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行阴十魔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恒一,觉(本觉)明(妙明真心)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1]。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完全)罔(wǎng没有)陈习,唯一精真[2]。生灭根元[3],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完全)殚(dān尽)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元由)绪(头绪),见同生基[4],犹如野马[5],熠熠清扰[6],为浮根尘[7],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8],一澄元习[9],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1] 前尘影事:前尘,现前五尘。影事,谢落之影,即法尘,因法尘依想阴为体,想阴既尽,法尘便无所依,现前五尘再也无法成就谢落影像之事。

  [2] 精真:识精真体,即是第八本识,非究竟也。

  [3] 生灭根元:即第八识中所含的七识种子。以有微细生灭为行阴根本,所有生灭皆由此流出。

  [4] 同生基:即同分之生死基础,指行阴,乃七识种子,此是生灭根元。

  [5] 野马:即田间游气,佛经中多称为阳焰。

  [6] 熠yì熠清扰:微光闪烁,轻清扰动。比喻行阴之幽隐微细动相。

  [7] 浮根尘:浮根四尘所成之根身。

  [8] 熠熠元性,性入元澄: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即第七识,其性入于本元澄净的第八识。

  [9] 一澄元习:一旦澄清,则第七识本元之种子习气。

  阿难当知:是(这个)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1],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2]。于本类中[3],生(生灭)元(根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4]。于圆(圆遍扰动)元(根元)中,起计度者[5],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1] 凝明正心:定心不动,觉照圆明,保持正受之心。

  [2] 穷生类本:穷究众生十二种类生灭的根元。

  [3] 于本类中:于十二根本类别的众生之中。

  [4]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定中观察行阴这个幽隐轻清、圆遍十二类众生的扰动根元。

  [5] 起计度者: 起念计度,执为究竟。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1],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2],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1] 生机全破:生机,生灭之枢机,即行阴。破,即显露。

  [2] 业流湾环:业行迁流,湾转回环。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众生),既见其根(八万劫前的根源),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hú)从来白,人天本竖(直立),畜生本横(横行),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1]。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2]。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1] 无复改移:灵耀大师云:“是人既观八万劫,则自身必历诸道,他人亦然。经但云色相无殊,非云人死必为人也。”

  [2] 皆本无因:详推八万劫前,皆本无因而生,以此判定八万劫后,末亦无因而断灭,无复因果。又温陵大师、藕益大师等认为本字可能是末字之讹传。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相续不断)扰动元。于圆(圆遍)常(相续)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圆遍)常(常住)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1],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遂计心境二性)以为常(圆遍常住)。

  [1] 穷心境性,二处无因:穷究行阴心境二性,以求其生灭的本元,穷至无所见处,则谓心境二处无因自有。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1],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2],不曾散失,计(遂计四大之性)以为常。

  [1] 穷四大元,四性常住:穷究内外四大的根元,究至所见之极,都只见一切万法皆从四大和合中来,遂计四大之性本来常住。

  [2] 所有生灭,咸皆体恒:所有生灭万法,咸皆恒以四大为体。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1]、末那[2]、执受[3],心(八识)意(七识)识(六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4]。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5],计以为常。

  [1] 六根:这里指六根中所具之六识。

  [2] 末那:末那识,即第七识。

  [3] 执受:执受根身、器界、种子之阿赖耶识,即第八识。对第八识穷乃许穷,彻固未彻。

  [4] 性常恒故:穷至无所觉处,不觉生灭,妄计其性恒常不变,不知其为行阴相续之故。

  [5] 穷不失性:穷究此循环不失之性。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1],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妄心)所度,计(遂计行阴)以为常。

  [1] 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理,生灭根元,即行阴。此人既尽想阴之根元,便误以为生灭根元的行阴自然更无流止运转。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半)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1],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1] 观妙明心:观行阴幽清常扰动元,以为即是妙明真心。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1],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2],名究竟常。

