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六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六卷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治心品第十二之余

复次所说真实行及邪妄行。谓无智无明。由是无明起三种行。谓福非福不动行等。此说是为无明缘行。又此福行非福行不动行等随所得识之所招集此说是为行缘识(今详此处合有识缘名色一段经文梵本元阙)。如是名色及名色增长于六处门造作所起。此说是为名色缘六处。又此六处六触身转。此说是为六处缘触若触。生时令受所起。此说是为触缘受。若受美味深喜乐着。此说是为受缘爱。喜耽味故若处乐色。色离散时数数追求而不弃舍。此说是为爱缘取。如是追求令后有起身语意业。此说是为取缘有。若业迁谢令蕴生起。此说是为有缘生。又若生已变异令熟及坏灭时。此说是为生缘老死。乃至是中由识等自体为种子。业自体为良田。无明爱等自体为烦恼。以业烦恼等令识种生者。谓此业为识种田事。爱为识种沃润。无明为识种开发。然业不念我为识种田事。爱亦不念我为识种沃润。无明不念我为识种开发。是识种子亦复不念我为众缘所生。然识种子住于业地。以爱沃润无明滋长生名色芽。此名色芽非自作非他作非二俱作。非自在天所化。不由时变。非一因生非无因生。无不系于父母因缘和合耽染相续。是识种子于母腹中生名色芽。然此法尔无有主宰。无我无取等如虚空。体相幻化因缘不阙。由五种缘发生眼识。何等为五。谓眼识生时。藉眼及色空缘明缘作意缘等。是中眼识眼为所依色为所缘。明为照瞩。空作无碍。同时作意为彼警发阙是缘者眼识不生。谓若不阙内眼根处。如是不阙色及空明作意缘等故。彼一切和合则能生眼识。而眼不念我与眼色为作所依。色亦不念我与眼识为作所缘。空亦不念我与眼识为作无碍。明亦不念我与眼识为作照瞩。作意不念我与眼识而为警发。如是眼识不念我从缘生。然眼识生时。实藉众缘和合而生。如其次第诸根生识随应为说。然无有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但由业果因缘不阙之所建立。譬如无薪火则不生。是业烦恼所生识种亦复如是。彼彼生处相续和合生名色芽。如是法尔无有主宰。无我无取如虚空等。体相幻化因缘不阙。应知内缘生法有其五种。何等为五。所谓不常不断无所至向因少果多相似相续。云何不常。谓若此边蕴死彼边蕴生。非即死边蕴是彼生边蕴。是曰不常。又不灭于死边蕴而起于生边蕴。亦非不灭于死边蕴然起于生边蕴。譬若权衡低昂时等。是曰不断。又于异类众生身处非众同分生边蕴起。是曰无所至向。又今少作善恶业因。于未来世多获果报。是曰因少果多。又若此生作业则未来受报。是曰相似相续。佛言。舍利子。此缘生者以如实正惠。常修无我无人众生寿者。如不颠倒则不生不灭。无作无为无对无碍无怖无夺无勤无懈。观彼自性无有坚实。如病如痈如痛如害。是苦空无常无我等性。彼复随观前际不流转者。谓我于过去世曾有耶。谁谓我于过去世曾有耶。我于过去世为无耶。谁谓我于过去世为无耶。复于后际不流转者。我当未来世为有耶。谁谓我当未来世为有耶。我当未来世为无耶。谁谓我当未来世为无耶。复于现在世不流转者。我于今有耶。谁谓我今有耶。云何为我今有耶。又十地经说。是中无明爱取。是为烦恼。流转不断行有。是为业。流转不断烦恼余支。是为苦流转不断。复说无明缘行。是曰前际观待。识及受等。是曰现在观待。爱及有等。是曰后际观待。此上所说皆名流转。乃至如是。由系属故则为流转。若离系属则无流转。由和合故则为流转。若离和合则无流转。由是了知诸有为中多种过失。是故我今当断系属及彼和合。然为化度一切众生。毕竟不断诸有为行

