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二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二卷

总会通四谛义 释二谛义 解惑相对释二谛义 虚实相对释二谛义 有无相对释二谛义 假实相对释二谛义 有为无为相对释二谛义 亲疏相对释二谛义 释十谛义 真不真辨实谛 颠倒不颠倒辨实谛 虚妄不虚妄辨实谛 大乘非大乘辨实谛 佛说魔说辨实谛 一道清净无二辨实谛 有常有乐辨实谛 释虚空佛性非谛是实 释四谛当体是实

圣行品之第六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如来何故唱言不说

案。僧亮曰。上说二乘有谛无实。以不识常。今明见三界苦。亦有浅深。证成上义也。僧宗曰。自上来所说四谛。各当谛下。皆有别释。唯灭谛阙会通文耳。四谛既竟。今总会今昔二教总别之旨也

佛言善男子虽复入犹不名说

案。僧亮曰。此下竟四谛门。第三总会通。明佛所觉了万法。如大地所生之草。而昔为二乘说。如手中草。故迦叶今捉此作问也。问佛所觉了法。如大地草。为当入四谛。为当不入者。应有五谛。佛下答言。悉摄在四谛理。而往取不出四谛。四谛名收。理岂有遗。所以故云。悉摄在四谛。虽言入中。亦犹不名说。何以然。若鉴此境。穷则生智。亦满二乘。但总相知诸法。未曲达其深旨。故生解脱劣。于知法门亦局浅。若解不如佛。当知未穷境。以见境未周。故于此人。而往望得言。取摄则不尽。虽说不名说

善男子知圣谛有二种智(至)我于彼经竟不说之

案。僧亮曰。生灭聚积名阴。亦是苦义。四谛本为声闻。总相说苦。别相知者。非彼经所说也。僧宗曰。若依胜鬘经为论者。有八谛。昔但说四。而无作圣谛。者所未明。今就此经。不但无作。未说作义。亦未究竟。何者。如说阴相。色则有十四种。心则想受行也。此是总相。粗分别之中。智所知也。若就细相辨明者。则如一色阴。为几尘所成。几行业所感。心则念念生灭。几刹那习起相。乃是八住九住所知。故彼经所未辨也

善男子知诸入者名之为门(至)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案。僧亮曰。入是处义。通识为门义也

善男子知诸界者名之为分(至)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案。僧宗曰。界分性别。皆是当位之名也。义类如上释。心以能知为性。色以质碍为性

善男子知色坏相是名中智(至)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案。僧宗曰。向已总举三聚法。今复重举一一阴为为辞耳

善男子知爱因缘能生五阴(至)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案。僧宗曰。此就四谛门辨受是集。能生五阴是苦。自下者。灭道文也

善男子知世谛者是名中智(至)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案。僧宗曰。还总收法门。为一世谛。上智所知也。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者。复收为真谛。言无常等行。生人真解。唯略空门也。涅槃是昔三心所治断处。寂灭无生。第一义谛也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至)第一义谛其义云何

案。僧亮曰。为义一名异。为名义俱异耶。僧宗曰。上明四谛。其义则狭。今说二谛。其理则广。皆是智境也。所以言四谛狭者。犹此是世谛道中分别为四。今第一义。荡于前四也。又且虚空及非教缘灭。不在四谛中摄。今以二谛而收。则是世谛摄也。智秀曰。将显二谛。先设一问二难也。此即第一问二谛体相也

世尊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

案。道生曰。理无二实。而有二名。如其相有。不应设二。如其相无。二斯妄矣。法瑶曰。将明二谛名异而实同。故第一义之实。即有世谛之实。即有第一义。是以问二谛之实可得相有不耳。不问二名之义可得相有

