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境界现前莫失正念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1]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1] 加被:即把智慧、福德等灌注到被加被的人身上。

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著,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著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则是授彼全权,自己对治之法,全体不用,则任魔相扰矣。哀哉!哀哉!

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无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净心念佛,自无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既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著魔。昔智者大师,诵法华经,于“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使有狂喜不支之相,则何能入定乎哉?思此,则知圣境现而狂喜者,皆系凡情,殊(特别)乖(违背)圣智。倘不自量,亦危乎其危。(复济善大师书)

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昩了,此种人,十有九人皆著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所示令亲之事,甚为希奇,可谓宿有善根。然又须兢兢业业以自修持,庶不虚此一梦。倘以凡夫知见,妄谓我已蒙三宝加被,已入圣流,从兹生大我慢,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则是由善因而招恶果。末世之人,心智下劣,每受此病。《楞严经》所谓“不作圣心[1],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2]”者,此也。(复包右武居士书二)

  [1] 不作圣心:不当作已得圣证之心。

  [2]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若作已证圣果解,就会遭受群邪所扰。

猜你喜欢
  卷第三十一·佚名
  兜率龟镜集目录·弘赞
  民国重修大藏经叙·太虚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如惺
  第十九章 菩提树来岛·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四·佚名
  和菩萨戒文一本·佚名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李叔同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自融
  卷八十九·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七·欧阳竟无
  禾山普禅师·惠洪
  卷第八·永觉元贤
  譬喻品第五十二·佚名
  不还品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吕胜已·唐圭璋

      字季克,建阳人。受学于朱熹。以荫为湖南干官,历倅江州,知杭州,官至朝请大夫。   沁园春   月晃虚窗,风掀斗帐,晓来梦回。见满川惊鹭,长空瑞鹤,联翩来下,翔舞徘徊。旋放金盘承积块,更轻撼琼壶撩冻澌。毡帏小,近宝炉兽炭,沉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欧阳修

    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始,突厥东西部分治乌孙故地,与处月、处蜜杂居。贞观七年,太宗以鼓纛立利邲咄陆可汗,而族人步真觖望,谋并其弟弥射乃自立。弥射惧,率处月等入朝。而步真势穷,亦归国。其留者,咄陆以射匮特勒劫越之子贺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六·佚名

    万历二十年三月辛酉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新宁伯谭国佐祭 裕陵○革延绥游击孙朝梁任下巡按御史逮治以领兵防虏违查勘钦限故也○壬戌四川参将刘綎奏父原任南京中军都督同知刘显封赠诰命毁于火兵部言显旧历边疆功劳茂著补

  • 大事记解题卷十一·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汉孝景皇帝二年令天下男子二十始傅解题曰顔师古曰旧法二十三今此二十更为异制也傅读曰附春三月甲寅立皇子德为河间王阏为临江王余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彭祖为广川王发为长沙王解题曰按五宗世家德阏皆栗姬

  • 卷十九·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十九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齐五公子争立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 十七年齐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无子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武孟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

  • 向子韶传·脱脱

    向子韶字和卿,开封人,是神宗向皇后的曾从侄。他十五岁进入太学,登元符三年(1100)进士第。因皇帝特恩改为承事郎,被任为荆南府节度判官,累官至京东转运副使。所属郡郭奉世进献万缗羡余钱,户部聂昌请求朝廷奖赏他用以劝告天下

  • 张所传·脱脱

    张所,青州人。考中进士,历官至监察御史。高宗即帝位,派张所巡视寝陵,回朝后,上疏说:“河东、河北,是天下的根本。以前误用奸臣之计,开始割去三镇,接着割去两河,造成民怨深入骨髓,到现在还无不扼腕痛惜。如果利用民心,就可借以为守

  • 卷一百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田制後魏文成帝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主客给事中李安世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

  • 春秋释例卷一·杜预

    公即位例第一【案此篇见永乐大典其篇目亦存】隠元年春王正月传曰不书即位摄也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庄元年春王正月传曰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闵元年春王正月传曰不书即位乱故也僖元年春王正月传曰不称即位公出故也文元年

  • 卷一百五十六·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六  宋 卫湜 撰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孔氏曰案郑目録云名曰乡饮酒义者以其记乡大夫饮宾於序之礼尊贤养老之义此於别録属吉事仪礼有其事此记释其义也但此篇有四事一则三年宾兴贤能二则郷

  • 卷九十九·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九十九    宋 卫湜 撰宾牟贾侍坐於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衆也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对曰及

  • 卷第七·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七怀让禅师第二世中四十五人(马祖法嗣)潭州三角山总印禅师池州鲁祖山宝云禅师洪州泐潭常兴禅师虔州西堂智藏禅师京兆章敬寺怀恽禅师定州柏岩明哲禅师信州鹅湖大义禅师伏牛山自在禅

  •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太虚

      ──十八年在厦门闽南佛学院讲───   悬论    一 本题之得名    二 本论之名义    三 本论之历史    四 本论之价值    五 本品之组织   释文    甲一 二种真实    甲

  • 某傻子的一生·芥川龙之介

    《某傻子的一生》,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遗稿。共五十一章。每章字数篇幅短小,1927年发表。为芥川自杀后由友人久米正雄整理后发表。这篇小说实际上影射了芥川的一生,他对自身回顾、对家人的思考、当时资本社

  •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佚名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集。40卷。又名《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明刊本题“李卓吾先生秘本”,“诸名家汇评写象”。卷首序署“庚辰秋仲磊道人撰于西子湖之萍席”。日本内阁文库、静嘉堂文库皆有藏本。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残本(

  • 须贾大夫谇范叔·高文秀

    又作《须贾谇范叔》,高文秀所作。4折,1楔子。末本,正末扮范睢。本事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剧写战国时魏丞相魏齐派须贾、范睢出使齐国,齐国设宴待之,但重范轻须,并让须贾回国后让位给范睢,须贾因而疑心范睢出卖了魏国

  • 云中事纪·苏祐

    明苏祐撰。一卷。苏祐,字允吉,一字舜泽,濮州人。嘉靖进士。历官兵部侍郎、尚书。此书载嘉靖十二年(1533年)大同兵变史事。时作者出按云中(大同),兵变后力主镇压。明政府派兵,作者任监军,遂采取离间计,使城中自乱而终

  • 缁门警训·如卺

    凡十卷。元代临济宗僧永中补,明代临济宗僧如卺续补,先后刊行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及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永中将宋代择贤所撰之缁林宝训一卷重编增补,改题为缁门警训。明代如卺再予增补,成为现今