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六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六卷

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

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

傅经干请普说。师云。经干道友。妙喜初不相识。去岁经由衡阳。特来相访。一见便如故人。盖为信得此段大事因缘及。何以故。岂不见。华严会上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等事。文殊答。以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为说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一百四十大愿。谓之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此功德皆从信地而发。故文殊普为已发信心者。作不请友。以偈问贤首菩萨曰。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于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贤首菩萨。以偈答之。其中曰。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亦是说初发心从信地起之义。末后善财到毗卢楼阁前。弥勒为说一百二十种菩提心。亦是此义。其中有一种喻曰。如师子王哮吼。师子儿闻皆增勇健。余兽闻之即皆窜伏。佛师子王菩提心吼。应知亦尔。诸菩萨闻增长功德。有所得者闻皆退散。亦是此义。既有信根。即是成佛基本。忽地与现行相应。便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释迦老子。初在正觉山前。举头见明星出现。忽然悟道。遂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谓上至十方诸佛。下至六道四生含蠢蠕动。于我悟处。以平等印。一印印定。更无差别。尔看。黄面老子才悟了。便见得如此广大。然后兴慈运悲于生死海。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而能运载此岸众生。到欲彼岸。不住生死中流。这个道理亦不出自家信种。所以无尽居士注海眼经。题说佛成就云。始觉合本之谓佛。他虽是个俗人。然却见得彻识得根本。谓始觉时。从明星上起信。忽然觉悟。自性本来是佛。大地有情更无差别。无尽唤作始觉合本。觉方始成佛。参禅人能恁么辨白得了。然后休歇身心。识取本来面目。不要粗心。古圣得了。便于得处灭却生灭心。亦不住在寂灭地。谓之寂灭现前。于寂灭地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前所云兴慈运悲救拔恶道是也。众生为不觉故轮转生死。先觉之士若无慈悲。如何得众生界。空信知佛恩难报。今日经干道友。请妙喜普说。不独为先考承事追修而已。要与现前一众。说些禅病。故柳子厚以天台教为司南。言禅病最多。诚哉是言。天台智者之教。以空假中三观。摄一切法。教人把本修行。禅无文字。须是悟始得。妙喜自十七岁。便疑着此事。恰恰参十七年。方得休歇。未得已前。常自思惟。我今已几岁。不知我未托生来南阎浮提时从甚么处来。心头黑似漆。并不知来处。既不知来处。即是生大我。百年后死时。却向甚么处去。心头依旧黑漫漫地。不知去处。既不知去处。即是死大。谓之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尔诸人。还曾恁么疑着么。现今坐立俨然。孤明历历地。说法听法宾主交参。妙喜簸两片皮。牙齿敲磕。脐轮下鼓。起粥饭气。口里忉忉怛怛。在遮里说。说者是声。此声普在诸人髑髅里。诸人髑髅同在妙喜声中。这个境界他日死了。却向甚处安着。既不知安着处。则撞入驴胎马腹亦不知。生快乐天宫亦不知。禅和子。寻常于经论上收拾得底。问着无有不知者。士大夫。向九经十七史上学得底。问着亦无有不知者。却离文字绝却思惟。问他自家屋里事。十个有五双不知。他人家事却知得。如此分晓。如是则空来世上打一遭。将来随业受报。毕竟不知自家本命元辰落着处。可不悲哉。所以古人到这里如救头然。寻师决择。要得心地开通不疑生死。然有学而知之者。有生而知之者。那个是学而知之者。如僧问赵州。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云。尔吃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了。州云。洗钵盂去。僧于言下忽然大悟。当下休歇。便知生死去处。妙喜常说不易。这僧有力量。赵州将一百二十斤檐子。一送送在他肩上。这僧荷得一气走。一百二十里更不回头。如将梵位直授凡庸。心里便怗怗地。兴得慈力运得悲愿。此是学而知之者。那个是生而之知者。如赵州作沙弥时。同本师行脚到南泉。值南泉卧次。本师礼拜了。赵州方礼拜。南泉问云。近离甚处。州云。近离瑞像。泉云。还见瑞像么。州云。瑞像则不见。面前只见卧如来。南泉遂起问。尔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州云。是有主沙弥。泉云。那个是尔主。若是如今禅和家。便近前弹指。打个圆相。喝一喝拍一拍。拂袖便行。放出这般恶气息。尔看他赵州。缓缓地近前道。孟春犹寒。伏惟和尚尊候万福。泉乃唤维那云。此沙弥别处安排。次日却来问。如何是道。南泉也不行棒。也不下喝。也不谈玄。也不说妙。也不牵经。也不引论。也不举古人公案。亦不说事。亦不说理。只实头向他道。平常心是道。为他赵州已理会得平常心了。便却问。还假趣向也无。泉云。拟向即乖。州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于中强是非耶。赵州于言下千了百当。南泉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圭峰谓之灵知。荷泽谓之知之一字众妙之门。黄龙死心云。知之一字众祸之门。要见圭峰荷泽则易。要见死心则难。到这里须是具超方眼。说似人不得。传与人不得。所以圜悟先师说。赵州禅只在口唇皮上。难奈他何。如善用兵者。不赍粮行。就尔水草粮食。又杀了尔。有一秀才问。佛不违众生愿。是否。州云是。才云。弟子欲就和尚手中乞取拄杖。得否。州云。君子不夺人所好。才云。某甲不是君子。州云。老僧亦不是佛。又一僧问。如何是祖师意。州乃敲禅床脚。僧云。莫只这便是否。州云。是则脱取去。又一僧问诸方尽向口里道。和尚如何示人。州以脚跟打火炉示之。僧云。莫便是也无。州云。恰认得老僧脚跟。又僧问如何是赵州。州云。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僧云。某甲不问这个。州云。尔问我赵州聻。又僧问。如何是道。州云。墙外底。僧云。某甲不问这个道。州云。尔问那个道。僧云。某甲问大道。州云。大道通长安。尔不得作无事会。不得作玄妙会。不得作奇特会。不得作平常会。赵州不在无事上。不在玄妙上。不在奇特上。不在平常上。毕竟在甚么处。具眼者辨取。这老汉有时云。未出家被菩提使。出家后使得菩提。汝诸人。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又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佛之一字尚不喜闻。达磨灼然是甚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二觉是破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脓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尔既不到这个田地。是事理会不得也。学人粗走大步。便把一句子禅。要祗对人。且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妙喜室中常问禅和子。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思量。不得卜度。不得拂袖便行。一切总不得。尔便夺却竹篦。我且许尔夺却。我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尔又如何夺。更饶尔道个请和尚放下着。我且放下着。我唤作露柱则触。不唤作露柱则背。尔又如何夺。我唤作山河大地则触。不唤作山河大地则背。尔又如何夺。有个舟峰长老云。某看和尚竹篦子话。如籍没却人家财产了。更要人纳物事。妙喜曰。尔譬喻得极妙。我真个要尔纳物事。尔无从所出。便须讨死路去也。或投河赴火。[拚-ㄙ+云]得命方始死。得死了却缓缓地再活起来。唤尔作菩萨便欢喜。唤尔作贼汉便恶发。依前只是旧时人。所以古人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到这里始契得竹篦子话。复说偈云

