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九十二則 世尊一日陞座

第九十二則世尊一日陞座

舉:世尊一日陞座,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此則與前第六十七則傅大士講經有相似,但是主客及內容完全不同。傅大士揮案一下便下座,寶誌曰:傅大士講經竟。意思是禪宗可以不立言語。表演者是傅大士,寶誌則惟是加以說明,所以傅大士為主,寶誌為賓。但此第九十二則重在文殊的白槌。而世尊的陞座與降座反為是賓。此則的意思是,自然界的萬法動而為山鳴谷應。皆在於文殊的打一槌說白。

今時佛筵的槌是用以擊銅磬,早先的槌也許只似私塾先生用的戒尺,亦稱界方,以之拍桌,叫學生汪意先生要講話了,而亦用以打學生手心的。故又可以說槌似舊戲裏縣官的驚堂木。世尊陞座,文殊打一槌說白云云,世尊便下座;否則如果沒有文殊的打一槌向靈山會上大眾說白云云,世尊是還要說法,不會便下座的。

世尊陞座,便是法王法。而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則是明明德。世尊陞座是明德,文殊白槌是明明德。因有文殊的白槌,所以世尊的陞座即已圓滿,故可便下座了。

但是雪竇禪師來了一翻。他作頌云:

列聖叢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會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槌文殊菩薩說:「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雪竇禪師卻說:「法王法令不如是。」而且文殊說「法王法」,雪竇卻說「法王法令」。

說「法令」,是比說「法」好。因為法是靜的,法令纔是動的。把印度的佛法說成動的,這裏正是中國禪僧的獨得。

而且所謂「諦觀法王法」,又是怎樣的諦觀呢?比方說要諦觀林黛玉的美,第一該知道林黛玉的美是動的。再則諦觀者的身份要像賈寶玉。否則若不是兩人相知。又從何諦觀起?便如賈寶玉,他也未必都知道得林黛玉。林黛玉是所謂「法王法令不如是」,否則她與賈寶玉兩人也不會時時對鬧又對泣了。但這「不如是」纔是絕對的真實,而再也沒有人比賈寶玉更是這真實的知己了。

大自然的法則。人世的真實,眼前人的貞信。我雖與之照膽照心的相親相知。但仍時時像冤家的心事兒費人猜,彷彿不是這樣似的。雪竇禪師道:若有人像仙陀的聰明,懂得這個道理,也無須文殊的打一槌說白了。雪竇是引用印度佛經的這一節,而翻了它。如此等處,可見中國禪宗是在自己開闢途徑。

猜你喜欢
  荆州天王水鉴海和尚语录序·水鉴慧海
  外道大略之相·印光
  四十二章经·佚名
  第六十一卷·佚名
  维摩经玄疏卷第二·智顗
  卷七十六·道世
  佛说象腋经·佚名
  卷第二十七·佚名
  卷二十五·佚名
  卷四百七十·佚名
  第八卷·慧沼
  慨古录·圆澄
  第九十八章 西利奇奢耶罗奢西哈王·佚名
  大慧禅师示真如道人书·朱时恩
  终南家业卷中(本)·守一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竹斋诗集巻一·裘万顷

    宋 裘万顷撰五言古诗行役宿雾锁山椒落月挂林侧﨑岖歴冈峦髣髴辨阡陌秋高风露寒道逺时序迫安得归故园篝灯理书册武阳渡一舟小如叶横在波涛中纷纷川上人欲渡愁北风有帆天际来渐近葭苇丛寄声与问讯恐是陶朱公宿佛头塔孤村

  • 列传第九十八 裴度·欧阳修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武元衡帅西川,表掌节度府书记。召为起居舍人。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田弘正效魏、博六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佚名

    万历四十一年四月己丑朔享 太庙遣武定侯郭大诚代○庚寅荫故兵部尚书顾其志子绎诒为国子生录斩获挟赏虏酋功也○改荫故兵部尚书李汶子桢陛为中书舍人桢陛应升锦衣卫指挥同知至是愿承文荫而以其子嗣焘承袭武荫上特允之

