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四十七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七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下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广大佛事。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不能知。去来现在所有一切声闻独觉亦不能知。唯除如来威神之力。

第四十种广大佛事。明神通自在。即答前二会佛通问。先总标中谓八相等中皆有大用微细相容故。以此摄物故名佛事。於中先标名。无量下显胜。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於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兜率陀天。皆现受生修菩萨行作大佛事。无量色相。无量威德。无量光明。无量音声。无量言辞。无量三昧。无量智慧所行境界。摄取一切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阿修罗等。大慈无碍。大悲究竟。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或令生天。或令生人或净其根或调其心。或时为说差别三乘或时为说圆满一乘。普皆济度令出生死。是为第一广大佛事。

别中先征。后释。释中初明上生佛事。於中四。一别明能摄。二摄取下所摄广多。三大悲下能摄殊胜。四或令下所摄成益。

佛子。一切诸佛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以究竟三昧观受生法如幻如化如影如空如热时焰。随乐而受无量无碍。入无诤法。起无着智。离欲清净。成就广大妙庄严藏。

二降神处胎佛事。於中二。先明智德内圆。

受最后身。住大宝庄严楼阁而作佛事。或以神力而作佛事。或以正念而作佛事。或现神通而作佛事。或现智日而作佛事。或现诸佛广大境界而作佛事。或现诸佛无量光明而作佛事。或入无数广大三昧而作佛事。或现从彼诸三昧起而作佛事。

后明神通外用。於中二。先明一处一时作佛事。

佛子。如来尔时在母胎中为欲利益一切世间种种示现而作佛事。所谓或现初生。或现童子。或现在宫。或现出家。或复示现成等正觉。或复示现转妙法轮。或示现於入般涅盘。如是皆以种种方便。於一切方一切网一切族一切种一切世界中而作佛事。是为第二广大佛事。

后总摄时处作佛事。此中多处。准下瞿波乃至十重。此略举五。皆后后广前前。一一切者即娑婆与能绕十三剎尘数剎。十方无间住故。二彼上诸剎复有眷属剎等围绕。交络成网故。三绕中间海十右旋海故。四尽华藏剎海诸剎种故。五一切世界者尽法界故。

佛子。一切诸佛一切善业皆已清净。一切生智皆已明洁。而以生法诱导群迷。令其开悟具行众善。为众生故示诞王宫。

三现生处宫佛事。有二。先明无生现生。是诞生相。

一切诸佛於诸色欲宫殿妓乐。皆已舍离无所贪染。常观诸有空无体性。一切乐具悉不真实。持佛净戒究竟圆满。

后明无染处染。是处王宫相。於中有四。一三学自圆。无染是定故。

观诸内宫妻妾侍从。生大悲愍。观诸众生虚妄不实。起大慈心。观诸世间无一可乐。而生大喜。於一切法心得自在。而起大舍。

二四心愍物。

具佛功德现生法界。身相圆满眷属清净。而於一切皆无所着。以随类音为众演说。令於世法深生厌离。如其所行示所得果。复以方便随应教化。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为作佛事令不退转。复以广大慈悲之心。恒为众生说种种法。又为示现三种自在。令其开悟心得清净。

三具德摄益。

虽处内宫众所咸睹。而於一切诸世界中施作佛事。以大智慧。以大精进。示现种种诸佛神通无碍无尽恒住三种巧方便业。所谓身业究竟清净。语业常随智慧而行。意业甚深无有障碍。以是方便利益众生。是为第三广大佛事。

四摄益广深。

佛子。一切诸佛示处种种庄严宫殿观察厌离舍而出家。欲使众生了知世法。皆是妄想无常败坏。深起厌离不生染着。永断世间贪爱烦恼。修清净行利益众生。当出家时舍俗威仪住无诤法。满足本愿无量功德。以大智光灭世痴暗。为诸世间无上福田。常为众生赞佛功德。令於佛所植诸善本。以智慧眼见真实义。复为众生赞说出家。清净无过永得出离。长为世间智慧高幢。是为第四广大佛事。