如其有者即是一谛

案。僧亮曰。若名义俱异。有无一时者。则二不双合。恒是一谛也。法瑶曰。如其一实有二。则二不异实。若二不异实。二则一矣

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案。僧亮曰。若是一谛说有二义者。则应一是虚妄。故云将非虚妄说耶。法瑶曰。如其相无。则二名无实。而有二名者。岂非虚妄耶。僧宗曰。先张两关。以求其旨。若真中有俗。则俗来同真。若俗中有真。则真来同俗。若以真同俗。则唯一世谛。以俗同真。则唯一真谛。不应有二谛之说也。若俗不容真。真不容俗者。是则天然楚越也。若真中必无俗者。而如来说色即空。此则虚妄说也。宝亮曰。世谛以虚妄故有。即体不异空也。若无有而可异于空者。岂有空之可异于有耶。故无而即一体。便二谛之名立也。若有有可无。便是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也。无既无所。无亦无无。可异有也。若有无可异有。便是第一义中。有世谛也。两既不相有。故知有无可有。无无可无。若有有可有。有无可无。此便相有。得知诸法从本已来。空无毫末之相。但于病者为有。于解者常无。文殊致问。为彰此理也

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谛

案。道生曰。惑者皆以所惑为实。名世谛也。虽云世谛。实不遂异。故是第一义耳。第一义谛。终不变为世谛也。僧亮曰。欲明二皆是妄也。何者。两实则不可相即。既相即以明两无也。法瑶曰。名无二实。唯唯一矣。一实之理。理不可名。岂可即乎。但寄即以遣即名无二实。非有一实。而可即也。僧宗曰。一答两关也。既言即也。岂有楚越之过。即理是同。岂有妄说之失耶。所以言即者。非以空作色。以色作空也。以第一义谛。从本来不可得。今明世谛不可得。不可得者。岂可分别。故言即也。宝亮曰。病者逐生惑。今欲捉己心令住。故唱云世谛。即第一义谛。不于法外觅法。但致即之名。本就异中明耳。非两乖之说

世尊若尔者则无二谛

案。道生曰。若世谛即第一义者。唯有第一义。无世谛也。僧亮曰。深领相即之旨。征昔说有二谬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至)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

案。道生曰。理如所谈。唯一无二。方便随俗。说为二耳。僧亮曰。法无明相。言语道断。岂可以二谛之名。示众生耶。善乃方便者。假真俗二称。诱道愚近耳。非谓理有二也。僧宗曰。若以不可得义而为论者。则无二也。若有可得而假用。则二名生矣。是则二名之生。约物情而立也。此下有六重解释。第一以解惑相对。第二虚实相对。第三有无相对。即文殊所问也。第四假实相对。第五有为无为相对。第六亲疏相对也。宝亮曰。善巧者。能说不有之有。不无之无。以立二名。而用导物也。然解悟不同。不开六重。更辨其旨。此下第一约凡圣二人。以辨二谛。明有假有之有。无实有可得也。无是因缘之无。亦无无可得也。称此二理而解者。则出世之人。名第一义也。若世人所说者。言有便云性有。言无便谓断灭。是则有无虚谬。俱不着理。故于此人。悉名世谛

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至)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

案。道生曰。五阴和合。非即非离。无有定相。圣人如其相性而知。胜世人故。名第一义也。僧亮曰。世法者。谓世间八法也。反之即出世矣。出世所知者。三假及空。皆第一义。世人知有。决定有相。如牛定牛。不可为马。亦得实义。是世谛也。僧宗曰。此第一重。五阴和合。称言某甲者。此举凡夫所知。以明惑也。解阴无。此举圣人所知。以明解也

复次善男子或有法(至)苦集灭道名第一义谛

案。道生曰。热炎以不实为实。是则世谛。解其不实。是第一义谛。僧亮曰。实义如苦集等。何以断惑也。僧宗曰。第二重上。与阴和合。以明解感。今说境有虚实者。谓四谛理也。苦真是苦。不可令乐。集灭道皆如此也。世谛取重虚之义。实不可得也。知我众生者。出不实事也。又言诸阴界入者。如小不类。此乃是缘成之法。若计之为实。理不可得。何异轮等喻也。宝亮曰。此第二就虚实以明义。妄有故世谛。称理故真谛也

