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而未证生死不了
夫欲了生死,必须实证。若唯悟而未证,则烦惑尚在,大须努力。倘能兢兢业业,历缘锻炼,则觉照存心,冥符圣智,人我是非之凡情,无由而起。若不加觉照,依旧凡情炽然,功行愈高,情见愈重,由悟入迷,在所难免。如人睡惺(xīng清醒)不起,久复睡著。古人谓大事已明,如丧考(kǎo父死后称考)妣(bǐ母死后称妣)。正以烦惑未断,或恐复迷。须知断惑之人,便无凡情。既无凡情,何有生死?大悟之人,其悟纵与佛同,其惑犹未断除,必须念念觉照,庶(或许可以)免凡情用事。藏(法藏)、忍(弘忍)父子[1],虽则悟处高深,只因我慢过甚,全体埋没于人我情见之中,而犹欲为续佛慧命之第一高人,以致一错永错,而莫之能反。尽其智力,只做得个平侍者之身分。可不哀哉?如来深知末世众生,烦惑难断,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令其于临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承侍弥陀,追随海众。从兹圆破无明,彻证自心,直至成佛而后已。使藏、忍知此,当即上品往生,证无生忍,普现色身,广度群迷。又何至妆点文饰,欲得超师越祖之虚名,企其流芳百世。一经明眼人看破,竟落得个邪魔外道之实号,而遗臭万年。呜呼哀哉!(《拣魔辨异录》重刻序)
[1] 父子:这里指师徒。
有人说:“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吗?”殊不知见性成佛,是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并非是成福慧圆满的究竟佛。为什么呢?因为宗门下的人,工夫用到开悟的时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来是和佛一样,所以叫做见性成佛。但他的粗细烦恼,丝毫尚未断,不过能常自觉照,伏住烦恼,举动就和圣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觉照的工夫,伏不住烦恼,那造起业来,比他人更要厉害。因为他的烦恼里头,有开悟的力量夹杂著,就变做狂慧,所以造业的能力,也异常的猖獗。这样不但没有成佛的希望,而且还要堕落三恶道。所以已经开悟的人,更要加工进修,时时觉照。等到见、思烦恼断尽了,方是了生死的时候,并非一悟便了。类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禅师,因为悟后未证,仍不免轮回之苦。覆辙[1]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说真成佛,更加差得很远了。(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1] 覆辙:翻车的轨迹,比喻招致失败的教训。
猜你喜欢 尼提度缘品第五十七·佚名 鼻奈耶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澄观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全文·佚名 佛说四品法门经·佚名 卷二百三十三·佚名 卷第二·契嵩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道谦 卷第十七·道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佚名 佛说宝雨经卷第七·佚名 集团的恶止善行·太虚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语言品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