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降六师缘品第十三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园之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洴沙王。已得初果。信敬之心倍复隆厚。常设上妙四事[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这四种日常所须资具。]所须。供养于佛及比丘僧。乐人同善。志兼劝导。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王舍城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在一起。当时洴沙王已得证初果,信奉崇敬之心愈加深厚,常置办上等的四种所须资具供养佛及比丘僧众。他希望众人都共同行持善法,所以决心一并加以劝化。

【古文】

国有六师[六师:天竺外道之六师也。一富兰那迦叶,二末伽黎拘赊黎,三删阇夜毗罗胝,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六尼犍陀若提子等。

]。富兰那等。先素出世。邪见倒说。诳惑民庶。迷冥之徒。信服邪教。众类广布。恶党遍满。时王有弟。敬奉六师。信惑邪倒。谓其有道。竭家之货。供给无乏。

【白话】

国内有富兰那等六位外道邪师,先已出世,以邪见谬论欺惑大众。痴迷者信仰这些邪教,徒众党羽遍布四方。国王有个弟弟十分敬奉六师,迷信这些邪见谬论,认为六师有道行,竭尽家财供养,使他们无有缺乏。

【古文】

佛日初出。慧流肇润。无心拔擢。没在重网。兄王洴沙。甚爱重之。殷勤方便。晓令奉佛。弟执邪理。不从王教。数数敕令请佛供养。弟白兄王。我自有师。不能复往奉事瞿昙。然王有教理无有违。当设大会不限来众。若其自至。我当与食。

【白话】

佛陀如日刚刚出世,智慧法流开始滋润众生。王弟却无心接受救拔,自甘陷于重重迷网中。兄长洴沙王对他十分爱重,想尽办法劝晓他信佛,其弟坚持邪见,不服从国王的教诲。国王多次命令他迎请供养佛陀,其弟对兄长说:“我有自己的师父,不能再去承事瞿昙。不过兄王下了命令,也理当不能违背。应当举办一次大聚会,不限制来者身份,如果他们主动到来,我将供给他们饮食。”

【古文】

许王之后办设供具。饶敷床座。事讫设会。遣人往唤。六师之徒。寻皆来集。坐于上位。怪佛及僧不自来至。即往白王。王前数数。敕请瞿昙。今为设会。日时欲至。如何不来。王告弟言。汝虽不能躬自往请。可遣一人白于时到。王弟受教遣人白。时佛与大众。来至会所。见诸六师先坐上座。佛与众僧。次第而坐。

【白话】

答应国王后,便开始置办供品,铺设许多座位。准备就绪立即召开大会,派人去召请。六师徒众不久纷纷来到,坐在上位。王弟责怪佛及众僧没有主动前来,就去禀告国王:“大王先前多次令我斋请瞿昙,如今已为他们举办大会,时间快到了,为什么还不来呢?”国王告诉弟弟道:“你即使不能亲自去迎请,但也可派个人对他们说时间已到。”王弟接受教诲,派人去说。于是佛陀与僧众来到会所。看见六师等人已先坐在上首,便接着依次坐下。

【古文】

佛以神足。令此六师合其徒类。忽在下行。六师情耻。各起移坐。坐定自见。还在其下。如是再三。移坐就上。犹自见身。乃在下末。更无力能。俛[俛: fǔ, 通“俯”。弯腰,低下头屈伸。]仰而坐。

【白话】

佛以神足通,使六师及徒众突然退至下位。六师感到耻辱,各自起身移至上座,坐定后发现自己仍在下位。就这样三次移身至上座,结果还是见到自己坐在下位,再也无能为力,只得垂头丧气而坐。

【古文】

檀越行水。至上座前。佛语施主。先与汝师。担水往师前。即举罐。罐口自闭。其水不下。还往佛前。从佛作次。尔乃水出。咸得洗手。洗手既竟。次当咒愿[咒愿:佛僧众接受施主供养前,为施主祝愿他们获得所希求的世间圆满或出世间的解脱功德。]。檀越捉食。在上座前。佛语檀越。本[本:起始;开头。]不为我。往汝师前。自令咒愿。受教寻往。至六师所。六师口噤。不得出言。但各举手。遥指于佛。佛便咒愿。梵音声畅。

【白话】

施主依次供水来到上座前,佛对施主说:“先给你的师父。”他便端水到六师前,刚举起罐,但罐口却自行封闭,水倒不下来。于是还回到佛陀座前,从佛开始依次供水,水才能倒出,众人都得以洗手。洗手已毕,接着应当做咒愿。施主拿着食物来到上座前。佛对施主说:“不应从我开始,先往你师父的座前,请他做咒愿吧!”施主听后便去六师那里。六师这时却不能张口,说不出话来,只得纷纷举手遥指佛陀。于是佛便做咒愿,梵音优美流畅。

【古文】

咒愿既竟。次当行食。欲随上座。作次付之。佛又告言。先与汝师。即便持食。从六师付。食皆忽上。住虚空中。各当其上。取不可得。行食与佛并僧遍讫。食乃还下。各在其前。佛与众僧。一切食讫。澡漱还坐。

【白话】

咒愿已毕,接着应当依次供食。施主想从上座开始次第奉献,佛又告诉他:“先给你的师父。”于是就拿着食物从六师开始奉献。食物却突然都上升安住在虚空中,恰好停在各人上方,却无法取到。等到给佛陀及僧众都供完食品后,空中的食物才落在六师各自面前。佛及僧众、一切会众吃过后,洗漱还座。

【古文】

次当说法。佛语檀越。令汝师说。寻请六师。六师复噤。但各同时。举手指佛。于是如来。广为众会。出柔软音。畅演法性。分别义理。应适众情。闻佛说法。咸得开解。洴沙王弟。得法眼净[法眼净:明见真谛谓之法眼净。通于大小乘言之。小乘为于初果见四真谛之理,大乘为于初地得无生法忍。]。其余众人。或得初果。至第三果。出家尽漏。发无上心。住不退地。随心所务。悉得其愿。各乃识真。信敬三宝。薄贱六师。舍不承供。

【白话】

接着应当讲法。佛对施主说:“让你的师父先说。”于是请六师说法。他们又不能张口,只得同时举手指佛。于是如来用柔软的声音,广为在场众人畅演法性,解析义理,非常相应众人根机。众人闻佛说法后,都得以解悟法理。洴沙王的弟弟得法眼净,其余众人得初果至三果不等,有的出家尽漏,有的发起无上心,有的住于不退地,随心所求各得所愿。众人由此认识了真相,信敬三宝,轻贱六师,舍弃他们不再承事供养。

【古文】

于是六师。甚怀恼恚。各至闲静。求学奇术。天魔波旬。惧其情怯。不能宣布恶邪之毒。即下化作六师之形。于一人前。现五人术。飞行空中。身出水火。分身散体。百种现变。

【白话】

于是六师非常恼恨,分别去闲静地求学奇异的法术。天魔波旬害怕他们产生畏惧心理,不能继续宣扬邪恶的流毒,就从天而下化作六师的形相,分别于一人前显现其他五人的法术。他们飞行空中,身出水火,分散身体,示现上百种变化。

【古文】

愚痴之徒。更相恃赖。忿前见辱亡失供养。六师悉集。各共议言。我曹技能。不减瞿昙[瞿昙:qú tán佛陀在家时的姓,外道对佛不恭敬的称呼。]。缘前一辱。众心离散。比来众师。神术显变。今察奇妙。足任伏彼。当诣国王求决胜负。作议已定。即诣王所。自说智能神化灵术。贪共沙门。讲格奇变。对试之后。可否自现。

【白话】

六师等人愚昧无知,从而更加互相信赖,对先前遭受耻辱、失去供养的事愤恨不平。他们集会商议道:“我们的法术并不亚于瞿昙,只因先前遭受侮辱而使众心离散。近来众位大师大显神术,极为奇妙,看来足以胜伏他了。应当去找国王,请求与他决出胜负。”商议已定,立即前往国王那里,各自讲述自己的智慧能力、神变灵术,急着同沙门讲辩法性,较量神变,认为比试之后,有没有能力自然明了。

【古文】

王笑之曰。汝等何痴。佛德弘大。神足无碍。欲以萤火与日争光。牛迹之水。与巨海比大。野干之微。与师子捔[捔jué:角逐;较量。]猛。蚁蛭之堆。与须弥等高。大小之形。昭然有别。迷惑高企。何愚之剧。

国王嘲笑道:“你们何等的愚痴啊!佛陀威德弘大,神通无碍。想以萤火与太阳争光;以牛蹄迹之水与大海比大;以狐狸的弱小与狮子较量勇猛;以蚂蚁洞口的小土堆与须弥山比高……大小之别一清二楚。你们迷惑无知,期望过高,真是太愚痴了!”