善男子世法有五种(至)如实而知是名第一义谛

案。道生曰。世之所著。为世谛。知其实故。为第一义。僧亮曰。世谛不出此五种也。初是假名众多。有众分假。相续假。相持假。亦有法假受假。总一切世谛也。下四是别众字。合名句也。众色合为缚也。音声告令为法也。衣服标相。为执着也。无此为第一义也。僧宗曰。第三重于此五法。心无颠倒。如实而知。体不可得。即第一义谛。宝亮曰。第三寄空有。以明义也。有名有用为世谛。性空为第一义

复次善男子若烧若割(至)无死无坏是名第一义谛

案。僧亮曰。此以相续假。名为世谛。以念念灭实法。为第一义也。僧宗曰。第四重就假实明义。如般若经灯炷品所载也。宝亮曰。释同

复次善男子有八苦相(至)无五盛阴是名第一义谛

案。道生曰。有多惑故。为世谛。无多解故。为第一义也。僧亮曰。上说苦是第一义。今说为世谛也。僧宗曰。第五重明金刚以还未免苦。为世谛。唯佛果对八苦相。故名第一义也。宝亮曰。释同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人(至)其实是一而有多名

案。僧亮曰。上明真俗皆是世谛。随世谛利。有多有少。多者名真。少者名俗也

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为世谛

案。道生曰。事近远为世谛。得实为第一义

十二因缘和合生者名第一义谛

案。道生曰。解则见故。名第一义。惑之者为世谛也。僧亮曰。知从父母利少。名俗。知十二因缘利多。名真也。僧宗曰。第六重就亲疎为名也。十二因缘为亲者。以见在立果。由过去无明行等也。令父母为其外缘。所以疎也。寻此文旨。本明二谛空有之义。收法则旷。今六重所明。悉就事中。相待炎明此也。旨之所归。在第三句也。宝亮曰。释同

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至)所言实谛其义云何

案。道生曰。就前说不了。如似实谛。全异四谛。故更问也。僧亮曰。问一谛总上六谛。名为实谛也。因上二乘有苦集谛。而不真实。似如二乘实谛不摄。是以明也。法瑶曰。前言二乘实谛。菩萨有之。今问菩萨所以得实谛之义也。僧宗曰。此明慧境之第三辨实谛也。上会四谛。言声闻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实。若解理而真实者。为更有何境。为其所知。故致此问也

佛言善男子言实谛者名曰真法

案。道生曰。常乐我净。名为真法。四谛有之。则名实义也

善男子若法非真不名实谛(至)是则名为实谛之义

案。道生曰。二乘虽有四谛。以无真实惑。成八倒虚空之惑也。纵令得解非大乘也。若体真四谛。则无病也。僧亮曰。佛以七义说实也。真法以体常无变故也。不倒以境智。皆实故也。不虚以言无虚妄故也。大乘以究竟尽苦故也。佛说以所言不谬故也。一道以更无异因故也。常乐以果中无上故也。此表实法无不实也。法瑶曰。常乐我净。为真法。菩萨体之。则无以倒。其解真正。确然不改。可曰为实。智无不审。慧无不识。审识之义。可曰为谛。是以菩萨之解。名曰真法。无有颠倒。无有虚妄。名曰大乘。一道清净者也。备此众义。名曰实谛也。僧宗曰。此实谛明理旷矣。何者。前二谛正摄诠耳。未摄忘诠之旨。今实谛者。即体以辨义。忘诠之处。亦复为实。是则下惑上解。岂有一理而不不尽耶。就文虽有八句。义不出六也。初明佛果行人。是实第二第三颠倒虚妄二句。解惑以明义也。第四第五就教以明实也。第六明因实。第七明果实。今六句所不收悉。还以境实而收之也。第一第七二句。前则据人。后则据法。以此为异也。颠倒虚妄者。据其重处为言也。虚妄者。从未免相惑。金刚心已还。就轻处说也。宝亮曰。七重辨实。第一明果体实也。真法者。法若不真。不名为实。故知神明妙体。非伪因所生。理相虚寂。过有言之表。唯斯一法。可称真而实也。第二就境界辨实。第三就正智为实。耶解非实。第四明大乘是实。小乘非实。第五明教实。昔教所诠。未必尽实。要是佛说。当时有益。是故为实。魔教乱真。能令行人入生死。故言非实。第六一道清净。明因实。一道是一因。若有异因。则非实也。第七常我乐净。明果实也。与第一句。何以为异。彼明果体。据得果时为语。此明佛弟子所行。必定当得此四法故。是为因中说果。以此为异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至)及与佛性无有差别

