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书蔡氏传旁通卷五

元 陈师凯 撰

召诰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见左传桓二年又宣三年云王孙满对楚子曰昔夏之方有徳也逺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以承天休桀有昏徳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史记载武王言我南望三途【史作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逺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云

史记索隠云杜预曰三涂山名大行轘辕崤黾也在陆浑县南岳盖河北太行山鄙都鄙谓近岳之邑愚谓顾詹有河谓回视河水在后也粤詹雒伊毋逺天室史记正义谓粤者审慎之辞言审慎詹雒伊二水之阳无逺离此为天室也愚谓粤与越同及也及视雒伊二水之傍若天室之所在宜为王者之都毋舍此而逺去也天室犹天府也

既望十六日也乙未二十一日也

林氏曰汉志曰周公摄政七年二月乙亥朔庚寅既望故二十一日为乙未

戊申三月五日也

汉志曰三月甲辰朔三日丙午愚案二月小尽故三月得甲辰朔五日得戊申

规度其城郭宗庙郊社朝市之位

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旁三门则四面通十二门也国中城内也九经直路九条也九纬横路九条也涂路也九轨言路之广也轨车辙也乘车之辙六尺六寸两旁加各七寸通八尺九轨之广七十二尺也左祖宗庙在王宫之东也右社社稷坛在西也面朝者面犹郷也布政之朝廷在王宫之前也后市市在后也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歩也阿栋也髙一丈长三丈谓之一雉王宫之门屋脊髙五丈也隅者角上浮思也防云浮思小楼也上刻画云气虫兽宫隅之制七雉者王宫之四角髙七丈也城隅之制九雉者城角髙九丈也环涂者绕城下路也七轨广五丈六尺也野涂国外之路也五轨广四丈也○又案周书作雒云周公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十七里南繋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凑乃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后稷愚案以六尺为歩算之则九里之城计方一千六百二十丈汲书云七百者古本字讹耳郏山即郏鄏之郏史记正义云郏山名鄏邑名括地志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周公新筑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也

郊祭天地也故用二牛社祭用太牢礼也

孔氏云郊以后稷配故二牛防云记及公羊皆曰养牲必养二帝牛不吉以为稷牛吕氏曰郊祭天社祭地愚案上三说皆是也古者无天地合祭之礼所以郊用二牛者一为上帝之牛一为配帝后稷之牛蔡传谓祭天地故用二牛此说诚误社为土神即祭地之礼朱子言之详矣蔡氏不用何也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

春秋传曰士弥牟营成周

见昭公十二年即周敬王十年

揣髙低仞沟洫物土方

度髙曰揣度深曰仞物相也相取土之方面也

邦伯者侯甸男服之邦伯也

邦伯诸侯之长也

王氏曰成王欲宅洛邑者以天事言则日东景朝【当作夕】多阳【当作风】日西景夕【当作朝】多隂日南景短多暑日北景长多寒洛天地之中风雨之所防隂阳之所和也大司徒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防也隂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郑司农云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冯氏子亮云土中之说蔡氏引王氏所论而今本多讹日东景夕多风误为景朝多阳日西景朝多隂误为景夕多隂宜正之又案王氏据周礼而郑注不明盖地官司徒测土深正日景所以求地之中也所谓日南景短日北景长日东景夕日西景朝者是指其立表之处而言其不中也日南云者是立表于昼日之南也表立于此则其影必短于圭而其地多暑是偏于南矣日北者是立表于昼日之北也表立于此则其影必长于圭而地多寒是偏于北矣表立于昼日之东则日至夕而表影方与圭齐是又偏于东而其地多风矣表立于昼日之西则日方朝而表影已与圭齐是又偏于西而其地多隂矣凡此皆非地之中也而用此法者乃所以求中也案歩占之说以为日与地相去一万五千里为地之中土圭之法圭长一尺五寸以一寸准千里当昼漏方半置圭立表以测度之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影适与土圭等定此为地中也又案寰宇记云河南府登封县测景台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髙一丈周廻十六歩周礼地中在此也县北有阳城山

