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檀宁缘品第三十四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国中。有五百乞儿。常依如来。随逐众僧。乞丐自活。经历年稔[稔:rěn,年。]。厌心内发。而作是言。我等诸人。虽蒙僧福得延余命。苦事犹多。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时世尊与诸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当时,国中有五百个乞丐,经常依靠如来,跟随僧众到处乞讨过活。经过几年后,他们内心中产生厌恶,纷纷说道:“我们众人虽然承蒙佛僧的福德得以维持生命,可令人苦恼的事依然很多。”
【古文】
咸作是念。我等今者。宁可从佛求索出家。共诣佛所。于是众人。即共白佛。如来出世。甚为难遇。我等诸人。生在下贱。蒙尊遗恩。济活身命。既受殊养。贪得出家。不审世尊。宁可得不。
【白话】
都生起这种念头:“我们如今宁愿到佛前乞求出家吧。”于是众人便来到佛前,一同对佛祈请说:“如来出世,甚为难遇。我们这些人,出生下贱,蒙受世尊恩德才使我们得以活命,既然已受到特殊养护,我们还希望出家,不知世尊能否同意?”
【古文】
尔时世尊。告诸乞儿。我法清净。无有贵贱。譬如净水。洗诸不净。若贵若贱。若好若丑。若男若女。水之所洗。无不净者。又复如火所至之处。山河石壁。天地所有。无大无小。一切万物。其被火者。无不燋燃。又复我法。犹如虚空。男女大小。贫富贵贱。有入中者。随意自恣。
【白话】
世尊告诉这些乞丐:“我的法是清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譬如用净水清洗不净物。或贵或贱、或美或丑、或男或女,用水清洗后没有不干净的。又如烈火,所到之处,山河石壁,天地间所有万物,不管大小,一切万物,只要被烧,没有不燃烧的。再者,佛法犹如虚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进入其中的人都能随意享受佛法。”
【古文】
时诸乞儿闻佛所说。普皆欢喜。信心倍隆。归诚向佛。求索入道。世尊告曰。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在身。沙门形相。于是具足。佛为说法。心开意解。即尽诸漏。成阿罗汉。
【白话】
这时这些乞丐闻佛所说,都十分欢喜,信心倍增,诚心皈依佛陀,请求入道。世尊说:“善来比丘!”于是须发自落,法衣披身,他们便具备了沙门的形象。佛为他们解说妙法,他们听后心开意解,断尽所有的三界烦恼,都证得阿罗汉果。
【古文】
于时国中。诸豪长者庶民之等。闻诸乞儿佛听入道。皆兴慢心。而作是言。云何如来。听此乞匃下贱之人。在众僧次。我等诸人。傥修福业。请佛众僧。供养食时。奈何令此下贱之徒。坐我床席。捉我食器。
【白话】
当时,国内众位豪贵长者和庶民百姓听说佛已开许那些乞丐出家,都萌生轻慢心,纷纷说道:“为什么如来允许这些下贱的人在僧众行列呢?我们众人假如作福报,迎请佛及僧众供养饮食时,怎能让这些下贱的人坐我们的座垫,拿我们的食器呢?”
【古文】
尔时太子。名曰祇陀。施设供具。请佛及僧。遣使白佛。唯愿世尊明受我请及比丘僧。因令白佛。所度乞儿。作比丘者。我不请之。慎勿将来。佛便受请。
【白话】
这时太子祇陀安排供品,准备请佛及僧众。他派使者对佛说:“恳请世尊和僧众明日接受我的供养。”又让使者对佛说:“世尊所度化的乞丐比丘,我不请他们,千万不要将其带来。”佛便接受邀请。
【古文】
明日食时。佛及众僧。当应请时。告诸乞儿比丘。吾等受请。汝不及例。今可往至郁单越[郁单越:指四大部洲之一的北俱卢洲。]。取自然成熟粳米。还至其家。随意坐次自食粳米。
【白话】
次日到了吃饭时间,当佛及僧众将去接受邀请时,告诉乞丐比丘:“我们被邀请,而你们不在被请之列。如今你们可以去郁单越取自然成熟的粳米,然后到祇陀太子家,随意按次序坐下,你们自己吃粳米。”
【古文】
时诸比丘如命。即以罗汉神足。往彼世界。各各自取。满钵还来。摄持威仪。自随次第。乘虚而来。如雁王飞。至祇陀家。随次而坐。各各自食。于时太子。睹众比丘。威仪进止。神足福德。敬心欢喜。叹未曾有。
【白话】
这时,众位乞丐比丘按佛的吩咐,即以罗汉神足通去彼世界各自取食,满钵而归。他们摄持威仪,一个接着一个从空中飘然而至,如雁王一样飞翔。到达祇陀太子家中,依次第而落座后,各自食用粳米。这时太子见众比丘举止威仪,神足功德,便生起恭敬欢喜心,感叹前所未有。
【古文】
