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慎行论第二 无义

无义

原文:

二曰:先王之於论也极之矣。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又况乎人主与其臣谋为义,其孰不与者?非独其臣也,天下皆且与之。公孙鞅之於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责,非攻无以。於是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卬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於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故士自行不可不审也。郑平於秦王,臣也;其於应侯,交 也。欺交 反主,为利故也。方其为秦将也,天下所贵之无不以者,重也。重以得之,轻必失之。去秦将,入赵魏,天下所贱之无不以也,所可羞无不以也。行方可贱可羞,而无秦将之重,不穷奚待?赵急求李欬。李言、续经与之俱如卫,抵公孙与。公孙与见而与入。续经因告卫吏使捕之。续经以仕赵五大夫。人莫与同朝,子孙不可以交 友。公孙竭与陰君之事,而反告之樗里相国,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况乎无此其功而有行乎!

译文:

先王对于事理论述得非常透彻了。义是各种事情的开端,是一切利益的本源,这是才智平庸的人认识不到的。认识不到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追求私利。追求私利的做法肯定是靠不住的。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等人的情形就是这样。根据道义去行动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情了。臣子与臣子谋划做坏事,尚且有人赞同,又何况国君和他的臣子谋划施行道义,还会有谁不赞同呢?不只是臣子们赞同,天下的人都将赞同他。

公孙鞅对于秦王来说,并不是宗亲,并没有旧谊,只是凭着才能被任用的。他要对秦国尽职,除了进攻别的国家没有其他办法。于是公孙鞅就为泰国统兵进攻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抵御他。公孙鞅在魏国时,原本和公子卬很要好。他派人对公子卬说:“我所以出游并希望显贵,都是为了公子您的缘故。现在秦国让我统兵,魏国让公子同我相拒,我们怎么忍心互相交 战呢?请公子向公子的君主报告,我也向我的君主报告,让双方都罢兵。”双方都准备回师的时候,公孙鞅又派人对公子卬说;“回去以后再也无日相见希望同公子聚一聚再离别。”公于说:“好吧。”魏国的军校们谏诤说:“不能这样做。”公子卬不听。于是两人相聚叙旧,公孙鞅乘机埋伏下步卒车骑俘虏了公子卬。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因为这件事而怀疑公孙鞅的品行,想加罪于公孙鞅。公孙鞅带着自己的家众与母亲回魏国去,魏国大臣襄疵不接纳,说:“因为您对公子卬背倍弃义,我无法了解您。”所以,士人对自己的行为不可不审慎。

郑平对秦王来说是臣子,对应侯来说是朋友。他欺骗朋友,背叛君主,是因为追求私利的缘故。当他做秦将的时候,天下认为尊贵显耀的事情没有一件不能做,这是因为他位尊权重。靠位尊权重得到的东西,权去身轻时一定要丧失。邯平离开秦将的地位,进入赵国和魏国以后,天下认为轻贱的事情没有一件不做,天下认为羞耻的事情没有一件不做,行为降至可贱可耻一流,又没有做秦将的重极高位,不潦倒还等什么?

赵国紧急搜捕李教,李言、续经跟他一起去卫国投奔公孙与。公孙与会见并同意接纳他们。续经乘机向卫国官员告发了这件事,让他们逮捕了李数。续经靠这个在赵国做了五大夫。人们没有谁愿意跟他同朝为官,就连他的子孙也交 不到朋友。

公孙竭参与陰君之事,却又反过来向相国樗里疾告发,靠这个在秦做了五大夫。他的功劳并不是不大,但却为人们所鄙夷不能进人赵、卫、魏三国国都。公孙竭告密立功尚且如此,又何况没有这种功劳却有他那样行为的人昵!

猜你喜欢
  保傅第四十八·戴德
  大学衍义卷三十七·真德秀
  论语集说卷九·蔡节
  论语解卷四·张栻
  卷十四·程公说
  卷五·程廷祚
  卷一·湛若水
  卷一百四十一·秦蕙田
  卷三·吕祖谦
  昭公·昭公十二年·左丘明
  大智度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四·智旭
  第十卷·佚名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法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窥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曾晞颜·唐圭璋

      晞颜字达圣,号东轩,景定三年(1262)进士。官知县,除御史。   贺新郎   贺耐轩周府尹己卯   富贵人间有。就如今、秤量阴德,还公最厚。一郡鹘崙全似旧,春满霜畴稻亩。近帐外、干将夜吼。直指禾川弄霆雷,纵山阴、鹿健

  • ●续编·卷二·沈瘦东

    明启祯间,锺伯敬、谭友夏二人诗名满海内。其诗以意兴为归,凡声调、格律、神韵、辞藻,一切摆落,世所谓"竟陵体"也。伯敬,万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友夏,为天启末解元,名位、辈行俱后于锺。然二人持论拗僻,不苟同于俗。伯敬尤自

