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集团的恶止善行

昔圣天对异道庶民立论曰:“吾教以恶止善行为宗”。而异道论敌无以难之。夫此岂御人以口哉?以人群事实所须,要不外此,诚凡下凡愚所共喻,圣中圣智所莫逾者也!

今世人群所需者不在乎斯!夫政治莫尚于民主,经济莫高于共产,知识技能莫备于科学,虽或至或未至,而咸知趋向是三者矣。然大地人类汹汹,危乱苦逼,益无以安其生乐其活者;毋亦犹缺道德之宗极,有以调融于民主、共产、科学之间欤!众生世界中,人类翘焉首出,解之豁然大通之谓道,践之浩然均得之谓德,果有可解而践者乎?曰:是惟恶止善行而已矣。救今之民,拯今之世,则蚩蚩者氓,已胥溺于恶习俗而无以自拔矣!矫矫者士,亦格于恶势力而无以自振矣!故应以恶止为先;非恶止善莫能行。止一分恶同时即应行一分善,非充实善行则恶亦终莫能止也。以恶止开导善行,以善行完成恶止,故其程序乃由“恶止”而“善行”。

恶止善行,诚言简而义周矣。然恶之谓何?善之谓何?若无准确之义界,则仍莫得运思措行之轨辙,故恶之与善,尤应解之通正,而后践之得当也。害他为恶,利他为善,恶与善分界之本概在乎是,而交互转变之式则非一。害他亦实害自,固为愚且恶;害他不害自,及害他为利自,似智且巧,而不见终必不利自且害自,亦不免愚而恶。故害他必断然是恶,作恶断然是愚痴,明智者必不致害他作恶。利他亦利自,固为智且善,利他不利自及利他致害自,似愚且拙,而若知终必利自而不害自,则皆为智而善。故利他必断然是善,行善必断然是明智,愚痴者亦不能利他行善。故得结论曰:

害他终害自,而致自他俱害故为恶。  利他终利自,而成自他俱利故为善。

除此尚有二式曰:

利自不害他。  害自不利他。

利自非恶,亦可由之作恶,然不害他则不作恶而反可遏恶也。害自非善,亦可由之行善,然不利他则不行善而反可遏善也。故此二应可判为非恶非善。然利自害自非恶非善,而不利他为遏善作恶之端,不害他为止恶行善之始,故恶止善行,当自打破不利他而严持不害他为入手。

严持不害他而渐止害他之恶,佛法有由戒而定、慧之学。打破不利他──我执──而启行利他之善,佛法有由施而福、慧之行。要之、不害他而止恶,能利他以行善,始乎立人,终乎成佛,其事无人不易知乐行,其量惟佛能究竟穷尽,故恶止善行为人间超人间道德之大宗也!何则?不害他而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而不醉乱昏愚,能利他而能仁、能义、能礼、能信而能清醒明智,则人之道全德备而人格立矣。此虽老生常谈,而实为人类能安乐生活之定则,舍此而人类安乐生活必不能得也。然不持五戒之佛律必难保五常之儒行,若能遵五戒之佛律,其五常之儒行自在其中,斯亦恶止而善行之程序则然也。

然自内之我执不至于断尽,则利他之行固未能无限,即不害他之心亦难尽免。虽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未澈身生毕竟空寂,则仁怀义愤亦终未尽泯害他之几。尽空我以达不害他之极,乃成生空涅槃之小乘行果。安住生空涅槃,诚已达不害之极则,恶已灭尽。然守住无我之法,未能极尽利他之用。进于无我唯法,无法唯识──相──,亡自皆他,全他皆自之菩萨行;达至自他融遍、一多圆澈,恶无不寂,善无不圆之佛果菩提涅槃,乃造不害他利他之极,善亦圆成。故止恶行善为道德之宗,而宗之所极必在于佛也。

然一往之恶止善行,唯策励人人自造其极。而今以拯救人群民众出集团恶习惯之陷溺,抗止集团恶势力之侵害,则必养成集团善习惯之对治,振兴集团善势力之弘利;庶能以集团之不害他而止恶,以集团之能利他而行善,变革人群之危苦,造成民众之安乐。故今日非个人恶止善行能达成救世拯民之目的,必集团之恶止善行乃能达成之也。以集团之恶止善行,造成恶止善行大集团;使不害他之精神,融澈于民主、共产、科学,则危苦之害可除;使利他之精神,贯通于民主、共产、科学,则安乐之利斯得矣!

