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九三札(附清单)光绪九年九月十二日一一七○八--一、二

台北府奉臬道札,札饬新竹县:台湾各县每年应贴册费,应一律提解

计开:(注一)

该县每年应贴道书册费实银壹百一十五元八角五瓣。

又每年应贴府书,上下忙、总提解、埔地请察等案,册费银七十贰元。

又每年应贴府书,折报仓谷、额采循环仓谷、充公等案,册费银一百四十四元。

前二件年应解贴府书费银贰百一十六元。

札新竹县 印 台北府印(注二)

钦加二品衔、台北府正堂、加一级、随带加八级、纪录四次陈为札饬查议、批解事。光绪九年七月十八日,蒙本道宪刘札开:「案据本辕户粮书蔡择其、陈士杰等禀称:『窃台湾府属各县,每县年应给贴册费银二百七十元,迩来只折实银一百六十五元五角,续因折减、短扣,有名无实;而户粮各书,人众拥挤,业已各归各款,承办之书,禀请提解、给领在案。但其等承办台北户粮事务,从前台北未分治之先,淡、兰二厅,均有贴费,亦因短折、积欠,有名无实。迨台北分治,淡、新、宜三县初设,规模未成,莫敢遽请提解贴费,以致办公诸多拮据。刻下淡、新、宜三县,规模已成,所有应贴钱粮、积欠耗羡、条例民欠、遍审地亩、税契、榖数换充、仓库、柜书等十七案册费,核与台南各县,事同一辙,自应援案,一律提解贴费,以资办公。惟台北虽分治,淡、新、宜三县,究属新设,似难照台南一律给贴册费。可否援照台南各县给贴册费银数,查照七折核算折减,饬县提解给领,以资办公经费之处,伏候示定祇遵。如蒙允准,自当核实折减,禀候提解。为此,相率佥恳,并酌检台南案卷呈送,叩乞电察,恩准示定、饬提,俾办公有资,实叨恩便,沾叩』等情。据此,查前项册费,有关办公经费,固不可省。然台北淡、新、宜三县,究属新设,应否俯如该书等所禀,查照台南各县给贴册费银数,折减三成,以七成核算,每县应银一百一十五元八角五瓣,定案提解,以资办公?除批示外,合亟札饬。札到该府,立即遵照,限文到二十日内查明核议具覆,以凭饬提解给,用示体恤。一面核饬各县遵照办理,毋违,此札」等因,到府。蒙此,并据本辕户粮书胡桂芳禀称:「窃芳承办府房钱榖各款公事,最为繁琐,所需办公辛工、纸饭经费,月用甚巨,奈无厘头策应,全赖查照台南向章,各县就于征收供饷、税契厘头内,扣解每县每年应贴钱粮各案府书册费银二百一十六元,以资办公之费。查自设县以来,前因初设,规章未定,道书册费,亦未奉札提解,未敢即行请提,以致办公赔垫,清苦难堪。伏思:凡有钱粮各案册籍,向由府房汇造总册详送,经由道房核转,加文咨报。是于同治十二年间,经台南道、府书禀,蒙前道宪夏批定章程,各款册费,按以三成归道书,七成归府书,以为匀给办公等因。兹奉道宪札,提前项钱粮等案,道书册费,事同一律,府书册费,自应援照台南旧案,叩请并案饬解,赖以奉公,情亟具禀。理合将厅任准台湾前升府张粘单,移追钱榖各案,府书册费银元旧章原卷一宗,检缴呈送禀请,叩乞察核,俯准援案,列单一并,饬县遵解、给领,以资奉公,沾感,切叩」等情。据此,查各属造送各项册折,送由府、道衙门核转册费,自属在所必需。惟现在奉饬,道辕书办,每县每年应解册费银一百一十五元八角五瓣,本辕户粮书,又请援照台南各县向章,每县年贴册费银二百一十六元,应如何设筹,或由官捐,抑由县书贴送,亟应妥议章程,按时批解,以示体恤。除分饬妥议详覆外,合并列单札饬。为此札,仰该县官吏,立即遵照,迅将粘单内开:每年应贴道、府书各案册费银元,克日妥议详覆,批解来府,立等分别提给转详,毋稍玩延干咎,切切。此札。

计粘单一纸。

光绪九年九月十二日札

印 台北府印九年九月十五日奉

私记

(注一)一一七○八--一,系后件之附件(单)。

(注二)一一七○八--二,府印盖在骑缝处。

猜你喜欢
  卷二十八·毕沅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二·焦竑
  卷第二百二十五·胡三省
  第二十二回 走江东承旧统百岁云奔·黄士衡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三·佚名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佚名
  卷之五百九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七·佚名
  ◎平政院·费行简
  卷五十一·佚名
  二二、孔子在陈绝粮考·钱穆
  阿巴哈依图界约·佚名
  屈原研究·梁启超
  241.五人墓·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幕·老舍

    时间 前场后片刻。地点 皇宫。人物 皇 上 内侍甲、乙 卫 兵 王小二 仙 鹤蜂 王 大蚂蚁 大白猫 张不三 公 主 宫娥数人 李八十〔幕启:金殿内,皇上坐当中,二内侍两旁侍立。龙案上摆着一大堆葱花烙饼,一大

  • 卷十一·沈德潜

    ☆毛奇龄字大可,浙江萧山人。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官翰林院检讨。著有《西河诗集》。○西河湛深经学,著述等身,在国朝可称多文为富者,惟攻击朱子,不遗馀力,至镌书若干卷,以示旗鼓,所以不得为醇儒,艺林惜之。○诗学规模唐人,时专