王之初服若生子无不在于初生习为善则善矣自贻其哲命为政之道亦犹是也

新安陈氏曰明哲之性与生俱生初生之时习于善则明可作哲习于恶则靡哲不愚哲则为天所命愚则天不命焉是自贻哲命如所谓自求多福此所谓无不在其初生时自贻哲命者王之初服亦犹是也此一节明王乃初服之意盖今日作邑而自服土中乃所谓初服是又中天下定四海之一初也天之命吉凶判于此王之能敬徳祈永命与不能亦判于此召公所以欲王乘此一初之机而疾敬徳也疾敬徳则能用徳疾云者欲其乘此机而速勉之

洛诰

复如逆复之复

逆复出周礼已见龙作纳言下

复命于王

叶氏曰如孟子有复于王之复

王莽居摄几倾汉鼎皆儒者有以启之

古注云周公言我复还明君之政于子新安陈氏曰王莽废汉孺子婴为安定公执其手流涕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廹皇天威命不得如意盖因孔氏释经之误莽遂借此以文其奸也

洛师犹言京师也

京大也师众也

河朔黎水河北水交流之内也

苏氏曰黎水今黎阳也黎阳汉县今大名路濬州也地有黎阳津亦名白马津

涧水东瀍水西王城也朝防之地瀍水东下都处商民之地王城在涧瀍之间下都在瀍水之外其地皆近洛水故两云惟洛食也

史氏渐曰涧瀍之东西即洛之中也涧水之东即洛之偏也同名为洛而王城顽民之居不同非洛自为洛涧瀍自为涧瀍洛邑居天下之中伊洛瀍涧实周流于其间天子南响则涧水在洛之右瀍水在洛之左周公于涧瀍之中兆告吉遂营王城以建王居定郊社宗庙是为郏鄏之地今之河南是也又循之左越瀍水之东复告吉遂营下都名曰成周又曰东郊以居殷民今之洛阳是也二城相距十有八里

下逮胞翟之贱亦皆有孚颙若

祭统云夫祭者畀煇【运】胞【庖】翟阍者恵下之道也煇者甲吏之贱者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易云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程子云盥谓祭祀之始盥手酌鬰鬯于地求神之时荐谓献腥献熟之时居上者正其表仪如始盥之初勿使神意如既荐之后则天下之人莫不尽其孚诚颙然瞻仰之矣颙仰望也

予惟谓之曰庶几其有所事乎公但微示其意以待成王自教诏之也

新安陈氏曰周公言我今整齐共营洛之百官使从王于宗周我惟谓之曰王庶防适新邑而有事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古人于祭祀皆曰有事公但微示王行祀事于洛之意于百官以待王之自教诏之也

宗周之四辅汉三辅本诸此

朱子云四辅犹四隣汉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郡也案王制曰设四辅及三公四辅左辅右弼前疑后丞也蔡不据此者以成周未尝设四辅官时公旦任太师在三公列不闻为四辅故止引汉三辅为比周家非有三郡特以王城镐京相为邻辅如朱子四邻之义耳

公又言其自是宅中圗治

此言曰其自时中乂案召诰云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周公固尝举与召公言之此又举以答成王也

秬黒黍也一稃二米和气所生鬯鬰金香草也

正义云以黒黍为酒煮鬰金之草筑而和之使芬香调畅谓之秬鬯徐云稃米殻也音孚尔雅曰秬黒黍秠一稃二米郭云秠亦黒黍但中米异耳汉和帝时任城生黒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也详此则一稃二米名曰秠常罕得既名秬鬯则不必其皆一稃二米也

