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魔事品第十一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已说善男子、善女人功德,云何起留难?”

“须菩提!若说法者,不即乐说。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须菩提!说法者,乐说不止。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说法者,说不究竟。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傲慢自大。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互相嗤笑。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互相轻蔑。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其心散乱。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心不专一。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行者作是念:‘我于般若波罗蜜,不得气味。’从座而去。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行者作是念:‘我于般若波罗蜜中,无有受记。’心不清净,从座而去。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行者作是念:‘般若波罗蜜中,不说我名。’心不清净。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行者作是念:‘般若波罗蜜中,不说我生处,若城邑聚落。’以是因缘,不乐闻说般若波罗蜜,便弃舍去,随所起念,辄却若干劫数,乃复还得修菩萨道。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诸经不能至萨婆若者,菩萨舍般若波罗蜜而读诵之,是菩萨则为舍本而取枝叶。何以故?是菩萨因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世间、出世间法,学般若波罗蜜,能学世间、出世间法,若舍般若波罗蜜,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譬如有狗,舍主所与食分,反从作务者索。如是,须菩提!当来世或有菩萨,舍深般若波罗蜜,反取余声闻、辟支佛经。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譬如人得象不观,反寻其迹。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亦如是。得深般若波罗蜜而弃舍之,反于声闻、辟支佛经求萨婆若。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譬如人欲见大海。见已,反求牛迹水,作是言:‘大海水能多是耶?’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当来世菩萨亦如是。得深般若波罗蜜而弃舍之,反读诵声闻、辟支佛经。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譬如工匠,欲造如帝释胜殿,而反揆度日月宫殿。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当来世菩萨亦如是。得深般若波罗蜜而弃舍之,反于声闻、辟支佛经中求萨婆若。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譬如人欲见转轮王,见已不知,作是念:‘转轮王形貌威德云何?’见诸小王,取其形貌,作是言:‘转轮王形貌威德如是相耶?’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当来世菩萨亦如是。得深般若波罗蜜而弃舍之,反于声闻、辟支佛经中求萨婆若。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譬如饥人,舍百味食,反食六十日饭。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亦如是。得深般若波罗蜜而弃舍之,反于声闻、辟支佛经中求萨婆若。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譬如人得无价宝珠而比水精。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当来世菩萨亦如是。得深般若波罗蜜,而比声闻、辟支佛经于中求萨婆若。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若多说余事,妨废般若波罗蜜。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可得书读诵说耶?”“不也,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书写文字而作是念:‘我书般若波罗蜜。’即是魔事。须菩提!尔时应教是善男子、善女人,汝等勿谓但以书写文字便作是念言:‘我书般若波罗蜜。’诸善男子以是文字,示般若波罗蜜义,是故汝等勿著文字。若著文字,菩萨当知是为魔事。若不贪著,即舍魔事。

“复次,须菩提!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忆念诸方国土、城邑聚落、国王怨贼、战斗之事,忆念父母兄弟姊妹。恶魔令生如是等念,妨废般若波罗蜜。菩萨皆应觉之。须菩提!如是当知,亦是魔事。

