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契丹國志卷之二

  太宗嗣聖皇帝上

  太宗諱德光,太祖第二子也。母曰述律氏。帝誕於大部落東一千里之牙帳。生時黑雲覆帳,火光照耀,有聲如雷。及長,美姿貌,雄傑有大志,精於騎射。平奚、渤海二國,太祖愛之,立為元帥太子。嘗從太祖至西樓,有赤光紫氣蓋其上,左右異之。述律后尤所鍾愛。太祖崩於夫餘,后欲立之,至西樓,命帝與突欲太祖長子。俱乘馬立帳前,謂諸酋長曰:「二子吾皆愛之,莫知所立,汝曹擇可立者執其轡。」酋長知其意,爭執帝轡。后曰:「衆之所欲,吾安敢違?」遂立為天皇王,稱帝,即位。明年,改元天顯。突欲慍,欲奔于唐,后乃遣歸東丹。帝立,尊后為太后,國事皆決焉。太后復納其姪為帝后。帝性孝謹,母病不食亦不食,嘗侍於母前,應對或不稱旨,母揚眉而視之,輒懼而趨避,非復召不敢見也。以韓延徽為政事令。聽唐告哀使姚坤歸國復命,阿思、沒骨餒往唐告哀,時唐明宗之初年也。

  丙戌天贊六年。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九月,帝即位,猶稱天贊六年。

  冬十月,盧龍節度使盧文進守平州,唐遣人說之,以易代之後,無復嫌怨,而文進所部華人皆思歸,乃帥其衆十萬歸唐。

  丁亥天顯元年。後唐天成二年。春正月,唐主嗣源更名亶。

  八月朔,日食。契丹遣使如唐修好。

  戊子天顯二年。後唐天成三年。春二月朔,日食。

  夏四月,唐義武節度使王都在鎮州謀反,詔招討使王晏球等,發諸道兵會討定州。晏球攻拔其北關城,王都以重賂求救於奚酋禿餒。將名。

  五月,禿餒以萬騎突入定州,晏球退保曲陽,王都與禿餒就攻之。晏球與戰,破之。契丹亦發兵救定州,王都悉衆與契丹五千騎合萬餘人邀戰。晏球集諸將校,誓以報國:「悉去弓矢,以短兵擊之,回顧者斬!」於是騎兵先進,奮檛揮劍,直衝其陣,大破之,僵尸蔽野。契丹兵死者過半,餘衆北走。王都與禿餒得數騎,僅免。契丹退師,又為盧龍節度使趙德鈞邀擊,殆無孑遺。

  七月,契丹復遣其酋長惕隱救定州,為王晏球逆戰,破之;追至易州,俘斬溺死者,不可勝數。趙德鈞遣牙將武從諫邀擊,擒惕隱等數百人,餘衆散投村落,村人以白挺擊之,其得脫者不過數十人。自是契丹為之沮氣,更不犯塞。

  八月,契丹遣使如唐。

  己丑天顯三年。後唐天成四年。春二月,唐王晏球克定州。王都、禿餒欲突圍走[一],不能出。定州都指揮使馬讓能開門納官軍,王都舉族自焚,擒禿餒,送大梁斬之。

  庚寅天顯四年。後唐明宗長興改元。夏六月朔,日食。

  十一月,契丹東丹王突欲失職怨望,帥其部曲四十人越海奔唐。唐賜姓東丹,名慕華,明年,改賜姓李,名贊華。以為懷化節度使。

  辛卯天顯五年。後唐長興二年。十一月朔,日食。

  壬辰天顯六年。後唐長興三年。春三月,契丹遣使如唐,請歸擒去舍利萴剌與惕隱。唐乃遣萴骨舍利與契丹使者俱歸[二]。契丹以不得萴剌,自是數攻雲州及振武。

  冬十一月,唐以石敬瑭敬瑭娶明宗女永寧公主。為河東節度使。蔚州刺史張彥超與敬瑭有隙,聞其為節度使,遂叛降契丹。

  癸巳天顯七年。後唐長興四年。冬十一月,唐主明宗崩,年六十七。明宗性不猜忌,與物無競,登極以來,每夕於宮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衆所推;願天早生聖人,為生民主。」在位年穀屢豐,兵革罕用,較之五代,粗為小康。

