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晋语九

1

士景伯如楚,叔鱼为赞理。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邢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韩宣子患之,叔向曰:“三奸同罪,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宣子曰:“若何?”对曰:“鲋也鬻狱,雍子贾之以其子,邢侯非其官也而干之。夫以回鬻国之中,与绝亲以买直。与非司寇而擅杀,其罪一也。邢侯闻之,逃。遂施邢侯氏,而尸叔鱼与雍子于市。”

2

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不受,军吏曰:“可无劳师而得城,子何不为?”穆子曰:“非事君之礼也。夫以城来者,必将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许而弗予,失吾信也;若其予之,赏大奸也。奸而盈禄,善将若何?且夫狄之憾者以城来盈愿,晋岂其无?是我以鼓教吾边鄙贰也。夫事君者,量力而进,不能则退,不以安贾贰。”令军吏呼城,儆将攻之,未傅而鼓降。中行伯既克鼓,以鼓子苑支来。令鼓人各复其所,非僚勿从。

鼓子之臣曰夙沙厘,以其孥行,军吏执之,辞曰:“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岂曰土臣?今君实迁,臣何赖于鼓?”穆子召之,曰:“鼓有君矣,尔心事君,吾定而禄爵。“对曰:“臣委质于狄之鼓,未委质于晋之鼓也。臣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君有烈名,臣无叛质。敢即私利以烦司寇而乱旧法,其若不虞何!”穆子叹而谓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务而有是臣也?”乃使行。既献,言于公,与鼓子田于河阴,使夙沙厘相之。

3

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遍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

4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5

赵简子曰:“鲁孟献子有斗臣五人。我无一,何也?”叔向曰:“子不欲也。若欲之,肸也待交捽可也。”

6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

7

下邑之役,董安于多。赵简子赏之,辞,固赏之,对曰:“方臣之少也,进秉笔,赞为名命,称于前世,立义于诸侯,而主弗志。及臣之壮也,耆其股肱以从司马,苛慝不产。及臣之长也,端委韠带以随宰人,民无二心。今臣一旦为狂疾,而曰‘必赏女’,与余以狂疾赏也,不如亡!”趋而出,乃释之。

8

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鄣乎?”简子曰:“保鄣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诫襄子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9

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曰:“必堕其垒培。吾将往焉,若见垒培,是见寅与吉射也。”尹铎往而增之。简子如晋阳,见垒,怒曰:“必杀铎也而后入。”大夫辞之,不可,曰:“是昭余雠也。”邮无正进,曰:“昔先主文子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失赵氏之典刑,而去其师保,基于其身,以克复其所。及景子长于公宫,未及教训而嗣立矣,亦能纂修其身以受先业,无谤于国,顺德以学子,择言以教子,择师保以相子。今吾子嗣位,有文之典刑,有景之教训,重之以师保,加之以父兄,子皆疏之,以及此难。夫尹铎曰:‘思乐而喜,思难而惧,人之道也。委土可以为师保,吾何为不增?’是以修之,庶曰可以鉴而鸠赵宗乎!若罚之,是罚善也。罚善必赏恶。臣何望矣!”简子说,曰:“微子,吾几不为人矣!”以免难之赏赏尹铎。初,伯乐与尹铎有怨,以其赏如伯乐氏,曰:“子免吾死,敢不归禄。”辞曰:“吾为主图,非为子也。怨若怨焉。”

10

铁之战,赵简子曰:“郑人击我。吾伏弢衉血,鼓音不衰。今日之事,莫我若也。”卫庄公为右,曰:“吾九上九下,击人尽殪。今日之事,莫我加也。”邮无正御,曰:“吾两鞁将绝,吾能止之。今日之事,我上之次也。”驾而乘材,两鞁皆绝。

11

卫庄公祷,曰:“曾孙蒯聩以谆赵鞅之故,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昭考灵公,夷请无筋无骨,无面伤,无败用,无陨惧;死不敢请。”简子曰:“志父寄也。”

12

赵简子田于蝼,史黯闻之,以犬待于门。简子见之,曰:“何为?”曰:“有所得犬,欲试之兹囿。”简子曰:“何为不告?”对曰:“君行臣不从,不顺。主将适蝼而麓不闻,臣敢烦当日。”简子乃还。