“复次,须菩提!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供养事起,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物,妨废般若波罗蜜。菩萨皆应觉之。须菩提!如是当知,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因缘,令菩萨得诸深经。有方便菩萨于此深经,不生贪著;无方便菩萨,舍般若波罗蜜,取是深经。须菩提!我于般若波罗蜜中,广说方便,应于中求,而反于余深经声闻、辟支佛法中求索方便。于意云何,是人为智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如是当知亦为魔事。复次,须菩提!听法者欲闻般若波罗蜜;说法者疲懈不乐为说。须菩提!如是不和合,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身不疲极,乐说般若波罗蜜;听法者欲至余国,不得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如是不和合,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听法者有念力智力,乐欲听受读诵般若波罗蜜;说法者欲至余国,不得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如是不和合,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贵于财物衣服饮食;听法者惜不与之,不得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如是不和合,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听法者有信乐心,欲供养说法者,而说法者诵习不利;听法者不乐听受,不得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如是不和合,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心乐为说;听法者不乐听受,不得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如是不和合,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身重疲极,睡眠所覆,不乐言说;听法者乐欲听受读诵。如是不和合,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若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有人来说三恶道苦:地狱中有如是苦,畜生、饿鬼中有如是苦。不如于是身尽苦取涅槃,何用更生受是诸苦!如是,须菩提!菩萨当知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若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若有人来赞叹天上快乐:欲界中有极妙五欲快乐,色界中有禅定快乐,无色界中有寂灭定乐。是三界乐,皆无常苦空,坏败之相。汝于是身,可取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不须更受后身。菩萨当知,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爱乐徒众,作是言:‘若能随我,当与般若波罗蜜;若不随我,则不与汝。’以此因缘,多人随从。时说法者,欲经险难危命之处,语诸人言:‘善男子!汝等知不?何用随我经此险难,善自筹量,无得后悔。’而作是言:‘何故至此饥饿怨贼之中?’说法者以此细微因缘,舍离诸人。听法者,作是念:‘是舍离相,非与般若波罗蜜相,不得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如是不和合。菩萨当知,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欲经恶兽虎狼师子怨贼毒害无水之处,说法者语诸人言:‘汝等知不?我所至处,经过恶兽怨贼毒害无水之处,汝等岂能受如是苦?’说法者以此细微因缘,而舍离之。诸人不复随从,作是念:‘是舍离相,非与般若波罗蜜相。’即便退还。须菩提!如是诸难,菩萨当知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重于檀越,以此因缘,常数往返。以是事故,语听法者:‘诸善男子!我有檀越,应往问讯。’诸人念言:‘是为不与我般若波罗蜜相。’即时舍离,不得学习书读诵说。如是不和合,菩萨当知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恶魔勤作方便,欲令无人读诵修习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恶魔云何勤作方便,令人不得读诵修习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恶魔诡诳诸人,作是言:‘此非真般若波罗蜜。我所有经,是真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恶魔如是诡诳众人,未受记者,当于般若波罗蜜中生疑。疑因缘故,不得读诵修习般若波罗蜜。如是,须菩提!菩萨当知,亦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复有魔事,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即证实际,取声闻果。如是,须菩提!菩萨当知,亦为魔事。”

摩诃般若波罗蜜小如品第十二

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多有如是诸留难事。”须菩提白佛言:“如是,如是!世尊!般若波罗蜜多有留难。譬如珍宝,多有怨贼,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若人不受持读诵修习般若波罗蜜,当知是人,新发道意,少智少信,不乐大法,为魔所摄。”

“如是,如是!须菩提!若人不受持读诵修习般若波罗蜜,当知是人,新发道意,少智少信,不乐大法,为魔所摄。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虽多有如是魔事及诸留难,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书读诵说,当知是等,皆是佛力。何以故?恶魔虽复勤作方便,欲灭般若波罗蜜,诸佛亦复勤作方便而守护之。须菩提!譬如母人,多有诸子,若十若百,乃至十万。其母有疾,诸子各各勤求救疗,皆作是愿:‘我等要当令母久寿,身体安隐,无诸苦患、风雨寒热、蚊虻毒螫。当以诸药因缘,令母安隐。何以故?生育我等,赐与寿命,示悟世间,其恩甚重。’须菩提!今十方现在诸佛,常念般若波罗蜜,皆作是言:‘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示萨婆若。何以故?诸佛萨婆若,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故。’须菩提!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已、今得,若当得,皆因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如是示十方诸佛萨婆若,亦示世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般若波罗蜜,示诸佛世间。世尊!云何为世间?”佛言:“五阴是世间。”

“世尊!云何般若波罗蜜示五阴?”

佛言:“般若波罗蜜示五阴不坏相。何以故?须菩提!空是不坏相,无相、无作是不坏相。般若波罗蜜如是示世间。

“复次,须菩提!佛随无量无边众生性故,如实知其心。如是,须菩提!般若波罗蜜示诸佛世间。

“复次,须菩提!众生乱心摄心,是乱心摄心,佛如实知。须菩提!云何如来知诸众生乱心摄心?以法相故知。须菩提!法相故知,心非乱,如是知乱心。云何如来知摄心?须菩提!如来知心尽相,如实知尽相,如是知摄心。