【古文】

六师复言。验事在后。大王未见我等殊异。是使偏心谓望[望:观待;比较。]彼大。决试之后。巨细自定。王又告曰。欲试可试。但恐汝等自贻毁辱。正使与佛捔神足者。当使我曹具睹异变。六师言曰。期后七日。愿王平治讲试之场。

【白话】

六师又说:“事情的结果还在后面呢!大王尚未见到我等神奇的变化,这才心存偏见说是比较之下瞿昙为大,等比试之后就高低自明了。”国王说道:“想比试当然可以,只不过担心你们会自取其辱。假使一定要与佛较量神通的话,一定要让我们都能目睹奇异神变。”六师说道:“以七日后为期,请国王整理出讲试的场地。”

【古文】

六师去后。王即严驾。往至佛所。以事白佛。六师纷纭。欲得讲术。以理呵语。其意不息。唯愿世尊。奋其神力。化伏邪恶。尔乃从善。因使我曹得睹其变。佛告洴沙。我自知时。

【白话】

六师走后,国王立即备车前往佛处,将刚才的事告诉佛:“六师纷纷想与佛较试讲辩法术,我以理责备劝解,他们却不肯罢休。恳请世尊大显神力,调化降伏这些邪恶之辈,令其弃恶从善,也由此让我们得以目睹神变。”佛告诉洴沙王:“我自知时。”

【古文】

洴沙谓佛可共捔神。即敕臣吏。平治博处。安施床座。竖诸幡幢。庄严交络。极令丽妙。其当会日。一切企望。

【白话】

洴沙王认为佛已同意比试神通,立即命令官员整治宽敞的地方,安放床座,竖起各种幢幡,庄严肃穆,极其华丽妙好。所有人都期盼着比试的那一天。

【古文】

于时如来及与众僧。从王舍城。往毗舍离。毗舍离中。诸律昌[律昌:梵文音译,贵族之义。]辈。与诸人民。皆来奉迎。诸人后日。求佛不在。问实乃知。至毗舍离。六师之徒。舋张唱言。久知瞿昙智术单浅。诸人犹豫。不信我言。剋期捔术。自省不如。历然逃去。至毗舍离。

【白话】

而此时佛与僧众从王舍城去往毗舍离。毗舍离城中的众豪贵和民众都出来迎接。王舍城人日后找不到佛陀,经过询问才知道已经去了毗舍离。六师等人于是大放狂言:“早知瞿昙智慧、法术浅陋乏少,众人迟疑不信我们的话。如今约定日期较试法术,他自知技艺不如望风而逃,已去了毗舍离。”

【古文】

诸六师辈。贡高转盛。各共相率。当必追穷。时洴沙王。办设供具。满五百乘车。王与群臣十四亿众。各办粮食。悉随佛往。前后络绎。集毗舍离。六师复往白诸律昌。听我曹等。与此瞿昙。捔试神力。谈讲实性。若见听者。期来七日。

【白话】

六师及其徒众由此更加傲慢,互相激励决心穷追不舍。这时洴沙王置办了满满五百车的供品,并与十四亿臣民各带粮食都去追随佛陀,络绎不绝地会集到毗舍离城。六师又去对众豪贵说:“请允许我等与瞿昙较试神力,讲谈实性。如果同意的话,以七日后为期。”

【古文】

时诸律昌。复往白佛。六师群迷。自谓有道。求与如来共捔神力。唯愿世尊。垂神降伏。佛又告言。我自知时。诸律昌辈。合率臣民。严治设办。如洴沙王比。悉皆企慕。望在明日。

【白话】

众豪贵又去对佛讲:“六师痴迷无知,自以为有道,请求与佛较试神力。恳请世尊施展神力降伏他们。”佛又答道:“我自知时。”诸豪贵便率领臣民如洴沙王等人一样整治场地、置办用具。众人都盼着第二天进行比试。

【古文】

佛与众僧。至拘睒[睒:shǎn]弥。拘睒弥王。名曰优填。将诸群臣。亦来奉迎。毗舍离人。明晨问佛云佛已往拘睒弥国。六师闻是高心遂盛。合徒聚众。规必穷逼。诸律昌辈。办致供具。五百车载。用俟供养。将领国人七亿之众。并洴沙王。集拘睒弥国。观佛六师共捔神力。前后满道。络绎而至。

【白话】

佛与众僧又去了拘睒弥。拘睒弥国王名为优填,也率领群臣出来迎接。毗舍离人次日清晨询问佛的去向,说是佛已前往拘睒弥国了。六师听闻此事心中更加骄傲,聚集徒众商定一定穷追紧逼。毗舍离的豪贵们置办五百车供品,用作供养,率领七亿国人与洴沙王等人涌向拘睒弥城,观看佛与六师较试神力。前后人群挤满道路,络绎不绝地到来。

【古文】

六师既到。见优填王。腾说事情。如上之辞。沙门自省。内无顾恃。屡屡逃避。不可要勒。须王克定令与我试。优填白佛。说六师辞。世尊。宁可与捔之不。佛复告言。我自知时。优填望佛在其国试。严治设办。如洴沙王比。日到当会。

【白话】

六师抵达拘睒弥国以后就去面见优填王,像上次所说一样讲述了先前的事情,说道:“沙门自知无所仗恃,屡屡逃避不见踪影,无法阻止。需大王决定下来令其与我等较试。”优填王向佛转述了六师的话,问:“世尊,是否要与他们较试呢?”佛又回答说:“我自知时。”优填王希望佛在其国内比试,也像洴沙王等人一样认真整治、置办。众人齐聚比试地。

【古文】

佛复舍去。与比丘僧。至越祇国。越祇国王屯真陀罗。将诸人民。来迎世尊。拘睒弥人明日乃问。云佛已去向於越祇。六师徒众。寻逐其后。时优填王。与八亿众并洴沙等诸国人民。悉共往诣。集越祇国。六师见王。广自陈说。当令瞿昙与我共试。

【白话】

佛又离开拘睒弥,与比丘僧众们到了越祇国。越祇国王屯真陀罗率民众出来迎接世尊。拘睒弥人次日询问,说是佛已经去了越祇国。六师及其徒众随即紧跟其后追赶。这时优填王与八亿民众与洴沙等诸国人民共同前往,会集越祇国。六师去见越祇国王,大肆陈说之后要求:“快叫瞿昙与我等较试。”

【古文】

屯真陀罗。复往白佛。佛犹答言。佛自知时。王亦严办。会日垂至。佛与众僧。即向特叉尸利。此国中王名因陀婆弥。与诸臣民。亦来奉迎。屯真陀罗。与五亿人洴沙王等诸王臣民。亦皆逐佛。向特叉尸利。

【白话】

屯真陀罗又去跟佛讲,佛依然答道:“我自知时。”国王也认真进行准备,比试日期将至,佛与僧众又去了特叉尸利。其国王名为因陀婆弥,也和臣民们出来迎接世尊。屯真陀罗与五亿民众以及洴沙王等诸王、臣民也都追赶佛前往特叉尸利。

【古文】

六师已到。白因陀婆弥。极自匡张。高谈大语。听与瞿昙捔试神力。因陀婆弥。复往白佛。佛故答言。我自知时。严办日到。佛复舍去。与诸众僧。至波罗奈。波罗奈王名梵摩达。亦与人众。躬来迎佛。

【白话】

六师到达后,对因陀婆弥国王极尽欺诳,高谈阔论:“请允许我们与瞿昙较试神力。”因陀婆弥又去禀告佛,佛依然答道:“我自知时。”国王也是认真准备。日期将至,佛又离开特叉尸利,与僧众到了波罗奈。波罗奈国王名为梵摩达,也亲率民众出来迎接佛。

【古文】

特叉尸利人民。明日乃知佛去。六师追逐。寻迹驰往。因陀婆弥。与六亿众洴沙王等一切随逐。六师既到。如前白王。王如前辞。往白于佛。佛亦答言。我自知时。严办日到。佛复舍去。与比丘僧。往迦毗罗卫国。

【白话】

特叉尸利的人次日才知佛已离开。六师立即寻着佛的去向追奔过去,因陀婆弥与六亿民众以及洴沙王等也共同前往。六师到了波罗奈国,像先前一样告诉国王,国王也如前所述禀告于佛。佛仍然答道:“我自知时。”国王也认真准备。日期将到,佛又离去,与比丘僧众前往迦毗罗卫国。

【古文】

迦毗罗卫诸释种辈。率诸大众。皆来迎佛。波罗奈人。明日乃知佛去。六师徒众。续复驰逐。梵摩达王。与八亿人洴沙诸王六国人民。皆悉前后。随逐佛往。六师既到。向诸释种。纷纭自说。广引术能。听与瞿昙。共决神力。释种复往白佛。具宣其事。佛又告言。我自知时。

【白话】

迦毗罗卫诸释迦族人率领大众,都出来迎接佛。波罗奈人次日才知佛已离开。六师徒众又继续追赶,梵摩达王与八亿民众以及洴沙王等、六国人民也都陆续追佛前往。六师到达迦毗罗卫国后,向释迦族人大肆吹嘘,广述各自的法术、本领,请求和瞿昙决试神力。释迦族人也向佛禀告,详细讲述此事。佛又答道:“我自知时。”

【古文】

严治设办。剋日垂至。佛与众僧。往舍卫国。舍卫国王名波斯匿。与诸臣民。皆悉迎佛。释种明日乃知佛去。六师率徒。从后追之。释种将领九亿人众洴沙王等诸国人民。亘川满野。逐趣舍卫。

【白话】

该国也认真准备、置办。日期将至,佛与众僧又前往舍卫国。舍卫国王名为波斯匿,与众臣民都来迎接佛。释迦族人次日才知佛已离开。六师率领徒众从后面追赶,释族带领九亿民众,以及洴沙王等诸国人民,满川遍野地追随至舍卫国。

【古文】

六师等到。见波斯匿。具自陈说本末情事。欲与瞿昙决捔神力。临期逃避。不可要勒。今与大众。逐至王国。大王。当使与我等决。波斯匿王。亦用为笑。说佛殊变难可思议。云何以汝卑陋凡细。与大法王捔试力能。

【白话】

六师等人赶到后,面见波斯匿王,向他详细陈述了事情的始末:“我们想与瞿昙较试神力,可他却屡屡临期逃避,无法阻止。如今我们和大众追至您的国土,大王应当命他与我们比试。”波斯匿王嘲笑道:“佛的神变不可思议,为何你们非要以卑微、弱小的能力与大法王相比试呢?”

