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略释对于佛教──毕竟空──之疑义

世有欲维持世道人心,而施行佛教三世因果、六道苦趣之说,冀人心之悔罪修福止恶行善者。逮研究而得其结论,则一切皆空;不惟家国身世之种种事物胥无存在之价值,且并其三世流转、六趣轮回之命根我体而亦空之;更进取空间、时间、因相、果相,以至若行、若心之一切质力、理性之本原而尽空之,以成所谓毕竟空义。然则谁造其因?谁受其果?谁畏其苦?谁求其乐?抑又孰为三世?孰为六趣?孰为流转?孰为轮回?孰为因果苦乐、罪福善恶?孰为造受、畏求、悔修、止行乎?遂疑施行佛教之终局,将使人人皆肆无忌惮,敢于犯罪,敢于撄苦,脱然无复能制!世道人心,益失其维持之术!因此、对于佛教回遹迷惑而不能深发信心者。今释其义,略分四门:

一、四乘门  佛圆觉心,圆合群类,应机说法,因人施教,导以正路,运以大化,使各得达其所欲达之地。今取而离合参互之,别为四乘:一、人天乘,对于世间未有超俗善根而未能入超俗法门之普通众生,依生灭相续之无常法,示取舍不息之有情我,明善恶轻重之业因,陈苦乐升沉之果报。由上中下三品恶业,得幽囚、饿鬼、畜生三途之苦报;造上中下三品善因,获神、人、天、三道乐果;使知果必由因,业须招报。然业缘有离合,故果熟有迟速,有现世报,有后后百千万世报,有隔世报,有前世因,有现世因,有前前百千万世因;虽有迟速,因果无爽,虽有离合,业报不失。由避苦趋乐而慕果修因,由惧报慎业而拒恶崇善,俾希望乎乐果,渐损减乎恶业,今恐怖乎恶报,渐增益乎善因。依此人天乘法,可使下不退失人道,上能进至欲界诸天,挈孔、墨、耶、回、之宏纲,去其邪谬,持其真当,保傅天人,无逾是矣!二、天仙乘,对于世间未有出世善根而未能入出世法门之超俗众生,厌动欣静,厌外欣内,厌粗欣妙,厌欲欣净,厌合欣离,厌碍欣通,使依禅定而得脱欲界烦动忧苦之业果,遐登色界、无色界天;挈婆罗门教、道教、最高诸派之宏纲,去其邪谬,持其真当,斯其选矣;而非多欲多求之众生所能逮知也。三、圣真乘,对于世间有出世善根而速求自度之众生,使悟生空,断除取蕴,摆脱取舍不息之有情我,抛弃生灭相续之无常法,成出世之小圣,证择灭之偏真。此唯佛教有之,非其余之宗教哲学所能有,亦非有爱之众生所能知也。四、圆妙乘,对于世出世间具如来种性之众生,令悟物我俱空,而圆显一真心无边灵德,佛生绝待而妙兴十法界如幻神用。此则并包兼容前三乘而驾出其上,非前三乘众生所能知也。

疑者欲依佛教三世因果、六趣苦乐之法,明民以德,导俗以善,亦上植其仰信之心于出世之三乘,归依三尊而蒸化以人天乘法,持五戒、行十善焉耳。过此以往,虽天仙乘亦双弃欲界人天之善恶苦乐业果,况出世之乘乎?然进入乎此者,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且舍欲界善法,况更行欲界恶法哉?犹之为保眼珠,且不肯稍以宝贵之金屑渗入,况令粗劣之瓦砾损害乎?盖欲界所谓善恶苦乐者,进至乎天仙乘,已属恶固是恶,善亦是恶,苦固是苦,乐亦是苦。然在人天乘中,固不妨其善恶苦乐之决定不易也。犹之各种科学上所定之原理,一入哲学,则失其原理之统一而降为非原理,更有其较高之原理以为原理;然在各科学中,固不妨其自为决定不易之原理也。世之学者,既不以哲学能失科学之原理而废哲学,亦不以科学未得哲学之原理而废科学,复何疑乎信仰佛教而实施佛教人天乘法哉?亦必须仰信乎佛教,乃能上不失真,下有益乎生民耳。

