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宝要义论 第一卷

大乘宝要义论 第一卷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归命十方无边际  所住一切世界中

过未现在诸如来  菩萨声闻缘觉等

智者当知。人身难得。于刹那间。成诸胜行亦复为难。若于此中不起思惟作利益事。此生虚来。云何能于如来清净言教。发勤勇心领纳听受。此有二事。谓人身难得。正法难闻。值佛出世复甚为难

问此中以何而为印证值佛甚难。答无数经中皆作是说。斯为定量。且依妙法莲华经云。佛言。诸苾刍。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经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如是等旷远世时。或有或无。如来出世斯为甚难。如优昙华时一现尔。决定王经云。佛言。阿难。诸佛出世。彼优昙华。俱时而现。其华如金有净妙光。开敷异香遍由旬内。是华光明能破冥暗。能令念者即得清净。能息病苦。能作明照。能去恶香。能施妙香。彼香能息四界增损。其华亦非随转轮王遍处皆出。唯金轮王乃可应现。况复破戒诸有情类。唯佛出世是华俱出。此中云何能知彼优昙华于旷远时或有或无。如有缘起中说。无热恼大池北面有山名五峰。而彼山上有优昙华林。若佛世尊从兜率天宫没降生人间入母胎时。彼优昙华而方含蕊。若佛世尊出母胎时。是华增长有开敷相。若佛世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时。彼优昙华开敷茂盛。若佛世尊弃舍寿命及缘行时。是华萎瘁。若佛世尊入涅槃时。是华枝叶及以华果。皆悉凋落。其华分量大若车轮。觉智方广经云。大名称仙王谓诸仙众言。诸仁者。若菩萨暂时得值如来出世说法化利。是即相应。华严经云。于俱胝劫中值佛出世。听受正法尊重信奉。此真实见甚为难得。贤劫经云。此贤劫后六十五劫无佛出世。其后有劫号大名称。彼一劫中有十千佛出现于世。大名称劫后八十千劫无佛出世。其后有劫号曰星喻。彼一劫中有八十千佛出现于世。星喻劫后经三百劫无佛出世。其后有劫名功德庄严。彼一劫中有八万四千佛出现于世

此中问言。云何能知人身难得。答诸契经中皆作是说。如杂阿含经云。佛言。诸苾刍。譬如大地流水充满有人取木开一孔穴置于水中。是木轻浮随风飘流。东风西向西风东向。南北所吹亦复如是。有一眼龟居其水内寿命无数百岁。凡经百岁自水一浮投木孔中。诸苾刍。于汝意云何。彼一眼龟如是寿极长远。百岁一浮可能得值浮木孔邪。诸苾刍言。不也世尊。佛言。诸苾刍。值佛出世说法化度觉了正道得至涅槃亦复如是。斯极为难。或得人身时分具足又复为难

此中问言。云何能知时分具足而难得邪。答诸契经中作如是说。如增一阿含经云。佛言。诸苾刍。有八种难。不知时人不应修梵行。何等为八。若佛出世时宣说法要。化度有情使至涅槃。而一类有情在地狱中。此为第一修梵行者时分之难。若佛出世时宣说法要。化度有情使至涅槃。而一类有情在畜生中。此为第二修梵行者时分之难。若佛出世时宣说法要。化度有情使至涅槃。而一类有情在饿鬼中。此为第三修梵行者时分之难。若佛出世时宣说法要。化度有情使至涅槃。而一类有情在长寿天。此为第四修梵行者时分之难。若佛出世时宣说法要。化度有情使至涅槃。而一类有情在于边恶恚害之处。此为第五修梵行者时分之难。若佛出世时宣说法要。化度有情使至涅槃。而一类有情虽生中国。或聋或痖根不完具。善说恶说不知其义。此为第六修梵行者时分之难。若佛出世时宣说法要。化度有情使至涅槃。而一类有情生于中国。不聋不痖六根完具。善说恶说而悉能知。然起邪见颠倒计执。谓无施无利亦无事火。无善作恶作诸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无母。无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正趣正道。无阿罗汉智解于此世他世以自通力而证圣果。此为第七修梵行者时分之难。或复一类有情生于中国。不聋不痖六根完具。善说恶说而悉能知。又复正见无颠倒计执。谓有施有利乃至有阿罗汉取证圣果。然佛不出世不说法要。此为第八修梵行者时分之难。诸苾刍。当知有一种时分和合应修梵行。谓佛出世宣说法要。初善中善后善。文义深远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而一类有情生于中国。不聋不痖六根完具。善说恶说而悉能知。正见具足不起颠倒计执。谓有施有利亦有事火。有善作恶作诸业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有母。有世间沙门婆罗门。有正趣正道。有阿罗汉智解于此世他世以自通力而证圣果。是为一种时分和合。大集经月藏品云。诸仁者。时分和合如应时香树。极为难得

