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即慧学
一 佛学的发生二 由闻所成慧以生信三 依思所成慧而成戒四 定心相应的修所成慧五 三慧增上引发真无漏慧六 结成佛学即慧学
一、佛学的发生
自去年上海佛学分会成立后,即赴南方宏化,先后在厦门香港广东汕头等处讲演,为时二月有余,近始返沪,复得与各会员相见,曷胜欢悦!佛学会之为会,顾名思义,自以研究佛学为要务,兹将佛学意义略加说明。
研究佛学,首先应认清佛之真义。佛陀,华译觉者,此觉,非平常所称觉悟可比,乃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者,或圆满究竟平等普遍大觉大悟大智者之谓也。佛得无上自觉而起觉他之慈念,彻观一切人众都有免不了的烦恼和痛苦,而发大慈大悲的宏愿,普为无量众生一切人类思索解苦之法。使一切人众彻底离苦得乐,共享清宁,非普通头痛救头脚痛救脚的枝末治标法;乃以无量世界一切事事物物为对象,而彻底研究世界之所以成立,众生之苦恼所由缘起,而得种种根本对治的方法。苦恼为病,对治为药,追研病源,对症发药,则苦痛根本可除而安乐究竟自得。
佛之求觉,其动机本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大觉大悟时,运其大悲雄力,将所觉诸法实相彻底明了,因能明了诸法实相,就将烦恼根本摧断。同时,彻觉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之缠缚,非将自己已觉的诸法实相,普示未觉众生,末由离苦得乐。因众生根机参差不同,而种种契机的方便法门亦因之各异。然方便虽多门,而目的则一,即所谓殊途同归是也。凡闻佛说法之人,都有机缘;佛涅槃后,有经典传流世上,闻法之人,依法了解,由了解起修习,由此而成为佛学。佛学的通常学程,不出乎戒定慧三增醒学,开示教化一切人众,依之去学习,即可以得到如佛所得的无上正觉。佛学即由已得无上正等觉者,对于未得正觉一切人众所开示之学理也。依戒定慧三增上学去学习,则凡夫可以超凡入圣,无始无明烦恼业障生死根本可以摧断,而众生可转成为佛,此上,为戒定慧三增上学之总说。
二、由闻所成慧以成信
戒定慧,系无上觉者所开示,依之学习即可成佛。由确切的意义归束起来,其中最要紧的是慧学。佛学即慧学,其意义何在?因学佛之人,首先要有信心,信心之起,由乎闻所成慧,即由闻法所得之智慧。佛以自觉而觉他,用种种方便现身说法,使人由闻而觉,由觉而得慧;如我今日在此讲演,诸位不论是已闻初闻,由闻而得知佛理之义如是,即谓之闻所成慧。此外有许多经典流行在世,经律论三藏之外,又有杂藏,由研读经典而明了法义,所得之慧亦是闻所成慧。由闻所成慧所得之结果,即为信心。各位多系归依三宝者,或未归依而已有相当之信仰心;由信心而归依佛法僧三宝,依三宝而得坚固信心,到信心完全成立时,则身心有所归依。这样,由闻佛法而生了解,由了解而生智慧,由智慧决定而生起坚固信心,信佛法为无上正觉之真理;此信心是从闻法的智慧──即闻所成慧而起。若一向未闻佛法,或未曾研究经典,完全不知佛理者,则无闻所成慧,也谈不上真确信心。
佛教入门,第一步要有信心。信心有浅深及圆满与否之别,故闻所成慧亦有圆满与否之分。此谓由闻法心中所发智慧到何种程度,则所起信心亦到何种程度。佛学是成佛的学,学佛先成之信心,要由闻所成慧而成立。要成立闻所成慧,故有组织佛学会之必要。盖研究讲习等皆能于闻法机缘中而成闻所成慧,由此可使已信仰了解者愈加认真圆满,未知者可使了解起信,使信心由发生而增长。佛法信心的发生增长,都与闻法有关,学佛的人,信心为一切思想行为依归的标准,无信心则自己的思想行为往往泛滥无归。所以,依所研佛学而成信心,由信心更求多闻,因多闻而信心益圆满增进:由此可知佛法基本是慧学。
三、依思所成慧而成戒
