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恒伽达缘品第六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精舍。是时国中有一辅相。其家大富。然无儿子。时恒河边。有摩尼跋罗天祠。合土人民。皆悉敬奉。时此辅相。往诣祠所。而祷之言。我无子息。承闻天神。功德无量。救护群生。能与其愿。今故自归。若蒙所愿。愿赐一子。当以金银校饰天身。及以名香涂治神室。如其无验。当坏汝庙。屎涂汝身。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罗阅祇竹园精舍。当时国内有一位宰相,家里非常富有,却没有儿子。恒河边有一个摩尼跋罗天祠,所有的人民都很敬奉。这位宰相便前往祠庙做祈祷:“我没有儿子,敬闻天神功德无量,救护众生,能够满其所愿,所以今天我特意前来皈依您,若能承蒙满愿,则希望赐给我一个儿子,我将以金、银装饰天神身像,并用名香涂抹神庙。如果不灵验,我就摧毁你的祠庙,用屎来涂你的身像。”

【古文】

天神闻已。自思惟言。此人豪富。力势强盛。非是凡品。得为其子。我德鲜少。不能与愿。愿若不果。必见毁辱。庙神复往白摩尼跋罗[摩尼跋罗:又名摩尼跋陀罗。夜叉八大将之一。译曰宝贤,满贤。]。摩尼跋罗其力不办。自诣毗沙门王。启白此事。毗沙门言。亦非我力能使有子。当诣天帝从求斯愿。

【白话】

天神听罢,暗自思忖:“这个人豪强富贵,势力强盛,不是一般人能做他的儿子。我功德太少,不能满他的愿;他的愿望倘若不得实现,我一定会遭受摧毁、侮辱。”庙神于是便去对摩尼跋罗说了此事。摩尼跋罗以自己的力量也办不成,就亲自去毗沙门王那里,叙说此事。毗沙门王说:“我的力量也不能令他有子,只有去拜见帝释天王,求他满足此愿。”

【古文】

毗沙门王即时上天启帝释曰。我有一臣摩尼跋罗。近日见语云。王舍城有一辅相。从其求子。结立重誓。若愿得遂。倍加供养。所愿若违。当破我庙而毁辱之。彼人豪凶。必能如是。幸望天王。令其有子。帝释答曰。斯事至难。当觅因缘。

【白话】

毗沙门王立即上三十三天,启奏帝释天说:“我有一位臣子摩尼跋罗,近日告诉我说:‘王舍城有一宰相,向我求子,还发了重誓:倘若愿望得以实现,就多加供养;倘若不能实现,就要破坏我的祠庙加以毁辱。’那个人又有势力又很强横,肯定会说到做到。希望天王令他生子。”帝释答道:“这件事极为难办,需要寻觅因缘。”

【古文】

时有一天。五德离身。临命欲尽。帝释告曰。卿命垂终。可愿生彼辅相之家。天子答言。意欲出家奉修正行。若生尊荣。离俗则难。欲在中流冀遂所志。帝释复曰。但往生彼。若欲学道。吾当相佐。

【白话】

当时有一个天人,五德离身,临当命终,帝释就告诉他:“你快要命终了,可愿意投生到那位宰相家?”天人答道:“我想出家修行正法,倘若生在尊贵富裕的家庭,再想离开尘俗出家就很困难了。所以想生在不贫不富的中等人家,期望实现自己出家的志愿。”帝释又说道:“你尽管投生到那里,如果想学道,我定会帮助你。”

【古文】

天子命终。降神受胎辅相之家。即便受生。形貌端正。即召相师。为其立字。相师问曰。本于何处。求得此儿。辅相答曰。昔从恒河天神求之。因为作字。为恒伽达。年渐长大。志在道法。便启父母。求索出家。

【白话】

于是这个天人命终后,神识下来,投胎在宰相家。出生后,形貌十分端正,宰相立即召来相师给儿子取名。相师问道:“原来是从什么地方,求得这个儿子?”宰相答道:“以前是从恒河天神那里祈求的。”于是给他取名叫恒伽达。恒伽达年纪渐渐长大,一心想修学道法,便对父母说想要出家。