案。道生曰。向云四谛有实。名为实谛。而如来虚空。佛性皆是真实。便是四谛真实。合以为三。三有不实。故须分别也。僧亮曰。文殊以常为真实。常法有三。谓果说如来。因说佛性。余说虚空。此三常无差别。可为真实。余法非实也。法瑶曰。已明菩萨得为实谛之义。似与佛齐。故发斯问。将显如来异于菩萨。有实有谛。如来唯实无谛。所以者何。谛者。用照审决之谓。如来理穷道尽。息照废审。湛然永安。是以无谛之名。常住不变。故有实之称。又有一义。夫谛者。定物之名也。如来至寂。出于名数之表。非名之所能定。故下历明四谛。释如来无谛之义也。自斯已还。既未穷理。若穷理体圆。明照审物。可以名定者也。僧宗曰。文殊领解下六句。设难。即是如来者。会三法领解之辞也。所以作此领解者。向虽言同实。如似异与果体为一。故须简也。宝亮曰。此下料简上七门也。就释第一章中有五阶。第一辨异。第二释异。第三结真。第四遣对治。第五还捉苦。以结句也。问意唯虚空等三法。为实谛三法之外。更无差别实谛耶

佛告文殊师利有苦有谛(至)佛性非苦非谛是实

案。僧亮曰。若以不变为实者。有常而不变。无常而不变也。常无常异。实义不异。一切皆实也。非苦非谛者。释实义。学地推求。故有谛不谛。无学无求。故非谛也。法瑶曰。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菩萨有谛有实。如来有实无谛也。僧宗曰。此下有五重明也。第一历四谛。明如来不同。次第二释所以不同。第三释人情疑。疑言。乃可不同于四谛。然此三法。何必不别体耶。今明三法一体。所以是常成不同之义。第四结非。第五总结释也。宝亮曰。此第一阶辨异也。遍历四谛。当体皆实。虽当体是实。而非上三法之实。故下言。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谓极果之实。非四谛之实也

文殊师利所言苦者(至)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案。法瑶曰。苦理实尔。可以名定。审为实谛也。又名菩萨辨苦得实。为实谛也。下三谛义亦同也。如来非谛。具如前解。故不句句释。僧宗曰。第二重释所以也。言是无常迁流断坏之法也。宝亮曰。第二阶释异也。何以故。如来之实。非四谛实。苦者是可断除法。如来实不可断除。故不同也

复次善男子所言集者(至)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案。僧宗曰。集能令未来五阴和合。又其体是流动也

善男子所言灭者名烦恼灭(至)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案。道生曰。案名而言。唯在结灭。不及不灭。结灭害除。理应证知。斯则名谛。谛者。审实为义。故言实耳。非前所言实谛也。僧亮曰。灭谛说以无烦恼无法为灭。不通学地。有常无常。由智证灭。故名证法。如来之性。至不名证。知者由智。称非无。能断烦恼。证非无也。无不能断结。唯是果性。不通学地非常无常。智不自证。非证法也。法瑶曰。灭有二种。一结灭。二涅槃。善有亦名为灭。善有灭即是如来。今言结灭。不言善有灭。是以所言灭者。名烦恼耳。二乘结灭。未极极者。夺之故无常也。佛结都灭。是极灭。无以易之。故为常也。虽是常灭。然体尽是灭结而已。非是如来无方之体。故可以灭名。往定谓之曰谛灭。无生灭可曰为实。是为实谛义也。又就菩萨解。为实谛也。僧宗曰。二乘灭三心。虽复无为。但未是极。更有进求。故称无常。诸佛所断之处。满足于此。无复增进。故为常也。今如来不名灭。非常无常。非二种灭也。名证知者。不名二种所证法也。宝亮曰。体无物故是常。然有满不满。故名无常。如来之性不名为灭者。明如来之灭。非是能灭烦恼之后灭。亦非断无之常。复非可证得也。常住不变者。既是断灭之灭。非真常之寂。直是性非变易。故言常住也