  [1] 见劫坏处:见三禅以下终为火、水、风三灾所坏处。

  [2] 劫不坏处:四禅以上三灾所不能坏处。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1]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1] 分位:划分的区间或地位。

  一者,是人心计生(十二类众生)元(生灭根元),流(迁流)用(业用)不息。计过未者[1],名为有边。计相续心[2],名为无边。

  [1] 计过未者:计过去已灭,计未来未至,有一定的边际相。

  [2] 计相续心:计现在相续心,念念无从间断。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1],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zēng竟)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1] 计我遍知:观己行阴,执为真我,遂计我能周遍了知。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1]。以其所见[2],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判定)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1] 穷行阴空:以定力穷研,欲求使行阴空。

  [2] 以其所见:在定中觉得行阴灭,出定后觉得行阴生,不知是定功没有到家,今以其所见。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1],遍计虚论[2]。

  [1] 不死矫乱:外道以无想天为不死天。外道宣称,一生不乱答疑问死后就可以生到无想天,因此外道对于提问惯于以不定或秘密的语言回答。佛法认为这是真正的矫乱。矫乱,就是混淆道理,把人弄糊涂。

  [2] 遍计虚论:邪分别性,名为遍计;都无实义,名为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1],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2],名之为生。不见见处[3],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4],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5]。互互亡处,名之为无[6]。以理都观,用心别见[7]。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8]。

  [1] 观变化元:因想尽行现,进观行阴,以其为一切变化之根元。

  [2] 见所见处:八万劫内,能见所见处,似有众生生。

  [3] 不见见处:八万劫外,不见如前所见处,似是众生灭。

  [4] 中所离处:前后相续中间,相离之间隙处。

  [5]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因观众生各自生处,以生为有,故遂名为有。

  [6] 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互,彼此。互互,即各自。因观众生各自灭处,以灭为无,故遂名为无。

  [7]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都,总。虽以行阴之理总观,但因用心不同而有差别之见。

  [8] 遗失章句:遗失章句义理,无所适从。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行阴当前之心),互互无[1]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1] 互互无:即念念灭相。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1]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1] 各各有:即念念生相。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qí同歧,不相同)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1]。

  [1] 无容穷诘:容,让,允许。没有办法让别人穷究诘问。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1],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坚固)身(色身),云色是我。或见我(我性)圆(圆融),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2],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行阴)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3]。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抵触)。

  [1] 无尽流:行阴相续无尽,迁流不息。

  [2]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或彼前缘,即眼前之色。随我回复,随我回旋往复,即随我运用。

  [3] 有十六相:此段前面色阴有四种我为四相,受阴、想阴、行阴也一样,四乘四共十六相。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1],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依)。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2],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有质碍的身心)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jiào),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3]。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1] 生计度者:生心计度,谓三阴先有而今已灭无,以此类推行阴现在虽有,但将来亦应灭无,死后终归断灭。

  [2] 生理:能生之理,即行阴。

  [3] 八无相:色、受、想、行每一阴生前、死后都呈无相,共成八种无相。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行阴)存中,兼受想灭[1],双计有无[2],自体相破[3],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见行阴)有非有。行迁流内,观(观色、受、想三阴)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4],随得一缘(所缘之阴),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这里通指万法,非独行阴),性迁讹[5]故,心发通(邪通)悟(邪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1] 兼受想灭:兼色、受、想已灭。

  [2] 双计有无:于行阴存计有,于色、受、想已灭计无。

  [3] 自体相破:以行阴之有破前三之无,以前三之无破行阴之有。

  [4] 八俱非相:色、受、想、行四阴有、无俱非,共成八种俱非相。

  [5] 迁讹:迁变淆讹,有既非有,无亦非无。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1],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1] 后际昏瞢měng,无可道故:之后必然糊涂,因为说有不行,说无也不行,无可说故。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1],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2]。或计身灭[3],或欲尽灭[4],或苦尽灭[5],或极乐灭[6],或极舍灭[7]。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1] 后后无:即见行阴念念灭处。