佛之一字尚不喜  有何生死可相关

当机觌面难回互  说甚楞严义八还

悦禅人请普说。僧问。临济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三千里外绝誵讹。进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拔出眼中楔。进云。临济道。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孩垂发白如丝。未审与和尚答底是同是别。师云。咬人屎橛不是好狗。进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时如何。师云。适来犹自可。而今更郎当。问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王氏今日是生耶是死耶。师云。生耶死耶。进云。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师云。抽却脑后箭。进云。只如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人来。师还接否。师云。唤甚么作一物。进云。不可重说偈言。师云。碍塞杀人。乃云。生耶死耶。非得非失。不道不道。有理有事。若向有理有事处得个入处。只在教乘里头出头没。若于非得非失处得个入处。敢保诸人十二时中未有安身立命处。既未有安身立命处。则不知王氏落处。若知得王氏落处。即知自己安身立命处。且道。王氏即今是生耶是死耶。是不生耶是不死耶。若道不生。争奈死何。若道不死。争奈生何。若道亦生亦死。又是戏论说。若道非生非死。又是相违说。直饶离四句绝百非。直下如明镜当台明珠在掌。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当人各各脚跟下。净裸裸明历历。生死如梦幻空华。去来如浮云水月。犹未是彻头处。纵饶如实见得。昔日之生本不曾生。今日之灭本不曾灭。亦是无梦说梦。何以故。生而不生。镜里之形。灭而不灭。水中之月。正当恁么时。那里是王氏出身处。若委悉得去。王氏只今与诸人把手共行。同入如来大寂灭海。其或未然。有寒暑兮促君寿。有鬼神兮妒君福。复云。这个是近悦上座为母王氏。请妙喜老汉说法底意旨。且法作么生说。不见道。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见闻觉知既不可以入道。莫是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便是么。良久高声云。更是个甚么。妙喜尽力说。只说得到这里此事决定不在言语上。所以从上诸圣。次第出世。各各以善巧方便。忉忉怛怛。唯恐人泥在言语上。若在言语上。一大藏教五千四十八卷。说权说实。说有说无。说顿说渐。岂是无言说。因甚么达磨西来却言。单传心印不立文字。语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何不说传玄传妙传言传语。只要当人各各直下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事不获已说个心说个性。已大段狼藉了也。若要拔得生死根株尽。切不得记我说底。纵饶念得一大藏教。如瓶泻水。唤作运粪入。不名运粪出。却被这些子障却自己正知见。不得现前。自己神通不能发现只管弄目前光影。理会禅理会道。理会心理会性。理会奇特理会玄妙。大似掉棒打月。枉费心神。如来说为可怜愍者。古人凡有一言半句。设一个金刚圈栗棘蓬。教伊吞教伊透。若是个英灵独脱出情尘超理性者。金刚圈栗棘蓬。是甚么弄猢狲家具。察鬼神茶饭。盖尔不能一念缘起无生。只管一向在心意识边作活计。才见宗师动口。便向宗师口里讨玄讨妙。却被宗师倒翻筋斗。自家本命元辰依旧不知落处。脚跟下黑漫漫。依前只是个漆桶。只如适来上座问夺人不夺境一段话。只知册子上念将来。如法答他。又理会不得。问一段未了。又问一段。恰如村人打传口令相似。我今不惜口业。为尔诸人葛藤注解一遍临济一日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会么。良久左右顾视便下座。遮个便是金刚王宝剑。我昨日说底。将蜈蚣毒蛇蝎子并诸杂毒。贮在一瓮里。尔试将手就中。拈一个不毒底出来看。若拈得出。不妨于此事有少分相应。若拈不出。自是尔根性迟钝。夙无灵骨也。怪妙喜不得。临济当时道这几句闲言长语。面目现在。自是尔不会看得出尔若领得此意。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少盐酱钟楼上念赞床脚下种菜之类。不着问人。一一自知下落。古人垂个方便。岂是间开口。须知烂泥里有刺。当时有个克符道者。