  • 唐诗拾遗卷七·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拾遗卷七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下】权德舆送谢孝廉移家越州家承晋太传身慕鲁诸生又见一帆去共愁千里程沙平烟树逈潮满晓江晴从此幽深去无妨隠姓名送郑秀才贡举西笑意如何知随贡士科吟诗向月露驱马出

  • ●卷九十八·徐梦莘

      靖康中帙七十三。   石茂良避戎(改作兵)夜话曰:金人再犯(改作至)阙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午时城陷仆逃难於乡人王升卿舍馆夜论朝廷守御之方一话一言悉莫不验其文芜其实直而不讦质而不文非所见闻则略而不书去年春金人犯(改

  • 卷十八·李斗

    ◎舫扁录扬州画舫,始于鼓棚。鼓棚本泰州驳盐船,至朽腐不能装载,辄牵入内河,架以枋楣椽柱。大者可置三席,谓之“大三张”,小者谓之“小三张”。驳盐船之脚船,枋楣椽柱如瓜架者谓之“丝瓜架”

  • 卷四十四·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十四乾隆二十二年秋九月丙午命革驻防将军锡特库职留巴里坤披甲効力上谕军机大臣曰阿里衮奏称盐池台站被贼窃取马驼拒捕伤死兵丁因患病未汗遣总兵官丑达前往查拏等语盐池去巴里坤甚

  • 房琯传·刘昫

    房琯,河南人。是天后朝正义大夫、平章事融的儿子。琯少年时喜爱读书,风度仪表沉稳,由于家族庇荫补为弘文生。性格喜爱隐遁,与东平吕平在陆浑伊阳山中读书做事,大约十几年。开元十二年(724),玄宗将加封泰山, 琯撰写《封

  • 理宗谢皇后传·脱脱

    理宗谢皇后,名道清,天台人。她的父亲谢渠伯,她的祖父谢深甫。皇后生下来时就皮肤黝黑,一只眼睛有毛病。谢渠伯死得早,家道愈发衰落。皇后曾亲自从事家务。当初,谢深甫任宰相,有援立杨太后之功,杨太后很感激他。理宗即位后,打算

  • 卷五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五十一礼部十巡狩永乐六年定一诏诰天下诸司及各处镇守总兵官知会一礼部预行各处凡有重事并四夷来朝俱达行在所仍具本啓闻其余事务奏啓俱达京师啓闻施行事有疑碍者在京合该衙门具奏取自上裁凡进拜

  • 卷九·赵鹏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筌卷九     宋 赵鹏飞 撰宣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故不书即位而宣书即位义同桓公然桓之弑隐也桓实与其逆而遂之弑恶也宣不与焉此所以不去王以别轻重也噫观乎此春秋之旨微哉公子遂如齐逆女三

  • 第六章 不信《玉历》的恶报·佚名

      潘仰之,是桂东县的读书人。平生喜欢讥谤善书。  他阅读《玉历》之时,在他所读的第一张上「那见死鬼带枷」句旁,用朱笔旁批『是之至』三个字。  从第一殿起,用黑笔涂掉,到第四殿,又用朱笔涂掉。  在第七殿「饮酒费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六卷·世友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六卷尊者世友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辩千问品第七之七此十二处与六善处相摄者。六善处摄四处少分。四处少分亦摄六善处。与五不善处相摄者。五不善处摄四处少分。四处少分亦摄五不善处。与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四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四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揵度人品中◎颇行缘无明。不缘明耶。乃至广说。问曰何故因无明与明而作此论。答曰或有说者。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

  • 易牙遗意·韩奕

    二卷。明韩奕撰。韩奕,字公望,号蒙斋,吴县 (今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韩氏幼年端重慎言,博学工诗,好游山玩水,继父业行医隐居,不愿做官。著作除 《易牙遗意》外,还著有 《韩山人集》。《易牙遗意》主要记载食品、菜

  • 罗李郎大闹相国寺·佚名

    元杂剧剧本。简名《罗李郎》或《相国寺》。无名氏作。剧述罗李郎的友人苏文顺、孟仓士上京赶考,罗资以路费。苏、孟以幼子幼女寄养罗李郎处。20年后,由罗李郎作主,苏、孟儿女汤哥、定奴婚配成家,生子受春。汤哥整日酗酒狎

  • 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佚名

    简名《连环计》。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末本。本事出《三国志平话》。剧写东汉末董卓专权,司徒王允与太尉杨彪谋锄卓。学士蔡邕向王允献连环计,杀卓。是夜,王在花园闻养女貂蝉烧香祈祷,知其为吕布失散之妻,遂说服貂蝉

  • 春秋诸传会通·李廉

    二十四卷。李廉(生卒不详)撰。此书属集注汇编性质。《自序》云:“先《左氏》,事之案也;次《公》、《穀》,传经之始也;次杜氏、何氏、范氏三传,专门也;次义疏,释所疑也;总之以明胡氏,贵乎断也;陈(傅良)、张(洽)并列,择其长也。而又

  • 肇论·僧肇

    佛学论文集。东晋僧肇著。一卷(或作三卷)。其中心是论述并发展般若、三论空的中道思想。首篇为《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概括全书大旨。后载四篇论文:一、《物不迁论》,论述了其“即动而求静”的动静观。认为“求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