13

少室周为赵简子之右,闻牛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简子许之,使少室周为宰,曰:“知贤而让,可以训矣。”

14

赵简子曰:“吾愿得范、中行之良臣。”史黯侍,曰:“将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之所愿也,又何问焉?”对曰:“臣以为不良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而赏善,荐可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择材而荐之,朝夕诵善败而纳之。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君出在外,又不能定,而弃之,则何良之为?若弗弃,则主焉得之?夫二子之良,将勤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若来,乃非良臣也。“简子曰:“善。吾言实过矣。”

15

赵简子问于壮驰兹曰:“东方之士孰为愈?”壮驰兹拜曰:“敢贺!”简子曰:“未应吾问,何贺?”对曰:“臣闻之:国家之将兴也,君子自以为不足,其亡也,若有余。今主任晋国之政而问及小人,又求贤人,吾是以贺。”

16

赵简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窦庇侍,曰:“臣闻之,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17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遽人来告,襄子将食,寻饭有恐色。侍者曰:“狗之事大矣,而主之色不怡,何也?”襄子曰:“吾闻之,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夫幸非福,非德不当雍,雍不为幸,吾是以惧。”

18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宣子曰:“宵也佷。”对曰:“宵之佷在面,瑶之佷在心。心佷败国,面佷不害。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及智氏之亡也,唯辅果在。

19

智襄子为室美,士茁夕焉。智伯曰:“室美夫!”对曰:“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也。”智伯曰:“何惧?”对曰:“臣以秉笔事君,志有之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今土木胜,臣惧其不安人也。”室成;三年而智氏亡。

20

还自卫,三卿宴于蓝台,智襄子戏韩康子而侮段规。智伯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异于是。夫郄氏有车辕之难,赵有孟姬之谗,栾有叔祁之诉,范、中行有亟治之难,皆主之所知也。《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周书有之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夫谁不可喜,而谁不可惧?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自是五年,乃有晋阳之难。段规反,首难,而杀智伯于师,遂灭智氏。

21

晋阳之围,张谈曰:“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之难也,盍姑无爱宝于诸侯乎?”襄子曰:“吾无使也。”张谈曰:“地也可。”襄子曰:“吾不幸有疾,不夷于先子,不德而贿。夫地也求饮吾欲,是养吾疾而干吾禄也。吾不与皆毙。”襄子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晋师围而灌之,沉灶产蛙,民无叛意。

猜你喜欢
  ●东征集卷六·蓝鼎元
  提要·胡三省
  卷第一百六十五·胡三省
  卷四十三·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佚名
  卷之十八·佚名
  ●郑氏史料续编卷八目录·佚名
  一一九九 承办四库全书事务处为抬运书籍用苏拉文·佚名
  七七○ 护河南巡抚李承邺奏遵旨查办《天元玉历祥异赋》等书情形折·佚名
  六○三 军机大臣奏发下明人奏疏遵旨掣出拟选各篇谨将原书呈请销毁片·佚名
  三○三 两江总督高晋奏遵旨查办《喜逢春传奇》等书情形折·佚名
  傅琰传·萧子显
  张秉文传·张廷玉
  南渡录·辛弃疾
  卷第卅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关汉卿

    (张千领祗候排衙科,喝云)在衙人马平安!喏!(外扮包待制上,诗云)咚咚衙鼓响,公吏两边排。阎王生死殿,东岳摄魂台。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庐州金斗那四望乡老儿村人也。官拜龙图阁待制学士,正授开封府尹。今日升厅,坐起早衙。张千、分

  • 卷五·陈肇兴

    磺溪(彰化)陈肇兴伯康庚申元旦登洪家天玉楼望火炎山诸峰鳌栖观音院南路鹰清水岩浊水溪大坪顶秋风曲红菊白菊水沙连纪游火炎行咏史肚山漫兴即目·元旦啅雀噪前庭,春风岁又更。卅年欣乍到,一第愧初成。酌酒娱康母,焚香

  • 唐诗镜卷二十一·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二十一 明 陆时雍 编 盛唐第十三 杜甫【唐书云字子美审言孙天宝中举进士不第奏赋三篇帝奇之拜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禄山乱避走三川肃宗立奔谒行在拜右拾遗房琯罢相上疏言琯不宜免帝怒出为华州司