理会得临济意。便出来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临济当时不知那里得许多闲言长语。斗凑得恰好便道。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孩垂发白如丝。诸人还会么。煦日发生铺地锦。是境婴孩垂发白如丝。是人此两句。一句存境。一句夺人。克符又作颂曰。夺人不夺境。缘自带聱讹。师云。有甚么聱讹。拟欲求玄旨思量反责么。师云。诬人之罪。骊珠光灿烂。蟾桂影婆娑。师云。何不早恁么道。觌面无差互。还应滞网罗。师云。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此颂大概在骊珠光灿烂蟾桂影婆娑之上。盖此两句是境。学者问不夺境。拟欲求玄旨思量反责么。大意只是不可思量拟议。思量拟议者人也。蹉却觌面相呈一着子。即被语言网罗矣。克符此颂。专明煦日发生铺地锦。所以有骊珠光灿烂蟾桂影婆娑之句。乃是存境而夺人。故曰觌面无差互。还应滞网罗。夺人之义。醍醐毒药一道而行。具眼者方能辨别。又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答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是夺了境。将军塞外绝烟尘。是存人而不夺。颂曰。夺境不夺人。寻言何处真。师云。也须闲。处作堤防。问禅禅是妄。究理理非亲。师云。好事不如无。日照寒光澹。山遥翠色新。师云。贫儿思旧债。直饶玄会得。也是眼中尘。师云。自起自倒。尔要会日照寒光澹山遥翠色新么。此两句是境。直饶玄会得。也是眼中尘。便夺了也。其余人境两俱夺。人境俱不夺。尽是依语就学家问处答又问。如何是人境两俱夺。答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便有人境两俱夺面目。颂曰。人境两俱夺。从来正令行。师云。已落第二。不论佛与祖。那说圣凡情。师云。买石得云。饶拟犯吹毛剑。还如值木盲。师云。识法者惧。进前求妙会。特地斩精灵。师云。前箭犹轻。后箭深。正令既行不留佛祖。到这里进之退之。性命都在师家手里。如吹毛剑不可犯其锋。又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答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颂曰。人境俱不夺。思量意不偏。师云。会么。是法住法位。主宾言不异。师云。世间相常住。问答理俱全。师云。添一毫不得。减一毫不得。蹋破澄潭月。师云。犹有这个在。穿开碧落天。师云。劳而无功。不能明妙用师云。动着即错。沦溺在无缘。师云。却依旧处着。这个是适来上座请益底公案。谓之四料拣。尔若要分明理会得临济意。但向他当时垂示处看。如何看。山僧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若恁么便是。尔若作山僧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便不是了也。所以五祖师翁有言。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恁么会。便不是了也。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恁么会方始是。尔诸人还会么。这般说话。莫道尔诸人理会不得。妙喜也自理会不得。我此门中无理会得理会不得。蚊子上铁牛。无尔下嘴处。须信古人垂慈。则有法无法。不垂慈道眼未开大法未明。岂免向他人口里觅禅觅道觅玄觅妙。觅得了唯恐人知及。至说时又恐说尽了。末后无可说。这个是无限量底法。尔以有限量心。拟穷他落处。且莫错。只如世尊在灵山会上。百万众前拈华普示。独迦叶破颜微笑。何曾怕人知。又何曾密室里传授来。我这里禅许尔众人闻。不许尔众人会。如上所解注者四料拣。尔诸人齐闻齐会了。临济之意。果如是乎。若只如是。临济宗旨岂到今日。尔诸人闻妙喜说得落。将谓止如此。我实向尔道。此是第一等恶口。若记着一个元字脚。便是生死根本也。尔诸人诸方学得底玄中又玄。妙中又妙。是甚么屎禅。一向[祝/土]在皮袋里。将谓实有恁么事。莫错。诸上座。尔真个要参妙喜禅。尽将诸方学得底。扫向他方世界。百不知百不会。虚却心来。共尔理会复说偈云。无诸比丘名近悦。为母王氏请普说。妙喜便登曲彔床。忉忉怛怛恣饶舌。从来法本离言诠。不假思量与分别。说甚地狱及天堂。四圣六凡俱泯绝。纵有魔王欲作难。金刚宝剑当头截。王氏养子要参禅。只这一念永不灭。弹指顿明诸法门释迦弥勒齐超越。还如涂毒鼓当轩。一击闻之皆脑裂。无边烦恼悉蠲除。夙业旧殃汤沃雪。末后一句为重宣。凝然万里一条铁。喝一喝下座