【古文】

父母告曰。吾今富贵。产业弘广。唯汝一子。当嗣门户。遭[大正藏为; 遣。]吾存活。终不相听。儿不从志深自惆怅。便欲舍身更求凡处。于中求出。必极易也。于是密去。自坠高岩。既堕在地。无所伤损。复至河边。投身水中。水还漂出。亦无所苦。复取毒药。而吞噉之。毒气不行。无由致死。

【白话】

父母告诉他:“我们如今很富贵,家业广大,只有你一个儿子。你应当继承我们家的门户,让我们活下去,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儿子无法实现志愿,非常苦恼,于是想到舍身寻死另外求生普通人家,那时再求出家一定会很容易。于是他便悄悄出走,自己从高岩之上跳下,掉在地上却没有受伤。又到河边,身体跳入水中,却被水漂出,也没有受苦。又拿毒药来吞食,可毒气散不开,也没办法致死。

【古文】

复作是念。当犯官法为王所杀。值王夫人及诸婇女。出宫到园池中洗浴。皆脱衣服。置林树间。时恒伽达。密入林中。取其服饰。抱持而出。门监见已。将往白阿阇世王。王闻此事。嗔恚隆盛。便取弓箭。自手射之。而箭还反。正向王身。如是至三。不能使中。

【白话】

他又想道:“应当违犯法律,以被国王杀害。”值遇国王的夫人和宫女们出宫到花园的水池中洗浴,她们脱去衣服后放在树林里。此时恒伽达偷偷地潜入树林,拿上她们的服饰,抱着走出来,门卫见到后,押着他去禀告了阿阇世王。国王听说此事后极其愤怒,取来弓箭亲手想射死他。但射出的箭却反弹回来射向国王,如此射了三次都没能射中。

【古文】

王怖投弓。问彼人言。卿为是天龙鬼神乎。恒伽达言。赐我一愿。乃敢自陈。王曰当与。恒伽达言。我非是天。亦非龙鬼。是王舍国辅相之儿。我欲出家。父母不听。故欲自杀更生余处。投岩赴河。饮毒不死。故枉王法。望得危命。王今加害。复不能伤。事情如是。何酷之甚。愿见顾愍听我为道。

【白话】

国王十分惊恐,扔掉弓箭,问那人道:“你是天龙鬼神吗?”恒伽达说:“如果你能满足我一个愿望,我才能讲。”国王说:“可以满你的愿。”恒伽达说:“我既不是天神,也不是龙鬼,而是王舍国宰相的儿子。我想出家,父母不允许,所以想自杀转生他处。跳岩、投河、饮毒都不能致死,是故才触犯王法,希望能伤害性命。大王如今加害又不能损伤,事情到了这地步,真是太残酷了!恳望得到大王的怜悯,允许我出家。”

【古文】

王寻告曰。听汝出家学道。因复将之共到佛所。启白世尊。如向之事。于时如来。听为沙门。法衣在体。便成比丘。佛为说法。心意开畅。成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阿阇世王。寻白佛言。此恒伽达者。先世之时。种何善根。投山不死。堕水不溺。食毒无苦。箭射无伤。加遇圣尊得度生死。

【白话】

国王随即告诉他:“允许你出家修学圣道。”便带上他一起来到佛前,向世尊讲述了先前发生的事和他的请求。于是如来同意他成为沙门,顿时法衣披身,就成了比丘。佛为他说法,他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果,具有三明、六通、八种解脱。阿阇世王随即对佛说:“这个恒伽达前世种了什么善根以至于投崖不死、堕水不溺、食毒无苦、箭射无伤,并遇到圣尊佛陀您,得以超脱生死呢?”

【古文】

佛告王曰。乃往过去无数世时。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其王名梵摩达。将诸宫人。林中游戏。诸婇女辈。激声而歌。外有一人。高声和之。王闻其声。便生嗔妒。遣人捕来。敕使杀之。时有大臣。从外边来。见此一人。而被囚执。便问左右。何缘乃尔。其傍诸人。具列事状。臣曰且停。待我见王。