  • 卷七百三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五和凝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举进士唐天成中历翰林学士知贡举所取皆一时之秀晋天福五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入汉拜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终於周凝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今编诗一卷宫词百

  • 第九节 郑氏兵力扩张时期·陈匪石

    明岁,永历正位九年矣。出孙西粤,遥与闽南海相望。一介孤臣,伏处思明一洼地,岁朔,遥望南云一角,冠大明之冠,衣大明之衣,仅向阙九拜,祝大明万岁,其声呜呜,堂下歌泣潦倒,不复成礼。时或书诏间至,附讯南中君臣起居状,孤亡咨嗟相对,十回不

  • 客座赘语卷四·顾起元

    笔墨研冠天下渑水燕谈记李后主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研,三物为天下之冠。又言墨不直廷珪。廷珪父超,易水人,与廷珪度江至歙州,以其地多美松,因留居,以墨名。本姓奚,江南赐姓李氏,珪或为邽。珪弟廷宽,子承宴,孙乂

  • 卷六十二·杨士奇

    永乐四年十二月丙戌朔 上视牲南郊 复张泌为光禄寺卿初泌坐是谪役至是宥之○升行人成务为山西道监察御史○朝鲜国遣陪臣金承霪等奉表贡马三十六匹谢赐乐器赐钞及文绮表里娑罗国王遣使勿黎都等来朝贡珍珠等物赐钞及彩

  • 卷之一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通志卷六十五·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正史 编年 霸史 杂史 起居注故事 职官 刑法 传记 地理谱系 食货 目录】正史【史记 汉 后汉 三国 晋 宋 齐梁 陈 后魏 北齐 后周 隋

  • 第二十三章 讨伐复辟·冯玉祥

    那时第六路巡防营驻正定府。共有四营:两营步兵,两营骑兵,分驻十八个县份。巡防统领公署设在正定府旧镇台衙门内。我去接了事,对官兵讲了几次话,买了些需用的东西分赠他们。每十天去看一次病兵,重病的,每五天看一次。士兵们觉

  • 卷一百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乐考度量衡宋理宗时姜夔进大乐议请正权衡度量夔言雅俗乐高下不一宜正权衡度量自尺律之法亡於汉魏而十五等尺杂出於隋唐正律之外有所谓倍四之

  • 职官七○·徐松

    黜降官七【宋会要】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六日,工部尚书王时雍落职,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八日,责授安化军节度副使,黄州安置。 十一日责授李邦彦建宁军节度副使,浔州安置浔:原作「寻」,据《建炎要录》卷五改。;吴敏依前崇信军节度副

  • 石美玉女士·周诒春

    石美玉女士 年四十四岁。生于江西九江。侄道生。初学于九江及镇江教会学校。光緖十八年。以教会资助。自费游美。入米西根大学。习医科。光緖二十二年。得医士学位。为教会会员。光緖二十二年。回国。任九江医院医生

  • 第八章 9·辜鸿铭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辜讲孔子说:“普通人应该按照其应当受到教育的方式而受到教育,而不应该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样评论:“孔子说不是因为他不想让民众明白,而是因为不可能让民众明白。但是如果有人认为孔

  • 卷二·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叶氏春秋传卷二宋 叶梦得 撰隠公二三月庚戌天王崩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礼也天子记崩不记葬举天下而葬一人不疑也叶子曰周天王见春秋之世者十有二有见崩见葬者有见崩不见葬者有崩葬皆不见者

  • 十住断结经卷第九·佚名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道智品第二十四  尔时座上百亿众生。及诸大会菩萨之人。及天帝释梵天王。兜术天。焰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乃至一究竟天。各各狐疑。欲得闻说至道之要。道者无相而不可见。云

  • 幽巷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幽巷谋杀案(Murder in the Mews),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四个故事的主角均为赫尔克里·波洛。简·普伦德莱思小姐从乡下度假归来,发现同租女友、年轻的寡妇艾伦夫人头部中枪死在家中,现场显示为自杀,而种种迹

  • 白圭志·崔象川

    清代白话才子佳人小说,四卷十六回,又称《第八才子书》,石印本改名《第一才女传》。题“博陵崔象川辑”, “何晴川评”,首有晴川居士序。 崔象川,生平不详,除本书外,尚写有《玉蟾缘》。晴川居士序称:“戊午之夏,博陵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