此中应问。彼作是说。得人身者云何能得清净平等清净所说。答有十种功德。若能圆满。彼得人身清净平等。何等为十。如超越下族经云。一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内发菩提心已即生净信。二者广多清净欲见圣贤。三者乐闻正法。四者不生悭嫉普行大施。五者端身系念乐涅槃道。六者以无碍心善心广施。七者信有诸业及诸业报。八者不起分别。九者无求无疑亦无染慧。十者不坏善恶业果。如是十种若了知已。于此命缘诸恶莫作。此中应问。何名为信。答信者谓顺向圣贤诸恶莫作。如破染慧经云。诸善法中信为先导。是中信者何义。谓信顺义。此能具足如来无障碍智。而能宣说难见难知甚深正法。永断爱缠。谓无眼无眼灭。无耳鼻舌身意无耳鼻舌身意灭。无住非无住。无意乐非无意乐。具六十种音声文句。次第语业清净洁白。其身极净。其心现种种色相。而佛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不成证无不觉了。如来以清净眼及如来普眼。永断过失远离贪爱。破诸痴瞑过于肉眼。而能观照甚深顶相。宣说无上第一义谛。一切佛法虽复分别。如是佛法而不谤缘起。此名为信。信力入印法门经云。佛言。妙吉祥。何名信力。谓于一切佛法现前印顺。信解无疑亦无异求。决定实信业及业报。信心无杂。于空无相无愿所作诸行及一切法皆生净信。谓布施有布施果。持戒持戒果。忍辱忍辱果。精进精进果。禅定禅定果。智慧智慧果。彼如是说是清净相。于大乘胜解中能生净信。此说名为信力。若复觉了诸着。是名信根。若根若力。总说名信。又复此中何名信力。信谓印顺。能信他声。云何修菩萨者信他声邪。所谓闻他教示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菩萨依止波罗蜜多。善巧方便及四摄法。一切佛法菩萨法等声。从他闻已极生净信。此说名为信力。菩萨藏经云。佛言。舍利子。此修菩萨行者。内发菩提心已即生净信。广多清净欲见圣贤乐闻正法。决定信有诸业及业果报。断十不善业修十善业。信有沙门婆罗门及正趣正道而复多闻。所闻相应心意和合。超越疑惑不受后有。于诸佛菩萨及声闻等真善知识。常所亲近起爱重心。信彼善知识所说诸业及业果报。知其器已如应为说甚深言论。谓空无相无愿无行无生无起之论。无我无人无有情无寿者之论。及缘生论。是诸言论闻已无疑。亦复无执。随入一切法蕴处界等。悉应无著。信一切法自性皆空。以佛智推求纯一不放逸。何名不放逸。谓若诸根起散乱时。应自心调伏他心随护。月光菩萨经云。若诸有情于三宝中起净信心。而实难得。譬彼如意珠宝求得亦难。入如来功德智不思议境界经云。圣除盖障菩萨白妙吉祥菩萨言。有五种法。诸菩萨摩诃萨当生胜解。若此若彼阿僧祇最胜功德而悉获得。何等为五。一者一切法空。二者一切法无对治。三者一切法无生。四者一切法无灭。五者一切法不可记说。如是五种当生胜解。如阎浮提地过微尘等数诸威仪道及作用处。如来悉无发悟亦无分别。然随众生心意。若时非时一切常转。诸菩萨摩诃萨于此当生胜解。星贺骚那儞缘起经云。世尊释迦牟尼如来。为化度有情作利益故。于殑伽沙数劫中历修诸行现成正觉。诸菩萨摩诃萨于此应生信解。又世尊释迦牟尼如来。于燃灯佛所得授记别。于其中间历修胜行。遍入诸佛境界。经无边际劫。乃至于今现成正觉。于此应生信解。又世尊释迦牟尼如来。见杀释种因缘为化度有情作利益故。经无边际劫历修胜行现成正觉。于此应生信解。是故当知。一切有情若发菩提心。此为难得