  胡文定公曰:明宗美善,頗多過舉,亦不至甚求于漢、唐之間,蓋亦賢主也。其尤足稱者,內無聲色,外無遊畋;不任宦者,廢內藏庫,賞廉吏,治贓蠹。若輔相得賢,則其過舉當又損矣。其焚香祝天之言,發于誠心。天既厭亂,遂生聖人。由是觀之,天人交感之理,不可誣矣。

  十二月,唐主從厚立。是為愍帝。葬明帝于河南洛陽縣[三]

  甲午天顯八年。後唐愍帝從厚應順元年四月,以後唐主潞王從珂立,改清泰元年。春正月,唐潞王從珂叛,至長安。唐遣康義誠為招討使,將兵拒之。潞王所至,唐諸將及康義誠等皆降。愍帝憂駭不知所為,領五十騎自隨,出奔。至衞州東數里,遇石敬瑭,問以大計。敬瑭聞康義誠等叛降,俛首長嘆。未幾,敬瑭命牙內指揮使劉知遠引兵,盡殺愍帝從兵,獨置愍帝于驛,遂趣洛陽。

  夏四月,唐潞王從珂入洛陽,至蔣橋,馮道率百官班迎,傳教以未拜梓宮,未可相見。入謁太后、太妃,詣西宮,伏梓宮慟哭,自陳詣闕之由。馮道帥百官班見,拜,潞王答拜。道等上牋勸進,潞王曰:「予之此行,事非獲已。俟皇帝歸闕,園寢禮終,當還守藩服。」明日,太后下令廢少帝為鄂王,以潞王知軍國事。又明日,太后令潞王即位於柩前。遣王弘贄遷愍帝於衞州廨內,隨遣弘贄之子王巒往鴆之。愍帝不飲,巒縊殺之。帝之在衞州,惟磁州刺史宋令詢遣使問起居,聞其遇害,慟哭半日,自縊死。

  胡文定公曰:歐陽公五代史取死節者三人,死事者十人,而不及宋令詢,豈以其君微,其事略,故遺之歟?夫潞王非明宗之子也,愍帝真其國矣。所以不終者,身乏股肱,朝無禎幹,非其罪也。令詢不以其微而廢君臣之義,雖王彥章、裴約何以加焉,是以表而出之。

  十一月,唐葬鄂王于徽陵城南,徽陵,明宗墓也。封纔數尺,觀者悲之。

  乙未天顯九年。後唐清泰二年。夏六月,契丹屢攻北邊。時石敬瑭將大兵屯忻州,潞王遣使賜軍士夏衣,傳詔撫諭,軍士呼萬歲者數四。敬瑭懼,幕僚段希堯請誅其倡者,敬瑭命劉知遠斬三十六人以徇。潞王聞,益疑之。

  丙申天顯十年。後唐清泰三年。十一月以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夏五月,唐以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敬瑭拒命謀叛,唐發兵討之。

  秋七月,唐殺石敬瑭子弟四人。敬瑭令掌書記桑維翰草表稱臣於契丹帝,且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為獻。表至,契丹大喜。復書許俟仲秋,傾國赴援。