念处品第十三

论曰。彼治心业略明缘生对治于痴。次当入解不净身念处今当说。如法集经云。复次善男子。菩萨如是住身念处者。谓我此身从足足指跟踝腨胫膝髀臗骨腰脊腹肋胸胁手指肘腕肩臂颈项头颊髑髅等状。众分积聚是即业有。由斯造作种种烦恼及随烦恼。百千种类邪正分别。是身唯有发毛爪齿血肉皮骨肝胆脾肾心肺肠胃生藏熟藏肪膏脑膜眵泪涎涕便利不净多物积聚。以何为身。由是观察身如虚空。则见一切诸法皆空。为空念处。了知是身由二种念。所谓流散及不流散。是身来者。不从前际。去者不至后际。亦不住二际中间。唯从颠倒和合造作。由斯领受。是中居处而为根本。然实无有主宰。亦无摄属。但从客尘先所作事。身体形貌受用依止为所恃处。然此身者。唯有父母赤白和合不净臭秽揽为自体。三毒忧恼常为贼害。是散坏法。种种百千病恼窟宅。如宝髻经说。是身无常而不久住死为后际。了知此已不应于身而生邪命。应当以身修三种净施。何等为三谓身净施。寿命净施。受用净施。是身无常。应当往诣一切众生所亲近承事。欲何所作。或如仆使或如弟子。离诸谄诳身过失等。是身无常。唯出入息为寿命因。宁造罪恶。是身无常。应于爱乐受用不生耽着。一切当舍。复次善男子。菩萨以身观身念处。应观自身及一切众生身等同佛身。威神加持得离缠缚。然观自身及一切众生身与如来身无漏法性彼相无异故。应如是知。又无畏授所问经说。谓我此身非先所集。渐次散坏。譬若微尘。九窍流溢如疮疱门。又诸毛孔有嚩罗弭迦。犹如毒蛇依止而住。身如聚沫体性怯弱。如水上泡暂生即灭。亦如阳焰本无有体。身如芭蕉中无有实。身如幻事为他教敕。身如恶友多诸诤讼。是身如猴性唯轻躁。是身如仇常伺其短。是身如贼机巧贪取。是身如囚常被缚戮。是身如冤不可爱乐。亦如魁脍能断其命。又复此身如空聚落中无有我。如陶家轮无暂停止。如滓秽瓶不净充满。身如痈疽挃唯痛楚。身如朽宅不久迁坏。身如漏舡无堪济渡。身如坏器渐当沮坏。又复此身如河岸树必为駃流之所漂动。身如旅泊多诸艰苦。身如邸舍妄执主宰。如伺盗者常生暴恶。乃至是身如痴小儿要当守护。彼经复说。如是种种不净之身。由我慢愚痴妄为光洁。智者所观犹如秽瓶。眼鼻口等眵涕流出。云何于此多生贪慢。又彼偈云

如愚痴童子  洗炭欲令白

设尽此生中  求白不可得

亦如无智人  洗身欲令洁

屡加于澡沐  至死不能净

菩萨观于身  九窍疮疱门

八十千户虫  依身而所住

菩萨观于身  如刻木众像

筋骨假连持  应知无主宰

菩萨观于身  或受他饮食

应知同狐狼  来食自身肉

论曰。由饮食资助成广大行。如是处处应当了知。受念处者。如宝髻经说。善男子。菩萨以受观受念处了知众生。依止大悲得如是乐。若一切众生无有解脱。应当修习以受观受念处。我当被大悲甲摄受调伏一切众生。悉以彼乐灭除众苦。我以大悲令贪行众生了知乐受离于贪染。我以大悲令嗔行众生了知苦受离诸过失。我以大悲令痴行众生了知不苦不乐受舍俱生痴。又彼乐受不坏苦受不减不苦不乐受离于对治则无无明。若无无明彼何名受。云何了知一切无常及无我等。然此乐受即无常性。苦受即逼迫性。不苦不乐受即寂静性。由此了知若乐若苦无常无我等。又无尽意经云。若受苦时当念一切恶道众生起大悲心。摄除于嗔离于颠倒分别受等。又法集经偈云

说受为领纳  领纳复为谁

受者离于受  差别不可得

智者观于受  住如是念处

彼相如菩提  光明遍寂静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俱舍论记 第九卷·普光
  卷第四十四·佚名
  佛教心理学浅测佛教心理学浅测·梁启超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卷·佚名
  贫人夫妇氎[dié,细棉布]施得现报缘品第十八·佚名
  佛说末罗王经·佚名
  第二十三卷·佚名
  序·纪荫
  卷第一百四十一·佚名
  卷六十三·道世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三·通奇
  人生佛教之目的·太虚
  阿鸠留经全文·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一十·彭定求

        卷710_1 【蜀】徐夤   虽倚关张敌万夫,岂胜恩信作良图。能均汉祚三分业,   不负荆州六尺孤。绿水有鱼贤已得,青桑如盖瑞先符。   君王幸是中山后,建国如何号蜀都。   卷710_2 【魏】徐夤   伐罪书勋

  • 卷七百零四·彭定求

        卷704_1 【送僧归北岩寺】黄滔   北岩泉石清,本自高僧住。新松五十年,藤萝成古树。   题诗昔佳士,清风二林喻。上智失扣关,多被浮名误。   莲扃压月涧,空美黄金布。江翻岛屿沈,木落楼台露。   伊余东还际,

  • 第九出 慕义·许自昌

    〔末杂扮军士扛箱上〕断碛簇烟山似米。野营轩地鼓如雷。〔末〕我们梁山泊内小偻罗的便是。昨日蒙寨主差我们到地方上抢掳。且喜得胜归来。寨主还未升帐。不免在此伺候。你看这梁山泊。眞好一个形胜也。〔杂〕怎见得