卣中尊也

尔雅文也孙炎云尊彛为上罍为下卣居中郭璞云卣不大不小者尔雅防云是在罍彛之间即周礼牺象壶着大山六尊是也罍者尊之大者也案礼圗云六彛为上受三斗六尊为中受五斗六罍为下受一斛毛诗说金罍大一硕是也彛卣罍三者皆为盛酒器也

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干人饥而不敢食也

聘义文

享有体荐

见左传宣十六年

敬之至者其礼如祭

新安陈氏曰宁如归宁父母之宁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者述王命使之辞曰此明洁以敬祀之酒今拜稽而致休美以享公焉敬之至者其礼如祭传曰享有体荐一证也记曰君子敬则用祭器又一证也

宿与顾命三宿之宿同

宿进爵也顾命则谓三进爵于神前此则周公言我不敢自进此酒则用以祭文武也

戊辰十二月之戊辰日也

蔡氏于康诰篇首以三月哉生魄为周公摄政七年之三月则此十二月亦在七年也康诰篇首乃洛诰脱简及召诰洛诰月日皆第七年中事今以汉志考之云周公摄政七年二月乙亥朔召诰言二月既望十六日庚寅也越六日乙未二十一日也三月甲辰朔惟丙午朏三月初三也越三日戊申初五日也越三日庚戌初七日也越五日甲寅十一日也若翼日乙卯十二日也越三日丁巳十四日也越翼日戊午十五日也此接康诰三月哉生魄十六日己未也又召诰越七日甲子二十一日也洛诰子惟乙卯即召诰三月十二日也戊辰王在新邑十二月三十日也唐孔氏谓此嵗有闰九月辛未朔小则十二月三十日戊辰晦也

烝祭之礼

冬曰烝

周尚赤故用骍

骍赤色毛也

宗庙礼太牢

合用牛一羊一豕一

此用特牛举盛礼

文武各一牛故为盛

逸史佚也

时太史名佚古字通作逸

太室清庙中央室也

明堂中央曰太庙太室乐记注云文王之庙为明堂制周颂云清庙祀文王也防云天徳清明文王能象天之清明故谓其庙为清庙然则清庙者洛邑文王庙名以其制如明堂故亦有中央太室此蔡氏所以训太室为清庙中央室也

周公自留洛之后凡七年而薨也

周公位宰摄政已七年欲退休成王留之治洛又歴七年自武王防后共十四年也两经七年新安陈氏以为惟七年即摄政之七年者非是

多士

弗吊未详

大诰引不吊昊天与此同

旻天秋天也

尔雅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肆与康诰肆汝小子封同

肆故也

弋取也弋鸟之弋

论语曰弋不射宿以生丝繋矢而射也

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固其治而不固其乱者天之道也仲虺之诰曰推亡固存与此固字同义盖能自种其徳者天因以加培之自倾其徳者天因以覆灭之福善祸淫天之道也圣人岂容心哉惟天所命耳

降犹今法降等四国之民罪皆应死我大降尔命不忍诛戮

如今云减死一等也

来自商奄

孟子注奄东方之国史记注云奄于险反兖州曲阜县奄里即奄地东斋陈氏曰此奄与淮夷三监同助武庚以叛周公东征一举而诛四国独言来自奄者伐奄在后诛奄即来也四国殷管蔡霍也

邑四井为邑之邑

四井三十二家也五亩之宅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所谓宅尔邑也

无逸

刘裕奋农亩而取江左一再传后子孙见其服用反笑曰田舎翁得此亦过矣

南史宋髙祖刘裕孙孝武帝骏壊髙祖所居隂室为玉烛殿牀头有土障壁上挂葛灯笼麻蝇拂袁顗因盛称髙祖俭徳上曰田舎翁得此已为过矣

祖甲髙宗之子祖庚之弟汉孔氏以祖甲为太甲又经世书髙宗祖庚祖甲世次歴年皆与书合又周公言自殷王中宗及髙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及云者因其先后次第而枚举之辞也则祖甲之为祖甲而非太甲明矣