  九月,契丹帝將兵五萬騎,自揚武谷而南。至晉陽,陣於汾北之虎北口。先遣人謂石敬瑭曰:「吾欲今日即戰,可乎?」敬瑭遣人馳告曰:「南軍甚厚,請俟明日。」使者未至,契丹已與唐騎將高行周、符彥卿合戰,敬瑭遣劉知遠將兵助之。唐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以步兵陣于城西北山下,契丹遣輕騎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陣。唐兵逐之,至汾曲[四],契丹伏兵起,衝唐兵斷而為二,縱兵乘之,唐兵大敗,死者數萬人。敬達等收餘衆保晉安,契丹亦引兵歸虎北口。敬瑭得唐降兵千餘人,劉知遠勸敬瑭盡殺之。是夕,敬瑭出見契丹帝,問曰:「皇帝遠來,士馬疲倦,遽與唐戰而大勝,何也?」帝曰:「始吾謂唐必斷雁門諸路,伏兵險要,不可得進。使人偵視,皆無之,是以長驅而深入。我氣方銳,乘此擊之,是以勝也。」敬瑭歎伏。引兵會圍晉安寨,置營於晉安之南,長百餘里,厚五十里,多設鈴索吠犬,人跬步不能過。敬達等士卒猶五萬人,馬萬匹,四顧無所之,遣使告敗。唐潞王大懼,下詔親征。潞王至懷州,以晉安為憂,問策於?臣。吏部侍郎龍敏請立李贊華為契丹主,令天雄、盧龍二鎮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樓,朝廷露檄言之,契丹必有內顧之憂,然後選募精銳以擊之,此亦解圍之一策也。潞王深以為然,而執政恐其無成,議竟不決。潞王憂沮,日夕酣飲悲歌。羣臣或勸其北行,則曰:「卿勿言,石郎使我心膽墮地。」

  胡文定公曰:龍敏之策必可解晉安之圍,而唐之君臣不能用,豈天固亡之,先褫其魄乎?

  冬十月,唐詔大括天下將吏及民間馬,又發民為兵,每七戶出征夫一人,自備鎧仗,謂之「義軍」。凡得馬二千餘匹,征夫五千人,民間大擾。

  十一月,契丹帝謂石敬瑭曰:「吾三千里來赴難,必有成功。觀汝器貌識量,真中原之主,吾欲立汝為天子。」敬瑭辭讓數四,將吏復勸進,乃許之。契丹帝作策書,命敬瑭為大晉皇帝[五]是為高祖。自解衣冠授之,築壇即位。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以獻契丹,仍許歲輸帛三十萬匹。制改長興七年為天福元年。勅命法制,皆遵明宗之舊。以趙瑩為翰林學士承旨,桑維翰為翰林學士、權知樞密使事,劉知遠為侍衞馬軍都指揮使,客將景延廣為步軍都指揮使。立晉國長公主為皇后。

  胡文定公曰:石敬瑭之罪在不助愍帝。苟以愍帝失國,則當尊奉許王,不為衞州之事,而歸奪國弒君之惡於從珂,兵以義舉,名實皆正,則其德美矣。乃急於近利,稱臣契丹,割棄土壤,以父事之,其利不能以再世,其害乃及於無窮。故以功利謀國而不本於禮義,未有不旋中其禍也。

  契丹圍晉安數月,糧竭馬死,援兵不至。

  唐將楊光遠、安審琦勸招討使張敬達降,敬達曰:「吾受明宗及今上厚恩,為元帥而敗軍,其罪已大,況降敵乎?今援兵早晚至,且當候之。若力盡勢窮,諸軍斬我,出降未晚也。」後諸將畢集,光遠殺敬達,以其首帥諸將出降。契丹主嘉敬達之忠,命收葬而祭之,謂其下及晉諸將曰:「汝曹為人臣,當傚敬達也。」契丹帝與晉高祖將引兵而南,高祖以齊王重貴重貴,乃高祖兄敬儒之子,以為養子。為北京留守,以契丹將高謨翰為先鋒,與降卒偕進。至團柏,與唐兵戰,唐兵大潰,死者萬計。

  晉高祖將發潞州,契丹帝舉酒相屬之,曰:「我若南向,河南之人必大驚駭。汝宜自引漢兵南下,我令大相溫將五千騎衞送汝至河梁。佘且留此,俟汝音問,有急,則下山救汝。若洛陽既定,吾即北返矣。」因執手而泣別,解白貂裘以衣晉高祖,并贈良馬二十匹[六],戰馬一千二百匹,曰:「世世子孫勿相忘。」又曰:「劉知遠、桑維翰、趙瑩皆創業功臣,無大故,勿相棄也。」