四出家佛事。中二。先明出家意。后当出家时下明出家相。三业二利故。

佛子一切诸佛具一切智。於无量法悉已知见。菩提树下成最正觉。降伏众魔。威德特尊。其身充满一切世界。神力所作无边无尽。於一切智所行之义皆得自在。修诸功德悉已圆满。其菩提座具足庄严。周徧十方一切世界。佛处其上转妙法轮。说诸菩萨所有行愿。开示无量诸佛境界。令诸菩萨皆得悟入修行种种清净妙行。复能示导一切众生令种善根。生於如来平等地中。住诸菩萨无边妙行成就一切功德胜法。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佛剎一切诸法一切菩萨一切教化一切三世一切调伏一切神变一切众生心之乐欲。悉善了知而作佛事。是为第五广大佛事。

五成道佛事。中二。初明真觉旧圆。次菩提树下应身今满。后其菩提树下演法益此顿演华严。

佛子。一切诸佛转不退法轮。令诸菩萨不退转故。转无量法转。令一切世间咸了知故。转开悟一切法轮。能大无畏师子吼故。转一切法智藏法轮。开法藏门除暗障故。转无碍法轮。等虚空故。转无着法轮。观一切法非有无故。转照世法轮。令一切众生净法眼故。转开示一切智法轮。悉徧一切三世法故。转一切佛同一法轮。一切佛法不相违故。一切诸佛以如是等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法轮。随诸众生心行差别而作佛事不可思议。是为第六广大佛事。

六转法轮佛事中义通权实。先列后结。列中一唯菩萨乘通四不退。二通五乘。世咸了故。三开权显实。令悟知见决定有故。四通三藏。三藏除痴及三障故。五唯顿。事理双绝故。六中道法轮。不着一边故。七世谛法。净所知故。八唯佛法。智遍知故。九唯圆法无异味故。后以如是下总结。即无量乘为第十轮。随机演故。十皆圆满故不思议。

佛子。一切诸佛入於一切王都城邑。为诸众生而作佛事。所谓人王都邑。天王都邑。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罗剎王。毗舍阇王。如是等王一切都邑。入城门时大地震动。光明普照。盲者得眼。聋者得耳。狂者得心。裸者得衣。诸忧苦者悉得安乐。一切乐器不鼓自鸣。诸庄严具若着不着咸出妙音。众生闻者无不欣乐。一切诸佛色身清净相好具足见者无厌。能为众生作於佛事。所谓若顾视。若观察。若动转。若屈伸。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默若语。若现神通。若为说法。若有教勅。如是一切皆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普於一切无数世界种种众生心乐海中。劝令念佛常勤观察。种诸善根修菩萨行。叹佛色相微妙第一一切众生难可值遇。若有得见而兴信心。则生一切无量善法。集佛功德普皆清净。如是称赞佛功德已。分身普往十方世界。令诸众生悉得瞻奉。思惟观察承事供养种诸善根得佛欢喜。增长佛种悉当成佛。以如是行而作佛事。或为众生示现色身。或出妙音。或但微细令其信乐。头顶礼敬曲躬合掌。称扬赞叹问讯起居而作佛事。一切诸佛以如是等无量无数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种种佛事。於一切世界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以本愿力大慈悲力一切智力。方便教化悉令调伏。是为第七广大佛事。

七威仪佛事。於中四。一别举入城益物。二一切诸佛色身下通显威仪益物。三一切诸佛昔於下言谈示现益物。其昔字晋本所无。即是现益。若言昔者。乃是举因显果。必是普字。四一切诸佛以如是下总结深广。

佛子。一切诸佛或住阿兰若处而作佛事。或住寂静处而作佛事。或住空闲处而作佛事。或住佛住处而作佛事。或住三昧而作佛事。或独处园林而作佛事。或隐身不现而作佛事。或住甚深智而作佛事。或住诸佛无比境界而作佛事。或住不可见种种身行。随诸众生心乐欲解方便教化无有休息而作佛事。或以天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或以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或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或时说法或时寂寞而作佛事。或说一佛或说多佛而作佛事。或说诸菩萨一切行一切愿。为一行愿而作佛事。或说诸菩萨一行一愿。为无量行愿而作佛事。或说佛境界即世间境界而作佛事。或说世间境界即佛境界而作佛事。或说佛境界即非境界而作佛事。或住一日。或住一夜。或住半月。或住一月。或住一年。乃至住不可说劫。为诸众生而作佛事。是为第八广大佛事。