【古文】

六师凶凶。言气遂高。波斯匿王。既往见佛白言。六师殷勤乃尔。唯愿世尊。垂神化伏。普使一切别伪识真。佛告王言。我自知时。波斯匿王。寻敕臣吏。平治场地。多积香花。敷设床座。竖诸幢幡。严办已讫。大众都集。

【白话】

六师气势汹汹,语气更为嚣张。波斯匿王便去见佛,说道:“六师如此迫切,恳请世尊施展神力予以调化降伏,让所有人都能辨清真伪。”佛告诉国王道:“我自知时。”波斯匿王便命令官员整治场地,积聚很多香花,铺设床座,竖起各种幢幡。认真准备后,大众都云集一处。

【古文】

腊月一日。佛至试场。波斯匿王。是日设食。清晨躬手授佛杨枝。佛受嚼竟。掷残着地堕地便生。蓊郁而起。根茎踊出。高五百由旬。枝叶云布。周匝亦尔。渐复生华。大如车轮。遂复有菓。大五斗瓶。根茎枝叶。纯是七宝若干种色。映灿丽妙。随色发光。掩蔽日月。

【白话】

腊月一日,佛到了比试场。波斯匿王此日设斋,清晨亲手给佛奉上杨枝。佛接受嚼过之后,将残渣抛在地上,落地马上就长出幼芽,郁郁蓊蓊拔地而起,根茎猛长。高达五百由旬,宽度也是这样,枝叶密布。树上逐渐长出花朵,大如车轮。接着又出现果实,大如五斗之瓶。根、茎、枝、叶完全由七宝构成,各种颜色辉映璀璨、亮丽殊妙,随着彩色发出的光芒映蔽了日月。

【古文】

食其菓者。美逾甘露。香气四塞。闻者情悦。香风来吹。更相掁[掁;chéng,触动。]触。枝叶皆出和雅之音。畅演法要。闻者无厌。一切人民。睹兹树变。敬信之心。倍益纯厚。佛乃说法。应适其意。心皆开解。志求佛者。得果生天。数甚众多。

【白话】

如果食用果实,味道甜美胜过甘露,香气四溢,闻之悦意。香风吹来时,枝叶相触都发出和雅的声音,宣说佛法要义,令听者无厌。众人目睹此树的奇妙变化,敬信心更加清净深厚。佛便随应其意乐而说法,使他们都得以心开意解,立志成佛以及得果生天的为数众多。

【古文】

次第二日。优填王请佛。于时如来。化其两边。成两宝山。严显可观。众宝杂合。五色晖耀。光炎炜晔[炜晔:wěi yè。]。若干种树。行列山上。华果茂盛。出微妙香。其一山顶。有成熟粳米。滑美百味。甘香附口。人民之类。自恣而食。其一山上。有柔软之草。肥脆[脆:经中为“月+巽”。]甘美。以俟[俟:sì,等待。]畜生。须者往噉。饱已情欢。一切众会。睹山显异。食已怀悦。仰慕遂深。佛更称适。为说妙法。各得开解。发无上心。得果生天。其数亦众。

【白话】

第二日,优填王请佛。当时如来在他的两旁分别变现两座宝山,庄严挺拔颇为壮观。山上众宝杂聚,五色辉映,光彩照耀。各种各样的树木一排排地生长在山上,花果茂盛,发出微妙的香气;其中一个山顶长着成熟的粳米,味道甘美香滑可口,人民任意取食;另一山上长着柔软的青草,茂盛甘美,为畜生们准备着,需要的可随便食用,吃饱后都欢畅无比。会众目睹此山显现的灵异,尽情食用后,心怀喜悦,仰慕之情更加深厚。佛便应机为其演说妙法,使他们得以心开意解,发起无上心、得果生天的也为数众多。

【古文】

到第三日。屯真陀罗。请佛供养。奉佛净水。俟以澡漱。佛吐水弃。化成宝池。周匝四边。各二百里。纯以七宝共相间杂。众色相照。光明焰奕。其池中水。八德具足。水底遍满七宝之沙。八种莲花。大如车轮。青黄赤白。红绿紫杂。香气芬馥。馨彻四远。随莲花色。各发光明。光明显照。晖曜天地。大会睹此宝池奇妙。欢喜称叹佛无量德。佛因观察。随众人心。方便说法。各令开解发无上心。得果生天。尽增福业。数多难计。

【白话】

到第三日,屯真陀罗王请佛供养。他以净水奉佛,佛洗漱后,将漱口水吐在地上,立即变成一个宝池,四边各长二百里,完全是七宝间杂构成,五颜六色交相辉映,光彩晃耀。池水具足八种功德,水底遍满七宝沙。有八种莲花,大如车轮,具有青、黄、赤、白、红、绿、紫、杂等色,香气芬芳,远飘四周。随莲花的颜色发出不同光明,辉映明亮照耀天地。与会大众看到宝池如此奇妙,无不欢喜赞叹佛的无量功德。佛于是加以观察,随顺众人意乐,方便宣说妙法,使他们各自得以心开意解,有的发起无上心、有的得果生天,全都增长福业,人数多得难以计算。

【古文】

到第四日。因陀婆弥王请佛。佛于是日。令其宝地[大正藏为:池。]。四面自然。有八渠流。还相灌注。自然回转。水流有声。其声清妙。皆说诸法。五根五力七觉八道三明六通六度四等大慈大悲。劝发开导。说种种法。一切闻睹。心皆开解。发心求佛。得果生天。增积福慧。数甚众多。

【白话】

到第四日,因陀婆弥王请佛。佛在这一天让那个宝池四面自然出现八条渠水,相互灌注,自然回转。水流发出清妙音声,宣说种种妙法,如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三明、六通、六度、大慈大悲四无量心等,劝化教导众生,演说种种妙法。所有耳闻目睹的众生都得以心开意解,发心成佛、得果生天、增上福慧的为数甚多。

【古文】

次第五日。梵摩达王。请佛供养。佛于是日。口中放光。金色赫奕。遍大千土。光明所触。一切众生。三毒五阴。皆自然息。身心快乐。譬如比丘得第三禅。众会叹怪。志慕佛德。便为说法。各得开解。发大道心。得果生天。进福修慧。数甚众多。

【白话】

到第五日,梵摩达王请佛供养。佛在这一天,口中放出明亮的金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光明照触到的一切众生三毒、五盖都自然息灭,身心安乐犹如比丘僧得到第三禅定的境界。与会大众惊叹不已,发愿追求如来功德。佛便为他们宣说妙法,使其都得以心开意解,发大道心、得果生天、增进福慧的为数甚多。

【古文】

第六日中。诸律昌辈。次复请佛。佛于是日。普令大会一切众生。心心相知。各各一人知一切心。所念善恶。志趣业行。咸自惊喜。钦羡佛德。佛便为说若干妙法。皆得开解。誓求佛者。得果生天。数甚众多。

【白话】

第六日中,毗舍离的豪贵们接着请佛。佛在这一天普令在会中的一切众生心心相知,每一人都能知道一切人心中的善恶想法、志趣、业行。众人惊喜万分,敬叹佛的功德。佛便为他们演说种种妙法,使其全都心开意解,誓求佛果、得果生天的为数众多。

【古文】

到第七日。释种请佛。佛于是日。化诸会者。悉令自见为转轮王。七宝千子。诸王臣民。肃恭承已。侍仰无减。各自惊怪。喜庆无量。便为说法。投适其意。亦发无上正觉之心。得果生天。甚难计数。

【白话】

到第七日,释迦族请佛。佛于这一天变化与会者,令其全都见到自己成为转轮王,拥有七宝、千子及众王臣民,受到与轮王同等的恭敬承事、侍奉仰戴。众人都感到十分惊异,欣喜无限。佛便随应众人意乐说法,令他们也发起无上正觉之心,得果生天者难以计数。