  • 岭云海日楼诗钞小志·丘逢甲

    先兄岭云海日楼诗钞初印于民国二年,以恐遗稿日久散佚,匆猝付梓,搜辑诸有未遍,又以数仅千部,分赠随完,而远近索阅者尚沓来纷至。因于民国八年重版一次,然犹未及补正未改初版旧观也。民国二十四年舍侄琮等以我国东北久陷未复,感

  • 三·郁达夫

    ◆入汤山温泉峰峦都似绿云鬟,一道清溪曲又弯。日暮欲寻孤店宿,斜风细雨入汤山。◆宿汤山温泉夜闻猛雨两首百道飞泉石共流,千章花木惹清愁。离人一夜何曾睡,山雨山风共入楼。花落千年魂不返,东风何事更哀鸣?明朝尚有西征路,乞

  •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七·酷吏·脱脱

        ◎酷吏   ○高闾山 蒲察合住    太史公有言:“法家严而少恩。”信哉斯言也。金法严密,律文虽因前代而增损之,大抵多准重典。熙宗迭兴大狱,海陵翦灭宗室,钩棘傅会,告奸上变者赏以不次。于是中外风俗一变

  • 卷五百六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二月盡其月   二月甲戌朔,權提舉開封府界常平孫軫為陝西路轉運判官,尋兼權同管勾成都府、利州、陝西等路茶馬事。(兼管茶馬在三月十日,今并此。)   西南韋蕃進奉人安化郎將韋公夏等一十二人並特授奉

  • 王隱晉書卷九·汤球

      逸民傳  孫登晉書隱逸傳亦作第一。   魏末有孫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無家屬。時人于汲郡北山上土窟中得之。以上亦見五十五。夏則編草為裳。冬則被髮自覆。為人無言。好讀易鼓琴。初、宜陽山中作炭者。忽見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四·王称

    附録二  延禧号天祚皇帝改元曰干统女真有俊禽曰海东青次曰玉爪骏俊异絶伦一飞千里非鹰鹯雕鹗之比延禧縦弛失道荒于畋猎喜此二禽善捕天鹅命女真国人过海诣深山穷谷捜取以献国人厌苦遂叛政和元年延禧改元曰天庆遣内侍

  • 大明熹宗悊皇帝宝训卷之三·温体仁

    上文缺先年会推各衙门不得干与要在平日发单咨访材品周知有缺照单推用一切请托悉置不行躁竞之风自息例转科臣选郎商之吏科推升台臣商之都察院各有旧规何得踰越至于一切推升才望资俸并论则久任不可不行惟边道提学难拘定

  • ◎职官三·徐天麟

    ○三辅京兆尹。(师古曰,京,大也,兆者众数,言大众所在。)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左内史更名左冯翊,属官有廪牺令丞尉,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

  • 九九六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阿弥达往祭河源情形并巴忠译出名义片·佚名

    九九六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阿弥达往祭河源情形并巴忠译出名义片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臣等遵旨询问阿弥达。据称:上年奉命往祭河源,自西宁至星宿海,共走二十四、五日,每日约行一百余里,计程约二千七、八百里。星宿海在

  • ·乾隆三定台湾记·丁曰健

    台湾不宜有乱也:土沃产阜,耕一余三,海外科徭简,夜户不闭。然而,未尝三十年不乱,其乱非外寇而皆内贼,朱一贵、林爽文其尤着者也。一贵既俘,以诸罗北境辽阔,增彰化县及北淡水同知。地大物■〈奫,去氵〉,漳、泉、惠、

  • 陈规传·脱脱

    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人。考中明法科。靖康末年,金军入侵,杀死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其部下祝进、王在逃散作贼,侵犯随、郢、复等州。陈规任安陆县令,率勤王兵奔赴汴京救援,到蔡州,因道路阻隔而返回。恰逢祝进进攻德安府,知府弃城

  • 《公孫龍子注》跋·谢绛

      右《公孫龍子注》一卷,陳東塾先生撰。唐陳嗣古、賈大隱二注久佚,今惟存宋謝希深注。先生引『舊注』即謝說也。龍書,《漢志》著錄十四篇,宋亡八篇,僅存六篇,而各家書目多沿《唐志》稱三卷。  四庫本、道藏本皆然。通行

  • 卷第七十二·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善财童子入菩萨甚深自在妙音解脱门,修行增进。往诣开敷一切树华夜神所,见其身在众宝香树楼阁之内妙宝所成师子座上,百万夜神所共围绕。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

  • 卷第四十六·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四十六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 【论】第十八施象宝。 【经】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象宝其性调顺七支具

  • 金晶论·佚名

    金晶论,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书分上、中、下三篇,言内丹之道。其所谓「金晶」者,乃日精月华,亦即铅汞。谓此物只在人身,为人之根本,乃下元正气,又名姹女,亦称玉液。金晶上朝离宫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佚名

    全一卷。略称比丘尼戒本。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经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之比丘尼戒本,其体裁同于比丘戒本,戒条总计三五八条。西藏律之比丘尼戒条与此部律最为相似,然以众学法计为一一二条之故,较此部律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