  晉高祖自太原入洛陽,帝親送至潞州。唐樞密使趙德鈞及子趙延壽延壽尚明宗女。出降。先是德鈞陰遣人聘契丹,求立為帝,帝乃指穹廬前巨石謂德鈞使者曰:「吾已許石郎矣,石爛,可改也。」帝至潞州,鎖德鈞父子而去。述律太后見之,問曰:「汝父子自求為天子,何耶?」德鈞慙不能對,悉以田宅之籍為獻,后問何在?曰:「幽州。」后笑曰:「幽州屬我也,何獻之為?」德鈞益慙。自是鬱鬱不多食,踰年而死。德鈞既卒,國主釋延壽而用之。

  紀異錄曰:契丹主德光嘗晝寢,夢一神人,花冠,美姿容,輜軿甚盛,忽自天而下,衣白衣,佩金帶,執釒骨?,有異獸十二隨其後,內一黑色兔入德光懷而失之。神人語德光曰:「石郎使人喚汝,汝須去。」覺,告其母,忽之不以為異。後復夢,即前神人也,衣冠儀貌,宛然如故。曰:「石郎已使人來喚汝。」既覺而驚,復以告母。母曰:「可命筮之。」乃召胡巫筮,言:「太祖從西樓來,言中國將立天王,要你為助,你須去。」未浹旬,唐石敬瑭反於河東,為後唐張敬達所敗,亟遣趙瑩持表重賂,許割燕、雲,求兵為援。契丹帝曰:「我非為石郎興師,乃奉天帝勅使也。」率兵十萬,直抵太原,唐師遂衂,立石敬瑭為晉帝。後至幽州城中,見大悲菩薩佛相,驚告其母曰:「此即向來夢中神人。冠冕如故,但服色不同耳。」因立祠木葉山,名菩薩堂。德光生於癸卯年,黑兔入懷,此其兆也。中原喪亂,視淵、勒過之。豈陰山之北,天亦固兆冥符而啟嘉瑞歟?

  唐主潞王命河陽節度使萇從簡與趙州刺史劉在明守河陽南城,遂斷浮梁,歸洛陽。殺東丹王李贊華。

  晉高祖至河陽,萇從簡迎降,舟楫已具。

  潞王議復向河陽,將校皆已飛狀迎晉高祖。高祖慮潞王西奔,遣契丹千騎扼澠池。潞王與曹太后、劉皇后并子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寶登玄武樓。潞王自焚死,年五十一。劉皇后欲燒宮室,重美諫曰:「新天子至,必不露居,他日重勞民力,死而遺怨。」乃止。后與重美俱死。是日晚,晉高祖入洛陽,唐兵皆解甲待罪。高祖命知遠部署京城,知遠分漢軍使還營,館契丹軍於天宮寺,城中肅然,無敢犯令。

  十二月,晉追廢潞王為庶人。以馮道同平章事。

  丁酉會同元年。晉天福二年。春正月,日食。

  是年,改元會同,國號大遼。公卿百官皆傚中國,參用中國人,以趙延壽為樞密使,尋兼政事令。後封燕王。遼帝遣使如洛陽,取延壽妻唐燕國長公主以歸[七]

  二月,遼帝歸,北過雲州,節度使沙彥珣出迎降,遼帝留之。判官吳巒在城中,謂其衆曰:「吾屬禮義之俗,安可臣事夷狄乎?」衆推巒領州事,閉城不受命,攻之不克。應州郭崇威亦恥臣契丹,挺身南歸。張礪逃歸,為追騎所獲,遼帝責之,對曰:「臣華人,飲食衣服皆不與此同,生不如死,願蚤就戮。」遼帝顧通事高彥英曰:「吾常戒汝善遇此人,何故使之失所而亡?若失之,安可復得耶?」笞彥英而謝之[八]。礪甚忠直,遇事輒言無隱,遼帝甚重之。

  三月,晉得潞王膂及髀骨,詔以王禮葬於徽陵南。即明宗陵寢處。

  夏四月,晉遷都汴州。

  五月,吳徐誥欲結遼取中國,遣使以美女、珍玩泛海修好,遼帝亦遣使報之。

  秋七月,吳徐誥稱帝,國號南唐。後復姓名李昪。

  遼以幽州為南京,大都為上京,渤海夫餘城為東京。

  戊戌會同二年。晉天福三年。春正月朔,日食。

  秋七月,晉作受命寶,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為文。

  八月,晉上尊號於遼帝及太后。以同平章事馮道、左僕射劉昫為冊禮使,遼帝大悅。晉帝事遼甚謹,奉表稱臣,謂遼帝為「父皇帝」;每遼使至,即於別殿拜受詔勅。每歲輸金帛三十萬之外,吉凶慶弔,歲時贈遺,相繼於道。乃至太后、元帥太子、諸王、大臣皆有賂遺。然所輸金帛,不過數縣租賦。其後,遼帝屢止晉帝上表稱臣,但令為書稱「兒皇帝」,如家人禮。