八起行佛事中有四。一身心安住行。兰若唯山林。寂静通城邑。空闲在无物。二或以天身下起应上求行。三或时说法下说默下化行。四或住一日下时分进修行。

佛子。一切诸佛是生清净善根之藏。令诸众生於佛法中生净信解诸根调伏永离世间。令诸菩萨於菩提道具智慧明不由他悟。或现涅盘而作佛事。或现世间皆悉无常而作佛事。或说佛身而作佛事。或说所作皆悉已办而作佛事。或说功德圆满无缺而作佛事。或说永断诸有根本而作佛事。或令众生厌离世间随顺佛心而作佛事。或说寿命终归於尽而作佛事。或说世间无一可乐而作佛事。或为宣说尽未来际供养诸佛而作佛事。或说诸佛转净法轮令其得闻生大欢喜而作佛事。或为宣说诸佛境界令其发心而修诸行而作佛事。或为宣说念佛三昧令其发心常乐见佛而作佛事。或为宣说诸根清净勤求佛道心无懈退而作佛事。或诣一切诸佛国土观诸境界种种因缘而作佛事。或摄一切诸众生身皆为佛身。令诸懈怠放逸众生悉住如来清净禁戒而作佛事。是为第九广大佛事。

九起用佛事中。初显起用所依。以是能生功德藏故。二或现涅盘下正明起用。

佛子。一切诸佛入涅盘时无量众生悲号涕泣生大忧恼。递相瞻顾而作是言。如来世尊有大慈悲。哀愍饶益一切世间。与诸众生为救为归。如来出现难可值遇。无上福田於今永灭。即以如是令诸众生悲号恋慕而作佛事。复为化度一切天人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随其乐欲自碎其身以为舍利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令诸众生起净信心恭敬尊重欢喜供养。修诸功德具足圆满。复起於塔种种严饰。於诸天宫。龙宫。夜叉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诸宫殿中以为供养。牙齿爪发咸以起塔。令其见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信乐不回诚敬尊重。在在处处布施供养修诸功德。以是福故或生天上。或处人间种族尊荣财产备足。所有眷属悉皆清净。不入恶趣常生善道恒得见佛具众白法。於三有中速得出离。各随所愿获自乘果。於如来所知恩报恩。永与世间作所归依。佛子。诸佛世尊虽般涅盘。仍与众生作不思议清净福田。无尽功德最上福田。令诸众生善根具足福德圆满。是为第十广大佛事。

十涅盘佛事。别显用中之一。於中三。初明涅盘悲恋益。次复为化度下舍利流布益。后佛子下总结益满。若配十问。一本愿。二即种性及国土。三是无碍。四十皆解脱。五出现。六音声。七身。八智慧。九自在。

佛子。此诸佛事无量广大不可思议。一切世间诸天及人及去来今声闻独觉皆不能知。唯除如来威神所加。

三结。

上八答自在中第四十种广大佛事十门竟。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二行自在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悉能善说授记言辞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能随顺众生心念令其意满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能现觉一切诸法演说其义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能具足去来今世诸佛智慧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剎那即一剎那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剎入一佛剎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语即一佛语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与其所化一切众生体性平等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所有善根同一善根决定无二。是为十。

第五无二行自在行者。明无畏自在。兼答普光无畏之问。於事明审。决定无碍。故云无二。不畏他难名为自在。别中十句。初四可知。次三通二义。一以理融相。二事事即入。次二唯理。复一有三。一同性修故。二互回向故。三互主伴故。五无二行一门。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住住一切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住觉悟一切法界。一切诸佛住大悲语。一切诸佛住本大愿。一切诸佛住不舍调伏众生。一切诸佛住无自性法。一切诸佛住平等利益。一切诸佛住无忘失法。一切诸佛住无障碍心。一切诸佛住恒正定心。一切诸佛住等入一切法不违实际相。是为十。

