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机锋转语认作实法其害甚大

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1]。解(知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2],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tōu黄铜矿石)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防御)法道。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自后此法日盛,知识举扬[3],唯恐落人窠臼[4],致成故套,疑误学者,坏乱宗风。故其机(机锋)用(应用)愈峻(险峻),转变无方(一定的方式),令人无从摸索。故有呵佛骂祖,斥经教,拨净土者(如此作用,南岳思大师两句道尽,曰:“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认做实法,则罪同五逆[5]矣)。以此语言,剿(剿灭)人情(情执)见(见解),塞人解路。根熟者直下知归,彻悟向上。机生者真参力究,必至大彻大悟而后已。良以知识众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纵未能直下了悟,必不肯生下劣心,认为实法故也。

  [1] 寰区:天下,人世间。

  [2] 了当:了知确当,指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3] 举扬:举,举示。扬,显扬。这里指禅宗祖师随缘应机使用的种种手段。

  [4] 窠kē臼jiù:现成格式,老套子。

  [5] 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今人多是少读儒书,不明世理。未穷教乘,不解佛法。才一发心,便入宗门。在知识只为支持门庭,亦学古人举扬,不论法道利害。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个个认为实法。或有于今人举(举示)处,古人录(语录)中,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总不出按文释义之外,便自谓彻悟向上,参学事毕。即处知识位,开导后学。守一门庭,恐人谓非通家,因兹禅(宗)、讲(教)并宏,欲称(自称)宗、说(教)兼通。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竟作释义训文之言。讲教则如来修因克(证)果之道,反成表法喻义[1]之说。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盲众,相牵入火。致使后辈不闻古人芳规,徒效其轻佛陵(同凌,欺侮)祖排因拨果[2]而已。古人语言绝未晓了,衲僧本分[3],何曾梦见?

  [1] 表法喻义:象征比喻。

  [2] 排因拨果:排斥因行、拨无果报。

  [3] 衲僧本分:禅门术语,指衲僧本分之事,即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代名词。

今将宗、教语言意致,略为分别。用冀唯得其益,不受其病也。何谓宗?何谓教?演说之,宗、教皆教。契悟之,宗、教皆宗。教固有宗,宗亦有教。(下略)

未悟以前,只许参究话头,不准翻阅禅书。诚恐错会祖意,则以迷为悟,以假乱真,即名为泄(泄密),其害甚大。大悟之后,必须广阅祖录,决择见地,则差别智开,药忌明了[1]。尚须历缘锻炼,必使行解相应,方可出世为人[2],宏阐宗风。今人不教人力参,而为人讲演。使其开解路,起卜度,以己见会祖意,依稀仿佛,想个义理。全体是错,便谓就是。直饶[3]不错,只是泥龙画饼,岂能致雨充饥?所以宗须真参,方有实益也。未开眼者,闻其讲说,喜出望外。其有具眼者,必痛彻骨髓矣。如此宏宗,徒有大损,毫无实益。何异以军令往告敌兵,相邀共战,其不自殄灭[4]者鲜(xiǎn少)矣。由是假充悟道者,不胜其多。坏乱佛法者,实繁有徒矣。(下略)

  [1] 药忌明了:就好像药物的药效和禁忌明了。

  [2] 出世为人:出于世间为人说法。

  [3] 直饶:纵使,即便。

  [4] 殄tiǎn灭:消灭。

宗家方便,出于格外,所有语言,似乎扫荡[1]。未得意者,不体离言之旨,唯噇出酒之糟。在宗则开一解路,不肯力参。在教则妄学圆融,破坏事相。唯大达[2]之士,双得其益。否则醍醐[3]甘露,贮于毒器,遂成砒霜鸩(zhèn)毒矣。(宗教不宜混滥论)

  [1] 扫荡:扫荡一切。

  [2] 大达:指大彻大悟,通宗通教。

  [3] 醍tí醐hú:酥酪上凝聚的油。

猜你喜欢
  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佚名
  明行道六成就法·佚名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下·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九·唐慧琳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卷·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六·三峰法藏
  卷第一·寒松智操
  卷第六·佚名
  卷一百八十九·佚名
  文昌帝君阴骘文·周梦颜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下·佚名
  卷十一·彭绍升
  化 声 序·太虚
  卷三百三十八·佚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续编·卷四·沈瘦东