  冬十月,遼帝遣使奉寶冊,加高祖尊號曰英武明義皇帝。

  己亥會同三年。晉天福四年。秋七月朔,日食。

  八月,晉以故唐明宗子許王從益為郇國公,以奉唐祀。

  庚子會同四年。晉天福五年。初,晉割雁門之北賂遼,由是吐谷渾皆屬于遼,苦其貪虐,思歸中國,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復誘之,春正月,吐谷渾使其部落千餘帳奔晉。遼帝大怒,遣使讓晉高祖。遣兵逐之,使還故土。

  辛丑會同五年晉天福六年。夏六月,晉安重榮恥臣事遼,見其使者至,必箕踞慢罵,或潛遣人殺之;遼以為讓,晉高祖為之遜謝。後重榮執遼使拽刺,遣輕騎掠幽州南境,上表稱:「吐谷渾、兩突厥、渾、契苾、沙陀各帥部衆歸附。党項國名。等亦納遼告牒,言為遼所陵暴,願自備十萬衆,與晉共擊遼[九]。」高祖不許。

  壬寅會同六年晉天福七年。夏六月,遼以晉招納吐谷渾,遣使來責讓。晉高祖憂悒成疾。一日,馮道獨對。高祖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令宦者抱置道懷中,蓋欲馮道輔立之。是月,高祖崩,年五十一。馮道與侍衞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乃奉齊王重貴為嗣,是日即位。是為出帝。

  胡文定公曰:晉高祖以幼子委馮道,道不可,盍明言之,乃含糊不對。死肉未寒,乃背顧命,其視荀息為如何?

  晉高祖崩,大臣議奉表稱臣,告哀於遼,景延廣請致書稱孫而不稱臣。時李崧曰:「陛下如此,他日必躬擐甲冑與遼戰,於時悔無益矣。」延廣固爭,馮道依違其間[一○],晉出帝卒從延廣議。遼帝大怒,遣使來責讓,延廣復以不遜語答之。

  盧龍節度使趙延壽欲代晉帝中國,屢說遼擊晉,遼帝頗然之。

  癸卯會同七年。晉天福八年。春二月,晉聞遼將入攻,遂還東京。然間遺相往來,無虛月。

  胡文定公曰:即事而論,景延廣亡晉之罪無可贖者;即情而論,則以晉父事虜,中外人心皆不能平。故慨然欲一洒之而不思輕背信好,自生釁端。公卿不同謀,將帥有異志,君德荒穢,民力困竭,乃與虜鬪,何能善終?狹中淺謀,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君。嗟夫,使景延廣知「慮善以動,動惟厥時」之義,姑守前約而內修政事,不越三、四年,可以得志于北狄矣!

  是月,南唐主昪殂,齊王璟立。

  夏四月朔,日食。

  秋九月,先是河陽牙將喬榮從趙延壽入遼,遼帝以為回圖使,往來販易於晉,置邸大梁。至是景延廣說晉帝囚榮於獄,凡遼國販易在晉境者,皆殺之,奪其貨。大臣皆言遼國不可負。乃釋榮,慰賜而歸之。榮辭延廣,延廣大言曰:「歸語而主,先帝為北朝所立,故稱臣奉表;今上乃中國所立,所以降志於北朝者,正以不敢忘先帝盟約故耳。為鄰稱孫,足矣,無稱臣之理。翁怒則來戰,孫有十萬橫磨劍,足以相待。他日為孫所敗,取笑天下,毋悔也。」榮乃曰:「公所言頗多,恐有遺忘,願記之紙墨。」延廣命吏書其語以授之,榮具以白遼帝。遼帝大怒,入攻之志始決。晉使如遼者,皆縶之。桑維翰屢請遜辭謝遼,每為延廣所沮。晉帝以延廣為有定策功,又總宿衞兵,故大臣莫能與之爭。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知延廣必致遼來攻,而不敢言,但益募兵,增置十餘軍以備。