第六明住住一切法者。明三昧自在。兼答普光三昧问。如来所住。无非三昧。故徧住一切。文显可知。六住一切法一门。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知一切法尽无有余。何等为十。所谓知过去一切法尽无有余。知未来一切法尽无有余。知现在一切法尽无有余。知一切言语法尽无有余。知一切世间道尽无有余。知一切众生心尽无有余。知一切菩萨善根上中下种种分位尽无有余。知一切佛圆满智及诸善根不增不减尽无有余。知一切法皆从缘起尽无有余。知一切世界种尽无有余。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罗网诸差别事尽无有余。是为十。

第七知一切法尽无有余者。明十力自在。兼答普光十力之问。十力智慧。照境无遗故。亦显可知。七知一切法尽无有余一门。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力。何等为十。所谓广大力。最上力。无量力。大威德力。难获力。不退力。坚固力。不可坏力。一切世间不思议力。一切众生无能动力。是为十。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第八广大力者。明神力自在。亦答普光十力之问。文中亦三。初标。次何者下征释。三结。今初。十力是别名。大那罗延等是总称。故下列中但依总明。是则标中十力。一一徧下别中。别中十门一一具前标中十力则成百门。十中一广大者周法界故。二最上者无加过故。三无分量故。四可敬畏故。五唯佛得故。六作无屈故。七当坚故。八缘不坏故。九超言念故。十不可摇故。此下下十门。

何者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身不可坏。命不可断。世间毒药所不能中。一切世界水火风灾皆於佛身不能为害。一切诸魔。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毗舍阇罗剎等。尽其势力雨大金刚。如须弥山及铁围山。徧於三千大千世界一时俱下。不能令佛心有惊怖。乃至一毛亦不摇动。行住坐卧初无变易。佛所住处四方远近。不令其下则不能雨。假使不制而从雨之。终不为损。若有众生为佛所持及佛所使。尚不可害况如来身。是为诸佛第一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次征释中文有十段。第一身命不可坏力。今逆次配。此即不可动力。乃至一毛不动摇故。文中二。先正明不可动坏。谓情非情境俱不能坏。后若有众生下举况显胜。

佛子。一切诸佛以一切法界诸世界中须弥山王。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山林。宫殿屋宅。置一毛孔尽未来劫。而诸众生不觉不知。唯除如来神力所被。佛子。尔时诸佛於一毛孔持於尔所一切世界尽未来劫。或行或住或坐或卧。不生一念劳倦之心。佛子。譬如虚空普持一切徧法界中所有世界而无劳倦。一切诸佛於一毛孔持诸世界亦复如是。是为诸佛第二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二毛孔容持力。即是不可思议。而诸众生不觉知故。

佛子。一切诸佛能於一念起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步。一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国土。如是而行经一切世界微尘数劫。佛子。假使有一大金刚山。与上所经一切佛剎其量正等。如是量等大金刚山。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诸佛能以如是诸山置一毛孔。佛身毛孔与法界中一切众生毛孔数等。一一毛孔悉置尔许大金刚山。持尔许山游行十方。入尽虚空一切世界。从於前际尽未来际一切诸劫无有休息。佛身无损亦不劳倦。心常在定无有散乱。是为诸佛第三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三毛持大山力。即当不坏。以持多山大身。心无劳损故。文中速行广步。多劫行剎。为一山之量。此山已无量矣。况有多山在一毛孔。况复多毛穷劫持住。实难思之境矣。

佛子。一切诸佛一座食已结跏趺坐。经前后际不可说劫。入佛所受不思议乐。其身安住寂然不动。亦不废舍化众生事。佛子。假使有人於徧虚空一一世界。悉以毛端次第度量。诸佛能於一毛端处结跏趺坐尽未来劫。如一毛端处一切毛端处悉亦如是。佛子。假使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众生其身大小。悉与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量等。轻重亦尔。诸佛能以尔所众生置一指端。尽於后际所有诸劫。一切指端皆亦如是。尽持尔许一切众生。入徧虚空一一世界。尽於法界悉使无余。而佛身心曾无劳倦。是为诸佛第四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四定用自在力。即是坚固。定力安住故。