【白话】

佛告诉国王:“过去无数世以前,有一个大国叫波罗奈,国王名叫梵摩达。有一次他带着宫人到林中游玩,那些宫女放声唱歌,林外有一人高声相和。国王听到他的歌声,生起嗔恨和嫉妒心,派人把他抓来命令手下将他杀掉。这时有一位大臣从外面回来,见到这个人被拘押,就问左右:‘为什么这样?’旁边的人详细讲述了事情经过。大臣说:‘暂且不要行刑,等我见了国王再说。’

【古文】

大臣进入。启白王言。彼人之罪。不至深重。何以杀之。虽和其音。而不见形。既无交通奸淫之事。幸愿垂矜。丐其生命。王不能违。赦不刑戮。其人得脱。奉事大臣。勤谨无替。如是承给。经历多年。便自思惟。淫欲伤人。利于刀剑。我今困厄。皆由欲故。即语大臣。听我出家遵修道业。

【白话】

大臣进去对国王祈求道:‘那个人所犯之罪,并非特别深重,为什么要杀死他呢?他虽然与宫女和声唱歌,却没有见到她们的面,也没有发生私通奸淫的事。恳祈大王慈悲为怀,饶了他的性命。’国王不好反驳,赦免了他的死罪。那人脱险后就一直勤谨不已地伺奉大臣,这样承事多年后,他暗自想到:‘淫欲对人的伤害比刀剑还利害。我如今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因为贪欲。’于是对大臣说:‘请允许我出家修道。’

【古文】

大臣答曰。不敢相违。学若成道。还来相见。即诣山泽。专思妙理。精神开悟。成辟支佛。还来城邑。造大臣家。大臣欢喜。请供养之。甘膳妙服。四事无乏。

【白话】

大臣答道:‘我不可以违背你的意愿。倘若你修学成就道业,希望还能回来相见。’于是那人进入山野,专心思惟妙理,心灵开悟成就辟支佛果。之后又回到城中,造访大臣家。大臣十分欢喜,请求供养他,美食妙服等四事无有乏少。

【古文】

时辟支佛。于虚空中。现神变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见之。欣然无量。便立誓愿。由吾恩故。命得全济。使我世世富贵长寿。殊胜奇特。数千万倍。令我智德相与共等。

【白话】

当时辟支佛于虚空中显现神通变化,身上出生水火,放出广大的光明。大臣见后无限欢喜,便立下誓愿:‘由于我的恩惠,你才得以保全性命。以此功德,愿我世世富贵长寿,殊胜奇特超过他人成千上万倍,智慧、德行也是同样。”

【古文】

佛告王言。时彼大臣。救活一人。令得道者。今恒伽达是。由是因缘。所生之处。命不中夭。今值我时。逮致应真。佛说此已。诸在会者。信敬欢喜。顶受奉行。

【白话】

佛告诉国王:“当时那位救活一人而令其得道的大臣即是恒伽达。由于这段因缘,他生在任何地方,性命都不会中途夭折。如今逢遇我出世,得到阿罗汉果。”佛说完此经,在场众人信敬欢喜,恭敬地受持奉行。

猜你喜欢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八卷·佚名
  卷第七十五·德清
  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一卷)·佚名
  显扬圣教论 第三卷·无著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佚名
  万法归心录序·佚名
  再论心理学与行为学·太虚
  卷八十五·佚名
  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麦浪明怀
  卷第五·佚名
  散檀宁缘品第三十四·佚名
  卷四十九·佚名
  林间录卷下·惠洪
  天台九祖传·佚名
  一得一失·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孔文卿

    (正末扮何宗立上,开)自太师差自家东南第一山勾呆行者叶守一去,不想去偌多时节!(唱) 【正宫】【端正好】奉钧命陷在酆都,别妻子离了乡郡。则我便是个了事公人,鬼窟窿里衣饭也能寻趁,一去二十载无音信。 【滚绣球】去时节未四

  • 丙集第十五·钱谦益

    杨修撰慎一百七十九首【西征夜】寒重旅衾单,默对灯花谢。乱山荒垒间,独客孤眠夜。寂寞与谁同,寻思似梦中。劳劳无止极,去去忘西东。故乡孟冬别,有约仲冬返。人愿天不从,长征日以远。异县多相知,樽酒话心