【古文】

又第八日受帝释请。为佛作师子座。如来升座。帝释侍左。梵王侍右。众会一切。静然坐定。佛徐申臂。以手接座。欻[84 欻:xū,忽然。]有大声。如象鸣吼。应时即有五大神鬼。摧灭挽抴[抴:yè,拉。]六师高座。金刚密迹。捉金刚杵。杵头出火。举拟六师。六师惊怖奔突而走。惭此重辱。投河而死。

【白话】

到第八天,佛接受帝释天的邀请。帝释为佛做狮子座,如来升座后,帝释侍立在左边,梵天王侍立在右边,所有与会者也都安静地坐下。佛缓缓伸出手臂,用手接触法座,突然间发出巨响,犹如大象吼叫。这时立即出现五大鬼神,摧毁、拖倒六师的高座,金刚密迹拿着金刚杵,杵头出火,举向六师。六师惊恐万状,狼狈逃窜,并因受此大辱,羞惭之下跳河而死。

【古文】

六师徒类。九亿人众。皆来师佛。求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皆成沙门。佛为说法。示其法要。漏尽结解。悉得罗汉。于是如来。从八万毛孔。皆放光明。遍满虚空。一一光头。有大莲花。一一华上。皆有化佛与诸大众。围绕说法。众会睹兹无上之化。信敬之心。倍益隆盛。佛即为说。随其所应。有发大心。得果生天。进福增善。数甚众多。

【白话】

六师的九亿徒众都来皈依佛陀,请求做弟子。佛说:“善来比丘。”于是须发自落,法衣披身,都成为沙门。佛又为其宣说妙法,开示要义,使其烦恼永尽,解开烦恼之结,都证得阿罗汉果位。于是如来身上八万毛孔皆大放光明,遍满虚空,每一光端都有一朵大莲花,每朵莲花上都有化佛,大众围绕而为说法。与会者目睹这些无上神变,信敬心更加增盛。佛便随应众人根机宣说妙法。发起大心以及得果生天、增进福善者为数甚多。

【古文】

到第九日。梵王请佛。佛自化身高至梵天。威严高显。巍巍难极。放大光明。晖赫天地。一切仰瞻。皆闻其语。佛为种种显示法要。亦令多众发心求佛。得果生天。数亦难计。

【白话】

到第九日,梵天王请佛。佛变化自身高达梵天界,威严显赫雄伟无比,并且大放光明照耀天地。众人仰首瞻望,都能听到佛的法语。佛为其开示种种法要,也令许多众生发心求取佛果,得正果生天者无法计数。

【古文】

到第十日。四天王请佛。尔时世尊。普令大众见佛色身。遍诸天中。从四天王。至色究竟。皆见佛身。放大光明。各为大众。说微妙法。咸遥仰视。了了见之。一切众会。甚增敬仰。佛为说法。随应其意。皆发大心。住不退地。得果生天。不可称计。

【白话】

到第十日,四大天王请佛。当时世尊普令众人看见佛的色身,遍满所有天界,从四天王天至色究竟天都能看见佛身大放光明,并且分别为大众宣说微妙法义。在场的一切大众都遥遥仰视,见得一清二楚,更加敬仰。佛随应各人心意宣说妙法,令他们都发起大心,住于不退地,得果生天者不可计数。

【古文】

第十一日。须达[须达:又作须达多、苏达哆。译作善授、善与、善施、善给、善温。为中印度舍卫城之长者,波斯匿王之大臣。其性仁慈,夙怜孤独,好行布施,给孤独。]请佛。佛于是日。于高座上。自隐其身。寂灭不现。但放光明。出柔软音。分别演畅诸法之要。在会之人。闻法解悟。有发大心。住不退者。得果生天。亦甚众多。

【白话】

第十一日,须达请佛供养。佛在这一天在高座上,隐去自己身形,寂灭不显现。只放出光明,发出柔软的声音,抉择宣说诸法精要。在场的人闻法了悟,有发起大心住于不退转地的,得果生天的也非常多。

【古文】

第十二日。质多居士。请佛供养。佛于此日。入慈三昧。出金色光。遍照大千。光触众生。三毒心息。自然兴慈。等视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爱润之心。都无增减。然后为说若干妙法。亦发大心。住不退地。得果生天。难可称量。

【白话】

第十二日,质多居士请佛受供。佛在这一天入慈心三昧,发出金色光芒遍照大千世界,佛光照触众生时,令其三毒炽恼息灭,自然生起慈心,犹如父母、兄弟般平等看待众生,慈爱利益心毫无区别。然后为他们宣说种种妙法,也令发起大心住于不退转地,得果生天的难以计数。

【古文】

第十三日屯真陀罗王。次复请佛。设施供养。佛于是日。身升高座。放于脐光。分作两奇。离身七仞[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头各有华。上有化佛。如佛无异。化佛脐中。复出光明。亦分两奇。离身七仞。头有莲花。上有化佛。如是转遍大千国土。一切瞻睹。愕然惊喜。佛为应时。随意说法。亦发大心。住不退者。得果生天。数甚众多。

【白话】

第十三日,屯真陀罗王接着陈设供品请佛受供。佛在这一天,身体飞升高座之上,脐中放光,分作两股,距身体有七仞长,顶端各有莲花,花上各有化佛,如同原佛没有差别。从化佛的脐中又放出光明,也分作两股,距身体七仞长,顶端有莲花,花上有化佛……就这样辗转无尽直至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瞻视之后皆深感愕然,又惊又喜。佛趁机随应其心意说法,也令其发起大心,住于不退转地以及得果生天的为数甚多。

【古文】

第十四日。优填王请佛。时优填王。花散佛上。佛即应时。变其所散花。作千二百五十七宝高车。高至梵天。晃喻金山。杂宝众色。曜丽相照赫然。金光震朗。殊妙难量。神珠璎珞。杂厕其间。诸高车中。皆有佛身。放大光明。遍三千土。众会睹变。喜敬交怀。佛便说法。应病投药。皆发大心。或住不退。得道生天。数复甚多。

【白话】

第十四日,优填王请佛。当时优填王以花撒在佛身之上,佛随即趁机把他撒的花变做一千二百五十辆七宝高车,高度达到梵天界,比金山还要明亮。各种珍宝和色彩亮丽互照交相辉映,金光四射殊妙难量。宝珠、璎珞交错镶嵌在上面,每辆高车之中都有佛身,大放光明照遍三千大千世界。众人观此变化,心中满怀欢喜敬仰之情。佛于是宣说妙法,如同因病施药,令其都发大心,或住不退地、得果生天,数量依然甚多。

【古文】

第十五日。洴沙王请佛。佛豫敕王。唯须食具。王但严办器物。极令饶多。食时已到。诸器悉满。甘饍百味。种种异美。普令众会饱足有余。食已身心自然安乐。于时世尊。以手指地。十八地狱一切都现。无量尘数。诸受罪人。各各自说。我于本时。作如是恶。今受此苦。一切众会。具悉闻见。甚怀悲愍。衣毛惊悚。佛为说法。应适其意。有发大心。住不退者。得果生天。不可称数。地狱众生。缘见佛闻法。心生敬仰。皆遥自归。终皆得生天上人中。

【白话】

第十五日,洴沙王请佛。佛预先告诉他只须准备餐具,于是洴沙王就认真备办各种器皿,令其极为繁多。吃饭的时间一到,所有器皿自然都装得满满的,出现各种珍馐美味,足以令在场人全部吃饱喝足,而且吃后身心自然安乐。这时世尊用手指地,十八种地狱全部显现,里面有微尘般无量无边受苦的人各自陈述自己当时造下什么罪恶,导致如今受此苦报。所有在场者都耳闻目睹,心中十分悲愍,同时衣服、毛发都因恐惧而颤抖不止。佛于是针对他们的心意说法,众人听后有发大心住于不退转地的,有得果生天的,皆不可计数。地狱中的众生由于见佛闻法,心中生起敬仰,远远地进行皈依,最终都得以转生人间天界。

【古文】

时洴沙王。长跪白佛。世尊奇相。三十有二。身手诸相。犹曾得见。未睹如来足下轮相。愿见示众。咸共敬观。佛即出脚。普示众会。一切见佛足底轮相。端严昞著。文理如画。分别显了。观之无厌。王益欢喜。重白佛言。不审世尊。本作何德。而乃致此轮相之妙。佛即告王。由我过去自修十善。复以教人。故得斯相明显如是。王又白佛。不审世尊。自修十善。复以教人。其事云何。愿见开示。