“复次,须菩提!众生染心,如来如实知染心;恚心痴心,如实知恚心痴心。云何如来如实知染心,如实知恚心,如实知痴心。须菩提!染心如实相,即非染心;恚心痴心如实相,即非恚心痴心。如是,须菩提!诸佛从般若波罗蜜生萨婆若智,云何如来离染心,如实知离染心;离恚心,如实知离恚心;离痴心,如实知离痴心。须菩提!离染心中无离染心相,离恚心中无离恚心相,离痴心中无离痴心相。如是,须菩提!般若波罗蜜示诸佛世间。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众生广心如实知广心。云何如来,众生广心如实知广心。须菩提!是众生心,不增不广,不离离相故。如是,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众生广心如实知广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众生大心如实知大心。云何如来,众生大心如实知大心。须菩提!如来知是心,无来无去无住。如是,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众生大心如实知大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众生无量心如实知无量心。云何如来,众生无量心如实知无量心。须菩提!如来知是心不住,住于寂灭,无所依止,如虚空无量,知心相亦尔。如是,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众生无量心,如实知无量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众生不可见心,如实知不可见心。云何如来,众生不可见心,如实知不可见心。如来以无相义故,如实知不可见心。如是,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众生不可见心,如实知不可见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众生不现心,如实知不现心。云何如来,众生不现心,如实知不现心,是心五眼所不见。如是,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众生不现心,如实知不现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知众生诸出没。云何知出没?众生所起出没,皆依色生,依受、想、行、识生。何等是诸出没?所谓我及世间常,是见依色,依受、想、行、识。我及世间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是见依色,依受、想、行、识。世间有边,世间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是见依色,依受、想、行、识。死后如去,死后不如去,死后如去不如去,死后非如去非不如去,是见依色,依受、想、行、识。身即是神,是见依色,依受、想、行、识。身异神异,是见依色,依受、想、行、识。如是,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知众生诸出没。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知色相。云何知色相?知如如。须菩提!如来知受、想、行、识相。云何知识相?知如如。须菩提!五阴如,即是如来所说出没如。五阴如即是世间如,五阴如即是一切法如。一切法如,即是须陀洹果如,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如。辟支佛道如,即是如来如。是诸如,皆是一如,无二无别,无尽无量。如是,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得是如相。如是,须菩提,般若波罗蜜,示诸佛世间,能生诸佛,诸佛知世间如,如实得是如故,名为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如甚深,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如生。世尊!如来得是深法,能为众生说是如相。如是如相,谁能信者?”

“唯有阿毗跋致菩萨,及具足正见者,满愿阿罗汉,乃能信之。须菩提!是如无尽,佛如实说无尽。”

摩诃般若波罗蜜相无相品第十三

尔时释提桓因,及欲界万天子,梵世二万天子,俱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各白佛言:“世尊!是法甚深,于此法中,云何作相?”佛告诸天子:“诸法以空为相,以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依为相。”诸天子言:“如来说是诸相如空无所依。如是诸相,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不能坏。何以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即是其相故。世尊!是诸相非可作,是诸相不在色数,不在受、想、行、识数。是诸相非人非非人所作。”

佛告欲色界诸天子:“若人问言:‘虚空谁之所作?’是人为正问不?”“不也,世尊!虚空无有作者。何以故?虚空无为故。”“诸天子!此诸相亦如是,有佛无佛,常住不异,诸相常住故,如来得是诸相已,名为如来。”

诸天子言:“如来所说诸相甚深,诸佛智慧无碍故,能示是如,亦能说般若波罗蜜行相。世尊!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行处,亦如是示诸佛世间。”

“复次,须菩提!诸佛依止于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于法。法者,则是般若波罗蜜,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故。须菩提!如来知恩、知报恩者。若人正问:‘何等是知恩、知报恩者?’当答:‘佛是知恩、知报恩者。’须菩提!云何佛是知恩、知报恩者?如来所行道,所行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护念是道是法。以是事故,当知佛是知恩、知报恩者。

“复次,须菩提!如来知一切法无作,亦是如来知作恩者。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知一切法无作相,得如是智慧。以是因缘故,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示诸佛世间。”

“世尊!若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云何般若波罗蜜示诸佛世间?”“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须菩提!云何一切法无知者?一切法空故。云何一切法无见者?一切法无所依故。是故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得如是法。是故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示诸佛世间。不见色故,示世间;不见受、想、行、识故,示世间。般若波罗蜜如是示诸佛世间。”