  • 列传第五 太宗子·欧阳修

    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承乾,又生第四子泰、高宗皇帝,后宫生宽,杨妃生恪,又生第六子愔,阴妃生祐,王氏生恽,燕妃生贞,又生第十一子嚣,韦妃生慎,后宫生简,杨妃生福,杨氏生明。常山愍王承乾字高明,生承乾殿,即以命之。武德三年,始王常山郡

  • 东都事略卷六十六·王称

    列传四十九  陈执中字昭誉恕之子也恕有传执中始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屡进文真宗称善真宗不豫大臣无敢及建储执中上言太子天下本不可不早定擢右正言坐公累出监岳州酒税迁殿中丞复为右正言为枢密使曹利用所不喜出知汉阳

  • 宋史纪事本末卷八·陈邦瞻

    王安石变法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己酉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擕其所撰以示欧阳脩脩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

  • 卷十下·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十下 【丁未】孝安皇帝永初元年春二月司徒鲔卒○三月日食○夏四月封邓隲及弟悝弘阊皆为列侯隲辞不受考异【此封字下亦漏舅字】 【自和帝之丧邓隲兄弟常居禁中隲

  • 卷之二百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上。安宗皇帝纪·佚名

    安宗简皇帝讳由崧(校者案:《清史纪事本末》卷八载,永历十四年夏四月,上圣安皇帝谥号曰安宗简皇帝。今即据以补入),神宗次子福王常洵子也。神宗五子:长光宗,次福王常洵,次瑞王常浩,次惠王常润,次桂王常瀛。万历二十九年冬十月己卯

  • 第五章 降西北诸部及取西辽·冯承钧

    晃豁坛部人蒙力克之子阔阔出为珊蛮,托神言曰:昔者具有古儿汗尊号之数主皆已败亡,其称不祥;兹奉天命,诏帖木真为成吉思汗。群臣遂上帖木真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之义,或谓刚强,或谓为田吉思之转,犹言海洋。与蒙古语之荅来为义

  •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司马迁

    王学孟译注【说明】本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他登坛拜将后与刘邦的一篇宏论,使韩信崭露头角,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胸

  • 卷九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十四学校志谨案学校之制与选举相表里後世选举与古异故学校之教亦异唐宋元明选举之法又微异故学校之教从而亦微异大抵古司徒司乐论德论材後世变而论

  • 序·苏辙

    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予既壮而仕。仕宦之余,未尝废书,为《诗

  • 卷十·王引之

    彼彼,匪也。《詩&middot;桑扈》「彼交匪敖。」襄二十七年《左傳》說此詩曰:「匪交匪敖,福將焉往?」成十四年引《詩》:「彼交匪傲。」《漢書&middot;五行志》作「匪徼匪傲」。《采菽》曰:「彼交匪紓。」《荀子&middot;勸學》

  • 鞞摩肃经全文·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於是鞞摩肃(姓也)异学。中食後行彷徉而行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唯瞿昙。形色极无上妙。此迦旃延。云何为色妙。此瞿昙。谓色妙极妙。更无有妙最胜者,最

  • 阿育王传卷第六·佚名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尊者见阿沙罗其心调顺。即授以法。得阿罗汉。与筹著窟中。于是阿沙罗还于本国。比丘尼见上座来而语之言。今始端严。上座答言。蒙汝恩故今得端严。尔时长者天护即作般遮于瑟。聚集十

  • 荣进集·吴伯宗

    明代诗文别集。吴伯宗著。吴伯宗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状元。据《明史·艺文志》记载,吴伯宗有集24卷,内含《南宫》、《使交》、《成均》、《玉堂》4种,今皆未见。《四库全书》收其集,为4卷,似据某抄本为底本。四库馆臣介绍

  • 千字文·周兴嗣

    童蒙读物。南朝梁周兴嗣撰。该书是周兴嗣奉梁武帝萧衍指令,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编写而成,故称“千字文”。据《梁书·周兴嗣传》记载,梁武帝“次韵王羲之千字,并使兴嗣为文”。而《宋史·李至传》云:“《千字文》乃梁武帝得钟

  • 西曹秋思·黄道周

    一卷。明黄道周、叶廷秀、董养河倡和诗。黄道周,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细遵,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著有 《易象正》、董养河生平履迹待考。著有 《罗溪阁诗》。叶廷秀字谦斋,山东濮州人。天启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