二、三性门  云何三性?一者、遍计执性,二者、依他起性,三者、圆成实性。世间众生妄想执著,甚深甚重,未能直令卒解顿证如来智慧德相。是故初依依他起性,即一切因缘所生法,而有假名假相如幻如梦之功用者,顺此依他起而令畏下堕之苦,求上升之乐,转恶成善,故有人天乘法。逆此依他起性,而令舍苦本之有,证乐性之空,转染成净,故有圣真乘法。现世来世自界他界惟有利益,乐者为善,反是为恶;善恶杂糅为染,纯善无恶为净;此圣真乘姑以无恶为净,犹未能圆满纯善也。次依遍计执性,乃说一切我法本来毕竟空寂。盖遍计执性,依依他起性而执种种我法,为实、为常、为无、为断,皆是识心虚妄分别,但有邪信,俱违正觉;故与通盘打破,彻底掀翻,令不得一法以依据住著,乃圆显无依无住之真性体也。此多分为解除天仙乘、圣真乘之执缚而说者,故于人天乘之随顺依他起性而施设者,不相妨也。次依圆成实性,融前二性,兼说三性;谓遍计执性之本空,即依他起性之如幻。非本空必定是常,唯本空故是以轮回流转、解脱进化之业因果报、善恶染净、皆如幻梦;非如幻必定是实,唯如幻故是以生住异灭离相无相之幽显、人天、凡圣、生佛从本空寂。如幻故,一性无性而无不成就;本空故,一相无相而无不圆常。此本空如幻法所依之无所依体,即真实之性,此真实性本来真实,故本空如幻,亦本来空如幻,而无不圆常成就真实也。无不圆常或成就真实,故本空如幻之三世因果、六趣苦乐、亦无不圆常成就真实者,岂因本空如幻而致人心荡然无所制哉?正以本空如幻,可勇猛精进自由,除恶兴善、转染成净耳。

三、二谛门  二谛者何?一者、世俗假谛,二者、真胜义谛。从世俗假相而观之,从地狱法界以至佛法界,具足种种苦乐、善恶、罪福、染净之差别相;从色、声、香、味、触、法以至无为真如法,具足种种性、相、体、力、因、缘、作用之差别相。佛圣教量所诠定者,凡诸世俗假相,无不如实如是;故为示世俗假相最诚谛之理。从真胜义性而观之,一切法界平等平等,一切诸法平等平等,一切差别平等平等;一相无相,一性无性,一一不可思议,一一常寂灭相;亦不可说之为平等,乃真平等,亦不可说之为真胜义性,乃为真胜义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圆觉圣智之亲证,亦复证无证相。然法界诸法皆依之而有种种差别之义,故名真胜义性。

此之二谛,恒不可离,说之为二,实非二物;非可相离而不使离,实不可离故不相离。离真胜义谛不能有世俗假谛,犹之离空间不能有物象也;故龙树曰:‘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离世俗假谛无由显真胜义谛,犹之离物象不能显空间也;故护法曰:‘即唯识性说为真如’;离唯识别无真如性。然则说三世因果、六趣苦乐,与说一切法本来毕竟空寂,匪独不相妨碍,抑亦相调和相成就者也。老子亦曰:‘三十辐以为车,当其无,有车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夫然,世有欲用佛教人天乘法以明民导俗者,则正须深契乎一切法本来毕竟空寂之真胜义谛,乃能用法而不为法用耳。