佛子。一切诸佛能於一身化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头。一一头化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舌。一一舌化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差别音声。法界众生靡不皆闻。一一音声演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修多罗藏。一一修多罗藏演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法。一一法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文字句义。如是演说尽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尽是劫已。复更演说尽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如是次第乃至尽於一切世界微尘数。尽一切众生心念数。未来际劫犹可穷尽。如来化身所转法轮无有穷尽。所谓智慧演说法轮。断诸疑惑法轮。照一切法法轮。闻无碍藏法轮。令无量众生欢喜调伏法轮。开示一切诸菩萨行法轮。高升圆满大智慧日法轮。普然照世智慧明灯法轮。辩才无畏种种庄严法轮。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转如是等差别法轮。一切世法无能为喻。如是尽虚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中念念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化身。一一化身皆亦如是。所说音声文字句义。一一充满一切法界。其中众生皆得解了。而佛言音无变无断无有穷尽。是为诸佛第五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五常遍演法力。此即不退。言音无变。无断尽故。文中二。初明一身转。后如一佛下明多身转。前中三。初显所说多。次如是演说下明所说常。后所谓下示所说体。后多身可知。是则常恒之说。前后无涯。生盲之徒对而莫睹。随所感见说有始终。

佛子。一切诸佛皆以德相庄严胸臆。犹若金刚不可损坏。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魔王军众其数无边。种种异形甚可怖畏。众生见者靡不惊慑。悉发狂乱或时致死。如是魔众徧满虚空。如来见之心无恐怖。容色不变一毛不竖。不动不乱。无所分别。离诸喜怒寂然清净。住佛所住具慈悲力。诸根调伏心无所畏。非诸魔众所能倾动。而能摧伏一切魔军。皆使回心稽首归依。然后复以三轮教化。令其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永不退转。是为诸佛第六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六德相障魔力。即当难获。然十皆难获。世多魔惑。偏立难获之名。

佛子。一切诸佛有无碍音。其音普徧十方世界。众生闻者自然调伏。彼诸如来所出音声须弥卢等一切诸山不能为障。天宫龙宫夜叉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诸宫所不能障。一切世界高大音声亦不能障。随所应化一切众生靡不皆闻。文字句义悉得解了。是为诸佛第七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七圆音徧彻力。即是威德。闻皆调伏故。

佛子。一切诸佛心无障碍。於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劫恒善清净。去来现在一切诸佛同一体性。无浊无翳。无我无我所。非内非外。了境空寂不生妄想。无所依无所作。不住诸相。永断分别。本性清净。舍离一切攀缘忆念。於一切法常无违诤。住於实际离欲清净。入真法界演说无尽。离量非量所有妄想。绝为无为一切言说。於不可说无边境界。悉已通达无碍无尽。智慧方便成就十力。一切功德庄严清净。演说种种无量诸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於诸法界三世诸法悉等无异究竟自在。入一切法最胜之藏。一切法门正念不惑。安住十方一切佛剎而无动转。行不断智知一切法究竟无余。尽诸有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住於实际通达无碍。心常正定。於三世法及以一切众生心行一念了达皆无障碍。是为诸佛第八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八心无障碍力。即无量力。离量非量故。初无尘惑障碍。后於不可说下起用无障碍。心善解脱者由三种相。一於诸行徧了知故。二於彼相应诸烦恼断得作证故。三烦恼断已。於一切处离爱住故。

佛子。一切诸佛同一法身。境界无量身。功德无边身世间无尽身。三界不染身。随念示现身。非实非虚平等清净身。无来无去无为不坏身。一相无相法自性身。无处无方徧一切身。神变自在无边色相身。种种示现普入一切身。妙法方便身。智藏普照身。示法平等身。普徧法界身。无动无分别非有非无常清净身。非方便非不方便非灭非不灭随所应化一切众生种种信解而示现身。从一切功德宝所生身。具一切诸佛法真如身。本性寂静无障碍身。成就一切无碍法身。徧住一切清净法界身。分形普徧一切世间身。无攀缘无退转永解脱具一切智普了达身。是为诸佛第九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九法身微密力。即是最上。此总收前八。后一更无加故。文列二十五身。或即应之真。即真之应。即性之相。即理之智。十身圆融。同一法界之身。不可配於报化。故云最上微密。