(见海刊二十七卷第九期)

 


猜你喜欢
  华严游心法界记·法藏
  卷第二十九·佚名
  卷第五·佚名
  叙·远门净柱
  卷第四十·霁仑超永
  第十六卷·佚名
  天台四教仪·谛观
  贤劫经卷第二·佚名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二·良贲
  卷三·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大乘起信论别记·法藏
  佛说人仙经·佚名
  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佚名
  不可错会《四料简》中的禅净之意·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敦诗·唐圭璋

      卜算子   南北利名人,常恨家居少。每到春时听子规,无不伤怀抱。   好去向长安,细与公卿道。待得功成名遂时,不似归来早。

  • 卷五百七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七十四贾岛送饶州张使君终南云雨连城阙去路西江白浪头滁上郡斋离昨日鄱阳农事劝今秋道心生向前朝寺文思来因静夜楼借问泊帆干谒者谁人曾聼峡猨愁观冬设上东川杨尚书匏革奏冬非独乐军城未

  • 乌鲁木齐杂诗·纪昀

    一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行到丛祠歌舞榭,绿氍毹上看棋枰。▲城旧卜东山之麓,观御史议,移今处以近水泉,故地势颇卑。登城北关帝庙剧楼,城市皆俯视历历。【注】《如是我闻》: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

  • 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欧阳修

    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珝,并州文水人也。父士皞,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后年十四,太宗闻其有色,选为才人。太宗崩,后削发为比丘尼,居于感业寺。高宗幸感业寺,见而悦之,复召入宫。久之,立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高宗

  • 第一百二十回 废旧约收回俄租界 拚余生惊逝李督军·蔡东藩

      却说北方各省军阀家,见了唐、刘两人的通电,就由曹锟、张作霖两使领衔,复电滇黔,也说得娓娓可听。文云:  接读通电,尊重和平,促成统一,语长心重,感佩良深。就中要点,尤以注重法律外交为解决时局之根本,群情所向,国本攸关。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八·徐乾学

    宋纪四十八【起重光大荒落正月尽六月凡六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厯元年春正月辛巳朔御大庆殿受朝 丁巳以太子中舍任颛为三司句当公事 朝廷既用韩琦等所画攻策先戒师期知延州范仲淹言正月内

  • 两汉刊误补遗卷二·吴仁杰

    督之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师古曰督谓察视责罚也丙吉传坐养皇曾孙不谨督笞师古曰督谓察视之仁杰按督有两义西域传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此用督察为义晋令曰应受杖而体有疮者督之此盖决罚之名颜注丙吉传但云察视非也

  • 昭忠录·佚名

    ○田遂忠义总管李实凤州知州张度凤州通判张叔寅凤州教授绍定辛卯三月十三日,元兵自兴元府边面乘巫关入境,十八日,闯凤州,至马领堡,忠义总管田遂以兵二千驻堡,鏖战数日,援绝死之。四月二十七日,城陷,知州李实、通判张度、教授

  • 梁士彦传·魏徵

    梁士彦字相如,定安乌氏人。 年少时行侠仗义,不愿在州郡做官。 性情刚烈果敢,喜欢评判别人的是非曲直。 好读兵书,并涉猎经史。 北周时凭军功拜为仪同三司。 周武帝将要与东夏作战,听说梁士彦勇敢果决,便把他从扶风任上郡守

  • 中庸辑畧卷下·石墪

    宋 朱子 撰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

  • 第16章·老子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1)。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2)。归根曰静,静曰复命(3),复命曰常,知常曰明(4)。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5),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6),没身不殆(7)。【题解

  • 目录·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一御定内则衍义目録    儒家类卷一孝之道事舅卷二孝之道事父母卷三敬之道事夫劝学佐忠赞防重贤卷四教之道教子卷五教之道勉学训忠礼之道敬祭祀卷

  • 大乘起信论略述序·昙旷

    沙门澄漪述至觉潜辉异学峰起。不有甄述正法斯讹。故大士马鸣发挥真谛。括众论绾群经。破二边协中道。作此正论以奖将来。福润河沙声流法界。张皇教义融会真筌。为学人之宗源作道者之龟镜。故先贤硕德开释巨多。广略之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八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八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八 观世音菩萨受记经一卷(一名观世音受决经第三出与西晋法护道真出者同本见王宗僧佑李廓法上等录及高僧传)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沙门释法勇。名昙无竭

  • 梅溪集·王十朋

    五十四卷。宋王十朋撰。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 (今浙江乐清县)人。绍兴二十七年 (1157)进士,授绍兴府签判,除著作郎。孝宗即位,知严州,除侍御史。上疏论史浩八大罪,使浩出知绍兴府。张浚北伐失利,主和者乘机

  • 巨胜歌·佚名

    题“玄明子上清大洞道士柳冲用”撰。《宋志》、《通志》著录。序引唐陶植语,盖撰于唐五代。述内丹术,讲三花配合,赤血青腰。

  • 照世杯·酌元亭主人

    清代短篇小说集,共4集,各自独立成卷。作者酌元亭主人,真实姓氏生平不详。书名源于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书中说:“撒马罕儿在西边,其国有照世杯,光明洞达,照之可知世事。”作者取其照世之意,意即观此书可明达世事。第1卷《七

  • 净土警语·行策截流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社。六时净行。遂成千古芳规。虽日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那知出苦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