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慈力王血施缘品第十二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桓中止。尔时尊者阿难。于中食后。林间坐禅。而自思惟。如来兴世。甚为奇特。众生之类。皆蒙安乐。又思惟。憍陈如等五尊比丘。种何善本。依何因缘。法门初开。而先得入。法鼓始振。独先得闻。甘露法降。特先蒙润。念是事已。从坐处起。往至佛所。具以所念。而用白佛。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桓精舍中。有一次尊者阿难吃过午饭后,在林间坐禅,暗自思惟:“如来出现世间非常奇妙,许多众生都由此得到安乐。”又想到:“憍陈如等五位比丘前世种下什么善根,依靠什么因缘,在法门初开时最先得入;法鼓刚刚敲响时唯独他们最先听到;甘露妙法降下时最先蒙受滋润?”想到这里,他从坐处站起来到佛前,将自己刚才所想都禀告佛陀。

【古文】

佛告之曰。憍陈如等。先世于我。实有因缘。过去世时。我以身血。充其饥渴。令得安隐。是故今身。先得我法。用致解脱。贤者阿难。重白佛言。过去以血济其饥乏。其事云何。愿具开示。并令众会咸得解了。

【白话】

佛告诉他:“憍陈如等在往世和我的确有因缘。过去世中,我曾用身上的血为他们充饥止渴,令其得到安乐。所以今世他们先得到我的教法,以至于获得解脱。”贤者阿难又对佛说:“过去您用血解除他们的饥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希望世尊详细开示,使大众都得以明了。”

【古文】

佛告之曰。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弥佉罗拔罗。此言慈力。领阎浮提八万四千小国。王有二万夫人一万大臣。王有慈悲。具四等心。恒愍一切。未曾懈厌。常以十善。教诲民庶。四方钦慕王所化治。国土安乐。莫不庆赖。

【白话】

佛告诉他说:“久远阿僧祇劫以前,此阎浮提有一位名叫弥佉罗拔罗(汉语为“慈力”)的大国王,统领阎浮提八万四千小国王,有两万夫人、一万大臣。国王慈悲为怀,具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恒时悲愍一切众生,从不厌烦、懈怠,并且经常以十善法教诲百姓。四方民众都敬仰国王的教化和统治,国家安乐,人民无不欢喜地依赖他。

【古文】

诸疫鬼辈。恒噉人血气。用自济活。尔时人民。摄身口意。敦从十善。众邪恶疫。不敢侵近。饥羸困乏。瘦悴无力。时五夜叉。来至王所。我等徒类。仰人血气。得全身命。由王教导。咸持十善。我等自是无复饮食。饥渴顿乏。求活无路。大王慈悲。岂不矜愍。

【白话】

众多疫鬼平常都以食人血气为生,当时人民严护身口意,勉力遵从十善,使得那些邪恶疫鬼不敢接近侵犯,各个饥弱困乏,消瘦无力。于是有五个夜叉来到国王那里,说道:‘我们这类众生,依赖食人的血气才得以维生。由于国王的教导,人民都行持十善,我等从此再也得不到饮食,饥渴困乏,无法活命。大王慈悲为怀,怎么就不怜愍我们呢?’

【古文】

王闻是语。甚怀哀伤。即自施脉。刺身五处。时五夜叉。各自持器。来承血饮。饮血饱满。咸赖王恩。欣喜无量。王复告曰。汝若充足。念修十善。我今以身血。济汝饥渴。令得安隐。后成佛时。当以法身戒定慧血。除汝三毒诸欲饥渴。安置涅槃安隐之处。

【白话】

国王听了这些话,感到非常哀伤,就自己刺穿身上的五处血脉,让五夜叉各自拿着容器来盛血饮用。喝饱血后,他们都因仰赖国王的恩惠,感到无比欢喜。国王又告诫他们:‘你们如果已经饱足,应该念修十善法,我如今用身血来救济你们的饥渴,使你们得到安乐。以后我成佛时,一定用法身的戒定慧功德之血,解除你们三毒诸欲的饥渴,将你们安置在涅槃安乐之处。’

【古文】

阿难。欲知尔时慈力王者。今我身是。五夜叉者。今憍陈如等五比丘是。我世世誓愿。许当先度。是故我初说法。闻便解脱。贤者阿难。及诸众会。闻佛所说。咸增敬仰。欢喜奉行。

【白话】

阿难!要知道当时的慈力王,就是我自己;那五个夜叉,就是现在的憍陈如等五比丘。我世世发下誓愿,让他们先得度化,所以我最初说法时,他们听到后便得到解脱。” 贤者阿难及与会大众闻佛所说,都更加敬仰,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先觉宗乘卷一·圆信
  善友品第十九·佚名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六·介庵悟进
  入楞伽经卷第三·佚名
  序·佚名
  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佚名
  第七章 第三结集·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六卷·蕴闻
  卷第三十八·李通玄
   第九十九則 肅宗問十身調御·胡兰成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三(论第二)·慧沼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余·智旭
  佛说四十二章经·宋真宗
  好喜品法句经第二十四(十有二章)·佚名
  卷第十·普瑞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五出 厌贫·李渔

