻菩萨,临终闻空中说法华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历无量劫。往时既自常持此经,并愿众生亦常受持,是为酬持因。五曰、酬相因。佛说大经,天雨曼陀罗华,地遍六种震动,均为瑞相,如本经序品中所说。佛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万八千世界。文殊师利告言:世尊将说大法。以将说此经,故先现大相,先现大相即为说是经也,是为酬相因。六曰、酬说因。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本愿广说开示众生,令得究竟一切种智。而舍利弗三请世尊说此妙法,遂能开此法会,利益当机,是为酬说因。酬请者,即酬答诸大菩萨诚请说法之请也。如本经舍利弗及弥勒三请演说妙法,乃为说之,是即酬请之义。

  乙、破疑执  此复析为破疑、破执二义:破疑者,破众生之疑。众生之疑有二:一为耽涅槃之二乘众生,自谓已得自度解脱,疑彼大乘佛果永无我分。一为发大心之菩萨,虽已发大乘心,然因舍利弗等已具种种功德智慧,尚于大乘无分,故自疑亦难成佛,驯至失心退转。自此经诸品出现后,阐发三乘唯是一乘,声闻悉当作佛,而三乘众生之疑破矣。破执者、破众生之执。众生执中,有大乘执与小乘声闻执之别。声闻又分四种:一为曾发菩提心,而因怯弱已至退转,遂发小乘心修行得果,如舍利弗等是也。二为菩萨应化示现为声闻身,如富楼那、阿难等是也。三为未发大乘心,未修大乘行,但著于小乘,自谓已得灭度而误以为即究竟地者。四为勤求世间禅,或已证初禅、二禅、三禅及四禅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谓与佛无二无别;如楞严经所说之无闻比丘,本经所说增上慢之阿罗汉是也。大乘亦分二种:一为从凡夫地即发大乘心修菩提行者,此名顿悟菩萨。一为先发大乘心,已至退转修小乘行,后复遭遇法会,重发大心回向佛乘,此名渐悟菩萨。在四种声闻小乘中,除应化示现声闻身之菩萨原本无执,及增上慢之阿罗汉尚未证果无有可执者外,其余两种声闻,均自谓所证之果即是佛乘,所得涅槃无可再上,此即为声闻小乘之执。自本经出现,乃知所得涅槃,不过解脱于三界生死之苦,仍居暂息之化城,而小乘之执破矣。在二种大乘中,均以为证小乘果之人再不能发无上心,修菩提行,证究竟涅槃,圆满无上妙功德智。以此种种,悉为我大乘人所修证,非小乘所堪,此即大乘菩萨之执。自本经出现,乃知小乘证果,正为修大乘法之方便,以彼已解脱于三界烦恼,即可直趋于无上涅槃,而大乘之执破矣。

  丙、彰记行  此复析为彰记、彰行二义:彰记者,佛自成道后,未为声闻授菩提记,今因时机已至,为诸声闻悉皆授记,故说此经即为彰记。彰行者,佛为六道

  轮回众生说二乘法,然实唯一乘。此经正以彰二乘之权,一乘之实,亦即是彰一乘因行为绝对之因行也,是为彰行。

  丁、利今后  此复析为利今、利后二义:利今者,指利益遍于佛说法之时言。利今亦分二种:一为果记利。如佛为诸大弟子亲口授记,决定成佛。诸大弟子因是决定勤求无上菩提,修入佛乘,是名果记利。一为现证利。如佛说妙法,龙女立地成佛,余众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现证利。利后者,如于后末世,有人受持读诵是经,即为供养佛之舍利。又自佛示现迄今二千九百四十八年,因此经典,正法、像法、末法悉获利益,均名利后。

  戊、显时机  此复析为显时、显机二义:显时者,显明说经之时期也。或别为五时,或云三时,或云唯一时,说各不同。玄奘法师则谓:各时说教,因机不同,实则唯是一时之教。特随时相长短而现,而实亦并无有时分之相可见,故唯是一时。兹可略为第一时多说有,第二时多说性空相空,至第三时则说此妙法莲华经等。