四、一实门  法界诸法,一一实相,随拈一法皆为法界;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圆融绝待,无欠无余。今有一小芥子于此,说之为地、水、火、风四大所合成,自类芥种所生,色尘、触尘、及空间形式、时间形式、因果形式所范型,故亦能为芥种而生芥子,亦能化还地、水、火、风四大,故能占若干之空间与若干之时间,亦能得有人类及一切物取于芥子之种种功用,此皆决定无虚谬者,故是实相。然此芥子若离前列诸法,别无芥子自体相用,而四大及色尘等皆周遍宇宙万有,无从分割一畛域以专为芥子一名之所诠义。且推此芥子之因于四大、芥种,如展转上推乎四大、芥种,则无第一真因可得;如是以无第一因可得故,无边际可立义界故,无实在之自体性故,说之为本来毕竟空寂,亦决定无虚谬,故亦实相。一切法皆识心分别而现,其体皆妙真如觉性,故此芥子亦是识心分别而现,其体唯妙真如觉性,亦决定无虚谬,故亦实相。一实相即此一芥子,一芥子即是一实相,若明唯此一实相者,则一一法皆一实相,皆因缘生,决定因果不昧,业报无爽,本来空寂,唯有假名,其体真为妙真如性觉也。实相如是,宁以本来空寂遂拨无因果业报哉?唯学者深自研究之,自能深达罪福相即诸法实相,幸毋以世智聪明自障也。

夫本来毕竟空寂者,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心未尝作,是以本来空寂,法生还灭,是以毕竟空寂。无执何作?有作必执!悟本来空寂必无作,有作即迷本来空寂,悟毕竟空寂必无执,有执即迷毕竟空寂。故迷本来毕竟空寂,乃执心而作业,今既纵心为恶,恶业现有,恶报当有,从恶增苦,从苦增恶,业果相续,既无息心之日,宁有报尽之期?既失本来,宁有毕竟?夫何能空寂哉!夫何能空寂哉!乌乎!诸义甚深甚深!知之不真,转成邪见!楞伽经谓之恶取空,大佛顶经谓之谬解法空,永嘉谓之‘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佛法种种呵斥虚无断灭之见,而说人天乘轮回六趣之因果,流转三世之业报,奈何恶取空邪见,谬解甚深空义,谓学佛法将令人心纵恣为恶而无所忌惮哉?不速忏悔,则谤法之罪报必不免矣。哀哉!众生深可怜悯,出有入空,逃水投火!(见觉社丛书第一期)

 


猜你喜欢
  第九 譬喻相应·佚名
   第九十二則 世尊一日陞座·胡兰成
  卷二百九十一·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大乘中观释论 第六卷·安慧
  卷第五十·佚名
  文艺的时代风气·太虚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一·宗喀巴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卷四百一十八·佚名
  卷第十二·居顶
  卷第一百·李通玄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七·明盂
  云溪语录序·净挺
  三十七品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七十·彭定求

        卷570_1 【静夜相思】李群玉   山空天籁寂,水榭延轻凉。浪定一浦月,藕花闲自香。   卷570_2 【桂州经佳人故居】李群玉   桂水依旧绿,佳人本不还。只应随暮雨,飞入九疑山。   卷570_3 【放鱼】李群玉

  • 卷二十八·阮阅

      ●卷二十八·寄赠门下  唐矩平生狂于歌酒,不事羁检,凡为诗章,颇着意思。《听亮上人话旧诗》云:“岩房高处万缘休,往岁抛来忆旧游。叶落独归临海寺,风生几上看潮楼。  遥空去鸟乘烟没,曲岸征帆带雨收。今

  • 第三十六出 邹孙准奏·王世贞

    【点绛唇前】〔生上〕紫陌鸡鸣。未央钟动天旋斗。朝衣抖搜。步急环声骤。郞官下应列星辰。铁面铜肝石作心。从今抽出除奸手。一扫尘污海宇淸。下官监察御史邹应龙是也。巡视边卫。复命还朝。可耐严嵩父子浊乱朝政。

  • 卷九十三·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九十三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义丰集钞王阮字南卿豫之九江人朱子讲学白鹿洞阮从之游庆元初孽臣窃柄附者如市阮未尝一蹑其门晩守临川陛辞奏事柄臣密客诱致之迄弗往见奉祠而归其诗得之张紫薇安国故不

  • 卷二百九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九十五木槿花类五言古咏槿          【唐】李 白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犹不如槿花婵娟玉堦侧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岂若琼树枝终嵗长翕赩木槿          【元