佛子。一切诸佛等悟一切诸如来法。等修一切诸菩萨行。若愿若智清净平等。犹如大海悉得满足。行力尊胜未曾退怯。住诸三昧无量境界。示一切道劝善诫恶。智力第一演法无畏。随有所问悉能善答。智慧说法平等清净。身语意行悉皆无杂。住佛所住诸佛种性。以佛智慧而作佛事。住一切智演无量法。无有根本。无有边际。神通智慧不可思议。一切世间无能解了。智慧深入见一切法。微妙广大无量无边。三世法门咸善通达。一切世界悉能开晓。以出世智於诸世间作不可说种种佛事。成不退智入诸佛数。虽已证得不可言说离文字法。而能开示种种言辞。以普贤智集诸善行。成就一念相应妙慧。於一切法悉能觉了。如先所念一切众生皆依自乘而施其法。一切诸法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三世。於法界内如是境界其量无边。以无碍智悉能知见。佛子。一切诸佛於一念顷。随所应化出兴於世。住清净土成等正觉。现神通力开悟三世一切众生心意及识不失於时。佛子。众生无边。世界无边。法界无边。三世无边。诸佛最胜亦无有边。悉现於中成等正觉。以佛智慧方便开悟无有休息。佛子。一切诸佛以神通力。现最妙身住无边处。大悲方便心无障碍。於一切时常为众生演说妙法。是为诸佛第十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十具足行智力。即是广大力。因行如海。果智普周。五无边界。大用无涯故。文中四。一万行圆净。二住佛所住下智用圆周。三虽已证得下动寂自在。四佛子一切诸佛下用无涯畔。上之十力。不出三业。可以思准。

佛子。此一切诸佛大那罗延幢勇健法。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去来现在一切众生。及以二乘不能解了。唯除如来神力所加。

大文第三总结八广大力十门。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决定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定从兜率寿尽下生。一切诸佛定示受生处胎十月。一切诸佛定厌世俗乐求出家。一切诸佛决定坐於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悟诸佛法。一切诸佛定於一念悟一切法。一切世界示现神力。一切诸佛定能应时转妙法轮。一切诸佛定能随彼所种善根。应时说法而为授记。一切诸佛定能应时为作佛事。一切诸佛定能为诸成就菩萨而授记莂。一切诸佛定能一念普答一切众生所问。是为十。

大文第九决定法。有三门。答无碍问。一明所作决定。能为无碍。此约一类世界。故云决定。於异类界未必定然。又约佛定能为故云决定耳。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速疾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远离一切恶趣。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圆满殊胜功德。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成就广大善根。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往生净妙天上。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除断一切疑惑。一切诸佛若已发菩提心而得见者。速得成就广大信解永不退转。能随所应教化众生。若未发心即能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诸佛若未入正位而得见者。速入正位。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清净世出世间一切诸根。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除灭一切障碍。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获得无畏辩才。是为十。

二速疾法者。明令他无碍。如如意宝。见速获益而薄福不睹。十句五对。一离恶趣圆胜德。二成善因感乐果。三除疑惑满大心。四始入位终清净。五净二碍具四辩。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应常忆念清净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过去因缘一切菩萨应常忆念。一切诸佛清净胜行一切菩萨应常忆念。一切诸佛满足诸度一切菩萨应常忆念。一切诸佛成就大愿一切菩萨应常忆念。一切诸佛积集善根一切菩萨应常忆念。一切诸佛已具梵行一切菩萨应常忆念。一切诸佛现成正觉一切菩萨应常忆念。一切诸佛色身无量一切菩萨应常忆念。一切诸佛神通无量一切菩萨应常忆念。一切诸佛十力无畏一切菩萨应常忆念。是为十。