  [2] 七断灭论:七际众生死后断灭论。七际,即四大洲、六欲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和四空天,共七际。

  [3] 身灭:四大洲及六欲天的众生,身死归于断灭。

  [4] 欲尽灭:初禅欲尽,天报受毕,归于断灭。

  [5] 苦尽灭:二禅苦尽,天报受毕,归于断灭。

  [6] 极乐灭:三禅极乐,天报受毕,归于断灭。

  [7] 极舍灭:四禅极舍苦乐及四空双舍心色,报尽归于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1],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2]。或以欲界[3],为正转依[4],观见圆明[5],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6]故。迷有漏(流失、漏泄之意,又为烦恼的别名)天,作无为[7]解,五处安隐(yǐn用同稳),为胜净依[8],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五处)现(现证)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1] 于后后有,生计度者:后后有,即见行阴念念生处。观见行阴念念相续,生心计度当有实果必不灭无。

  [2] 五涅槃论:外道以为住于欲界六天和色界四禅天即为涅槃处。六欲天合为一处,四禅天则分开计算,共成五种涅槃论。

  [3] 欲界:指六欲天。

  [4] 为正转依:妄计为涅槃之境。因涅槃乃佛教转生死依涅槃之号也。

  [5] 观见圆明:以天眼观见六欲诸天,天光圆明,清净庄严。

  [6] 不受轮回生灭性:自计三灾不到,所以不受轮回生灭性。

  [7] 无为:无为涅槃。

  [8] 为胜净依:为最胜清净之依处,即涅槃之境。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祈求速证),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1]。

  [1] 清净标指:清净妙法的指示。

猜你喜欢
  卷第二·佚名
  学品第二十二·佚名
  大乘庄严经论 第八卷·无著
  卷五百三十五·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佚名
  入楞伽经卷第八·佚名
  卷第六·昙噩
  宗镜录卷第九十七·延寿
  起世因本经卷第九·佚名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慧思
  无 神 论·太虚
  光赞经卷第二·佚名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卷之三·牧云通门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三下·远门净柱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立斋·唐圭璋

      立斋有三四人之多:杜范、王侃、谢立斋、未知孰是。   沁园春   寿白侍从八十   表表耆英,松柏贞刚,冰霜洁清。正持囊紫禁,急流勇退,步角巾绿野,闲处安身。里社鸡豚,家山猿鹤,物我相忘法从荣。东溪畔,似非熊尚父,在渭

  • 程师孟·唐圭璋

      师孟字君辟,吴(今苏州)人。大中祥符二年(1009)生。景祐元年(1034)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州路刑狱。又知洪、福、广、越、青州。致仕。元祐元年(1086)卒,年七十八。   渔家傲   折柳赠君君且住。

  • 第十四出 抗节·李渔

    (老旦上)诰命夫人不等闲,空将薄命怨红颜。从来贵贱天生定,不许山鸡把凤攀。我周二娘为何道这几句?只因女儿心高志大,一心要想从良。前日看中了万将军,与他定就百年之约。这个诰命夫人是拿在手上的了。不想命轻福薄,别他之后,就

  • 第十六出 谪遇 (仙吕入双调齐微韵)·丁耀亢

    (生巾服从人行装随上)蜀道难,直道难,直道难于蜀道难,人情险莫扳。路漫漫,雪漫漫,枫叶臣心一样丹,奸谀骨已寒。俺杨椒山自谏马市上疏,圣上已有觉悟之意,被严嵩奸臣用计沮蔽。反说俺挠乱边机,把俺发了锦衣卫,一拶一夹,

  • 卷三百五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东斋吟藁陈岘字夀南温州平阳人淳熙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赐进士出身官中书舎人直学士院饮翁常之宅分韵得友字杖屦随春风邂逅得良友行行西域道触目尽花