  为显露第三时中道了义、开权显实之教也。显机者,显说此经之机也。从根本言,机唯是一,以众生本具同一法性,同以真如法性为性。但以众生种姓不同,故令说经之机亦随之不同。或先说小乘,使先证果,后入大乘,此一机也。而此经所正被之机,即使曾发菩提心,怯弱退失,流入小乘之声闻众,再发大心,重趋佛乘,此则本经之机也。

  二 明经之宗旨

  本国古德总判经论,约分四宗:一、立性宗,明法有体性。二、破性宗,明法有相无体,如成实论是也。三、破相宗,明法相亦空,如般若等经是也。四、显实宗,显中道了义之一乘实相,如华严、法华等经是也。此经即属第四宗。至于依文判教,教凡三类:一、多说有宗,虽多说有总归于空,如阿含等小乘经是。二、多说空宗,虽多说空不碍于有,如般若等经是。三、非空有宗,说真俗二谛非空故名为有,说我法二执非有故名为空,如华严、法华等经是。以上义故,此经摄于中道了义宗,然亦尽摄各宗,以此经能显示诸法实相,而总括趋入无上乘之方便也。

  三 解经品得名

  先解经得名,即解释经题之名也。妙法莲华经五字,梵云萨达摩奔荼利迦素呾揽。萨、正妙之义,平正正直为正,众善毕彰为妙。达摩、法也。奔荼利迦、白莲华也。素呾揽、经也。亦译契经,以能契于说法之时、及契于众生之机也;亦略称为经。

  经名妙法者,具妙以成法,因法以彰妙。盖自有此经,而一切大小乘众生皆知回向于一乘如来智慧,即知以一切根本智、后得智,证于理智无别之法性。而此法性、即为真如平等法界之本来实相。故此经名,堪称妙法也。经云开佛知见者,一真法界平等实相,生佛无二,本有不可思议之妙相妙用。若由证知心空、法空,随顺无上妙智以证于不二法性,即可显现本具之无边功德,以顺成此不可思议之性用。然众生不悟,恒迷没于烦恼生死海中。佛乃以根本智、后得智所证之广大性用,向众生性海烦恼中而开发之也。经云示佛知见者,即佛以所证得之佛乘、涅槃、解脱三德之理显示众生,使莫不知同具此三德涅槃与佛无二是也。经云悟佛知见者,即显示佛所成就之菩提圆满报身,使众生知可依以修习,得悟入于佛智是也。经云入佛知见者,因众生在无明烦恼中,不复知有佛乘之无上妙果。佛乃开示解悟,使之因悟趋行,得渐证入,于是修于一乘因行,以入于佛之知见是也。以上所说,若理若智,若因若果,均名妙法。又此妙者,绝对之妙,何以故?以在三恶道恶法中,若为言人天之法,即为妙法。然福果易空,乃为说四谛、十二因缘之二乘法,以较人天之法,即又为妙法矣。然二乘妙法虽可解脱于三界生死轮回之苦趣,而于一心本具之法身、般若德用,实未能成就,则二乘法仍非究竟妙法。故惟有唯一大乘,始足为究竟妙法也。是故未有法华会以前,佛所说种种法各为妙法;法华会既开以后,则从前所说诸法,不过为趋入佛智海之方便因缘,惟此经义能以一法界摄入一切法界,乃堪称为圆融绝待之妙法也。

  经名莲华者,所以彰喻。盖莲花与众花异,莲花未开之先即已有实,喻真如法性不因生灭而起,佛本具足一切智德也。莲花既开实即同时显现,喻真如法相随时随机无不显示开露也。莲花既落实即圆满,喻幻妄既销,本来之真如实相、一切妙功德智,及一乘之妙果,无不圆满具足也。真如智德,生佛不二,徒以众生妄想执著,不能显露受用。佛乃以方便善巧诱化众生,若去烦恼,若去无明,无非为实施权。后乃开权显实,卒使众生了知一一方便皆为趋向于无上之一佛乘;而此一乘,即具足无量方便乘。迨一乘显现,而诸方便乘亦融,有如白莲华之花落而莲实显现也。以有如是等义,故是经名为妙法莲华经。