问发菩提心实为难得。此复云何得发起邪。答多有经说。且依华严经云。世间有情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为难得。当知菩提心如世间种子。以世间一切善法悉种植故。如一切佛法境界。一切恶作能尽烧故。犹如劫火。一切不善法能销坏故。犹如大地。一切义能成就故。如摩尼宝王。一切意乐悉圆满故。犹如贤瓶。拔出生死流故。如胜钩饵。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乃至一切佛法一切佛功德。皆悉称赞彼菩提心功德故。如佛塔庙。何以故。此中具有诸菩萨行胜境界故。又复此菩提心出生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善男子。譬如有药名铁金光。是药一两能化铁千两悉使成金。非彼千两铁而能坏此一两圣药。发菩提心者亦复如是。若能一发。一切智心微妙圣药善根回向智所摄受。能令一切业烦恼障悉成一切法一切智金。非彼一切业烦恼障而能染污一切智心。善男子。又如秉一灯炬入于暗室。随入室中彼百千年积集暗瞑。皆悉破灭洞然明照。发菩提心亦复如是。秉一切智心大光明炬。入于有情心意暗室。随入其中彼不可说百千劫已来积集一切业烦恼障。无明黑暗皆悉销除。以大智光出生明照。善男子。又如大龙王顶大如意妙宝王冠。不为他怨敢来侵怖。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顶菩提心及大悲心妙宝王冠。不为一切恶趣诸恶敢来侵怖。又如日月净圆光中极所照曜。是中应现所有一切金银珍宝华鬘衣服胜妙乐具。总集彼等一切所有。皆不能与如意宝王等其价直。发菩提心亦复如是。极尽三世一切智智法界道场随所照曜。是中应现一切有情一切天人及彼一切声闻缘觉。若有漏若无漏。一切善根。皆不能与发菩提心自在宝王等其价直。又如牛羊之乳满大海中。若师子乳足迹之滴堕海中时。牛羊诸乳不能凝结亦不和合。菩提心亦复如是。不可说百千劫积集诸业烦恼。其犹大海。如来大丈夫师子发一切智心一滴之乳堕海中时。诸业烦恼永尽无余。所有一切声闻缘觉解脱亦不和合。又如亲近勇猛之人一切怨恶不能侵害。发菩提心者亦复如是。若亲近勇猛菩萨一切恶作之怨不能侵害。又如残缺金刚之宝。虽有所损于众宝中亦复最胜。而能出过诸庄严具。彼金刚宝名亦不殒灭。普能拯济诸有贫乏。少分菩提心亦复如是。其犹残缺金刚之宝。虽未圆具。而亦出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庄严。彼菩萨名亦不殒灭。能济贫乏无圣财者。胜军王问经云。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汝能于佛法中爱乐希求。如汝大王。现今治化憍萨罗国。利益安乐一切人民。救拔济度安慰接引使归正道。而汝若能广利一切有情。令发一切智心圆满一切佛法趣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斯复大利。又复大王。彼只陀林常有无数百千圣贤。隐居其中生尊重想。大王。彼诸圣贤于正等觉有所乐欲有信有求有愿有称赞生随喜心。是诸圣贤若身语意极生信重。何以故。大王。而彼地方有无数百佛出现。无数百转法轮。无数百圣众相续得度。如是乃至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殑伽沙数诸佛出现。转正法轮化度圣众。如是彼诸圣贤。皆悉发生菩提乐欲信求愿等

猜你喜欢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卷下·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序·书玉
  境界现前莫失正念·印光
  大雲初分正法健度第三十五·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玄奘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九(末)·窥基
  卷四十八·彭绍升
  黔南会灯录目录·善一如纯
  禅观林大纲·太虚
  庆 祝 元 旦·太虚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卷下·佚名
  宏智禅师广录 第九卷·正觉
  卷一百·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加二十一出 孤吟·孔尚任

    ◎康熙甲子八月〖天下乐〗(副末毡巾道袍,扮老赞礼上)雨洗秋街不动尘,青山红树满城新;谁家剩有闲金粉,撒与歌楼照镜人?老客无家恋,名园杯自劝,朝朝贺太平,看演《桃花扇》。(内问)老相公又往太平园,看演《桃花扇》么?(答)正是。(内问)昨日

  • 楔子·高文秀

    (司马徽上,云)宝剑离匣邪魔怕,瑶琴一操鬼神惊。贫道复姓司马,名徽,字德操,道号水镜先生,在于鹿门山办道修行。俺为友者七人,为江夏八俊。今有刘玄德因赴襄阳会,被刘琮所逼,独骑跳檀溪而过,误入鹿门山,迷踪失路,贫道在此等候。刘玄

  • 卷二十·唐圭璋

    洞玄金玉集卷之十○二郎神慢应仙举。便下手、先除色慾。好玉洁冰清大丈夫。更休任、泥拖水漉。一失人身难再复。莫等闲、把前程失误。今略诉。长生久视,五件堪为凭据。听取。第一要、涤除念虑。第二要