善男子道者能断烦恼(至)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案。道生曰。道之名者。在用能通。不及无用也。未极则转进无常。极则常也。僧亮曰。道是灭因。故名能断。无漏不退。故说常也。体是生灭。无常有为。故名修法。如来非道。至非修法。如来不通学地。非灭因。故非道也。虽能除结。非有为道。非常无常。亦非修法也。法瑶曰。夫道之名。生生乎进趣。用功除灭。如来无此。是以非道也。僧宗曰。亦常无常者。言二乘改操。更向佛之义。名无常也。菩萨本自向佛。无所改操。故为常也。如来非道。能断烦恼者。能为解脱道证断也。非常无常。非二种道也。宝亮曰。自四时经教。无有此言。今大乘了义。其旨始判。得知神明。以真俗为质也。无漏解脱。既以寄此果报中。发一得之后。其解常存。但于俗谛用边。自可谢就真为论。则常用而不朽。此亦不关相续之常也。经言。本得不失。以胜者受名。今寻此旨。必非前生后灭之法。下文须言。烦恼亦常无常。从起烦恼后。若未得治道已来。常障行人。虽有此言。但烦恼始终。为道力所治。终归落无常门耳。然道谛始终。更无有一法。复为他所治。故始终成常。正以积十地。明解既满。成于极果。解未满时称因。若满则称果也

复次善男子言真实者(至)佛性者即是真实

案。僧宗曰。第三重释所以为常。以三法无别故尔也。宝亮曰。第三阶结真也

文殊师利有苦有苦因(至)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案。法瑶曰。明四谛既周。故结上来所说如来非谛是实之义也。僧宗曰。第四重结非也。宝亮曰。第四阶明四谛。是对治故名实。如实如来非对治故。是真实之实也

苦者有为有漏无乐(至)湛然安乐是实非谛

案。僧宗曰。第五重结释也。宝亮曰。第五阶捉苦以结句也。明如来非是有漏。湛然安乐。所以故是实也

猜你喜欢
  放牛经全文·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道宣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四(之上)(论本第九十四至九十六)·遁伦
  第三十六卷·佚名
  一切如来真实理金刚三昧仪轨分第二·佚名
  雪關和尚語錄卷六·雪关智訚
  卷第四·道宣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二·佚名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十三·雪关智訚
  卷第二十三·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六卷·佚名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佚名
  卷第一·佚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一·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卷·李通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一出 龙战·李渔

    (旦上)神随书去已多时,眼望人来到转迟。昨夜苏卿占梦吉,节旌落尽是归期。——奴家前日幸遇柳郎,诉尽衷肠,此心稍慰。所付的家书,料想寄到了。今日牧羊牧到远处去些,万一家中人到,早见一刻也好。正是:伫望旌旗天上至,遥

  • 寒山诗序·寒山

    粤自严沧浪以禅言诗遂为千古玄论彼以为诗之神理似禅而情非近禅者诗终不工尔乃天台寒山子以禅入圣据其小传所载谓神能入石为文殊应世者则其为诗岂非本色人语耶故其集中之清幽冷淡则如万仞岩崖风吹月照其深永隐奥则如洪

  • 第九出 龙会仙筵·丁耀亢

    (净扮鲸精舞上)短短一根秃尾,粗粗两道长须,浑名叫做老鲸鱼。水內帮闲知趣。闲共虾婆斗嘴,闷与鲗士联诗,曾随水怪闹天衢,惯学吞舟行事。(丑扮虾婆舞上)休说吞舟利害,且问吞者何人?鱼腥蟹臭不堪闻,只好吞来攒粪。若遇

  • ●卷二百十一·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十一。   起绍兴十二年八月十日庚午,尽其日。   徽宗皇帝显肃皇后懿节皇后梓宫及皇太后一归自金国入楚州界。   金国以微宗皇帝显肃皇后梓宫及皇太后邢皇后还邢皇后中途上仙至是皇太后及三梓宫