【白话】

这时洴沙王长跪对佛说:“世尊有三十二大丈夫奇相,身上和手上的妙相我们都曾看见,只是没见到如来的足轮相。希望能以之示众,令我等皆得瞻视。”佛就伸出脚向众人周通展示。所有在场者都看见佛足底端庄、显著的轮相,纹理如画般清晰明了,让人百看不厌。国王更加欢喜,又对佛说:“不知世尊曾经积下什么福德,才获得如此美妙轮相?”佛便告诉国王:“因为我过去自修十善,又以十善教化别人,才获得如此明显的妙相。”国王又对佛说:“不知世尊自修十善,又以之教化别人的事迹是怎样的呢?恳请为我们宣说。”

【古文】

佛告王曰。善听着心。乃往无数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施陀尼弥领八万四千国。八十亿聚落。一万大臣。王有二万夫人。皆无有子。王甚忧愁。惧绝国嗣。即广祷祀祈愿诸天。王第一夫人。名须梨波罗满。经数时间。便觉有身[大正藏为:娠。]。自怀妊后。心性聪了。仁慈矜哀。劝人以善。日月已满足。生一男儿。端正超异。姿相显美。身诸毛孔。皆有光明。

【白话】

佛告诉国王:“仔细聆听!无数阿僧祇劫以前,此阎浮提有一位名为施陀尼弥的大国王,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八十亿村落、一万大臣。国王虽有两万夫人,但都没有儿子。国王为此十分忧愁,恐怕断绝了王位继承人,就广为祭祠祈祷众天神。国王的大夫人名叫须梨波罗满,经过一段时间后,便感觉怀孕了。自从怀孕以后,她的心性变得十分聪明仁慈,怜愍并经常劝人向善。孕期满后,生下一男儿,长得端正超凡,姿态美妙,而且身上的毛孔都能放出光明。

【古文】

王甚欣庆。睹之无厌。即召相师。占其吉否。相师披见。叹言奇哉。是儿之相。挺特殊伦。德绥四域。天下敬戴。王益欢喜。敕为立字。相师白王。有何异瑞。王言此儿怀妊已来。其母聪慧仁慈劝善。余瑞虽众。甚怪此异。相师惊喜。而白王言。母豫辩慧。自身光明。当为立字。名那波罗满。此言慧光。

【白话】

国王非常欢喜,对他百看不厌,于是召来相师占卜吉凶。相师打开襁褓一看,赞叹道:‘太奇特了!这孩子的相貌奇伟绝伦,其德行必能安抚四方,受到天下人的敬爱。’国王更加欢喜,令他给孩子取名。相师问国王:‘有什么奇异的瑞相吗?’国王说:‘这孩子的母亲怀他以来,变得十分聪慧仁慈,并劝人向善。其他虽也有很多瑞兆,但我们对这一征兆最感奇异。’相师惊喜地对国王说:‘母亲变得聪慧善辩,他自身也放出光明,应当为他取名为那波罗满(汉语“慧光”)。’

【古文】

太子长大。智慧殊人。父王崩薨。葬送毕讫。诸王臣集。劝令嗣位。太子固辞云不能当。诸臣各曰。大王已崩。唯有太子。更无兄弟。今言不肯。推让与谁。太子答言。世人行恶。必不执顺。若加刑罚。罪我不少。若能寜民。普行十善。我能堪任领受国事。

【白话】

太子长大以后智慧超人。他的父王死后,葬送完毕,诸位小王和大臣会集一起劝请继承王位。太子坚决推辞道:‘我不能接受。’诸位大臣都说:‘大王已去世,只剩下太子一人,没有别的兄弟。如今你说不愿继位,那么想将此位子推让给谁呢?’太子答道:‘世人多行恶业,一定不会遵纪守法。倘若对他们施加刑罚,我便会得到不少罪业。如果能带领人民广行十善,我才能够承担,执掌国政。’

【古文】

诸臣言善。唯愿升殿。十善之道。当敕修行。太子尔时。寻登王位。告下人民。普行十善。一切敬顺。改心易操。魔王妒忌。欲败王化。密作封书。告下诸国。前敕行善。既无利验。唐自劳苦。修无益事。自今以往。听民恣心。作十恶事。勿更弹责。

【白话】

诸位大臣说:‘好!恳请您马上升殿就位。十善之道可以下令施行。’太子随即登上王位,通告臣民全都奉行十善之道。所有民众十分敬信顺服,纷纷洗心涤虑。魔王见此非常妒忌,想败坏国王的教化,便偷偷伪造国王的书信通告下属各国:‘先前下令修行十善,却没什么利益瑞相,看来只不过是徒自劳苦,做无用功而已。自今以后,允许人民随心所欲做十恶事,不要有什么畏惧心。’

【古文】

诸王得书。怪此异诏。何缘越理。劝人从恶。各遣亲信。重问所由。王闻是语。愕然惊曰。我无是令。何缘乃尔。即敕严驾。躬行诸国。观见臣民。宣改异化。

【白话】

小王们得到书信后,十分奇怪这份反常的诏书为何违背正理,劝人行恶。于是各派亲信重新询问此事的缘由。国王听说后十分惊讶,说道:‘我并没有下这道命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立即下令备好车驾,亲自巡行各国、看望臣民,通告纠正反常的法令。

【古文】

魔于道边。化作一人。身处大火。盛炎炽然。于中哭叫。声悲酸切。王即前问。汝何以尔。而白王言。我生前时劝人十善。今受此苦。痛毒难忍。王重答言。何有是事。劝人修善。反更受苦。又复问言。劝行十善。令汝受苦。前受劝人。行十善者。得善报不。答言。前人得善福耳。但教他故独受此苦。王闻欢喜答言。但令前人得善福者。甘心受苦。不以为恨。魔闻是语。即隐形去。

【白话】

魔王于是在道边变成一个人,身陷大火之中,火势炽盛猛烈。他在其中大哭大叫,声音悲痛凄惨。国王便上前问道:‘你为何这个样子?’那人回答道:‘我因先前劝人奉行十善,如今才受此苦报,惨痛不堪。’国王回复说:‘怎么会有劝人修善反而受苦这种事呢!’又问道:‘如果是劝人修行十善才令你受苦,那么先前受劝行十善的人是否得到善报呢?’那人答道:‘对方已得到福善,但我因教化他们而独自感受这种痛苦。’国王听后十分高兴,说道:‘只要能令对方得到福善,应该甘心受苦,不以为憾。’魔王听了这话随即隐身而去。

【古文】

遍行诸国。宣十善行。人民伏化。慎身口意。正化弥布。一切钦崇。王德隆赫。嘉瑞而降。金轮先应。七宝具臻。游化四域。导善为务。如是大王。欲知尔时施陀尼弥王者。今现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现我母摩诃摩耶是。彼慧光王。十善化民者。今我是也。我缘彼世自行十善。又以劝民令行十善。是以今日得是足下千辐相轮。

【白话】

国王行遍各国,宣扬十善。人民听从教化,严守身口意,从此正法风化遍布天下,万民景仰。国王功德显盛,瑞相纷纷降临。首先感得金轮宝,随后七宝具足。国王于是自在巡游、教化四方,以引导人民行持善法为己任。

大王,想知道当时的施陀尼弥王是谁吗?即是现今我的父亲净饭王;当时的母后,即是现在我的母亲摩诃摩耶;那位以十善教化人民的慧光王,即是如今的我。我因为在那世自己修行十善,又劝导民众修行十善,所以才得到今日足下的千辐轮相。”

【古文】

时洴沙王。复白佛言。六师群迷。不自度量。贪着利养。生嫉妒心。求与世尊捔试神力。言佛作一。我当作二。佛现神变。妙难思议。六师穷缩。乃无一术。惭形愧影。投水而死。徒类散解。自遗殃患。念其迷惑。何剧之甚。

【白话】

这时洴沙王又对佛说:“六师徒众痴迷无知,不自量力,贪恋利养,产生嫉妒之心,所以才寻求与世尊较试神通力。说什么‘佛能变一个,我就能变出两个’,结果佛显现微妙不可思议的神变,令六师技穷退屈,显不出一样法术最后自惭形秽,投水而死,徒众也纷纷散去,落个自讨祸殃的下场。想一想他们的痴迷糊涂,真是太严重了!”

【古文】

佛告大王。不但今日。六师之徒。诤名利故。求与我决。自丧失众。过去世时。亦共我诤。我亦伤彼。夺其人众。王即长跪。寻白佛言。不审世尊。过去世时。与六师斗夺其徒众。其事云何。愿具说示。

【白话】

佛告诉大王:“六师等人不仅今天为了争名夺利而寻求与我决斗,导致自己丧命,徒众失散,过去世中他们也曾与我相争,我同样摧灭了他们,并夺走他们的徒众。”大王随即长跪问佛:“不知世尊过去世中与六师争斗、夺走他们徒众的事情,是怎样的呢?希望详细宣说!”