西山真氏曰祖甲为太甲明矣苏氏以享国多寡为次得之新安陈氏曰祖甲为太甲较分明经世书与三及字皆不足援以为辨太甲为商贤君万万不可磨何苦极力挽从来无人齿及之帝甲以排太甲乎○愚案真氏陈氏皆不取蔡氏说今且平论之苏氏谓以享国多寡为次则髙宗五十九年之后便当到文王五十年何必逆取太甲以厠于其间此苏氏之说非也陈氏谓经世书三及字皆不足援其意黙取苏说以破蔡传然考之经文则祖甲享国下即云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又云亦罔或克夀既以祖甲为太甲则中宗髙宗皆太甲后人安得言生则逸罔或夀邪既云不论世次则不可言自时厥后矣以两自时厥后详之则蔡传所考不可破而孔氏苏氏真氏陈氏诸说皆非是

昃日昳也

昳徒结反

春秋贡于霸主

左传昭十三年晋合诸侯于平丘子产争承曰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

唐有送使之制

唐食货志云宪宗时分天下之赋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

君奭

臣扈与汤时臣扈二人而同名者也

疑至臣扈汤时二臣名辑纂陈氏云汤至太戊百三十年必二人而名同也

在武丁时不言傅说岂傅说不配食于配天之王乎其详不得而闻矣

息斋余氏曰不言傅说即下文不言尚父之意愚案周公以君奭为经歴之旧臣而留之故歴数商周之老成是以武丁时不言傅说文武时不言太公傅说太公非若甘盘虢叔之旧也

陟升遐也

如陟方乃死之陟

通彻三极而无间

贯通天地人之理也

卷阿鸣于髙冈者乃咏其实故周公云尔

卷阿召公所作曰鳯凰鸣矣于彼髙冈盖众人之所闻见喻大贤处髙显之地召公既言之矣今乃求去故周公云我则鸣鸟不闻也

震撼撃撞欲其镇定

言所以处人心之未服者

辛甘燥湿欲其调齐【才细反】

言所以处人情之未和者

槃错棼结欲其解纾【音舒】

言所以处人事之未靖者

黯闇污浊欲其茹纳

言所以处人言之未顺者

患失干没者

患失即论语所谓鄙夫干没出前汉张汤传云始为小吏干没服防曰射成败也如淳曰豫居物以待之得利为干失利为没干音干

召公亲遭大变破斧缺斨之时

诗云既破我斧又缺我斨言周公东征诛戮兵器弊壊之时也

超然肥遯

肥遯遯卦上九爻辞也程子曰肥者充大寛裕之意遯者飘然逺逝无所繋滞之为善

蔡仲之命

此篇次序当在洛诰之前

盖以事在周公摄政七年之中不在留洛七年之内也

苏氏曰郭虢也

当时声讹以虢为郭如韩为何陈为田之类

管霍国名

今河南郑州管城县古管国也左传闵二年晋灭霍杜预云永安县东北有霍太山今山西平阳路霍山也

周公留佐成王食邑于圻内圻内诸侯孟仲二卿故周公用仲为卿非鲁之卿也

知非鲁国之卿者以左传定四年云蔡仲改行率徳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周公未尝居鲁既曰己卿士是圻内之卿士也孟仲二卿犹言上下二卿皆命于其君周公以仲为己卿士则是自命之卿也

蔡左传在汝淮之间

杜预云武王封叔度于汝南上蔡胡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愚案汝南上蔡今汝宁府上蔡县也新蔡旧亦为蔡州属县今废下蔡宋为寿州倚县今废在安丰路界内

此章与伊尹申诰太甲之言相类而有深浅不同者太甲蔡仲之有间也

伊尹曰克敬曰有仁曰克诚此语深且详矣此以惟徳惟惠言之则所包者广不如敬仁诚分别之切蔡氏所谓浅也盖太甲败度败礼之余仲则迈迹自身彼则以臣而告君此则以上而训下故其深浅详略之不同如此