由闻所成慧而生信心,即可进到第二步思所成慧。平常以为由闻法后静心思索考究一下,更清晰明了所生之慧曰思所成慧,然这还不算。此“思”字与普通的“思”字不同,它指心力造作的行为──是由心理触觉、感受、感想而起的身语意三业的造作,是“造作行为曰思”之思。若无思的动作,如风吹草动,不能成或善或恶的动作,而业(动作)是非善恶的。行为造作,体即是“思”。思所成慧,要由闻所成慧了解真理,去体验到起心动身的身语意三业行动上和生活上;时刻观察,以闻所成慧所知真理,作思想行为的善恶是非的标准,去改正思想行为的谬习。在这种体验实行中,身心上有了更深切的明澈的了知,方是思所成慧。思所成慧的慧,是知行合一的慧:在止恶一方面对治断除,在行善一方面力行实践。如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知是真知,知到如何即行到如何,以实行而证明所成的慧,即由止恶行善所体验而得的慧曰思所成慧。
由思所成慧而成戒行,戒有应作与不应作之二。应作是善,当“作”;不应作是恶,当“止”。不应作而不作,曰持;不应作而作,曰犯。应作而作,亦曰持,应作而不作,亦曰犯。由闻所成慧而起信心,所信者是唯一真理;即以此为是非善恶之标准,应作而作,不应作而不作,是为戒行。戒由思所成慧而成。孔子谓颜渊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亦即佛戒之意。戒学有基本与一般之别。一般的如五戒十善是:不论在家出家皆以此为思想行为之标准而宜笃实行践者。十善行即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不贪,不嗔,不痴──为佛法普通规律。于十善行规律,应作当作,不应作当止。如不残杀生灵是止;同时有仁慈博爱救护众生心,推而广之,以仁慈博爱心积极工作,救济人类,力行善事是作;止所应止,作所应作,如此实行十善之法律,即为成就思所成慧。持戒之基本要素,首即是慧:由闻法而发慧,因慧而起信,认清佛法为一切行善止恶之判断标准,自然非依佛法去作不可,由此而发生自动持戒的结果;不同通常戒律,随便订几条规律去束缚人的行为可比。
四、定心相应的修所成慧
第一步、由闻所成慧而起信;第二步、依思所成慧而成戒;第三步、即修所成慧。已有前述基础,闻起信心,思成戒行,由此进而持修练习,把心意修习到熟练纯洁时即得禅定,定相应慧曰修所成慧。既有修所成慧,则凡夫向来无明速昧颠倒散漫的心意,渐得明彻而能静定。由闻所成慧而生信心,心虽有依归,而无始习气如野马无羁犹未归服。由思所成慧力,使依规律行动,由久久熟习而安定生慧,即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而明行止取舍,作所应作,止所不应作,则理得心安,心安则起心动念皆合乎佛理;如此,身心上乃有非常轻快安宁,此所得之结果即禅定。未定之时曰散心,心无归宿,迁流动荡不息故;今至于安定,则精神集中于一处,统一通达,安和平静,即达于修所成慧之定慧矣。
修慧心安而得定,定则六根清宁。所谓六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心起散漫分别曰散,心住安定统一曰定。由继续安定而生非常清明的心力,乃起所谓六通的神通。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由修慧成就,则所见所闻因定力坚强,不为外界所转易;心力集中统一而生不可思议之神通力,实由修慧而得也。先由闻所成慧而起信,继由思所成慧而贯践以成戒,再由修所成慧而持戒精进,以至于理得心安,心力集中统一,精神和平安定,一切行止,过异常人。故修所成慧所得的定,乃由乎前进顺序自然而成的定,通常习定,多以静坐专想而得者,如观鼻息或念佛、诵经等,乃由乎强制心念,故与此大有不同。若依实际而论,则由修所成慧所得的定,乃定增上学的定也。由闻所成慧而成“信”解,非盲目迷信之谓。由信解而学佛法止作之“戒”,非祗立规条以强制束缚之,乃以慧解而定“行善止恶”之方针也。依思慧所得之“定”,亦非专想一法以得之。静坐专想,不过以寄心一法作方便耳。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随拈一法即一切法,专心念佛或参究话头,都可得定。然由明了佛法谛理以生信持戒,而修习到集中心力统一精神所得的定,渐能引发无漏慧,乃为佛法上的正定。若非由闻所成慧而起信,思所成慧以持戒,及修所成慧而得定,惟以强制工夫,由勉强制止所得之定,乃非真定。譬如以石压草,虽可暂制,终必复起。