  • 卷七·应劭

      ○穷通《易》称:"悬象著明,莫大乎於日月。"然时有昏晦。《诗》美"滔滔江、汉,南北之纪"。然时有壅滞。《论语》:"固天纵之,莫盛於圣。"然时有困否。日月不失其体,故蔽而复明;江、汉不失其源,故穷而复通;圣人不失其德,故废而

  •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赵尔巽

      ◎选举二   △学校二   学校新制之沿革,略分二期。同治初迄光绪辛丑以前,为无系统教育时期;辛丑以后迄宣统末,为有系统教育时期。自五口通商,英法联军入京后,朝廷鉴于外交挫衄,非兴学不足以图强。先是交涉重任,率假手

  • 契丹國志卷之二·叶隆礼

      太宗嗣聖皇帝上   太宗諱德光,太祖第二子也。母曰述律氏。帝誕於大部落東一千里之牙帳。生時黑雲覆帳,火光照耀,有聲如雷。及長,美姿貌,雄傑有大志,精於騎射。平奚、渤海二國,太祖愛之,立為元帥太子。嘗從太祖至西樓,有

  • 正统北狩事迹·哈铭

    杨铭初名哈铭,正统中与其父随指挥吴良同使瓦剌。也先一曰集众使言曰:“中国留我使臣,减我赏赐,(绝我和买,吾兴师往)问之。”因羁留诸使,分诸爱马。爱马,华言部落也。吴俊独亡去,因械诸使足。八月,也先忽来,言曰:“

  • 卷十一·凌雪

    列传十六 陈子壮、张家玉、陈邦彦列传十七 苏观生、丁魁楚、鲁可藻列传十六陈子壮、张家玉、陈邦彦陈子壮,字集生,号秋涛;番禺人。万历己未进士第三人及第,授编修。父熙昌,吏科给事中,有直声。子壮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礼部

  • ●卷六·法式善

    《日知录》曰:“柳宗元言,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由此论之,则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其灼然者矣。故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

  • 附录·黄佐

    革除遗事节本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黄佐撰佐有泰泉乡礼已着录是书有列传无本纪明史艺文志载黄佐革除遗事六卷当卽此书然佐书实有本纪其所自撰序可考又郁衮革朝遗忠录别载佐序称旧本繁文今皆芟之定为七卷是知十

  • 罗隐传·薛居正

    罗隐,余杭人。以诗歌闻名于天下,特别擅长于歌咏史事,但做诗大多寓含讥刺嘲讽,因此不被科举录取,却大为唐朝宰相郑畋、李蔚所赏识。罗隐虽然负有文才盛名,但是形貌古朴而丑陋。郑畋的女儿小时就有文才,曾经披阅罗隐的诗卷,朗诵

  • 林俊传·张廷玉

    林俊,字待用,福建莆田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升任员外郎。他为人耿直,不随俗浮沉,凡是牵涉到权贵人物,尚书林聪就交给林俊办理。一次他上书请把妖僧继晓斩首,并把权宦梁芳问罪,宪宗大为恼火,把他打入诏狱中拷

  • 定公·定公九年·左丘明

    【经】九年春王正月。夏四月戊申,郑伯虿卒。得宝玉、大弓。六月,葬郑献公。秋,齐侯、卫侯次于五氏。秦伯卒。冬,葬秦哀公。【传】九年春,宋公使乐大心盟于晋,且逆乐祁之尸。辞,伪有疾。乃使向巢如晋盟,且逆子梁之尸。子明谓桐

  • 祖庭事苑卷第一·睦庵善卿

      睦庵 (善卿) 编正●云门录上师讳文偃。生东吴之嘉兴。姓张氏。受业於兜率院。访道诸方。初至睦州。参陈尊宿。扣其门。陈问。阿谁。曰。文偃。陈开门把住曰。道。道。师无语。陈曰。秦时[车*度]辂钻。遂托开。

  • 斐然集·胡寅

    三十卷。宋胡寅(1098—1156)撰。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胡安国之侄,收为养子。宣和间进士。靖康初,荐为秘书省校书郎。曾从杨时学。历官起居郎,迁中书舍人。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卒谥文忠。寅父子兄

  • 佛说苾刍五法经·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说五法得离依止等,及说戒七种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