“世尊!云何名不见色故示世间?云何名不见受、想、行、识故示世间?”“须菩提!若不缘色生色,是名不见色;若不缘受、想、行、识生识,是名不见识。若如是不见世间,是名真见世间。复次,须菩提!世间空,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空。世间离相,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离相。世间净相,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净。世间寂灭,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寂灭。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示诸佛世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出,般若波罗蜜为不可思议事、不可称事、不可量事、无等等事故出。”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出,为不可思议事、不可称事、不可量事、无等等事故出。须菩提!云何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出?为不可思议事、不可称事、不可量事、无等等事故出?须菩提!如来法、佛法、自然法、一切智人法,广大不可思议,不可筹量。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为大事不可思议事故出。云何般若波罗蜜为不可称事、不可量事故出?须菩提!如来法、佛法、自然法、一切智人法,不可称,不可量。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为不可称、不可量事故出。云何般若波罗蜜为无等等事故出?须菩提!一切无与如来等者,何况有胜。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为无等等事故出。”

“世尊!但如来法、佛法、自然法、一切智人法,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色亦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受、想、行、识亦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

“须菩提!色亦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受、想、行、识亦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一切法亦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何以故?须菩提!诸法实相中,无心无心数法。须菩提!色不可称,受、想、行、识亦不可称,一切法亦不可称。此中无有分别故。须菩提!色不可量,受、想、行、识亦不可量,一切法亦不可量。须菩提!何以故?色不可量,受、想、行、识不可量,一切法不可量。须菩提!色量无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识量无所有,不可得;一切法量无所有,不可得。须菩提!何以故?色量无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识量无所有,不可得;一切法量无所有,不可得。须菩提!色无所有故,受、想、行、识无所有故,一切法无所有故,量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虚空有心心数法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以是因缘,一切法不可思议。灭诸筹量故,名不可思议;灭诸称故,名不可称。须菩提!称者,即是识业。须菩提!无量者,过诸量故。须菩提!如虚空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诸如来法、佛法、自然法、一切智人法,亦如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

说是不可思议无等等法时,五百比丘、二十比丘尼,不受一切法故,漏尽心得解脱;六万优婆塞、三万优婆夷,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二十菩萨得无生法忍,于此贤劫皆当成佛。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出,乃至为无等等事故出。”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出,乃至为无等等事故出。诸佛萨婆若,皆在般若波罗蜜中;一切声闻、辟支佛地,皆在般若波罗蜜中。须菩提!譬如灌顶刹帝利王,若诸城事,诸聚落事,皆付大臣,王无所忧。如是,须菩提!诸如来亦如是。所有声闻事、辟支佛事、佛事,皆在般若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能成办其事。是故,须菩提!当知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出,乃至为无等等事故出。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不受不著色故出,不受不著受、想、行、识故出,不受不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出,乃至萨婆若亦不受不著故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般若波罗蜜,不受萨婆若,不著萨婆若?”“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见阿罗汉法可受可著不?”“不也,世尊!我不见是法可生著者。”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我亦不见如来法。以不见故,不受不著。是故,须菩提!萨婆若,不可受,不可著。”

尔时欲色界诸天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难解难得,若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已于先世供养诸佛。世尊!若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作信行,于信行地中修行,若一劫,若减一劫,若人一日,行深般若波罗蜜。筹量思惟,观忍通利,是福为胜。”佛告诸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疾得涅槃,是人于信行地中修行,若一劫,若减一劫,所不能及。”尔时欲色界诸天子头面礼佛足,绕佛而出。去此不远,忽然不现。欲界诸天子还至欲天,色界诸天子还至色天。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是人于何命终,来生此间?”佛告须菩提:“若菩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即时信解,不疑不悔不难,乐见乐闻,常行是念,不离说般若波罗蜜者。须菩提!譬如新产犊子,不离其母。菩萨亦如是,闻深般若波罗蜜,不离说法者,乃至得读诵书写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当知是菩萨人中,命终还生人中。”

“世尊!颇有菩萨,成就如是功德因缘,于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于彼命终,来生此间不?”

