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再论心理学与行为学

对行为派心理学,余尝两次讨论,发表于海潮音月刊上。但心理一名,扩充之可成“唯心理论”;行为一名,扩充之可成“唯行为论”。然固各有其立场之处,从其立场之处以区别焉,则心理自心理,行为自行为,固有秩然不可相滥者。今为便于立论起见,不将行为放大到无生物、植物及动物之全宇宙,专就现实中“人的有机团”──有机体改称有机团,亦即团体之义;在佛书曰萨迦耶──而考察之,以见心理学与行为学区别与关系之所在,不亚于理化学、或生理学与行为学之区别与关系也。按行为派固承认其研究之对象与生理学不同,不属于生理学所研究之筋肉等。而行为派所研究之对象,则为全个人类有机团内部外部,由感受刺激而发动之反应,故于行为派所研究者之外,非别无生理学等所研究之对象也;然则亦应知行为学之外,亦非别无心理学所研究之对象矣。盖心之有感激刺与发反应的行为,固不异身之有感激刺而发反应的行为;然心为一实在、变化之自然,亦不异身为一实在、变化之自然。以“人的有机团”之现实为所呈之果,从果察因,研究其自然的生机和成分,则有生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识团学──完形派心理学及三能变唯识学等;理化学、心法学──心体、本能、感觉、情绪等问题,及康德以来之知识论等;研究完成而综合之,则成为晓得什么叫做人类之人类学──博物学中的人类学,与晓得什么叫鸟叫兽者同。以人的有机团之现实为所依之因,由因致果──若行为派以生理学上综合的全体为所依,以观其感激刺而发反应之所致──,研究其行为的激刺和反应,则有养生学──衣食住行娱游眠息之农工商医婚姻等,教育学──宗教与学校及文艺风俗环境等,身行学、心行学──此身的行为与心的行为,在学理上虽可分析,在事实上则常为综合身心之人的有机团行为。若吃饭、走路、说话、写字、作工、踢球等,行为派心理学属之;然高等之心的行为,若身居一室而心罗宇宙,则可无关身行而独立之哲学思想等属之;研究完成而综合之,则成晓得什么叫做人事的人事学。再综合由察果知因之人类学而到从因致果之人事学,完成以现实中人的有机团为出发点所研究之体系,则谓之人生哲学;但人生哲学之外,犹可有动物哲学、植物哲学、宇宙哲学等。兹结为一表如下:

               ┌生化学┐   ┌理化学┐         ┌有实有变的生机┤   ├和成分┤   ├曰自然的人类学┐    以人的有机│       └识团学┘   └心法学┘       │人生    团为出发点│       ┌教育学┐   ┌心行学┐       ├哲学         └团内团外的激刺┤   ├和反应┤   ├曰行为的人事学┘                 └养生学┘   └身行学┘

故于人的有机团之现实为出发点而研究,其于自然学也,则当由生物学、生理学、与完形派心理学等直观所知的生机,然后研究到物理学、化学及心体本能情绪感觉等问题,与知识论等析观所得的成分,综合之乃知自然的人类是什么。其于行为学也,则当由现有如何的营养、生殖,及学校文艺、风尚、环境等刺激,然后研究到将来如何的动身、发语、立志等反应,综合之乃知行为的人事是什么。再综合之乃成人生哲学。一般的科学者、哲学者,不知以现实为出发点而建设其研究之体系,只知掠取前人析观所得的成分为构思之基础。吾友卫中博士尝谓‘杜绝科学家之产生法,有至巧而为用最便者,则为现代之所谓科学教育。现代之科学教育,乃务使物质现象中之自然成分尽量灭绝,而陷物质活动于死无生气而后止者也。其实验室之工作,殆无非致物质活动于生地,而后取其零星片段之物质,假由上而下之解释。此之为法,与夫真科学家之由下而上──按即由现实而到析观所得成分──,先之以领略自然感受印象──直观所知──,而后阐明物质之形性者,全然反背。于此而求真科学家之产生,又乌乎可’?由是倒从化学、物理学而到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致行为派袭取此迷谬之陋习,乃将自然的心理学及刺激的心理学概遗弃之,只取身心感刺激而发反应的平庸行为,执为心理学所研究之对象,且排斥研究其他任何对象之心理研究也。若知研究“人”的科学哲学中之心理学,当从人的现实为出发点而研究之,则行为派之僭妄固显然可知也。然又岂但行为派僭妄哉!依现实主义之见地而言之,则从来依其析观、推观所得,而建设以化学、物理学、或数学、论理学为基础之科学及唯物论、唯心论等,固无一非僭妄之徒也!若知今此“唯现实论”之科学、哲学研究法者,则从来之科学、哲学体系,皆当一变其观察实验法及组织判断法而后可。此另详余所著之现实主义,兹不具论。

但从现实主义之人生科学、哲学中,一观行为派心理学、与完形派──或格式派──心理学,去其执一端而排全体之僭妄,则其研究法及研究之所得,在人生科学中,亦未尝非有一相当之位置与价值。然亦只在此相当之程限内而已。世人固无所用其惊异!(见海刊九卷一期)

  


猜你喜欢
  如来无过功德品第八之一·佚名
  卷一百四十八·佚名
  卷第四(应始终佛部第一)·宝唱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七·玄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宗泐
  卷第三十八·佚名
  卷第十二·道世
  卷之十二·铁壁慧机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义净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卷上·佚名
  从容庵录目录·行秀
  卷第十五·李遵勖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采摭经传录·佚名
  佛说人本欲生经·佚名
  善护品第三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二十六·彭定求