  • 卷之五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第二章 古代史家与史籍·金毓黻

    吾国史籍之生,应在制字之后,故远古无史可言,近世考古学家,发掘地下之藏,就所得之骨骼器物,以推断有史以前人类之状况,是之谓史前史,然此为晚近产生之史学,而与古人无与者也。《左传》载楚灵王谓其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

  • 蔡清传·张廷玉

    蔡清,字介夫,晋江人。年少时到侯官,跟从林王比学《易》,尽得其精髓。成化十三年(1477)乡试第一,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请求归家讲学,而后选为礼部祠祭主事。王恕主持吏部工作时,器重蔡清,调任稽勋主事。清向王恕提出两条建议

  • 卷十九·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郊庙宋仁宗皇佑二年宋祁上奏曰臣闻王者建庙祏之严合昭穆之缀祖一而已始受命也宗无豫数待有德也由宗而下等胄之疏戚以为迭毁之制使後嗣虽有显扬褒大犹不得与祖宗并列所

  • 卷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十六七音略【三】华梵字谱【臣】等谨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第今所存广韵集韵古今韵会诸书皆止华言并无梵韵所以转梵为华之故稽考实难我朝文德

  • 卷一百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九乐考【五】律吕制度二乾隆十年御制律吕正义後编成律吕正义後编乐问含少篇曰问有以三寸九分为黄锺者是耶非耶曰此乃含少非黄锺也此说始於吕氏春秋而长孙无忌之隋志刘恕之外纪述之

  •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朱熹

    凡五章。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世子,太子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人汨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尔。故孟子与世

  • 晏子使吴吴王问君子之行晏子对以不与乱国俱灭第十六·晏婴

    晏子聘于吴,吴王问:“君子之行何如?”晏子对曰:“君顺怀之,政治归之,不怀暴君之禄,不居乱国之位,君子见兆则退,不与乱国俱灭,不与暴君偕亡。”此章与“吴王问可处可去”事旨既同,但辞有详略之异,故着于此篇。

  • 卷三·库勒纳

    <经部,书类,日讲书经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书经解义卷三夏书夏是大禹有天下之号书共四篇纪夏家一代事迹禹贡作于虞时而亦系之夏书者禹所以王在此也禹贡禹贡一篇史臣纪大禹平水土定贡赋及经理天下次第独以贡名篇者水土

  •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四·佚名

    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  真实运载迁变希求。智性圆满世间调伏。寂静圣因荷负真实。觉位边际往古修崇。希求智慧乃至迁变。远离本染寂静无有。四蕴名名质不可得。世间瀑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圣者功德林菩萨问品第七  尔时圣者功德林菩萨摩诃萨依一切法相白佛言。世尊。世尊说诸菩萨善知法相。世尊。菩萨善知诸法相者。云何名善知诸法相。世尊。菩萨能知几种法故。名为善知一切

  • 不可妄欲得道得神通等·印光

    切不可妄想得道、得神通。但一心念佛,复以此劝人,则虽不得道,尚可胜于得道。以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况盲修瞎炼,多分会著魔发狂乎?(复杨树枝居士书四)倘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

  • 卷第三十一(调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三十一(调字号) 甲子(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壬午(改天宝)丙申(肃宗至德元年)戊戌(改乾元)庚子(改上元)壬寅(改宝应)癸卯(代宗广德元年)乙巳(改永泰)丙午(改大历)庚申(德宗建中元年)癸亥(唐德宗建中四年止) (

  • 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

    捷克作家伏契克(1903—1943)的报告文学。全书共分8章。作者从他被捕的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被判处死刑,写出了整个在狱期间所遭到的德国法西斯的骇人听闻的拷打与迫害,同时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对胜利的坚定信

  • 对笛卡尔的诘难·伽森狄

    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的主要著作。伽桑狄在本书中从唯物主义和经验论的观点出发,对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逐篇逐节进行批判。他否定所谓非物质性的精神本原的存在,认为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