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余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壬)中根领解白佛自陈中。二重颂二。初颂法说。二颂譬说。

(癸)今初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癸)二颂譬说二。初颂立譬。二颂法合。

(子)初中四。初颂父子相失。二颂父子相见。三颂追诱。四颂领付家业。

(丑)初又四。初颂子背父去。二颂求子中止。三超颂其父忧念。四追颂遇到父城。

(寅)今初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周流诸国。五十余年。

周流诸国。譬轮回三界。五十余年。譬备经六趣也。

(寅)二颂求子中止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求之旣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其家巨富。多诸金银。砗磲码瑙。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田业僮仆。人民众多。出入息利。乃徧他国。商估贾人。无处不有。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诸缘故。往来者众。豪富如是。有大力势。

四方推求。譬观四生觅可度之机也。顿止一城。譬有余国方便净涅槃也。起慈悲舍。立性空宅。受用胜妙五尘。称性法乐。良由佛居方便。是卽实报。亦卽寂光故也。王譬法身及自受用身。今是胜应。故为王所爱念也。群臣豪族。譬法身大士。往来者众。譬诸土菩萨来往听法。

(寅)三超颂其父忧念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寅)四追颂遇到父城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或无所得。饥饿羸瘦。体生疮癣。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历十二处。及十八界。以求正道助道。故云从邑至邑。从国至国也。约有漏善。则或有所得。约无漏善。则或无所得。无大乘法食为饥饿。无大力用为羸。无大功德为瘦。迷于谛理而起见思。为体生疮癣。初颂父子相失竟。

(丑)二颂父子相见二。初颂子见父。二颂父见子。

(寅)今初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国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初二句。颂见父之由。次十句。颂见父之相。上明见父之处。在于门侧。今言长者于其门内。卽兼得处也。菩萨行愿。多明事数。故云计算。以广显略为注。授决为记。四宏誓为券。修行为疏。次穷子见父下十四句。颂生畏避。可知。

(寅)二颂父见子。但颂见子处及见卽识。不颂欢喜适愿。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

二颂父子相见竟。

(丑)三颂追诱二。初颂旁人追。二颂二人诱。

(寅)今初

卽勅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躃地。是人执我。必当见杀。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寅)二颂二人诱二。初颂雇作。卽齐教领。二颂教作。卽取意领。

(卯)今初

卽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眇目。譬偏空小智。矬者竖短。譬不穷实相之源。陋者横狭。譬不具万善之饰。非四无所畏。故无威。非常乐我净。故无德。净诸房舍者。净六根房五阴舍也。

(卯)二颂教作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旣益汝价。幷涂足油。饮食充足。荐席厚暖。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輭语。若如吾子。

初二句。颂权智久欲拟宜。次二句。颂久知小法是其玩好。次四句。颂久知须叹三车。次十句。颂久知适愿受行也。语字。颂四念处。令勤作三字。颂四正勤。旣益汝价六句。颂四如意足。涂足油者。油能除风。譬禅定。复能履水。譬神通。饮食。卽米面盐醋。荐席厚暖。譬观练熏修诸禅。如是苦言汝当勤作。结前咄男子汝常此作等也。又以輭语若如我子。卽颂好自安意以下五根五力七觉八正等文。三颂追诱竟。

(丑)四颂领付家业二。初颂领业。二颂付业。

(寅)今初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示其金银。真珠玻瓈。诸物出入。皆使令知。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初二句颂心相体信。次六句。颂受命领知。后四句。颂无希取也。经二十年者。教菩萨断界外见思。与前二十年除粪不同。

(寅)二颂付业二。初颂正付业。二颂得付欢喜。

(卯)今初

父知子心。渐已旷大。欲与财物。卽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此大众。说是我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自见子来。已二十年。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二十年者。或约二乘自行。卽除粪二十年也。或除粪之后。方名为子。则以转教执作名二十年。或约二乘之名为二十年。

(卯)二颂得付欢喜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幷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初颂立譬竟。