        卷426_1 【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白居易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   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太宗十八举义兵,   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 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宗爱 仇洛齐 段霸 王琚 赵黑 孙小 张宗之 剧鹏 张祐 抱嶷王遇 苻承祖 王质 李坚 田秦松 白整 刘腾 贾粲 杨范 成轨 王温 孟鸾 平季 封津 刘思逸·魏收

    夫宫腐之族,置于阍寺,取则天象,事历百王。身乖全品,任事宫掖,亲由亵狎,恩生趋走,便僻俯仰,当宠擅权。斯则伊戾、竖刁因而祸两国,石显、张让所以翦二京也。岂非形质既亏,生命易忽,譬之胥靡,不惧登高。此亦苟且之事,由变不已也。王者

  • 卷一百七·毕沅

      ◎宋纪一百七 ∷起上章掩茂正月,尽六月,凡六月。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庚戌,一一三零年   春,正月,甲辰朔,大风,御舟碇海中。   乙巳午,西风忽起,金人乘之攻明州

  • 卷第一百六十三·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梁纪十九〔上章敦牂(庚午),一年。〕大宝元年〔

  • 明名臣琬琰续録卷二十二·徐紘

    (明)徐纮 撰翰林检讨白沙陈先生行状  张诩先生讳献章字公甫姓陈氏髙祖判乡曽祖东源祖永盛号渭川少戅不省世事好读老氏书尝慕陈希夷之为人父琮号乐芸居士读书能一目数行下善诗卒之一月而先生始生母太夫人林年二十有四

  • 卷十·郭居仁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十 宋 郭允蹈 撰 西南夷始末下 吐蕃南诏为唐深患其忧不特以蜀也天宝初分天下为十道劒南节度西坑吐蕃南抚蛮獠治益州统六军屯十二州之境关系亦重矣次第南夷之始末而以吐蕃之寇蜀者附之 唐武德元

  • 史记集解卷四十三·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防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徐广曰或云皋狼地名在西河

  • 太高祖石公家傅·林献堂

    太高祖石公,福建漳州府平和县五寨墟莆坪社人。自始祖子慕公迁于此,子孙蕃衍。传十二世至持公,字扶我,讳可相;娶庄氏,生三子:长深、次洪、三江。江公名淑、字良士,娶曾氏,生子三,太高祖其孟也。次受、三总。性孝

  • 唐顺之传·张廷玉

    唐顺之,字应德,江苏武进人。祖父唐贵曾任户科给事中。父亲唐宝做过永州知府。唐顺之颇有天赋,从小聪明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了众多的文献典籍。在二十三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1529)的会试,荣登榜首,以进士资格入翰林院

  • 夏原吉传·张廷玉

    夏原吉,字维吉吉,祖先是德兴人。父亲夏时敏,任湘阴县教谕官,遂在那里成家定居。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于学问,以赡养母亲。获乡荐进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有时太学生们大声喧笑,原吉却端坐不动。太祖看见后觉得他很不平凡

  • 选举三·徐松

    贡举杂录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一日,诏曰:「国家悬科 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如违,御史台弹奏。应名姓次第发榜时,并须据才艺高低,从上安排,不得以只科为

  • 食货一○·徐松

    赋税杂录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二月一日,详定一司 令所删定官魏师逊言:「郡县或咤米价贱,于输纳之时,却欲以苒折钱。欲望申 郡县守令,监司觉察,许人户越诉。」从之。 十一月二十二日,权知池州黄子游言:「本州岛六县每岁所纳苒税,

  • 宙合第十一·管仲

    左操五音,右执五味,怀绳与准钩,多备规轴,减溜大成,是唯时德之节。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大贤之德长。明乃哲,哲乃明,奋乃苓,明哲乃大行。毒而无怒,怨而无言,欲而无谋。大揆度仪,若觉卧,若晦明,若敖之在尧也。毋访于佞,毋蓄于谄,毋

  • 序·虚舟普度

    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语录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语录潭州鹿苑褒忠禅寺语录抚州踈山白云禅寺语录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语录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语录临安府灵隐景德禅寺语录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语录小参偈颂真赞自

  • 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太虚

    今世界之乱源,皆起于西洋之乱,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然救之者虽在东方文化共通之仁德,若非先由智仁勇俱极发达之佛教,以极深博精确之理智及最猛挚坚毅之诚勇,殆不能调伏其野性不驯的学能之智与血气之勇,而服此东方慈忍仁

  • 鼻奈耶卷第一·佚名

    (鼻秦言去奈耶秦言真也去若干非而就真故言真也降伏此心息此心忍不起故曰真也降伏戒也息定也忍智也)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三戒。无上戒戒。无上意戒。无上智戒。彼云何无上戒戒。于此比丘比丘持戒。以戒解脱自严饰。习

  • 卷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山晖禅师语录荆南开圣院山晖禅师语录卷二住镇远府中山门人如崇录嵩山首座龙光法孙宗上编住平越府万寿禅院语录山门若道佛祖共由邪说炽盛更说外内一致跛鳖扬威既二俱不得如今当轩者又作么生须知触背拳头

  • 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经·佚名

    凡四卷。宋代法贤(?~1001)译。略称频那夜迦天仪轨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频那夜迦天(欢喜天)得成就一切众生之利益,及此天相应于息灾、增益、敬爱、调伏等四种法之咒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