五、三慧增上引发真无漏慧
佛法的定学,乃由修所成慧而成的定,心念所至,全与佛法真意相合,故由定的增上开发真智慧;此谓闻起信,由思持戒,由修得定,依此更进一步,所得之慧曰无漏慧,或无分别慧,即是圣智。无漏的意义,即如以杯盛水,杯破则漏,不破则不漏;漏的自体是烦恼,如心有贪瞋痴慢疑的烦恼等破坏分子,则为有漏,上述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虽有时能制服无始以来无明烦恼,但还是有漏的慧;至于无漏慧,则能澈底断除烦恼,根本解除苦痛。故无漏慧与无明烦恼两不相容。由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顺序渐进,以所得之定为增上缘而发生加行之智慧,观一切法无相无分别离能所分别相,心境一如,能所双忘,定慧精进不已,无间无断,则成加行无分别慧;从此将无始无明烦恼悉皆降服,可引起根本无分别慧即无相无分别慧,能证一切法空真如性。由加行无分别慧而起根本无分别慧,转凡入圣,得成圣果。于根本无分别之无相无分别慧,亲证真如,解除无明妄想而成后得无分别慧。由后得无分别慧,可以普遍观察因缘所一即空即假即中诸法实相,无障无碍,自觉觉他,真俗圆融。依大乘教义,得根本分别慧时,成地上圣果菩萨;依根本与后得无分别慧继续精进,至佛地圆满,即究竟妙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结成佛学即慧学
所谓佛学,是已成佛者开示未成佛者成佛之学术也。凡学佛之人,必先由闻所成慧而起信心,由起信心而学佛,故佛学之起点,由慧学入门;自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加行无分别慧,根本无分别慧,后得无分别慧,以至于究竟圆满成就无上菩提,皆不能离一个慧字。一言以蔽之,佛学即慧学也。
凡真正信佛教和学佛的人,由闻所成慧开始用功,则所得之信心为真信心,即成为皈依三宝之人;则依佛法作思想行为善恶之判断,自能依思所成慧而持戒,修所成慧而得定,故修定当以信、戒作基础。苟非依佛法的信戒而得定,则为邪信、邪戒、邪定,即迷信。盖佛学之为学,以戒定慧三学为骨干;戒定慧三学,则以信心为起始;而信心之起始,则肇端于听闻佛法。欲佛学会之创建,使人听经闻法,开解起信,殊属重要;而以宣扬慧学为其宗旨也。希望本会会员,闻佛学即慧学之理而生信心,以此为目标而详加研究,自闻闻他,自觉觉人,以自他俱利为宗旨。今日乘本会新旧会员联欢同聚之良机,特将此题详加申述,希望大家予以特别的注意!
(张圆慧)(见海刊十七卷五期)
猜你喜欢 毗尼后集问辩·智旭 附受八关斋法·智旭 指月录卷之二十一·瞿汝稷 广慧琏禅师·惠洪 卷第十五·通云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七·宗喀巴 卷第十八·志磐 卷第十九(声闻不测浅深僧部第八)·宝唱 卷十六·性音 究竟大悲经卷第二·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三·澄观 净土生无生论·传灯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一·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卷第一·呆翁行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