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定无得观总持曼殊般若义
古德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训。然此不曰:万法归一,一归无处,正以申其一相之妙定,启其无得之正观也。万法尽归于无,固矣;但滞无成有,一昧于无事甲里讨生活,则将堕枯木禅豁达空等种种流弊。故巧设方便,而曰一归何处,俾行人于色心双舍、我法俱空之际,仍令活泼泼地圆观妙行,得永嘉惺寂之旨,饮曼殊般若之真实甘露,而可垂范于天下后世焉。或有大乘行人,精研教典,对此蕴处界、根尘诸法,原谓捞捷水底,月竟无有!何以故?缘起诸法,悉无自性故。如是十方三世圣凡法界一切所具之相,莫不洞晓空寂,了悟本来,乃遽谓真理已契,所作已办,而观行不务,理亦虚明,久之久之,卒成顽定。故永嘉大士于穷究般若真智之后,且以照而常寂之一相定易明,寂而常照之无得观难晓,力策行人,须惺过于寂,勿使寂夺乎惺,其下手处宜然。迨后功夫纯熟,寂照双圆,则惺而常寂,寂而常惺,亦尽脱二者之范围,宁容少许法尘,有所维系于其间哉?盖必也观一相之定,了无所得,斯无所粘缚。喻如行路,定为著脚点,将由之而趋向目的之地;观为放步处,乃由之而目的地渐到。若滞而不行,宁非定为之咎,致前途无有顺适之望!故须定观双运于一心也。曼殊为过去七佛之师,佛之智慧,悉皆具足,故般若会上,与文佛唱和其间,独以一相定无得观澈底开示,教令众生明生空兼明法空,生法双空,既归一相者,可即此而定矣;勒转头来,佛更言若菩萨摩诃萨不见法界种种差别及一相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连此一相,了无所滞,如是即一相定,即无得观。非一相定外别有无得观,无得观外别有一相定;非凡夫知见外别有佛知见,佛知见外别有凡夫见;得经言疾速获证知旨焉。
抑又有一说,修净业人,念佛至一心境界,是属一相定,至一心不乱时际,不念而念,念而无念,念无得念,无得无念,一句阿弥陀佛任运推出,谁为能念?又谁为所念?谁为阿弥陀佛?又谁为非阿弥陀佛?人我众生圣凡诸相,毫不费力,尽消融于一串牟尼珠上,粉碎糜融,打成一片,更何论声之聚散,与佛之多寡?能念所念,念念空寂,亦念念妙圆。即观而定,阿弥陀佛慈容可掬端坐庄严于莲台之间,开目合目,便皆见之。即定而观,阿弥陀佛性同空寂,微念不可著,片辞无容执,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依然存在于我清净妙观之中,不舍我之哀愿,而广为摄受。不特此也,弥陀愿力无穷,度人亦无量,将使十法界一切有情,尽转入于大誓海际,广为之度脱。曼殊大士,特观音、势至之类耳,发愿往生,首提其纲,后学宗仰,多遵其式。然则斯经也,殆佛亲宣之念佛法门欤!抑曼殊亲证之念境佛界欤!参以大乘起信论别说,注重于念佛方便,普为利导,获归安养,益信乎此曼殊般若波罗密经,诚足为修净业者之导师,而示后世以禅净融通之良范焉。(程圣功记)(见世界佛教居士林刊第一期)(附注)自‘三论般若讲要’中别出。
猜你喜欢 新菩萨经之二·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六·佚名 卷第一百十七·霁仑超永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玄奘 卷第三(地部)·宝唱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中目录·非浊 佛说护净经·佚名 第十二章 第三结集时代·多罗那他 贤护分受持品第五·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九·佚名 僧伽吒经卷第一·佚名 卷十一·赜藏主 序·佚名 卷第五·雷庵正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