而白佛言。不审世尊。此诸圣贤大德之众。威神巍巍。众相具足。为从何方而来至此。甚可钦敬。唯愿如来。今当为我说其徒众本末因缘。佛告祇陀。若欲知者。善心听之。当为汝说。此诸比丘正是昨日所不请者。吾及众僧。向者欲来应太子请。此诸比丘。以不请故。往郁多越。取自然粳米。而自食之。
【白话】
他便请问佛陀:“世尊,不知道这些圣贤大德比丘,威神巍巍,众相具足,是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的?非常让人钦敬。恳请世尊现在为我宣说这些比丘僧众前后因缘。”佛告祇陀太子:“你如果想知道,应善心听闻,我会为你宣说。这些比丘众正是昨日没有被邀请的人。我和僧众,前些时候已答应太子的邀请,但这些比丘,因为没被邀请的缘故,便飞往郁多罗越取来自然粳米而各自食用。”
【古文】
尔时祇陀。闻说是语。极生惭愧。懊恼自责。我何愚蔽。不别明暗。又复言曰。世尊功德。难可思议。此诸乞儿。于此国中。最为下贱。今日乃得禀受清化。最蒙洪泽。既受现世安乐身福。复获永世无为之乐。如来今日。所以出世。但为此辈。更不存余。
【白话】
这时祇陀太子听罢,心中非常惭愧、懊恼,暗自责备:“我真是愚钝,黑白不分!”又说道:“世尊的功德,难以思议。这些乞丐本是国内最为下贱的人,如今却蒙受清净的教化,承蒙宏大恩泽,既享受现世中的安乐身福,又获得了永世无为之乐。如来今天之所以出世,正是为了这些人,更无其他目的。”
【古文】
又复世尊。不审此徒。往古世时。种何善行。修何功德。今值世尊。特蒙殊润。复造何咎。从生已来。乞匃自活。困苦乃尔。世尊慈愍。幸见开示。佛告之曰。若欲知之。宜善心听。吾当为汝具足解说如是本末。诺当善听。
【白话】
又问:“世尊,不知道这些比丘在过去世中种下什么善根,修了什么功德,如今遇到世尊,蒙受特殊恩泽?又造下什么过失,从出生以来便依靠乞讨过活,活得如此困苦?恳请世尊怜悯我们,慈悲开示其中原由。”佛告诉他说:“如果想知道,应好好用心听,我会为你具体解说前后因缘。”太子回答道:“是的,我定会善听。”
【古文】
尔时世尊。便告祇陀。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有一山。名曰利师(此言仙山)。古昔诸佛。多住其中。若无佛时。有辟支佛。依其住止。假使复无辟支佛时。有诸五通学仙之徒。复依止住。终无空废。
【白话】
这时世尊便告诉祇陀太子说:“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以前,此阎浮提有一个名叫波罗奈的大国,国内有一座叫利师的山(汉语:仙山),往昔诸佛大多住在其中。如果没有佛的时侯,便有辟支佛居住其中。假如没有辟支佛的时侯,便有许多五通修学仙道的人在那里居住,始终没有空废的时候。
【古文】
尔时山中有辟支佛二千余人。恒止其中。于时彼国。有火星现。是其恶灾。此星已现。十二年中。国当干旱无有天雨。不得种植。国必破矣。是时国内。有一长者。名散檀宁。其家巨富。财谷无量。恒设供具。给诸道士。
【白话】
当时山里有二千多辟支佛常在此居住。当时国中出现火星,是此国的恶灾,此星出现的十二年中,国内将干旱无雨,无法种植,以此将国破家亡。这时国内有一个名叫散檀宁的长者,家中巨富,钱财粮食无以计数。他恒常陈设供具供养众位辟支佛。
【古文】
时千快士。往至其家。求索供养。而作是言。我等诸人。住在彼山。值国枯旱。乞食叵[叵:pǒ 指不;不可。]得。长者若能供我食者。当住于此。若不见与。当至余方。长者于时。即问藏监[藏监:仓库管理员。]。今我藏中。所有谷米。足供此诸大士食不。吾欲请之。
【白话】
当时,一千名缘觉来到他家中请求供养,并说道:‘我们这些人住在那座利师山中,遇到国内大旱,乞不到食物。长者如果能供养我们,我们就住在这里;如果不能供养,我们将去其他地方。’长者便问藏监:‘如今我仓库中所有谷米,足够供应众位大士食用吗?我想供养他们。’
【古文】
藏监对曰。唯愿时请。所有谷食。饶多足供。长者即请千辟支佛。饭食供养。彼残千人。复诣其家。亦求供养。长者复问其藏监曰。卿所典藏。谷食多少。更有千人。亦欲设供。足能办不。其藏监言。所典谷食。想必足矣。若欲设供。宜可时请。于时长者。即便请之。差五百使。供设饮食。
【白话】
藏监回答道:‘希望现在就供养他们,我们所拥有的粮食非常多,足以供他们食用。’长者随即请这一千名辟支佛接受供养,那剩下的一千缘觉也来到他家请求供养。长者又问藏监:‘所贮藏的谷粮还有多少?我还想供养这一千位圣者,能够办到吗?’藏监回答:‘所藏的谷粮想必够用,如果想供养的话,应该可以供养他们。’于是长者随即请这一千名辟支佛也接受供养,并派五百名仆人置办供养饭食。
【古文】