  次解品得名,即解释经品之名也。本经计共二十八品,有从法得名者,如方便品等是也。有从喻得名者,如譬喻品、药草喻品等是也。有从人得名者,如法师品、提婆达多品等是也。有从事得名者,如序品、授记品等是也。有从人法得名者,如授学无学人记品等是也。有能所为名者,如分别功德品是也。有因果为名者,如随喜功德品是也。有三义为名者,如五百弟子授记品是也。有不定为名者,如安乐行品、见宝塔品是也。均可依类以为辨别。

  四 显经品废立

  本经计有三译:姚秦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然鸠译原只二十七品,无提婆达多品。至梁末真谛法师,始从梵文原本译出。并增置于见宝塔品之后。鸠师于童子之年,即具耆宿之德,其译著向为学者称颂。今鸠译既无此品,于是后增之品人遂引为疑议矣。第本经各译,均有提婆达多品,且均在见宝塔品之后。考其文义,后先亦无抵触。鸠译偶缺,或以贝叶脱简以致漏译一品,亦未可知。且经名虽佛当时所命,而经品多为结集经典之人所分配,或为后来受持读诵之人所分配,如梁昭明太子配金刚经三十二分之类,容不免间有舛错,要不足为全经之疑难也。

  五 彰品之次第

  经品次第,为一经之脉络。鸠译本经各品及真谛法师译增之提婆达多品,共二十八品,教义品次,互为衔接。惟流通分中嘱累一品,在神力品之后,药王品之前,此与诸经通例微有不同。正法华经及添品法华经,均以嘱累品列于经后。鸠译维摩诘经亦以嘱累品列后,而此译独列于流通分之中间。或其本无用意,然赞劝既周,化缘已毕,殷勤付受,远使流通,故有此品。要以居后为合宜耳。

  六 释经之本文(广如下述)


猜你喜欢
   第二十八則 百丈不為人說底法·胡兰成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彻悟
  佛说灌顶咒宫宅神王守镇左右经卷第五·佚名
  俱舍论记 第二十卷·普光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上·佚名
  卷五十二(玄奘译)·佚名
  卷第二十八·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佚名
  传法正宗记·契嵩
  卷二·佚名
  卷第五·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上)(论本第七十八至七十九)·遁伦
  卷第一·佚名
   第六則  雲門十五日·胡兰成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九十二·彭定求

        卷392_1 【追和何、谢铜雀妓】李贺   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石马卧新烟,忧来何所似。   歌声且潜弄,陵树风自起。长裾压高台,泪眼看花机。   卷392_2 【送秦光禄北征】李贺   北虏胶堪折,秋沙乱晓鼙。

  • 卷一百·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一百目录【起一百五十五字至二百四十字】宝鼎现赵长卿康与之前调【又一体】无名氏前调【又一体】张元干前调【又一体】刘辰翁怨朱弦王世贞三台【又一体】万俟雅言抛球乐【又一体】柳永哨徧

  • 卷二百二十六·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一百三 释德洪 寄彭景醇奉议 我庵湘山麓君家湘江尾共看湘山云同饮湘江水君有负郭田饱食骄穉世小儿操井臼大儿了租税我独生事

  • 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欧阳修

    武德元年,文武官给禄,颇减隋制,一品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从二品四百六十石,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三百六十石,四品三百石,从四品二百六十石,五品二百石,从五品百六十石,六品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石,八品六十

  • ●卷一百六十四·徐梦莘

      炎兴下帙六十四。   起绍兴四年九月二十七日癸酉,尽十一月十四日已未。   九月二十七日癸酉赵鼎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院事。   朝廷方除赵鼎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未行伪齐谋大举宰相朱胜非乞持