三应忆念清净者。举佛无二碍。劝物念持。九答无碍三门。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一切智住。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众生心心所行。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众生所集诸业。及业果报。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悉知一切众生所宜。以三种轮教化调伏。一切诸佛於一念中尽知法界一切众生所有心相。於一切处普现佛兴令其得见方便摄受。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普随法界一切众生心乐欲解。示现说法令其调伏。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悉知法界一切众生心之所乐。为现神力。一切诸佛於一念中徧一切处随所应化一切众生。示现出兴为说佛身不可取着。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普至法界一切处一切众生彼彼诸道。一切诸佛於一念中随诸众生有忆念者。在在处处无不往应。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悉知一切众生解欲为其示现无量色相。是为十。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量不可思议佛三昧。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普为众生广说妙法。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普为众生说无我际。一切诸佛恒住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普入三世。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普入十方广大佛剎。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普现无量种种佛身。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随诸众生种种心解现身语意。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说一切法离欲真际。一切诸佛恒住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演说一切缘起自性。一切诸佛恒住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示现无量世出世间广大庄严。令诸众生常得见佛。一切诸佛恒住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令诸众生悉得通达一切佛法无量解脱究竟到於无上彼岸。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碍解脱。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兴於世。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受化调伏。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国土。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菩萨授记。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一切诸佛。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诸世界种。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一切神通。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一切佛事。是为十。

第十一切智住下三门答解脱问。初门明智障解脱。智安事理。故名为住。由离障故一切能知。二无量不思议三昧者。明定障解脱。由离障故用广无量。体深不可思议。故十种之中各先明在定。后一念通用。三无碍解脱者。明业用解脱。智论云。菩萨有不思议解脱。诸佛有无碍解脱。所作无障。脱拘碍故。故各於一尘顿为微细作用。若别答十问者。一答出现。二音声。三本愿。愿化尽故。四国土。五即智慧。能授菩萨之记。六佛身。七种性。云世界种。入世化物之种。应非世界海中之种。以前有国土竟故。八自在。九是无碍。利生无碍故。十即解脱。无不为故。既随一门皆答十问。则包含该摄。是以名不思议。然文少结束。似来未尽。或显佛德无尽。故相海等。犹答前问故。十答解脱三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七

 

猜你喜欢
  卷第一百四·霁仑超永
  宗镜录卷第九十一·延寿
  卷五·水鉴慧海
  卷第三十七·佚名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佚名
  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佚名
  甘地运动的成败关系世界文化·太虚
  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佚名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卷第一百十八·霁仑超永
  卷第十八·志磐
  卷第一百六十八·佚名
  邪魔惑世·印光
  成唯識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关汉卿

    (钱大尹引张千上,云)老夫钱大尹是也。谁想柳耆卿一举状元及第,夸官三日。张千,安排下筵席。你去当街里,拦住新状元柳耆卿,道钱府尹请状元;他若不肯来时,你只把马带着,休放了过去,好歹请他来。若来时,报的老夫知道。(下)(柳骑马引祗候

  • ●自序·杨捷

    今上御极十七载,岛逆再犯漳郡、陈码诸州。提督段公会满、汉师讨之失利,保海澄。贼凿堑断归路。时在漳满、汉官兵虽众,无由进救。奉命大将军和硕康亲王暨将军、督抚诸臣交章告急。戊午仲夏,特旨命捷以少保兼太子太保充福建

  • 卷四十五·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四十五乾隆五年春正月甲寅赐准噶尔使臣哈栁等与宴上谕哈栁等曰朕早欲赐尔等宴因筵宴我诸王及外藩王之来朝者故未暇宣召尔等此次噶尔丹防零奏章

  • 十六、我的拜年·包天笑

      关于我在儿童时代,新年里拜年的事,我得略说一说:  向来新年里拜年,是父亲去的。我们的亲戚很多,加上父亲的朋友,每次拜年,也近百来家。苏州人向来是工于应酬,人家既然来拜了,你怎可以不去回拜呢?坐轿子,具衣冠,要两天工夫。