【古文】

佛告王曰。善着心听。乃往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国王。名摩诃赊仇利。领五百小国。王有五百夫人。无有太子可以继嗣。王自念言。吾年转大。无有一子以续国位。若其一旦崩亡之后。诸王臣民。不相承受。便当兴兵枉害民命。国将乱矣。何苦之剧。念是事已。心没忧海。

【白话】

佛告诉国王:“仔细聆听!过去无数阿僧祇劫以前,此阎浮提中有一位名为摩诃赊仇利的国王,统领五百小国。他有五百夫人,却没有太子可以继承王位。国王暗自心想:‘我的年龄一天天增长,却没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王位。倘若我一旦去世,诸王与臣民很难相互接受,便会大兴兵戈、枉害民命,国家就将大乱。真是太痛苦了!’想到此事,内心就陷入了忧愁的大海。

【古文】

时天帝释。遥知王忧。即从天下。化作一医。来诣王所。问王忧意。王即如事。宣示语医。化医白王。莫复忧虑。我当为王。入雪山。采合众药。与夫人服。服药之后。皆当有娠。王闻是语。差用释忧。即语医言。能尔者善。

【白话】

这时帝释天远远就知道了国王的忧虑,便从天而降,变成一名医生来到国王面前,问他为何犯愁。国王就如实把真相告诉给医生。化医对国王说:‘不用再为此事忧虑。我可以为国王进入雪山采集多种药材配制给夫人服用,她们服药之后一定全都会怀孕。’国王听了这话略微释怀,对医生说:‘如果能这样的话,真是太好了!’

【古文】

是时化医。即往雪山。取诸药草。担还王宫。以乳煎之。与大夫人。夫人嫌臭。情又不信。化医归天。后不肯服。余小夫人。尽共分服。服未经久。寻觉有娠。各以情事白大夫人。夫人闻已。情乃忧悔。即问所服有余残不。答言已尽。复问。前草今者在不。答言犹在。寻敕取乳。更用重煎。持与夫人。夫人便服。服之数日。亦觉有娠。

【白话】

于是化医就去雪山采集各种草药担回王宫,用奶煎药,先给大夫人吃。大夫人嫌味道太臭,心里又不相信,结果直到化医返回天界,还是不肯服用。而其余的小夫人将药汤全都分着服下了。服药不久,都感觉有了身孕,便各自把情况告诉了大夫人。大夫人听了以后,才感到忧愁后悔,就问:‘药汤还有吃剩下的吗?’回答说:‘已经吃完了。’大夫人又问:‘先前的药渣还在不在?’回答说:‘还在。’她马上命令用奶重新煎熬。煎好后端给大夫人吃,她立即喝下去。服药后几天也感觉有了身孕。

【古文】

诸小夫人。月满各生。皆是男儿。端正殊异。王见诸子。欢喜踊跃。悒迟念想于大夫人。夫人月满。亦生一男。面貌极丑。形如株杌[株杌:zhū wù干木头。]。父母见之。情不欢喜。因共号之为多罗睺柁。此言株杌。敕令养育。

【白话】

诸位小夫人怀孕期满各自生产,结果都是长得特别端正的男孩。国王看着这些儿子十分欢喜激动,可想起大夫人又感到忧虑不安。大夫人怀孕期满也生下一个男孩,此儿相貌极其丑陋,就好像株杌一样。父母看了以后,都不喜欢,于是一起给他取名叫多罗睺柁(汉语“株杌”),下令养育。

【古文】

年渐长大。其余诸兄。皆以纳娶。唯有株杌。不以在意。后会边国。兴兵入界。五百王子。领兵往拒。始战军败。退来趣城。株杌王子。问诸兄言。何以退走。如恐怖状。兄辈语言。往斗不利。他军见逐。是以走退。株杌言曰。如斯军贼。敢见侵倰。取我先祖天寺之中大弓贝[贝:螺号。]来。我欲往击。

【白话】

他的年龄渐渐长大,别的兄长们都已娶了妻子,只有株杌对此事不大在意。后来赶上邻国兴兵犯境,五百王子领兵前往抗敌,刚一开战便败北而退还城中。株杌王子问各位兄长:‘为何如此惊恐地跑回来?’兄长们说道:‘出征不利,被敌军追赶,所以跑回来。’株杌说:‘如此大胆的贼军,竟敢来侵犯我国,快把我家先祖天寺里面的大弓和贝取来,我要去击败他们。’

【古文】

其先祖是转轮王。即遣多人。(往)取舁[舁:yú]来。(而授)与之。取弓舒张。弓声如雷。弹弓之音。闻四十里。持弓捉贝。便独往击。到先吹贝。声如霹雳。彼军闻声。惊怖散走。敌退乃还。

【白话】

他的先祖是转轮王。于是立即派遣人众去将弓及贝抬来给他。株杌拿起大弓,拉开弓弦,声如雷震。弹弓弦的声音,四十里内都能听到。然后拿着弓和贝,独自一人前往抗敌。他到了阵前先吹贝,声响如霹雳一般,敌军听见后都吓得惊慌逃窜。退敌后他才回到城中。

【古文】

父王异遇。尔乃爱待。深思方便。欲为娉娶。时一国王。名律师跋蹉。闻其有女。端正绝世。王即遣使。往告求婚。指其一兄貌状示之。言为此儿。求索卿女。使奉教到。具腾王辞。律师跋蹉。即许为婚。

【白话】

从此父王对他改变了态度,开始喜爱他,并想办法准备给他娶妻。当时有一位名叫律师跋磋的国王,摩诃赊仇利王听说他有个女儿,长得美貌无比,就派遣使臣前往求婚。国王指着株杌一位兄长的相貌给使臣看,教他说:‘为这个王子求娶您的女儿。’使臣奉王旨到了那个国家,完全传达了国王的话,律师跋蹉便答应了这桩婚事。

【古文】

使还白王。王大欢喜。寻遣车马。往迎将来。自敕株杌。莫昼见妇。自今以后。常以日暮。乃见交会。时诸子妇。后共谈语。各叹其夫种种才德。时株杌妇。亦叹我夫猛健力士之力。身又细软。甚可敬爱。余妇语曰。汝不须言。汝夫状貌。正似株杌。若汝昼见。足使汝惊。

【白话】

使臣回来告诉国王,国王大为欢喜,随即派遣车马前往迎亲,将新娘带回来并亲自嘱咐株杌:‘不要白天会见妻子。’从此以后,总是在日落以后,株杌才同妻子会合。众王子妃背后在一起谈话,各个赞美自己丈夫的种种才华和功德。这时株杌的妻子也赞美她的丈夫说:‘我的丈夫勇猛强壮,是个大力士,身体又很细软,非常可敬可爱。’别的妃子们说:‘你就不必说了,你的丈夫相貌恰似株杌一般难看。假使你白天看到他,足以使你大吃一惊。’

【古文】

株杌妇闻。忆之在心。豫掩一灯。藏着屏处。伺夫卧讫。发灯来看。见其形体。甚用恐怖。即夜严驾。还至本国。夫明乃觉。甚用悒戚。捉弓持贝。寻迹逐往。到其国中。依一臣住。

【白话】

株杌的妻子听了这话,记在心中。她预先遮盖住一盏灯,藏在暗处,等她的丈夫睡好以后,拿出灯来照。见到他的形相,极为恐怖,于是当夜就备车跑回本国。丈夫天亮后醒来不见妻子,十分愁恼,拿起弓贝沿路追赶。到了她的国中,投靠一位大臣家住下。

【古文】

后六国王。闻律师跋蹉有绝妙之女。各贪欲得。兴兵集众。竞共来索。时律师跋蹉。甚用愦恼。合诸群臣博议其事。正欲与一。其余则恨。作何方便。却此凶敌。有一臣言。当分此女。用作六分。一军与一。其意可息。或有臣言。且出重募。有能却军。以女妻之。分国共治。重加赏赐。王即然之。便行宣募。

【白话】

后来有六个国王听说律师跋蹉王有如此美貌的女儿,都起贪心想要得到,于是大兴兵马,竞相前来索娶。这时律师跋蹉十分愁闷,集合大臣们广议此事。假使只将公主交给其中一国,别的一定怀恨,想什么办法才能拒退这些凶狠的敌军呢?有一位大臣说:‘应当把公主分割做六份,一国的军队给一份,他们的心就可以满足了。’又有大臣说:‘姑且出重金招募人才,如果谁能击退敌军,便将公主许配给他,并同他平分国土一起统领,以此来重加赏赐。’国王同意了这个意见,便进行宣布,招募能人。

【古文】

时多罗睺柁即持弓贝。出城趣贼。吹贝叩弓。六军惊骇。怖不能动。即入军中。斩六王首。夺取冠饰。摄录其众。律师跋蹉。甚用欢喜。以女贡之。奉为大王。领摄七国。一切军兵。将诸士众。与妇还国。父王闻来。往出界迎。见子所领军众极盛。以国让子。劝作大王。其子不肯。云父犹在。理不应尔。

【白话】

于是多罗睺柁拿着弓和贝,应召出城奔向敌军。他吹起贝拉响弓弦,六国的军队都惊惶失措,吓得动弹不得。株杌便闯入军中斩下六个国王的首级,夺下其冠饰,收降了他们的兵众。律师跋磋大喜,就把女儿献给他,并奉他为大王,统领七国所有军兵。多罗睺柁率领众多士卒,与妻子一起返回祖国。他的父王听说他回国,迎出国界,看见儿子统领的军队人多势众,便想将王位让给儿子,劝说他做大王。多罗睺柁不答应,说:‘父亲还健在,这样做不合道理。’