  • 卷七·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七 宋 陆游 撰 题明皇幸蜀图 天宝政事何披猖使典相国胡奴王弄权杨李不足怪阿瞒手自裂纪纲八姨富贵尚有理何至诏书襃五郎【天宝末下诏雪张易之兄弟】卢龙贼骑已汹汹丹凤神语犹琅琅人知大势

  • 卷四十二 五代下·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四十二 五代下贾纬纬,镇州获鹿人。唐末举进士不第,州辟参军、邑宰。天成中,辟赵州军事判官,迁石邑令。天福中,为太常博士,累迁至给事中。任史馆修撰,与修《唐书》。广顺元年贬平卢军行军司马;明年卒于青州。着有

  • 卷八·乾隆

    卷八陇西李白诗八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宿湖

  • ◎民政一·徐天麟

    ○户口自高祖讫于孝平,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地理志,师古曰,汉之户口,当元始二年最为殷盛,故志举之以为数。)京兆尹,(元始二年,户十九万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

  • 卷二十七·沈德符

      ○释道【释教盛衰】后魏道武帝,用崔浩之言,尽诛缁流,毁梵宇,可谓备极惨毒。而太子不遵其命,多所洪护。至胡太后而其教愈盛,遂冠古今。唐武宗亦用李德裕之谋,沙汰僧尼,犯者立死。未几,嗣位者为宣宗,旋兴复之。盖授受之间,不能

  • 卷一百七十·杨士奇

    永乐十三年十一月甲午朔 书谕皇太子曰明年正月十三日大祀 天地命尔行礼其格共乃事钦哉钦哉 行在钦天监进永乐十四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群臣 夜荧惑犯进贤星○丁酉○赐哈烈撒马儿罕火州土鲁番失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佚名

    万历二十七年十月丁丑朔时享太庙遣定国公徐文璧恭代泰宁侯陈良弼武定侯郭大诚各分献○大学士沈一贯揭报辽左锦州虏警○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言九月初五日未时日缠角太阴太白同尾度见于午午未次舍相逼星见异月同见尤异月

  • 卷八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四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满汉各一人掌国史图籍制诰文章之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均满汉各三人修撰编修检讨无定员掌撰述编辑儤直经幄○庶吉士无定员入馆肄业不任以事○典簿满

  • 197.花石纲·林汉达

    高太后掌了八年权死去,由宋哲宗亲政。年轻的宋哲宗对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来就不满意。等到他亲自执政,就重新起用变法派。但是后来的变法派不像王安石那样真心实意改革朝政,内部纷争不休。一批投机分子打着变法的幌子,趁机

  • 佛理要略·太虚

    一 因缘生法──向上增进心 甲 破无因及邪因 乙 正因缘法 &n

  • 成实论 第九卷·佚名

    成实论 第九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十善业道。所谓离杀乃至正见。是十事戒律仪所摄。一时得禅无色律仪所摄。亦一时得离名善业道。即是无作。问曰。余礼敬布施等福是善业道。何故

  • 第三十二章 摩诃波罗王与沙牟波罗王时代·多罗那他

    他的儿子摩诃波罗王在位四十一年,主要在欧丹多补梨寺供养声闻僧众,供给五百比丘和五十位说法者的生活,并建立该寺的下院邬鲁婆娑寺,在那里也供给五百仙陀婆声闻的生活。在毗讫罗摩尸罗,一仍旧贯,作为应受供养者的中心。在吉

  • 雁门关存孝打虎·佚名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存孝打虎》。撰人姓名不详(一说为元人陈以仁撰)。末本。剧写唐末沙陀李克用应唐朝皇帝之命带兵去抵御黄巢,行至雁门关,梦见被飞虎所咬。周德威为其圆梦,说李克用将遇应梦将军。李克用行围射猎,遇

  • 采石瓜洲记·蹇驹

    绍兴辛巳,金人渝盟。先是,遣使贺大中节,登对出悖语要将相大臣,乞割两淮襄汉之地。朝廷骇愕。上命宰相就都堂宣其悖语,侍从台谏备边之策。宰相又宣圣语:"今日更不问和与守,只问战当如何?"金已提兵驻汝州之温汤,示渡江汉,从上流以

  • 诗经通义·朱鹤龄

    十二卷。朱鹤龄(1606-1683)撰。朱鹤龄,字长儒,号愚庵,江苏吴江人。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明末诸生。入清后隐居不仕,专心着述。其为人耿介,极重操守,时人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李颙等合称“海内四大布衣”。鹤龄颖敏好学,初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