中者心之理而无过不及之差者也

中者本所以状性之徳今经言率自中是循而由之之义故直以心之理训之若论其未则在中之中无所偏倚是为天下之大本及其既而时中然后见其无过无不及也所谓天下之达道也

多方

光武成功若建瓴然

建音蹇瓴音苓汉书云居髙屋上建瓴水注云建翻水也瓴盛水瓶也居髙而翻瓶水言易也西汉之末王莽簒逆公孙述据成都隗嚣据天水光武以汉宗室起兵南阳破莽兵海内豪杰响应皆杀莽牧守用汉年号旬月徧天下更始杀王莽光武破隗嚣撃杀公孙述天下复为汉者二百年

成王即政之明年商奄又叛成王征灭之

新安陈氏曰洛诰戊辰王在新邑孔注十二月戊辰晦此七年之十二月即成王即政之年也多士作于是年之三月曰昔朕来自奄是述东征时事乃自武王诛纣伐奄后第二畨叛也多方作于即政之明年五月成王政序曰成王遂践奄多方序曰成王归自奄此书曰成王来自奄乃奄之第三叛王堕其城迁其君又因以告多方也以去年十二月戊辰晦筭之则次年正月朔己巳五月朔非丁卯则戊辰丁亥非二十即二十一日也多士与多方之作先后盖一年有三月云

奄不知所在

解在多士寰宇记在曲阜县奄中古奄国也

卫孔悝之鼎铭

见祭统孔悝卫荘公蒯瞆时大夫也郑注云周既去镐京犹名王城为宗周也悝音恢

时镐已封秦

史记犬戎杀周幽王郦山下秦襄公以兵送平王迁都雒封襄公为诸侯赐以岐丰之地

克堪者能胜之谓也

新安陈氏曰克堪二字下得极有力非有仁以为己任之兼死而后己之毅不能堪而用之也克堪用之必有非力之力如真积力乆之力而后可

神天之主

东斋陈氏曰可为神与天之主山川宗社之得其安三光寒暑之得其序皆人君有以主之

詟服

詟质渉反汉书云羣臣震詟詟中自服也

賔介之介

相副相助者

周官多以胥以伯以正为名

如大胥小胥象胥宗伯宫伯宫正酒正之类胥有才智者也伯与正皆长也

立政

葛氏曰缀衣周礼司服之类

天官有司裘有内司服有缝人春官亦有司服

虎贲周礼之虎贲氏也

蔡氏谓执射御者曰虎贲今案夏官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舎则守王闲在国则守王宫有大故则守王门无执射御之事又有旅贲氏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

牧民之长曰常伯任事之公卿曰常任守法之有司曰准人

吕氏曰常伯等即三宅三代之书他无所见意者公卿辅相之别名欤官有别名如相曰阿衡保衡三卿曰圻父农父宏父此亦三代辅政大臣别名耳缀衣虎贲特于侍御仆从中错举二者以见其余耳职重者有安危之寄职亲者有染习之移其繋天下之本一也新安陈氏曰吕说得之宅事常任所职必广凡任事之大臣也宅牧常伯主牧养之大臣也宅准准人主平法之大臣也又案虞有十二牧夏周有九牧皆在邦国意必有大臣在朝者以统之如虞四岳统十二牧周六卿倡九牧立政所谓常伯宅牧必长牧养而在朝以统牧伯者欤

甸者井牧其地什伍其民也

井牧者按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什伍其民者大司徒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又小司徒云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又遂人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鄼五鄼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凡治野夫闲有遂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此井牧什伍之大纲也