(子)二颂法合三。初颂合相失相见。二颂合追诱。三颂合领付家业。

(丑)今初

佛亦如是。如我乐小。

我乐小故。与父相失。佛知我故。与子相见也。

(丑)二颂合追诱

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初二句。颂合追。次四句。颂合诱也。

(丑)三颂合领付家业二。初颂合领家业。二颂合付家业。

(寅)初中二。初颂合受命领知。二颂合心无希取。

(卯)今初

佛勅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卽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合中具合体信委业。今但颂合委业也。最上道。卽摩诃般若。

(卯)二颂合心无希取。此文则广。又为三。初牒譬总明无希取。二释无希取意。三结无希取。

(辰)今初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辰)二释无希取意。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初一偈。由具小断。故不希大断。次一偈。由具小智。故不欣大智。次二偈。释成小断。次偈半。释成小智。次偈半。重释小断。后一偈。重释小智也。

(辰)三结无希取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由我无愿乐。故导师见舍。乃由观我心。非是恡大法也。初颂合领业竟。

(寅)二颂合付家业二。初颂合付业。二颂合欢喜。

(卯)今初先六句牒譬。后六句正合。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

(卯)二颂合欢喜。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得道者。得实相道。得果者。分得无上菩提大乘习果。无漏法者。中道不漏二边。得清净眼者。分得佛眼。此明开佛知见也。净戒成真实缘因。故得妙报。梵行成真实了因。故得妙果。所知所见。卽正因理性法身德也。真是声闻真阿罗汉者。圆初住位。一分真一切分真。卽是分证十界三德。但就本位开显。故云声闻阿罗汉也。初长文重颂正陈得解竟。

(辛)次十三偈。叹佛恩深。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又以美膳。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牛头栴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亦不能报。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世尊大恩者。一佛始建慈悲。拔六道苦。与四圣乐。普十法界。入四宏中。此如来室恩。二如来行菩萨道。示教利喜。曾教我大乘。虽复中忘。智愿不失。葢如来室清凉温暖。大慈与乐恩。三众生遭苦。视父而已。佛伺其宜。如犊逐母。备行六度。以利众生。葢如来室遮寒障热。大悲拔苦恩。四佛成道已。应受寂灭无为之乐。而隐其神德。用贫所乐法。五戒十善。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葢是佛衣遮贪欲热恩。五示老比丘像。方便附近。与一日价。葢是佛衣除见寒爱热恩。六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弹诃贬斥。令耻小慕大。葢是佛衣遮丑陋恩。七命领家业。金银库藏。皆悉令知。葢是佛衣与我庄严恩。八会亲族。定父子。付以家业。无上宝聚。不求自得。葢如来座恩。九十。旣坐座已。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普于天人。应受供养。葢如来座。令我具足自行化他恩。两肩荷负等所不能报。此之谓也。牛头栴檀者。华严经云。出离垢山。若用涂身。火不能烧。此中十恩。室三。衣四。座三。当知室得衣故。有覆育之恩。室有座故。成与拔之用。座假衣室。令自他行成。衣假座室。令初后理显。是故三义合成大恩。正论荷恩难报。不得直以亡报释之。二譬说周中。第二明中根领解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余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一·唐慧琳
  三圣圆融观门·澄观
  新编林间后录 全文·惠洪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佚名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八(末)·窥基
  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太虚
  譬喻品第十四·佚名
  大乘玄论 第三卷·吉藏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七·慧立
  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明印相成就仪轨分第十五·佚名
  祖庭钳锤录卷之上·费隐通容
  赞阿弥陀佛偈·昙鸾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七·窥基
  菩萨戒羯磨文(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佚名
  佛意·李叔同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提要·姜夔

      【臣】等谨案白石道人歌曲四巻别集一巻宋姜防撰防有綘帖平续书谱诗集诗説俱别着録此其乐府词也防诗格髙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絶一时其诗所谓自制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者风

  • 史记集解卷八十六·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曹沬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旣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

  • 魏汉津传·脱脱

    魏汉津,本是蜀地被黥面的士卒。自称唐代仙人李良、号“李八百”的人是他的老师,传给他音乐技法。他曾经过三山龙门,听到水声,对人说“:这下面必有宝玉。”就脱衣入水,抱出一块石头,果然是宝玉。皇..中期,他和房庶都因擅长音乐