  • 卷七百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十五卢延让卢延让字子善范阳人光化九年进士第朗陵雷满辟从事满败归王建授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终刑部侍郎诗一卷今存十首苦吟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

  • 王玄诗中旨格·佚名

    诗中旨格 五代 王玄王玄,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仅知其曾官正字。罗根泽考其为五代时人,宋初或犹在世。 《诗中旨格》一卷,王玄撰。《直斋书录解题》录有《拟皎然十九字》一卷,并称“正字王元撰,不知何人。”疑即此

  • 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脱脱

        鲁宗道 薛奎 王曙 蔡齐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着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焦竑

      侯一(世封侯)   ◆世封侯   武定侯郭公英神道碑銘(楊榮)   武定侯郭良   泰寧侯陳珪   武安侯鄭亨傳   鎮遠侯贈夏國公謚武毅顧成神道碑(楊士奇)   鎮遠侯顧興祖   鎮遠侯謚襄恪顧溥神道碑(李東陽)   

  • 第二十六回 诏江东愍帝征兵 援灵武麹允破虏·蔡东藩

      却说秦王业入居长安,已阅一年,长安新遭丧乱,户不满百,荆棘成林,太子詹事阎鼎与征西将军贾疋,职掌内外,又未免挟权专恣,未协舆情。汉梁州刺史彭荡仲,被疋袭死。见前回。荡仲子天护,纠合群胡,来攻长安。疋出拒天护,竟至败回。

  • 卷第二百六十八·胡三省

    后梁纪三〔起重光协洽(辛未)三月,尽昭阳作噩(癸酉)十一月,凡二年有奇。〕《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干化元年〔(辛未、九一一)〕1三月,乙酉朔,以天雄留后罗周翰为节度使。2清海、静海节度使兼中书令南平襄王刘隐病亟,〔亟,纪力翻。

  • ●卷二·法式善

    吏部题,各省题荐人员,原令其作速起程。今陕西李、王弘撰,江南汪琬、张九徵、周庆、曾彭贵、潘耒、嵇宗孟、张新标、吴元龙、蔡方炳,直隶杜越、范必英,浙江应抽谦,山西范高阝鼎,江西魏禧并以疾辞。陕西李因笃以母老辞。相应

  •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一 我只想到死·溥仪

    押送伪满战犯的苏联列车,于一九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到达了中苏边境的绥芬河车站。负责押送的阿斯尼斯大尉告诉我,向中国政府的移交,要等到明天早晨才能办。他劝我安心地睡一觉。 从伯力上车时,我和家里的人分开了,被安置

  •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范晔

    (伏湛、侯霸、宋弘、蔡茂、冯勤、赵憙、牟融、韦彪)◆伏湛传伏湛字惠公,琅王牙东武人。九世祖伏胜,字子贱,就是所谓的济南伏生。伏湛高祖父伏孺,武帝时,在东武为客座教授,因以东武为家。父伏理,为当世名儒,以《诗》教授成帝,为高

  • 顺帝后伯颜忽都传·宋濂

    顺帝伯颜忽都皇后,姓弘吉剌氏,武宗宣慈惠圣皇后真哥侄毓德王孛罗帖木儿之女,至元三年(1337)三月立为皇后,生皇子真金,二岁夭折。伯颜忽都皇后好节俭,不妒忌,随时随地以礼法约束自己。有次随帝至上京,中途帝遣宦官传谕皇后,说皇

  • 第三十二卦 恒 雷风恒 震上巽下·佚名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彖曰:恒,久也。 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 恒亨无咎,利贞; 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

  •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

    《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首辅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

  •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佚名

    梵名 Maha^-man!i-vipula-vima^na-vis/va-supratis!t!hita-guhya-parama-rahasya-kalpa-ra^ja-dha^ran!i。凡三卷。唐代不空译。略称宝楼阁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卷首列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二图、根本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