    诗,文人慧业也,非钝根人能了。或问:"诗人如何?"曰:"志欲壹而思欲深。又须置身如在魏晋以上,自然襟怀超妙,下笔与众人异。"徐天池先生云:"淤泥填大干,荷叶自抽绿。"斯得之矣。否则字字尘臭,如村婆絮谈,涎沫飞洒,岂不令人憎厌?杜少陵

  • 卷九·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九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彦辅曰拾遗唐陈子昂也少读书於金华山程曰子昂梓州射洪在州东南六十里子昂未达时在金华读书有书堂存焉甫游金华因得子昂

  • 卷四百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三十七 吴汝弼 游黄岚坑 桃李薰太和晴光烂如许宁知明日花不有宵来雨芳原纵游衍呼童供笑语徘徊緑萝峰怅望清溪漵皥皥固同胞熙熙尽吾与悟彼静者心乐此勤时

  • 卷十四·胡文学

    <集部,总集类,甬上耆旧诗> 钦定四库全书 甬上耆旧诗卷十四 监察御史胡文学编 胡训导庚 字文刚少孤性明粹从乡先生胡世佐授毛氏诗後与里中单仲友讨论益造渊博为文冲雅工律诗同时名士过从无虚日洪武中荐授本县训导後调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十三·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四十一·佚名

    光绪二年丙子。冬十月。戊子朔。享太庙。遣豫亲王本格恭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  ○遣官祭穆宗毅皇帝、孝

  • 提要·徐勉之

    【臣】等谨案保越録一卷不着撰人名氏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明师攻绍兴事是时明将为胡大海御之者张士诚将吕珍也凡攻三月卒不能下乃还是録称士诚兵曰我军称珍曰公殆士诚未亡时绍兴人所纪其中称明为大军及太祖髙皇帝字则疑

  • 卷十八·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十八宋 吕中 撰哲宗皇帝元佑 九年绍圣 五年元符 三年即帝位太皇太后同听政元丰八年三月上即位太皇太后同听政上甫十岁临朝庄严。废罢新法等事皆从中出元丰八年三月罢京逻卒罢开河役夫罢造

  • 萧允传·姚思廉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其曾祖父萧思话,为宋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爵位封陽穆公。祖父萧惠..,任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父亲萧介,为梁侍中、都官尚书。萧允少时出名,他神采庄重,性情豁达有鉴赏力,举止含蓄不

  • 卷四十三·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四十三 仪仗 按格物论虎山兽之君状如猫而大如黄牛黑文鈎爪锯牙两脇及尾端皆有骨如乙字长一二寸许即其威也横行妥尾吼声如雷百兽爲之震恐风从而生豹毛赤黄色其文

  • 易经·杂卦传·佚名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 蒙杂而着。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 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 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

  • 第十七卦 随 泽雷随 兑上震下·佚名

    随:元亨利贞,无咎。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之时义大矣哉!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晦入宴息。 初九:官有渝,贞吉。 出门交有功。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 出门交有功,不失也。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象曰:系

  • 恒公(元年~十八年)·谷梁赤

    桓公元年元年春。王。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其曰无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为无王之道,遂可以至焉尔。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正月,公即位。继故不言即位,正也。继故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

  • 提要·胡安国

    【臣】等谨按胡氏春秋传三十卷宋胡安国传安国事迹详宋史儒林传案玉海载绍兴五年四月诏徽猷阁待制胡安国经筵旧臣令以所着春秋传纂述成书进入十年三月书成上之诏奨谕除寳文阁直学士赐银币是安国此书久已属稿自奉敕撰进

  • 章安杂说·赵之谦

    《章安杂说》,据自记,始撰于清咸丰末年(1861),时作者 33 岁,“自客章安,得识江弢叔(湜)于永嘉。上下论议,互有弃取。简札既多,笔墨遂费,因随所得录之”。

  • 跻云楼·烟霞主人

    清朝乾隆年间烟霞主人撰,14回。叙述寒士柳毅建功立业成仙的故。据柳毅传奇加以演绎,在龙女之外又加上一个虎女,画蛇添足,与原作相悖。完全丧失原作精神。

  •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圆照

    凡三卷。唐代圆照撰集于德宗贞元十年(794)。略称续开元释教目录。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计收经论及念诵法一九三卷、经论疏义六十四卷、贞元新集古今制令碑表记八十六卷等,合为三四三卷,加上本书目录二卷,共三四五卷。

  • 黄莲东岩禅师语录·佚名

    一卷。清说,机琇记录,黎元宽序,文德翼序,内分黄莲语录,蕲州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