  • 汉纪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前124)·司马光

    汉纪十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 [1]冬,十一月,乙丑,薛泽免。以公孙弘为 丞相,封平津侯。 丞相封侯自弘始。 [1]冬季,十一月乙丑(初五),汉武帝免除薛泽职务,任命公孙弘为 丞相,封为平津侯。担任丞相而封侯,是从公孙弘

  • ●《物犹如此》刊竣漫书简端十首·徐谦

      江西广丰白舫徐谦,时年八十有一   性善人为万物灵,如何让物独惺惺。新翻花样拈公案,别有伤心老泪零。   不乏完人史册间,贞廉忠孝考班班。尘封可惜抛高阁,都道青天何处攀。   且莫惊奇且莫疑,从来万物圣人师。借

  • 卷六三·邱濬

    ▲祭告祈祷之礼(上) 《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孔安国曰:“上日,朔日也。终,谓尧终帝位之事。文祖者,尧文德之祖庙。”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孔安国曰:“宗,尊也。所尊祭者其祀有六,

  • 卷三十六·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三十六   宋 程公説 撰书十八礼乐书第一宗周功德自文武出衰于厉幽文武之基息矣礼乐赏罚自天子出降而诸侯天子之重去矣春秋之作圣人谨乎名分者于以存礼乐于将坠扶王室于既防也而自隐公始其

  • 第13章·老子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何谓宠辱若惊(2)?宠为上,辱为下(3),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4)。何谓贵大患若身(5)?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6)?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

  • 战于郎(1)·戴圣

    ——规则也有灵活用时 【原文】 战于郎(2)。公叔愚人遇负杖入保者息(3)。曰:“使之虽病也(4),任之虽重也(5),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汪踦往(6),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7),问于仲尼(8)。仲尼曰

  • 卷第二十九·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九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小乘经藏之四 佛说长阿含经(二十二卷) (南克念北习听) (前有僧肇序) 姚秦罽宾国沙门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第一分初大本缘经第一。说七佛

  • 卷第五·智旭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五 述曰。昔云栖宏祖在日。深慕飞锡法师宝王论及妙叶禅师念佛直指二书。往往博诹未获遘止。神庙末年古吴万融老宿某。偶於乱楮中获一遗编。盖二书合刻也。磨灭之余仅存墨影。韩朝集居士

  • 十三 顿悟渐修·正果法师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欲免轮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嗟夫今之人

  • 卷一·佚名

      因缘谭归命彼世尊     应供正等觉者因缘谭总序序偈一 救护者大仙 生转百亿次 唯为世间人 行无限利益二 礼拜大仙足 于法合掌礼 敬礼诸一切 崇敬之器僧三 敬礼此三宝 功德由此生 依彼之威光 除去

  • 第五 沙门出家相应·佚名

    第一 涅槃一尔时,尊者舍利弗住伐地国之郁伽支罗恒河畔。二时,普行沙门来诣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者舍利弗会释,交谈亲切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三坐于一面之普行沙门白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所谓:‘涅槃、涅槃&rsq

  • 闲情偶寄·李渔

    杂著,清代李渔撰。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是清代著名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闲情偶寄》是李渔晚年写的一部杂著,全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个

  • 云光集·王处一

    道教书,4卷。金王处一著。因其在荣成铁槎山云光洞修道9年,故名。该书辑其所作诗歌赋600余首。主张脱尘离俗,清静无为,修心养性,悟真返本;保气全神,修炼内丹,以求长生不老。认为“心是道,道是心”。通过修炼,能使心道

  • 治浙成规·佚名

    本书是清代中后期最为著名的省例之一,是浙江布政使司与浙江按察使司共同编纂的档案文献汇编。此书以“治理浙江的成文规章”为主旨,所收文献以法规章程为主,具体事例为辅。其目的是为了浙江省的官吏从政时查考利用方便而

  •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鹫峰,告诸苾刍,若于十二缘生而能见了,是名见法见佛。舍利子以问慈氏菩萨,慈氏细为解释十二因缘甚深之义。乃性相二宗要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