【古文】

还到宫中。穷责其妇。汝前何以夜弃我亡。其妇答言。君身极丑。初见惊怖。谓非是人。多罗睺柁。捉镜自照。乃见身首。酷似株杌。患厌其身。自不喜见。便至林间。乃欲自杀。帝释遥知。即下到边。问所由缘。慰喻其意。与一宝珠。而告之言。常以此珠。着汝顶上。可得殊异如我端正。寻喜奉受。安其顶上。觉身倍异。

【白话】

回到宫中,他狠狠地责备妻子道:‘你先前为何夜间舍我而逃。’妻子答道:‘夫君身相极其丑陋,我初次见到十分惊恐,以为不是人。’多罗睺柁拿镜子自照,才看到自己的体形及面貌酷似株杌,自己也厌患自身不愿再看,便走到林间想要自杀。帝释远远知道了此事,就下到他的身边询问为何如此。听说真情以后,帝释安慰开导他,又送上一颗宝珠,告诉他:‘你经常把此珠戴在头顶,就可以变得像我这样端严。’多罗睺柁马上欢喜收下,将宝珠安放在头顶上,感觉身上有很大的变化。

【古文】

还至宫中。自取弓贝。欲至外戏。妇见不识。寻语之曰。汝是何人。莫触此物。我夫若来。傥相害损。寻语妇言。我是汝夫。妇殊不信。而语之言。我夫极丑。汝形端正。汝是何人。说是我夫。夫即却珠。还示故形。妇乃惊喜。云何乃尔。夫即具悉。说得珠意。妇自是已后。敬爱其夫。株杌之名。从是灭除。便更称之。名须陀罗扇。

【白话】

回到宫中,自己取弓和贝想到外面去玩耍。妻子看到没认出是他,对他说道:‘你是谁?不要碰这些东西,倘若我丈夫回来看见恐怕会伤害你。’他便对妻子说:‘我就是你丈夫。’妻子一点也不相信,对他说:‘我丈夫长得极其丑陋,你却容貌端严。你到底是谁,敢冒充我丈夫。’其夫就从头顶卸下宝珠,显出原来的形貌。妻子见了分外惊喜,问为何会这样?丈夫便将得宝珠的经过全部讲给她听。妻子从此以后对他的丈夫甚为尊敬、喜爱,株杌这个名字也由此消失,人们改称他“须陀罗扇”。

【古文】

后自生念。当率兵众更起宫城。即出观行平博之处。敕诸人众。是中可作。有四龙王。人形来问。欲作城者。为用何物。须陀罗扇言。当用土作。龙复白言。何不用宝。答言。城大那得多宝。龙复白言。我当相与。寻化四边。作四大泉。而语之言。用东泉水。而作堑者。便成琉璃。用南泉水。用作堑者。可成为金。用西泉水。而作堑者。可成为银。用北泉水。而作堑者。可成玻璃。

【白话】

后来他自己心想:‘应当率领兵众再建造一座宫城。’于是就出外寻查,找到一处平坦、广阔的地方,命令众人:‘在这里可起宫城。’有四个龙王变作人形前来问道:‘你想用什么东西建筑宫城呢?’须陀罗扇说:‘将用土建造。’龙王们说道:‘为何不用宝物?’须陀罗扇答道:‘宫城很大,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宝物呢?’龙王说:‘我们可以给你。’随即在四方化现出四大泉水,并对他说:‘用东泉水注到沟渠里,就能变成琉璃;用南泉水注到沟渠里,就能变成金子;用西泉水注到沟渠里,就能变成银子;用北泉水注到沟渠里,就能变成玻璃。’

【古文】

寻时敕作。如语成宝。便令作城。方四百里。复敕作宫。方四十里。宫城街陌。楼观舍宅。树林浴池。悉是四宝严净显妙。略如天上。宫城既竟。七宝来应。总摄四域。化民修善。

【白话】

须陀罗扇马上下令动工,果然如龙王所说变成宝物。接着下令筑城,方圆四百里;又下令建造宫殿,方圆四十里。宫城内的街道、楼阁、房宅、树林、浴池等都是用以上四宝建成,极为庄严洁净、高显美妙,几乎与天界无别。宫城建造完毕,又感得七轮宝现前。须陀罗扇于是完全统摄天下,教化民众广修十善。

【古文】

如是大王。欲知尔时摩诃释仇梨者。今见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我母摩诃摩耶是。彼多罗睺柁丑王子者。今我身是。彼时妇者。今瞿夷[瞿夷:释迦妇女的通称,此专指耶输陀罗。]是。彼妇公者。今摩诃迦叶是。彼六国王。欲以兵力逼求女者。今六师是。于彼世时。与我诤色。我伤害彼。夺取兵众。乃至今日。疾名利故。求与我试。无术称心。投水而死。我摄徒类九亿人众。为我弟子。

【白话】

大王!想知道当时的摩诃释仇利是谁吗?就是如今我的父亲净饭王;当时的母亲,就是如今我的母亲摩诃摩耶;那位多罗睺柁丑王子,就是如今的我;当时的妻子,就是如今的瞿夷;那位妻子的父亲,就是如今的摩诃迦叶;那六位想以兵力逼娶公主的国王,就是如今的六师。他们在那一世与我争夺女色,我摧灭了他们,夺取了他们的兵众。直到如今,他们依然因为嫉妒名利的缘故,来找我比试,结果没办法如愿,投水而死,我摄取了他们九亿徒众做自己的弟子。”

【古文】

时洴沙王。复白佛言。多罗睺柁。本作何行福德力强。形如是丑。佛复告王。皆有因缘。乃往过去无量难计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国有仙山。名曰律师。时仙山中。有一辟支佛。身有风患。当须服油。至油师家。从其乞索。

【白话】

这时洴沙王又对佛说:“多罗睺柁原本造下何等行业,导致富有福德勇力,却形貌如此丑陋?”佛告诉大王:“这都是有因缘的!过去无量不可计阿僧祇劫以前,此阎浮提中有一个叫波罗奈的大国家,国中有座名叫律师的仙山。当时在仙山之中有一位辟支佛,身患风疾,需要服用油来医治。于是此辟支佛便去油师家向主人乞要。

【古文】

油师嗔恚。逆呵责之。头如株杌。手脚如轴。不肯生活候伺他家。不规钱买。但欲唐得。虽嗔呵责。然与油滓。辟支佛受已。适复担去。其油师妇。从外而来。见辟支佛。心甚敬仰。问言快士。从何而来。持此油滓。用作何等。时辟支佛。如实语之。

【白话】

油师十分嗔怒,恶言责骂道:‘瞧你头长得像株杌,手脚像车轴!不肯自力维生,只知到别人家里等着要。不按常理花钱买东西,只想白白得到!’油师虽然嗔怒责骂,但还是给了一些油渣。辟支佛接受后刚担走,恰逢油师的妻子从外面回来。她见到辟支佛心中十分敬仰,问道:‘大士是从什么地方来?拿这些油渣作什么用呢?’辟支佛如实告诉了她。

【古文】

妇便恨恨。还唤将来。即取其钵与满钵油。怨责夫言。汝实不是。云何乃以油滓与之。令还忏悔。除汝口过。油师心悔。粗还辞谢。夫妇同心。白辟支佛。若更须油。日日来取。后辟支佛。数返取油。感其恩力。于油师前。现神足力。飞升虚空。身出水火。分合身体。种种现变。

【白话】

妻子听后十分生气,叫上辟支佛一起回到家,拿着他的钵盛满油给他。责备丈夫道:‘这实在是你的不是,怎么能拿油渣送给人家呢?’并且令他赶紧忏悔,以消除先前恶语的罪过!油师这时也生了后悔心,略略地作了道歉。夫妻二人商量好后对辟支佛说:‘如果你还需要油,可以天天来取。’后来辟支佛便多次去他家取油。因感念他们的恩德,便在其前大显神通,飞升到虚空中,身上冒出水火,分合身体,现出种种变化。

【古文】

油师夫妇。见其神变。倍用欢喜。甚增敬仰。夫见是已。便语妇言。汝所施油。当共同福。受其果报时。共为夫妻。妇语夫言。汝兴恶言。向于快士。方施油滓。无有净心。所生之处。当极丑恶。云何共汝作夫妇耶。

【白话】

油师夫妇见到他的神变,更加欢喜,倍增敬仰之情。丈夫见此事后,便对妻子说:‘你施油的功德,我们应该共同享受。以后感果时,但愿共为夫妻。’妻子对丈夫说:‘你对大士恶言相向,然后才给了点油渣,一点清净心都没有!所以来世投生将极为丑陋,我为什么要和你作夫妻呢?’