以是立民长伯则体统立而下有所寄

新安陈氏曰立民长伯当时宅俊或有出而封为长伯者愚案康叔为司宼是宅乃准者封于卫为孟侯诗序言卫不能脩方伯连率之职是三宅为长伯之证

趣马掌马之官

趣七口反周礼趣马下士皁一人徒四人

携仆携持仆御之人

周官有太仆下大夫祭仆中士御仆下士仆下士大驭中大夫戎仆中大夫齐仆下大夫道仆上士田仆上士驭夫中士车仆中士

庶府若内府太府之属也

周官有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

大都之伯小都之伯

畿内之都大都为公之采邑小都为卿之采邑

艺人者卜祝巫匠执技以事上者

卜如太卜卜师人菙人簭人占梦眡祲是也祝如太祝防祝甸祝诅祝是也巫如司巫男巫女巫神士是也匠如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搏埴之工皆是也王制云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

如庖人内饔膳夫则是数尹之伯也

传意谓庖人为庖尹内饔为饔尹而膳夫则兼二者而为之伯也盖庖饔各治其事而又统于膳夫也然此二句以下文比之必有脱字

钟师尹钟磬师尹磬太师司乐则是数尹之伯也太师及司乐为钟师磬师之伯此二节特举例以解尹伯以是求之尹伯固不止于此二者矣

太史奉讳恶公天下后世之是非

王制云太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简记策书也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大事书于策小事简牍所书善恶必以实録所谓公天下后世之是非也讳先王名也恶忌日也先王死日及子卯不乐周官云小史诏王之忌讳

此诸侯之官也司徒主教司马主政司空主土诸侯之官独举此者以其名位通于天子欤

愚案康诰言圻父农父宏父三卿亦与此同可见此为诸侯之官盖大国三卿兼摄六事传谓名通天子者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也

亳见史三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此据正义所引皇甫谧说也寰宇记考城县有北亳城今睢州考城县也蒙县名今废又云宋州谷熟县亳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宋州今归徳府也谷熟县废偃师县属河南府地志云河南偃师尸乡殷汤所都臣瓒曰汤居亳今济隂县是也今亳有汤冡己氏有伊尹冡师古曰瓉说非也又如皇甫谧所云汤都在谷熟事并不经刘向云殷汤无处安得汤冡乎

地志载王官所治非一

案地志中国四夷皆有都尉治在蛮夷谓之中部都尉东部都尉南部都尉西部都尉北部都尉又有属国都尉宜禾都尉骑都尉农都尉江闗都尉匃奴都尉等数十处意与夷微卢烝三亳阪尹相似皆王官出治外地者

苏国名左传苏忿生以温为司寇

地志云温己姓苏忿生所封左传语见成公十一年温今孟州温县也

猜你喜欢
  国风·王风·佚名
  卷六十(哀十六年,尽二十七年)·孔颖达
  汉文·胡宏
  器经 译文注释·孤子
  管子补注卷二十一·刘绩
  论语通卷八·胡炳文
  卷二十八·郑玉
  卷六·叶梦得
  卷十六·盛世佐
  卷一·佚名
  卷三十五·佚名
  辯中邊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三·玄奘
  谈临济四宾主·太虚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之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六出·李开先

    【月云高】(旦上唱)晨光初散,谁道君门远?露湿弓鞋小,风吹鬓云乱。露散烟消,日照紫微寒。到此心惊怕,生死应难免。咫尺龙楼接日边,愿把冤情往上传!(白)莲步娜移不暂留,恐惊堂上老亲忧。儿夫但得蒙宽释,何惜今朝一命休!自恨儿夫在监,不

  • 卷四十三·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四十三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十三 兰亭集诗【并序】 右将军王羲之二首【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善草隶累迁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

  • 卷十一·胡文学

    钦定四库全书 甬上耆旧诗卷十一 监察御史胡文学编 薛滦州穰 字有年宋知衡州朋龟十一世孙也少资性过人好问学举於乡授涿州知州涿俗素强悍兼岁大祲盗贼多公至发廪粟赈饥亲问民所疾苦力为疗之盗贼渐息民得复苏三年用荐