“须菩提!有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于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于彼命终,来生此间。复次,须菩提!有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于兜率天上,闻弥勒菩萨,说般若波罗蜜,问其中事,于彼命终,来生此间。复次,须菩提!若人先世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问其义,是人若生人中,心续疑悔难决。须菩提!当知是人,于前世不问所致。何以故?于是般若波罗蜜中,心疑悔难决故。复次,须菩提!若人先世,若一日、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闻是深般若波罗蜜,问其中事,而不随所说行,是人转身,续得闻深般若波罗蜜,问其中事,信心无碍。若离法师,不复问难,还为因缘所牵,失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法应尔。若人虽能问难是深般若波罗蜜,不能随所说行。或时乐闻深般若波罗蜜,或时不乐,其心轻躁,如少[疊*毛]毳,当知是菩萨新发大乘,是菩萨信心清净,若不为般若波罗蜜所护,于二地中,当堕一处,若声闻地,若辟支佛地。”

摩诃般若波罗蜜船喻品第十四

尔时佛告须菩提:“譬如大海中船卒破,其中人若不取木,若板,若浮囊,若死尸,当知是人不到彼岸,没水而死。须菩提!其中人若取木板、浮囊、死尸,当知是人,不没水死,安隐无恼,得至彼岸。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乐,有净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舍,有精进,不取般若波罗蜜,当知是人中道退没,堕声闻、辟支佛地。须菩提!若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乐,有净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舍,有精进,取般若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所守护故,中道不退,过声闻、辟支佛地,当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譬如有人,持坏瓶诣河井池泉取水,当知是瓶,烂坏不久还归于地。何以故?瓶未熟故。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乐,有净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舍,有精进,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当知是人未得萨婆若,中道退转。须菩提!云何为菩萨中道退转?所谓若堕声闻地,若堕辟支佛地。须菩提!譬如有人持熟瓶诣河井池泉取水,当知是瓶,坚固不坏,持水而归。何以故?是瓶熟故。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乐,有净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舍,有精进,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当知是菩萨不中道退转,安隐得到萨婆若。

“须菩提!譬如大海中船,未被庄治,推著水边,载诸财物。当知是船,中道漏没,散失财物,以是贾客无方便故,多失财物,自致忧恼。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乃至有精进,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未到萨婆若,中道而退,失于大宝,而自忧恼。失大珍宝,中道没者,堕声闻、辟支佛地;失大珍宝者,失萨婆若宝。须菩提!譬如大海边船,庄治坚牢,推著水中,载诸财物,当知是船,不中道没,随所至处,必能得到。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乃至有精进,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当知是菩萨不中道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法应尔。若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乃至有精进,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但以是诸功德,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而有杂病,风寒冷热。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能从床起不?”“不也,世尊!”“须菩提!是人或时能起。”“世尊!假令能起,不能远行,若十里、二十里。何以故?是人已为老病所侵,虽复能起,不能远行。”“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有精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乃至有精进,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未得萨婆若,中道退转,堕声闻、辟支佛地。须菩提!是百二十岁老人,若有风寒冷热之病,欲从床起,有二健人,各扶一腋,安慰之言:‘随意所至,我等好相扶持,勿惧中道有所坠落。’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乃至有精进,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当知是菩萨不中道退转,能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小品般若经卷第五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七·澄观
  卷第一百四十五·佚名
  西归直指卷一·周梦颜
  丛林公论叙·佚名
  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佚名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慧思
  至诚佛品第十五·佚名
  卷五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第十·佚名
  卷五·普济
  卷第一百十九·霁仑超永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五·慧立
  卷五百五十·佚名
  为福善法师封缸法语·太虚
  略释对于佛教──毕竟空──之疑义·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提要·鲍溶

    【臣】等谨案鲍溶诗集六卷集外诗一卷唐鲍溶撰溶字徳源唐元和四年进士唐书无传其事迹已不可考溶诗在后世不甚着然张为作主客图以溶为博解宏拔主以李羣玉为上入室而为与司马退之二人同居入室之列则当时固絶重之也其集宋

  • 彊村集外词·跋·朱祖谋

    彊村集外词一卷,据先生手稿写定。稿原二册,于先生遗箧中检得之。大抵皆二十年来往还吴门沪渎閒所作,亦有成于国变前者。料其初当为零缣断楮,掇拾彙存,故不尽依岁月编次。各词每自加标识,隐寓去取之意,今悉仍之。其卷首买陂塘