  十二月,晉平盧節度使楊光遠遣騎密告遼,以晉境大饑,乘此攻之,一舉可取;趙延壽亦勸之。遼帝乃集兵五萬,使延壽將之,經略中國,曰:「若得之,當立汝為帝。」延壽信之,為盡力。晉帝頗聞其謀,遣使徵近道兵以備之。

  甲辰會同八年。晉出帝開運改元。春正月,遼用趙延壽、趙延照為前鋒,將兵入攻,逼晉貝州。先是,晉朝以貝州水陸要衝,多聚芻粟,為大軍數年之儲。軍校邵珂性兇悖,節度使王令溫黜之。珂怨望,密遣人亡入遼,言貝州易取。會令溫入朝,執政以吳巒權知州事。遼帝親攻貝州,巒悉力拒之,燒其攻具殆盡。珂引遼兵自南門入,巒赴井死。遂陷貝州,所殺且萬人。晉以高行周為都部署,與符彥卿、皇甫遇等將兵禦之。

  晉帝遣使齎書遺遼帝,時遼帝已屯鄴都,不得通而返。晉帝至澶州。遼帝屯元城,別將攻太原,晉詔劉知遠、杜威、馬全節、張彥澤等將兵拒之於黎陽。復遣譯者孟守忠致書於遼帝,求修舊好。遼帝復書曰:「已成之勢,不可改也。」會遼偉王在秀容失利,遼帝兵自鴉鳴谷歸[一一]。博州刺史周儒叛降[一二]

  二月,周儒引麻荅太宗從弟。自馬家口濟河,營於東岸,攻鄆州北津。晉帝自將兵,及遣李守貞等分道擊之,遼師敗績。

  三月,遼帝偽棄元城去,伏精騎於古頓丘城,以俟晉軍與恆、定之兵合而來擊。大軍欲進追之,會霖雨而止。遼兵人馬饑疲。趙延壽曰:「晉軍悉在河上,畏我鋒銳,必不敢前,不如即其城下,四合攻之,奪其浮梁,則天下定矣。」遼帝從之,親將兵十餘萬,陣於澶州城北,與晉高行周合戰,自午至晡,互有勝負。遼帝以精兵當中軍而來,晉帝亦出陣待之。遼帝望見晉軍之盛,謂左右曰:「楊光遠言晉兵半已餒死,今何其多也?」以精騎左右掠陣,晉軍不動,萬弩齊發,飛矢蔽地,遼帝稍卻,兩軍死者不可勝數。昏後,各引去。遼帝自澶州北分為兩軍,一出滄、德,一出深、冀而歸。時遼帝帳中有小校亡來,云遼帝已傳木書,收軍北去。景延廣疑有詐,閉壁不敢追。遼帝北歸,所過焚掠,民物殆盡。

  夏四月,晉因遼國入侵,國用逾竭,遣使三十六人,分道括率民財,各封劍以授之。使者多從吏卒,擕鎖械、刀杖入民家,小大驚懼,求死無地。州縣吏復因緣為姦。先是,晉楊光遠叛,命兗州修守備。節度使安審信亦以治樓堞為名,率民財以實私藏,民力大困。

  晉遣李守貞討楊光遠於青州,遼救之,不克。

  九月朔,日食。

  遼師攻遂城、樂壽。代州刺史白文珂戰于七里烽,遼師敗績。

  十二月,晉師圍青州,經時,城中食盡,餓死者大半。遼援兵不至,楊光遠遙稽首於遼曰:「皇帝,皇帝,誤光遠矣!」其子承勳勸光遠降,冀全其族,光遠不許。承勳乃斬勸其父反者判官丘濤,送其首於守貞,縱火大譟,刼其父出居私第,上表待罪,開城納官軍。

  閏月,晉以楊光遠罪大,而諸子歸命,難於顯誅,命守貞便宜從事。守貞遣人拉殺光遠,以病死聞[一三]。起復其子承勳,除汝州防禦使。

  胡文定公曰:光遠不肯臣事于契丹是也,既而舉兵與遼合,則其情實歹矣。承勳以義迫其父開門納官軍,變而不失正,亦可矣。父既被殺,而己乃受賞,于心何安?無乃被圍之時,自虞及禍,故為刼降之計歟!