  • 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一·张岱

    勋戚殉难列传刘文炳巩永固卫时春·新乐侯刘文炳,海州人;以皇亲得封。闯贼破外城,先帝召文炳同驸马巩永固各率家丁二十余人,欲于崇文门突围而出;见贼数十万,城以外无隙地,返驾回宫。文炳歎曰:『身为戚臣,义不受辱,不可不与国同难

  •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四十·温达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十闰三月辛巳朔遣使勅讯第巴先是第巴遣使尼麻唐库图克图卓尔磨隆堪布具疏宻奏云为众生不幸第五世达赖喇嘛于壬戌年身故事自圣主车书一綂癸巳年赴京讲信修睦以来此地法门最

  • 奏谳书二十一·佚名

    原文:六月癸卯,典贏告曰:不知何人刺女子婢最里中,奪錢,不知之所,即令獄史順、去疢、忠、大□固追求賊。婢曰:但錢千二百,操簦,道市歸,到巷中,或道後類塹拊,婢僨,有頃乃起,錢已亡,不知何人之所。其拊婢疾,類男子。呼盜,女子齔出,謂婢背有

  • 钦定南廵盛典巻八十五·高晋

    名胜【江南镇江常州蘓州】金山在镇江府西北七里大江中唐裴头陀于此防山得金故名一名浮玉山随山搆屋金碧交辉与江光相激射有泉曰中泠陆羽品为天下第一山之东有日照岩东麓有善才石一名鹘峯西有石山其顶则金鳌妙髙诸峯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九·高晋

    目录天章【十九】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御制古今体诗 钦定南廵盛典卷十九天章甲辰 【直 山东】诗南巡启跸五叠前韵【有序】时迈东南望幸俞六巡之请言观河海省方考三载之成惟民事之大宜勤先咨乐利体干行之健不息遑惮舟

  • 尹文子序#1·尹文

    山阳仲长氏撰定尹文子者,盖出於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先於公孙龙#2。公孙龙称之。着书一篇,多所弥纶。《庄子》曰:不累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於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见

  • 宗镜录卷第三十六·延寿

    夫观门略有二种。一依禅宗。及圆教。上上根人。直观心性。不立能所。不作想念。定散俱观。内外咸等。即无观之观。灵知寂照。二依观门。观心似现前境。虽权立假相。悉从心变。如观经中。立日观水观等十六观门。上生经

  •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下·智俨

    唐至相寺沙门智俨述就大段第二约彼行相显三种般若。问此下明行教。与前行教何别。答。前文约见闻已去说。此约成观已去说也。文中大分有三。初陈四疑。问三种般若体相。二佛告须菩提菩萨发下。广答显相。三须菩提发阿

  • 卷第七十四·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四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五 尔时善财童子。於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所。得菩萨解脱已。

  • 卷第二十三·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二十三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青原下第六世 筠州洞山良价禅师法嗣下 越州乾峰和尚(凡四) 示众云。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一一透得。始解归家稳坐。须知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 云门出

  •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佚名

    《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此经乃上清丹华紫灵真女传授赤君,内言步踏南斗六星之法。经中有南斗六星符,教人按日吞符,并丹书青素锦囊,佩带胸前,飞登行事,凶事悉解。

  • 天台前集·李庚

    三卷。《前集别编》一卷。《续集》三卷。《续集别编》六卷。宋李庚原本,林师蒧等增修。此集皆录唐以前作家题咏天台山的诗文,计赋三篇,诗二百首。成于宁宗嘉定元年 (1208)。前有郡守宣城李兼序。《前集别编》一卷,则

  • 白话陈书·姚思廉

    《陈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唐姚恩廉撰。贞观十年(636年)成书。三十六卷。分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记载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至后主祯明三年(589)三十三年历史。系据其父姚察《陈书》旧稿而成。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