猜你喜欢
  真知识品第四十六·佚名
  辯中邊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广大发愿颂·龙树
  卷九十六·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一卷·佚名
   第八十八則 玄沙接物利生·胡兰成
  三、俱胝竖指·慧开
  守空品第十七·佚名
  卷第十二(尽佛不思议法品)·慧苑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自融
  成唯识论 第七卷·护法
  佛说寂志果经·佚名
  卷第三十五·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齣~第十齣·王玉峰

    第一齣 统略【满庭芳】〔末上〕济宁王魁。椿萱早丧。弱冠未结姻亲。赴礼闱不第。羞涩寓莱城。偶配桂英敫氏。新婚后神庙深盟。试神京。鳌头独占。金垒起奸心。爲夺婚不遂。将家书套写。致桂英自缢亡身。幸神明折证。

  • 第三十一出·李开先

    【天下乐】(旦上唱)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征雁不来莺渐老,只将幽恨度芳晨。(白)重门昼不开,东风何处来?桃李本无言,如何燕影猜?伤哉薄命郎,骸骨不还乡!夫死妾苟活,所忧在姑嫜。姑安贫亦足?肯慕他人富?郎非卖赋人,妾岂听琴妇

  • 第一折·狄君厚

    (净旦一折)(驾上开住)(太子奏住)(旦谮奏了)(贬太子了)(贬正宫夫人入冷宫住)(正末扮介子推披秉上开)自家介子推,晋朝职当谏议。晋献公为君,朝冶里信皇妃骊姬,国舅吕用公所谮,贬东君太子申生、重耳于霍地为民,更将正宫皇后齐