  • 李吉甫传·刘昫

    李吉甫字弘宪,是赵郡人。父亲李栖筠在代宗朝担任御史大夫,当时的名声很大,国史上有他的传记。李吉甫年轻时好学,能够写文章。二十七岁时任太常博士,学识渊博,见闻多,尤其精通本朝的掌故和沿革的评断,当时很多人称赞他。后来升

  • 秦纪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司马光

    秦纪一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 [1]河东守王稽坐与诸侯通,弃市。应侯日以不怿。王临朝而叹,应侯请其故。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郑安平、王稽等皆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应侯惧,不知所出。 [1]河东郡郡守王

  • 第四十二章 编遣会议的纠纷·李宗仁

    一在北平方面的事务已粗告结束,蒋总司令便于7月25日启节南旋。冯玉祥与吴敬恒旋亦联袂离平。吴先生是冯玉祥约他到其军中小住的。冯氏素以刻苦耐劳、粗衣淡食出名,吴氏此次特地随冯前去,尝试其“苦生活”。 7月

  • 第六卦 讼 天水讼 乾上坎下·佚名

    讼:有孚,窒。 惕中吉。 终凶。 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 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初六:不永所事,

  • 惜时第五十三·佚名

    夫停灯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矣,天回日转,其谢如矢,騕褭迅足,神马弗能追也。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昔之君子,欲行仁义于天下,则与时

  •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五·佚名

    宋 滕珙 撰心类论心当以穷理为先南轩以答胡彪二书吕氏中庸辩寄来先生答之此段专以学者之病在于此心烛理未明故无以应事物之至答广仲书切中学者之病然愚意窃谓此病正坐平时烛理未明涵养未熟以故事物之来无以应之若曰

  • 中山之社会革命与佛陀之宇宙革命·太虚

        学         ┌→闻 教─学      说          │     说      ↓  博  学┐  │     ↓  殊胜信学┐      思      │  │ 悟 理─思   

  • 复愚僧居士书·印光

    附邵慧圆居士来书:放生一事, 苦乏万全之策, 世人往往以放后重遭网罟为虑。即佛弟子, 亦多有此种怀疑。曾有人询及此事, 弟子应之曰:“仗佛慈力加被, 决不再投罗网。倘是宿业成熟, 人生亦遭杀戮, 恻隐之心,

  • 转法轮经忧波提舍·佚名

      天亲菩萨造 元魏 毗目智仙译    转法轮经忧波提舍翻译之记  转法轮经。如来初说。忧波提舍义门之名。天亲菩萨之所开示。佛说为谁。憍陈如等。义行此方。必主其人。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澄观

    第三义理分齐中。疏文分二。先总明大意。后今显别教下。开章别释。前中分三。初结前生后。二总显深广。三结属所摄。今初两句。前句结前。谓前教摄中不别明摄者。以五教中第五圆教。指于此经义当已摄。况诸师立教。皆

  • 瀛涯胜览·马欢

    中国古代外国地理游记。马欢撰。明永乐十四年 (1416)成书。除旧刻本外,还有近人冯承钧的校注本,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马欢,字宗道,浙江会稽 (今绍兴) 人,信伊斯兰教,通阿拉伯文。中国明代著名航

  • 融堂四书管见·钱时

    十三卷。宋钱时撰。包括《论语》、《孝经》、《大学》、《中庸》,均先列经文,略加音训,再诠释其大旨于后。其中《孝经》用古文,《大学》只分为六章而不分经传,又舍《孟子》而取《孝经》,与宋儒传统不合,这是因为宋儒严格遵从

  • 大唐内典录·道宣

    凡十卷。略称内典录。唐代律僧道宣(596~667)编。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收录东汉至唐初译者二二○人,经典二四八七部八四七六卷。系参考历代三宝纪、法经录、仁寿录等,撷长补短,检讨一切经之内容与目录而成。麟德元年(664)

  • 拈八方珠玉集·佚名

    凡三卷。全称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宋代僧祖庆重编,理宗宝祐五年(125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系佛鉴太平慧翘、佛果圜悟克勤、正觉方庵宗显、佛海石溪心月等四人,对禅门八方珠玉集内之古则、公案三一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