  • 第四回 误椎击逃生遇异士 见图谶遣将造长城·蔡东藩

      却说博浪沙在今河南省阳武县境内,向系往来大道,并没有丛山峻岭,曲径深林,况已遍设驰道,车马畅行,更有许多卫队,拥着始皇,呵道前来,远近行人,早已避开,那个敢触犯乘舆,浪掷一椎。偏始皇遇着这般怪剧,还幸命不该绝,那铁椎从御驾

  • 卷五十一·宋·蒋一葵

    【王】 〔字禹玉。封岐公。监维阳郡日,王安石为幕官,陈升之为卫尉丞。时韩魏公出守是邦。初夏,圃内芍药开,有金腰带四朵,公召四人同赏,各簪一朵,后相继为相,果花瑞也。晚筑室南溪,号志堂居士,左右松竹,逍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七·佚名

    万历二十二年九月丙子朔以庶吉士杨继礼陈懿典韩爌授翰林院编修王象莭沈<氵隺>高克正刘生中李腾芳传新德授翰林院简讨张同德姚文蔚陈维春授给事中何熊祥赵之翰马文卿授御史○升湖广参政王泮为河南按察使○升江西参议张

  • 赵伦之传·沈约

    赵伦之字幼成,下邳僮县人,是孝穆皇后的弟弟。少年时父亲早死,家庭贫困,赵伦之对母亲非常孝顺,并以此显名。刘裕起义,赵伦之因为战功被封阆中县五等侯,多次升官,一直到雍州刺史。武帝北伐,赵伦之派顺陽太守傅弘之、扶风太守沈田

  • 卷一百五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四王礼考【三十】山陵   【上陵】雍正十三年十月更定列祖列后忌辰致祭陵寝仪是月戊寅皇上谕王大臣等曰据礼部以十一月十三日恭遇皇祖圣祖仁皇帝忌辰或照陵寝忌辰祭祀礼致祭或照

  • 卷六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六十三 朱批刘柟奏摺 江南安庆按察使【臣】刘柟谨 奏为敬陈刍荛之言仰祈 睿鉴事【臣】於雍正六年九月二十四日到按察使任伏 念 圣恩高厚委【臣】刑名重任时刻冰兢惟期律例详明刑 法平允以仰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癸巳朔,迁户部尚书杨靖为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沈溍为工部尚书,刑部尚书赵勉为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秦逵为兵部尚书,俱赐诰,仍诏今后在京官三年,皆迁调,著为令。杨靖诰曰:“於戏!昔圣人

  • 六 中国人的家庭·林语堂

    朱先生有十六个家人,加上三个男仆和四个女仆,他身居高位这是可以想见的。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七个仆人算是相当简朴的了,四个女仆服侍一个妻子、一个妾,四五个孙子并不令人稀奇。作为一家之主,朱先生要对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负责

  • 卷二·朱公迁

    <经部,诗类,诗经疏义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疏义会通卷二   元 朱公迁 撰 邶一之三 邶鄘卫三国名在禹贡冀州西阻太行北逾衡漳东南跨河以及兖州桑土之野及商之季而纣都焉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南谓之

  • 卷之四十四·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四十四智昆弟之智《孟子》:万章问曰:尔,治。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於予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孟子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 卷二十九·佚名

    △文殊师利普门会第十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人俱。菩萨摩诃萨四万二千。时有菩萨名无垢藏。与九万二千诸菩萨众。恭敬围绕从空而来。尔时世尊即告大众。彼诸菩萨。为遍清净行世界。普花如

  • 卷十三·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今东京封禅寺圆绍传释圆绍,姓孙氏,其先富阳人也,祖官于南燕,因为滑台白马人焉。年及识环,天然俊迈。邻儿戏玩,我且恬然;群从追随,我惟闲静。年当十八,方遂志出家,师事明福寺正觉禅师。觉

  • 金石要例·黄宗羲

    清·黄宗羲撰。一卷。宗羲 (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馀姚 (今属浙江)人。清兵南下,曾召募义兵进行抵抗,被明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不仕,讲学著书以终。此书为补潘昂霄《金石例》一书之缺失而作。谓潘书虽举例,却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