    〖浪淘沙〗(净上)终日怪寒酸,窃笑偷欢。倒赔情果掷潘安。不见些儿穷报答,空使眉攒。我是邓家鸨母。自从把女儿送到华家,已经半月不曾过去看他。只怕姓侯的那个酸丁,倒底放这丫头不下,倚着华老爷是他好友,要时常过去走动,引偏了

  • 龟谿集补钞·吴之振

    沈与求夜书山驿天寒夜向阑,月出山更静。风露摇青空,万象光耿耿。啼螀泣幽草,宾鸿度前岭。归来坐孤窗,松竹舞清影。臞庵地控三州界,池开十丈莲。桑麻无杜曲,松菊有斜川。别浦归帆远,他山晚照妍。江湖春水阔,容与白鸥前。游玲珑

  • 卷七·方干

    钦定四库全书玄英集卷七      唐 方干 撰七言律诗刘尚书新创敌楼二首下马政成无一事应须胜地过朝昏笙歌引出桃花洞罗綉拥来金谷园七里水云含半郭九州山月入千门常闻大厦堪栖息燕雀心知不敢言异境永为欢乐地

  • 卷三·宁调元

    姜如農萊陽姜如農埰崇禎間以直諫下獄幾死。久之,奉命戍宣州,未至戍所,而宣城陷。遂與其弟垓變姓名為僧,走浙東,閉門不出,自號敬亭山人,又號宣州老兵,嗣奉母歸山東。巡撫某雅重其人,欲以官縻之,因佯墜馬折股,傅故事得免,即夜馳還江

  • 三少帝纪第四·陈寿

    齐王讳芳,字兰卿。明帝无子,养王及秦王询;宫省事祕,莫有知其所由来者。魏氏春秋曰:或云任城王楷子。青龙三年,立为齐王。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帝甚病,乃立为皇太子。是日,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宣

  • 列传第一百三 刘蕡·欧阳修

    刘蕡,字去华,幽州昌平人,客梁、汴间。明《春秋》,能言古兴亡事,沈健于谋,浩然有救世意。擢进士第。元和后,权纲驰迁,神策中尉王守澄负弑逆罪,更二帝不能讨,天下愤之。文宗即位,思洗元和宿耻,将翦落支党。方宦人握兵,横制海内,号曰“

  • 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八·赵尔巽

      沈初 金士松 邹炳泰 戴联奎 王懿修子宗诚 黄钺   沈初,字景初,浙江平湖人。少有异禀,读书目数行下,同郡钱陈群称为异才。乾隆二十七年,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明年,成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三十二年,直懋勤殿,合写

  • 卷二十七·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二十七 【起丙午宋明帝泰始二年魏献文帝天安元年尽癸亥齐武帝永明元年魏孝文帝泰和七年】凡十八年 【丙宋泰始二年魏显祖

  • 卷之二百四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陈祚传·张廷玉

    陈祚,字永锡,吴县人。永乐年间中进士。升为河南参议。十五年(1417),他与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联合上疏说建都北京不便,结果他们都被贬到均州太和山做佃户。陈祚躬耕力作,泰然处之。仁宗即位后,下诏选用被贬出的诸臣,陈祚也在

  • 184.赵普收礼·林汉达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

  •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戴德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谓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

  • 轻重丙第八十二(缺)·管仲

    失传

  • 慎行论第二 无义·吕不韦

    无义原文:二曰:先王之於论也极之矣。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又况乎人主与其臣谋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行阴十魔·印光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w&ugrave;睡醒)寐(m&egrave;i睡着)恒一,觉(本觉)明(妙明真心)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1]。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完全)罔(wǎng没有)陈

  • 撄宁大师语录叙·佚名

    嘉兴大藏经 撄宁静禅师语录撄宁大师语录叙喻指和尚答三峰曹洞十六问序明道贵契乎真虚履践宜切乎真实故法言有三设问有四法言者始寔而终虚道之至也始虚而终实行之至也非寔而非虚化之至也是以至人其心若镜其心若水包

  • 周易参同契注·佚名

    周易参同契注(无名氏),原题「无名氏注」。其注本分章解经多与彭晓注本相同,又避宋太祖「匡」字讳,疑为北宋道士所撰。原本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以内丹法注解《参同契》。注称:「又当明内丹以养己,使安静于虚无

  • 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佚名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与《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同本。先出。文笔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