【古文】

夫复答言。我常辛苦。积聚油具。云何独施。不与我共。终不听汝。要作夫妇。妻复言曰。若为汝妻。见汝形丑。夜弃汝亡。夫答之言。正使汝亡。我当逐汝。要得乃止。夫妇语竟。向辟支佛。身心自归。欵[欵:kuǎn同“款”。]诚悔过。时辟支佛语油师夫妻。缘汝施油。我病得瘥。今汝夫妻。欲求何愿。恣汝所求。悉当令得。

【白话】

丈夫答道:‘我总是很辛苦地积累油具。为何你独自布施不与我共享功德呢?这样我坚决不同意,一定要作夫妻!’妻子又说道:‘倘若来世再作你的妻子,看见你长得丑陋,我就在夜间弃你而逃。’丈夫答道:‘假使你真的逃走,我一定去追赶你,直到得到你为止。’夫妻两人说罢,面对辟支佛全身心地皈依,诚心悔过。这时辟支佛对油师夫妇说:‘由于你们施油给我,我的病才得以痊愈。现在你们夫妻有什么愿望,尽管请求,我都会令其得以实现。’

【古文】

夫妻欢喜。长跪立愿。令我夫妻所生之处。天上人中。一切从意。如是大王。欲知尔时卖油人者。多罗睺柁是。是时油师妇者。多罗睺柁妇是。缘于尔时见辟支佛。言似株杌手脚如轴。虽施油滓。嗔色与语。由是因缘。所生之处。初形甚丑。如前恶言。

【白话】

夫妻欢喜长跪而立下誓愿:‘愿我夫妻不管转生到天界还是人间,皆能够称心如意!’大王!想知道当时的卖油人是谁吗?就是多罗睺柁。当时的油师妻,就是多罗睺柁的妻子。因为当时见到辟支佛,说他头似株杌、手脚如车轴,虽然给了些油渣,却疾言厉色,由于这个因缘,他转生到任何地方,开始都长得十分丑陋,和他骂辟支佛的话一样。

【古文】

缘后忏悔喜施好油。所生之处。还得端正。缘以油施。常得多力。数千万众。无敢当者。福德报故。作转轮王。食福四域。五欲从心。善恶之业。其报不朽。是故一切。当念道要。慎身口意。遵修道行。

【白话】

又因为后来作了忏悔,乐于施舍好油,所以在他转生的地方,最终又变得端庄悦意。因为以油布施,所以常常感得力大无比,成千上万的人都不敢同他相抗。福德感召的善报,所以成为转轮王享有天下,随心享受五欲。可见善恶业果报的确是不会空耗的,所以一切众生都应当牢记这一正道关要,严守身口意,谨修道行。”

【古文】

佛说是时。洴沙王等。诸王臣民。四辈之众。天龙鬼神。闻佛所说。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善根本者。有发无上大道心者。或有迁住不退地者。一切欢喜。礼敬奉行。

【白话】

佛说此经时,洴沙王与诸王、臣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以及天龙鬼神等,听闻佛语,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的,有种下辟支佛善根的,有发起无上大道心的,有证入不退地的。一切欢喜,礼敬奉行。

猜你喜欢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蕴闻
  卷第二十二(收字号)·朱时恩
  山庵杂录卷之下·无愠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四·佚名
  教品第十四·佚名
  破邪论卷上·法琳
  佛说心明经一卷·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八·佚名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佚名
  卷第二十·佚名
  题一乘决疑论后·彭绍升
  卷第四·佚名
  卷第七十三·李通玄
  大乘庄严经论 第四卷·无著
  第二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出 误投·李渔

    〖凤凰阁〗(末便服,丑、副净扮军士随上)干戈抢攘,惭愧官居屏障。闻知中道阻豺狼,难保来人无恙。下官纬武将军范钦是也。奉命镇守川湖,且喜民安盗息。近日接得塘报,忽闻江右叛了宁藩。本待出兵援剿,一来不是下官的汛地;二来防他

  • 第二十七出 庵遇·李渔

    〖谒金门〗(小旦上)人中了,只等香车来到。(净)想是灵鹊寻人寻未着,为甚不听檐外噪?(小旦)奴家来到庵中,得了两番喜信:妒妇已经病死,才郎又捷春闱。只是一件,如今接我的人也该来了,为甚么不见一毫信息?(净)只在一二日间,定然到了。〖前腔

  • 第三折·佚名

    (正末同大末、行钱上)(正末云)自从将家私付与孩儿每,倒大来好清闲也。(唱) 【正宫】【端正好】人事尚炎凉,世态轻忠信,似这般不义富于我如浮云。小人若得十年运,早忘了贫时分。 【滚绣球】向人前敢自尊,胡议论,出言语无半星

  • 卷一百五·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一百五目録兽类跋徽宗画马图【元王恽】徽宗临张萱宫骑图【元王恽二首】宣和画马【元程钜夫】宣和御马图【明王禕】徽宗马图【明王世贞】题显宗承华殿墨戏【元王恽】承华殿墨戏图【元王

  • 卷四十一·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四十一平湖沈季友编国朝吴伟业【字骏公太仓人顺治初官祭酒有梅邨集】鸳湖曲鸳央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栁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烟雨迷离不知处旧堤却认门前树树上流莺三两声十年此地扁

  • 列传第九十 西域·魏收

    《夏书》称“西戎即序”,班固云:就而序之,非盛威武,致其贡物也。汉氏初开西域,有三十六国。其后分立五十五王,置校尉、都护以抚纳之。王莽篡位,域遂绝。至于后汉,班超所通者五十余国,西至西海,东西万里,皆来朝贡,复置都护、校尉以

  • 卷第六十二·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五十五奸臣马士英(张捷等) 阮大铖(杨维垣) 刘孔昭(传阙)李沾(张孙振等)(传阙) 马吉翔(传阙)马士英(张捷等)阮大铖(杨维垣)刘孔昭(传阙)李沾(张孙振等)(传阙)马吉翔(传阙)马士

  • 宋史全文卷三十六·佚名

    宋理宗六己未开庆元年正月乙巳朔,诏:『朕临御以来,于今三纪,小心翼翼,夙夜不敢康宁。方今国事正殷,四郊多垒,环视宇内,罕如人意。皆前日因循苟且,豢养偷惰,滋至于今,可不戒哉!载更丕化,肇纪新元,赖尔股肱惟良暨中外小大之臣茂迎天

  • 卷之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妓界助赈之韵启·李定夷

    香港石塘嘴各妓,对于赈灾事,极抱热心。有秀云等六校书,特捐助局赈一月,并相约当筵演说,力为灾民请命,募集尤多。兹将其劝捐小引录下: “落花有恨,流水无情。春雨残红,谁家血泪。莲方烁火,问洒露以何人。蕉纵有心,已御风而无力,同

  • 第三八一佥禀同治七年八月二十八日一二二○九--二四·佚名

    绅衿、垦户、甲首、结首等,禀举徐安邦为九芎林等庄总理具佥禀竹北一保九芎等庄监生陈鸿书、职员魏祥衢、垦户刘子谦、金和兴等,为相率佥举,恳恩准充给发谕戳,地方有赖事。窃:谓周礼有党正、里胥、鄼长

  • 提要·胡知柔

    臣等谨案象台首末五巻宋胡知柔编述其父梦昱获谴始末梦昱字季昭号竹林愚隠吉水人嘉定丁丑进士官大理评事以论济王事贬死象州寳庆元年追赠员外郎咸淳三年追谥刚简知柔于寳佑四年编其奏疏遗文后又益以谥议及诸家赠答题跋

  • ·补授台湾道谢恩摺·丁曰健

    奏为恭谢天恩,仰祈圣监事。窃臣于本年八月初四日接奉抚臣徐宗干行知:奉上谕:“台湾道员缺,着丁曰健补授。钦此”;恭录转行到臣。当即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伏念臣庸愚下士,知识毫无;由顺天举人于道

  • 卷一百五·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五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劝课上太宗聚人议      陈 靖臣伏以天生烝民为国之本地生百谷为民之财国非民罔兴民非财罔聚故书有本固邦宁之旨易有聚人曰财之文考斯格言诚为要道夫先王之

  • 卷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六礼部仪制清吏司耕耤凡耕耤之礼置耤田於南郊先农坛之东南中为帝耤筑台於耤田北为皇帝观耕之位岁仲春吉亥皇帝躬耕於帝耤豫期由部奏请命王三人卿九人从耕鸿胪寺豫於帝耤两旁东西各设从

  • 卷二 理气下·黎靖德

      ◎天地下   天文有半边在上面,须有半边在下面。〔僩〕   如何见得天有三百六十度?甚么人去量来?只是天行得过处为度。天之过处,便是日之退处。日月会为辰。〔节〕   有一常见不隐者为天之盖,有一常隐不见者为天

  • 谁来指点迷津?·孔子

    【原文】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

  •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全文·佚名

    西晋沙门法炬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时彼比丘,与长者妇女,嬉戏起恶名声。时彼比丘作是念,我今不应共他妇女起恶名声,我今欲於此林中自杀。时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恶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