  • 卷六·金履祥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六 己卯周武王十有三年一月癸巳于征伐商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序称十一年书称十三年程子谓必有一误而伏生大

  • ○贺昌运·许指严

    贺昌运者,四川富家子,以道员入都营干。偶游香厂,睹一丽人,风骚冠侪辈,因注意焉。未几,托波通辞,竟成邂逅之缘,入此室处,予取予求矣。丽人乃道、咸间某相国之孙媳,某胡同巨第巍峨,家无尊长,仅一庶祖姑,亦聋瞶不事事矣,故贺得出入无忌

  • 第二九三札(附清单)光绪九年九月十二日一一七○八--一、二·佚名

    台北府奉臬道札,札饬新竹县:台湾各县每年应贴册费,应一律提解计开:(注一)该县每年应贴道书册费实银壹百一十五元八角五瓣。又每年应贴府书,上下忙、总提解、埔地请察等案,册费银七十贰元。又每年应贴府书

  • 道虚篇第二十四·王充

    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其处曰“鼎湖

  • 书蔡氏传旁通卷五·陈师凯

    元 陈师凯 撰召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见左传桓二年又宣三年云王孙满对楚子曰昔夏之方有徳也逺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以承天休桀有昏徳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史

  • 第八节 论权利思想·梁启超

    人人对于人而有当尽之责任,人人对于我而有当尽之责任,对人而不尽责任者,谓之间接以害群,对我而不尽责任者,谓之直接以害群。何也?对人而不尽责任,譬之则杀人也;对我而不尽责任,譬之则自杀也。一人自杀,则群中少一人,举一群之人而

  • 问宝女品第四·佚名

    尔时贤者舍利弗问世尊曰:其宝女者,发无上正真道意以来久如。为於何佛而志大道。佛告舍利弗。乃往过去久远世。不可计会无央数劫。尔时有佛。号曰维卫如来至真等正觉兴出于世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

  • 卷四·晁迥

    证道歌云无罪福无损益寂寞性中莫问觅予尝独断此谓真性无物廓然虚明究极三空何有一法罪福损益皆属妄情若有横生疑惑谓其为善无福为恶无罪为学无日益为道无日损斯则悮矣逹理之士必无此疑古徳有言曰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一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一卷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邪正品邪者魔也。正者圣也。邪魔多种。谓邪恶邪俗邪偏邪渐。邪恶者阐提谤法四重五逆十恶四趣等果是也。文云。听畜八种不净即谤佛。执九部经谓无方等即谤法。

  •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上·智俨

        唐至相寺沙门智俨述将欲释文先于文首作五门分别。一明教兴所由。二明藏摄分齐。三明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初教兴所由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盖是实智之美称。真德之通号。宗本冲寂

  • 菩提心义(海运)·佚名

    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发起之相。具在众经。大事因缘莫过于此。欲正修觉不可不知。随所见闻略辨其相。菩提心义。五门分别。一释名义。二识体性。三辨一异。四明相状。五述行愿。初释名义者。梵云菩提此翻名觉。众生迷

  • 古文集成前集·王霆震

    古代散文总集。78卷。南宋王霆震编。王霆震,字亨福。庐陵(江西吉安)人,余不详。此书收春秋至南宋散文522篇。在编排上以天干为序,甲集6卷,乙集8卷,丙集7卷,丁集9卷,戊集8卷,己集8卷,庚集8卷,辛集7卷,壬集8卷,癸集9卷,并标明为“前

  • 闻见近录·王巩

    1卷。北宋王巩撰。是书记东都旧闻,凡104条。上起后周世宗,下迄宋神宗,其中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事尤多,有关大臣进退、典故沿革等多史传所未详,可资参证。原本单独行世,隆兴元年(1163)王巩后世将其与《甲申杂记》

  • 黑籍冤魂·彭养鸥

    醒世小说,三编二十四回。彭养鸥著。 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改良小说社出版。列说部丛书。本书主题集中鲜明,构思巧妙。以吴廉一家五代人被鸦片所害为主要线索,以道光初年写到光绪后期,由鸦片初入国门写到其泛滥成灾,时间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