  是月,遼復大舉攻晉,趙延壽引兵先進,至邢州。

  校勘記

  [一]王都禿餒欲突圍走原作「王都禿餒突欲被圍走」,據席本及通鑑卷二百七十六改。

  [二]請歸擒去舍利萴剌與惕隱唐乃遣萴骨舍利與契丹使者俱歸「舍利萴剌」,席本誤「骨舍利萴剌」。「萴骨舍利」,席本誤「前骨舍利」。按舊五代史卷四十二、四十三「萴剌」作「則剌」,「萴骨舍利」作「則骨舍利」。通鑑卷二百七十七不誤。

  [三]葬明帝于河南洛陽縣「明帝」當作「明宗」。

  [四]至汾曲「汾曲」原作「汾西」,從通鑑卷二百八十改。胡注:汾曲,汾水之曲也。

  [五]大晉皇帝「晉」原作「聖」,從通鑑卷二百八十改。

  [六]良馬二十匹「十」原作「千」,據通鑑卷二百八十改。

  [七]唐燕國長公主「燕」字原脫,據通鑑卷二百八十一補。

  [八]通事高彥英至笞彥英而謝之兩「彥英」原均作「唐英」,據通鑑卷二百八十一改。

  [九]與晉共擊遼「擊」下原衍一「于」字,依席本及通鑑卷二百八十二刪。

  [一○]馮道依違其間「其」原作「之」,據通鑑卷二百八十三改。

  [一一]遼帝兵自鴉鳴谷歸「鴉鳴谷」原闕「鳴」字,據通鑑卷二百八十三補。「鴉」原作「雅」,亦據通鑑卷二百八十三改。

  [一二]博州刺史周儒叛降「博」原作「傅」,據通鑑卷二百八十三改。

  [一三]以病死聞「聞」字原脫,今據席本及通鑑卷二百八十四補。

猜你喜欢
  杂传第二十八·欧阳修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四·祭祀二·宋濂
  第十八回 得后教椎击郭招讨 遘兵乱劫逼李令公·蔡东藩
  第四十二回 误军机屡易统帅 平妖妇独著芳名·蔡东藩
  卷十八·商辂
  卷七·凌雪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三十·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第一六示贴太岁(实则光绪)十七年十月十六日一一一○七-一二·佚名
  九七一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遵旨添辑《热河志》进呈御览片·佚名
   五、我居纽约①·林语堂
  苏洵传·脱脱
  卷五十三·黄训
  卷二十九·佚名
  卷43·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361 ·佚名

    苏籀 和洪玉甫秘监荔枝三 林杪摘星陨,江干疑烧然。 香包浣花锦,冰质藐姑山。 巨擘纷璀璨,丁香吐妙妍。 唐亡倾国笑,何物免罹愆。 苏籀 和洪玉甫秘监荔枝三 闽中谱殊盛,唐相赋初工。 万点凝

  • 本纪第一 武帝上·姚思廉

    斑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何之后也。何生酂定侯延,延生侍中彪,彪生公府掾章,章生皓,皓生仰,仰生太子太傅望之,望之生光禄大夫育,育生御史中丞绍,绍生光禄勋闳,闳生济阴太守阐,阐生吴郡太守冰,冰生中山相

  • ○奉安故事·许指严

    清初《东华录》所载,及《开国方略》等书,俱言以帝仪葬明思宗,一似恩礼前朝备至。不知此特定鼎后,从诸臣之请,下诏掩饰耳目,为收拾人心计耳。按《圣安本纪》及《泣血录》等书,都言闯贼入宫后,得思宗及后尸,盛以柳板,暴置宫门外三