时设使人。执作食具。经积年岁。厌心便生。并作是说。我等诸人。所以辛苦。皆由此诸乞儿之等。尔时长者。恒令一人知白时到。时此使人。养一狗子。若往白时。狗子逐往。日日如是。
【白话】
这五百人天天作饮食,日久天长,便生起了厌烦心。并且说道:‘我们这些人之所以如此辛苦,都是因为这些乞丐的缘故。’当时长者常派一个人去告知辟支佛吃饭的时间,这个人养着一条狗,如果前去通告的时候,狗也跟他去,每天都这样。
【古文】
尔时使人。卒值一日忘不往白。狗子时到独往常处。向诸大士。高声而吠。诸辟支佛。闻其吠声。即知来请。便至其家。如法受食。因白长者。天今当雨。宜可种植。长者如言。即令诸作人赍[赍:jī 指持;带;送。]持作器。勤力耕种。大麦小麦。一切食谷。悉皆种之。
【白话】
一天,这个仆人忘了,没有去说,而时间一到,那条狗便单独去了常去的地方,向大士们高声吠叫。众辟支佛听到狗叫便知道是来迎请,便来到他家中如法接受供养。他们对长者说:‘现在将要下雨了,适合播种。’长者如其所说便令仆人们拿着工具,勤劳耕作,结果大麦小麦等所有的谷物都播种了。
【古文】
经数时间。所种之物。尽变为瓠[瓠:hú 即葫芦。]。长者见已。怪而问之。诸大士曰。此事无苦。但勤加功。随时溉灌。如言勤灌。其后成熟。诸瓠皆大。复加繁盛。即擘看之。随所种物。成治净好。麦满其中。
【白话】
经过一段时间,所种的东西都变成了葫芦。长者见后,感到奇怪,便问是怎么回事。众大士说:‘这没有什么事,只要勤加管理,随时浇灌。’长者按诸大士们的话去做,葫芦渐渐成熟,巨大无比,数量繁多茂盛。劈开一看,当初所种之物,都在里面长的满满的,谷粒干净饱满。
【古文】
长者欢喜。合家藏积。其家满溢。复分亲族。合国一切。咸蒙恩泽。是时五百作食之人念言。斯之所获果实之报。将由斯等大士之恩。我等云何。恶言向彼。即往其所。请求改悔。大士听之。
【白话】
长者十分欢喜,全家上下将之堆入仓库,家里都装满后,又分给他的宗族亲戚,整个全国的人民也都蒙受他的恩泽。这时五百名做饭的人心里想:‘我们所获得的这些果实,都是仰赖这些大士的恩德。我们为什么对他们说恶语呢?’随即来到他们那里请求忏悔,大士们接受了他们的忏悔。
【古文】
悔过已竟。复立誓言。愿使我等于将来世。遭值贤圣。蒙得解脱。由此之故。五百世中。常作乞儿。因其改悔复立誓故。今遭我世。蒙得过度。
【白话】
悔过后他们又立下誓言:‘愿我们在来世能够遇到贤圣,从而获得解脱。’由此缘故,他们在五百世中常作乞丐;因其悔改而又立誓的缘故,如今遇到我出世,蒙受度脱。
【古文】
太子欲知。尔时大富散檀宁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是藏监者。今须达是。时日日往白时到人者。优填王是。时狗子者。由其吠故。世世好音。美音长者是也。尔时五百作食之人。今此五百阿罗汉是也。尔时祇陀。及众会者。睹其神变。感佛功德。克心精勤。有得初道及四果者。复有专修快士行者。复有兴心求佛道者。各各精勤。求遂本心。欢喜踊跃。顶戴奉行。
【白话】
太子你应当知道,当时的大富长者散檀宁,不是别人,就是现在的我。当时的藏监,就是现在的须达。天天去告诉吃饭时间已到的人,就是现在的优填王,当时的那条狗,由于吠叫的缘故,世世有好嗓音,就是现在的美音长者。当时五百名做饭的人,就是现在的五百阿罗汉。”这时祇陀太子及与会大众,见到众罗汉的神变,感念佛的功德。都各个精进修行,有的得到初果以及第四果不等,又有的专修辟支佛道,有的萌生求取佛道。各各精勤,求遂本心,欢喜踊跃。恭敬地奉行。
猜你喜欢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愿卷第七(七章)·优昙普度 耶诞节正名·太虚 大慧度经宗要·元晓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六·佚名 密藏开禅师遗编序·道开 卷第三·居顶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四·唐慧琳 卷二·佚名 翼庵禅师真如语录卷二·善酂 卷之七·铁壁慧机 万善先资集卷一·周梦颜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下·宗密 卷十六·佚名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中·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九·法云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