  • 金台集题词·迺贤

    今之言诗者大氐祖玉溪而宗杨刘殊不思杨刘诸公皆侍从近臣凡所以铺张太平之盛者直写其所见云尔江湖之士寘身风月寂寥之乡而欲于暗中摸索以追逐之用心亦良苦矣果啰罗氏纳延易之雅志髙洁不屑为科举利禄之文平生之学悉资以

  • 卷二百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三杜俨杜俨新安丞诗一首客中作书剑催人不暂闲洛阳羁旅复秦关容顔岁岁愁边改乡国时时梦里还赵良器赵良器兵部员外诗二首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圣祖发神谋灵符叶帝求一人光锡命万国荷时休雷解圜

  • 张说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张说(667—730 ),唐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武则天永昌中(689),举贤良方正,授太子校书郎。因不肯依附张易之兄弟,忤旨,被流放钦州。唐中宗复位,召回,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兵部侍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 )任宰相,监

  • 列传第一百五·刘昫

    ○穆宁 子赞 质 员 赏 崔邠 弟鄯 郾 郸窦群 兄常 牟弟庠巩 李逊 弟建 薛戎 弟放 穆宁,怀州河内人也。父元休,以文学着。撰《洪范外传》十篇,开元中献之。玄宗赐帛,授偃师县丞、安阳令。 宁清慎刚正,重交游,以气

  • 东都事略卷三十六·王称

    列传十九  郭贽字少仪开封人也应进士为开封首荐太宗任京尹得侍读藩邸太宗即位擢贽著作佐郎兼皇子侍读迁右补阙拜中书舍人太平兴国七年拜参知政事曹彬为弭徳超所谮贽为辨其诬宰相赵普因是重之甞奏事对太宗言曰臣受遇

  • 第八章 西征之役(上)·冯承钧

    成吉思汗分军为四:第一军察合台阔窝台二子将之进攻讹荅剌;第二军拙赤将之,焉右手军,进取毡的;第三军阿剌黑速客秃塔海三将将之,为左手军,进取别纳客忒。三军之目的地皆在昔浑河畔诸城。成吉思汗自率四子拖雷将大军渡河选取不

  • 彭乘传·脱脱

    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年青时即以好学被州里称颂,后考中进士及第。曾经和同届进士登玩相国寺阁楼,大家都瞻看乡里要塞,颇有官宦之人的乐趣。独彭乘眺望西方,怅然说:“父亲老了,我怎么能够放弃早晚侍奉的本份,去贪图自己一个

  • 卷之八十七  君子堂日詢手鏡下(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君子堂日詢手鏡,二卷(別本有作一卷者),未著撰人姓氏。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皆作王濟撰。濟,字伯雨,號雨舟,烏程人,官至廣西橫州判官。事蹟詳國朝獻徵錄卷一0一本傳。) 君子堂日詢手鏡

  • 晋纪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辛酉、 301)·司马光

    晋纪六 晋惠帝永宁元年(辛酉、 公元301年) [1]春,正月,以散骑常侍安定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汜瑗为谋主,悉讨破之,威著西土。 [1]春季,正月,任命散骑

  • 提要·员兴宗

    臣等谨案辨言一卷宋员兴宗撰兴宗宋史无传其名仅见于姓氏急就篇所著有九华先生集世亦不传惟永乐大典间为采入并录集末所载当时祭文六首以诸文叅考其出处兴宗盖蜀人字显道始应召官太学再迁至著作郎干道中以有所论劾奉祠

  • 第十一章 14·辜鸿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辜讲有一次,孔子斥责他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说,“以后不许那个吹喇叭的人踏入我的家门。”之后其他同学开始看不起仲由(子路)。于是孔子又

  • 北京岁时记·蔡省吾

    风俗志。蔡省吾撰。一卷。此书专记北京风俗。

  • 咽喉脉证通论·佚名

    一卷。不著撰人。旧传宋有异僧,寓居杭州千佛寺,遗此书而去。据书中内容推断,当作于元明之际。此书首列总论,次及通治用药,用药禁忌,丸散方药,共四则。书中将诸种喉疾分为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缠喉、

  • 庆芝堂诗集·戴亨

    《庆芝堂诗集》18卷,收录诗文1312首。

  • 甲午战事记·池仲祐

    中日构衅,由来久矣:溯厥肇祸,实自朝鲜:朝鲜,中国之藩属也,而日本岛国,孤悬东海,于朝鲜为近,恩蚕食之。明万历二十年,日本将军秀吉陷朝鲜,明师战败于平壤。厥后朝鲜迄无宁岁。中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未之能定也。迨万历二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