  • 卷一百八·志第六十一·礼十一等·脱脱

        ◎礼十一   ○时享 荐新 加上祖宗谥号 庙讳   时享。太祖乾德六年十月,判太常寺和岘上言:"按《礼阁新仪》,唐天宝五年,诏享太庙宜祭料外,每室加常食一牙盘。将来享庙,欲每室加牙盘食,禘祫、时享亦准此制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三·杨仲良

      徽宗皇帝   金盟下   宣和四年正月癸酉,金人破辽中京。   九月乙丑,金国通议使勃堇徒姑且、乌歇、高庆裔等见于崇政殿,捧国书以进。上特令引上殿,上奏公事。其国书云云。先是,金兵破中京,取云中,屯白水泊。六月初,

  • 东都事略卷六十八·王称

    列传五十一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也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懐其文以示王曽晏殊殊即以女妻之举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知长水县签书河阳节度判官防郭皇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弼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七十五·佚名

    嘉靖三十年七月丁亥朔时享 太庙遣驸马都尉谢诏代○延绥镇巡等官张愚等言本镇自国初以来未经开市法宜慎始且东西相拒千五百里无边墙为限而镇城北距大边红石峡仅九里外即虏巢虽定边墙而地多平漠于此立市恐召虏侮矧延宁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佚名

    万历四十年十月辛酉朔享太庙遣武定侯郭大诚恭代○钦天监进万历四十一年大统历颁行天下○兵部覆建越在边外延袤三千里九种之夷实环居之自土官安世隆被弑之后统御无人或因部曲勾引或自猓夷突犯抢杀劫掳殆无虗日若欲大加

  • 卷之一百七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唐史论断卷上·孙甫

    (宋)孙甫 撰○高祖召突厥兵论曰义师之起本于世乱若威徳渐盛则四夷欵附矣故周武兴师致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之众助牧野之战汉髙平定天下亦有北貊燕人枭骑之助今唐师方起当以徳义为胜何乃听文静一时之谋遽求助于突厥斯自小也

  • 绪言·冯承钧

    《元史·太祖本纪》云:“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迹甚众,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纪载。”具见修《元史》者对于成吉思汗之事迹遗漏甚多,于是后人改纂有若干名称不同之《元史》,或根据中国载籍

  • 纯只海传·宋濂

    纯只海,姓散术台氏,二十岁在太祖帐下近卫军中任职,在征西域诸国的战争中有功。太宗五年(1233),太宗命他佩戴金虎符,任命为益都行省军民达鲁花赤,随大帅太出攻破徐州,擒金帅国用安。九年,因把益都划为皇太子的分地,故调纯只海为

  • 三九、子夏居西河在东方河济之间不在西土龙门汾州辨·钱穆

    《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索隐》:“西河在河东郡之西界,盖近龙门。刘氏云:今同州河西县有子夏石室学堂是也。”《正义》则云:“西河郡今汾州也。子夏所教处,《括地志》云:

  • 恶行品法句经第十七(二十有二章)·佚名

    恶行品者,感切恶人动有罪报不行无患。见善不从,反随恶心,求福不正。反乐邪淫,凡人为恶,不能自觉。愚痴快意,令後郁毒,凶人行虐。沈渐数数,快欲为人,罪报自然。吉人行德,相随积增,甘心为之。福应自然,妖{薛女}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

  • 佛说诸法本经(出中阿含别翻)·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听吾说诸法本。对曰唯然。世尊曰。若有外道异学有来问者。何谓法本。当答言。欲为诸法本。何谓习。更为习。何谓同趣。痛为同趣。何谓致有。念为

  • 虬髯客传·杜光庭

    传奇小说。唐末五代杜光庭(850—933)撰。一卷。光庭字宾圣,号东瀛子,道士。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一作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屡应举不第,入天台山修道。僖宗召为麟德殿文章应制,中和元年(881)随僖宗入蜀,遂留成都。后

  • 虚舟集·王偁

    五卷。明王偁撰。王偁,字孟扬,广西永福人。洪武三年 (1370)举人。成祖即位,征至京师,授国史院检讨,充《永乐大典》副总裁。永乐十三年(1415)坐解缙党,下狱死。王偁为闽中十子之一。他具有和李白、苏轼类似的跌宕才华,

  • 大华严经略策·澄观

    简称《华严略策》。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分四十二条概述“八十华严”的经名、流传和翻译情况,及各会、处、品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华严宗的主要教义。每条均以四字为题,其下以问答形式展开。此书被认为是澄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