  • 卷十·叶盛

    ●水东日记卷十崔清献与吴彦书帖黄山谷发愿文描朱乘轿事原苏人文学之选昆山塘浦水利占命决王石位寿塑工传名范裴崔周诗词纳还使北进冬衣疏范公欧公手书碑铭不着撰书人名苏秉衡论诗乖觉乖角柏子庭

  • ·牒台湾府城隍文·丁曰健

    伏以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中元郊外设祭,载在国家祀典,所以妥无主之游魂。惟城隍尊神,实莅其事。台郡人民,半自内地冒险而来,进出以鹿耳口为门户。船只或阻浅、阻风,不得径出、径入,间值滔天巨浸,人力难施,往往失事,

  • 晋高祖本纪·欧阳修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他的父亲皋捩鸡,本来是西夷人,自从朱邪归唐,跟随朱邪到阴山居住。后来晋王李克用的势力在云、朔地区发展起来,皋捩鸡善骑射,常跟着晋王作战立功,官至洛州刺史。皋捩鸡生敬瑭,改姓名,不知他的姓开始是根

  • 卷三百二十七·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二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御边宋仁宗庆历三年枢密副使富弼论削兵当澄其冗弛边当得其要上奏曰臣闻茶塩之法汉唐之所取赡也孔仅建白有釱趾之刑桑羊画策为安边之本张林卫觊踵陈其方此煮海之

  • 卷二百二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七物异考毛虫之异宋度宗咸淳九年十一月辛卯黎明有虎出於扬州市毛色微黑都拨?官曹安国率良家子数十人射之制置使李庭芝占曰十日之内杀一大

  • 虞书·益稷·佚名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

  • 卷一百十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十四宋 陣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十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十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十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

  • 二程子抄释卷九·吕柟

    明 吕柟 编论王伯之辨第一【明道文下同】臣伏谓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所囘曲霸者﨑岖反侧于曲径之中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诚心而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八·念常

      唐。  ⊙(癸卯) 代宗豫改年广德(肃宗长子。玄皇诸孙百余人代居长为嫡孙即位。后用元载为相。而黜李泌。及诛元载复用杨绾。年五十三崩紫宸内殿。葬元陵。在位十七年)  (乙巳) 改年永泰○九月铸金铜佛像于光

  •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八·成寻

    【延久五年(宋煕宁六年)四月一日~六月十二日】参天台五台山记第八六年 癸丑 四月一日 雨下。今日日蚀,卯时云々。为不令晴现祈雨,从寅时雨下,巳时,雨止,中心感喜。斋时,三藏送羹四杯、菜一杯。午时,御药桑,王御带同来,以笔言问

  • 百年钻故纸·佚名

    唐朝古灵神赞禅师,本来在福州大中寺受业,后来出外行脚,因受百丈禅师的指点而开悟,但之后又回到大中寺。曾经教导他的师父问他:&ldquo;你离开我这,在外头学了些什么?&rdquo;   神赞回答:&ldquo;没有什么特别的

  • 佛说如意宝总持王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睹史多天宫中。与妙住等无数千菩萨摩诃萨俱。是诸菩萨摩诃萨。皆得具足诸法转不退轮。一生当得无上正等正觉。是时复有无量天众并诸营从亦来

  • 四 第三合诵·佚名

    [四 第三合诵][帝须长老]帝须大梵天由梵天界殁而生于目犍连婆罗门家。私伽婆大德由彼之生向往托钵七年间。一日而不得一杓粥、一碗饭。经七年有一日而得:&ldquo;尊者!请通过吧。&rdquo;之语。其日婆罗门在外完作何事还来,见

  • 杨文敏集·杨荣

    二十五卷。明杨荣撰。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人。建文进士,初任编修,永乐时,明成祖朱棣召入文渊阁,以多谋能断,为成祖所重,并为之更名杨荣,多次随行北巡,升至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宣宗两朝和英宗初

  • 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

    藏传佛教论著。六卷。明宗喀巴撰。因本书是按照人天乘、声闻乘及菩萨乘的“三士道”的进修程序说明佛教要义,因此名为“菩提道次第”。宗喀巴曾于明建文四年(1402年)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十四卷,明永乐十三年(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