  • 文及翁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文及翁(生卒年不详)字时学,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宝祐元年(1253)进士,为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景定三年(1262),以太学录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咸淳元年(1265)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七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七十八 【起癸卯晋主重光天福八年○止丙午晋主重贵开运三年】凡四年 表例说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七十八>

  • 齐炀王宇文宪传·令狐德棻

    齐炀王宇文宪字毗贺突,是太祖的第五个儿子。性格通达机敏,有气量,虽在幼年,而神色严峻。最初被封为涪城县公。少年时与高祖一块学习《诗经》、《春秋》,都能综合要点,得其旨意。太祖曾赏赐给儿子们良马,让他们自己选择。只有

  • 仇胒传·脱脱

    仇胒,字泰然,益都人。考中大观三年(1109)的进士,被任命为..州司法,处理案件时,他审判定罪慎重而宽恕,救活很多人。仇胒为邓城县令,任职期满后,县中老人和小孩都哭着阻拦他不让他离开。仇胒调任武陟县令,恰好朝廷往燕山调兵数十

  • 卷二百十六之三·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六之三 朱批赵弘恩奏摺 雍正十一年正月十八日湖广总督【臣】迈柱湖南廵抚【臣】赵弘恩谨 奏为请 旨事窃查常德府知府王叶滋现经【臣】

  • 卷二百二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二十三人物志一百三忠义传十五【满洲八旗十五乾隆四十年至五十四年共六十五人】兆珠兆珠满洲镶黄旗人姓富察氏乾隆三十八年由前锋随征金川授前锋

  • 卷八十七·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八十七    宋 卫湜 撰问国君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社稷之事矣幼则曰能御未能御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幼则曰能正於乐人未能正於乐人问士之子长

  • 卷二·林之奇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二宋 林之奇 撰舜典        虞书尧典舜典皆虞书也尧典序云昔在帝尧聦明大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譲于虞舜作尧典舜典序言虞舜侧防尧闻之聦明将使嗣位歴试诸难作舜典考其文意若终始相因之

  • 卷十·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诗沈卷十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豳七月周礼迎暑迎寒则龡豳诗祈年于田龡豳雅祭蜡龡豳颂【籥章氏】郑氏三分七月之诗既无所据而后儒迄无定论朱子以雅之楚茨四篇或为豳雅颂之噫嘻四篇或为豳颂亦未确指以为是也窃

  • 卷二十八·季本

    钦定四库全书诗説解頥正释卷二十八  明 季本 撰闵予小子经防曰成王免防始见于武王之庙而作此诗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赋也】闵成王自忧

  • (二十六)朱子之经学·钱穆

    以上略述朱子论读书。其论为学,论读书,上两章之所言,皆在一般方法上,此下当略述朱子个人在学术上之实际成就,及其具体表现。但亦仅能略述其分治某一项学问之议论为主。至于对朱子每一项学问之内容落实处,则非此所欲详。经学

  • 佛教不食肉之真理·太虚

    挽近海西诸民族,浸受东方文明之感化,已渐能改变其从兽性遗传来食肉饮血之习惯,遂间有哲人若杜尔斯泰等,倡导不食肉主义,信行日见其多。我国学者之在欧、美者,展转传闻其说,归以诧国人?不知我国中信从佛教之数万万众,行之既千百

  • 俱舍论记 第二十九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二十九卷沙门释光述分别定品第八之二如是已说至所起功德者。此下大文第二明能依功德。就中。一明四无量。二明八解脱。三明八胜处。四明十遍处。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缘此下即第一明四无量。就颂前

  • 后序·佚名

      法蕴足论后序  沙门靖迈制法蕴足论者。盖阿毗达磨之权舆。一切有部之洪源也。无上等觉入室之神足。摩诃目乾连之所制矣。镜六通之妙慧。晢三达之智明。桴金鼓于大千。声玉螺于百亿。摘藏海之奇玩。鸠教山之胜珍

  • 二七 起世因本经·佚名

    如是我闻。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国清信林园之鹿母讲堂。时,婆悉吒与婆罗堕,欲修比丘行而入比丘之群。时至黄昏,世尊由静思起而出其讲堂,经行于讲堂户外之荫凉处。二婆悉吒于黄昏,见世尊由静思起而出其讲堂,经行于讲堂户外之荫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